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人画的特点?
文人画(Literati painting),也称“士大夫写意画”、“士夫画”,古代艺术教育内容。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的绘画。别于民间和宫廷画院的绘画。始于唐代王维。作者一般回避社会现实,多取材于山水、花木,以抒发个人“性灵”,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标榜“士气”、“逸品”,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并重视书法、文学等修养及画中意境之表达。对传统美育思想及水墨、写意等技法的发展,颇有影响。近代陈衡恪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
文人画追求的不是绘画技巧本身,而是“画外之意”。这“画外之意”,便是“文人画”含金量高于“画工画”的根本原因所在。画内之境可描,而画外之境难求,因为“画外之境”需要丰厚的学养、生活积淀才能达到。
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包括了哪些文章?
文人画。从画科来分也可归入水墨山水。 评价应分两方面,一方面可以按传统的六法来分析: 一,气韵生动:指作品和作品中刻画的形象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显得富有生命力。 二,骨法用笔:用笔的艺术性,包涵着笔力、力感(与书论“善笔力者多骨”相似)、结构表现等意思在内。 三,应物象形: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 四,随类赋彩:色彩与所画的物象相似。(应物象形和随类赋彩在文人画中的重要性不高,因为这个时期的绘画不重写实) 五,经营位置:“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把安排构图看作绘画的提纲统领。位置须经之营之,或者说构图须费思安排,实际把构图和运思、构思看作一体,这是深刻的见解。 六,传移摹写:指临摹作品。(明清画家多以临摹作为主要学习手段) 六法是评价中国画的传统理论,对中国画的影响是深远而贯穿始终的。 然后结合文人画自身特点,还需分析画的意境、格调、品味。 对于石涛的文人画来说,意境、格调、品味、笔墨意趣往往是最重要的评价标准。
为什么元明清士大夫的文人画突出?
文人画的兴起与变革
明代的绘画是沿着宋元的基础演变发展的,整个明代300 年中,江浙一代的绘画活动非常繁盛,初期,以职业画家为主的浙派受到了社会欣赏和重视,宫廷绘画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得到了发展,国家把技艺高超的职业画家选拔出来为帝王绘制画像,创作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的历史画以及道释壁画和供皇室赏玩的山水花鸟画。中期,苏州地区的文人画开始兴起,并因社会上追求风雅之气,走向雅俗共赏的艺术趋向,形成了盛世巨大的吴门画派。后期,文人画开始呈现多元的趋势,以徐渭为代表的写意花鸟画,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提倡笔墨情趣的山水画,以陈洪绶为代表的人物画,和以曾鲸为代表的肖像画开始崭露头角。
明代中后期绘画是自元以来的另一个高峰,董其昌是个颠覆性的人物,其影响直至民国初年。他的《夏木垂阴图》中以更为抽象的局部来表现山石树木的走势,如何再现自然在此已经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在山石的抽象性中,寻求与传统、自然的调和。因此,如何“酝酿古法”成为董其昌山水中极为重要的课题。清朝的八大山人就有很多仿董的山水册页,其浓淡墨迹的堆拓和用笔的奇突皆传自董氏。同时,对具象写实的摒弃使许多有悟性的画家在创作上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徐渭、八大等人的一些作品沉着痛快,酣畅淋漓,几乎已经有了抽象画的意蕴。董其昌一手推动的“新古典主义”,让清代的画坛盛行泥古临摹之风。
明清文人画形成一个阶层
明末清初,由文人士大夫组成的文人画队伍已然声势浩大。董其昌对当时艺坛风尚的把握十足敏锐,所以他登高一呼,便应者云集。与他相应和的,正是那些并非科班出身,但能书善写的文人雅士。由此,绘画的地位骤然拔高,成为“精英阶层”的擅长。他们无论在朝在野,都占据着社会的高层,文人画之所以绵亘300 年,依赖的也是这个操纵着艺术主流趣味的文人士大夫阶层。
清代绘画领域中,文人画创作仍占有压倒性趋势,以山水花鸟题材为多,而直接明显反应社会的人物画明显衰退。以“四王”为首的“在朝派”受到皇室与上层社会的欣赏,以“四僧”为主的“在野派”因时局动荡,艺术风格独辟蹊径。清中期,活跃在扬州一代的“八怪”画家群体异军突起,他们的创作大都受石涛等人的影响,并为商品经济浸润,作品的内容、风格和艺术趣味等方面都与正统画家有明显不同。清末期,随着近代商业城市的发展,不少画家都云集上海,以卖画为生。“海派”在此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如赵之谦、任熊、任薰、任伯年、吴昌硕等。
从明末开始直至民国,整个清朝的绘画史都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着,那就是文人阶层,作为“文人画”的正名者,董其昌确实居功甚伟。正是有了“文人画”之名,才让几百年的骚人墨客站到了统一阵线上
五代时期文人画特点?
朝代的更替并不代表绘画史中的分期,这一点在五代绘画表现尤为明显。五代绘画既是晚唐的延续,而它的风貌也一直延续到北宋初年。五代十国绘画,上承晚唐余绪,下开宋代新风,主要表现为:第一,宗教画仍是此期的主要画种,各地寺庙壁画创作仍在继续画风多沿袭吴道子。
第二,山水画发生了关键性变化,出现了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方山水体格和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江南山水体格。
用于表现山石质感与结构的皴法得到发展,水墨山水至此发展成熟。
这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第三,花鸟画形成了两大风格,分别表达了“富贵”与“野逸”的不同趣味。
[转载]写意画是不是就等于“文人画”?
现在常出现一个问题,人们一看到写意画,就说这是文人画;一看到工笔画,就说这是院体画或者工匠画。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写意画很早就有了,最著名的是梁楷的泼墨仙人,但那不是文人画;近代写意画达到了颠峰,齐白石写意草虫可谓登峰造极,但也不是文人画。
什么叫文人画?近代陈衡恪认为文人画必须具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四要素缺一不可。没有才情不能叫文人画,没有学问和思想也不能叫文人画。在封建社会,文人、士大夫阶层擅长绘画的,有诗意才情,有士气和逸气,那些作品才叫文人画,凡是一味画画,没有才情学问的,那不叫文人画。一张作品,如何看出学问思想?一曰神韵才思有士人气无村野气;二曰气息有文气无霸悍气。凡是画面上匠气土气江湖气等杂气充斥的作品,都不叫文人画
。并不是凡工笔就是工匠作的,凡写意就是文人作的。
文人画极其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
。姚茫父的《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序》曾有很高的品评:“唐王右丞(维)援诗入画,然后趣由笔生,法随意转,言不必宫商而邱山皆韵,义不必比兴而草木成吟。”历代文人画对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以及对水墨、写意画等技法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它不与中国画三门:山水、花鸟、人物并列,也不在技法上与工、写有所区分。
他是中国绘画大范围中山水也好,花鸟也好,人物也好的一个交集。
陈衡恪解释文人画时讲:“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或谓以文人作画,“知画之为物。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说明了文人画所具有的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在传统绘画里它特有的”雅“与工匠画和院体画所区别,独树一帜。
文人画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汉代,张衡、蔡邕皆有画名。画品虽不传世但是典籍皆有所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姚最“不学为人,自娱而已”成为文人画的中心论调。使历代文人将其尊为绘画的宗旨。宗炳以山水明志“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充分体现了文人自娱的心态。
唐代诗歌盛行,大诗人王维以诗入画。使后世奉他为文人画的鼻祖。他的绘画作品成为后世文人画家的范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蔚然成风,代代相传。南北宋时期出现了许多大文人,如苏轼、黄庭坚、米芾父子等,他们在王维的文人画派基础上,以书法入画,实践并发展了其水墨技巧。邓椿的“画者,文之极也”等理论已将“文”与“画”紧紧的结合在一起,是系统的文人画理论,对文人画在以后的发展上启到了深远的影响。此时,苏轼提出的“士人画”概念又使文人画向更成熟迈进了一步。进入到元代,文人画进入兴盛时期。元统治者重武轻文,导致更多的文人从事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