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东渡最终地址?
公元927年,日本高僧弘顺大师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将徐福东渡的有关真实记载讲给了中国的义楚和尚“日本国亦名倭国,东海中。秦时,徐福率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国也。……又东北千余里有山,名富山,亦名蓬莱,其山峻,三面是海,一朵上耸,顶有火烟,日中上有诸宝流下,夜则却上,常闻音乐。徐福止此,谓蓬莱,至今子孙皆日秦氏。”徐福求仙到达日本之后,最终的立足之地应该位于日本的富士山附近。
一是北路航线,即从山东沿海向东沿朝鲜半岛西岸,经济州岛到日本九州附近,称“沿岸航线”;二是南路航线,即由宁波慈溪达蓬山起航,向东出杭州湾,向东出杭州湾,途经岱山,穿过嵊泗列岛,汇入黑潮暖流北上抵达日本九州附近,称“漂流航线”。你见过哪些美到窒息的藏品、艺术品?
见过!我自已的:历代瓷器如清代雍正御製琺瑯彩工笔画花鸟纹四开光大罐見图:,古画,古籍,宣德炉,鼻烟壶,朝珠、首饰,田黄,玉器,生漆合,文房诸宝,…………。
明朝四大古镇?
四大名镇指的是河南朱仙镇、湖北汉口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并称全国四大名镇,明清称为天下四大镇。
一、汉口镇
汉口镇:湖北省武汉市的汉口,汉口得名于地处汉江之口,汉口的发展,始于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以后,其主要是利用长江、汉水的水运之便,作为码头和商业市镇发展起来的;古代有“九省通衢”之称,后铁路运输发展,水陆并运,因处于我国南北中间位置,与其他省市联系方便。汉口与北京、佛山、苏州并称为“天下四聚”;
至20世纪初,汉口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大城市,被称为“东方芝加哥”,民国初年年产值仅次于上海;
如今汉口下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三个区,大武汉地区的金融、商贸、对外交往中心和主要交通枢纽,自古被誉为"楚中第一繁盛处"。
二、佛山镇
佛山镇,今广东省的佛山市,广东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位于珠江三角洲北部;
佛山镇,我国南方著名的手工业城镇。今为我国四大丝织业中心之一;
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水路踞广州上游而处西江、北江下游,是水路通达省城的必经之路;
佛山,地理位置上毗邻港澳,水陆交通四通八达。古籍记载:“诸宝货南北互输,以佛山为枢纽,商务益盛。
佛山镇,繁荣的商贸带动了以手工业为主的制造业迅速发展。到明清时期,佛山与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合为“中国四大名镇”。
如今,佛山市全国经济排名第17位,全国20强城市中有佛山一席。
三、景德镇
景德镇:今江西省景德镇市,明清时期为天下四大镇之首,以产瓷器闻名于世,东晋末年开始生产瓷器,已有1600多年历史。它是四大名镇中唯一不靠水运起家的城镇。
郭沫若先生曾以"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的诗句盛赞景德镇灿烂的陶瓷历史和文化,陶瓷把景德镇与世界紧密相连。
目前景德镇市,在江西各地级市中排名倒数,昔日的辉煌还需正荣向前。
四、朱仙镇
朱仙镇: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内,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南20公里处;
朱仙镇的全盛时期是明末清初。当时全镇面积为25平方公里,人口二十多万,民商四万多户。镇内街道纵横、百货云集。贾鲁河将全镇分为东镇和西镇。明清两代东镇是重要市街,乾隆以后,因黄河决溢,镇中屡遭水患,东镇地势较低,商贾多由东镇移至西镇;
朱仙镇木版年画起源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国四大木版年画之一,岳飞曾在这里大败金兵,取得朱仙镇大捷。
朱仙镇如今在四大名镇中,最是低调落魄,其它三镇都已变成了城,而朱仙镇还是一个镇。
王羲之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一:《兰亭序》这篇文字,是王羲之于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和一些文人举行“修契”宴会上,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共28行,324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 二:《孔侍中帖》《孔侍中帖》和《频有哀祸》,王羲之行书,二帖连为一纸。纸本现藏日本前田育德会,与《丧乱范环得示帖》同为唐代流入日本的王羲之名迹摹本。 三:《乐毅论》王羲之书,小揩字体。笔势流丽,神采焕发,肥瘦相称,极合楷书的法则。隋智永称它为“正书第一”,唐代褚遂良也极为称赞。 四:《黄庭经》小楷,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了。因此,《黄庭经》又俗称《换鹅帖》,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年)五月”,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了。 五:《十七帖》《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内容是他所写的尺牍。因卷有“十七”字故名。《十七帖》墨迹已佚,仅有摹刻本传世。《十七帖》草书,前人评为“笔法古质浑然,有篆籀遗意”,也有人认为帖中字带有波挑的笔势,字字独立不相连属。这正表明他善于“兼撮众法,备成一家”,所以才能形成他独具风范的草书体势。拓展资料: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王羲之历任秘书�O、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多瓣的金刚菩提到底有多受欢迎?
“金刚者,金中最刚,破众生之烦恼,解惑业之障难“ 金刚是梵文Vajra的意译,意译为“缚日罗”、“伐折罗”。大乘佛教,用“金刚”来形容如来藏空性心、无心相心、非心心,不取六尘万法,无可摧毁。“金刚”也被西藏密宗广泛运用。譬如:“金刚乘”,就是“密宗”,是形容无坚不摧的“密乘”;“金刚禅”,就是指“密宗禅法”,是形容战胜外道禅法的“密法”。而“菩提”一词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根据丁福保《佛学大辞典》“菩提子”词条释文,“【菩提子 】(物名)是指西藏语之Bodi-ci果,可以作数珠,产于雪山地方,非菩提树之实也。校量数珠功德经曰:“若用菩提子为数珠者,或用掏念,或但手持数诵一遍,其福无量。”《妙臂菩萨所问经》曰:“菩提子,金刚子,莲华子,木槵子,及砗磲诸宝等为珠,凡持诵时,真言印契,收摄其心......”而现今,随着文玩菩提市场的发展,菩提子泛指可以用来穿制成数珠法器或者文玩手串的热带、亚热带坚果类植物种实,总计有200-300种之多,主要作为学佛念经修行的法器或者文人雅士把玩的手串珠饰而备受追捧。不同植物的果实可以加工出同一种菩提,而同一种植物的果实做成的菩提子可能被冠以不同名字的菩提子。"金刚菩提子"是俗称菩提老三样(金刚菩提、星月菩提、凤眼菩提)之一,常常有人认为金刚菩提子有着无穷无尽的能量,深受众多佛教人士的喜爱,而很多普通人也喜欢。相传金刚菩提子的真正含义是“湿婆神的眼泪”,湿婆象征仁慈、昌盛、吉祥和毁灭。它一般的形状是在二到十七瓣之间,而且瓣数不同,具备不同的功能,其寓意也大不相同。如果从稀有程度来讲,瓣数越多越稀有。其实,最重要的是纹路和皮质,而非瓣数。自然界中的金刚菩提,绝大多数是五瓣左右的,七瓣八瓣以上就已经非常少见了,有些达到十几瓣甚至二十瓣的,则可以称之为妖怪。越是稀有的的东西价格越贵,这也是肯定的。所以,很多人基于信仰,还有人是喜爱,更多的人是投资,所以在有心人的推动下,越炒越热,也就有更多人喜欢。
南宋胡商蒲寿庚背叛南宋,他的子孙在明朝遭到怎样的对待?
南宋国灭之时,连广大汉族士人都从心理上放弃了抵抗,投奔新廷,你让一个阿拉伯种的阿卜杜拉家族去“留取丹心照汗青”,显然有些过分了。
说起蒲寿庚,就必须说他的身份,他是一个回回蕃客。
回回蕃客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过客民族,从唐朝到明初,在西方人地理大发现之前,东西方的贸易全部由阿拉伯人把持,他们中的很多人客居贸中国港口城市,中国人把它们叫做番商或番客,由于他们都信奉伊斯兰教,多以把他们叫做回回蕃客,或者蕃客回回。
如同后来中国的马姓回族人的“马”是来源于“默罕默德”,蒲寿庚的“蒲”姓可能是来源自阿卜杜拉或阿卜杜勒或阿卜希尔什么的,这一点已经无法考证。
蒲寿庚的祖先来自占城国,当时先是来到广州,从事传统的海上贸易行业,他的父亲蒲开宗那一辈,由于泉州港的兴起,又从广州移居到了泉州,成为南宋泉州地区的大海商。蒲开宗走出了一条官商结合的道路,还担任过福建安溪县的主簿,看来他的这条路线获得了成功,南宋朝廷还赐予他“承节郎”的官位。
到了蒲寿庚和他哥哥蒲寿宬这一辈,他们除了商业运营的更为成功,拥有大量船舶,还靠着自己的军事力量多次协助朝廷击溃海盗,因此获得了更加显赫的地位,蒲寿庚本人也“提举泉州舶司”,一度成为泉州港口最高管理长官,把老爸的政商结合路线发扬到了极致。
蒲寿庚的民族成分决定了,他不可能从内心深处忠于朝廷,哪怕是政商结合,也是为了商业发展,在商言商,银子才是他的追求目标。在南宋晚期(1275年3月)的时候,蒲寿庚就参与过对抗南宋朝廷的反叛运动,当时的南宋朝廷已经快要扛不住元朝蒙古铁骑的冲击了,蒲寿庚自然深知形势,甘愿充当元朝的带路党。
第二年,元军就攻陷了临安,六岁的南宋小皇帝宋恭帝在太后的指引下选择了投降。南宋的张世杰保护幼主宋端宗赵昰等抵抗力量向南退却,经过泉州,蒲寿庚选择了闭门不纳,不让宋端宗赵昰他们进城。
关于这件事上,其实当时的蒲寿庚也有顾虑,他所顾虑的当然不是该做南宋还是元朝的臣子,而是他世代传下来的商业帝国。
在南宋军队大兵压境的形势下,蒲寿庚也曾犹豫,他尝试着联系城外的南宋残余势力,拜见幼主宋端宗赵昰,试探他们的来意,但张世杰却一没有信任蒲寿庚,二没有干脆杀掉蒲寿庚,而是莫名其妙的放他回去,转手却抢走了蒲寿庚家族的数百条商船(清·乾隆《泉州府志·拾遗》)。
这种做法立即遭到了蒲寿庚的强力反弹,他下令以极为残忍的方式处死了几千反对者,包括泉州城内的南宋宗室和忠于南宋朝廷的士大夫们,愤而投入了元朝的怀抱,把剩余的船只和水手都交付给了元军,帮助他们进攻南宋军队。元廷大为欣喜,立刻授蒲寿庚为昭勇大将军、闽广都督兵马招讨使兼提举福建广东市舶。
在后期的战斗中,蒲寿庚又击败了南宋军事力量的反扑,守住了泉州城,在之后的崖山海战中也派出了自己的船只助阵元朝水师,彻底剿灭了南宋残余军事力量,崖山之后到底有无中华,蒲寿庚不关心,他只知道,他的商业帝国版图,反而比以前更加庞大了。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八月,“色目人”蒲寿庚出任江淮等处行省中书左丞兼泉州分省平章政事。元朝前期,蒲氏子孙异常显赫,地位尊崇,泉州港也得益于未受大规模战乱影响,在元朝发展成为世界性大港,名扬四海。
到了元朝末年的战乱之际,蒲寿庚的孙女婿那兀纳又一次挺身而出,准备像蒲寿庚那样刷出历史存在感,结果却连累了整个蒲氏家族。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波斯叛乱——“亦思巴奚之乱”,也正是因为这场变乱,泉州港遭到了开港以来最为毁灭性的打击。
自红巾军起义以来,江淮地区此起彼伏,元朝的统治受到很大挑战,为了扑灭各地起义军,除了向西域借兵,元朝统治者还想到了“令郡县团结义民以自守”这种类似于团练的办法,推广于统治力薄弱的南方地区,泉州的回回蕃客也组成了“亦思巴奚军”,抱团自保。
这帮团练最初还是忠于元廷的,目的是为了对付流窜各地的起义军,但后来随着在南方元朝统治力的日益薄弱,他们的势力却不断壮大,成为元廷和起义军谁都不能忽视的中间力量。他们也没有朝廷补给,自带干粮,对元朝的忠诚度日渐下滑,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
蒲寿庚的孙女婿那兀纳在后来成为了泉州亦思巴奚军的领导者,很明显,他可能具备蒲寿庚的野心,但缺乏蒲寿庚的决断力和运气,他带领亦思巴奚军草率的参与了元廷地方上的争斗,卷入了福建地方豪强势力之争后,四处初战,为自己赢得了很多敌人。
他遇到了真正的敌手——陈友定,陈友定被元廷册封后,强势崛起,1365年,打败了刚刚吞并强敌陈友谅的朱元璋军队的进攻(陈友定是福建人,跟陈友谅没关系),控制了几乎福建全境,那兀纳却猖狂到前去挑战陈友定,被陈友定派儿子陈宗海予以迎头痛击,亦思巴奚军几乎全军覆没。陈宗海再接再厉,围攻泉州,泉州的残军及时的把蒲氏家族的代表那兀纳献俘,投降了。
陈定海进入泉州城后,闭门三天,把城内的“西域人尽行歼之”,回回蕃客群体遭到了血腥清洗,街头上的汉人甚至也会因长得卷发或高鼻子被误杀,泉州的蒲氏家族更是首当其冲。
“凡蒲尸皆裸体,面西方”;“悉令具五刑而诛之,弃其胾于猪槽中,报在宋行弑逆也”,甚至到了挖墓刑尸的残忍地步,蒲氏家族或死或逃,几乎就此消失在泉州的历史中。为什么用几乎?那是因为陈友定的军队在两年后,也被称帝后的朱元璋大败,陈友定被处斩,蒲氏后人陆续又有人回到这片故土生活。
按理说敌人的敌人是朋友,与陈友定不共戴天的朱元璋总不会为难蒲氏家族吧,非也,非也,朱元璋更狠!
“洪武七年,高皇帝大赦天下,圣旨:独蒲氏余孽悉配戎伍,禁锢,世世无得登仕籍,监其祸也。”蒲氏族人被充军流放,为娼为奴,不能参加科考而登仕,自此,蒲氏从富族成为贱族。
别看朱元璋跟陈友定不对付,但对待蒲寿庚后人,朱元璋也是恨得咬牙切齿,没有蒲寿庚当年做带路党,南宋也不会有那么快就有崖山海战的失败,在民族大义方面,朱元璋可绝不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