画家郑板桥的代表作品,郑板桥夫人排名?
郑板桥有2个妻子,分别是徐氏和饶氏。23岁与徐氏成婚,45岁纳饶氏为妾。
1693年癸酉,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生于兴化城东门古板桥。4岁,母汪夫人去世;5岁父继聚郝夫人。14岁继母郝夫人卒。少时读书真州毛家桥约于是年前后,20岁从兴化前辈陆种园先生写词。23岁与周邑人徐氏成婚,24岁中秀才,26岁开始教馆。
30岁父郑立庵卒,31岁约于本年卖画扬州,陆续约十年时间。其子亦约于本年夭折。39岁1731年辛亥雍正九年,妻徐氏卒。40岁,1732年,壬子雍正十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得南闱捷音》,43岁,雍正十三年二月,扬州北郊与饶五姑娘定情,题《西江月》一阙。
44岁,1736丙辰,乾隆元年,二月至三月,在京应考,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45岁,乳母费氏卒,复得程羽宸资助,纳饶氏。50岁,1742壬戌,乾隆七年,春为范县县令,兼暑朝城县。52岁妾饶氏生子。54岁由范县改任潍县,连任七年。60岁年底,卸去县官职务。
十大画竹名家?
高克恭,字彦敬,号房山。擅画墨竹及山水,师文同、米芾父子,兼取董源、巨然、李成诸家之长,成自家一体。高克恭传世的画竹作品只有一件,用笔温和沉静,条理清晰,竹与脚下之石相呼应,可谓“竹石有情”。
管道升,赵孟頫之妻,字仲姬,浙江吴兴人。工诗文书画,擅画梅、兰、竹。传世墨迹不多见。管道升画竹在元代颇负盛名,其特点是:在用墨上不求变化,竹叶并无层次,一笔完成,行笔以中锋为主,偶有侧锋。最上边的竹叶作“燕飞式”,用藏锋笔法挑出,极为生动。
李衎,字仲宾,号息斋道人,蓟丘(进北京)人。善画枯木竹石,尤善双勾设色竹及水墨竹。李衎曾遍游东南山川,出使过交趾(今越南),深入竹乡观察各种竹子的生长状态。竹画题材多是修竹与树石,杂以兰花野草,共同构筑了此画幽雅明快的意境。
倪瓒,字元镇,号云林,别号幻霞生、荆蛮民、奚元朗、净名居士、朱阳馆主等,常州人,出身江南富豪,生活十分富裕。元末卖去家产,浪迹江湖。平生好学,工诗、书、画。其水墨山水,宗董源,兼学荆、关,作品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意境简率荒寒。他的画风对明清文人山水画有较大影响,与王蒙、黄公望、吴镇并列“元季四大家”。
吴镇,字仲圭,自号梅花道人、梅道人、梅花庵主等。嘉兴人,家贫,杜门隐居,性孤僻,不满元朝统治,从不以画媚世。除山水画外,吴镇兼善山摸竹石。喜用秃笔重墨,气势豪迈。
柯九思,字敬仲,号丹丘生,别号五云阁吏,台州人。他以画竹著名,亦善作墨花。墨竹师文同,而能自创新意。他常以书法用笔写竹石,书画结合,运用自如。
王绂,字孟端,号友石生,初隐九龙山,又号九龙山人,鳌叟。无锡人。洪武初以能书画荐入翰林,擢为中书舍人。山水师王蒙,画长江远山、丛篁怪石,无不精妙。永乐间以墨竹名天下,为当时第一。有投金帛购其尺片。绂亦博学善诗。人评其画竹曰:“能于遒劲中出姿媚,纵横处见洒落。”其画面方寸之间 便见潇洒淇澳,妙境深幽。其作品流传至今的有《山亭文会图》、《风城饯咏图》、《竹石图》等。著有《友石山房集》。,他笔下的竹潇洒简练,意态飞扬,很有文人画的清幽之境。王绂画竹虽承前人文同、吴镇墨竹画遗风,但笔墨韵味更具文人情怀,当时被称为画竹的“国朝第一手”。此画为元以后的新创风格。
夏昶,字仲昭,号自在居士,江苏昆山人。被称为迄今为止中国画历史上画竹最好的画家,他绘画讲究法度,结构严谨,起笔收笔均以楷书入画,画竹几乎不见复笔。他有一幅表现河水坡石滩渚间之竹林的传世名作。笔法劲健,构图疏密有致,整个画面显得十分清雅高洁。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他的画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山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
竹石的主题是什么?
您好,我是老乔,一名职业画家,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竹石》主题是什么?顾名思义肯定是竹子和石头,接下来咱们一起欣赏下不同朝代的《竹石》。
板桥与竹石提到《竹石》大家都会想到郑板桥的《竹石图》和题在《竹石图》的诗《竹石》。
郑板桥,原名郑變,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
任你东南西北风。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这句话在《竹石图》上表达的淋漓尽致。
《竹石图》上画的三两枝瘦劲的竹子,从石缝中挺然后立,坚韧不拔,遇风不倒,郑板桥借竹抒发了自己洒脱、豁达的胸臆。
书画家启功在《论书绝句》中评郑板桥:坦白胸襟品最高,神寒骨重墨萧寥。朱文印小人干占,二百年前旧板桥。
中国绘画中的“四君子”在中国画的历史上,以自然图像做类似的托寓约成熟于宋代。而将梅、兰、竹、菊比作“四君子”,则已是明代的事了。
在古代文人都喜爱四君子,首先是因为它们与“文”的关系密切。关于四君子的文化及故事比比皆是,如“竹林七贤”、“梅妻鹤子”等人物故事,“梅兄”、“菊友”之类的雅称,“梅风”(早春的风、“兰日”(春日)、“菊花节”(重阳节)等等的节令别称……直到今日还有许多书画家都习惯用“梅兰竹菊”来表现提款的月份。
古代文人有自觉的文化观念和历史意识,喜欢给自己的生活和语言披上“文”的色彩,图画不能尽意,就题诗作跋,加盖印章。
元代画竹石元代,墨竹在继承宋金传统的基础上更是风格多样。画竹发展到元代,可谓是史无前例。
倘若我们对元代画竹的画家做一初步统计,就会发现,从赵孟頫开始,整个画家群中,擅竹者将近三分之一。如果在算上对墨竹偶有涉及的,则半数以上。
在这种有趣的现象背后,自然包括了政治因素,汉族文人士大夫不甘异族统治,对于文人来说,竹是真正的全德君子,成为当时一些汉族清高文人所选择的最适合主题。
元代画竹,已人为地掺入另一种标准,即人的品格,这被认为与他的艺术不可分离,从中表达着元代人的一种思想,人格和绘画的一致性。
元—赵孟頫《枯枝竹时图》
赵孟頫,字子昂,汗族,号松雪道人,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
元—顾安《竹石图》
顾安,元画家,字定之,号迂讷居士,淮东人,家昆山。
明清画竹石明清时期画的竹画风,正式呈现大写意的特点,以墨色的浓淡变化,突出空间上的幽深感。
如徐渭的《竹石图》为例,作者抓住雨中竹石的湿润形态,以一枝饱蘸水墨之笔,在宣纸上用娴熟的草书笔法尽情挥写,充分显示出驾驭水墨技巧的水平。
明—徐渭《竹石图》
徐渭,汉族,绍兴府山阴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
明代还有一位比较有特点的画家他就是姚绶,姚绶的《竹石图》,以竹、石入画,以湿笔接皴写山石之向背起伏。两枝新篁以浓墨写出,枝叶繁茂,笔笔有神,墨韵生动。
明—姚绶《竹石图》
姚绶,字公绶,号丹丘,又号古庵、云东逸史,官江西永宁知府。攻书画,兼能诗。
【总结】
郑板桥在其《题画竹六十九则》中赞美道“竹君子、石大人、千岁友、四时春”。
苏东坡也对竹子情有独钟,言及此君,“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这样看来不仅仅是画家爱画竹,欣赏竹的清风高节。竹也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是老乔,一名职业画家,喜欢书画艺术的朋友点点关注。【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咬定金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首诗赞誉什么样的人?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体现了作者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精神。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出自清代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竹石》。
作品原文: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全诗语言简易明快,执著有力。
郑板桥最好的兰竹?
郑板桥(1693-1766),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郑板桥的兰竹石画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郑板桥喜欢画盆兰,也常画峤壁兰、棘刺丛兰的兰花,飘逸潇洒,气韵飞动。他绘画的兰花,常常在山石上成簇丛生,或者单独成丛,通过笔锋的变化呈现出兰花叶子的容姿仪态,灵动而富于法度;利用焦墨来体现兰花的柔韧与筋骨,优美而有风采;花瓣采用淡墨勾画,掩映在兰花叶子之间,错落有致,形成很好的虚实关系,同时善于留白,整体构图空灵优美,蔚然成趣,欣赏郑板桥的兰花,能感受到流动的气韵和高雅的气节。
这两幅书法作品处于什么水平?
笔上的功夫还是有的,章法也可以,但是离书法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已经误入歧途。不足之处太多。说一下显而易见的吧——错字。书法创作要求字体统一,使用繁体字,通篇都要用繁体,若用简化字,通篇都要用简化字,不可简繁并用。否则算错字。请看下图:
配字先生的质疑:
看看这两个字该如何写:
朋友提出一个普遍疑惑的问题,看下面他的提问:
首先看看这两个帖的属性:《苕溪帖》是行书;《书谱》是草书。创作时为了避免雷同,使用了这两个帖里的“为”字。非常正确,也很好。但是,你认为这是“简繁混搭”就大错而特错了!这不是“简繁混搭”,而是“行草”兼用。你混淆了行书文字和草书文字与现行简化字和繁体字的概念。这种概念混淆的原因,是因为现行简化字中有一部分,是采用了草书文字符号来替代繁体字的,但是,并不是全部现行简化字都采用了草书的文字符号来替代,只有一小部分和草书文字相同。大多数人的误解就在这里,错误认为现行简化字就是草书文字符号,错了。
你说的这个“为”字就是少数草书符号与现行简化字相同的一个例子。大多数简化字就不不同了,如果你把古帖中的草书文字误解为现行简化字是错误的。把所有简化字误认为是草书也是错误的。一定要把草书文字和现行简化文字从概念上区别开来。
在行书作品中可以使用草书文字,在草书作品中也可以使用行书文字,但是不能把现行简化字当作草书文字用在其中。如果这个简化字和草书文字符号相同,当然可以使用。即使使用了,概念应理解为“草书文字”,而不是“现行简化字”,只是符号相同而已。
从上图可以看出“为”字的草书符号和现行简化字“为'字相同,在汉代草书中就已出现,现行简化字采用了这个草书符号,作为现行的简化字。像这样与简化字相同的,在简化字中还有一些但不是全部。草书就是古代汉字的简化。为了区别这一点我才用“现行简化字”来与之区分。
上边那件作品中最大的错误就是把简化字“发”用在了“白发”一词中,却不知道错在哪里。我顺便说一说这个字。“发”是现行简化字,也是草书文字。即使作者把它当作草书符号使用也是错的。因为“发”是“發(發展)”的草书符号,不是“(頭髮)髮”的草书。
现行简化字“发”所替代的不是一个字,它是“發”、“髮”、字的简化。“發”用于“发财、发展”这样的词汇中,而不能用于“头发、白发”的组词里。同样“髮”也不可以用于”发展、发财“的组词中。所以“白发”只能用“髮”来表示。这就是使用繁体字创作要注意的问题。否则,会贻笑大方。
要区别“行、草并用”和“简、繁并用”两种不同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