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戴锦华代表作品(戴锦华代表作品是什么)

周星【期刊】电影艺术2009-05-05断裂处的幻影和幽灵戴锦华【期刊】中国图书评论2009-01-10时尚·焦点·身份——《色·戒》的文本内外戴锦华【期刊】艺术评论2007-12-15帐篷剧:...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戴锦华代表作品,以及戴锦华代表作品是什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戴锦华的主要论文

风声谍起:间谍片流行的初衷 戴锦华 【期刊】文艺争鸣 2010-09-15

中国电影是否需要“文化例外” 戴锦华 【报纸】人民日报 2010-07-01

揭开冷战历史的暮霭 戴锦华 【期刊】艺术评论 2010-06-04

无影之影:——吸血鬼流行文化的分析 戴锦华; 高秀芹 【期刊】文艺争鸣 2010-05-15

谍影重重——间谍片的文化初析 戴锦华 【期刊】电影艺术 2010-01-05

中国电影:文化现代化的特定实践 戴锦华 【报纸】社会科学报 2009-10-22

“五四”记忆中的精神与电影 戴锦华; 钟大丰; 王志敏; 周星 【期刊】电影艺术 2009-05-05

断裂处的幻影和幽灵 戴锦华 【期刊】中国图书评论 2009-01-10

时尚·焦点·身份——《色·戒》的文本内外 戴锦华 【期刊】艺术评论 2007-12-15

帐篷剧:流动中的呼唤——戴锦华对樱井大造的访谈 戴锦华 【期刊】艺术评论 2007-10-15

岁月留痕——西蒙娜·波伏瓦在中国戴锦华 【期刊】书屋 2007-10-06

幽灵之镜 戴锦华 【期刊】世界知识 2007-05-01

百年之际的中国电影现象透视 戴锦华 【期刊】学术月刊 2006-11-20

文化的位置——戴锦华教授访谈 戴锦华; 斯人 【期刊】学术月刊 2006-11-20

我的批评观 戴锦华 【期刊】南方文坛 2000-10-15

残雪:梦魇萦绕的小屋 戴锦华 【期刊】南方文坛 2000-10-15

在“苦涩柔情”的背后 戴锦华 【期刊】读书 2000-09-10

面对当代史──读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戴锦华 【期刊】当代作家评论 2000-07-25

关于韩国影片《低吟》 戴锦华 【期刊】世界电影 1999-08-20

文化研究面对后现代噩梦 戴锦华; 王昶 【期刊】当代电影 1999-03-15

见证与见证人 戴锦华 【期刊】读书 1999-03-10

中国电影:在快乐中沉没…… 戴锦华 【期刊】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1999-02-15

自我缠绕的迷幻花园──阅读徐小斌 戴锦华 【期刊】当代作家评论 1999-01-25

世纪之门 戴锦华 【期刊】创作评谭 1998-08-15

重写女性:八、九十年代的性别写作与文化空间 戴锦华 【期刊】妇女研究论丛 1998-05-15

智者戏谑──阅读王小波 戴锦华 【期刊】当代作家评论 1998-03-25

清醒的立场——戴锦华访谈录 戴锦华; 陈岸英; 周濂 【期刊】艺术广角 1998-01-15

蒋韵长篇小说《栎树的囚徒》谈片 刘恒; 戴锦华 【期刊】当代作家评论 1997-05-25

文化地形图及其它 戴锦华 【期刊】读书 1997-02-10

奇遇与突围──九十年代女性写作 戴锦华 【期刊】文学评论 1996-09-15

陈染:个人和女性的书写 戴锦华 【期刊】当代作家评论 1996-05-25

个人写作与青春故事 戴锦华 【期刊】电影艺术 1996-05-05

世纪之门·对话与中国电影戴锦华 【期刊】外国文学 1996-03-28

池莉:神圣的烦恼人生 戴锦华 【期刊】文学评论 1995-11-15

不可见的女性: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与女性的电影 戴锦华 【期刊】当代电影 1994-11-15

乐观主义与电影困境 戴锦华 【期刊】电影创作 1994-11-10

梅雨时节──90年代中国电影笔记之三 戴锦华 【期刊】当代电影 1994-09-15

真淳者的质询──重读铁凝 戴锦华 【期刊】文学评论 1994-09-15

《二嫫》现代寓言空间 戴锦华 【期刊】电影艺术 1994-09-05

“世纪”的终结:重读张洁 戴锦华 【期刊】文艺争鸣 1994-07-15

思索与见证:黄建新作品 戴锦华 【期刊】当代电影 1994-03-15

本文的策略:电影叙事研究 戴锦华 【期刊】电影艺术 1994-01-05

《十诫》:现代人的两难处境 戴锦华 【期刊】当代电影 1993-10-28

十诫 克日什托夫·皮耶谢维茨;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戴锦华 【期刊】当代电影 1993-10-28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一个心灵个例病案 戴锦华 【期刊】电影艺术 1993-04-01

谁要站直啰,别趴下!——一部影片 一次评析 一通感慨 戴锦华; 郑洞天; 倪震; 黄建新 【期刊】电影艺术 1993-03-02

《心香》:意义、舞台和叙事 戴锦华 【期刊】当代电影 1992-08-28

逃脱中的落网:凌子风导演艺术笔记 戴锦华 【期刊】电影艺术 1992-05-30

《放大》:自反的艺术 戴锦华 【期刊】当代电影 1992-03-01

《法国中尉的女人》:一个重述的爱情故事 戴锦华 【期刊】电影艺术 1992-01-31

新中国电影:第三世界批评的笔记 戴锦华 【期刊】电影艺术 1991-01-31

《红旗谱》:一座意识形态的浮桥 戴锦华 【期刊】当代电影 1990-06-30

断桥:子一代的艺术 戴锦华 【期刊】电影艺术 1990-05-01

断桥:子一代的艺术 戴锦华 【期刊】电影艺术 1990-04-01

历史与叙事 谢晋电影艺术管见 戴锦华 【期刊】电影艺术 1990-03-02

由社会象征到政治神话——崔嵬艺术世界一隅 戴锦华 【期刊】电影艺术 1989-08-29

斜塔:重读第四代 戴锦华 【期刊】电影艺术 1989-05-01

精神分析与电影:想象的表述 查尔斯·F.阿尔特曼; 戴锦华 【期刊】当代电影 1989-03-02

电影:雅努斯时代 戴锦华; 李奕明; 钟大丰 【期刊】电影艺术 1988-09-27

《搜索者》——一个美国的困境 布里恩·汉德森; 戴锦华 【期刊】当代电影 1987-08-29

时代之子 水华导演艺术散论 戴锦华 【期刊】电影艺术 1987-07-30

读夏衍同志《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 戴锦华 【期刊】当代电影 1987-03-02

电影创新之我见 戴锦华 【期刊】电影艺术 1986-12-27

文化研究的可能 戴锦华 【报纸】文汇报 2003-07-06

《色,戒》:身体·政治·国族 戴锦华 【报纸】文学报 2007-12-20

李沧东‖乱世中捧着花的独行

曾经在上一堂电影课的时候,老师对于李沧东的一句点评让我记忆犹新。他说李沧东是韩国电影的老大哥,如果和张艺谋在中国电影中的地位相比,他是韩国电影的十个“张艺谋”。

我很喜欢的另一位韩国导演金基德说:“在韩国,我是第三号,姜帝圭排第二,李沧东排第一。”电影大师戴锦华也称他是亚洲最优秀的导演,世界最优秀的导演之一,足以看出李沧东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的认可度。

踽踽独行的时代

关于文艺作品,反映时代车辙才会经得起岁月沉淀成为经典,李沧东显然做到了。

他格外喜欢鲁迅的作品,也钟爱批判现实主义,他的电影践行着“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却没有完全复制鲁迅的辛辣讽刺风格。

他怀着对历史的思考与敬意在二十多年的电影生涯中导演编剧了六部长片,宁缺毋滥,每一部都含着冷峻的目光对时代的弊病进行反思,又不失深刻的人文关怀。

韩国许多电影都描写人性在黑色生活之下产生的复仇反击,而他偏偏像是一位风度翩翩的公子,在商业片娱乐至死的大环境下反其道而行之,以一抹诗意为韩国电影市场添加明媚的一笔。他在公正地探讨生活如何把一个人逼上绝路,如何毁灭人的一生。

《薄荷糖》是探讨“毁灭”的代表作。独特的倒叙叙事带观众一次次回溯到从前。如果把倒着的七次回溯变成顺叙,这就讲述的是中年男人金永浩一步步被时代的痕迹逼上绝路,最终迎着呼啸的火车自尽的故事。但巧妙地七次回溯,让观众在看电影的过程中一次次梳理时间线,追根溯源研究主人公绝望的来源。他就像是风中的浮萍,被时代洪流高举又狠狠摔下,无法控制自己的走向。

其中不乏许多细节,影片刚开始我们会发现男主人公有点跛脚,追溯回去的时候,我们才会猛然醒悟,这是光州事件那场战争莫名其妙地让他挨了一枪,给他留下的痕迹。他的脚被子弹伤了,后来战争虽然远去,但痕迹依旧存在。就像他整个人的性情和命运都和时代风云息息相关。《薄荷糖》除了对时代的批判,也在反省着人物本身耽于玩乐和堕落的姿态。

每个电影作品都带着导演自身的基因。经历惨绝人寰的光州事件,以及被政府剥削的童年,这些都成为李沧东的影子,紧紧跟随他,让他对于历史的动荡更迭的认知比常人更加深刻。

在《密阳》里他大胆地质疑人的信仰,对宗教的探讨达到了巅峰。一个失去了孩子的母亲,成为基督教徒,一次次念叨着原谅杀害自己孩子的杀人犯。

在见到杀人犯的时候,杀人犯却云淡风轻地说“感谢上帝已经原谅我了,我一直都过得很不错”,丝毫没有悔恨之意。

后来,她一次次挑战宗教的权威,对上帝进行反抗,甚至色诱牧师想要找到心理认同。从信仰宗教到反抗宗教,她敢于直面痛苦,万万不能假笑欺骗自己,说是上帝爱着我们,可最爱自己的人就在身边。影片也在用这种醒悟把结局变得温馨。

李沧东是一个很清醒的导演,他用这种方式在探讨人类价值观的选择,这种时代与个人反思的紧密结合,一定是值得留下来反复回味的。

儒雅:甜与苦的平衡

如果说朴赞郁是一位暴怒反击又爱自嘲的多米诺骨牌玩家,李沧东更像是看破人间沧桑用讲故事的方式徐徐地向小孩子展露时代脉搏的慈祥老爷爷。

他的电影风格委婉含蓄,带着柔和的诗意,却讲述每个人的悲伤之事,带着锋芒。他电影中的儒雅气质很吸引我,和金基德隐晦禅意的朦胧诗的感觉不同,他的诗行又绚丽又儒雅。

或许和他出生在贫苦家庭和作家出身有相当大的关联,他保持着对生活的平常心态,身上总是带着知识分子的平静和对底层群众的关怀。所以可以说是“作家电影”的代表,他的电影都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完整思想。

这种儒雅和温柔最体现在绿色三部曲中我最喜欢的《绿洲》。

在我心中,这部关于爱情的片子可以和《泰坦尼克号》比肩。

《绿洲》讲述文素丽扮演的脑瘫女人和一个薛景求扮演的出狱男人洪忠都的爱情故事。

见面即强奸的戏码让我被震撼到,并不是因为李沧东用情节的大尺度去吸引到观众的眼球,反而他把这段激情戏拍得极为克制悲伤,没有刻意美化,而是客观表现丑陋——或许一个面部扭曲的脑瘫女人在性方面就是缺失的,所以她手足无措。

我可以感受到韩恭洙长久被家人冷落产生的对爱情或是情欲的向往,初次见面被侵犯的委屈,以及自己是弱势群体无法反抗的无奈甚至放弃挣扎的情感。

这是他儒雅的影片气质不让人感受到虚假的原因,他把底层人物的内心展露,而不是刻意追求伤痕文学的独白或者烟酒之类来营造的矫情气氛。

按道理,见面即强奸的戏码会让我们讨厌洪忠都,心疼韩恭洙,但李沧东可以扭转局面,让我们惊艳于这两个普通人的爱情。

几次男主跳脱开凛冽现实与幻想无缝连接的超现实片段无疑是全片最浪漫儒雅的展现。在地铁上和在家里跳舞的两场戏简直刻在了DNA里。

洪忠都的目光落到地铁上对面坐着的一对嘻笑打闹的小情侣,而恭洙却身患病痛连站立都是问题,长镜头又移回来,恭洙站起来,面部扭曲被甜甜的笑取而代之,她用水瓶敲了一下洪忠都的头。接着下一秒镜头把我们拉回现实,依然是她扭曲的面容,不禁感受到现实和理想对比之下刺骨的凉。

以及在小小的屋子里,洪忠都幻想出一个明媚的世界,印度女人和小孩牵着一头象和他们一起跳舞,满屋子都落满了花瓣,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下接吻。但洪忠都也只是在脑海里美化了这个逼仄的环境,因为人的认知有限,他们也无法逃离现实的桎梏。

当幻想突然掉进万丈深渊,李沧东以小小的甜味去衬托周围的冷落揶揄指指点点,这就是儒雅当中藏着的锋芒。

儒雅,不是事事迁就,而是清醒地宣扬美好,含蓄地表达痛苦。

这世界很大,我们只要小小的爱。

《绿洲》:感动我好久的全家福

在我看来,诗意和儒雅是不同的概念,儒雅是整个人的气质,又苦痛又浪漫,带给作品的加成,而诗意是蕴含着宏大的〔生命〕主题,以及叙事方式下一些意象与手法的使用。

2018年的《燃烧》,很难想象,犯罪电影竟然不乏诗意,在以血腥暴力取胜的韩国电影中独树一帜。

令无数观众流连忘返的,是夕阳黄昏下的海美的绝美舞蹈。

海美裸露上身,剪影式的逆光拍摄极为唯美,却渐渐和黑暗融为一体,当一个人卸掉身上的修饰,应该归为何处。李沧东用这段舞蹈大胆地抒发角色的迷茫内核和一种虚无主义,当然也归于时代背景下,青年所产生的不知何去何从的状态。

关于他叙事中的诗性最好的探讨必须要提到《诗》这部电影。

影片讲述一个65岁的女人美子在生活细密的苦痛之下,用写诗的方式来寻找救赎,她在枯竭的现实里寻找零星的诗意,甚至看着路边的野花会出神好半天,最后美子的结局运用留白的方式,但之前她的帽子被风吹入水中,结尾处溺水自尽女孩的凝视,带给观众一个开放式的结局,我们也隐隐猜出了她的选择。

这部片子也不同于其他电影运用大量的人工音乐,而是运用自然音,对白也大量减少,更显出一份宁静和隐忍,让我们感受到美子内心未经雕琢的美丽,和李沧东对女性视角的独特把握。

《绿鱼》中,末东杀完人之后第一时间坐在废墟上给脑瘫哥哥打了电话回忆童年的绿鱼,可哥哥无法回应。

结尾李沧东刻意回避描绘末东家人脱离贫困的过程,只表现阳光下一家人过上了想过的生活,这种留白方式让我们感受到家人对于末东死亡的麻木和忽视。

杀鸡更是触目惊心,那只鸡被家人和社会联合绞杀,奋力挣扎却被脑瘫哥哥捉住,递给黑帮老大。统治者活的好好的,底层人民永远为他们服务,这份意象的运用把讽刺做到极致。

包括红色的布飞来盖在了头上,红色作为欲望的代表色,象征蒙蔽双眼,让人窒息的爱情。

列车也是在他电影中意象的常客,常常作为人生转折的寓意在《薄荷糖》《诗》中出现。

李沧东说,他是乱世里捧着花的独行,所以他总是在结尾给人以希望,就像一系列电影的名字一样,《绿洲》,《绿鱼》,《薄荷糖》,《诗》,《密阳》……

绿洲是洪忠都越狱在大树上摇摇欲坠减去的枝丫,那是韩恭洙夜夜害怕的影子。绿鱼是澄澈的童年回忆。薄荷糖是平时最不起眼的,我们不曾关注的糖果。诗是美子暮年追求的热爱,密阳——最后一个镜头,秘密的阳光落了满地。

我想,希望就是诗意的另一个名字吧!如果我们还有笔,还可以写诗,积压的情绪就不会没有归宿。

关于迷雾,最具有精彩表现的是《燃烧》。关于这部片子,观众对真相的探讨说纷纭,有太多暗示和深意藏在镜头下和对白里。

走廊尽头的一头牛和“喜爱做饭”与不会流泪的反社会人格让观众思考到“献祭”。

结尾钟秀的裸体,让我联想到上文所提到的海美的裸体舞蹈。钟秀因为想要全身而退,想要在一片血泊之中保留自己的纯净,海美的裸体是想要自由自在,褪去一身沉重,追求人生的意义,或许钟秀在最后也理解了海美的裸体吧,他们两个在某种意义上裸体的含义相同。海美就是一个在边缘的没有得到爱的女孩,所以钟秀是她的光。

最后的长镜头震撼无比,“本”被刀捅却拥抱钟秀,第一层含义是自己解脱,本是空虚的无所事事的人,只有烧仓房才会获得快乐。其次,就是把自己的罪恶把自己的血溅到钟秀身上的快感,本来本应该是罪恶的源头喜欢烧仓房,但却传染给钟秀,包括吸大麻烟这件事,和最后钟秀烧掉本的车和尸体,更像是一种继承。

除此以外,《密阳》中也没有对小女孩的罪行大肆描绘,而是让观众通过细节对影片多一层思考,体会那层宽容救赎之意。

所有的所有,都在隐晦又清楚地表达着导演的深意,隐晦是因为他并没有直白地用台词讲出他想要表达的,清楚是因为观众并不会觉得他在刻意寻求一种模棱两可和艺术性的剑走偏锋,而只会把它理解成一场大雾,去探求真相,在探求的过程中,也就不断地在思考人性,思考人生归于何处。

他在大众的审美里在铸造自己丰富而独特的思想性。

这就是我喜欢得一塌糊涂的韩国导演李沧东。希望我们都可以把日子过成诗。

《涉渡之舟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涉渡之舟》(戴锦华)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提取码:l6qb

书名:涉渡之舟

作者:戴锦华

豆瓣评分:9.3

出版社: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2-04

页数:538

作者简介:

戴锦华,北京人。曾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现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系教授。曾在美国、欧洲,日本,中国香港、台湾等数十所大学任客座教授。从事电影史论、女性文学及大众文化领域的研究。著有《浮出历史地表——现代中国妇女文学研究》,《电影理论与批评手册》,《镜与世俗神话——影片精读十八例》,《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犹在镜中——戴锦华访谈录》,《涉渡之舟: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电影批评》,Cinema and Desire:A Feminist Maxism and Cultral Politics in Dai Jinhua's works等专著10余卷。

《索拉里斯星》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索拉里斯星》([波]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提取码:5w8q

书名:索拉里斯星

作者:[波]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译者:靖振忠

豆瓣评分:8.7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份:2021-8

页数:254

内容简介:

这颗星球,知道你内心深处的秘密。

波兰科幻大师莱姆代表作,塔可夫斯基《飞向太空》原著小说。

刘慈欣、梁文道、戴锦华、吴岩、江晓原诚意推荐

【编辑推荐】

波兰科幻大师斯坦尼斯瓦夫•莱姆代表作,以诗意笔触和深邃哲思触探人类认知边界。人类追寻着地外文明的蛛丝马迹,遇见了索拉里斯星的蓝色大洋。它像一面镜子,反映出人类的忧伤与迷惘,恐惧与执念。而它本身是什么,人类却永远也无法知道。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据此改编《 飞向太空》,铸就电影史上的经典。

被无数人誉为无法超越的科幻神作,设立太空想象天花板,刘慈欣、梁文道、戴锦华、吴岩、江晓原诚意推荐。

莱姆是波兰科幻作家、哲学家,被译成52种语言,全球畅销4000余万册,以一己之力将波兰科幻提升到世界水平。早在70年前就预言了互联网、搜索引擎、虚拟现实和3D打印的出现,直言人类将遭遇人工智能和信息爆炸的挑战。

莱姆100周年诞辰纪念版,波兰驻华大使亲自撰写序言。

【内容简介】

索拉里斯星是一颗围绕双星运转的星球,表面被胶质海洋覆盖。根据人类既有的认知,这样的星球的运转轨道应该是不稳定的。但仅仅过了十几年,人们就发现,索拉里斯星的轨道并没有显示出预期的变化。这激发了人类对这颗星球无限的兴趣。

心理学家凯尔文降落到索拉里斯星,迎接他的不是同伴们的热烈欢迎,而是杂乱的太空站、疯癫的科研人员和凝重的暗黑气氛,他试图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直到在一片扑朔迷离中撞见自己已经过世十年的妻子。

【媒体推荐】

莱姆有非常了不起的想象力,是真正独一无二的。莱姆的作品对人和宇宙的关系有着更深刻的描述,与美国的科幻小说相比,在文学上也更为精致,有着更为深远的意境,也给人带来更多的回味和思考。——刘慈欣

如果我们找不到外星人,可能是因为我们对外星生命的理解,都以为他们是人。——梁文道

《索拉里斯星》不仅是一部重要的科幻作品,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甚至是一部现代哲学读本。——戴锦华

莱姆总是能从核心处嘲弄我们的生活,他能把科技论文、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都烹调在一起,并用幽默而力透纸背的荒诞语言和荒诞情节,返照我们的世界。——吴岩

他是当今活跃的作家中最智慧、最博学、最幽默的一位。——安东尼•伯吉斯

无论是语言的驾驭、想象力还是塑造悲剧角色的手法,都非常优秀,无人能出其右。——库尔特•冯内古特

相比之下,我们疲惫的宇宙显得苍白无力。——《华盛顿邮报》

与阿瑟•克拉克、艾萨克•阿西莫夫和菲利普•迪克比肩的科幻小说巨人。——《纽约时报》

作者简介: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1921—2006),波兰著名作家、哲学家。当过汽车技工,终获医学博士学位,创立波兰宇航协会。代表作有《索拉里斯星》《未来学大会》《惨败》等。作品多聚焦哲学主题,探讨科技对人类的影响、智慧的本质、外星交流,以及人类认知的局限等。1996年被授予波兰国 家奖章“白鹰勋章”,波兰第一颗人造卫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莱姆是20世纪欧洲最多才多艺的作家之一,安东尼•伯吉斯称赞他是“当今活跃的作家中最智慧、最博学、最幽默的一位”,库尔特•冯内古特赞扬他“无论是语言的驾驭、想象力还是塑造悲剧角色的手法,都非常优秀,无人能出其右”。被译成52种语言,全球畅销4000余万册。

戴锦华代表作品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戴锦华代表作品是什么、戴锦华代表作品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