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元曲是否都有各自的代表?分别是谁?
谢悟空!
唐诗、宋词、元曲是我们国家珍贵的文学遗产。我们先人在各个时期都为我们创作和保留了不同的文学知识。它以不同形式展现于后人。比如两汉时期的辞赋,再看明清时期的小说,各具特点,让我们一饱眼福!
说到唐诗,我认为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在其生活的社会环境中,书写出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宋词的优美韵律,使人想起了苏东坡、李清照、辛弃疾等文豪。他们不分长句短句按照格律诗词的形式流传自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佳句,令人难忘。
讲到元曲,那就是关汉卿、马致了,元曲比较自由。比如马致远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生活中已成为俗语。
认知浅薄,望友理解!
杜甫的诗为何被称为“诗史”?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我们在中学时代接触最多的唐代诗人除了李白,就是杜甫了。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壕吏》等等都是大家倒背如流的作品,其中"安得广厦千万间"等千古名句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具有很强烈的家国情怀,留存约1400余首诗被,集为《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和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诗仙李白不同,杜甫的作品主要侧重描写社会现实,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了描绘和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涵盖盛唐转衰的几乎整个历史跨度,诗歌描写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无尽痛苦和磨难,对人民的遭遇给予了无限的同情。在艺术上,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被誉为“诗圣”。
杜甫以诗歌记录了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历史,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如同一部历史一样,尤其是安史之乱所带来的社会动荡,在他的诗中有非常详细的记载。他的诗歌可以视为历史,可以佐证历史,可以弥补历史,所以被称为“诗史”。
圣人这个称呼是儒家的尊称。被称为圣人的人,都是符合儒家思想,忧国忧民,爱民如子,具有广阔的悲天悯人情怀的人。杜甫正是这样一个人。他一生颠沛流离,但始终抱有积极的入世热情,忠君爱国。自身身处困境之中,却还能关心广大和自已一样的人,这种博爱的情怀,是当得起圣人称号的。而这种情怀主要是通过他成就极高的词作表现出来的。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所表现的就是这种情怀。
“诗史”的称号出现较早。早在晚唐《本事诗·高逸》就曾写道;“杜甫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这时杜甫还在世,人们就这样称呼他的作品了。后来宋祁在《新唐书》的《杜甫传》里也写道:“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哀,世号‘诗史’。。”至于“诗圣”的称号,宋祁文章中已含有这个意思。真正见诸文字的,是明代的《杜臆》作者王嗣爽,他在《梦少陵作》一诗里写道:“青莲号诗仙,我翁号诗圣”。
“诗史”是指杜甫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善陈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创作方法。“善陈时事”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所写为当时的重大事件或与重大事件有关。具体到杜甫的诗歌是指“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所见所闻所感。这就与一般的反映现实区别开来。否则,“诗史”就用得太泛了。由于安史之乱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关键。杜甫浓墨重彩地描述这一历史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景象,使得他的诗具有深刻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意义。二是“诗史”除了指作品所写的题材涉及社会重大事件外,还指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思想认识是深刻的,对社会具有比较大的正面的思想教育作用。这点在杜甫的于安史之乱前后所写的诗歌中也表现得十分突出。?
杜甫的以“诗史”为核心的现实主义精神是中国史官文化的体现,又是《诗经》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可是作为“诗史”的杜诗并不是客观的叙事,用诗体去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还通过独特的风格表达出作者的心情。清人浦起龙说:“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读杜心解·少陵编年诗目谱附记》)杜甫的诗大部分涉及玄宗、肃宗、代宗三朝有关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人民生活的重大问题,可是无处不浸透了诗人的真情实感。例如杜甫中年时期的两篇杰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和《北征》,里边有抒情,有叙事,有纪行,有说理,有对于自然的观察,有对社会矛盾的揭露,有内心的冲突,有政治的抱负和主张,有个人的遭遇和家庭的不幸,有国家与人民的灾难和对于将来的希望。这两首长诗包括这么多丰富的内容,作者的心情波澜起伏,语言纵横驰骋,证明他在这不幸的时代面对自然和社会的种种现象都敏锐地发生强烈的感应。这样的诗是诗人生活和内心的自述,也是时代和社会的写真,个人的命运和国家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二者在艺术上也达到高度的融合。又如《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哀江头》等诗,篇幅较短,却也同样具有这种特点。
天宝后期以来,杜甫写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不管是陈述政见,如《洗兵马》,在梓州写的《有感》;或是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如《丽人行》、《忆昔二首》之一、在云安写的《三绝句》;或是寓言讽兴,如《凤
凰台》、《病桔》、《枯棕》、《客从》;或是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关怀,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呈吴郎》;都是个人的情感与事实相结合的。还有不少长篇,有的记载国家十几年来的大事,如《夔府书怀》、《往在》;有的叙述地方变乱,如《草堂》、《入衡州》;有的回忆往事,如《壮游》、《遣怀》;更是象浦起龙所说的“慨世还是慨身”(《读杜心解·读杜提纲》),都含有浓厚的抒情成分。
战争题材在杜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数量。杜甫对不同性质的的战争持不同的态度。他对于朝廷穷兵黩武,消耗人力物力,是反对的,如《兵车行》、在夔州写的《遣怀》、《又上后园山脚》;对于平息叛乱,抵御外侮,是支持的,如安史之乱前期写的《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观兵》,以及吐蕃入侵时写的《岁暮》。这些诗谴责什么,歌颂什么,都很鲜明。也有些关于战争的诗,既有歌颂,也有谴责。著名的《前出塞》、《后出塞》两组组诗,曲折反复地叙述战士在从军过程中的心情变化,实际上是反映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对于战争的不同看法。这两组诗都歌颂了战场上的壮烈场面,战士如何善于战斗,勇于牺牲,取得胜利;又谴责了君王无止境的开拓边疆,主将骄横奢侈,使战绩失去积极的意义。这两组诗都是通过一个战士的自白,概括了无数英勇士兵的不幸命运。又如“三吏”、“三别”则更为具体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冲突。《石壕吏》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元代鲜于枢书杜甫《兵车行》 杜甫写过许多歌咏自然的诗。他歌咏的对象,往往是既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历代的诗话、诗评对于杜诗里高度的“情景交融”作过许多论述。但是杜甫的诗不只有高度的情景交融,而且有情、景与时事的交融,作者在写景和抒情时,很少离开现实,随时随地都想到他所处的干戈扰攘、国困民疲的时代。如困居沦陷的长安时写的《春望》、入蜀时写的《剑门》,是最有代表性的。这类诗,杜甫越到晚年成就越大,象五律《客亭》、《江上》、《江汉》,七律《登楼》、《宿府》、《阁夜》、《秋兴八首》等,都是情景与时事交融的脍炙人口的名篇。
杜甫的艺术成就。杜诗是集大成之作。从题材、内容、风格、造语、章法各个方面都极为突出,成就极高, 他被称作诗圣,也是实至名归。
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代表作?
李白
代表诗词有: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
除了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在当时也是脍炙人口,传诵一时。
其中杜甫的诗博才出众,感情真挚细腻,充满着沉郁雄浑的感觉,著名的“三吏三别”讲述了劳动人民在封建统治下所受到的种种压迫和苦难,揭露了统治者的腐朽残暴,让他拿到了“诗史”的称号。
杜甫
代表作为“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新安吏》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潼关吏》
仰视百鸟飞, 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 与君永相望!——《新婚别》。
杜甫人生中的两大经历和代表诗句?
两首诗写尽了杜甫的一生,上半场游山玩水,下半场颠沛流离。
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家境优越,受到了良好的艺术文化熏陶。少年时的杜甫聪敏好学,能诗会赋,小有才名。
人生上半场——游山玩水
19岁时,父母催促杜甫参加科考,他却无心仕途,一心想着出去游历一番,长长见识,而这一游就是五年。经历了五年的游历,杜甫也有些玩够了,这时他又跟风去参加了科举考试,结果落第了。科举落第后的杜甫,却并没有其他诗人落第后的那种失意。他觉得考不上,刚好继续游历。当时杜甫的父亲正在兖州任司马一职,杜甫便借由省亲的名义向兖州出发,途经泰山,于是写下非常经典的一首诗《望岳》。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写出了泰山雄伟巍峨的景象,也写出了杜甫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豪情壮志。这时候的杜甫心高气傲,豪情壮志,一点也不输李白啊!
但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也不知只是即兴而作,还是写完就忘掉了。杜甫的这次漫游,一晃又是五年,杜甫人生最珍贵的十年,就这样用来游山玩水了。等到杜甫29岁还乡时,已经不再年轻了。这时候,他结识了司农少卿杨怡之女,两家门当户对,不久便结为连理,杜甫与杨氏过了几年恩爱生活。
直到杜甫33岁时,在洛阳遇见了得罪杨贵妃,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两人一见如故,杜甫那颗游山玩水的心再次被点燃了,于是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三段游历。两人同游梁、宋,还会见了诗人高适,但天下没有不散的旅行,和李白离别后,35岁的杜甫来到了长安,想求取功名,这才真正告别了他“游山玩水”的人生上半场。
人生下半场——颠沛流离
如果说杜甫的人生上半场,游山玩水,活得悠游自在。那么他的人生下半场,只能说是上半场福享大了,下半场只剩下颠沛流离,忧患半生了。
在经历第三次游历之后,杜甫已经人到中年,他想起了自己的仕途,参加了第二次科考,但是这时的朝廷已今非昔比,杜甫再次落榜了。他不再像上次那样觉得无所谓,而是选择奔走献赋,继续坚持,而这一坚持便是十年,却十年不得志。这十年,杜甫经历了父亲过世,家道中落。他从不愁吃穿的公子哥,变得贫困潦倒。他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和老百姓的民间疾苦。
直到杜甫43岁时,才获得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低等职位。但悲催的是,没多久"安史之乱"就爆发了。后来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这时的杜甫听说肃宗即位,就赶紧只身北上,投奔灵武。结果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
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春望》。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他在诗中写出了山河依旧,国都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又想起如今的自己流落被俘,好久没有妻儿的音信,不知是死是活。他为国家,为自己,愁白了头发。
后来杜甫终于来到唐肃宗身边,肃宗感动于杜甫的投奔,给了他"左拾遗"这样一个八品官职,职务就是给皇上提意见,对杜甫这样耿直的人来讲,无疑是个容易掉脑袋的活。果然没过多久,与皇帝起了冲突,差点被杀头,幸好别人求情,被贬出去当更小的官。
杜甫看透了官场黑暗,不想再继续下去,便辞去了官职,投奔亲友,在杜甫草堂度过了安稳的几年。
杜甫的人生下半场,饱经颠沛流离,忧患半生,最后也是病逝在一条小船上。但是也正因为这下半场的忧患人生,他写出了很多流传千古的名作,他的诗里充满了家国天下的情怀,使杜甫成为了真正的“诗圣”杜甫,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有哪些代表作?
自唐以来,杜甫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杜甫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其中著名的诗词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
杜甫的爱国热枕,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