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晋州中国画的作者是?
著名画家薛超英作者作品 晋州市
书戴宗画牛是选自吕氏春秋本味吗?
不是,《书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散文。
文武全才的皇帝朱瞻基,为什么在壮年时突然意外离世?真相是什么?
朱瞻基,天之骄子,十三岁就被朱棣立为皇太孙,受尽万般宠爱,二十六岁登基,在位期间文治武功,开创盛世,却在三十六岁的时候就去世了,这是为何?
朱瞻基剧照朱瞻基是朱棣长子朱高炽与嫡妻张氏所生之子,是朱棣的嫡长孙,他出生之前朱棣做了个梦,梦见朱元璋将一个代表权力的大圭交给他,并对他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
朱棣梦醒之后,觉得十分吉祥,不久就传来朱瞻基出生的消息,他意识到梦境可能会印证在孙子身上,于是赶紧跑去看朱瞻基,发现朱瞻基长得很像自己,还一团英气,就非常高兴,还对人说,“此乃大明之福也”。
当时是建文元年,因为这件事,朱棣坚定了发动政变的决心,而且对朱瞻基十分宠爱,将其视为自己的第三代继承人。
永乐二年,朱高炽被立为皇太子,这一年朱瞻基只有六岁,虽然朱棣对身体肥胖还多病的朱高炽不那么喜欢,但对于朱高炽,朱棣几乎走到哪儿都带着,真怕自己错过了朱瞻基成长的某一个瞬间。
到了永乐九年,朱瞻基十三岁了,朱棣觉得他天资聪颖,于是给他行冠礼,并册立他为皇太孙,提前确定了第三代继承人,这种事在历史上并不多见,可见朱棣是多么喜爱朱瞻基。
朱棣和朱瞻基剧照从那时候开始,朱棣无论是巡幸北京还是出征蒙古,都带着朱瞻基,为的就是亲自培养朱瞻基,而朱瞻基也不负众望,几次跟随朱棣战场杀敌,立下战功。
后来,朱高炽身体越发虚弱,两个亲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不断陷害他,想要趁机争夺太子之位,朱瞻基挺身而出,几次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让父亲转危为安,并最终帮助父亲在朱棣去世之后,顺利登上皇位。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朱棣去世;八月,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九月,册立朱瞻基为皇太子。
但是,由于朱高炽身患疾病,所以他继位仅仅九个多月就因病去世了,当时朱瞻基人在南京,他得知消息后便准备回京继位,但得知叔叔朱高煦已经在他回京的路上埋伏杀死刺杀他,他便使用计策躲过了追杀,顺利回京继位了。
朱瞻基刚即位的时候,京城并不稳固,到处都是朱高煦的刺客、探子,为此他妥善安排父亲的后事,并加强京城戒备,为不可预知的突发事件做准备。
朱瞻基剧照事实证明,朱瞻基是正确的,因为就在他继位的第二年八月,朱高煦就造反了,要不是他提前安排,恐怕他人还没出京城,就被刺客给刺杀了。
为了平定朱高煦叛乱,朱瞻基一方面写信劝其罢兵,另一方面积极备战,在劝说不成的情况下,朱瞻基占据了道德制高点,于是果断御驾亲征,采取军事胁迫,并对朱高煦进行内部分化的策略,最终不费一兵一卒,将叛乱给平息了。
这是朱瞻基继位后干的第一件大事,展示出了一个帝王该有的雄才大略,未来必定是一位好皇帝。
在平定朱高煦叛乱之后,朱瞻基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在朱棣武功以朱高炽文治的基础之上,对内他控制藩王,完善内阁,任用贤能,进行军事改革,还实施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对外他派遣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加强与外国的交流,并停止大规模战争,对蒙古采取安抚为主的策略,起到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总之,在朱瞻基在位的十年间,明朝国力得到了空前发展,他的功绩与父亲朱高炽一起被称之为“仁宣之治”,有人甚至说着父子二人堪比文景,评价是非常高的。
朱瞻基剧照宣德十年(1435年)1月29日(腊月二十一日),朱瞻基开始生病了,到了春节当天就病重不能上朝了,于是连忙召集众臣觐见,给他们交代了后事,让他们拜见了太子朱祁镇,第二天他带病上朝,处理了一些政务,第三天写下遗诏之后,就病逝于乾清宫了。
二月甲子,帝不豫……十年春正月癸酉朔,不视朝,命群臣谒皇太子于文华殿。甲戌,大渐。罢买、营造诸使。乙亥,崩于乾清宫,年三十有八。
朱瞻基从发病到去世,不过十几天,而且他去世的时候还不到三十六岁,正值壮年,因此很多人就有疑问,他为何会这么年轻就去世了?
关于朱瞻基的死因,明史或者明实录中都没有记载,因此历来众说纷纭,我这里介绍几个流传较广的说法:
第一,积劳成疾致死。
在短短十年内,朱瞻基干了很多事,有人就说他是因为太劳累了,所以落下病根而致死的。
朱瞻基剧照事实上,这个说法没有道理,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01,朱瞻基提高了内阁的权限,这让他变得更加轻松。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取消丞相后就啥事都自己干了,后来他觉得累了,便设置大学士帮助自己处理政务。
朱棣继位后,设置了内阁制度,为他节省了很多时间,效果还不错,因此朱瞻基继位后继续沿用内阁制度,并创建了票拟制度,任用三杨、金幼孜、黄淮等人,让他们在奏折上提出意见后,自己再做决策,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也让他有了更多私人时间。
因此,朱瞻基并不像朱元璋那么劳累,也不是事事都亲力亲为的,因此就不存在所谓的过劳说了。
02,朱瞻基懂得玩乐,不会太过辛劳。
因为时间很多,朱瞻基还有时间发展兴趣爱好,比如他在绘画和书法上的造诣就是非常高的,尤其擅长山水画,有很多作品传世,他还自号为长春道人。
朱瞻基剧照又比如说,朱瞻基还特别喜欢狩猎和玩游戏,尤其喜欢游览山水,他执政最后几年,大部分时间都流连在禁苑中,为自己的书画创作寻找灵感,他甚至数次带着群臣一起在山水间游玩,其乐融融。
从以上内容可知,朱瞻基不是那种只知道工作而不知道休息的人,他其实很懂得劳逸结合,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不会因为辛劳而生病。
第二,沉迷女色致死。
有人说,朱瞻基去世的时候,将何贵妃等十人作为人殉,让她们到地底下陪伴自己,想必他生前也是个大色鬼,将身体掏空了,所以才过早去世的。
我认为这个说法不成立,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01,人殉制度是当时的惯例,并不代表朱瞻基就好色。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竟然开历史倒车,恢复了人殉制度,他去世的时候,让多达四十六名妃子为自己殉葬,这些殉葬的妃子被称之为朝天女。
人殉前妃子上吊朱元璋之后,朱棣和朱高炽都有让妃子做人殉的先例,可见人殉制度在明朝得到了很好地贯彻和发展,因此朱瞻基去世后让十个妃子为自己殉葬,不是因为他好色,而是在遵循传统。
02,朱瞻基的妃子不多,子女也很少,足见他并不好色。
根据史料记载,朱瞻基一共有过两位皇后,及恭让章皇后胡善祥和孝恭章皇后孙氏,以及是十二名妃子,即吴贤妃、郭妃,以及上述十名殉葬的妃子(这十人中有不少人本来是宫女,只不过因为被当做人殉,才册封为妃子的),妻妾人数总计十四人,这对于一个皇帝来说,已经很少了。
并且,朱瞻基的子女也不多,只有两个儿子朱祁镇和朱祁钰,以及五个女儿,这对于一个皇帝来说,也不是很多。
因为妃子和子女都不多,所以我们无法相信朱瞻基是个好色的皇帝。
03,在明史和明实录中,都没有朱瞻基沉迷女色的记录。
有记载的唯一一个被朱瞻基临幸过的宫女,就是前文说的吴贤妃,她最初以宫女的身份侍奉时为皇太孙的朱瞻基。
朱瞻基继位后,于宣德二年临幸吴贤妃,第二年因为生下儿子朱祁钰而被封为贤妃。
孙皇后剧照除此之外,再没有宫女被朱瞻基临幸的记录了,可见他并不是个好色的皇帝,更何况史书还记载他专情于孙皇后,跟孙皇后的感情非常好,为了孙皇后,他不顾众人劝阻,执意废掉胡善祥,改立孙皇后为皇后,并立孙皇后的儿子朱祁镇为太子。
第三,重金属中毒致死。
历史上,朱瞻基是个有名的促织天子,也就是斗蛐蛐,几乎到了无法自拔的程度,甚至让官员帮其采购蛐蛐,为此劳民伤财,很多百姓家破人亡,当时民间有“太平天子,促织皇帝”的说法。
既然要斗蛐蛐,就必须要有个罐子装蛐蛐,有人就说明朝的蛐蛐罐是金属做的,而金属是含铅的,长期结束就造成铅中毒,最终导致死亡。
这个说法也是无法成立的,且不说明朝的蛐蛐罐是不是金属做的,即便是金属,作为皇家器物,怎么可能生产不达标,含铅量过高呢?而且厂家这么做,不是在找死吗?
再者说了,朱瞻基只是用手接触蛐蛐罐,而不是用嘴去吸,玩完之后肯定要洗手,也不可能造成铅中毒。
朱瞻基玩蛐蛐剧照第四,吃丹药致死。
古人通过吃丹药追求长生不老,从而中毒致死的案例还是很多的,因为丹药中含有重金属及一些其他有毒物质,长期服用会造成慢性中毒,最终死去。
但是,说朱瞻基吃丹药,我认为是不可信,因为炼制丹药的一半都是道士,而朱瞻基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他在位期间崇尚佛教,为此修建了大量寺庙,还封了5位大国师、6位禅师,可以说他对佛教的热爱程度,就差自己也出家了。
我们都知道,佛教理念跟道教差别是很大的,没有追求长生不老一说,反倒是鼓励人生前做善事,死后投个好胎。
由于受到佛教影响,所以朱瞻基就曾在遗诏中说,“夫死生常理,修短定数”,说生死是常理,寿命长短是定数,也足见他不是个追求长生不老之人。
炼制丹药以上就是流传比较多的几种说法,都可以很容易被推翻,那朱瞻基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我认为,朱瞻基极有可能是因为受伤,再加上家族遗传病,这才英年早逝的。
受到祖父朱棣的影响,朱瞻基一直都坚信只有天子亲征,才能彻底打败敌人,虽然他没有朱棣那么激进,但他也绝非等闲之辈。
比如说,朱瞻基还在当皇太孙的时候,有一次跟随朱棣远征蒙古,当时他十五岁,朱棣派他出去侦查敌情,路上遇到了一股蒙古骑兵,一个叫李谦鼓的臣子鼓动他出击,结果他因为贸然出击而被敌人团团围住,激战良久之后也没能突围,好在后来朱棣派去接应的骑兵赶到,这才将他救了出来。
朱瞻基继位之后,虽然不再发动大规模战争了,但不代表他就放心蒙古人,他曾先后三次巡视北部边界,分别在宣德三年、选得五年和宣德九年,其中宣德三年他也遇到了一伙蒙古骑兵,爆发了著名的宽河之战,以三千骑兵大败过万蒙古骑兵,俘获牛羊及辎重无数。
我个人认为,史书对宽河之战的描述可能采用的是春秋笔法,要知道朱瞻基当时遭遇的可是骁勇善战的兀良哈部,而且是三千对一万,怎么看都难以相信他会取得大胜。
最可能的情况是,朱瞻基当时确实出战了,但战败受伤了,为了照顾他的面子,回去就说他取得大胜了。
朱瞻基出征剧照再就是,朱瞻基的第三次巡视北边十分可疑,发生在宣德九年九月九日至十月三日,发生了什么,史书上没有说,但第二年正月他就去世了。
而宣德九年这一年,蒙古发生了巨变,瓦剌贵族首领脱欢拥立成吉思汗的后裔脱脱不花为可汗,自任为太师,掌控朝政,他袭杀阿鲁台,收其部众,实力因此大增,并开始对明朝边境发起进攻。
朱瞻基巡视北边的时间,与脱欢活跃于边境地区的时间相吻合,两者十分相遇并爆发激战,朱瞻基是否受伤,非常值得怀疑。
如果朱瞻基遇到脱欢了,那结果不堪设想,要知道数年后造成朱祁镇被俘、北京都差点被攻克之人,正是脱欢的儿子也先,可见当时瓦剌实力强劲,朱瞻基未必能够获胜。
因此,我有理由怀疑,朱瞻基可能在巡视北边的时候受伤了,伤情不容乐观,结果成为他的死因之一。
朱瞻基出征剧照除了受伤之外,朱瞻基还可能有一种家族遗传病。
朱元璋和朱棣的寿命都不短,都活了六七十岁,但朱棣的子孙们平均寿命就不高了,他的四个儿子,一个早死,另外三个都没活过五十岁,其中朱高炽身体就特别差,体型肥胖还有足疾,最后可能是因为某种家族遗传病而去世,死时四十七岁。
朱高炽有十个儿子,其中七个都没有活到四十岁,包括朱瞻基在内,可能是继承了朱高炽的基因,另外三个儿子分别是朱瞻埈62岁,朱瞻墡72岁,朱瞻堈47岁,可能遗传了张皇后的基因,而历史上张皇后活了六七十岁,生前身体非常好。
而明宣宗之后的九位明朝皇帝,寿命普遍都不长,只有三人活到四十岁之后,分别是明宪宗朱见深41岁,明世宗朱厚熜60岁,明神宗朱翊钧58岁,其他人都只活了二十多、三十多岁,而且很多都是莫名死亡的,这就可能是家族遗传病造成的了。
我揣测,这种家族遗传病可能是某种心血管疾病,因为这病在古代是很难治疗的,且从发病到去世的时间不会很长。
明朝历代皇帝在位时间、寿命一览图因此,朱瞻基极有可能是因为重伤,以及家族遗传病的双重因素而去世的,其中家族遗传病或许是主要因素。
庄奴作品全集?
《又见炊烟》、《小村之恋》、《原乡人》和《甜蜜蜜》
清朝的铁帽子王有多铁呢?
铁帽子王是清朝民间俗称,是指世袭罔替的王爵,这种爵位可以一直承袭,并且不会被降爵位,清朝一共设有12个世袭罔替的王,也就是铁帽子王,清朝初期设立铁帽子王也是因为这些皇室宗亲对皇室和国家有着突出贡献,尤其是清朝初期,铁帽子王的权力是极大的(铁帽子王是先有极大的权力才有这个称号,并不是有了这个称号之后才有的权力)。
那么这个铁帽子王到底有多铁?如果是清朝初期的话确实比后期要铁很多,权力高不说,还处处得到皇帝的照顾,当时清军入关,这些被封为铁帽子王的人,都有议政权,基本上都是八旗旗主,并且有兵权,因为入关后清朝根基不稳,所以必须借助宗室的势力来巩固,这时候的很多王室犯罪受到的处罚并不严厉,即使到了康熙年间,他们都经常受到照顾,基本上犯罪也都只是简单的罚款,除非是严重的,但即使是这样也不会有死刑,这样看来还算是挺铁的。
铁帽子王后期并不铁,但就这个爵位的制度和特权来说是比较铁的。实际上铁帽子王究竟铁不铁,完全是看皇帝的权力有多大,随着后期皇权的巩固,国家逐渐稳定,尤其是康熙雍正大力调整爱新觉罗家族势力,设有军机处,官员大多都只参与政事,议政大臣会议已经取消,所以这些所谓的铁帽子王对国家大事的影响逐渐减弱,这个时候的铁帽子王就不铁了,他们的后代大多都只是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如果有犯错或者越权的,那下场就是“铁帽子”都给你打烂。
我们不妨看几个典型的铁帽子王,这个人物大家都直到,就是睿亲王多尔衮,多尔衮的权势极盛,曾经是顺治帝的皇父摄政王,这个时候,多尔衮的排场非常大,所有出行的礼仪都是按照皇帝的制度办的,奈何生前权倾朝野,顺治皇帝并没有实力打压。
多尔衮去世之后,顺治皇帝立刻下令取消多尔衮的爵位,撤去庙享,罢黜其宗室地位,财产和占地全部充公,就连自己的弟弟也受到连累,直到乾隆年间才得到平反。
还有就是咸丰末年,郑亲王端华和肃顺,他们原本就是受了遗诏共理朝政,奈何两人于慈禧不和,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肃顺被杀,郑亲王端华自尽。还有礼亲王的后代,因为被弹劾侮辱大臣、对庄头滥用私刑之后被削掉爵位。
之所以说铁帽子王铁,大多是因为这个爵位铁,而不是这个人有多厉害,怎么都不会被惩处,因为铁帽子王制度规定,如果这个世袭罔替的王被废除,他的旁支或则其他后代又可以承袭铁帽子王。所以说如果继承铁帽子王这个爵位,还是应该有所收敛,毕竟自己不够牛,所以他们往往犯错之后会受到惩处,比如降级、夺取爵位、圈禁发配。
还有人认为铁帽子王就是铁做的帽子,实际上是有帽子,但是这个帽子的材料是宝石做的,而其中为什么成为“铁帽子王”,这个铁更多的是指这个世袭罔替的制度固定,意思是稳定、不改变,世袭罔替可以承袭爵位不降级,但是并不意味着承袭爵位的人就可以肆无忌惮,毕竟不是开国功勋,所以还得收敛些,不然承袭爵位的可能就是其他旁支了。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皇贵妃和贵妃有什么区别?
“皇贵妃”源于明宣宗,成于明代宗。
在《明史》中记载的第一个皇贵妃是明宪宗的妃子万氏。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说,最早获得“皇贵妃”尊号的是明宣宗的妃子孙氏,而最早获得皇贵妃正式名号的确是明代宗的妃子唐氏。
当年宣宗朱瞻基还是皇长孙的时候,他就与孙氏互生情愫,可谓是情投意合。就这样,朱瞻基登基后,他就立刻将孙氏纳为妃,当然原本宣宗是让心爱的孙氏做皇后的,只是苦于正妻胡氏还在,所以最终宣宗只能让孙氏作为贵妃。
不过宣宗真的很爱孙氏,他虽然给不了孙氏皇后的名分,但是却也要给她相应的待遇。原本按照礼制在册封妃嫔的时候,皇后是有金宝(印玺)金册的,而贵妃之下是只有金册,而无金宝的。所以在当时虽然给不了孙氏的皇后名分,但却给了她原本只有皇后才能得到的待遇,就是赐予她金册金宝,自此“皇贵妃”一称开始出现。
当然这个时候“皇贵妃”只是民间或私底下的称呼,官方上并没有承认。而皇贵妃作为正式的名号是在明代宗时才出现的,如《明英宗实录》所载“景泰七年八月(1456年)戊戌朔,○遣旗手卫官祭旗纛之神 命武清侯石亨为正使礼部尚书胡濙为副使持节册封妃唐氏为皇贵妃。”直到这个时候“皇贵妃”才成为明朝官方所认可的正式名号。
不过由于明代宗地位特殊性,所以在史书上唐氏的皇贵妃名号并不被承认。而真正在史书上被承认的第一位皇贵妃就是明宪宗的宠妃万贞儿,据《明实录.万贵妃传》载“戊寅以定西侯蒋琬为正使,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万安为副使,持节册,贵妃万氏为皇贵妃。”
可以说在明朝“皇贵妃”就是用于那些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做不了皇后,但却又是最得恩宠,或最尊贵的妃子身上。比如明神宗的皇贵妃王氏,她虽然不得万历的恩宠,但是由于她的儿子是太子,不过因神宗的正妻王皇后还在,所以她就被册封为皇贵妃。亦如明神宗的郑贵妃(福王朱常洵母亲)就因受宠被册封为皇贵妃。
当然明朝的“皇贵妃”可以同时存在数人,人数并不固定,比如明世宗在十九年就同时册封了王氏、阎氏、沈氏为皇贵妃。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皇贵妃”的权力远不如皇后,她虽然一样有金册金宝,但实际上只是有了相应的待遇,却并没有皇后相应的权力,它仅仅只是代表身份高贵罢了,却行使不了任何皇后的权力。实际上它始终都是妃一级的。
“皇贵妃”制度完善于清朝,职权开始被扩大
到了清朝,康熙之前清朝的后宫制度一直“循明六局一司之制,议定而未行”,在制度上可以说基本无明制无二,因此皇贵妃的地位也未有变化,如顺治册封董鄂妃为皇贵妃,就是为了以示特别的宠爱,其他别无他意。
直到康熙之后,随着清朝后宫制度的完善,并拥有自己的特点,即“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十二宫。”。
虽然此时大部分时候皇贵妃都如同明朝一样,是代表着是皇帝最恩宠,亦或着地方最尊贵的人。但是在乾隆的时候皇贵妃被赋予了一些特别的权力,那就是“副后”的职责,简单的说就是充当皇后的“备胎”。
在当时乾隆因前任皇后丧期未满,后位空缺,但因后宫不可一日无主。所以此时的乾隆就想到了一个特别的解决方法,那就是设计一个“摄六宫事皇贵妃”的妃位,简单的说就是在皇贵妃的名头上加上“摄六宫事”的名号。然后由她来总管后宫一切事物。当然设立这个名号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了考察这位妃子是否有做皇后的潜质。
毕竟皇后是一国之母,所以一定要慎之又慎。也就是如此,在当时乾隆设立这一个职务就是为了检验这个人是否有当国母的潜质。如果干的好就立她为后,干不好就去掉“摄六宫事”的名头。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就是不至于让一些不适合的妃子坐上皇后的位置,毕竟皇后是一国之母,不是说废就能废的,而且一旦皇后选的不好,丢的可是大清朝的脸面。所以让她在皇贵妃的位置上先试用下,这无疑是最为稳妥的做法。比如乾隆朝继皇后那拉氏、孝全成皇后就是先在“摄六宫事皇贵妃”干了一段时间后,才升任皇后的。
可以说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清朝皇后有母仪天下的素质,美丽端庄知书达理的品质,及统摄六宫的能力。毕竟皇贵妃说白了就是妃一级的,废掉她远比废掉皇后来的容易,而且如果她不适合的话也只是需要去掉“摄六宫事”那个名头罢了,这对于皇家和朝廷来说都没啥影响。
当然“摄六宫事皇贵妃”这个妃位只有乾隆用过,之后的皇帝都未再用过。
可以说在清朝,皇贵妃的地位依然没有超过皇后,也绝不会出现电视剧那般皇贵妃压着皇后的情况。实际上无论是清朝还是明朝,皇贵妃只是比较受皇帝的宠爱罢了,其他的根本无法和皇后相比。如在清朝,皇后和皇贵妃所生的子女,在待遇上就是天壤之别,皇后所生的女儿是“固伦公主”,而皇贵妃的只能是“和孝公主”,亦如皇子,皇后生的是嫡子,而皇贵妃生的只是庶子。
当然明清有些时候会将皇贵妃用于追封,或者是给予晋升先帝的妃嫔。比如清朝宣统年间的四大太妃,她们身为同治和光绪的妃嫔,在宣统年间被晋升为皇贵妃。而这里的皇贵妃很多时候都是资历深的表现罢了,资质到那个点皇贵妃位置就是她的啦。
那么说了这么多,我想大家应该都知道皇贵妃与贵妃的区别了吧!这里我就以清朝的皇贵妃和贵妃来做介绍。在清朝它们有以下的几点区别:
皇贵妃的级别要比贵妃高一级。皇贵妃位同正一品,贵妃确是位同正二品。皇贵妃在地位上等同于黄太子妃,而贵妃却只相当于亲王妃。如果是被册封为“摄六宫事皇贵妃”的皇贵妃,她可直接管辖贵妃以下的妃嫔,并拥有皇后的一切权力。而贵妃无论如何也不会拥有“摄六宫事皇贵妃”所拥有的权力。当然如果这位皇贵妃仅仅只是皇贵妃的话,其实她与贵妃并没有多大的差距。毕竟皇后才是正妻,而皇贵妃、贵妃都只是妾。所以皇贵妃与贵妃的差距极有限,无非就是在待遇上有些区别,比如皇贵妃年800两,贵妃年600两,亦如皇贵妃与贵妃的朝褂是一样的,只是皇贵妃领后的绦为明黄色,而贵妃是金黄色。以上就是皇贵妃与贵妃的大概区别,如果单单就是皇贵妃的名头,其实本质上与贵妃没啥区别。比如她们生的女儿都是“和孝公主”,她们都是内命妇的妃一级,她们都是皇帝的妾室。所以在本质上她们区别其实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