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于晚唐时期的文赋有哪些?
问题含金量很高。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陕西长安人,宰相杜佑之之孙,杜从郁之子。晚唐著名诗人,散文大家,才华横溢,传世作品非常多,著名代表作有:《阿房宫赋》、《过华清宫》、《赤壁》、《泊秦淮》、《山行》、《清明》等等。其中名篇《阿房宫赋》,是其在23岁时一蹴而就之作。除此,他也是唐代诗人中不多的旧体和新体诗兼攻诗人,一位高产作家。遗留后世律诗仅《樊川文集》中就有100多首,此外,《别集》中还有六七十首。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在吹箫。
杜牧作品,包括有多方面成就,彰显着内外兼具的审美情趣,尤其诗、赋,二者无论哪一方面都堪称名家。
其文学主张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句手法对作品内容和形式进行处理,并在吸收、融合前人基础上形成风格。譬如,他古体诗中有着杜甫和韩愈等影子,题材广阔,笔力雄浑。而新体诗又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独成一派,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特别是一些脍炙人口传世佳作,如《题乌江亭》《山行》《江南春》《浅怀》等,气势如虹且精致婉约。
但由于生长于晚唐时期,面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臣党争等内忧外患,生不逢时的他尽管满怀忧国忧民之心,但面对风雨飘摇帝国危厦,也只有把无奈交付给酒肆。境由心生,情随事迁,所以,他的很多作品都以比兴托物手法,针砭和讽刺着时局。
譬如《过华清宫中》一长安回望绣城堆,山顶千门次地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整个诗中,没有露出半点对唐明皇的愤懑,却用小小的荔枝,点开了安史之乱原委。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寒烟凄切,家国岌岌,却有戏子依然莺啼婉转把后庭花吟唱。这是什么样的歌曲?分明是亡国之音。
杜牧作品中,七绝成就无疑最高。律诗文词精美意境悠长,议论警言内敛隽永。而咏史则立意出奇,卓识高远,借古讽今,通幽曲径。
如代表作《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当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隐含着如果周郎你借不到东风,二乔就是铜雀深锁下场。
在审美情趣上,个人认为,纵观杜牧所有作品,既有高远的爱国主义写实呼唤,也有云淡风轻的生活之趣,更有忧国忧民的地借古讽今。审美色彩趋于多样化、立体化。而对生活的热爱,也赋予了他善于捕捉自然景像中一草一木,文字大气从容又不失灵秀的心里变化。
这种审美情趣下所完成的作品,在杜牧作品中绽放出了很多。
譬如《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莹。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短小精悍的诗句里,字字犹如白切,却有着极强画面感和呼之欲出的审美情趣。
杜牧理性化,逻辑化下的审美情趣作品《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而这首诗的审美情趣中,既能看出作者对人生、命运、事业锲而不舍的态度,也能感受到其对事物规律的清晰逻辑观。或许,也正是这种和谐统一的审美情趣,最终才使他成为羽扇纶经的诗词大家。
结:
杜牧古体诗成就十分突出,具有"双雄"审美倾向。即"意像雄豪,辞风雄健"两方面。同时又兼备了一个诗人不可或缺的浪漫主义精神,多风格审美情趣下感情饱满生动,具像清丽明快,立体而透明。作者论鉴@今日头条文化领域创作者
杜牧的品格?
杜牧具有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而且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读物的很多诗,反映出了他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喜欢家乡的田园风光,对生活非常的热爱。
杜牧性刚直,不拘小节,不屑逢迎。自负经略之才,诗、文均有盛名。文以《阿房宫赋》为最著,诗作明丽隽永,绝句诗尤受人称赞,世称小杜。
中国四大散文作家有哪些?
说起中国散文作家,可能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自己的定义,根据自己对作家作品的喜好,心目中有自己心仪的作家。
如果说中国四大散文家,只能是鲁迅,巴金,朱自清,冰心……他们的作品影响了一代人,在我们那贫瘠的过去,生活物资短缺,谈不上任何见识的童年,是他们的作品点亮了我们的心灯,扩展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恍然大悟,生活原来可以凝结成诗,编制成故事。
鲁迅不仅能写出《伪自由书》《呐喊》这样让国人清醒,不再沉沦,才能崛起的旗帜般作品,还有柔情似水,感情细腻,和我们一样的童年。
巴金的《家》让我们看到顺从的觉新,谦逊的觉民,激进的觉慧……他们在封建时代的黑暗中仍然在寻找那份渺小的希望,再渺小都要去争,去拼,放弃了就什么都看不见了,只有往前走才有出路。
给当代人展示了我们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不放弃,不屈服,我们不做懦夫。
朱自清的《背影》给我们近镜头,详细描述了一个父亲,步履蹒跚,给即将远行的儿子买橘子的情景,让人感动,让人泪目,他何尝不是我们自己父亲的样子。他把橘子一股脑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扑扑身上的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他了却了心愿,把对儿子满满的爱表达了,自然轻松了。
冰心的《小桔灯》一个朴素温情的故事,虽然是在白色恐怖笼罩之下,但小姑娘做事从容,勇敢,镇定,这正是她坚信总会有一天革命会胜利,到那时,父亲一定会回到她的身边。这不正是我们国民唯有活着的信念吗。
她送我一盏小桔灯,虽然不够明亮,但那是星星之火呀,是我们未来的希望,有了希望才有奔头,才会信心十足。她对我们今天的人也有积极的意义。那种朝不保夕的岁月,人们都如此坚定,那我们今天只是生活中的一些困难,还有什么资格叫苦。同时明白,今天的太平盛世,是多少人用血和命换来的,我们不仅要做好自己 ,还要为改变世界而努力。
对我们产生深远影响的著名作家还有很多,因为他们,我们才变得有思想,会思考,学会了辨别真伪,一个人不仅为自己活着,而且还要为了整个名族的复兴而活着。
什么是骈文?来源是什么?
什么是骈文?来源是什么?
“骈”,就是两匹马并排的意思。骈文,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在南北朝时代,文人诗写不好没问题,但是你如果不熟悉骈文的创作,那就容易被人鄙视,以至于“不知四六”这种带有贬义的词汇作为成语流传了下来。
格律诗发展极盛之后,反过来影响了“赋”,出现了“律赋”这种文体,甚至成为唐朝的公文专用文体。但是这种格式除了好看、念起来好听之外,对言事、为政其实是没有作用的,因为大多数人并非文辞高手,所以难免在骈文中堆砌字数,华而不实。因此也遭到了有识之士的反对。
随着中唐古文运动的复兴,讲究格式、内容空虚的骈文(律赋)遭受了打击,随即出现了有意摆脱骈、律的倾向,产生了唐代特有的新赋体,叫做“文赋”,更加倾向于散文化的赋体。
到了北宋初,欧阳修的诗文革新运动,催发了散文的大发展,把韵文朝上锁定为近体诗,古体诗,朝下锁定为词牌,而言事、为文则以自由文体为主,既保留了诗词的雅兴,也解决了为政文书的沟通性。
骈文也就差不多走到了尽头。至于近代骈文复兴,除了专业的研究人员之外,其实并没有什么普遍意义。
回到正题。
第一,骈文,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
第二,骈文,来源于赋。
请问谁知道初唐四杰,中唐四杰和晚唐四杰,是谁吗?谢谢?
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这四个人,他们都是初唐中后期很有才华的诗文作家,四人才名早享,在青少年时代就获得“四杰”的美誉
中唐四杰没有啊
晚唐的颜真卿、柳公权、杜牧、李商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