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谢望新代表作品

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推荐阅读平凡的世界?读者最喜欢的作品也是《平凡的世界》,在中午12点半都同时收听《平凡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路遥为写这部小说而透支了生命,80年代初他的中篇小说《人生》发表后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声誉。...

谢望新代表作品,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推荐阅读平凡的世界?

它自出版以来,就成为一部始终受到读者喜爱的畅销书,读者的欢迎持续二十多年不减。这里有几个数据。一是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国情研究室在1999年做过一次“1978-1998大众读书生活变迁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评选出“到现在为止对被访者影响最大的书”,排在前三位的是《红楼梦》《三国演义》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排在第六位,而且这是唯一的一部进入到这个结果的新时期以来的当代小说。广西大学的老师还做过一次“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获奖作品中,读者购买最多的是《平凡的世界》,读者最喜欢的作品也是《平凡的世界》。2008年,新浪网做过一次“读者最喜爱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调查,调查结果,《平凡的世界》以71.46%的比例高居榜首。2012年,“文明中国”全民阅读调查中,《平凡的世界》甚至超过了《红楼梦》,在读者最想读的图书中排在第二名,同样在这一年,由北京市委宣传部等十七家单位组织的“大众有奖荐书活动”中,《平凡的世界》是推荐者最多的一本图书。《平凡的世界》出版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就将其搬上了小说连播的节目,80年代电视还没有普及,广播电台的听众远远多于电视观众,小说播出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收到了数千封听众来信。有一封学生的来信说,他们有二百七十人住在一幢四层楼房里,约有一百部收音机、录放机,在中午12点半都同时收听《平凡的世界》。现在《平凡的世界》一共印了多少册,我没有了解到确切的数字,但不久前我去西安,听与路遥女儿熟悉的朋友介绍,出版社每年给路遥女儿的版税都有上百万,可见每年出版社重印《平凡的世界》的量都是很大的。那么,《平凡的世界》的魅力到底在哪里呢?

魅力来自作家心血之凝聚

《平凡的世界》共分三部,路遥为写这部宏大的著作耗尽了心血,路遥是1992年去世的,他去世时才43岁,英年早逝,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路遥为写这部小说而透支了生命。路遥是新时期成长起来的作家,80年代初他的中篇小说《人生》发表后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声誉,《人生》获得了当时的全国中篇小说奖。紧接着,西安电影制片厂又邀请路遥当编剧,把《人生》改编为电影。《人生》的成功大大激励了路遥,他在写作上有了更大的雄心,他要写一部全景式反映从1975年之后中国城乡社会近十年间变迁的史诗性小说,当时就确定了小说的框架是三部、六卷、一百万字。从1983年起他就酝酿构思这部小说,为这部小说作前期准备。一直到1985年,他把构思想明白了,路遥就背着两大箱资料和书籍,还有十几条香烟和两罐“雀巢”咖啡,来到铜川矿务局的一所煤矿医院,开始了《平凡的世界》的写作。1986年完成第一部后,路遥又躲进吴起县武装部院的窑洞里开始写第二部,这时候路遥已经感到身体不舒服了。第二部写完时,忽然就吐了一口血。医生告诫他必须停止工作,否则就不能保命。但路遥把医院检查的结果藏起来,也不去治疗,就自己找点中药吃。1987年,路遥又来到榆林宾馆,开始了第三部的创作,一直到1988年春节前夕,他终于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写作。

路遥就是这样一位认真的作家。不说别的,就从他写《平凡的世界》架势,也能看出这一点。他住在西安,生活很方便,但当他决定写这部宏大构思的作品时,却专门要找一个偏僻的地方,他为的就是躲避世俗的缠绕,一心一意地写作。光是一个开头,他就整整想了三天,动笔开了一个头,不满意,撕了,又想,又动笔,又撕了。三天了他还没有一个满意的开头。可见他的认真劲。但三天后他自己都慌了,就给自己的好朋友打电话,说三天了,我还没有写出开头,如果再过三天,我还写不出开头,你一定要来一趟,看我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如果这三天我不给你打电话,就是我已渡过难关了,你就不用过来。好在三天过后,他的这位朋友没有接到电话。

那么路遥想了三天三夜还要多的时间,想出的开头是怎样的呢?我想朗读一下:

“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在这样雨雪交加的日子里,如果没有什么紧要事,人们宁愿一整天足不出户。因此,县城的大街小巷也比平时少了许多嘈杂。街巷背阴的地方,冬天残留的积雪和冰溜子正在雨点的敲击下蚀化,石板街上到处都漫流着肮脏的污水。风依然是寒冷的。空荡荡的街道上,有时会走过来一个乡下人,破毡帽护着脑门,胳膊上挽一筐子土豆或萝卜,有气无力地呼唤着买主。唉,城市在这样的日子里完全丧失了生气,变得没有一点可爱之处了。”

很平实,也很流畅,并没有惊世骇俗之处。但因为路遥把心血全部凝聚在笔端,所以这种平实的叙述会牵着读者一点点地读下去,越读越感到有魅力。

魅力来自作家真诚的写作姿态

路遥对写作抱有真诚的态度,他是发自内心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他要表达的也正是他自己力图做到的,比方说,小说中的人物积极面对苦难,也正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

苦难,是路遥一生的伴侣,正视苦难,积极乐观地面对苦难,也是路遥最重要的文学资源。路遥小时候生活很苦,他是大伯带大的,大伯自己还有两个孩子,没有钱,大伯就不让孩子读书。路遥读了小学,准备参加全县的升初中考试,大伯不让他参加考试。路遥说不让继续上学可以,但还是让我去考试吧,考一下证明我学习得怎么样。就这样他参加了考试,一考考了全县第二名。路遥把录取通知书也领回来了,但大伯不吭声。直到开学报到那一天,大伯说,这学肯定不能上,天王老子说了也没用!路遥就去找村支书,他跑到村支书跟前,哭着说,干大,我想上学,你给我想想办法!村里也穷,村支书就挨家挨户借了两斗黑豆,交给路遥,让路遥换成钱去交报名费。路遥进了城,卖了黑豆,换了钱,跑到县中学去报名,但县中学不收他了,因为学校有规定,新生超过一个星期不报到就除名。路遥再一次哭着找到村支书,说学校已经不收我了!村支书又专程赶到县中学,找到校长,恳求学校网开一面,校长被打动,才破例收了路遥。路遥一方面真实感受到生活的苦难,另一方面,他也特别珍惜苦难中的友谊和善良。没有这次自己的争取上学,也许就没有了一个伟大的作家路遥和伟大的作品《平凡的世界》,但同时也因为在经历苦难的过程中,培育起他的积极乐观的世界观,这更是成就他的关键。

在路遥的小说里,苦难是重要的内容,路遥写苦难,都有着切身的体验,比方饥饿感,对于路遥来说,是刻骨铭心的记忆。他一生经受的饥饿的折磨是太多了。所以他写《平凡的世界》,不由自主地就从孙少平吃午饭开始了小说的叙述。小说的第一章写的就是孙少平在读高中时吃午饭的尴尬情景,因为贫穷,他与另外一名女学生都是拖到最后才去取饭,这样就避免了被人嘲笑。小说写到饥饿时,都写得特别细致,比如:“他站起来,用手抹了一把脸,端着半碗剩菜汤,来到西南拐角处的开水房前,在水房后墙上伸出来的管子上给菜汤里掺了一些开水,然后把高粱面馍掰碎泡进去,就蹲在房檐下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这样的细节让人身临其境,这也是一个亲身感受过饥饿的作家才能写得出来的。

励志的精神魅力征服了广大读者

《平凡的世界》出版后,并没有马上引起热烈反响,甚至文学界对它的评价还不高。但这部小说逐渐受到了普通读者的欢迎,我们先引几段读者的话。

一位读者说:初冬的风呼呼地刮着,夜色从大地升起,渐次笼罩着茫茫的大平原。望着眼前的一切,我进退两难,欲哭无泪,心情降到了冰点。就在这困难的时刻,我蓦然想起了路遥,想起了《平凡的世界》里在街头秋风秋雨中茫然无路却咬牙坚挺的孙少平。

另一位大学生读者说:路遥能在平凡中揭示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所忽视的东西,能有一种感人至深的震撼,在平凡中告诉我的却是不平凡。生活这本书,路遥读得很认真,抓住了不为常人所注意的农村的生活现实,然后用朴实的语言写出伟大的作品。

还有一位打工者说这本书为他们艰苦的打工生活增添了一层希望的亮色和奋斗的力量。

显然,读者在阅读《平凡的世界》时,是被小说中的人物所感动,所鼓舞,他们从中获得了一种精神的力量,增添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平凡的世界》有着明显的励志作用,励志是这部小说最突出的精神魅力。图书分类中有一种类型叫励志类图书。其实,很多读者就是把《平凡的世界》当成励志小说来读的。这部小说真实地描写了中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前后发生的巨大社会变动中,生活在基层的各色普通人物为改变命运、为争取幸福而作出的努力。人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挫折与追求,精神的痛苦与愉悦,伴随着人物的命运充分展开,令读者感慨万端。特别是主人公孙少平和孙少安,虽然两个农村青年选择的道路不一样,但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在苦难面前敢于进行抗争,在人生道路上勇于开拓进取,读者往往都会以他们作为激励的楷模。

励志小说一般是以人物的困苦和磨难为主要叙述内容,具有真情实感,可以达到激励他人的效果。励志小说不见得是被文学研究者公认的经典作品,但它因为励志效果,会拥有大量的读者。比较典型的励志小说有苏联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有人把新世纪以后出版的《杜拉拉升职记》看成是与今天时代相吻合的励志小说。但即使从励志的角度看,《平凡的世界》也比其他励志类图书更具有魅力。这种魅力就来自作者路遥的真诚和诚实。就是说,路遥写这部小说是以真诚的态度表达了他自己在人生磨难中的体验,诚实地书写了他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路遥对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体验,他把这种体验不打折扣地还原在小说《平凡的世界》里,所以人们在读到那些关于苦难的书写时,才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才会深深被打动。当然,光有真实的苦难体验,还起不到励志的作用。要说写苦难,有的作家写得比路遥更狠更惨,比如张贤亮的《绿化树》写知识分子在劳改农场遭受的苦难,又比如陈应松写的一系列以神农架山区贫困农民为对象的小说,但这两位作家对待苦难的态度是和路遥不一样的。他们对待苦难是一种悲剧型的,是带有强烈仇恨感的,因此他们书写苦难的主题也是侧重于批判性的。但路遥对待苦难的态度是积极的,因此他书写苦难的主题也就具有了励志的效果。他也将这种生活态度赋予了小说中的主人公。比如孙少平,经历了许多的生活磨难。原来他是细皮嫩肉的,后来变得又黑又粗,两只手被石头磨得全是硬茧,走路都要拱着腰,别人一看就知道他是个揽工汉。苦难在他身上留下如此明显的痕迹,同时也让他对苦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建立起了“关于苦难的学说”,他说他很热爱自己的苦难,因为他相信,自己经历千辛万苦而酿造出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在路遥的笔下,孙少平不逃避苦难,面对苦难他反而有一种崇高的感受。这是一种不一样的精神气质,路遥把这种精神气质传达给读者,当然会有一种强烈的励志效果。

《平凡的世界》为什么受到那么多的读者特别是生活在底层的普通读者的欢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路遥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人生,写的是平凡人有不平凡的理想。小说没有轰轰烈烈的大爱大恨,完全是日常生活场景的真实呈现,但从中我们又看到了复杂的人性,真实而又无奈的人生,人们在不完美的生活中努力追求完美的路,这一切是那样的真实自然,让读者感到亲切可信。小说以陕北黄土高原双水村孙、田、金三家的命运为中心,反映了从“文革”后期到改革初期广阔的社会面貌。双水村是个不起眼的小山村,位于横断山脉环抱的黄土高原。孙少安和孙少平这两兄弟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他们身上也有着路遥兄弟俩的影子。他们是农村出身贫困的青年形象。孙少安上学时考试总是班上第一,学校的老师都说这个孩子将来准有出息。怎奈孙家家境贫寒,孙少安勉强读完高小便回到队里参加了农业生产劳动,和父亲一起挑起这副养家糊口的沉重担子。但孙少安绝不是平庸之辈,他有他的打算,也有他的抱负,他要通过他健壮的体魄和机敏的心智使他家和全村父老摆脱世代的贫困。孙少安是立志要在农村与苦难命运抗争的形象,孙少平则是要走出农村、向往更大的世界的形象。孙少平进城的情景是很难堪的,他在城市尝尽了人情的冷暖:亲戚冷落、旁人冷眼,待遇不公,身体遭创伤。尽管如此,他没有被击倒,反而更加有了克服困难的力量。

小说写的是平凡的人物,他们的经历也是现实生活中最常见到的,也就是说,路遥不是采取传奇化的方式来讲故事,传奇化有利于将人物塑造得更为高大,也会使得情节更有感染力,但路遥是从平凡的生活里提炼出故事情节,这样的故事情节会让读者有一种经验上的共鸣,因为他们的生活中可能也有过相似的经历。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把国家大事、政治形势、家族矛盾、农民生活的艰辛、新一代的感情纠葛,以及黄土高原古朴的道德风尚、生活习俗都真实而细腻地描绘了出来,构成了一幅中国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农村生活的全景式画卷。既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父老温馨动人的情愫,又体现了作者对生活、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富于哲理性的深刻思考与理解,读来严峻悲壮、真切动人。

路遥证明了现实主义的持久魅力

《平凡的世界》是典型的传统现实主义叙述方式,以生活的正常逻辑构思情节,重在塑造人物,讲述故事。而路遥又是一位具有极强叙述能力的作家,因此他采取传统现实主义的叙述方式得心应手。但当时路遥在写作上能作出这样的选择也是很艰难的。因为当时的文学潮流正是西方现代派风行的时候,西方现代派说起来并不是一股多么大的潮流,但它一下子就冲决了我们过去修筑起来的现实主义大堤。回顾这段历史,有很多问题是值得反思的。过去我们是独尊现实主义,并且将现实主义意识形态化,从而导致了现实主义越来越远离现实主义的本来面目,变成一种僵化的现实主义、概念化的现实主义。读者阅读以这种方式写出来的小说,也感到了厌倦,因为他们从中读不到新的东西。这是80年代总的文学环境。在这种文学环境下,突破现实主义框框的写作,既受到作家的欢迎,也受到读者的欢迎。但是,路遥在这种环境中能够保持淡定和坚守,这同样也很不容易。因为现实主义在创作实践中出了问题,并不能说明现实主义本身就必须抛弃了,现实主义还有没有生命力,这同样需要作家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证明。路遥就宁愿做这样一名作家。这正是路遥的可贵之处。路遥并不是对新的东西没有感觉。其实他是一个对新东西特别感兴趣的作家。就举一个小例子,他的中篇小说《人生》,主人公叫高加林,当时我读这个小说时,就觉得这个人物的名字比较怪,一点也不像是一个出生在农村的青年所取的名字。后来才知道,这跟路遥中学时代的学习有关系。路遥是1963年考在县中学读书的,他经常到县文化馆阅览室看报,有一天在报纸上看到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宇宙飞船在太空遨游的消息后,竟兴奋得一晚上没睡,他站在县中学的院子里,仰望夜空,想从满天的繁星里,找到加加林乘坐的飞船。加加林就成了他特别崇拜的英雄,当他写《人生》时,他要塑造一个走出乡村寻找理想的英雄时,自然想到了加加林,于是他就给他的人物取名为高加林。但路遥又是一个能够坚守的作家,他在文学上也有自己崇拜的对象,他的崇拜对象就是同为陕西的作家柳青,他不仅认同柳青的创作方式,更认同柳青对待农村和农民的立场和态度。他构思《平凡的世界》时,应该是想到了柳青写《创业史》,他也希望自己能像柳青那样,去写一部反映农村现实的史诗性的作品。路遥坚守了自己的文学立场和文学理想,他也通过自己的奋斗,证明了传统现实主义仍然具有生命力,证明了以传统现实主义叙述方式写出的作品仍然具有持久的魅力。

今天,《平凡的世界》再一次成为热门话题,我觉得在讨论《平凡的世界》时,尤其应该讨论一下传统现实主义的问题。今天的文学创作,仍然是现实主义唱主角,但今天的现实主义有了很大的变化,作家吸收了多方面的技巧,大大丰富的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但是,传统现实主义的一些基本功能却被作家们丢弃了。从一定意义上说,传统现实主义的基本功能是叙事的基本功,这些基本功能包括塑造人物、描写细节,清晰地讲述故事。而这些基本功,在当前小说观念多元化的背景下,越来越不被作家重视,这导致作家整体的叙述能力下降,所写出的小说越来越难读。

一部精神价值大于文学价值的小说

《平凡的世界》从第一部出版起至今,已经有近三十年的时间,这部作品的阅读史和评价史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这次同名电视剧的热播再次将这个话题挑起,有人还由此提出了一个“《平凡的世界》现象”。所谓“《平凡的世界》现象”,就是指这部小说被广大读者看好,却不被专家学者看好。在文学史上,经常会有这种现象,好的文学作品被屏蔽了,后来的人才重新发现了它的价值。当然,《平凡的世界》并不是一部长期被遮蔽起来的作品,但也确实在它出版之后,一直不被文学批评界看好。甚至路遥在发表和出版这部作品的过程中都费了一些周折,其周折的原因就是因为当时文学界被现代主义思潮煽乎得都热衷于新奇怪异了,所以对路遥的这部还老老实实按传统现实主义方式来讲述乡村故事的小说不感兴趣。当时好几家重要的文学出版社看了路遥的第一部初稿后,都以写法太落后而拒绝了,为此路遥感到很苦恼。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拒绝传统的、老套的小说。广东的花城出版社得到这一消息后,专门派《花城》杂志副主编谢望新坐飞机到西安来看稿子。谢望新看了以后,说这是近年来长篇小说的优秀之作,当时他就表示,不仅要在《花城》上发表,而且要组织召开作品研讨会,向社会推荐这部作品。

既然这样的话,那么是不是研究文学的专家学者都失职了、看走眼了,该狠狠地指责他们呢?我觉得也不是这么简单。一方面,《平凡的世界》一直存在争议,一直就有专家学者在力捧这部作品。另一方面,文学史研究从总体上来看,对《平凡的世界》的评价并不高。这是因为从文学价值和文学的独创性上说,《平凡的世界》提供的东西并不多。这部作品的确很受读者欢迎。这说明,读者阅读文学是有多方面的需求的,读者并不是冲着文学性去的,读者在《平凡的世界》中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影子,更容易从中获得一种现实的参照,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为受到精神的鼓舞。同样是励志的效果,中国当代的读者,读《平凡的世界》就会比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要亲切得多。从文学的价值上说,路遥的《人生》比《平凡的世界》在文学价值上更大。《人生》塑造了高加林这个在新旧时代交替时刻的一个追求个人奋斗的青年形象,这个形象具有独特性。因此,《平凡的世界》其精神价值要大于文学价值,尽管它所包含的文学独创性并不突出,但它的精神价值具有持久的魅力,这本身就奠定了《平凡的世界》的文学经典的基础。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