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都有哪些地方戏曲?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戏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剧种有三百六十余种,遍布全国各地。
京剧为国粹,是流布于全国性剧种,其他为地方剧种。把除京剧外的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等地方各剧种以省(市、自治区辖区)分布如下:
北京:京剧(其他省份不再记入)、西路评剧、北方昆曲、北方曲剧、北京皮影等
天津:河北梆子、宝坻评剧、北方昆曲等
河北:河北梆子、评剧、丝弦、老调、哈哈腔、河北乱弹、武安平调、武安落子、西调、蔚县秧歌、隆尧秧歌、定县秧歌、四股弦、唐剧、横岐调、上四调、磁州怀调、唐山皮影等
山西:晋剧、蒲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晋南眉户、锣鼓杂戏、灵丘罗罗、上党皮黄、线腔、琴剧、孝义碗碗腔、曲沃碗碗腔、永济道情、洪洞道情、临县道情、晋北道情、耍孩儿、祁太秧歌、壶关秧歌、朔县秧歌、繁峙秧歌、襄武秧歌、二人台、左权小花戏、弦子腔、凤台小戏、豫剧、曲剧等
内蒙古:蒙古剧、蒙古大秧歌、二人台、漫瀚剧、八角鼓戏、晋剧等
辽宁:辽剧、二人转、海城喇叭戏、辽南影调戏、蒙古剧、彩扮莲花落、海城高跷秧歌、评剧等
吉林:吉剧、东路二人转、新城戏、黄龙戏等
黑龙江:龙江剧、东路二人转等
山东:山东梆子、吕剧、茂腔、柳腔、枣梆、莱芜梆子、东路梆子、柳子戏、五音戏、柳琴戏、两夹弦、四平调、豫剧、曲剧等
河南:豫剧、曲剧、河南越调、南阳梆子、太平调、怀梆、大弦戏、蒲剧等
安徽:黄梅戏、徽剧、庐剧、淮剧、青阳腔、沙河调、岳西高腔、安徽目连戏、安徽傩戏、安徽端公戏、泗州戏、坠子戏、含弓戏、芜湖梨簧戏、文南词、皖南花鼓戏、淮北花鼓戏、嗨子戏、洪山戏等
江苏:昆曲、淮剧、扬剧、通剧、锡剧、苏剧、淮海戏、丹剧、丁丁腔、海门山歌剧、淮红剧等
上海:沪剧、滑稽戏、奉贤山歌剧、越剧、昆曲等
湖北:汉剧、楚剧、南剧、湖北越调、荆河戏、山二黄、湖北高腔、东路花鼓戏、黄梅彩茶戏、阳新彩茶戏、远安花鼓戏、襄阳花鼓戏、荆州花鼓戏、梁山调、郧阳花鼓戏、随县花鼓戏、堂戏、文曲戏、鄂西柳子戏等
湖南:湘剧、祁剧、常德汉剧、衡阳湘剧、巴陵戏、辰河戏、湘昆、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湘西花灯戏、湘西阳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零陵花鼓戏、师道戏、湘西苗戏、新晃侗族傩戏等
江西:赣剧、戈阳腔、盱河戏、东河戏、宁河戏、瑞河戏、宜黄戏、赣东采茶戏、南昌采茶戏、赣南采茶戏、萍乡采茶戏、万载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古安采茶戏、宁都采茶戏、九江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武宁采茶戏、高安采茶戏等
浙江:越剧、婺剧、绍剧、瓯剧、和剧、杭剧、甬剧、湖剧、姚剧、睦剧、温州昆曲、新昌高腔、宁海平调、松阳高腔、醒感戏、金华昆腔、黄岩乱弹、诸暨乱弹等
福建:闽剧、芗剧、潮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皮影戏、嘉礼戏、花灯戏、平讲戏、庶民戏、词明戏、大腔戏、闽南汉剧、北路戏、梅林戏、车鼓戏、右词南剑调、小腔戏、三角戏、闽西彩茶戏、南词戏、闽西山歌戏、打城戏、竹马戏、游春戏、肩膀戏、越剧等
台湾:哥仔戏等
广东:粤剧、潮剧、正字戏、白字戏、广东汉剧、西秦戏、花朝戏、粤北采茶戏、乐昌花鼓戏、雷剧、梅州山歌、粤西白戏、临剧、广东木偶戏等
海南:琼剧、海南公仔戏、临高木偶戏、粤剧等
香港:粤剧等
澳门:粤剧等
广西:桂剧、壮剧、邕剧、丝弦戏、广西师公戏、彩调剧、牛娘剧、桂南彩茶戏、苗戏、侗戏、毛南戏等
重庆:渝派川剧、四川曲(艺)剧、秀山花灯戏、梁山灯戏等
四川:川剧、川北灯戏、四川曲(艺)剧、秀山花灯戏、四川皮影、嘉绒藏戏、康巴藏戏、德格藏戏等
云南:滇剧、云南花灯戏、昆明曲剧、关索剧、傣剧、白剧丶彝剧、云南壮剧等
贵州:黔剧、贵州梆子、贵州花灯剧、贵州侗戏、贵州布依戏、贵州苗戏、安顺地戏等
西藏:白面具藏戏、蓝面具藏戏、昌都藏戏等
陕西:秦腔、眉户、碗碗腔、老腔、汉调二黄、阿宫腔、陕南花鼓戏、合阳跳戏、合阳线腔、陕西端公戏、陕西道情、弦板腔、安康弦子戏、蒲剧等
甘肃:陇剧、高山剧、影子腔、甘南藏戏丶秦腔等
宁夏:秦腔、眉户、影子戏等
青海:安多藏戏、青海平弦戏、秦腔等
新疆:维吾尔剧、新疆曲子戏、汗都春、秦腔等。
即墨柳腔西京是哪年拍的?
即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腔经典曲目西京拍摄于2002年。
流传在山东的戏曲剧种有二三十个,哪一个才能代表山东?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用这八个字来形容山东真的再合适不过。今天咱们主要讲讲山东的戏曲文化。
山东是我国较早有戏曲活动的地方之一。唐代以来就有参军戏在山东一代流行。可以说长期以来流行的歌舞百戏,歌舞活动,是戏曲孕育发展必不可缺的重要过程。特别是到了宋代,我们都知道元散曲宋杂剧。宋杂剧形成以后,山东也成了主流地方之一。元代有个人叫钟嗣成 ,应该是个戏曲评论家吧,他写的《录鬼簿》记载的山东籍戏曲作家共有28人,这在当时也是比较出色的,能歌擅唱者4人。戏曲最发达之地是东平,单东平籍元曲作家就有高文秀、张时起等10人,最突出的当推高文秀,所作《黑旋风双献头》深得人民的喜爱。戏曲到明清时进入蓬勃发展时期。李开先的《宝剑记》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成就突出。
有个数据说明,2015年国家做了一个统计全国剧种一共有348个。其中呢,山东就有28个。山东28种地方戏曲中,本土剧种24种,包括吕剧、山东梆子、柳子戏、五音戏、莱芜梆子、柳腔、茂腔、大平调、四平调、两夹弦、枣梆、东路梆子(章丘梆子)、大弦子戏、蓝关戏、一勾勾(四音戏)、扽腔、王皮戏、八仙戏、鹧鸪戏、端鼓戏、坠子戏、蛤蟆嗡、渔鼓戏(道情戏)和柳琴戏;跨省剧种4种,包括京剧、豫剧、河北梆子、评剧。
我个人感觉山东梆子当是山东地方戏曲最具代表性的吧。这个可能跟我在商丘有关系,商丘毗邻山东菏泽一代,方言也差不多。偶尔也会听听山东梆子。山东梆子是流行于山东省鲁西南及鲁中地区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也是较早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地方剧种之一。山东梆子由来已久,据史料记载清朝乾隆的时候就已经初步形成。
代表作也是非常多,像我们比较熟悉的《春秋配》,《老羊山》,《两狼山》,《司马懿探山》,《千里驹》,《三上关》,《反徐州》等等,都可以说是脍炙人口的经典剧目。
我们比较熟悉的山东梆子名家八大名旦,她们分别是:刘桂荣、姚月芝、刘桂松、孟玉琴、郝瑞芝、李玉苓、开凤芹及尹爱菊。以及山东梆子灵魂人物窦朝荣,任心才。任心才老师有一副好嗓子,他的唱腔可以说极富有山东梆子传统韵味。由他主演的《闯幽州》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
山东剧种很多,非遗文化更需要你我的支持。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真诚欢迎朋友们到山东看一看,好客山东欢迎您!
山东年戏有什么?
山东的年戏有:柳琴戏、五音戏、茂腔、柳腔、灯腔、东路肘鼓子等。
各省的戏曲种类?
中国的民族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种类繁多,尚有据可考的有275个剧种。(常见剧种名前带‘*’)
北京市:
*京剧 北昆 西路评剧 *北京曲剧
河北省:
*河北梆子 *评剧 丝弦 老调 哈哈腔 河北乱弹 武安平调 武安落子 西调 蔚县秧歌 隆尧秧歌 定县秧歌 四股弦 唐剧 横岐调、上四调
山西省:
*蒲州梆子 山西中路梆子 山西北路梆子 *上党梆子 锣鼓杂戏 耍孩儿戏 灵邱罗罗 上党皮黄 上党落子 永济道情戏 洪洞道情戏 临县道情戏 晋北道情戏 襄武秧歌 壶关秧歌 沁源秧歌 祁太秧歌 繁峙秧歌 朔县秧歌 孝义碗碗腔 曲活碗碗腔 弦子腔 凤台小戏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大秧歌 *二人台 *漫瀚剧
辽宁省:
海城喇叭戏 *辽南影调戏 蒙古剧 彩扮莲花落
吉林省:
*二人转 *吉剧 新城戏 *黄龙戏
黑龙江省:
*龙江剧
陕西省:
*秦腔 汉调二黄 阿宫腔 合阳跳戏 合阳线戏 *陕西碗碗腔 陕西老腔 *眉户戏 弦板腔 陕西道情戏 陕南花鼓戏 陕南端公戏 安康弦子戏
甘肃省:
*陇剧 高山剧 影子腔 甘南藏戏
青海省:
*青海藏戏 *青海平弦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曲子戏
山东省:
*山东梆子 枣梆 *莱芜梆子 东路梆子 柳子戏 *吕剧 茂腔 柳腔 *五音戏 柳琴戏 两夹弦 四平调
江苏省:
*昆曲 淮剧 扬剧 通剧 淮海戏 *锡剧 苏剧 丹剧 丁丁腔 淮红剧 海门山歌剧
安徽省:
*黄梅戏 *徽剧 青阳腔 岳西高腔 *安徽目连戏 安徽戏 庐剧 安徽端公戏 沙河调 泗洲戏 坠子戏 含弓戏 芜湖梨簧戏 文南词 皖南花鼓戏 *凤阳花鼓戏 淮北花鼓戏 淮剧 嗨子戏
上海市:
*沪剧 *滑稽戏 奉贤山歌剧
浙江省:
*越剧 *婺剧 *绍剧 新昌高腔 宁海平调 松阳高腔 醒感戏 温州昆曲 金华昆腔戏 黄岩乱弹 诸暨乱弹 *瓯剧 和剧 杭剧 甬剧 湖剧 姚剧 睦剧
江西省:
*赣剧 *戈阳腔 盱河戏 东河戏 宁河戏 瑞河戏 宜黄戏 *赣南采茶戏 萍乡采茶戏 万载花灯戏 抚州采茶戏 吉安采茶戏 宁都采茶戏 赣东采茶戏 九江采茶戏 景德镇采茶戏 武宁采茶戏 高安采茶戏
福建省:
*莆仙戏 *梨园戏 *高甲戏 *闽剧 平讲戏 庶民戏词明戏 大腔戏 闽西汉剧 北路戏 梅林戏 右词南剑调 小腔戏 三角戏 闽西采茶戏 南词戏 闽西山歌戏 *芗剧 打城戏 竹马戏 游春戏 肩膀戏
台湾省:
*歌仔戏
广东省:
*粤剧 *潮剧 正字戏 白字戏 *广东汉剧 西秦戏 花朝戏 粤北采茶戏 东昌花鼓戏 雷剧 梅县山歌剧 粤西白戏 临剧
海南省:
*琼剧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剧 邕剧 丝弦戏 广西师公戏 *彩调剧 牛娘剧 桂南采茶戏 *广西壮剧 广西苗戏 广西侗戏
湖南省:
*湘剧 *祁剧 常德汉剧 衡阳湘剧 巴陵戏 辰河戏 湘昆 *长沙花鼓戏 岳阳花鼓戏 常德花鼓戏 湘西花灯戏 湘西阳戏 衡阳花鼓戏 邵阳花鼓戏 零陵花鼓戏 师道戏 湘西苗剧 新晃侗族傩戏
湖北省:
*汉剧 荆河戏 南剧 湖北越调 山二黄 湖北高腔 *楚剧 东路花鼓戏 黄梅采茶戏 阳新采茶戏 远安花鼓戏 襄阳花鼓戏 *荆州花鼓戏 梁山调 郧阳花鼓戏 随县花鼓戏 堂戏 文曲戏 鄂西柳子戏
河南省:
*豫剧 *河南越调 南阳梆子 大平调 怀梆 怀调 大弦调 罗戏 卷戏 *河南曲剧 河南道情 豫南花鼓戏 乐腔 五调腔
四川省:
*川剧 四川灯戏 四川曲艺剧 秀山花灯戏
云南省:
*滇剧 *云南花灯戏 昆明曲剧 关索剧 傣剧 白剧 云南壮剧 彝剧
贵州省:
*黔剧 贵州本地梆子 贵州花灯剧 贵州侗戏 贵州布依戏 贵州苗戏 安顺地戏
西藏自治区:
*藏剧
即墨柳腔是一个较古老的地方剧种,又称为什么?
即墨柳腔是一个较古老的地方剧种,始于清朝乾隆年间,从山东境内广泛流传的"本肘鼓"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源于即墨西部的沽河流域。建国后,墨柳腔剧团有一大批优秀剧目和优秀演员获奖,其中柳腔《王三卖鱼》,被青岛电视台制作成电视戏曲片,荣获1985年中国首届戏曲电视片"鹰象奖"二等奖。
即墨柳腔全部原唱?
青岛即墨柳腔原唱是由爱美,刘广锋,吕尧萍。
山东戏曲剧种代表?
山东的戏曲剧种有:柳琴戏、五音戏、茂腔、柳腔、灯腔、东路肘鼓子等。
中国各个地方的戏曲有哪些?
中国的地方戏剧种有360多种,也就是说,你一天看一个戏曲剧种不休息,可以用一年的时间把中国戏曲剧种看全。
历史的前进,时代的变更,使一些戏曲剧种消弱甚至消失,也使一些剧种新生、壮大。以戏曲的发源或流行省区划分:
北京市:京剧 北方昆曲 西路评剧 北京曲剧
河北省:河北梆子 评剧 丝弦 老调 哈哈腔 河北乱弹 武安平调 武安落子 西调 蔚县秧歌 隆尧秧歌 定县秧歌 四股弦 唐剧 横岐调 上四调
山西省:蒲州梆子 中路梆子 北路梆子 上党梆子 锣鼓杂戏 耍孩儿 灵邱罗罗 上党皮黄 上党落子 永济道情 洪洞道情 临县道情 晋北道情 襄武秧歌 壶关秧歌 沁源秧歌 祁太秧歌 繁峙秧歌 朔县秧歌 孝义碗碗腔 曲沃碗碗腔 弦子腔 凤台小戏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大秧歌 二人台 漫瀚剧
辽宁省:海城喇叭戏 辽南影调戏 蒙古剧 彩扮莲花落
吉林省:二人转 吉剧 新城戏 黄龙戏
黑龙江省:龙江剧
陕西省:秦腔 汉调二黄 阿宫腔 合阳跳戏 合阳线腔 眉户腔 陕西碗碗腔 陕西老腔 陕南端公戏 陕西道情 弦板腔 陕南花鼓戏 安康弦子戏
甘肃省:陇剧 高山剧 影子腔 甘南藏戏
青海省:青海藏戏 青海平弦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曲子戏
山东省:山东梆子 枣梆 莱芜梆子 东路梆子 柳子戏 吕剧 茂腔 柳腔 五音戏 柳琴戏 两夹弦 四平调
江苏省:昆曲 淮剧 扬剧 通剧 锡剧 苏剧 淮海戏 丹剧 丁丁腔 海门山歌剧 淮红剧
安徽省:黄梅戏 徽剧 青阳腔 沙河调 岳西高腔 安徽目连戏 安徽傩戏 庐剧 安徽端公戏 泗洲戏 坠子戏 含弓戏 芜湖梨簧戏 文南词 皖南花鼓戏 凤阳花鼓戏 淮北花鼓戏 推剧 嗨字戏 洪山戏
上海市:沪剧 滑稽戏 奉贤山歌剧
浙江省:越剧 婺剧 绍剧 新昌高腔 宁海平调 松阳高腔 醒感戏 温州昆曲 金华昆腔戏 黄岩乱弹 诸暨乱弹 瓯剧 和剧 杭剧 甬剧 湖剧 姚剧 睦剧
江西省:赣剧 弋阳腔 盱河戏 东河戏 宁河戏 瑞河戏 宜黄戏 南昌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 萍乡采茶戏 万载花灯戏 抚州采茶戏 吉安采茶戏 宁都采茶戏 赣东采茶戏 九江采茶戏 景德镇采茶戏 武宁采茶戏 高安采茶戏
福建省:莆仙戏 梨园戏 高甲戏 平讲戏 闽剧 庶民戏 词明戏 大腔戏 闽西汉剧 北路戏 梅林戏 右词南剑调 小腔戏 三角戏 闽西采茶戏 南词戏 闽西山歌戏 芗剧 打城戏 竹马戏 游春戏 肩膀戏
台湾省:歌仔戏
广东省:粤剧 潮剧 正字戏 白字戏 广东汉剧 西秦戏 花朝戏粤北采茶戏 乐昌花鼓戏 雷剧 粤西白戏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剧 邕剧 丝弦戏 广西师公戏 彩调 牛娘剧 桂南采茶戏 壮剧 苗戏 侗戏
海南省:琼剧 临剧
湖南省:湘剧 祁剧 常德汉剧 衡阳湘剧 巴陵戏 辰河戏 湘昆 长沙花鼓戏 岳阳花鼓戏 常德花鼓戏 湘西花灯戏 湘西阳戏 衡阳花鼓戏 邵阳花鼓戏 零陵花鼓戏 师道戏 湘西苗戏 新晃侗族傩戏
湖北省:汉剧 荆河戏 南剧 湖北越调 山二黄 湖北高腔 楚剧 东路花鼓戏 黄梅采茶戏 阳新采茶戏 远安花鼓戏 襄阳花鼓戏 荆州花鼓戏 梁山调 郧阳花鼓戏 随县花鼓戏 堂戏 文曲戏 鄂西柳子戏
河南省:豫剧 河南越调 南阳梆子 大平调 怀梆 大弦戏 罗戏 卷戏 河南曲剧 河南道情 豫南花鼓戏 乐腔 五调腔
四川省:川剧 四川灯戏 四川曲艺剧 秀山花灯戏
云南省:滇剧 云南花灯戏 昆明曲剧 关索剧 傣剧 白剧 彝剧 云南壮剧
贵州省:黔剧 贵州本地梆子 贵州花灯剧 贵州侗戏 贵州布依戏 贵州苗戏 安顺地戏
西藏自治区:藏戏
以上,罗列了273个还在流行的中国戏曲剧种,这些剧种各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各自有独特的代表剧目,各自有才华出众的表演艺术家。假如把各个剧种的艺术家、代表剧目再罗列出来,那真够您看一阵子的了。
简单地说,无论是从质量上看还是从数量上看,中国戏曲都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对这一点,无论是中国,还是在世界各国,人们是没有争议的。
另外,在前述的二百多个戏曲剧种中,近半个世纪以来,流布最广泛,观众群最多的有五个剧种,即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被称为“五大剧种”。
山东有哪些地方戏曲?
吕剧
吕剧又称化装扬琴、琴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大部和江苏、安徽、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其音乐属于板腔体,兼唱曲牌,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扬琴、三弦、琵琶,称“吕剧四大件”。它以淳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而深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1900年前后,吕剧被搬上舞台;1917年以后,吕剧班社进入济南、大连等城市演出;1951年,第一个吕剧专业院团济南市鲁声琴剧团(济南市吕剧院)成立;1953年,第一个省级院团山东省吕剧团(山东省吕剧院)成立,这一时期出现了郎咸芬、林建华、李岱江等著名艺术家,以及《姊妹易嫁》《借年》《李二嫂改嫁》等著名剧目。
枣梆
枣梆是山东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古曹州(今菏泽),在山东又称本地,人山西)读如找(zhǎo),系由“山西人”三字拼成的一个新造字,是指山西上党梆子传入山东后,受到当地语言的影响,发生变化,学唱者又多为本地人,所以传出了这个名称,意即“本地的山西梆子”故一称“zhao梆”,其源出自山西东南部的“上党梆子”,因而又名“泽州调”。
枣梆的唱腔既高亢激昂,又委婉活泼,用真嗓吐词,假嗓托腔,而且真假嗓音截然分开,由真嗓突然翻高而假嗓,这个假嗓用“咿、呀”托腔,腔韵悠长,给观众余音缭绕之感。这是枣梆特有的韵律。
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是流行于山东省鲁西南及鲁中地区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又因其高昂激越的特点,被人称为“舍命梆子腔”。
主要流行于山东西南部的菏泽、济宁、泰安等地的大部分县市,以及聊城、临沂等地区的广大城镇乡村。因流行区域的不同,群众对其称呼亦有别。如以菏泽为中心的,习称“曹州梆子”;以济宁、汶上为中心的,称为“汶上梆子”或“下路调”,总称“高调”,以区别于流行在鲁西南、冀南的“平调”。1952年,定名统称为“山东梆子”。
莱芜梆子
“莱芜梆子”,又名“莱芜讴”,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剧种,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是中国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中的奇葩。
山东莱芜梆子的音乐具有鲜明的特色,其唱腔高亢雄壮、高昂粗犷、刚劲挺拔、激烈奔放,气氛热烈,旋律平实、行腔流畅,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它是中国300多个戏曲剧种之一,是莱芜文化滋养而成的极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奇葩。以莱芜为中心的鲁中腹地,少有其他民间戏曲流传,百余年来,莱芜梆子曾是当地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是群众亲切的乡音,具有很强的心理凝聚力。长于体现正剧,特别是喜剧气氛。从这点讲,它代表了爽直粗壮的泰沂山区人民的性格特点。因此深受山东省莱芜及周边地区群众的喜爱和欢迎,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家乡戏”。
高密茂腔
高密茂腔是山东省高密市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以曲调质朴自然,唱腔委婉柔怨,生活气息浓郁,通俗易懂,委婉动听,颇有“一声直入青云去,多少悲欢起此时”之妙,深受群众喜爱,被誉为“胶东之花”,俗称“拴老婆橛子戏”,在广大农村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由高密茂腔剧团演出的现代戏《盼儿记》曾于1990年应邀晋京演出,颇受好评。2006年5月,高密茂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曰,又被评为“和谐高密十个亮点”之一。
柳琴戏
柳琴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流行民间小演唱“拉魂腔”和“肘鼓子”相结合而形成。在没有被称为柳琴戏之前,又称“拉魂腔”,通常称作“拉魂腔”。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它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接壤交界地区。柳琴戏的来源是以滕州民间小调“拉魂腔”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
柳子戏
柳子戏又名弦子戏,亦称北调子、糠窝子,流行于山东、河南、江苏北部、河北南部、安徽北部的广大地区。它由元明以来流行于中原地区的俗曲小令衍化而成,因其主要的说唱曲调“柳子”通俗易懂,影响较大,故被称作柳子戏。柳子在清代中叶盛极一时,曾与昆腔、弋阳腔、梆子腔合称为“南昆、北弋、东柳、西梆”。
柳子戏主要由俗曲和柳子两部分构成,俗曲部分比重较大,现存曲牌一百余支,曲调一般分为越调、平调、下调、二八调、昆调、转调等。俗曲以三弦、横笛、笙等乐器伴奏,演唱时可用“挂叙”的方法,在长短句中插入大段七字句或十字句的唱词,以适应表现的需要。其音乐风格委婉动听,能够表现复杂细腻的心理情感。柳子属板式变化体,用通俗的七字句演唱,而以三弦和笙伴奏,显示出浓郁的地方特色。柳子戏在发展过程中还吸收了高腔、青阳腔、乱弹、昆曲、罗罗腔、皮簧等剧种的唱腔、表演和剧目,以三弦为主奏乐器,同时辅以笙笛。有人用“九腔十八调”来形容柳子戏腔调的丰富多彩,可谓恰如其分。
柳子戏现存的传统剧目有两百多出,其代表剧目包括《孙安动本》、《张飞闯辕门》、《白兔记》、《金锁记》、《玩会跳船》、《抱妆盒》、《燕青打擂》、《打登州》、《鞭打芦花》、《锯大缸》等。柳子戏脚色分工较为细致,生行包括净面文生、架子生、袖生、武生、白胡老生等,旦行包括青衣、红衣、闺门旦、老旦等,净行包括红净、黑脸等,丑行包括文丑、武丑等。其表演以粗犷豪放为特色,极受地方观众欢迎。
柳子戏中容纳了明清以来盛行的各种古老声腔,保存有曲牌六百多支,在中国北方戏曲及元代散曲的研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已只剩下号称“天下第一团”的山东省柳子剧团一家还在支撑着“东柳”的门面,对这一古老剧种的保护已刻不容缓。
五音戏
五音戏源于山东省的章丘、历城一带,传于济南、淄博、滨州、潍坊等地。原名肘鼓子(或周姑子)戏,以唱腔优美动听,语言生动风趣,表演朴实细腻而著称,地方特色浓郁。
由于所流传地域的方言、风俗等差异,大致划分为东、西、北三路。后由于种种原因,东路和北路肘鼓子渐趋衰微,只有西路被一支专业的戏曲团体承续下来,即今日的淄博市五音戏剧院。五音戏植根于中国民间,早已成为流传地区百姓节假婚庆、自娱自乐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急剧变革给五音戏带来极大的影响和冲击,加之保护措施滞后和资金不足,这一剧种正面临失传的危险。
茂腔
茂腔是流行于山东省潍坊、青岛、日照等地的传统地方戏曲,最初为民间哼唱的小调,称为"周姑调",传说系因一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又称"肘子鼓"茂腔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主要活跃在山东省东部的青岛、烟台、日照、潍坊等地区的几十个县市,被誉为“胶东之花”,曾有“肘鼓子”、“周姑子”、“轴棍子”、“正歌子”等名称,发展到后期被称为本肘鼓、冒肘鼓、茂肘鼓等。
早期茂腔的唱词完全口语化唱腔单纯易学,伴奏乐器简单,易被市民、农民所接受。茂腔共有140多个剧目,较完整的有108个,代表剧目有“四大京”、“八大记”等。特别是《东京》、《西京》、《南京》、《北京》、《罗衫记》等传统剧目,久演不衰,深受群众喜爱。推荐:留住历史文化!
一勾勾(河西柳)
“一勾勾”是由山东省高唐一带的鼓子秧歌衍化而成的传统戏曲剧种。由于其唱腔在每个上、下句结束时,总要以假声颤一下,通常出现七度、八度的大跳,因而被称为“一勾勾”。或因它的主弦四弦胡琴而称为“四根弦”或“四音”。流行地区以临邑、齐河、禹城、夏津、高唐、临清为中心,传播至德州、惠民、济南、泰安、潍坊以及河南省东部和河北省南部。
锣鼓铳子
锣鼓铳子是一种汉族戏曲剧种。清末流行于今山东滕州、临沂一带,也偶然到邹城、徐州一带演唱。化妆只用胡子和包头,不穿蟒靠。用大锣、小钹、鼓伴奏,不用弦乐。
化妆只用胡子和包头,不穿蟒靠。用大锣、小钹、鼓伴奏,不用弦乐。拉魂腔传到滕州以后,锣鼓铳子艺人都改唱拉魂腔。解放以后山东、江苏的拉魂腔称为“柳琴戏”,安徽的拉魂腔称为“泗州戏”,但都保存了一部分锣鼓铳子的剧目和打击乐。
道情戏•蓝关戏
蓝关戏是流传于胶东半岛的莱州及招远等地的一个古老的高腔剧种,是弋阳腔在胶东的后裔。据有关典籍记载、著述表明及历代艺人的口碑资料,蓝关戏始于明末,兴于清初。明代末年,弋阳腔在其风靡全国之时传至莱州,成为早期“蓝关戏”发生的重要契机,促使了它的孕育和萌生。蓝关戏即是以“错用乡语”的音调特征沿袭和模仿弋阳腔,“其节以鼓,其调喧”的表现形式和吸收了胶东的民间曲调及其他成分。
蓝关戏“帮、打、唱”三位一体,交映生辉,成为该剧种音乐的三大支柱,当地群众“会唱者,颇入耳”,素有“蓝关开了台,婆娘跑掉鞋”之说。蓝关戏上演的剧目有近百出,主要为《东游记》与《西游记》两部大型连台本戏。
蓝关戏的历史是一部声腔剧种的发展史,蓝关戏的衍变和传承,是我们探索蓝关戏古老文化内涵的“向导”,具有突出的学术价值和历史资料价值。发掘、抢救和保护这一古老剧种对丰富完善中国戏曲史和发展民族音乐事业大有裨益。
二夹弦
山东省定陶县
二夹弦又名“两夹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戏曲剧种,广泛流行于苏、鲁、豫、皖四省,因主要伴奏乐器四胡的四根弦分别夹着弓上所系的两股马尾演奏而得名,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二夹弦最初为纺棉小调,后经历代艺人的发展创造,在“花鼓丁香”、“大五音”和“四根弦”等剧种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二夹弦。二夹弦的唱腔音乐属板腔体和曲牌体相结合的“弦索声腔”系统,主要特点是演唱时真、假嗓音相互交替。其曲牌多取自民间音乐,许多仍保留着较为原始的状态。二夹弦板式丰富,音乐风格细腻,富于地方特色,擅演反映民间生活的“三小戏”,题材多具现实性。
二夹弦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在其流行地甚至有“不吃不穿不过年,也要去听二夹弦”之说法。
柳腔
柳腔形成于山东省即墨市西部大沽河流域,在山东半岛广泛流传,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系由民间说唱“本肘鼓”演变而成,早期没有曲谱,使用“溜腔”演唱,后即以同音的“柳”字代替“溜”,称为“柳腔”。
柳腔音乐体系中有曲牌46个、锣鼓点33个,其母曲“花调”和“悲调”体现着这一剧种唱腔音乐的独特风格。柳腔拥有一大批演出剧目,包括传统剧目一百二十多个、移植剧目八十多个、现代剧目四十多个。传统剧目多表现男女爱情和悲欢离合故事,借以宣扬传统伦理道德,其中代表性的作品有《东京》、《西京》、《南京》、《北京》“四大京”和《金簪记》、《玉杯记》、《丝兰记》、《火龙记》、《风筝记》、《钥匙记》、《罗衫记》、《绣鞋记》“八大记”。
柳腔清新质朴,风趣生动,受到流传地群众的热烈欢迎,被誉为“胶东之花”。
大平调
大平调本名“平调”,又称“大油梆”、“大梆戏”,现通称“大平调”,遍及冀、鲁、苏、豫、皖五省边缘城乡,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大平调早期班社较多,明清以来,较知名的班社有19个。数百年来这一戏曲剧种涌现出许多知名艺人,在群众中享有盛名。近代以来,大平调逐渐形成了东路平调、西路平调和河东平调三个支派,山东东明、菏泽等地流行的大平调属于河东平调。
大平调的唱腔音乐属板腔体,板式、曲牌十分丰富,唱腔既生动又平易,高亢奔放、刚劲激越中不失婉约和谐、舒展优美的韵味。大平调表演程式多样,夸张中不失真实,豪放中更求完美,粗中见细,刚中寓柔,个性十分鲜明。在表演实践中,大平调艺人曾吸收民间武术套路,真刀真枪在舞台上表演,可谓独具一格。
大平调演出剧目多据《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包公案》、《杨家将》等古典小说改编而成,也有的取材于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等。新中国成立后,又创编了一批现代剧目,演出后获得良好的反响。
四平调
淮北花鼓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流行于皖北、苏北、豫东北和鲁西南地区。清代花鼓戏屡遭禁演,为了生存,艺人们将之易名为“文明花鼓”、“花鼓叮当”。后又以花鼓戏《平调》板式为基础,吸收评剧、豫剧及京剧的部分唱腔,加上弦乐伴奏,形成“四拼调”。因其唱腔四平八稳,四句旋律一合,故又改称“四平调”。淮北花鼓由此演变成四平调,结束了地摊演唱生涯,搬上舞台演出。四平调以善唱而闻名,身段表演自成一体,演出时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
四平调演出剧目达两百余种,这些戏来自民间,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百余年来,四平调在发展变迁过程中日趋成熟,积累了大量宝贵的艺术资料。目前四平调生存困难,前景堪忧。山东原有多个四平调专业剧团,目前只有成武四平调剧团还在坚持长年演出,其他的业余剧团演出状况都不甚理想。在此情势下,有必要采取积极措施,对这一优秀的民间戏曲剧种进行抢救保护。
大弦戏
大弦戏又称“大弦子戏”,主要流传于山东西南部、河南东部和河北南部,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属于弦索声腔系统,是在元明俗曲小令的基础上融汇多种民间俗曲而形成的。
大弦戏在音乐结构体制和表演风格等方面极具特色,它原有曲牌三百余支,目前尚存二百余支,结构严谨规范,调式丰富多变,曲调行腔委婉,过门完整齐备。在元明以来北方戏曲音乐和元散曲的研究中,这些曲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大弦戏表演程式丰富,注重技巧技能,动作粗犷泼辣,架势夸张。武戏功架吸收了大洪拳的身法,多用真刀真枪;文戏细腻典雅,显示出鲜明的地方特色。
大弦戏有传统剧目三百余种,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其中的《石玉点将》、《包公私访化州》等属于稀有剧目。
泰山皮影戏
泰山皮影戏是山东皮影戏的重要代表之一,从明代开始,其表演活动就非常频繁。清末民初至今,已有六代人传承了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
泰山皮影戏声腔种类丰富,它不仅继承了早期山东皮影的“摩调”,还广泛吸收泰安当地流行的其他民间戏曲唱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声腔体系。泰山皮影戏的人物形象造型多借鉴泰山民间剪纸和传统戏曲脸谱,逐步形成了带有鲜明地域特点的脸谱系列。泰山皮影戏属典型的口传民间艺术,演出没有剧本,演员完全靠记忆表演发挥。演出剧目极为丰富,尤以《泰山石敢当》系列剧最为著名。
泰山皮影艺人在传承中保留了传统的皮影雕刻、表演技艺和口传剧本,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如著名表演艺人范正安广泛吸收西河大鼓、山东四板书、十不闲等表演技艺,独创出一种能够同时操纵、演唱和伴奏的皮影戏表演技艺,成为当今中国皮影戏的一绝。泰山皮影戏是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泰安民间美术、音乐、戏曲为一体,在民俗及地方历史文化等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济南皮影戏
济南皮影戏是山东皮影戏的一个分支,主要流布于山东省境内,同时也在河北、河南、安徽等地流传。山东皮影戏至少已有五百年的历史,清末艺人张盛旺专门从事皮影戏演出,当时称为“兰州皮影”。其徒李克鳌传承技艺后,于1915年将皮影自邹县带入济南,后经李福增、李兴堂、李兴时等人的继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地域特色鲜明的济南皮影戏。
济南皮影戏表演声情并茂,由一人负责操作和说唱,一人负责伴奏。演唱初期采用和尚劝善念经的唱腔,后又在此基础上吸收五音戏、西河大鼓、山东琴书等戏曲音乐,形成了清新流畅的曲调。
济南皮影虽然只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但其表演形式和艺术风格影响广远,具有独特的艺术史和地域文化研究价值。
鹧鸪戏
鹧鸪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上河村传承,目前已经流传了七代二百五十多年,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由村庄完整保存下来的稀有剧种之一。鹧鸪戏是模仿鹧鸪鸟叫声发展而来的一个民间剧种,其特点是在每句的唱腔中加入似鹧鸪鸣叫一样的拖音,婉转悠扬。
鹧鸪戏具有自己独特的曲牌和音乐,唱腔与念白取材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的方言,又吸取了京剧的精华,既大气规整又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有匀板、爆娃娃、亲家斗调、悲、刨等15个曲牌,保留有从清朝末期至2009年的手抄剧本56本,主要有:《胭脂》、《龙宝寺》、《采茶奇案》,连台戏《五凤岭》,10本连台戏《太公传》、《粉红江》、《罗通扫北》、《状元打更》、《杨排风》、《宝莲灯》、《亲家斗》、《奇错》、《闹学》等。鹧鸪戏的伴奏以打击乐为主,几乎每一段都有打击乐,而且有着自己独特的乐器鹧鸪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