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钟人代表作品 书法圈常说“汉魏钟张”,为什么“钟”在先

钟繇和张芝是王羲之之前的两位伟大的书法奠基人。他们共同改变了已经使用了将近500的隶书书法向楷书、行书和草书发展的新体系。东汉是书法史上隶书的高峰时代。东汉末就出现了行书和草书的萌芽,张芝的《知汝帖》又名《冠军帖》在这个书法革新的时代大潮中。张芝早于钟繇把章草改造成了今草的可能,张芝的父亲张奂官至护匈奴中郎将屡建奇功,张芝年轻时就很有...

书法圈常说“汉魏钟张”,为什么“钟”在先?

谢谢你的邀请和提问。钟繇和张芝是王羲之之前的两位伟大的书法奠基人。

他们共同改变了已经使用了将近500的隶书书法向楷书、行书和草书发展的新体系。

东汉是书法史上隶书的高峰时代,在这个时代,书法的革新也是不断推进的。例如,东汉末就出现了行书和草书的萌芽,也出现了楷书的一些萌芽。这种状态说明汉字的改革,隶书不是最后的结果,隶书还有继续变革的可能。

张芝的《知汝帖》又名《冠军帖》

在这个书法革新的时代大潮中,张芝早于钟繇把章草改造成了今草的可能。被誉为一代“草圣”。

钟繇把隶书体系发展成为楷书体系的可能,成为一代楷书的鼻祖。

张芝(?—约192年)字伯英,瓜州县,今甘肃酒泉市人,东汉著名书法家,被誉为“草圣”、“草书之祖”,其书法被誉为“一笔书”。汉献帝登基的初平三年(192)张芝去世。

有人估计,他大约活了50多岁,或者将近60岁。那么,他可能出生于汉桓帝(132----167)的这个时代。可惜的是,张芝出生以后,汉王朝的国运越来越不好,张芝生逢乱世,他一辈子也没有去做官,而是在书法研究中渡过了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张芝的爷爷张享曾任汉阳太守,这个地方在今天甘肃天水市的西南小镇。

张芝的父亲张奂官至护匈奴中郎将屡建奇功,后来升为度辽将军、大司农等职。

张芝的母亲是富家闺秀,淑慧贤良,张芝就在这样一个家庭里长大成人。

张芝年轻时就很有操节,虽出身官宦之门,而无纨绔弟子的浮夸气,他勤奋好学,潜心书法,淡于仕途,没有做过什么官。

汉灵帝时,朝廷有个太尉对张芝的人品才气非常看好,认为张芝将来不是文宗,就是将表。于是建议朝廷以“有道”科征召他出山做官,张芝兴趣不在做官,所以,拒绝了朝廷的屡屡征召。

张芝虽然没有以“有道”去入朝做官,但是,以他的为人之高洁,家乡人还是尊称他为“张有道”。

东汉时代的官员选拔,除了世袭,还有一个路径就是“举贤”制度,也就是通过来自社会评价,对德才兼备的人,由地方推荐给中央。张芝被朝廷以“有道”科推举,主要是因为他的为人和才气都堪称楷模。当然,可能也应该包括他的书法造诣了。这么说来,当时对书法人才,也是很重视的。

张芝为什么没有去做官呢?其实,这正是张芝政治嗅觉敏锐的地方。东汉从汉灵帝到汉献帝的40多年时间,一直处于朝政混乱的状态,入了这样的朝廷做官,无异于白白送死。

何况,汉末世族大家的内斗已显示出不可调和的分裂局面。

像张芝这种低级官宦家族的子弟,在朝廷就像一粒芝麻,根本没有任何可以做为的机会。他还不如从其所好,悠然自得呢。

张芝在家乡潜心研究书法,尤其对草书十分痴迷。他师承汉代大书法家崔瑗、杜度的草书。

传说,他的父亲张奂为方便张芝和张昶兄弟练字,命家臣造了一个石桌,从此,张芝兄弟二人一起学书,很有长进。

但是,东汉晚期,中国的造纸业还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像甘肃这地方根本没有造纸,造纸要从中原或者四川进入甘肃。所以,纸张不是很多,供货不是很及时,往往家里所有的纸张都不够他们兄弟用,等待再买纸张吧,有没有那么多耐心,就索性把家里还没有染色的绢帛也当做纸来练字,练完字以后,再去染色 。估计这些绢帛都是要染成玄色的绢帛,即黑色的,要不然,那还不得气死染房的工匠。

张芝兄弟练字还有一个“墨池”的故事,据说,张芝为了练字,不知用了多少墨,也不知洗了多少次毛笔,居然把家里的一个水池都染黑了。后人就把这个水池,叫做“墨池”。

张芝对汉代书法家崔瑗、杜度的笔法烂熟于心,又能自由书写挥洒,终于从章草中摆脱出来,创造了今草。

他的这种字,一笔而成,笔笔连绵回环,偶有不连带的,血气息断,血脉贯通,开书法之一代新风。

历代书法大家誉称张芝草书为“一笔书”,尊称张芝为“草圣”。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对汉、魏书迹都不屑一顾,唯有对钟繇楷书,张芝草书奉为神明,顶礼膜拜。王羲之的草书,就是直接继承张芝的草书而来。

据说张芝还有一个书法理论著作《笔心论》,可惜今已失传。

张芝主要擅长草书。张芝所处的时代,已经有草书了,但是,这种草书是独立的草书,每一个字和每一个字都没有缀连,张芝的草书,一改字字独立的草书,把一行字都能够连接成一串。这就是古人所谓的一笔书。

张芝有一个弟弟叫张昶,也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与张芝齐名。

张芝的草书,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奠定了中国书法最后的主流三体(楷书、行书、草书)书法之一的草书,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张芝也被誉为“草圣”。

钟繇,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市人。生于东汉桓帝元嘉元年(151年),卒于魏明帝太和四年(230年)。他比张芝最少要少20岁。可以说是张芝的晚辈。

钟繇是继张芝之后的又一个伟大的书法家。他与张芝不同的是,在楷书领域奠定了中国最后三种主流书体楷书、行书和草书中的楷书。

因此钟繇也被誉为楷书的“鼻祖”。

钟繇广泛学习了前辈书法大师曹熹、蔡邕、刘德升等汉代大书法家的书法,他博取众长,精于隶书和楷书。书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后人评其隶行入神,八分入妙,和大书法家胡昭并称“胡肥钟瘦”。与晋王羲之并称“钟王”。临终时授子会曰:“吾精思学,学其用笔,每见万类,皆画像之,其专挚如此”。

可见钟繇成为书法家,绝不是偶然,而是一生钟爱书法,他把书法与自己对世界万物的审美融为于一体了,所以,他的书法才能出神入化,耐人寻味。

一个不朽的书法家,绝不是名噪一时能够成为一代大师的。他们付出的艰辛也是我们无法用想象力去想象的。

钟繇的书法,在北方和南方影响巨大,我们在魏碑书法里面,也能看到这种影响的存在。例如清乾隆三年出土于河南长葛县的《敬使君碑》就属于钟繇家乡长葛市的范围。

《敬使君碑》立于东魏兴和三年(540)书者不知,学者们认为《敬使君碑》在魏碑书法里是更接近楷书的一个碑,又是在钟繇的家乡出土,不能不说钟繇的书法从曹魏到西晋在北方的巨大影响。

这也说明中国书法并没有什么南北之分。

永嘉以后西晋南迁,当时的大族都有钟繇的书法作品收藏,其中钟繇著名的《宣示表》就收藏在王羲之家族。后来,王羲之把《宣示表》借来临摹学习。据说,现在流传到《宣示表》就是王羲之临摹的刻本。于是,钟繇和王羲之的书法,就在南方地区流行起来。

王羲之因为学习钟繇,书法成就非常高。他一个人集楷书、行书、草书之大成,在南方北方都有很大的影响。

唐代以后,中国的书法就一直以楷书、行书、草书为主流,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是以楷书、行书和草书为主流书法的。

所以,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这样描述钟繇的重要历史地位,他说:“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孙过庭的这个说法,其实主要是根据楷书、行书和草书这样一个体系来评价“古之善书者”的。如果不是这样一个体系,那么,“古之善书者”就不一定是这样了。

张芝和钟繇他们都是书法奠基人地位的书法家。

至于说为什么有人认为张芝在前,钟繇在后。如果“钟张”这个说法是依据孙过庭《书谱》中的“汉魏有钟张之绝“,那么,最大的可能是因为《书谱》是一个骈文体文章,这种文体在唐代非常流行,一直到韩愈时代都流行,所以,韩愈认为文风要改革,要学《史记》先秦这样的文章。

而孙过庭是中唐时代的人,他们做文章不能不受到时代的影响。骈文体的文章,很讲究对仗和音韵。所以,就会屈就一下“逻辑”关系。这也是骈文体的一般惯例,没有什么尊卑关系,都是平行并列关系。

有些词它有固定的音韵关系,不能乱改,就是现代也是如此。例如“国共两党”,都是平行并列关系,也因为语言美的音韵关系,是不能改的。

钟美美事件为什么影响这么大?

只因为模仿老师的各种日常行为举止,而迅速走红网络的黑龙江鹤岗的初中生钟美美,原本只是在某音上的一个小网红,可是坊间传言其被教育部门约谈,导致近日的视频被大量下架,而被各种媒体、自媒体争相报道此事,从而火速的发展成为钟美美事件,引发网络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对于视频下架,目前得到当事人钟美美的回应是:“我不想发那些了,我想换个风格,但是不模仿老师了,我看他们看腻了”,完全否认自己被约谈的事情。对于这突如其来的下架视频和满世界的传言是因其被约谈,两者之间很难不让人画上等号。

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非常关注这事的根本原因,赞同认可钟美美视频的人,认为教育部门的约谈肯定是有的,要不怎么会突然下架,绝对是官方背后的施压,是否是触及到某些官方的的尾巴了吧,让人浮想联翩,为此对于钟美美事件的讨论从是非对错,到是不是正能量,以及究竟该如何看待此事,事件才会在网络上越炒越热。

被教育管理部门认为不是正能量,约谈之谜让人好奇

纵观钟美美同学的视频,异常火爆的都是他模仿老师的,有模仿老师抱病上课的,对同学生气发飙的,接主任电话的,如何迎接检查的等等,这些视频中他把老师的神态和语言,模仿的是惟妙惟肖,神行具备,简直就如同老师附身一样,也正是由于如此精湛的“演技”把日常老师的形象完美的展示了出来,才引发广大网友的喜欢,认为太像当年自己的老师了。

可就是由于他演的太像了,太逼真了,在网络上出名了,使得一些教育管理部门关注到了,认为他对于老师的表演,所谓的模仿秀有丑化老师的嫌疑,不是传播正能量,从而让其被约谈。虽然是否真的被约谈,是否真的有被说不是正能量,到目前为止没有官方的确认,至少教育部门只承认要正面引导孩子,一再强调“教育系统没有约谈之说”,加上其本人和家长又始终否认被约谈,一时间成了众说纷纭之谜。

空穴来风,未必无因。视频突然下架,被解释为家长自己认识到影响不好,教育部门不承认对家长为此约谈,这些说法其实都很难让人信服,扑朔迷离的解释很难不让人浮想联翩,是否钟美美及其家长受到了私下的压力,不得不服软,不得不服从管理者的要求。原本只是一个单纯的模仿视频居然被冠以不是正能量之名,更让很多网友不忿,这才不断的讨论这个话题。

视频对错之争,有无恶搞,是否讽刺老师促使事件不断被热议

钟美美的视频原本只是大家在网络上娱乐的,即便他的视频很出名,但最多也是人们的饭后看看后会心一笑的小娱乐,本身他的事件是不可能引起全网如此高的关注和热议的。只所以有这么高的关注度,就是由于传言被教育管理部门约谈,被称应该拍摄正能量的东西,言下之意就是模仿老师就是错的,就是负能量的。消息一出,这才让广大网友议论纷纷。

这些视频内容是对还是错,我相信每个看过视频的人,心中自然有判断。我认为至少不能因为其模仿了老师就是不尊重老师,任何孩子在一天的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或许就是老师了。把老师日常的言行模仿出来,或许采取了一点点夸张的表演手段,把众多老师的特点集中的表现了出来,谁能说这不是老师的真实样子呢?要不怎么会引起大家的共鸣呢。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把孩子带有写实性的表演,一定对号入座到某个教师身上呢?教师也不是完人,更不是圣人,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只要没有带有恶意的恶搞老师,对于这种学生视角的老师形象的“神还原”,非要把模仿的视频拔高到三观一样的是非对错高度,是不是有些解读过度了。

通过钟美美的视频事件不断被热议,可以看出大家对于现在孩子的教育的理念也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不再是一板正经的刻板教育模式了,至少网友们认为教育更多的应该是引导和包容,不要阉割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希望教育部门和学校对这种事情过度敏感,用行政力量去过分的“指导”教育,用所谓的“正面引导”的成人理念,缺少包容和鼓励的视角去修剪孩子的教育。

钟主要内容?

钟》表达了李斯特当时的雄心壮志以及对未来事业的热切追求。此钢琴曲创作于1831年,当时一场扣人心弦的帕格尼尼小提琴演奏会使李斯特被受感染,恢复了他在演奏和创作上的激情,并且有了要成为钢琴上的帕格尼尼的念头。

于是他选用了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 b小调第二号小提琴协奏曲》,后来成为《六首帕格尼尼练习曲》作品中的第三首

钟繇和胡昭代表作品?

钟繇的代表作是小楷《宣示表》。胡昭善长隶书,与钟繇、邯郸淳、卫觊、韦诞齐名。其有“钟氏小巧,胡氏豪放”之说,世人并称“钟胡”。

第一个发明钟的人,怎么知道几点的?

提起钟表,大家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各种各样的时钟和手表。世界上 那些鼎鼎有名的手表大都是由欧洲人制造的,因而人们总是不由自主 地将钟表的发明者同欧洲人联系起来。其实,第一个发明钟表的人是中国 人!1092年,北宋宰相苏颂主持建造了一台水运仪象台,这个仪器能报时打钟,结构和现代的钟表很相似。

更不可思议的是,水运仪象台每天仅有1秒的误差,而且上面还装有在工作时能发出“嘀嗒、嘀嗒”声的擒纵器。不可否认的是,外国人也很早就开始制作钟表了。1350年,意大利的丹蒂制造出第一台结构简单的机械打点塔钟,不过和中国的水运仪象台相比,它每天都有15 ~ 30分钟的误差,而旦只有时针没有分针,因此表达时间不准确。

一个多世纪之后,德国的亨菜思用钢发条代替重锤,发明了有冕状轮擒纵机构的小型机械钟。后来,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发明了重力摆。1657年,荷兰人惠更斯把重力摆安装在机械钟上,创立了摆钟。

在18世纪后半叶,一个叫阿诺德的英国人发明了精密的擒纵装置。19世纪初,钟表业已经幵始向工业化发展,达到非常高的制造水平了。 进入20世纪之后,电子工业迅速发展,钟表也有了新形式。

除了那些喜欢追求古典的人之外,大家普遍开始接受电池驱动钟、指针式石英电子钟表和数字式钟表。电子钟表之所以如此受欢迎,除了价格便宜外,还有一点就是它们更为精确了一一曰差小于0。5秒。难怪人们会说,钟表已经进入了微电子技术时期。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