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这句话出自哪里?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是十六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John Donne(1572 1631)[3]的著作。约翰·多恩又译邓约翰,是英国詹姆斯一世时期的玄学派诗人,他的作品包括十四行诗、爱情诗、宗教诗、拉丁译本、隽语、挽歌、歌词等,代表作有《日出》,《歌谣与十四行诗》,《神圣十四行诗》《给圣父的赞美诗》等。
作品名称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外文名
No man is an island
作者
约翰·多恩
其他
海明威曾引用此诗
假如在《权力的游戏》中,多恩亲王奥伯伦·马泰尔和魔山决斗取得胜利,后续故事会如何发展?
就对主线剧情发展而言不会有太大的变更,只会改变几个死亡的名单,例如猎狗和瑟曦的女儿。
(1)首先亲王与魔山的比武是为了小恶魔的比武审判,赢了之后小恶魔名义上可以获得无罪释放,可以以兰尼斯特的身份继续在维斯特洛大陆上生活下去,但他的境地只会更加尴尬,无罪并不代表受到尊敬,瑟曦皇后已经完全认定他就是杀害乔弗里的凶手,泰温兰尼斯特也早已对他不抱有任何希望,正如他所说只因他是个侏儒就是整个家族的耻辱。乔弗里死亡这件事加深了他与家族的矛盾所以即使获胜之后,小恶魔出走也是必然事件。
(2)另一个关键人物,“大麻雀”瓦里斯在乔弗里死亡后对瑟曦皇后的大权在握,兰尼斯特家族独掌大权的局面相当不满。恰逢龙母在隔壁大陆人民解放运动做的是风风火火,这让他有了复辟坦格利安王族的念头。在和小恶魔担任国王之手相处的期间内,他对小恶魔的统治才能无不欣赏,面对小恶魔怀才不遇的处境,策反小恶魔辅佐龙妈已在他的计划之中。
(3)至于能够影响主线剧情的老狮子泰温也难逃一死,原著里很多细节显现他已经被下毒,凶手极有可能就是亲王,从瑟曦的女儿被亲吻毒杀身亡就可以知道多恩家族用毒手段之高,而且小恶魔在射杀泰温时他正在拉肚子,种种细节显示老狮子并不会存活太久。
总而言之,亲王比武输了只是为了给小恶魔提供一个可以正当离开契机。
john donne作品风格?
多恩是一名颇具影响的怪才,他极具诗歌天赋,开创了“玄学派”,从此掀起了一股新的诗歌浪潮。多恩的诗歌具有意想奇异、结构严谨的风格,其内容新颖、深刻,特别是他的出人意料的比喻、多变的格律以及口语化诗体更加使人耳目一新,开创了玄学派的一代诗风。
约翰.多恩的诗歌最显著的一个风格毫无疑问是他的奇思妙喻。他一贯追求新奇的思想,喜欢云前人所未云,经常从各种“新哲学”和日常生活中捕捉稀奇的事例,再把两个属性截然不同的物体安置在一个语境中,使二者的关系既贴切又隐秘,还能在内容上彼此阐发。这些比喻既叫人出乎意料,又让人觉得合情合理。
丧钟为谁而鸣诗句?
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如果海浪冲掉了一块岩石,欧洲就减少。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
每个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伤,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所以,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丧钟为谁而鸣的作者是约翰·多恩。
《丧钟为谁而鸣》书名的意义?
此处译为“丧钟”是指死亡,此书没有任何年少幼稚的痕迹,这是一个具有成熟思想的成熟艺术家的作品。 这个书名源自约翰•多恩的诗。书中的第一页上有这样的诗句: “没有人是孤岛,或完全的自我; 每个人都是大地的一部分,海洋的一片; 如果泥土被大海冲走,欧罗巴总能留住; 如同一个海岬,如同他们的朋友, 任何人的死亡都消磨着我, 因为我如此关注众生; 因此别让人去问丧钟为谁而呜, 它正是为你敲响。” 这是一个精妙并且贴切的书名,因为书中充满了死亡的威胁和生者对它的态度。这本书本来就应该是这样,因为这是一个发生在西班牙内战中的故事。但用这样的故事,作者却打动了每个人的心弦,实际上,每个读者都能感到心灵的共鸣。也许《丧钟为谁而鸣》的主题还有另一层含义:不应悲观,而应当直面人生。在悲剧性但又深刻的哲理的展现中,使人灵魂得到了净化。 又及:海明威已经从他其它小说的否定声中解脱出来,正如罗伯特•乔丹俯视着山丘,面临着死亡时所想的,“我为了自己的信念己经战斗了一生了。如果我们能在这儿打赢,在任何别的地方也一定能胜利。世界是如此美好,真值得为它而战,我真不想离开。”
怎样理解“无人为孤岛”这句话?
无人为孤岛。它的下一句是“一书一世界。”
“无人为孤岛,一书一世界。”整句话出自加布瑞埃拉•泽文 的《岛上书店》。
它还有一个出处,来自诗人约翰·多恩的作品《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因为“难以自全”。
我的理解是:
当人将自己像孤岛一样孤立起来的话,那么他便很难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因为他无法从自己身上全面地认识自己。
就像山本耀司所说的:“自我”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人才了解了自我。
一个人只有在和他人的联结和反馈中,在于书籍的作者进行精神交流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从而更全面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全貌,因为自己也是世界的一份子。
无人为孤岛,孤岛无人矣。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是谁的诗?
意思就是人类无法与世隔绝。原创不是海明威。是出自英国诗人堂恩的诗句。《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是十七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John Donne(1572 1631)的著作。约翰·多恩又译邓约翰,是英国詹姆斯一世时期的玄学派诗人,他的作品包括十四行诗、爱情诗、宗教诗、拉丁译本、隽语、挽歌、歌词等,代表作有《日出》,《歌谣与十四行诗》,
马海尔基家族的来源?
马泰尔家族,全称纳梅洛斯·马泰尔家族(House Nymeros Martell),在奇幻小说《冰与火之歌》中是多恩的最高统治家族。“纳梅洛斯”意为“娜梅莉亚的血脉”,阳戟城是他们的统治中心。通常简称他们为马泰尔家族。马泰尔家族的家徽是一柄贯穿红日的金枪,金枪是古代马泰尔的家徽,红日象征洛伊拿,家族箴言是“不屈不挠”。 马泰尔族人的外貌是典型的盐人,带有明显的洛伊拿人特征,他们有橄榄色的皮肤,黑眼黑发,不过少数家族成员则有棕土色的头发。
NoManIsAnIsland没有谁是一座孤岛Nomanisanisla?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约翰·多恩 本文是依据英国诗人(1572-1631)《丧钟为谁而鸣》而写作的话题作文,全文如下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可以自全 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 整体的一部分 如果海水冲掉一块 欧洲就减小 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 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 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 因此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它就为你而鸣
冰与火之歌(小说)的背景世界是什么?
作为一名权游粉,在追完第七季,等待第八季的漫长时光里,我开始对权游背后的历史背景产生了兴趣,都知道马丁老爷子创作冰与火之歌是以中世纪的历史为创作背景,据说他家中有专门一间屋子是用来存放各种数量众多的中世纪历史书籍资料,而中世纪对我而言是一段非常模糊的历史记忆,某天无聊时突然翻到了BBC的一部记录片《母狼----英国的那些女王们》,字幕组将She wolves翻译为母老虎,这翻译的真是很接地气也很中国,讲的恰好是英国中世纪中的那些被称为是母狼的女王们。
即使对于中世纪的历史并不了解,但仅从这部记录片中讲述的历史中也让人马上联想到了《冰与火之歌》中相对应的人物和事件,真的是重合度相当的高。
当女性追逐权力,挑战男性成为国王,她们将遭遇什么?
血龙狂舞事件的原型---雷妮拉公主VS玛蒂尔达
1141年6月24日,一位39岁的女性坐在西敏寺里享用一场盛宴,为了庆祝她已计划好的成为女王的加冕礼,看似她就要成为英格兰历史上第一位靠自己统治英格兰的女性了,但是在英格兰的王室宗谱里却找不到她的名字---她叫玛蒂尔达,是亨利一世的女儿,征服者威廉的孙女。
她试图夺取王位,令国家陷入内战,战争持续了近20年,山河凋零。她专横暴戾,男人们视她为母老虎,因为她竟试图夺取男性的专利----王冠。
玛蒂尔达陷入权力之争来自一场家庭悲剧,她的弟弟王储威廉意外沉船溺水身亡。国王亨利一世在一个冬天,率领船只在归国途中横渡诺曼底时,王储的白色船只触礁沉水,这并非是一场阴谋,而是一场意外。冬天的海面看上去那么清澈沉静,跟随王储的年轻贵族们大量饮酒贪欢,甲板上沉醉一片,在黑夜来临时,没人在意隐藏在黑暗之中的礁石,船身沉没之后,寒冷的海水让所有人不会有生还的可能,也将一个帝国拖入了未知的深渊。
亨利一世除了威廉之外,只有女儿玛蒂尔达这一个继承人。诺曼底王朝虽然只统治了英国50多年,但却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此之前,英格兰没有女王储,但也没有规定女子不可以继承王位。在诺曼底人的王朝中,他们也并没有事先制订好如何挑选 一个新国王的明文规定,这也为以后的内乱埋下了伏笔。
在那个时代中,只有王位继承权是远远不够的,若想带上王冠,就必须战斗。亨利一世与兄长争斗,夺取英格兰和诺曼底的统治权,想要夺取王位,就必须披上铠甲为之战斗!即使是在今天,权力依然有男人的面容和声音,在最初 QUEEN并不是指女王,而是指国王的妻子和王后。她们为国王生下继承人,为国王提出建议,无条件顺从丈夫。
玛蒂尔达八岁那年就被父亲做为政治联姻的工具送到德国,嫁给德国国王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五世,亨利五世的年纪足以当她的父亲,她从幼年起就周旋在权力周围,在欧洲最伟大的宫廷中学习权谋之术,可以说,玛蒂尔达的政治嗅觉是非常敏锐的,她23岁那年,丈夫突然死去,她又作为父亲亨利一世仅剩的继承人回到了阔别16年的英格兰。
1127年1月1日,在西敏寺大厅,亨利一世宣布,女子也有权利成为女王。他要求所有的贵族宣誓未来将效忠于玛蒂尔达继承他的王位。贵族们都发了誓,并无一人提出异议,也许这些贵族都认为这个想法太不切实际,永远也没有机会实现。但是亨利一世有自己的想法,玛蒂尔达还年轻,如果她能够生下儿子,那么英格兰也能由他的血脉来统治。
因此,他又将玛蒂尔达嫁了出去,这次联姻的对象是安茹的乔佛里,乔佛里是个美貌健壮的男子,但是只有15岁。玛蒂尔达的阅历经验都远胜对方,这不是一场般配的婚姻,她仍然是她父亲的棋子,她拒绝安茹的伯爵夫人这一称号,而是坚持称自己是英格兰国王的女儿和德国皇后。
婚后仅一年,这对不般配的夫妇就分居了,在1131年,亨利一世出面干预,强迫这对夫妇合好。1133年,玛蒂尔达生下了第一个儿子,取了和外公一样的名字亨利。第二年,她又生下了一个儿子,现在亨利一世终于有了自己的继承人,可是他已经60多岁了,他的继承人长大还需要很多年。
而玛蒂尔达有了自己的家庭,她对于父亲的忠心也开始了分裂和纠结,一边是自己丈夫的野心,一边是自己的父亲,亨利一世虽然67岁高龄,却拒绝放开手中一切权力。
1135年,亨利一世在一次狩猎中突然发病,在弥留之际,他深知自己的外孙还太小,无法继承王位,因此在死前坚持要求贵族们遵守8年前协议和誓言,效忠和维护玛蒂尔达的统治。
玛蒂尔达一得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就马上向北进发,控制了阿让唐,这是要塞,对诺曼底的统治非常重要,但是她却停在这里,没有再前进一步,因为,她发现自己怀孕了。9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无法得知她留在这里的真实原因,也许她过于相信贵族会坚守诺言,或许怀孕让她身体不适。
但是她的表亲斯蒂芬抓住了机会,斯蒂芬也拥有王位的继承权,他骑快马去了温彻斯特,他的兄弟在那里担任主教,斯蒂芬抢先加冕为王。在中世纪中,一旦加冕,就意味着上帝任命他为国王,就没有人能够废黜他,更别说是一个女人。
现在,英格兰有两位合法的国王,一位接受了涂油礼,高居庙堂之上;一位是先王唯一合法的直系后代,贵族都曾发誓维护她的统治,但却流落江湖,一场内战不可避免。
起先,斯蒂芬极力拉拢贵族,多数贵族都选择支持斯蒂芬,但在一年之后,他与最大的支持者格罗斯特 罗伯特建立的联盟破裂,在他领兵逼近诺曼底攻打玛蒂尔达之时,罗伯特选择了支持玛蒂尔达,而此时,玛蒂尔达的第三子也已顺利降生。
因为有了罗伯特的支持,玛蒂尔达接下来格外的顺利,前来投诚她的贵族也越来越多,因为贵族们自认为找到了一位最为合适的傀儡。虽然军队数量上还无法和斯蒂芬正面抗衡,但他们采用了闪电战和游击战的战术让斯蒂芬自乱阵脚,疲于应付。
在之后的两年内,无数人陷入战火,战争无疑是烧钱的,残酷的,穷凶极恶的士兵将村落洗劫一空,整个英格兰一片焦土。民众陷入到痛苦和死亡、离乱之中,民众普遍认为,上帝已经抛弃了他们,信徒在受苦,基督却在沉睡。
1138年,玛蒂尔达的军队打 败了斯蒂芬的军队,囚禁了国王。此时距离她父亲逝世已经五年,她第一次开始触及王位,等待着她的还有其他的考验。她需要得到教会和人民对她女王身份的认可。
她的政治手腕得以施展,她找到当初为斯蒂芬加冕的主教,也是斯蒂芬的弟弟,明智的把幕僚中的首席位置给了他,这位主教相当长袖善舞,和为回报,他召集教会站在玛蒂尔达这边。关于这段历史,他这样描述:亨利一世国王逝世时将王冠留给了他唯一合法的继承人----他的女儿,但是夫人远居国外,艰险重重,归英之日推之又推,等待何其困乏,于是允许表兄斯蒂芬暂理国务,但是, 斯蒂芬并没有为英格兰带来和平和正义,他是英国的罪人。
先王之女,英格兰诺曼底夫人,先王安民治乱,熠熠生辉,广聚财富,是贤明的君王,我等誓效忠先王之女。
短短几句话,就模糊修改了历史。
目前为止,玛蒂尔达胜利了,但是,还有一场战役在等着她。
国内的权贵并不待见一位女性君王的产生,他们不敢相信,不过区区一女子,居然敢拒绝他们提出的建议, 她要登上权力巅峰,不是以国王的妻子,而是以君王的身份。任何一位国王都不会低首谦恭,他们要指点江山,拥有无上权威。然而,这在任何一位男性国王身上都正常的特质,但在一位女性身上却显得那样的格格不入。当玛蒂尔达以君王的姿态来施展报负时,人们形容她骄傲,狂妄,目中无人,不见谦恭和妇人的温和。不满的呼声越来越高,她的统治越来越艰难。
连年的战乱,国库空虚,她不得向伦敦市民收以重税,这自然引起了贵族和民众的不满。斯蒂芬此时还在监狱,但他的支持者们已经从今天泰晤士河北岸的伦敦金融城出发,开始向南岸掠夺土地。
终于,在她加冕前一夜,城门打开,成千上万的伦敦民众拿着武器冲了进来,将她驱逐出了首都。她离王冠只有一步之遥,但形势却急转直下,那位长袖善舞的亨利主教再次倒戈向斯蒂芬,公开支持其兄长,玛蒂尔达追击主教,一直追到温彻斯特,但却中了埋伏,她逃了出来,但是她最大的支持者罗伯特在战斗中被俘。
为了换取盟友的自由,她必须释放在监狱里的斯蒂芬作为交换,这代价足够高昂。她选择了继续奋战,在牛津城,斯蒂芬的军队包围了玛蒂尔达,三个月来,她一直坚守,但在圣延节前一晚,她选择了逃亡。
这无疑是她最勇敢和无惧的时刻,在暗夜之中,只有三个亲兵护卫,她身披一件白色的斗篷作为雪夜里的掩护,渡过一条冰封的河流,顶着风雪跋涉7英里才找到船只,到达了庇护所。
就连对手斯蒂芬传记中也对 玛蒂尔达这次逃亡的勇气和坚韧表示钦佩,传记中说从未听闻一个妇人在面对死敌之围,死生之危还可逃之夭夭。
玛蒂尔达自由了,但是她仍然一无所获,两王之争打到现在,陷入了僵局。玛蒂尔达终于意识到,她做为一位女性来统治国家,贵族和民众不可能接受一位女王。但是,她还是一个母亲,她在英格兰战斗,她的儿子在法国健康的成长着,已经成为了一位英勇的少年,具备一位君王的素质,那么,接下来的战斗将是她要为她的儿子夺取王冠,她的儿子会有着与她完全不同的未来。
母狼得不到她的王冠,那么就由她的幼崽戴。斯蒂芬能够当上国王,是因为他具备领导和保护臣民的能力,但是多年内战所带来的混乱已经抹杀了这些优点,面对越来越少的民众支持,欺蒂芬不得不做出退让,他继续当国王,而他必须要在温彻斯特举行仪式,承认玛蒂尔达的儿子亨利为王位继任者。
玛蒂尔达终于赢了,但付出的代价却是自己政治前途的消散。她将自己的儿子一手送上了英格兰的王位,但是在王室宗谱中却找不到她的名字和画像,她的自我牺牲终于获得了回报,1154年10月,斯蒂芬去世,两个月后,她的儿子亨利继承了王位,史称亨利二世。这距离她父亲去世已经19年。
玛蒂尔达后来回到诺曼底,住在首都卢昂城外,她是国王的顾问,有时也是国王代表。她的一生向我们证明了,在那个时代,一个女人靠自己统治国家将是多么的艰难,她放弃了自己的王位,来保证王朝的延续,她输掉了一场战役,却赢得了整个战争。她的儿子以她为荣,她的父亲若活着也会为她骄傲。她的儿子重视母亲,永远没有忘记母亲所做的一切,自称是女王的儿子。
玛蒂尔达晚年幸福,活到了65岁。
她生为公主,婚后成为皇后,靠强力手腕推儿子登上王位。她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但她的墓志铭只字未提及她壮阔英勇的事迹,只是告诉世人,这里躺着的是亨利一世之女,亨利五世之妻,亨利二世之母。
看到此处,冰火粉们不难发现,玛蒂尔达的事迹与冰火中雷妮拉公主太像了,一样是因为父王没有男性继承人,而强迫贵族发誓效忠自己的长女来继承王位,同样伊耿二世与雷妮拉所发生的血龙狂舞的战争和玛蒂尔达与斯蒂芬的内战是如此相像, 雷妮拉同样在攻入君临之后的一个夜晚,被成千上万的君临民众赶出了君临,同时龙穴中所有的龙也都被暴民杀死。而战争的结束也几乎一样,由雷妮拉的儿子与伊耿二世的女儿联姻,继承王位,史称伊耿三世。
回顾历史上这些英勇女子的表现,能够让我们去发现,在女性争取平等、独立和权力的这条路上,我们已经走出了多远,而这世界的变化又是多么的微小。
下一篇将讲述蓝礼和百花的原型,以及小玫瑰和荆棘女王在中世纪历史中的人物原型。
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