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谭嗣同代表作品有哪些 谭嗣同简介有哪些呢

然而满怀爱国热情的谭嗣同对当时中国的现状很不满,变法仅仅维持了一百天就被慈禧太后扼杀了。谭嗣同在关键时刻不愿逃走,当谭嗣同以及其他同仁被慈禧太后关进大牢后,并没有看到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的身影。有人说谭继洵思想守旧,和儿子谭嗣同成了政敌,铁了心不走的谭嗣同在浏阳会馆写了好封信,这几封信是谭嗣同模仿父亲谭继洵的笔迹所写,他在信中痛骂自己不...

谭嗣同简介有哪些呢?

谭嗣同 字复生,号壮飞。 生于清穆宗同治四年,即公元1865年。清德宗光绪二十四年,即公元1898年去世。 清湖南浏阳,即今湖南长沙人。 清资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 参加领导戊戌变法,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提出变法维新主张,世称“戊戌六君子”之一。 代表作品:《仁学》、《有感》。 希望对你有帮助

怎样评价谭嗣同?

谭嗣同属于典型的官二代,他的父亲谭继洵是湖北巡抚。因此家庭条件好,他从上接受良好的教育。然而满怀爱国热情的谭嗣同对当时中国的现状很不满,后来就联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进行变法,但是这股新生的力量太过薄弱,变法仅仅维持了一百天就被慈禧太后扼杀了。

维新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选择了逃到国外去避难,而谭嗣同也有机会逃走,但他却拒绝了。据史书记载,谭嗣同在关键时刻不愿逃走,是想想要用淋林鲜血来唤醒国人的认知,因此果断留了下来,立刻被清政府抓获。

当谭嗣同以及其他同仁被慈禧太后关进大牢后,先是进行残酷的极刑和审问。

而谭嗣同被捕后,一场围绕他的营救活动也随之展开。因他推行变法,想要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这也正是全国有识之士的心愿。他的妻子和好朋友不惜花重金买通狱卒来到大牢看望他,提出两种营救他的方法。一是冒死劫狱。二是李代桃僵——他跟谭嗣同身份互换,代他赴死。

结果谭嗣同义正词严地拒绝了。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在整个营救过程中,并没有看到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的身影。

谭继洵是一代封疆大吏——湖北巡抚,在慈禧太后面前是说得上话的。然而,整个过程中,他如石佛一般,甚至没有出面为自己的儿子说过一句话,求过一句情。这未免让人太寒心了,连陌生人都在为谭嗣同积极奔走,作为父亲的谭继洵怎么能够袖手旁观呢?

有人说谭继洵思想守旧,在政治立场上更是坚决反对改革变法,和儿子谭嗣同成了政敌,以致于父子两人闹僵翻脸,所以在谭嗣同陷入绝境的时候,谭继洵不想、不愿出手。

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谭继洵当然也是想救儿子的,但他知道救不了。为什么?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原因,谭嗣同自身的原因。

要知道在慈禧发动“戊戌政变”软禁光绪皇帝后的第二日,铁了心不走的谭嗣同在浏阳会馆写了好封信,这封信不是写给别人的,而是写给他自己的。

这几封信是谭嗣同模仿父亲谭继洵的笔迹所写,他在信中痛骂自己不该和康、梁去改革变法。谭嗣同之所以这么做,显然就是为了撇清他和谭继洵的关系及政治主见,为的便是让谭继洵不会受到他的牵连,为了便是让谭家不会因他而遭难。

知子莫若父,谭继洵太了解谭嗣同了,他知道谭嗣同已经抱定了用自己的血去叫醒国人的决心,也明白了谭嗣同模仿自己笔迹写信的用意,尽管他心里在流血,但他却不能有半分举动,因为他一有风吹草动,谭嗣同良苦用心就白做了。

第二个原因,慈禧太后的原因。

谭继洵尽管拥有一定的实权,但慈禧太后才是主宰天下之人,他能在太岁爷上动土??慈禧一句话便能够摘了他的乌纱帽。

谭继洵知道慈禧太后的脾性性格,维新派当时不但提出了“维新”的主张,而且还有“革命”的想法——围园杀后。如果不是慈禧太后快刀斩乱麻,那么,倒下的就是慈禧了。因此,慈禧 “维新”之人恨之入骨。

在这种情况下,慈禧太后连逃到海外的康有为、梁启超都不远千里去追捕,而对于已经抓捕的维新人士断然没有再“放生”的可能。

谭继洵知道他这时候跳出来找慈禧说情,也没有用,反倒连他自己一块栽了,甚至连整个谭家很可能也会因此遭殃。

1898年9月28日,慈禧下了一道命令:“康广仁、杨深秀、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大逆不道,着即处斩,派刚毅监视,步军统领衙门派兵弹压。”

谭嗣同在被砍头之前,大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16个字道破他的心声。他甘愿为变法而死的胆量和气魄,令人叹服。

谭嗣同是爱国者还是卖国者,他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卖国?为什么会这么问呢?

慈禧发动政变后,下令捉拿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之辈都逃之夭夭,谭嗣同却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最终英勇捐躯!

谭嗣同一生致力于维新变法,主张中国要强盛,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是维新派中的最激进者。

谭嗣同所学甚多,有经学、理学、佛学、诸子学和西学,他写的《仁学》汇集了儒、释、道、墨各家和西方资产阶级自然科学、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大义凛然历史人物?

历史上大义凛然的历史人物众多,其面各一,时代不同,所面临的问题也不一样,其个人背景,文化修养,社会地位,所处的历史发展进程也有别,如文天祥,陈胜,吴广,谭嗣同,吉鸿昌,杨靖宇,罗盛都等,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谭嗣同在临终前写下了“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两昆仑”究竟说的是谁?有何为证?

答:首先闲话一下谭嗣同这首诗作的初稿。

世人所熟知的二十八个字,是梁启超根据谭嗣同在狱中写给自己的绝笔信刊布出来的。

梁启超先后在《谭嗣同传》和《饮冰室诗话》刊布。

两次刊布又略有不同。

第一次写的是“望门投宿”,第二次改为了“望门投止”。

然后,到了1908年出版的《康梁绣像演义》,书中没写谭嗣同有绝命诗,反写六君子之一的林旭在狱中作诗,诗云:望门投止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

该诗与梁启超所刊布的诗有不小的区别,且归到了林旭名下。

这是怎么回事?

再后来,梁启超过世后,有名叫王照的人揭发,所谓谭嗣同的“绝笔信”,其实是梁启超、唐才常、毕永年三人伪造的。他说,这是唐才常当年亲口告诉自己的。

到了1995年,清史专家孔祥吉从当年的刑部官员唐烜所作的《留庵日钞》中,找到了谭嗣同《狱中题壁》诗之戊戌年刑部传抄本。

该诗与梁启超刊布的诗差别在“邻张俭”、“待树根”、“吾自横刀”、“仰天笑”几个字上。

另外,梁启超所改成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其实出于咸丰年间朝三暮四的墙头草、小人物苗沛霖的《秋霄独坐》一诗。

说完了谭嗣同诗背后的故事,下面就来谈谈这个“两昆仑”究竟说的是谁。

按照梁启超的解释,他说,这“两昆仑”,其一是指南海先生康有为,另一是指侠客大刀王五(王正谊)。

此说影响极广——今人郑云山作《谭嗣同》和《中国近代爱国者故事》,就沿袭了此说。

参加辛亥革命的蔡寄鸥却在其《鄂州血史》说,“两昆仑”为王五和唐才常。唐才常和谭嗣在湖南时,曾一起开办时务学堂和南学会,意气相投。

上世纪30年代,新闻记者陶菊隐的《新语林》却另有说法,说“两昆仑”指的是单刀王五和通臂猿胡七(胡致廷),因为这两人都向谭嗣同传授过武艺。

但蔡尚思等编的《谭嗣同全集》里,谭氏后人谭训聪专门作了附注,说谭嗣同有两个忠心耿耿的仆人,分别叫胡理臣、罗升。谭嗣同用昆仑来指代他们,是因为有“昆仑奴”的唐传奇小说。

不过,我认为最合理的,应该是冯友兰在《论谭嗣同》里说的,这“两昆仑”是一去一留的,那么,去的是指康有为,留的就是他谭嗣同本人,两人去与留都是为实现自己的抱负。

总觉得这是正解。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