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一书,唐代以后又称华南经》是道家?
《庄子》一书,唐代以后又称《华南经》,是道家经典之一。它不仅是一部论述精到的哲学论文集,还是一部文采绚烂的散文集,同时也是一部言简意赅的古代寓言集
什么是国学经典?
中国人的国学经典就是,每一个中国老百姓心中的观念:勤劳致富。
把老百姓的这个观念放大成国家的整体意识,就是自己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不侵略别的人家。
把老百姓的这个观念提炼成简语就是: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百折不饶,发奋图强。
把老百姓的这个观念提炼成一个词就是:
骨气。
所以在民间经常能听到:这个人活得有骨气的话语。
把老百姓的这个观念说成一句简洁的话就是:
万事不求人,全凭自己的两手。
这是整体中国人的灵魂。
因此每一个中国人,走出家门要做一些事情,可是没做成也没做好,不会怨天尤人的。只怪自己本领没练到家,从而回家再练,从头再来。
除此之外,其他的一切说法和记载,都是围绕着这个民间经典,进行渲染和宣扬的。只不过视角不一样,显得多种多样,各不相同了。
春秋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就从民间经典,脱离开来了。
但是百家争鸣,总体的内涵,还是围绕着民间这个经典,展开和进行的。
所以百家争鸣就是侧重点的不同。
百家争鸣的侧重点就是把整体人群,划分成王,民众,联通王和民众的中间人群,这样的三结构形式。
百家争鸣以后,出现了文人。
汉朝独尊儒术以后,文人成了人群社会的主流主导者。
在文人的话语权独揽的条件下,开始侧重于王和联系王和民众的中间人了,忽视起了民众的存在。
再后来在文人的促使下,就形成了仅宣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形态了。
从此被冠于中国国学经典的东西就是,经文人编辑的,文章和策籍了。
特别是崇拜孔子的人群,把孔子整理编辑的原先的古经典著作,认定为中国的经典。
但是怎么跳也没跳出,百家争鸣,最终残存下来的八家:
墨家,农家,道家,阴阳家,纵横家,法家,名家,儒家。
其实这八家,仅是七家。
因为儒家,属于名家里的一个分支。并且是因为孔子的存在而单独独立出来的。并不是学术上的有歧义形成的分支学派。仅是因为孔子被奉为圣人,而单独独立出来的。
名家就是引用或者是重复,名人名篇名章名著的一群人,自己封自己为一个学派了。而老百姓把这样的人群都称为读书人。读书人高雅的把自己称为文人。
实际上文人和读书人是两码事儿。
文人是一群追求,把俗语俚语,重新编辑成雅语的人群。
读书人就是一群追求雅语读得好,背得好的人。
但是,隋朝开办科举当官制以后,无论是文人还是读书人,都需要经过考试才能确定是否是人才。从此就混淆了读书人和文人的区别和差别,被混成一团了。
再后来,不论是什么人,都要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用品用高档的,精美的,高雅的,高贵的。如果用不上,就认定生存的很悲惨了,活着就不像人了。
但是,科举考试制以后,满脑子只是想着怎么享用这些制品,卑视制作这些制品的人。
从此,制作食品,种植粮食,生产肉蛋奶茶,裁剪衣服,制作器皿,建造房屋,架桥造车。等等这样的人都是下等人。
而,不动手自己亲自做制,只享有享用享受享乐这些产品的人,都是高等人。
从而,只讲和写,怎么样自己不必制作,而享受他人产品.制品.做品.作品的文章书籍,就成了经典。
由此可见,经典分成两种:
一种是自己做出什么做品作品出来。
一种是自己不必自做,怎么享受他人做品作品的获得。并且还有一个纯正的真理观念给予支持。这就是制造出来的产品制品,都是给人用的。
所以唐朝的杜甫,就写出了:满身绫罗者,不是养蚕人的状况。
这就罗列出中国的国学经典的,两部具体形式了。
悟空问答看后咱也在上面留上点啥。
何为国学?学国学从哪里入手?
学国学,首先要弄懂什么是国学。
国学是什么?
古今中外,可以找到的答案太多了,存在的争议也太多了。
最让我信服的一种回答是:
国学,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之学,是中国人的“活法”之学。
所以,我们一定不要认为
只有那些满口经典、吟诗作画、吹笛弹琴、焚香点茶的人,才是在学国学。
学国学的关键,在于学中华文化的精神,学中华文化的智慧。
学国学从哪里入手,各人应当根据各人的情况来定。
一句话:从最接近自己的生活、自己最有兴趣的地方开始。
先说几个特例,是我认识的几位朋友。
有一位,她的父母都是中医,对《易经》颇有研究。她从小耳濡目染,自然在阴阳八卦方面有所积累。长大了后,发现原来自己从小受到的熏陶,竟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根脉,而且有许多同道中人,于是广交朋友,互相切磋,日益深入。
另一位,出身书香门第,她受到父辈影响,书法、国画、篆刻、古琴都有所涉猎。对于国学,有近乎痴迷的情愫,留长发、穿汉服,一心要过古人的日子。
还有一位,自幼体弱多病,长大后,他遇到良师,向他讲授“孝道”,又自学《黄帝内经》,内医心,外医身,竟然慢慢康健。后来立志弘扬传统文化,做了一名教师。
这都是特例。我们又没有懂《易经》的爸妈,又没有生在书香门第,是不是就无缘国学了?
当然不是。
中华文化的精髓,渗透在世代中国人的生活之中,无处不在。就像水之于鱼,鱼生活在水中,而不觉有水,我们生活在中华文化之中,却不自觉。
如果你能在自己的生活中体会到中华文化,进而找到兴趣点,逐步深入,你就是在学国学,做国学。
你重视家庭和睦,敬父母、爱子女,那你就从伦常孝道,进入国学。
你关注传统风俗、传统礼节,那你就从礼的层面,进入国学。
你喜欢诗词歌赋,爱古代文学,那你就从文学的角度,进入国学。
你擅长书法绘画,那你就从汉字和水墨丹青中,进入国学。
你爱研究古人的穿着打扮、器物摆设,那你就从服饰器具中,进入国学。
但是不管你从哪里进入,一定记住:
学国学,是为了让我们今天的中国人,活得更好,更加自尊、自立、自强。
具有气韵美的文学作品?
我个人首推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当然三百年来,有一本文选一直被人们作为浏览中国传统散文的规范读物,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才子,这本书就是《古文观止》.而后就是胡适的《尝试集》、曾国藩选编的《十八家诗钞》、钱钟书先生的《围城》、《管锥编》与《谈艺录》这两本书的文学内涵和文艺气息十分浓厚,现在的80后作家韩寒的《三重门》也是比较好的作品,具有气韵美。
国学相关的书籍有什么推荐?
首先要重视两点
国学书籍不能被推荐,只能去自己选择。
经书典籍,远远比后世的论述重要无数倍。
入门的话《论语别裁》《原本大学微言》《禅与生命认知初讲》……都很不错。
接下来,渊回详细说明一下。传统文化国学有跟强适应性,基本我们想从中获得什么东西,就能得到什么东西。
所以说,别人推荐的书,只是适合别人看的书。就像穿衣吃饭,别人穿着得体舒适,到我们身上就不一样了,包括食物口味的咸淡。这些都有跟强的个人属性。然而,却很少有人把这个道理说清楚。
别人说的书,仅仅是个了解推荐,真正是否适合自己阅读,还要自己去判断。
比如,渊回是看南怀瑾老师书的。但,就是有些人觉得这个南老头子爱吹牛,不喜欢他的书。这个没有办法,个人口味不同而已。
一般现代人没有古文基础,需要从后世论述中入门。然后,在去详细阅读古文典籍。这样就不会有大的问题。
比如,老子道德经。很多人注解,每个人的注解都不近相同。那么到底那个是老子原义呢?老子已经西出函谷关几千年了,现在还不知道他老人家去哪了。我们只能从《道德经》原文去寻找了。
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原文典籍。
什么是国学?想要深入读书了解国学,首先我们要知道国学是啥?
简单来说,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于国学,国学的精髓在于儒释道三家。
当然,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文化纷繁复杂。肯定有优秀的国学文化思想,也避免不了有些许糟粕。
不过,话说回来。人类文明文化,笼统来说有四大发源地。只有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历经千年而不衰,饱经风霜而又亘古长新。我们的传统文化,这是经过时间和历史考验的,也是有其独有的优势的。
能留下来,就证明对人们有用。我们要珍惜,我们要学习。
@李渊回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