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龚济民的代表作品 古代的状元是不是每三年就会出一个啊

古代的状元是不是每三年就会出一个啊?中国历代状元之最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壬午科状元孙伏伽。是西夏天庆十年(1203年)癸亥科状元李遵顼,有据可考最早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他先后考中京兆府解头(解元)、进士状头(状元)、博学宏词科敕头、制科三等敕头,是唐代开元初年武举高等(状元)郭子仪,他也是历代武状元中军功最为显著者。8...

古代的状元是不是每三年就会出一个啊?

不是! 确切一点说不完全是。 在分裂的年代,中国大地上有很多政权,每个政权都有自己的科举考试,所以分裂年代的状元是很多的,因为国家小,人才匮乏,他们不一定遵守三年的规定。 在统一安定的朝代,如隋唐、清等,规定是这样的,三年一乡试、三年一会试,会试通过者,才由皇帝殿试。但乡试和会试是不是同时举办,就不得而知了,但我认为,不是同时举办的,而且每届也不只出一个状元! 保存得最完整的清代状元榜就可以清楚看到,1646、1647、1649、都有状元出现,1652年还有两个!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你自己可以看一下。 中国历代状元之最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壬午科状元孙伏伽。 2.历代状元中,最为后世崇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宝佑四年(1256年) 丙辰科状元文天祥。他以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被誉为“状元中的状元”。 3.历代状元中,对中国政治局势起过重大影响和作用的,是清咸丰六年(1856 年) 丙辰科状元翁同龢。他一生两次为帝师,在晚清帝、后两党之争中为帝党首领。甲午中日战争后,积极支持康有为变法主张,并密荐之于光绪皇帝,最终促成“戊戌变法”,使当时政局发生重大变化。 4.历代状元中,唯一由状元而成为皇帝的,是西夏天庆十年(1203年) 癸亥科状元李遵顼。他是夏宗室齐王李彦宗之子,于天庆十年(1203 年) 参加西夏科举考试,廷试得中第一,成为状元。袭封齐王,又擢升大都督府主。后于西夏皇建二年(1211 年) 发动宫廷政变,废夏襄宗自立,成为皇帝,是为夏神宗。 6.历代状元中,有据可考最早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的状元,是唐建中二年(781 年) 辛酉科状元崔元翰。他先后考中京兆府解头(解元) 、进士状头(状元) 、博学宏词科敕头、制科三等敕头。 7.历代状元中,唯一由武状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开元初年武举高等(状元) 郭子仪。他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同时,他也是历代武状元中军功最为显著者。 8.历代科举考试中, 考中“三元”人数最多的是北宋,共有孙何、王曾、宋庠(xiáng,即宋郊)、杨寘(zhì,同‘置’)、冯京、王岩叟等6人。 9.历代状元中,官至宰相(含相当宰相的官职,如内阁首辅、大学士等) 人数最多的是明朝,共有胡广、商辂等17 人。 10.历代状元中,诗、画成就最高的,是唐开元十九年(731 年) 辛未科状元王维。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杰出代表之一,其诗歌艺术被认为“自李(白) 杜(甫) 而下,当为第一”。其绘画被推为“南宗绘画之祖”,古代文人画亦自他而始。 11.历代状元中,词作成就最高的,是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 年)甲戌科状元张孝祥。其词追踪苏轼,气概凌云,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色彩,与张元干并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是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先行者。 12.历代状元中,书法成就最高的,是唐元和三年(808 年) 戊子科状元柳公权。他精于楷书,也擅长行草书,和唐代另一大书法家颜真卿并称“颜柳”,历史上还把他和唐代欧阳询、颜真卿、元代赵孟頫合称为我国“楷书四大家”。 13.历代状元中,史学成就最高的,是五代时后汉乾佑二年(949 年)己酉科状元王溥。他在唐代苏冕始创会要体的基础上,据苏冕所编唐九朝《会要》及杨绍复等续修之书,重加整理,撰成《唐会要》一百卷。后又据五代历朝实录撰成《五代会要》三十卷。不仅史料丰富翔实,而且正式建立了会要体分类编纂的体例方法,为后世所仿效。这一贡献被《四库提要》称为“厥功甚伟”。 14.历代状元中,著述最丰的,是明代正德六年(1511 年) 辛未科状元杨慎。他不仅工诗,而且能文、词和曲,并重视民间文学,是颇有成就的文学家和著名学者。其平生著述达四百余种,虽多散佚,仍留存一百多种,现存诗作二千三百首左右,著述之丰,明时推为第一 。 15.历代状元中,植物学成就最高的,是清代嘉庆二十年(1817 年)丁丑科状元吴其浚(jùn,同‘浚’)。他一生历任多省巡抚,所至注意各地丰瘠与民生的关系,依据耳闻目睹,绘图列说,并辑录古籍中有关植物文献,成《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二十二卷、《植物名实图考》三十八卷,是我国19 世纪一部重要的植物学专著。 16.历代状元中,最著名的思想家是南宋绍熙四年 (1193 年) 癸丑科状元陈亮。他提倡注重事业功利有补国计民生的“事功之学”。提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的命题, 和朱熹多次进行过义利、王霸关系的辩论。其学说独具体系,为永康学派的创始人。同时又是著名的文学家。 17.历代状元中,最嗜饮茶并对我国茶道研究作出贡献的是唐代元和九年(814 年) 甲午科状元张又新。他所撰《煎茶水记》一卷,评论各种泉水煎茶之优劣,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我国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 18.历代状元中,唯一出使过东欧国家的外交使臣,是清同治七年(1868 年) 戊辰科状元洪钧。他于光绪十三年(1887 年) 奉命出使俄、德、荷、奥诸国,任外交使臣三年。他利用西方资料撰著的《元史译文证补》,开创了利用西方著作、资料研究元史的新纪元。 19.历代状元中,有据可考唯一被皇帝招为驸马的,是唐会昌二年(842 年) 壬戌科状元郑颢。他状元及第后七年,即大中三年(849 年) ,被宰相白敏中作为驸马人选推荐给唐宣宗,尚宣宗之女万寿公主。 20.历代状元中,唯一在刚刚及第后即被皇帝下令处死的,是明洪武三十年(1397 年) 丁丑科南榜(或称春榜) 状元陈安。因该科殿试录取的都是南方士人,遭到北方士人不满。明太祖朱元璋怀疑录取有私,大为震怒,竟下令将主考官及陈安等人一并处死。 21.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是太平天国癸丑三年(清咸丰三年癸丑,1853 年) 女科状元傅善祥。 2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少数民族文字参加科举考试得中状元的,是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 年) 癸巳女真进士科(又称策论进士) 状元徒单镒,为女真族人。他参加科举考试是用女真文字。 23.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 年) 甲辰科状元刘春霖。他状元及第次年,即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 ,慈禧太后即下诏停止科举,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末科状元。 24.历代状元人数最多的是唐朝。自高祖武德五年(622 年) 壬午科,至哀帝天四年(907 年) 丁卯科,285 年间,科举考试几乎每年一次,约产生状元270 人。在《登科记考》、《玉芝堂谈荟》等古籍中有名可考者,有140 余人。 25.中国历史上,一届科举考试中由同一地区包揽前三名发生在明朝建文二年,来自江西吉安府的胡广、王艮和李贯包揽了一甲前三的状元、榜眼、探花。永乐二年则诞生了一个更加令人瞠目结舌的科举奇迹:同样是来自江西吉安府的才子们包揽了此次科举考试前七名! 26.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省,是清代的江苏省。从顺治四年(1647 年) 丁亥科武进籍状元吕宫,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 甲午科南通籍状元张謇,247 年间,共产生状元49 人。 注:清朝一代正宗江苏籍状元应为43人。之所以有49人的说法的原因是戴有祺(康熙30年状元)、王敬铭(康熙52年状元)、秦大成(乾隆28年状元)、徐郙(同治元年状元)等4人严格说应属上海人,而当时上海属于江苏;吴信中(嘉庆13年状元)、黄思永(光绪6年状元)等2人原籍都是安徽休宁、寄籍在江苏。就算除去这4人,江苏的43人仍大大领先于第二的浙江19人(如不算寄籍在外的应为18人)。 27.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府,是清代的苏州府,共有状元24 人。 28.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在较短时间内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县,是南宋时期的永福县( 今福建永泰) 。自乾道二年(1166 年) 丙戌科,至乾道八年(1172 年)辰科,七年之间,连续产生萧国梁、郑侨、黄定3名状元。 29.历史上产生兄弟状元人数最多的朝代是唐朝,共有张式(兄) 、张正甫(弟) 等兄弟状元19 人。 30.历史上产生父子状元人数最多的朝代是北宋,共有张去华(父) 、张师德(子) 等父子状元6 人。 31.历代兄弟状元中,其及第时间相距最短的,是唐咸通十四年(873 年) 癸巳科状元孔纟熏(兄) 和唐乾符三年(876 年) 丙申科状元(弟)孔缄。兄弟二人状元及第的时间仅相隔三年。 32.历代父子状元中,其及第时间相距最短的,是北宋开宝二年(969 年) 已巳科状元安德裕(父) 和北宋开宝五年(972 年) 壬申科状元安守亮(子) 。父子二个状元及第的时间仅相隔三年。 32.历代状元中,最早开始从事实业活动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 年) 甲午科状元张謇。他于及第后次年(1895 年) 即从事实业活动,先后办起数十个企业及大批社会事业,影响遍及全国,被誉为“中国之大教育家、大实业家”。 33.历代武状元中,唯一参加过两科考试,先中探花后又考中状元的, 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 庚辰武科状元马全。马全初名为马王泉,于乾隆十七年(1752 年) 曾参加一次武科进士考试,并在殿试中得中一甲三名(探花) 。后因在任职期间与同僚发生矛盾, 被削夺官职。为洗刷耻辱,他更名为全,决意再次夺取功名,终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在武科进士殿试中得。 34.历代状元中,最年轻的状元是唐高宗永徽七年(656年)登第的苏瑰和咸亨四年(673年)登第的郭元振,都是18岁。 35.历代状元中,有史可查的最年老的状元是唐代的尹枢,一直考到70多岁,才因一偶然机会毛遂自荐,成了状元。嘉庆年间,杭州人王严,以80高龄中试,但未及殿试就死了,不然的话他也许会打破尹枢的纪录。 36、历史上唯一一次同年文武两状元均为同一个地方举子,发生在北宋熙宁九年(1076),福建路兴化军(今莆田市)的徐铎和薛奕分别高中文武状元,宋神宗得知大魁天下的文武状元乃是同乡时,不由龙颜大悦,特作诗以赐,诗曰:“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中。” 37、历代状元中、在今天地位最高的,当属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状元陈文龙(福建莆田人),明永乐六年(1409年),朝廷封陈文龙为“水部尚书”;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皇帝加封陈文龙为镇海王,是福州城惶庙神。 38、在历代状元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因为诗赋被罢免的状元,为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状元莆田人徐寅,因梁太祖指其《人生几何赋》中“一皇五帝不死何归”句,要其改写,徐寅答“臣宁无官,赋不可改”,梁太祖怒削其名籍。 39、历代科举唯一一次“四异”同科,为绍兴八年(1138),莆田人黄公度(1109-1156)殿试进士第一名为榜魁(状元);陈俊卿(1113-1186)第二名为亚魁(榜眼);林邓七十三岁,为榜尊;龚茂良(1121-1178)十八岁,为榜幼。时称“四异”同科。又,黄公度与陈俊卿,又被称为“魁亚占双标”。 [编辑本段]中国历代状元榜 隋代状元(进士)榜 张损之 孙伏伽 侯君素 杨 纂 房玄龄 温彦博 黄凤麟 唐代状元榜 孙伏伽 陈伯玉 杜 绾 李 琚 羊袭吉 常 衮 李 博 杨 凝 张正甫 陈 讽 班 肃 李顾行 韦 谌 裴 俅 李 余 李从实 狄慎思 莫宣卿 刘 蒙 赵 峻 许佑孙 归 黯 羊绍素 崔 詹 崔 液 宋守节 姚仲豫 严 迪 贾 至 杨 护 卢 庚 王 溆 王 储 牛锡庶 李 程 徐 晦 李固言 卢 储 李 合 陈 宽 崔 岘 顾 标 于 镶 裴延鲁 归仁绍 郑合敬 陆 扆 崔 胶 卢文焕 李 超 弓嗣初 常无名 李 嶷 崔 曙 杨 誉 洪 源 张 式 魏弘简 卢 顼 郑巨源 武翊黄 尹 极 白敏中 韦 筹 郑 确 郑 颢 卢 深 颜 标 薛 迈 李 筠 孔 缄 郑贻矩 苏 检 裴 格 赵 蒙 郑 益 李 昂 虞 咸 王 阅 李巨卿 杨栖梧 杨 凭 崔元翰 尹 枢 李 随 王源中 张又新 郑 冠 宋 刓 李 肱 卢 肇 于 珪 崔 铏 孙龙光 郑昌图 孙 偓 李 瀚 赵观文 归 佾 杨仲昌 许 且 范崇凯 王正卿 刘 单 杨 儇 萧 遘 丁 泽 薛 展 贾 棱 封孟绅 柳公权 郑 澥 李 群 杜 陟 裴思谦 郑 言 张温琪 李 亿 韩 衮 孔 纁 郑 蔼 杨赞禹 崔 谔 归 系 吴师道 王 维 徐 征 赵 岳 杨 纮 齐 映 黎 逢 郑全济 苑 论 陈 权 韦 瓘 独孤樟 柳 璟 李 珪 崔 囗 易 重 李 郜 孔 纬 郑洪业 归仁泽 崔昭纬 崔昭矩 杨赞图 裴 说 五代十国状元榜 崔 邈 陈 逖 崔光表 王 彻 王归璞 黄仁颖 徐寅 郭 晙 王 朴 扈 载 简文会 梁 嵩 王克贞 伍 乔 卢 华 寇 湘 王 溥 乐 史 邱 旭 张 确 费黄裳 王崇古 卢 郢 杨 遂 邓 及 宋代状元榜 杨 砺 张去华 马 适 苏德祥 李景阳 刘 察 李 肃 刘蒙叟 柴成务 安德裕 张 拱 刘 寅 安守亮 宋 准 王嗣宗 吕蒙正 胡 旦 苏易简 王世则 梁 颢 程 宿 陈尧叟 孙 何 孙 仅 孙 暨 陈尧咨 王 曾 李 迪 姚 晔 梁 固 张师德 徐 奭 张 观 蔡 齐 王 整 宋 庠 徐铎 王尧臣 王拱辰 张唐卿 吕 溱 杨 寊 贾 黯 冯 京 郑 獬 章 衡 刘 辉 王俊民 许 将 彭汝砺 许安世 叶祖洽 佘 中 徐 铎 时 彦 黄 裳 焦 蹈 李常宁 马 涓 毕 渐 何昌言 李 釜 霍端友 蔡 薿 贾安宅 莫 俦 王 昂 何 焕 沈 晦 李 易 张九成 汪应辰 黄公度 陈诚之 刘 章 王 佐 赵 逵 张孝祥 王十朋 梁克家 木待问 萧国梁 郑 侨 黄 定 詹 骙 姚 颖 黄 由 卫 泾 王 容 余 复 陈 亮 邹从龙 曾从龙 傅行简 毛自知 郑性之 赵建夫 袁 甫 吴 潜 刘 渭 蒋重珍 王会龙 黄 朴 徐元杰 吴叔告 周 坦 徐俨夫 留梦炎 张渊微 方逢辰 姚 勉 文天祥 周震炎 方山京 阮登炳 陈文龙 张镇孙 王龙泽 辽代状元榜 高 举 高 正 郑云从 石用中 王熙载 吕德懋 王用极 张 俭 陈 鼎 杨又玄 初 锡 南承保 邢 祥 李可封 杨 佶 史克忠 刘二宜 高承颜 史 简 鲜于茂昭 张用行 孙 杰 张克恭 张仲举 张 渐 李 炯 张 昱 张 宥 张仁纪 刘 贞 刘师贞 冯 立 邢彭年 王 寔 王 棠 张孝杰 梁 援 王 鼎 张 臻 赵廷睦 刘 霄 刘 瓘 李君裕 张 毂 文 充 冠尊文 陈衡甫 康秉俭 马恭回 李 石 刘 祯 韩 昉 王 翚 李宝信 李 球 边贯道 西夏状元榜 李遵顼 金代状元榜 刘 伪 许 必 胡 砺 赵 洞 石 琚 吕忠翰 杨建中 王彦潜 常大荣 郑子聃 任忠杰 孟宗献 徒单镒 张行简 王 泽 孙用康 杨云翼 张 檝 纳兰胡鲁剌 李俊民 李 演 张 本 李献能 斡勒业德 富珠哩察罕 王 鄂 卢 亚 李 塘 赵承元 郑时昌 武明甫 赵安时 赵安荣 刘 海 李 安 张继祖 刘文龙 元 堪 刘仲渊 元代状元榜 护都答儿 忽都达儿 普颜不花 霍希贤 泰不华 林济孙 宋 本 捌 剌 张 益 阿察赤 李 黼 林亨 笃列图 王文烨 同 同 李 齐 拜 住 陈祖仁 张起岩 张士坚 阿鲁辉 帖木儿 王宗哲 朶烈图 文允中 薛朝晤 牛继志 侻 征 王宗嗣 买 住 魏元礼 宝 宝 杨 輗 张 栋 赫德溥化 明代状元榜(按及第先后为序) 吴伯宗 丁 显 任亨泰 黄 观 张 信 陈安阝 韩克忠 胡 广 曾 棨 林 环 萧时中 马 铎 陈 循 李 骐 曾鹤龄 邢 宽 马 愉 林 震 曹 鼐 周 旋 施 盘 刘 俨 商 辂 彭 时 柯 潜 孙 贤 黎 淳 王一夔 彭 教 罗 伦 张 升 吴 宽 谢 迁 曾 彦 王 华 李 旻 费 宏 钱 福 毛 澄 朱希周 伦文叙 康 海 顾鼎臣 吕 柟 杨 慎 唐 皋 舒 芬 杨维聪 姚 涞 龚用卿 罗洪先 林大钦 韩应龙 茅 瓒 沈 坤 秦鸣雷 李春芳 唐汝楫 陈 谨 诸大绶 丁士美 申时行 范应期 罗万化 张元忭 孙继皋 沈懋学 张懋修 朱国祚 唐文献 焦 竑 翁正春 朱之蕃 赵秉忠 张以诚 杨守勤 黄士俊 韩 敬 周延儒 钱士升 庄际昌 文震孟 余 煌 刘若宰 陈于泰 刘理顺 刘同升 魏藻德 杨廷鉴 大西政权状元榜 大西国,明末李自成、张献忠发动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统治。 明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覆灭,同年,张献忠于成都建立“大 西国”政权,年号大顺。大西国科举设文、武二科。仅存文状元龚济民、武状元张大受。其他情况不详。 清代状元榜(按及第先后为序,括号中数字为及第公元年份) 傅以渐(1646) 吕 宫(1647) 刘子壮(1649) 邹忠倚(1652) 麻勒吉(1652) 史大成(1655) 图尔宸(1655) 孙承恩(1658) 徐元文(1659) 马世俊(1611) 严我斯(1664) 缪 彤(1667) 蔡启僔(1670) 韩 菼(1673) 彭定求(1676) 归允肃(1679) 蔡升元(1682) 陆肯堂(1685) 沈廷文(1688) 戴有祺(1691) 胡任舆(1694) 李 蟠(1697) 汪 绎(1700) 王式丹(1703) 王云锦(1706) 赵熊诏(1709) 王世琛(1712) 王敬铭(1713) 徐陶璋(1715) 汪应铨(1718) 邓锺岳(1721) 于 振(1723) 陈德华(1724) 彭启丰(1727) 周 澍(1730) 陈 倓(1733) 金德瑛(1736) 于敏中(1737) 庄有恭(1739) 金 甡(1742) 钱维城(1745)梁国治(1748) 吴 鸿(1751)秦大士(1752)庄培因(1754)蔡以台(1757)毕 沅(1760) 王 杰(1761)秦大成(1763)张书勋(1766)陈初哲(1769)黄 轩(1771) 金 榜(1772)吴锡龄(1775)戴衢亨(1778)汪如洋(1780)钱 棨(1781) 茹 棻(1784)史致光(1787)胡长龄(1789)石韫玉(1790)潘世恩(1793) 王以衔(1795)赵文楷(1796)姚文田(1799)顾 皋(1801)吴廷琛(1802) 彭 浚(1805)吴信中(1808)洪 莹(1809)蒋立镛(1811)龙汝言(1814) 吴其浚(1817)陈 沆(1819)陈继昌(1820)戴兰芬(1822)林召棠(1823) 朱昌颐(1826)李振钧(1829)吴钟骏(1832)汪鸣相(1833)刘 绎(1835) 林鸿年(1836)钮福保(1838)李承霖(1840)龙启瑞(1841)孙毓溎(1844) 萧锦忠(1845)张之万(1847)陆增祥(1850)章 鋆(1852)孙如仅(1853) 翁同龢(1856)孙家鼐(1859)钟骏声(1860)徐 郙(1862)翁曾源(1863) 崇 绮(1865)洪 钧(1868)梁耀枢(1871)陆润庠(1874)曹鸿勋(1876) 王仁堪(1877)黄思永(1880)陈 冕(1883)赵以炯(1886)张建勋(1889) 吴 鲁(1890)刘福姚(1892)张 謇(1894)骆成骧(1895)夏同龢(1898) 王寿彭(1903)刘春霖(1904) 太平天国状元榜 武立勋 傅善祥 杨朝福 吴容宽 刘闼忠 朱世杰 乔彦才 叶春元 刘盛培 范朴园 沈抡元 吴镇坤 汪顺祥 陆培英 徐首长 古代考状元并非易事,要经过童生、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个阶段。殿试通常由皇帝钦命大臣主持。第一名则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合格者皆为进士。一旦高中状元,披红挂彩,敲鼓呜金,骑马游街,可谓屙屎抽烟--前呼后涌,好不威风。旧时一幅对联生动地描绘了状元前后的境遇: 旧岁饥荒,柴米无依。走出十字街头,赊不得,借不得,许多内戚外亲,袖手旁观,无人雪中送炭; 今科侥幸,衣禄有望。夺得五经魁首,姓亦扬,名也扬,不论张三李四,踵门庆贺,都来锦上添花。 状元中更有甚者,被皇帝招为驸马,身价百倍,少不得光宗耀祖,享不尽荣华富贵。比现在的什么“款儿”、“腕儿”、“星儿”神气多了! 建朝代考状元多以“八股文”为主。据史籍记载: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共考取状元503人;如加上辽、金两代、张献忠的大顺朝廷以及太平天国状元计48人,则中国历代共有状元551人(不包括武状元及女状元)。史料载: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为唐武德五年(622)壬午科状元孙伏伽;最后一位状元为清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状元刘春霖;最年轻的少年状元当数唐高宗永徽七年登第的苏瑰和咸亨四年登第的郭元振,皆不足十八岁;最老的状元是唐代的尹枢,一生考了几十次,直到七十多岁才自荐考中了状元,了却“金榜题名”夙愿! 二、女状元 中国历史上曾出了女皇帝武则天,但女状元几乎没有。传说中女状元倒不少:清乾隆年间,女作家陈瑞生创作了一部长篇弹词《再生缘》,词中女主人公孟丽君女扮男装考中状元,后当上宰相,终与失散的未婚夫皇甫梦华相遇、完婚;明代《四声猿》杂剧中的《女状元》描写了一个叫黄春桃的姑娘女扮男装考中状元的故事……当然,这些“花木兰”式的女状元都是文艺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历史上第一位被人们称作“女状元 ”且流传甚广的则是古临邛(今四川省邛崃市)人黄崇嘏。 据《玉溪编事》 、《十国春秋》载:五代十国王建父子称帝时期,蜀国临邛出了个女诗人叫黄崇嘏。她童年丧失父母,但天资聪颖,为了外出方便,自幼女扮男装,勤学苦读,琴棋诗画,无一不精。唐僖宗江文德元年(公元888年),王建带兵攻下临邛,后去成都,留下幕客周痒守城。一次,黄崇嘏燃“井火”(即天然气)夜读,不慎失火毁屋,被打入县大牢。为求脱祸,她赋赞诗一首呈献周庠:“偶辞幽隐住临邛,行止坚贞比涧松。何事政清如水镜,绊他野鹤在深笼”。 周庠见诗中“政清如水”的赞语大喜爱其才,怜其年轻,便把她释放留置府中,后调她至成都任幕中司户参军。府中上下均不知其为一弱女子。周庠后提出要招赘她为婿,黄崇嘏婉谢不允,乃赋《辞蜀相妻女》诗,后四句为:“立身卓矣青松操,挺志坚然白壁姿。幕府若容为坦腹,原天速变作男儿”。坦露真相后,辞职还乡隐居。时人敬慕她的才华,称之为“女状元”。明代徐渭的《女状元》一剧,都是根据黄崇嘏故事编写的。至今,邛崃市火井乡崇嘏山上仍保存着“王蜀女状元黄崇嘏之墓”。 严格说,历史上真正参加科考而成为“女状元”的只有太平天国时期20岁女子傅善祥。《清稗类钞.考试类》记载:科考中一道题目取自《论语》的“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傅善祥一反众议,“力辟‘难养’之说,引古来贤女内助之功”大举女性之作为,抨击了封建大男子主义及孔子歧视妇女的错误观点。傅善祥在当时的环境下敢于反对“男尊女卑”谬论,敢于批驳“千古圣人”孔子的的定论,其精神,其勇气,深受洪秀全赞赏,亲自选定她为状元,并与她戴上花冠,穿上礼服,在锣鼓喧天声中游街三天,出尽风头。 时代在变革,社会在前进,科举时代早已不复存在。如今的时代是一个状元辈出的时代,不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单说那相似于古时状元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来说,层出不穷,可能数也数不清啦!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的一个镇 状元镇:辖 渔业大队、状元、龙腾、龙泽4个居委会;状元桥、横街、御史桥、山西、西台、石坦、甘岙、三郎桥、大岙溪、响动岩10个村委会。

为什么郭沬若会受到许多人的唾骂?

许多人骂郭沫若?骂他的人自己是什么人呢?成就比他还高?

就我个人而言,我是毫无资格评论郭沫若的,给他拎鞋的资格都没有。

有些人对郭沫若的评论,以至对他污篾谩骂,我认为他们对郭沫若并不真正了解,而是人云亦云,拾人牙惠而已。

评论任何一个人,应该看他的全部历史,要客观而公正。郭沫若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是一位绕不过去的重要人物。他在政界,文化、历史考古等许多方面都有重大建树。他的文学、诗文、书法造诣等也都很深,少有人能及,在这些方面能超越他的廖廖无几。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有些人评论郭沫若,却只抓住一点,攻击其余,这对他是不公平的。

郭沫若在全国解放前后,能长期官居高位,被称为先生,称为郭老,全国又有几人?可见他还是有两把刷子的。所以,他的功过岂是我辈所能评论是非的,他的功过应该由历史去评论。

范仲淹简介及代表作品?

谢谢邀请,主要写详细的简介和代表作。

一,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先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世居邠州。范仲淹高祖范隋,唐懿宗时渡江南下,任丽水县丞,时逢中原兵乱,遂定居吴县(今苏州市)。

989年己丑秋八月丁丑,范仲淹生于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一说生于正定)。

次年,父亲范墉因病卒于任所,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得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yuè)。

1011年,范仲淹得知家世,伤感不已,毅然辞别母亲,前往南都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投师戚同文门下。数年寒窗生涯后,范仲淹已博通儒家经典的要义,有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

1015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登蔡齐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1027年,范仲淹为母守丧,居南京应天府(今商丘)1028年,范仲淹服母丧后方更名范仲淹。

晏殊为南京留守、知应天府,闻范仲淹有才名,就邀请他到府学任职,执掌应天书院教席。范仲淹声誉日隆。

1029年,仁宗准备率领百官在会庆殿为太后祝寿。范仲淹上书谏言仁宗放弃朝拜事宜。上疏奏报内廷,没有获得答复。范仲淹又上疏太后,请求还政仁宗。奏书入宫,再次石沉大海。晏殊得知范仲淹上疏,大惊失色,批评他过于轻率,不仅有碍自己的仕途,还会连累举荐之人。范仲淹据理力争,并回写一封长信(《上资政晏侍郎书》),详述自己做法的缘由,申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逊言逊行、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

1030年,范仲淹请求离京为官,被任为河中府通判;次年,调任陈州通判。范仲淹多次上疏虽未被朝廷采纳,但其一片忠心打动了仁宗。

1034年,范仲淹调任苏州知州,辟所居南园之地,兴建郡学。 时苏州发生水灾,范仲淹命令民众疏通五条河渠,兴修水利,导引太湖水流入大海。次年,因治水有功,范仲淹被调回京师,判国子监,很快又转升为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范仲淹在京城大力整顿官僚机构,剔除弊政,开封府"肃然称治",时称"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1036年,范仲淹因不满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任用亲信,向仁宗皇帝进献《百官图》,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批评,劝说皇帝制定制度、亲自掌握官吏升迁之事。吕夷简不甘示弱,反讥范仲淹迂腐,诬蔑范仲淹"越职言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范仲淹便连上四章 ,论斥吕夷简狡诈,因言辞激烈,遂被罢黜,改知饶州。

1037年,吕夷简被免除宰相之职,士大夫们接连不断地替范仲淹辩白,双方互相辩驳,朋党争论四起。仁宗诏宰相张士逊问计,下诏禁止互结朋党。

1038年,党项族人李元昊称帝,因边事吃紧,仁宗以范仲淹众望所归,召回京师,担任天章阁待制、出知永兴军。 七月,升为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担任安抚使夏竦的副手。 八月,范仲淹请知延州,到任后,更改军队旧制,分部训练,轮流御敌;同时修筑青涧城和鄜城,作为军事基地,节省边境开支。仁宗诏命这支军队为康定军。

1044年,六月,边事再起,范仲淹请求外出巡守,仁宗任命为陕西、河东宣抚使。

1049年,范仲淹调任知杭州。子弟以范仲淹有隐退之意,商议购置田产以供其安享晚年,范仲淹严词拒绝。 十月,范仲淹出资购买良田千亩,让其弟找贤人经营,收入分文不取,成立范氏义庄,对范氏远祖的后代子孙义赠口粮,并资助婚丧嫁娶等用度。

1051年,升为户部侍郎,调往知青州,因冬寒病重,求至颍州。

折叠1052年,调任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 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下 ,仁宗亲书"褒贤之碑",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追封楚国公。

二,代表作品: 个人觉得岳阳楼记是最出名的,可以和滕王阁一比高下

渔家傲·秋思

宋代: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是范仲淹在西北戍边时候写的,表达了在边塞的将士的英雄气概和艰苦生活,除了爱国情怀,也表达了思乡之情。

江上渔者

宋代: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这首诗歌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

苏幕遮·怀旧

宋代: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的这首词描绘的是秋景,画面壮阔,没有颓唐哀伤之情,和下阙的思念家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苏幕遮·碧云天

宋代: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写景阔远而浓丽,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衬托了离情的忧伤,又使所抒之情柔而有骨,诚挚而不颓废。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不愧是真情流溢的大手笔。

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

宋代:范仲淹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

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

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尪悴。

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

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痴騃(chī ái):不慧;愚蠢。尪悴(wāngcuì):瘦弱憔悴。

这首词是范仲淹跟欧阳修诉衷肠。虽然遭受了打击,但是范仲淹在贬谪之地却没有一直惆怅,而是关心民生疾苦,为百姓做实事。

御街行·秋日怀旧

宋代: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其间洋溢着一片柔情,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上片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

庆历五年的时候,范仲淹就遭到了贬谪。在离开京城之前,在宴席上写了下面这首词给欧阳修。

唐河有多少名人?

我们知道目前中国的国漫作品出了不少优秀的动画作品,中国动画有了崛起之势,而这些发展完全离不了开优秀的动画制作公司的支持。像玄机和若森都是圈内最出名的动画制作公司,那么若森动漫出品的《画江湖》系列动画之中你最喜欢哪一部作品呢?为什么?

要说若森动漫制作的《画江湖》系列动画之中小爱最喜欢哪个的话,那么肯定是《画江湖之不良人》和《画江湖之杯莫停》这两部作品了,下面小爱就带大家好好的分析一下,为何小爱那么喜欢这两部作品。

《画江湖之不良人》

要说若森动漫出品的《画江湖》系列动漫之中要说小爱最喜欢的作品的话,那肯定就是《画江湖之不良人》,这也是若森动画公司制作的最出色的动漫作品了。

若森动漫正是靠着这部《画江湖之不良人》的热度才接连推出了《侠岚》《风语咒》《杯莫停》《灵主》以及《换世门生》一些列的作品,如果没有《不良人》的热度的话,其他作品应该很难有出头之日。

而这部《画江湖之不良人》很有中国传统的武侠风格,不管是人物的武功功法,以及剧情设计都算是比较完美的。他是以唐末五代十国时候的乱世为背景铺垫的故事,讲述的是唐朝皇室后裔李星云按照师命下山给藏兵谷谷主送一封信,以至于引出来一场关于龙泉宝藏的纷争。

而我们的主角身为李唐皇室唯一血脉,是不良帅袁天罡恢复大唐国诈的唯一希望,只是李星云一心寄情于江湖,而无意争夺天下,为此不良帅可以说是不折手段的想要逼迫李星云出山,只是李星云一直不应允罢了。目前动画第三季正在热播是小爱每周都要追剧的动漫,只是期待这一季可以播出的更多的剧情,不要那么快完结。

《画江湖之杯莫停》

这部《画江湖之杯莫停》是小爱第二部看完的若森动漫的作品了,其他的像《侠岚》和《灵主》刚出现的时候就简短的看了一下,不是很感兴趣就没有继续看了,以后有时间可能再次去看看。

要说这部《画江湖之杯莫停》动画,小爱第一眼看这个的时候就感觉这个剧情有点熟悉的感觉啊!在看了第一集之后,小爱终于知道熟悉的感觉来自于哪里了,那就是这部《画江湖之杯莫停》的剧情和日本动漫《甲贺忍法贴》的剧情有很多相似之处。

开头都是一样的剧情,两家的族长相爱相杀,结果导致原本相爱的男女主角不能在一起,而动画之中的文婧和胧何其相似,不管是本身和完颜政的感情还是家族之中的关系,感觉完全就是复制的《甲贺忍法贴》的剧情,只是稍微做了一些修改罢了。

虽然说这部作品有抄袭《甲贺忍法帖》的嫌疑,但是本身的剧情设计还是可以的,作为观众也不能计较太多,只要动画制作的好就可以了。小爱对于这部剧开通之中老是强调那一句:“人未尽,杯莫停”有点反感,但是后面随着剧情逐渐的展开之后发现这句话还真是说的蛮有意思的。

这部动漫整体而言还是悲情的,很好的继承了《甲贺忍法帖》这部动漫的精髓,那就是随时随地的死人,谁都不敢保证可以活到最后,毕竟《甲贺忍法帖》是少有的主角都死了的动漫,估计按照这样的设定,说不定《画江湖之杯莫停》的主角完颜政和文婧都可能死去。

小爱认为这个可能性还是很大的,毕竟严格意义上来说这部剧的主角完颜政和文婧都是死过一次的人了,只是后来都用了方法又活了过来。目前这部动漫的第一季已经结束了只是不知道第二季什么时候开始播出,小爱还是很期待的。

以上就是小爱的观点,在小爱看来若森动漫公司是目前国内少有的制作动漫的大公司,估计也就玄机动漫比他好一点了。要说若森动漫的《画江湖》系列动漫之中最喜欢哪个的话,小爱肯定选择的是《画江湖之不良人》和《画江湖之杯莫停》;目前这两部动漫小爱正在持续的追剧中,只是希望《杯莫停》的下一季的动画早点出来,《不良人》第三季的剧情可以更新的更久一点。

如果你也认同小爱的观点的话,欢迎你为小爱点赞关注一下,如果对于小爱的回答还有其他不同的看法的话,欢迎你在文章的下方留言说出你的观点!

关注醉爱动漫君,每天为您带来最优质的原创动漫资讯!

历史上都有哪些富有传奇色彩的状元呢?

谢谢邀请

中国历代状元之最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壬午科状元孙伏伽。2.历代状元中,最为后世崇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宝佑四年(1256年) 丙辰科状元文天祥。他以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被誉为“状元中的状元”。3.历代状元中,对中国政治局势起过重大影响和作用的,是清咸丰六年(1856 年) 丙辰科状元翁同龢。他一生两次为帝师,在晚清帝、后两党之争中为帝党首领。甲午中日战争后,积极支持康有为变法主张,并密荐之于光绪皇帝,最终促成“戊戌变法”,使当时政局发生重大变化。4.历代状元中,唯一由状元而成为皇帝的,是西夏天庆十年(1203年) 癸亥科状元李遵顼。他是夏宗室齐王李彦宗之子,于天庆十年(1203 年) 参加西夏科举考试,廷试得中第一,成为状元。袭封齐王,又擢升大都督府主。后于西夏皇建二年(1211 年) 发动宫廷政变,废夏襄宗自立,成为皇帝,是为夏神宗。6.历代状元中,有据可考最早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的状元,是唐建中二年(781 年) 辛酉科状元崔元翰。他先后考中京兆府解头(解元) 、进士状头(状元) 、博学宏词科敕头、制科三等敕头。7.历代状元中,唯一由武状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开元初年武举高等(状元) 郭子仪。他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同时,他也是历代武状元中军功最为显著者。8.历代科举考试中, 考中“三元”人数最多的是北宋,共有孙何、王曾、宋庠(xiáng,即宋郊)、杨寘(zhì,同‘置’)、冯京、王岩叟等6人。9.历代状元中,官至宰相(含相当宰相的官职,如内阁首辅、大学士等) 人数最多的是明朝,共有胡广、商辂等17 人。10.历代状元中,诗、画成就最高的,是唐开元十九年(731 年) 辛未科状元王维。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杰出代表之一,其诗歌艺术被认为“自李(白) 杜(甫) 而下,当为第一”。其绘画被推为“南宗绘画之祖”,古代文人画亦自他而始。11.历代状元中,词作成就最高的,是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 年)甲戌科状元张孝祥。其词追踪苏轼,气概凌云,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色彩,与张元干并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是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先行者。12.历代状元中,书法成就最高的,是唐元和三年(808 年) 戊子科状元柳公权。他精于楷书,也擅长行草书,和唐代另一

大书法家

颜真卿并称“颜柳”,历史上还把他和唐代欧阳询、颜真卿、元代赵孟頫合称为我国“楷书四大家”。13.历代状元中,史学成就最高的,是五代时后汉乾佑二年(949 年)己酉科状元王溥。他在唐代苏冕始创会要体的基础上,据苏冕所编唐九朝《会要》及杨绍复等续修之书,重加整理,撰成《唐会要》一百卷。后又据五代历朝实录撰成《五代会要》三十卷。不仅史料丰富翔实,而且正式建立了会要体分类编纂的体例方法,为后世所仿效。这一贡献被《四库提要》称为“厥功甚伟”。14.历代状元中,著述最丰的,是明代正德六年(1511 年) 辛未科状元杨慎。他不仅工诗,而且能文、词和曲,并重视民间文学,是颇有成就的文学家和著名学者。其平生著述达四百余种,虽多散佚,仍留存一百多种,现存诗作二千三百首左右,著述之丰,明时推为第一 。15.历代状元中,植物学成就最高的,是清代

嘉庆二十年

(1817 年)丁丑科状元吴其浚(jùn,同‘浚’)。他一生历任多省巡抚,所至注意各地丰瘠与民生的关系,依据耳闻目睹,绘图列说,并辑录古籍中有关植物文献,成《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二十二卷、《植物名实图考》三十八卷,是我国19 世纪一部重要的植物学专著。16.历代状元中,最著名的思想家是南宋绍熙四年 (1193 年) 癸丑科状元陈亮。他提倡注重事业功利有补国计民生的“事功之学”。提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的命题, 和朱熹多次进行过义利、王霸关系的辩论。其学说独具体系,为永康学派的创始人。同时又是著名的文学家。17.历代状元中,最嗜饮茶并对我国茶道研究作出贡献的是唐代元和九年(814 年) 甲午科状元张又新。他所撰《煎茶水记》一卷,评论各种泉水煎茶之优劣,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我国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18.历代状元中,唯一出使过东欧国家的外交使臣,是清同治七年(1868 年) 戊辰科状元洪钧。他于光绪十三年(1887 年) 奉命出使俄、德、荷、奥诸国,任外交使臣三年。他利用西方资料撰著的《元史译文证补》,开创了利用西方著作、资料研究元史的新纪元。19.历代状元中,有据可考唯一被皇帝招为驸马的,是唐会昌二年(842 年) 壬戌科状元郑颢。他状元及第后七年,即大中三年(849 年) ,被宰相白敏中作为驸马人选推荐给唐宣宗,尚宣宗之女万寿公主。20.历代状元中,唯一在刚刚及第后即被皇帝下令处死的,是明洪武三十年(1397 年) 丁丑科南榜(或称春榜) 状元陈安。因该科殿试录取的都是南方士人,遭到北方士人不满。明太祖朱元璋怀疑录取有私,大为震怒,竟下令将主考官及陈安等人一并处死。21.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是太平天国癸丑三年(清咸丰三年癸丑,1853 年) 女科状元傅善祥。2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少数民族文字参加科举考试得中状元的,是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 年) 癸巳女真进士科(又称策论进士) 状元徒单镒,为女真族人。他参加科举考试是用女真文字。23.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 年) 甲辰科状元刘春霖。他状元及第次年,即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 ,慈禧太后即下诏停止科举,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末科状元。24.历代状元人数最多的是唐朝。自高祖武德五年(622 年) 壬午科,至哀帝天四年(907 年) 丁卯科,285 年间,科举考试几乎每年一次,约产生状元270 人。在《登科记考》、《玉芝堂谈荟》等古籍中有名可考者,有140 余人。25.中国历史上,一届科举考试中由同一地区包揽前三名发生在明朝建文二年,来自江西吉安府的胡广、王艮和李贯包揽了一甲前三的状元、榜眼、探花。永乐二年则诞生了一个更加令人瞠目结舌的科举奇迹:同样是来自江西吉安府的才子们包揽了此次科举考试前七名!26.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省,是清代的江苏省。从顺治四年(1647 年) 丁亥科武进籍状元吕宫,到

光绪二十

年(1894年) 甲午科南通籍状元张謇,247 年间,共产生状元49 人。注:清朝一代正宗江苏籍状元应为43人。之所以有49人的说法的原因是戴有祺(康熙30年状元)、王敬铭(康熙52年状元)、秦大成(乾隆28年状元)、徐郙(同治元年状元)等4人严格说应属上海人,而当时上海属于江苏;吴信中(嘉庆13年状元)、黄思永(光绪6年状元)等2人原籍都是安徽休宁、寄籍在江苏。就算除去这4人,江苏的43人仍大大领先于第二的浙江19人(如不算寄籍在外的应为18人)。27.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府,是清代的苏州府,共有状元24 人。28.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在较短时间内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县,是南宋时期的永福县( 今福建永泰) 。自乾道二年(1166 年) 丙戌科,至乾道八年(1172 年)辰科,七年之间,连续产生萧国梁、郑侨、黄定3名状元。29.历史上产生兄弟状元人数最多的朝代是唐朝,共有张式(兄) 、张正甫(弟) 等兄弟状元19 人。30.历史上产生父子状元人数最多的朝代是北宋,共有张去华(父) 、张师德(子) 等父子状元6 人。31.历代兄弟状元中,其及第时间相距最短的,是唐咸通十四年(873 年) 癸巳科状元孔纟熏(兄) 和唐乾符三年(876 年) 丙申科状元(弟)孔缄。兄弟二人状元及第的时间仅相隔三年。32.历代父子状元中,其及第时间相距最短的,是北宋开宝二年(969 年) 已巳科状元安德裕(父) 和北宋开宝五年(972 年) 壬申科状元安守亮(子) 。父子二个状元及第的时间仅相隔三年。32.历代状元中,最早开始从事实业活动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是清

光绪二十

年(1894 年) 甲午科状元张謇。他于及第后次年(1895 年) 即从事实业活动,先后办起数十个企业及大批社会事业,影响遍及全国,被誉为“中国之大教育家、大实业家”。33.历代武状元中,唯一参加过两科考试,先中探花后又考中状元的, 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 庚辰武科状元马全。马全初名为马王泉,于乾隆十七年(1752 年) 曾参加一次武科进士考试,并在殿试中得中一甲三名(探花) 。后因在任职期间与同僚

发生矛盾

, 被削夺官职。为洗刷耻辱,他更名为全,决意再次夺取功名,终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在武科进士殿试中得。34.历代状元中,最年轻的状元是唐高宗永徽七年(656年)登第的苏瑰和咸亨四年(673年)登第的郭元振,都是18岁。35.历代状元中,有史可查的最年老的状元是唐代的尹枢,一直考到70多岁,才因一偶然机会毛遂自荐,成了状元。嘉庆年间,杭州人王严,以80高龄中试,但未及殿试就死了,不然的话他也许会打破尹枢的纪录。36、历史上唯一一次同年文武两状元均为同一个地方举子,发生在北宋熙宁九年(1076),福建路兴化军(今莆田市)的徐铎和薛奕分别高中文武状元,宋神宗得知大魁天下的文武状元乃是同乡时,不由龙颜大悦,特作诗以赐,诗曰:“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中。”37、历代状元中、在今天地位最高的,当属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状元陈文龙(福建莆田人),明永乐六年(1409年),朝廷封陈文龙为“水部尚书”;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皇帝加封陈文龙为镇海王,是福州城惶庙神。38、在历代状元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因为诗赋被罢免的状元,为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状元莆田人徐寅,因梁太祖指其《人生几何赋》中“一皇五帝不死何归”句,要其改写,徐寅答“臣宁无官,赋不可改”,梁太祖怒削其名籍。39、历代科举唯一一次“四异”同科,为绍兴八年(1138),莆田人黄公度(1109-1156)殿试进士第一名为榜魁(状元);陈俊卿(1113-1186)第二名为亚魁(榜眼);林邓七十三岁,为榜尊;龚茂良(1121-1178)十八岁,为榜幼。时称“四异”同科。又,黄公度与陈俊卿,又被称为“魁亚占双标”。中国历代状元榜隋代状元(进士)榜张损之 孙伏伽 侯君素 杨 纂 房玄龄 温彦博 黄凤麟唐代状元榜孙伏伽 陈伯玉 杜 绾 李 琚 羊袭吉 常 衮 李 博 杨 凝 张正甫 陈 讽 班 肃 李顾行 韦 谌 裴 俅 李 余 李从实 狄慎思 莫宣卿 刘 蒙 赵 峻 许佑孙 归 黯 羊绍素 崔 詹 崔 液 宋守节 姚仲豫 严 迪 贾 至 杨 护 卢 庚 王 溆 王 储 牛锡庶 李 程 徐 晦 李固言 卢 储 李 合 陈 宽 崔 岘 顾 标 于 镶 裴延鲁 归仁绍 郑合敬 陆 扆 崔 胶 卢文焕 李 超 弓嗣初 常无名 李 嶷 崔 曙 杨 誉 洪 源 张 式 魏弘简 卢 顼 郑巨源 武翊黄 尹 极 白敏中 韦 筹 郑 确 郑 颢 卢 深 颜 标 薛 迈 李 筠 孔 缄 郑贻矩 苏 检 裴 格 赵 蒙 郑 益 李 昂 虞 咸 王 阅 李巨卿 杨栖梧 杨 凭 崔元翰 尹 枢 李 随 王源中 张又新 郑 冠 宋 刓 李 肱 卢 肇 于 珪 崔 铏 孙龙光 郑昌图 孙 偓 李 瀚 赵观文 归 佾 杨仲昌 许 且 范崇凯 王正卿 刘 单 杨 儇 萧 遘 丁 泽 薛 展 贾 棱 封孟绅 柳公权 郑 澥 李 群 杜 陟 裴思谦 郑 言 张温琪 李 亿 韩 衮 孔 纁 郑 蔼 杨赞禹 崔 谔 归 系 吴师道 王 维 徐 征 赵 岳 杨 纮 齐 映 黎 逢 郑全济 苑 论 陈 权 韦 瓘 独孤樟 柳 璟 李 珪 崔 囗 易 重 李 郜 孔 纬 郑洪业 归仁泽 崔昭纬 崔昭矩 杨赞图 裴 说五代十国状元榜崔 邈 陈 逖 崔光表 王 彻 王归璞 黄仁颖 徐寅 郭 晙 王 朴 扈 载 简文会 梁 嵩 王克贞 伍 乔 卢 华 寇 湘 王 溥 乐 史 邱 旭 张 确 费黄裳 王崇古 卢 郢 杨 遂 邓 及宋代状元榜杨 砺 张去华 马 适 苏德祥 李景阳 刘 察 李 肃 刘蒙叟 柴成务 安德裕 张 拱 刘 寅 安守亮 宋 准 王嗣宗 吕蒙正 胡 旦 苏易简 王世则 梁 颢 程 宿 陈尧叟 孙 何 孙 仅 孙 暨 陈尧咨 王 曾 李 迪 姚 晔 梁 固 张师德 徐 奭 张 观 蔡 齐 王 整 宋 庠 徐铎 王尧臣 王拱辰 张唐卿 吕 溱 杨 寊 贾 黯 冯 京 郑 獬 章 衡 刘 辉 王俊民 许 将 彭汝砺 许安世 叶祖洽 佘 中 徐 铎 时 彦 黄 裳 焦 蹈 李常宁 马 涓 毕 渐 何昌言 李 釜 霍端友 蔡 薿 贾安宅 莫 俦 王 昂 何 焕 沈 晦 李 易 张九成 汪应辰 黄公度 陈诚之 刘 章 王 佐 赵 逵 张孝祥 王十朋 梁克家 木待问 萧国梁 郑 侨 黄 定 詹 骙 姚 颖 黄 由 卫 泾 王 容 余 复 陈 亮 邹从龙 曾从龙 傅行简 毛自知 郑性之 赵建夫 袁 甫 吴 潜 刘 渭 蒋重珍 王会龙 黄 朴 徐元杰 吴叔告 周 坦 徐俨夫 留梦炎 张渊微 方逢辰 姚 勉 文天祥 周震炎 方山京 阮登炳 陈文龙 张镇孙 王龙泽辽代状元榜高 举 高 正 郑云从 石用中 王熙载 吕德懋 王用极 张 俭 陈 鼎 杨又玄 初 锡 南承保 邢 祥 李可封 杨 佶 史克忠 刘二宜 高承颜 史 简 鲜于茂昭 张用行 孙 杰 张克恭 张仲举 张 渐 李 炯 张 昱 张 宥 张仁纪 刘 贞 刘师贞 冯 立 邢彭年 王 寔 王 棠 张孝杰 梁 援 王 鼎 张 臻 赵廷睦 刘 霄 刘 瓘 李君裕 张 毂 文 充 冠尊文 陈衡甫 康秉俭 马恭回 李 石 刘 祯 韩 昉 王 翚 李宝信 李 球 边贯道西夏状元榜李遵顼金代状元榜刘 伪 许 必 胡 砺 赵 洞 石 琚 吕忠翰 杨建中 王彦潜 常大荣 郑子聃 任忠杰 孟宗献 徒单镒 张行简 王 泽 孙用康 杨云翼 张 檝 纳兰胡鲁剌 李俊民 李 演 张 本 李献能 斡勒业德 富珠哩察罕 王 鄂 卢 亚 李 塘 赵承元 郑时昌 武明甫 赵安时 赵安荣 刘 海 李 安 张继祖 刘文龙 元 堪 刘仲渊元代状元榜护都答儿 忽都达儿 普颜不花 霍希贤 泰不华 林济孙 宋 本 捌 剌 张 益 阿察赤 李 黼 林亨 笃列图 王文烨 同 同 李 齐 拜 住 陈祖仁 张起岩 张士坚 阿鲁辉 帖木儿 王宗哲 朶烈图 文允中 薛朝晤 牛继志 侻 征 王宗嗣 买 住 魏元礼 宝 宝 杨 輗 张 栋 赫德溥化明代状元榜(按及第先后为序)吴伯宗 丁 显 任亨泰 黄 观 张 信 陈安阝 韩克忠 胡 广 曾 棨 林 环 萧时中马 铎 陈 循 李 骐 曾鹤龄 邢 宽 马 愉 林 震 曹 鼐 周 旋 施 盘 刘 俨 商 辂 彭 时 柯 潜 孙 贤 黎 淳 王一夔 彭 教 罗 伦 张 升 吴 宽 谢 迁 曾 彦 王 华 李 旻 费 宏 钱 福 毛 澄 朱希周 伦文叙 康 海 顾鼎臣 吕 柟 杨 慎 唐 皋 舒 芬 杨维聪 姚 涞 龚用卿 罗洪先 林大钦 韩应龙 茅 瓒 沈 坤 秦鸣雷 李春芳 唐汝楫 陈 谨 诸大绶 丁士美 申时行 范应期 罗万化 张元忭 孙继皋 沈懋学 张懋修 朱国祚 唐文献 焦 竑 翁正春 朱之蕃 赵秉忠 张以诚 杨守勤 黄士俊 韩 敬 周延儒 钱士升 庄际昌 文震孟 余 煌 刘若宰 陈于泰 刘理顺 刘同升 魏藻德 杨廷鉴大西政权状元榜大西国,明末李自成、张献忠发动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统治。 明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覆灭,同年,张献忠于成都建立“大 西国”政权,年号大顺。大西国科举设文、武二科。仅存文状元龚济民、武状元张大受。其他情况不详。清代状元榜(按及第先后为序,括号中数字为及第公元年份)傅以渐(1646) 吕 宫(1647) 刘子壮(1649) 邹忠倚(1652) 麻勒吉(1652) 史大成(1655)图尔宸(1655) 孙承恩(1658) 徐元文(1659) 马世俊(1611) 严我斯(1664) 缪 彤(1667)蔡启僔(1670) 韩 菼(1673) 彭定求(1676) 归允肃(1679) 蔡升元(1682) 陆肯堂(1685)沈廷文(1688) 戴有祺(1691) 胡任舆(1694) 李 蟠(1697) 汪 绎(1700) 王式丹(1703)王云锦(1706) 赵熊诏(1709) 王世琛(1712) 王敬铭(1713) 徐陶璋(1715) 汪应铨(1718)邓锺岳(1721) 于 振(1723) 陈德华(1724) 彭启丰(1727) 周 澍(1730) 陈 倓(1733)金德瑛(1736) 于敏中(1737) 庄有恭(1739) 金 甡(1742) 钱维城(1745)梁国治(1748)吴 鸿(1751)秦大士(1752)庄培因(1754)蔡以台(1757)毕 沅(1760)王 杰(1761)秦大成(1763)张书勋(1766)陈初哲(1769)黄 轩(1771)金 榜(1772)吴锡龄(1775)戴衢亨(1778)汪如洋(1780)钱 棨(1781)茹 棻(1784)史致光(1787)胡长龄(1789)石韫玉(1790)潘世恩(1793)王以衔(1795)赵文楷(1796)姚文田(1799)顾 皋(1801)吴廷琛(1802)彭 浚(1805)吴信中(1808)洪 莹(1809)蒋立镛(1811)龙汝言(1814)吴其浚(1817)陈 沆(1819)陈继昌(1820)戴兰芬(1822)林召棠(1823)朱昌颐(1826)李振钧(1829)吴钟骏(1832)汪鸣相(1833)刘 绎(1835)林鸿年(1836)钮福保(1838)李承霖(1840)龙启瑞(1841)孙毓溎(1844)萧锦忠(1845)张之万(1847)陆增祥(1850)章 鋆(1852)孙如仅(1853)翁同龢(1856)孙家鼐(1859)钟骏声(1860)徐 郙(1862)翁曾源(1863)崇 绮(1865)洪 钧(1868)梁耀枢(1871)陆润庠(1874)曹鸿勋(1876)王仁堪(1877)黄思永(1880)陈 冕(1883)赵以炯(1886)张建勋(1889)吴 鲁(1890)刘福姚(1892)张 謇(1894)骆成骧(1895)夏同龢(1898)王寿彭(1903)刘春霖(1904)太平天国状元榜武立勋 傅善祥 杨朝福 吴容宽 刘闼忠 朱世杰 乔彦才 叶春元 刘盛培 范朴园 沈抡元 吴镇坤 汪顺祥 陆培英 徐首长古代考状元并非易事,要经过童生、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个阶段。殿试通常由皇帝钦命大臣主持。第一名则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合格者皆为进士。一旦高中状元,披红挂彩,敲鼓呜金,骑马游街,可谓屙屎抽烟--前呼后涌,好不威风。旧时

一幅对联

生动地描绘了状元前后的境遇:旧岁饥荒,柴米无依。走出十字街头,赊不得,借不得,许多内戚外亲,袖手旁观,无人雪中送炭;今科侥幸,衣禄有望。夺得五经魁首,姓亦扬,名也扬,不论张三李四,踵门庆贺,都来锦上添花。状元中更有甚者,被皇帝招为驸马,身价百倍,少不得光宗耀祖,享不尽荣华富贵。比现在的什么“款儿”、“腕儿”、“星儿”神气多了!建朝代考状元多以“八股文”为主。据史籍记载: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共考取状元503人;如加上辽、金两代、张献忠的大顺朝廷以及太平天国状元计48人,则中国历代共有状元551人(不包括武状元及女状元)。史料载: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为唐武德五年(622)壬午科状元孙伏伽;最后一位状元为清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状元刘春霖;最年轻的少年状元当数唐高宗永徽七年登第的苏瑰和咸亨四年登第的郭元振,皆不足十八岁;最老的状元是唐代的尹枢,一生考了几十次,直到七十多岁才自荐考中了状元,了却“金榜题名”夙愿!二、女状元中国历史上曾出了女皇帝武则天,但女状元几乎没有。传说中女状元倒不少:清

乾隆年

间,女作家陈瑞生创作了一部长篇弹词《再生缘》,词中女主人公孟丽君女扮男装考中状元,后当上宰相,终与失散的未婚夫皇甫梦华相遇、完婚;明代《四声猿》杂剧中的《女状元》描写了一个叫黄春桃的姑娘女扮男装考中状元的故事……当然,这些“花木兰”式的女状元都是文艺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历史上第一位被人们称作“女状元 ”且流传甚广的则是古临邛(今四川省邛崃市)人黄崇嘏。据《玉溪编事》 、《十国春秋》载:五代十国王建父子称帝时期,蜀国临邛出了个女诗人叫黄崇嘏。她童年丧失父母,但天资聪颖,为了外出方便,自幼女扮男装,勤学苦读,琴棋诗画,无一不精。唐僖宗江文德元年(公元888年),王建带兵攻下临邛,后去成都,留下幕客周痒守城。一次,黄崇嘏燃“井火”(即天然气)夜读,不慎失火毁屋,被打入县大牢。为求脱祸,她赋赞诗一首呈献周庠:“偶辞幽隐住临邛,行止坚贞比涧松。何事政清如水镜,绊他野鹤在深笼”。周庠见诗中“政清如水”的赞语大喜爱其才,怜其年轻,便把她释放留置府中,后调她至成都任幕中司户参军。府中上下均不知其为一弱女子。周庠后提出要招赘她为婿,黄崇嘏婉谢不允,乃赋《辞蜀相妻女》诗,后四句为:“立身卓矣青松操,挺志坚然白壁姿。幕府若容为坦腹,原天速变作男儿”。坦露真相后,辞职还乡隐居。时人敬慕她的才华,称之为“女状元”。明代徐渭的《女状元》一剧,都是根据黄崇嘏故事编写的。至今,邛崃市火井乡崇嘏山上仍保存着“王蜀女状元黄崇嘏之墓”。严格说,历史上真正参加科考而成为“女状元”的只有太平天国时期20岁女子傅善祥。《清稗类钞.考试类》记载:科考中一道题目取自《论语》的“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傅善祥一反众议,“力辟‘难养’之说,引古来贤女内助之功”大举女性之作为,抨击了封建大男子主义及孔子歧视妇女的错误观点。傅善祥在当时的环境下敢于反对“男尊女卑”谬论,敢于批驳“千古圣人”孔子的的定论,其精神,其勇气,深受洪秀全赞赏,亲自选定她为状元,并与她戴上花冠,穿上礼服,在锣鼓喧天声中游街三天,出尽风头。时代在变革,社会在前进,科举时代早已不复存在。如今的时代是一个状元辈出的时代,不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单说那相似于古时状元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来说,层出不穷,可能数也数不清啦!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的一个镇状元镇:辖 渔业大队、状元、龙腾、龙泽4个居委会;状元桥、横街、御史桥、山西、西台、石坦、甘岙、三郎桥、大岙溪、响动岩10个村委会。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