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卓的代表作品有哪些,如何寻找写作灵感?
灵感这东西,其实没有电视剧演的那么玄乎,只要你有心,哪里都是写作的灵感。你看以前的大作家,看猫,老舍能写出一篇《猫》来,美食,汪曾祺就能写出吃的文章。所以想要灵感,你拿着一本本子,随时记录,或者每天站在马路边观察10分钟,也能写出文章来。
当然,这样说很不负责。如果直接又灵感宝典就好了,直接上手,这还真有。
01.缺灵感?有秘籍
如果问你写作最让你头疼的是什么?大多数人答案会是这两个:一个是不会写,另一个就是缺灵感。不会写,是缺少写作方法,可是,即便掌握写作方法后,仍旧有很多人愁怎么下笔,扯着头皮说,没有灵感。
很多人觉得灵感要靠老天赏脸。像电视剧里演的一样:需要旅游一趟,回归大自然,或者顺手找到一个"贵人"谈一次心,这样灵光一闪,灵感就有了,有了灵感以后,就能写出好文章。事实上,这是对灵感的误解。
如果灵感真如电视里演的那么玄乎,那么古往今来,也不会有这么多高产作家了,书店里也不会有这么多书了,而是几年出几本书。
那怎么办?没有灵感,文章难产。有没有一本书像机器猫的口袋,翻到什么都是好东西,翻到哪一页,就有产生灵感,打开思路,有东西可以写呢?
别说,还真有。这本《作家的灵感宝库》就是一本灵感使用手册,这本书在手,你就不怕自己写作缺灵感。
02.灵感宝典手册
灵感的涉取和释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很多因素。但是无论你写什么类型的文章,"借鉴"与"外部刺激"都绝对是激发灵感的有效方式。
这本《作家的灵感宝库》就是一个无与伦比的"灵感交换中心",帮助写作者探索故事素材和写作创意。
这本"灵感辞典"主要包含:冒险,征服,悬疑,爱情,成长,逃离,寻找......共有20个主题,每个主题下有10个类别,每个类别又有10个故事情景,一本书包含2000个故事情境。
除了提供灵感情景之外,作者还向读者提供了有效的写作建议,示范了以这些灵感素材为基础,个性化地创作出独特情节的方法。
总之一句话,这本书在此,不怕没灵感。
03.如何使用这本书?
第一步:定主题
这本书是一本工具书,你可以像查字典一样翻阅它。我们用字典查一个字,会找到对应比划偏旁,然后再找对应的字,最后翻到那一页,了解这个词的读音,解释。
这本书也可以这样做。你在翻阅这本书之前,想想你打算写什么主题的文章?写惊悚文?爱情文还是个人成长文,确定后,找到对应的章节。在10个故事情境中,任意挑选一个。 比如,你打算写一个关于恋人冲突的故事,第二章节就有一个关于"恋人间的矛盾和旧爱间的冲突"。我选择情景四,它是这么写的:
同一个研究项目里工作的两位科学家陷入了爱河。在这个研究项目的一些细节上,他俩却意见相左,情侣关系也影响到了他们各自的判断力。于是他们开始思考到底是该停止交往,还是该停止在项目中的合作。也许这个亟待完成的项目可以促使他们做出决定。
这就是故事的起点,故事得主题,接下来我们就完善这个情景,把这个故事变得丰满起来,人物个性突出来。
第二步:深度发掘细节
发掘细节有两种方式:第一种在不改动主要情节情况下,对里边的人物性格,关系做些改变。
还是接着上文两个科学家陷入爱情为例,故事可以变的狗血,比如:两个人矛盾越来越大,这个时候院长的千金看上了男科学,于是开始插足他们两个爱情。也可以变成商业文:有一家企业要求女科学家盗取实验机密,否则就伤害男科学家。女科学家在专业和爱情两者之间面临选择。
还有一种发掘细节的方法是:故事类型,也就是故事发生在什么背景下?上面两个科学家爱情故事只能发生在现代21世纪吗?不可以发生在战争时代吗?比如,他们两个人,各自都是间谍,女科学家是共产党间谍,男科学家是日本间谍,两个人立场不同,导致研究的方向,观点也不同;当然可以变成推理+爱情小说,发生在未来22世纪。
你会发现,故事细节的填写就跟玩魔方一样,只要你能仔细地发掘每个情景的细节还有可能性,你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事情节。
如果你仔细研究电影,还有电视剧情景,你会发现,把那些华丽的外衣脱掉后,最本质的东西可能很简单,很平常,甚至你都可以在这本灵感宝典中找到。
第三步:合并同类型
合并可以分为:情景合并与主题合并。情景合并,比如书中第一章是讲奇幻经历。我们可以在第一章奇幻经历第一种类型:超现实奇幻经历。选择2个情景合组合成一个故事。
比如我将情景二和情景八合并。
情景二:
在另一个地球上,空气被有毒的气体污染了,科学家们开始着手改变人类的基因,让人类能够在水下生活但由于气温变得越来越高,海洋也逐渐干涸。人类不但要改变自己基因,还要采取其他更极端的生存方式。
情景八:
一次偶然的经历使一位探险者发现了进入另一个地球的通道。这位探险者发现这个新地球和原先居住的地球截然不同,在那里充满了各种奇遇。但是随后他遇到了居住在新地球上的人,这些原住民使他想尽快回到他原来的世界中去。
现在只需要对每个情境中的细节加以调整,就能变成另一个全新的故事情境。比如:
地球终究被污染了,工厂随意排放废弃,适方有毒气体,科学家们开始着手改变人类的基因,希望人类能够在水下生活。
但由于气温变得越来越高,海洋也逐渐干涸。这样下去,人类不但要改变自己基因,还要采取其他更极端的生存方式。科学家们感觉头疼,但是又想不到办法解决。
一次偶然的经历使一位科学家者发现了进入另一个地球的通道。这位科学家发现这个新地球和原先居住的地球截然不同,在那里充满了各种奇遇,比如人类居然可以在水里自由自在的生活,科学家带着好奇心,开始研究这个地球生存环境。在探索中,遇到了居住在新地球上的人,这些居民告诉他,在这个新球上生存法则,最终在这些居民的帮助下,找到了解决人类水下生活的方法,并且将原住民带回原来的地球上。
还有主题合并。找到你自己喜欢的情境后,还可以从其他章节中选取同主题的情境,把两个情境结合在一起,也能创造出一个全新故事。
所有的灵感素材都可以变通,可以和其他灵感素材相互结合。最重要的是,有了灵感之后,发挥你的想象力,打磨细节,最终你能写出属于自己的,完全原创的故事。什么是创新?创新不是说完全不一样,你只需要改变一点,也叫创新。创新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改变一个背景,一个人物个性,然后组合在一起,变成全新的故事。
04.制定专属于自己的灵感宝典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问,只有这书中的灵感吗?我自己可以有不同的灵感吗?当然可以。作者提到这本书的灵感是通过记笔记的方式,积攒下来的。他积累灵感的方式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随身带一个记事本,随时记录灵感。作者经常在深夜从床上爬起来,把灵感匆匆地记录下来。
如果你也想要拥有源源不断的灵感,那么,从现在开始,养成这种随时用笔记本来记录灵感的习惯吧。这样,你也能永远一本灵感词典,永远不需要愁没灵感。
乔布斯曾经说过:"普通的艺术家模仿别人的作品,伟大的艺术家窃取别人的灵感。"我们每一个人经验,阅历是有限的,不可能可以看遍天下所有事情,然后凭空创造出一个新奇的事情。事实上,无论是人类的发展,还是知识的积累,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摸索出新的道路。创意,灵感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悬崖边的树作者是谁?
是曾卓
曾卓,著名诗人。原名曾庆冠。笔名还有柳红、马莱、阿文、方宁、方萌、林薇等。原籍湖北黄陂,生于湖北武汉。1936年加入武汉市民族解放先锋队,武汉沦陷前夕流亡到重庆继续求学,并开始发表作品。
邹荻帆的个性是什么?
邹荻帆(1917—1995)当代诗人和翻译家。湖北天门人。早年就读于湖北省立师范学校。1936年发表长篇叙事诗《做棺材的人》和《没有翅膀的人们》。1938年后在武汉等地从事抗日救亡运动,曾与穆木天、冯乃超等创办《时调》诗刊。1940年入重庆复旦大学学习,以后做过中学教师、报刊编辑。1949年后历任对外文化联络局办公室主任、《文艺报》编辑部主任、《诗刊》主编等职。著有诗集《在天门》、《木厂》、《走向北方》、《金塔一样的麦穗》,长篇小说《大风歌》等
(一)
六月,一个流火的季节。我们来到了天门,寻访曾风靡文坛的“七月派”代表诗人邹荻帆。
走进天门,一股淳厚的民风扑面而来,街上的阿爹阿婆热情地为我们当向导。当地文化局的官员刘玉成连续几天都陪同我们穿街走巷,50多岁的他没有一丝怠意,热情得让人感动。
在城区竟陵街邹家巷,我们找到了诗人的故居,这是一幢临街的红砖平房,庭前是一方窄窄的小院,院内还有几盆盛开的火红的月季花,房子显然装葺过,邹荻帆的亲侄——72岁的邹熙老人在此居住,邹荻帆在邹家四兄弟中排名最末,故邹氏后人称其为“幺叔”、“幺爹”,听说我们的来意,邹熙老人连忙把家中有关“幺叔”的物什拿出来了,其中有一本是邹荻帆在1935年读初中时的同学给他的毕业赠言,当年的意气风发、风华正茂依稀可见。
打量着这平朴简陋的小屋,听着老人絮絮的话语,你感觉不到的你是在了解一位大诗人的生平,更多是像在听人讲述一位邻家孩子成长的故事。
(二)
1917年,天门义河边的一贫困的邹姓木工之家又添了一男丁,家大口阔的邹家并没有多少喜庆,只依着河边帆船顺取了一“帆”字名。童年的邹荻帆是“苦瓜在苦水中长大”,然而穷人的孩子也有属于自己的快乐——那就是家乡的皮影戏、渔鼓、敲碟子、打莲湘等民间艺术给他的乐趣。那时候,小荻帆最喜欢的是到义河边的茶楼去看皮影戏,没有钱,老板不让进门,荻帆便涎着脸为茶馆的茶灶扇炉火,顺便讨场戏看。看后,聪慧的小荻帆便摹仿戏中“花鼓调”、“渔鼓调”有板有韵地唱给伙伴们听。殊不知,正是这些曲调给了他后来写诗的韵律有了很大的帮助。
1934年至1935年,在应城读中学时,邹荻帆开始接触新文艺,并受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冰心等人的影响,开始学写新诗刊,走上了“以诗言志”的战斗生活。
“愤怒出诗人”,邹荻帆生长于苦难的时代,饱尝了生活的贫困,因而他的诗歌一开始便是对不合理社会的控诉。1937年4月,经巴金介绍,他的第一部长达 800行的叙事诗《没有翅膀的人们》,发表在《中流》第八期上,同年他又写了另外一部报告文学式的长诗《在天门》,这些诗反映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及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因而均遭到国民党政府的查禁。他家乡的黑帮人物还扬言,他再返回天门就要打断他的腿。而在这时,他也开始结识了胡风,并在胡风办的《七月》上发表了诗作《江边》,其诗歌创作也开始受胡风文艺理论的影响。
1938年7月,邹荻帆从省师范毕业后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他与臧克家等人在大别山组织了“文化工作团”宣传抗日思想。出入于烽火战地,亲眼目睹了前线的战士英勇杀敌,他深受感染,诗兴迸发,写下了大量歌颂抗日战士的诗篇,其中有一篇名为《他们将为受难的人们而斗争》400多行的诗作,在沦陷的上海发表,引起了轰动。此时,他写的抗战诗,大部分被巴金收录《尘土集》。
大别山文化工作团解散后,邹荻帆继续投身于火热的抗日斗争中去,于1938年9月参加了“上海救亡演剧第二队”,并随队到全国抗战一线进行慰问演出。期间,他到过桂林、香港等地,并同袁水拍、戴望舒等有过交往,写下大量抗日诗篇。
1940年邹荻帆考入复旦大学外文系。皖南事变后,他与复旦大学的几位诗友在学校创办了《诗垦地》丛刊,发出了追求光明、要求自由、民主的呼声。后来,曾卓、冀氵方、绿原等人先后加盟。当时,成都、重庆、延安的进步诗人纷纷给丛刊写诗。《诗垦地》前后共出了6期,还在重庆一家报纸上出了25期副刊,在大后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复旦读书期间,邹荻帆推出了两本个人诗集《意志的赌徒》、《雪与村庄》,均被胡风选入《七月诗丛》丛书之列,并逐步成长为“七月派” 代表诗人之一。
青春的热血总是不甘寂寞。1944年,大学毕业的邹荻帆又来到成都,参加“战地服务部”继续为抗战鼓与呼,并被选为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理事。抗战胜利后,邹荻帆来到了武汉。此间,他与曾卓、伍禾、绿原等出版过两辑丛刊,一为《沙漠的喧哗诗》专辑,一为《荆棘文丛》第一辑《大江日夜流》小说、散文、诗辑。团结了不少本地的进步作者,在荒凉的武汉文艺界吹起了一阵清新的风。此后,他又随部队到中原解放区进行宣传,并写下了《宣化店之春》三首诗,发表于胡风编的刊物《希望》上。他还在上海大公报上写了《大城》一诗,对当时国民党统治的黑暗现状进行了猛烈抨击。
由于诗人刚烈的个性,不羁的批判精神,邹荻帆再次受到国民党的迫害。1948年初,邹荻帆不得远走香港,开始流浪。期间,当过飞机修理厂的杂工,为报纸做过编辑。尽管颠沛流离,然而诗人始终不忘用手中的笔作战斗的武器。他写下大量揭露反动政权阴谋腐败的讽刺诗,他还自费把这些讽刺诗结成一本名为《恶梦备忘录》的诗集出版。另外,他也写下了不少为迎接解放的颂扬诗,如《中国学生颂歌》,《致家乡》、《朗诵给北平听》等诗篇,歌颂新的时代、新的人民。
1949年解放前夕,四海漂泊吟唱的诗人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他被党安排到文化部对外联络局工作。这时,他的作品一方面是新社会、新生活的尽情讴歌与赞美,一方面是颂扬和平及国际友好往来。期间,他又结集出版了两部诗集《祖国抒情诗》、《走向远方》。文革前夕,胡风集团案闹得沸沸扬扬,诗人不可避免地受到牵连,命运一直飘摇不定。
1978年,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浩劫终于过去了,诗人的生命再一次焕发出青春与活力。先后出任《诗刊》副主编、主编,并积极致力于培养诗坛新秀而作出自己的努力。他为《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主编《诗选》,并主编了《少女的声音》、《月照波心一颗珠》等系列诗集。他还于1983年创办了全国青年诗歌函授学院,培养了一大批青年诗人。1993年,在24届南斯拉夫斯梅代雷沃国际诗歌节上,邹荻帆荣获“斯梅代雷沃城堡金钥匙”奖。迄今为止,只有七位世界著名诗人获此殊荣,中国仅此一人。两年后,行吟一生的诗人心脏停止了跳动。
(三)
“远去了刀光剑影,不见了弓角悲鸣。”诗人一生不忘为祖国为人民鼓与呼,热情的天门人们更不会忘记这位漂泊吟唱的游子。1986年及1990年家乡人举行了两次盛大的平原诗会,并向诗人发出了热情的邀请。前一次,诗人因事不能前往,不过他还是特地让人捎来一篇长篇思乡诗《家乡——我的家乡》。第二次诗人欣然携夫人前往,故土返归,旧梦重温,诗人心生无限感慨,并作了一首令人纠肠荡气的长诗《回天门》,诗人还特地在他出生的故居小住了几天,并给家乡青年诗歌爱好者面授了好几堂课。
天门群艺馆的刘文清,多年来是一个诗歌爱好者。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他在全国各类诗歌刊物上发表了上千首诗。他指着一张收藏多年的与诗人邹荻帆的合照说,当年他就是受邹荻帆的诗的影响而走上诗歌道路的。在市人大工作多年受邹荻帆教诲的胡华无不动容地说,1995年年初他还收到了诗人临终前给他寄的一本诗集。
谈及诗人的成长及在当地的影响,时任天门市委书记的王建鸣说,天门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早在秦代,这里就建立了县制,称竟陵,清时为避康熙陵寝讳,依境内天门山改称天门。这里自古文风淳厚,人文荟萃,人才辈出,唐代“茶圣”陆羽,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明代竟陵派文学创始人钟惺、谭元春等均诞生于此。正是这文化沃土给了诗人成长的营养,诗人又回来反哺了故乡的人们,使得故乡的文化之土更深、肥更厚。
“江汉才子出天门”,深厚的文化土壤,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每年仅从天门走出的大中专学生近万人,并连续多年夺得全国高考之冠,作家秦牧热情洋溢盛赞天门为“状元县”。揖别天门,心头一直摇曳的是诗人用他那带着浓重天门乡音的深情吟唱:“梦里有多少次重返故里,我爱家乡紫色的兰花的气息,我爱义河上的鹭鸶小船,碧波上打起银色的鱼,我爱皮影戏有腔有调的歌声,我爱麦子波浪涌上古城堤,我爱棉花的银铃摇响于天际,我爱青石板铺成的小街……”
现代作家的诗歌有哪些?
老实说,现代作家的诗歌我看得不多。上中学时曾迷恋汪国,特别是那首曾风靡一时的《假如你不够快乐》。
假如你不够快乐
也不要把眉头深锁
人生本来短暂
为什么 还要栽培苦涩
打开尘封的门窗
让阳光雨露洒遍每个角落
走向生命的原野
让风儿熨平前额
博大可以稀释忧愁
深色能够覆盖浅色
汪国珍去世后,他的诗再次风靡一时,诗集登上各大电商首页,我也入手一本,是对诗人的纪念,也是对自已那段青春岁月的纪念。
那段青春的岁月里,由汪国珍的诗而爱上了现代诗,从本不宽裕的生活费中省出一点钱,订阅了《星星》诗刊。
许多年后读到流沙河的那首《就是那一只蟋蟀》,了解了作者生平,才知道流沙河原来是《星星》诗刊的创始人之一,而且做过多年诗刊编辑。
我认为《就是那一只蟋蟀》是流沙河写得最好的诗。这首诗入选初中课本,广为人知,此处不再赘述。
他另一篇比较著名的诗是1957年发表于《星星》诗刊创刊号上的组诗《草木》。之所以著名不是因为写得特别好,而是因为这一组诗令流沙河陷入政治旋涡,二十几年不得翻身。我真看不出这组诗哪里有问题,无比“佩服”当年给流沙河罗织罪名的人。
《草木篇》
流沙河
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
——唐·白居易
白杨
她,一柄绿光闪闪的长剑,孤伶伶地立在平原,高指蓝天。也许,一场暴风会把她连根拔去。但,纵然死了吧,她的腰也不肯向谁弯一弯!
藤
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挂上树梢。丁香被缠死了,砍着柴烧了。他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
仙人掌
它不想用鲜花向主人献媚,遍身披上刺刀。主人把她逐出花园,也不给水喝。在野地里,在沙漠中,她活着,繁殖着儿女……
梅
在姐姐妹妹里,她的爱情来得最迟。春天,百花用媚笑引诱蝴蝶的时候,她却把自己悄悄地许给了冬天的白雪。轻佻的蝴蝶是不配吻她的,正如别的花不配被白雪抚爱一样。在姐姐妹妹里,她笑得最晚,笑得最美丽。
毒菌
在阳光照不到的河岸,他出现了。白天,用美丽的彩衣,黑夜,用暗绿的磷火,诱惑人类。然而,连三岁孩子也不去采他。因为,妈妈说过,那是毒蛇吐的唾液……
当年订阅的《星星》诗刊像流沙河老先生一样,已经作古,我也多年不曾认真读过现代作家的诗。
期待大家推荐更多优秀的现代诗。
各有什么代表人物和优秀作品?
《生》
[原创] #现代诗#
走了一夜
哭着
喊着
脸上流淌着泪水
浑身沾满鲜血
从天堂
来到了
人间……
《汉子诗人~2020年4月6日农历三月十四日11时11分宅家于北京》
《妈.爸.亲爱的……》
[原创] #现代诗#
叫一声
妈
天地轰然倒塌……
叫一声
爸
日月瞬间褪色……
叫一声
亲爱的
江海犹如脱缰的野马……
《汉子诗人~2020年4月5日农历三月十三日12时12分宅家于北京之作》
《*清.明*二首》
文/@汉子诗人【原创】
其一,
寒枝风
中瑟,坟顶生
飞花。
疏烟沾
带泪,影落谁
人家。
其二,
黄泉喷涌思
念泪,
阴阳相隔梦
断魂。
满天泣声唤
亲人,
再有来生永
不分。
《汉子诗人~2020年4月4日农历三月十二日*清.明*5点55分怆然泪下于北京》
悬崖边的树在这首诗中?
这首诗通过描写一棵树被吹落到悬崖边的命运,说明树的处境险恶,突出树的孤独、寂寞和倔强的性格。用象征的手法,塑造了一个不屈从于命运的抗争者的形象。对像“树”这样具有抗争精神的人应给予肯定和积极评价,树立积极向上、勇于克服困难的观念。 曾卓,原名曾庆冠。笔名还有柳红、马莱、阿文、方宁、方萌、林薇等。原籍湖北黄陂,生于湖北武汉。1936年加入武汉市民族解放先锋队,武汉沦陷前夕流亡到重庆继续求学,并开始发表作品。1940年加入全国文协,组织诗垦地社,编辑出版《诗垦地丛刊》。1943年入重庆中央大学历史系学习。1944至1945年从事《诗文学》编辑工作。1947年毕业后回武汉为《大刚报》主编副刊。1950年任教湖北省教育学院和武汉大学中文系,1952年任《长江日报》副社长,当选武汉市文联、文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