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两首诗及写作背景和思想感情?
清 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诗鉴赏
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这一天,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借问酒家何处有”一句。诗人融景伤怀至极,而又要冒雨赶路,雨湿衣衫、春寒料峭。诗人希冀借酒消愁。于是,他便向人问路了。
结句“牧童遥指杏花村”,点明了上句诗人问路的对象,“牧童遥指”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哀愁悲惨迥异的焕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热心甜润的声音,远处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诗的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与诗人的感情脉搏一致。
过华清宫绝句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诗鉴赏
这首咏史诗是杜牧路经华清宫抵达长安时,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荒淫误国而作的。华清宫曾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游乐之所,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因此,许多差官累死、驿马倒毙于四川至长安的路上。《过华清宫绝句》截取了这一历史事实,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以史讽今,警戒世君。
“长安回望绣成堆”,叙写诗人在长安回首南望华清宫时所见的景色,“回望”二字既是实写,又启下。诗人在京城眺望骊山,佳木葱茏,花繁叶茂,无数层叠有致、富丽堂皇的建筑掩映其间,宛如一堆锦绣。蓦地升腾起一种回顾历史、反省历史的责任感,由景而发历史之感慨。正是“山顶千门次第开”以下三句,承上而来,是回顾历史。骊山“山顶千门”洞开写出唐玄宗、杨贵妃当年生活的奢华,并给读者设下疑窦:“山顶千门”为何要“次第”大开?末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答案。原来这都是杨贵妃使然。当她看见“一骑红尘”奔驰而至,知是供口腹享受的荔枝到了,故欣然而“笑”。
而其他人却以为这是来传送紧急公文,谁想道马上所载的是来自涪洲的鲜荔枝呢!诗的结句既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揭示“安史之乱”的祸根。
咏叹天宝轶事,旨在警醒后来的君主,不要因贪图享乐而延误国事。但是,诗人既未写“安史”乱起、玄宗仓惶出逃、马嵬坡演出悲剧的惨状,也没有罗列玄宗游乐疏政、骄奢淫逸的生活现象,而是把千里送荔枝博取贵妃一笑这样一件“小事”突现出来,·4220·《唐诗鉴赏大典》
于细微处发现历史问题。“一骑红尘妃子笑”,把骑马飞奔,千辛万苦赶送鲜荔枝的差官,同贵妃嫣然一笑进行了绝妙的对比,把如此严肃的历史主题在一个“笑”字中形象表现出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性。
杜牧的千古名篇《清明》到底好在哪里?
假如历史上有奥斯卡最短剧本奖,那就非杜牧的《清明》莫属!
每到清明节,都有一首洗脑神诗不断单曲循环,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特定的仪式感,那就是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短短28个字,几乎包含了剧本所必须的各项要素。试想:假如历史上也有奥斯卡最短剧本奖的话,小金人的得主可能就是杜牧的代表作《清明》了。
杜牧是谁?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是晚唐诗坛的“扛把子”。
杜牧还是一位妥妥的“官三代”,正宗的名门望族,他曾经这样形容自己的家庭:
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杜牧冬日寄小侄阿宜诗》
在京城内环有豪宅,在市郊还有樊川别墅,家里的藏书数不胜数,在这种文化熏陶下,杜牧格外熟识历史,积攒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写得一手好文章。
《清明》这首诗到底好在哪里?
诗人们在写诗的时候,有一个通病,不喜欢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是借用“借景抒情”的方式,让大家自行领会其中的内涵。
和其他唐代名篇一样,《清明》也同样采用了这种“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但它更高级的一点在于,杜牧将它塑造为一个短剧本,一部微电影。
时间:清明时节;
地点/舞台:路上;
背景/布景:雨纷纷;
人物:行人和牧童;
表情:欲断魂;
台词:酒家何处有;
动作:借问和遥指杏花村。
这一首28个字的小诗,就像一个电影的长镜头一样,有美景、有动作、有台词、有留白,不愧是经典之作!
而这个长镜头是带有象征意义的。这里的“行人”刻意忽略了具体姓名,既可以指诗人自己,也可以指其他的任何一个人,暗示着所有人共通的某种命运。
在《列子·天瑞》中,孔子曾提出“生无所息”的含义,即人生没有什么休息的。只要一个人还活着,他就注定要为一个目标奋斗不止。
这也就是说,只有死亡才是归宿,活着的都是行人,也是怀有乡愁寻找家园的人。
这就跟开头的“清明时节”联系起来了,诗中人在经历与亲人永别之后,只剩下自己孤独地赶路。本来心里已经很难受了,还不凑巧地遇上了纷纷的细雨,诗中人心中的苦闷与抑郁更加重了。
由此我们可以构建出诗中人的形象:一个人在荒郊野外行走,冷冷的雨拍打在脸上,回头是永远失去的家园,前方是无尽的远方,不知何处是归宿。
其中的惆怅与悲痛可想而知,大概只能用“欲断魂”来形容那种肝肠寸断的感觉。
这种愁苦情绪又该如何排解呢?
诗中人想到了酒,既可以暖一暖自己冰凉的身子,又可以借酒消愁,借此排解心中无法言表的哀愁。
所以他像牧童打听:酒家何处有,这是他排遣自我感情的一种方式。
于是,诗中人得到了一个准确的回复:杏花村。在前方不远处,有一个杏花村,那里有美酒,有美景,有诗中人美好的期望。
这是诗中人在面对苦难之后,心间涌起的新的希望,也是诗人杜牧心间存有的美好期盼,他相信:远方有美酒,有灿烂的未来。
总之,杜牧的《清明》像是一部微电影,长镜头的拉伸让整个故事具体而生动;短镜头的靠近让人物形象丰富而饱满,既有象征意义,又能唤起普遍的共通感。
借景抒情的古诗?
1、《秋夕》唐代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2、《登高》唐代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中秋月》宋代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4、《宿巫山下》唐代李白
昨夜巫山下,猿声梦里长。
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
雨色风吹去,南行拂楚王。
高丘怀宋玉,访古一沾裳。
5、《春日》宋代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借景抒情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自己的心情寄寓在此景此物中。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行唐 杜牧古诗?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此诗描绘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豪荡思致。作者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为一体。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深”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
独钓杜牧诗词解析?
《独钓》杜牧
窗外正风雪,
拥炉开酒缸。
何如钓船雨,
篷底睡秋江。
《独钓》是一首由杜牧创作的诗词,该诗的创作年代是唐代,作品体裁是五言绝句。
独钓赏析(鉴赏):
杜牧的绝句数量与律诗相当,亦有很高成就,一向享有盛誉。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云:"杜紫微天才横逸,有太白之风,而时出入于梦得。七言绝句一体,殆尤专长。"——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云:"杜紫微诗,惟绝句最多风调,味永趣长,有明月孤映,高霞独举之象,余诗则不能尔。""沈德潜认为杜牧绝句"托兴幽微",可称盛唐绝之"嗣响",把其特色概括为"远韵远神"。他的七绝成就最高,意境幽美、议论警拔、韵味隽永。咏史绝句,立意出奇,史识高绝。杜牧的写景抒情绝句,意境幽美,韵味隽永,于盛唐七绝之外,别开妙境。杜牧善于捕捉自然景物中美的形象,用绝句体小诗加以描写,含蓄精炼,情景交融,在短短的四句中,写出一个完整而幽美的景象,宛如一幅图画,如《江南春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