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海派书法家代表作品沈尹默 沈尹默如何苦练“横画”

沈尹默先生自己记录的故事,这个故事来是沈尹默先生在自己书中所写。不过沈尹默先生苦练的。在有些人心中《富春山居图》是国画第一,沈尹默能够在此卷题字。沈尹默有些话也经常被拿来用。出自自著《我的学书经历》一文中“从《龙门二十品》入手、而《爨宝子碑》、《爨龙颜碑》、《郑文公碑》、《刁遵墓志》、《崔敬邕墓志》等:很多书法家都是从魏碑学起”一人有...

沈尹默如何苦练“横画”?

我是一人。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沈尹默先生自己记录的故事。

这个故事来是沈尹默先生在自己书中所写,但是并不是我们现在常用的楷书。

如果真的认真练字,喜欢书法。每个基础笔画写好了,也是不容易的。不过沈尹默先生苦练的“横画”,和你想象中的可能不一样。

沈尹默(1883年-1971年),原名君默,后改尹默,别号鬼谷子(没看错真的是鬼谷子)。祖籍浙江湖州,1883年生于陕西兴安府汉阴厅(今陕西安康市汉阴县城关镇民主街),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

沈尹默在文化界地位很高,沈尹默题《富春山居图》。

在有些人心中《富春山居图》是国画第一,沈尹默能够在此卷题字,地位要够,字也要好才行。因为字好,沈尹默有些话也经常被拿来用。

沈尹默苦练“横画”,出自自著《我的学书经历》一文中:

1913年到北京,始一意临学北碑,从《龙门二十品》入手、而《爨宝子碑》、《爨龙颜碑》、《郑文公碑》、《刁遵墓志》、《崔敬邕墓志》等,尤其爱写《张猛龙碑》,但着意于画平竖直,遂取《大代华岳庙碑》,刻意临摹,每作一横,辄屏气为之,横成始敢畅意呼吸,继续行之,几达三四年之久。

上图沈尹默楷书《鲍照飞白书势铭》八条屏,“元嘉三大家”南朝时期活跃在文坛的三位诗人:鲍照、谢灵运、颜延之。

在清末非常流行碑学,很多书法家都是从魏碑学起。

上图弘一大师,早年还是李叔同先生所写的。当时很多人都学习魏碑。

一人有感

沈尹默如何苦练“横画”,可能和你想象中的“横画”不一样。

沈尹默所说的苦练“横画”不是唐楷,也不是《笔阵图》所说的““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有的时候一件事情,可能和你想象中的不一样。但是就书法来说,苦练基础笔画是必要的。

以我的知识,尽可能地客观求真。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舍。如有补充,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关注我。19年11月30日沪。

侧锋取妍中锋取势是谁说的?

这句话是清人朱和羹说:“正锋取劲,侧峰取妍,王羲之书《兰亭》取妍处时带侧锋,余每见秋鹰搏兔,先于空际盘旋,然后侧翅一惊,翩然下擢,悟作书一味执笔直下,断不能因势取妍也。”(《临池心截》)

“正锋”相当于今人所说的“中锋”,许多书法家如沈尹默、白蕉等都强调中锋的重要性。沈尹默说:“用笔之妙,无非笔笔中锋。”白蕉说:“用笔讲用中锋,是书法之宪法,是用笔之根本大法”。中锋可以增强书法的笔力,而这对于书法创作是非常重要的!

宋代苏轼说“方其运也,左右前后,却不免欹倒,及其定也,上下如引绳,此之谓笔正。”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中锋”用笔时与侧锋相互转换的情况,可以纠正运笔时笔杆始终垂直于纸面之失。所谓“左右前后,却不免欹倒”,正是“侧锋”使用时的状态。当然,使用“侧锋”时仍要能够随时将其调整为“中锋”,使笔锋自行转正。

87版红楼梦林黛玉的字是谁写的?

沈尹默,既是书法家又是红学爱好者的沈尹默。

话说沈尹默的诗词功底深厚,博取诸家之长。早在青年时代,他就研读了杜诗,旁及李白、白居易、李商隐诸家,上溯陶诗、楚辞,下及简斋、荆公、山谷、诚斋、放翁诸人,转益多师,因而他的诗中常有以上诸诗痕迹。

沈尹默写作时期背景?

沈尹默(1883年-1971年),原名君默,别号鬼谷子。祖籍浙江湖州,1883年生于陕西兴安府汉阴厅(今陕西安康市汉阴县城关镇民主街)。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和校长、辅仁大学教授。沈尹默1949年后历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务。沈尹默以书法闻名,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于右任)”之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书坛有“南沈北吴(吴玉如)”之说。与李志敏合称“北大书法史上两巨匠”。

沈尹默最经典的一首诗?

答:沈尹默最经典的一首诗是《月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也即是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月夜

霜风呼呼地吹着,

月光明明地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这首诗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这首诗只有四行,完全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用纯熟的白话写成。不讲求韵律和句法的灵活变化,但精粹而凝炼,具备新诗美的品格。诗人托物咏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充满了美的意蕴,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强大的独立自主的意识和强大的人格。它在表现手法上已经避免直白浅露,而追求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象征意境,情感和思绪蕴藏很深。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