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释智果代表作品

如果把欧阳询、虞世南的楷书作品和禇遂良的作品放在一起,书法中楷书之有笔意的表现,欧阳询体现了一种来自于严谨法度的理性美,可见由欧阳询等人建立起来的严谨的楷书结构,褚遂良比起欧阳询或虞世南都更富于艺术天赋,但是林散之的楷书还是比较有特色的。...

释智果代表作品,褚遂良在书法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优美的褚遂良风格

晚年的褚遂良,在书法上达到了一个至为高超的美的境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果把欧阳询、虞世南的楷书作品和禇遂良的作品放在一起,我们会明显地看到一种风格上的转变。显然是对笔法的追求,造成了这种转变。

如果说,书法中楷书之有笔意的表现,当以褚遂良为最高。如果说,北碑体现了一种骨气之美,欧阳询体现了一种来自于严谨法度的理性美,虞世南体现了一种温文尔雅的内敛之美的话,那么,禇遂良却是表现了一种来自于笔意的华美。在欧阳询或虞世南那里,线条与笔法是为塑造字型而服务的。而褚遂良则不然,他是一位具有唯美气息的大师,他刻意地处理每一笔画,每一根线条,每一个点与每一个转折……,而结果则是,这种刻意却超出了字形以外,而看来好像具有一种脱离了形体的独立意义,使点线变为一种抽象的美。 可见由欧阳询等人建立起来的严谨的楷书结构,在禇遂良的笔下,已经开始松动。这种松动并不是由于他功力不够,或者别的什么,而是他知道如何运用结构的疏密、用笔的疾缓来表现流动不居的情感。

倘若我们将欧阳询推举为“结构大师”的话,褚遂良则是“线条大师”。他的线条充满生命,书家的生命意识也融入结构之中,而明显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美学中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飞动之美。 这种飞动之美来自于何处?显然,褚遂良比起欧阳询或虞世南都更富于艺术天赋,也就是说,在他的艺术化了的性格之中,更有一种智慧的流露。袁中道在《珂雪斋集》卷一《刘玄度集句诗序》中说:“凡慧则流,流极而趣生焉。

天下之趣,未有不自慧生也,山之玲珑而多态,水之涟漪而多姿,花之生动而多致,此皆天地间一种慧黠之气所成,故倍为人所珍玩。”在褚遂良的书法中,的确可以见到这样一种由“慧黠”而带出的流动之美、舞蹈之美。他在用笔时就像舞蹈家灵敏比的脚尖,纵横自如、卷舒自如。在轻灵飞动的连续动作中,完成一个又一个美的造型。在褚遂良那细劲、遒婉的线条中,有一种神融笔畅似的适意,悠悠地流动于指腕之间,落实在点画之间,从而体现作者刚正、鲠直的性格和满腹经纶的学识修养。

林散之的楷书水平如何?

林散之的楷书虽然不像他的草书那么有名气,但是林散之的楷书还是比较有特色的。可能很多人会说林散之的楷书不如“田楷”好。那好吧,我承认林散之的楷书不如“田楷”工整,因此初学书法我也不赞成去学林散之的楷书,因为都是当代的书家,取法还是要向古人学习。

林散之的小楷,看起来是很有魏晋之风的,看惯了“田楷”的人,可能确实看不惯,这也能理解,毕竟林散之的小楷不是“馆阁体”,没有那么工整。

上面两幅字是林散之16岁时写的小楷《自作诗附寄杨啸翁二律并书》,这幅小楷拿与当代书家来比较,恐怕很多人看了会脸红。林散之的楷书初学颜、柳,后入魏晋,所以他的小楷给人以古雅的感觉,萧散、淡然。

上图是林散之24岁教书时所作的小楷《四时读书乐诗抄》,不禁让我想到了元代的倪瓒的书法,简远萧疏,枯淡清逸的特有风格。

上图就是倪瓒的小楷,林散之的小楷和倪瓒相比,是不是风格上很接近。

上图是林散之62岁时候的小楷,与早期相比,去了几分妍媚,多了几分骨气、硬朗,注入了北碑的风格。

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书家,虽然靠草书闻名于世,但楷书不逞多让,没有好的楷书根底,想写好草书那是肯定不行的。

上图这幅楷书作品,看似随意,却颇具唐人之风。能从中看出用笔取法褚遂良、柳公权,结字取法柳楷的体势遒媚的风格。

林散之的楷书,并不是为了教学和出字帖为目的,是个人性情的一种体现和抒发,因此不好拿来与很多人说的“田楷”来比较,毕竟目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不知道各位书友看了林散之的楷书之后,对这位当代“草圣”是不是多了一些理解,不知道各位对林散之的楷书有何评价。

我是翰墨今香,专注分享传统书法文化,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关注,感恩有你。

为什么现在有的书法家只谈笔法?

谢谢你的邀请和提问。“为什么现在有的书法家,只谈笔法不谈结体?”书法的笔法和结体是构成书法艺术的两个方面,缺少了哪一个方面都不行。没有笔法是不行的,没有结构也是不行的,因为任何笔法都不是孤零零的,而是在一个单字为单位的结构当中存在的。

清冯班在《钝吟书要》中说:“书法无他秘,只有用笔和结字耳。用笔古法尚有传,结字古法尽矣。变古法须有胜古人处,都不知古人,却言不取古法真是不成书耳。”

清朱和羹在《临池见解》中也说:“临池之法,不外结体和用笔。结体之功在学力,而用笔之妙关灵性。”

古人这些说法也都没错,书法的核心要害,确实就是笔法和结构。关键是如何把笔法和结构之间的关系巧妙合理的安排在我们的书法学习之中,这个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

比如说,我们就是按照最佳的结构安排,把《张迁碑》的笔法安排到《曹全碑里,肯定非常别扭,把颜真卿的笔法安排到欧阳询的笔法里边去,这个也肯定不合适,那么,把欧阳询的笔法再安排到虞世南的笔法里,就更加不伦不类了。所以,笔法和结构它是互相统一的,是书法艺术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每一种字都有自己的笔法。图片中为欧阳询、赵孟頫、《曹全碑》、《张迁碑》中不同的笔法结构

而且,结构的规律是相同的,例如对称穿插避让等等。但是笔法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这是我们对书法艺术从结构到笔法认识过程当中一个重要的转变。

所以我们一定要有清楚的认识,笔法不是孤零零的笔法,结构是对笔法的整合和统一。

那么,到底笔法重要还是结构重要?这对于书法理论研究来说,没有绝对的第一,但是有相对的第一。

古人最早一直是把书法的结构作为重点来研究的,例如传说最早是欧阳询提出的间架结构36法,就是最早的书法结构理论。

欧阳询的结构36法这个理论到现在为止也没有过时,我们仍然在采用这样的基本理论,因为结构这个书法理论,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的一个问题,因为你一看,它就摆在那了。是左右结构的,就是左右结构,是上下结构的,就是上下结构,是上上中下结构的,就是上中下结构,是左中右结构的,就是左中右结构,这是非常明显的。

但是,我们要把这些结构把握好,运用好,也是不太容易的。

不过,在书法学习当中,结构始终不是最重要的核心问题,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到底结字(结构)重要还是笔法重要?赵孟頫的回答是:“用笔千古不易”,就是说用笔自古以来是最难的。

虽然自从赵孟頫提出笔法第一之后,结构的问题仍然是书法家研究的重点,比如说清代黄自元提出的间架结构92法,就是对结构的一种研究和进一步的推进。

不过把结构搞得那么复杂,列出92法,也过于的繁琐主义了。所以,对于结构的研究,绝大多数的书法家,也基本上仍然维持在欧阳询36法这样一个基本点上。

事实上,真正对笔法有研究,还是我们现在的事情。我们今天对笔法的研究过程当中发现:笔法本身它有自身结构 这个结构,是要用笔法来完成的,就是我们如何起笔,如何行笔,如何收笔。这个在每一个笔画中都存在的循环往复的单元结构。这就是笔法的基本结构。

不论什么样的书法,比如说,是篆书,是草书,是隶书,是行书还是楷书?所有的书法的笔法,都逃不脱它是由起笔、行笔、收笔、来完整的结合在一起的。这就是笔法自身的结构,如果在学习书法的过程当中,我们掌握好了笔法自身的结构问题,那么剩下的它的大结构,也就是结体问题,我们就会迎刃而解了。

那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道理呢?这个道理其实也不复杂。我们知道,我们做一个家具,你的尺寸要合理,要准确,同时,要把零件就是单件要做准确,做准确之后,我们就开始结构它了,因为每一个零件都很准确,这一套起来,就恰到好处,不用说它结构也都是非常准确的。

但是问题在哪呢?就是,如果我们的零件做错了,尤其是零件的细节做错了,榫卯该大的没大,该小的没小,该圆的没圆,该方的没方,那么,这个时候你再结构的时候就怎么样呢?就错卯接不起来了,对吧?

新中国最早时期,上海科学电影制片厂,出过一个书法教育片叫做《写好毛笔字》,这是1963年制作的一个书法教育片。

前几天我刚刚在头条上看到这个电影教育记录片。这个片子是由书法家沈尹默先生做顾问的。

这个书法教育片就提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我们首先要把零件做好,就是我们先把笔法要做好,然后再把结构调整好,相对来说结构的调整要比较容易一些。

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虽然把零件做好这个原则没有错,但是在细节上,沈尹默先生1963年这个时代,还没有具体提出来笔法是由起笔、行笔、收笔三个阶段构成的,还没有这样一个完整的理论表述。

但是,今天我们教书法的大多数都在用这样一个理论去学笔法,这就是现代人为什么要重视笔法而没有太强调结构的原因,道理很非常简单,就是说,如果把零件做好了,我们把它套起来那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如果你就是有这个结构,但是零件不对,它进不去,套不上,不舒服,还是达不到自在合理的结构,所以,要想把结构完成的很美,零件儿做好,非常关键。

那么,是不是我们因为注重笔法,就不注重结构了?那当然不是。笔法完美只是写好字的第一步,结构是第二步。

让我们能够初步的把书法安排的平平稳稳妥妥贴贴,这是我们对初学阶段的要求。在这个阶段里,我们学习书法,就是要达到笔法合理,结构合理,那么,相对来说结构确确实实它也比较简单。

比如说,对称不对称,笔画的安排匀称不匀称,比例合适不合适等等,这些问题都不是很难,如果我们做到了零件制作的完美,那么再把结构做得很完美,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很多书法之所以不够精彩,原因就在于它的笔法不是很精彩。所以一个字的灵魂就在于笔法精彩。

我们来看看笔法的结构有多重要。

如果我们从整体上看一个笔画,它包含的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步骤,但是这三个步骤,每一个环节当中要完成自己确切的具体的任务,是比较不容易的,也是非常难的,我们学书法的第一步最难的就要是把笔法写好,这是书法基础的基础。

1.我们首先看起笔

起笔有各种各样的起笔方式,由露锋起笔的方法;也有藏锋起笔的方法;有侧锋起笔的方法;也有中锋起笔的方法,在不同的字帖上面,起笔的用笔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在临摹字帖的时候第一眼要首先看出来它的起笔是什么样的笔法,把这个笔法写准了,那么,这个起笔就会起得非常成功。

笔画的起笔非常重要。它是一个笔画的头,如果这个头不是很漂亮,没有力量,那么身材和它的脚的美感和力度就要大打折扣。严重时会影响一个笔画的整体形象。这就是笔法的重要性。

所以,我们下第一笔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字帖上面,它的起笔是什么样的一个形态,怎么样用笔才能得到这个形态,就要把握好我们第一个笔画的第一笔用笔。

2.我们再来看看行笔

行笔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的,但是,简单不等于单调。为什么说行笔部分比较简单呢?因为行笔主要是顺锋状态下运笔的,它不用太多的调锋,它只是可以在行笔的过程中,产生的提按比较多。

把笔提起来,这个笔画就细,按下去,这个笔画就粗,提按用笔就是这样一个规律。因为在行笔的过程当中,笔毫都是很顺的,所以我们也叫做顺锋用笔。

行笔也有自己的难度,他的难度就在于提案。

比如说,我们写这个横画,这个横画起笔之后,我们看:一般来说都是两头粗中间细,那么在这两头,粗的两头就是开头和结尾部分是粗。

而开头的头一段,它是先粗后细,后一段是先细后粗,这本身就是要用提按完成的,这个提案按的技巧,如果掌握不好,那么,这个笔画的力度和美感就不会出来,这是行笔的难度,我们仅仅是列举横这样一个笔画,还有其它的笔画,像撇啊,竖呀,横折钩呀,等等,他各有各的难点和难度,我们在行笔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好用笔的提按关系,就能把笔法解决好。

行笔这个笔法,在草书当中,是运用难度最大的,书法的艺术性表现力也发挥的更强,只是在楷书和行书当中体现的不是那么突出,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慢慢的去体会,认真的去研究。

3.最后我们再看看收笔的难度

收笔也是笔画结构当中难度比较大的最后一个环节。

在这里我们简单的说一说起笔和收笔的特点。

书法,除了篆书之外,隶书,行书,楷书和草书,它的起笔部位和收笔部位是最有书法特点的,所有书法家的个人风格的主要特点就表现在起笔和收笔部位的特点上面。

宋徽宗瘦金体书法起笔收笔的装饰性很强,突出了笔法特点和个性记忆

我们举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比如说宋徽宗的瘦金体,你看看他的起笔和收笔,起笔是顿笔,收笔也是一个顿笔,非常的清楚,非常的有个性,还有其它字体,如隶书的蚕头燕尾,违背的横切挑画,这都是书法字体风格个性的特点,形成个人书法风格特点的地方,就在于起笔和收笔部位具有的笔法装饰性。

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收笔是一个非常有价值有难度的一个笔法。

它的价值就在于,既要把一个笔画的特点写的完整、有个性,又要关顾下一个笔画的起笔位置做准备。

书法用笔,除了起笔之外,关键就在于收笔了,所以这一笔一定要写好,如果写不出这个笔画,最后一笔的完整完美和个性来,那么这个笔画的特点我们就写不出来了。如果写不好收笔这一笔,那么,一个笔画的完整性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笔画就失败了,前两起笔行笔我们都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起笔写的是对的,行笔写的也是对的,但是收笔没有写好,这一个笔画就失败了。

米芾行书,看撇藏锋收笔,横画起笔呼应,收笔部位把竖画起笔送出去。

再一个,收笔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他承上启下,在收笔这个位置虽然完成了完成了这个笔画的书写,这是不够的,还要准备和下一个笔画的连接,所以,我们在行书里面经常看到,上一个笔画写好之后和下一个笔画连接的时候,往往就是上一个笔画的收笔部位和下一个笔画的起笔部位密切联系,那么这种连带关系,我们也把它叫做是“接笔”关系。

所以我们练习书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三个笔画,就是起笔,行笔收笔。

尤其是收笔,他承担的任务比较多,在不同的书法里边,他的笔法的韵味不太一样。

比如说,在隶书和楷书当中,它的那个韵味和下一个笔画连接,我们看的不是很清楚,但是在行书和草书里,非常重要的就是上一个笔画的收笔和下一个笔画起笔的连接点,而这个连接点,就反映出了书法的流畅之美和速度之美,这些,都不是我们在结构当中能够解释清楚的,而是一个笔法问题,而且是笔法决定结构的问题。

目前我们在书法教学当中,大家都已经形成了比较一致的共识,就是都知道笔画的结构,是由起笔、行笔和收笔构成的,但是我们在具体教学的过程当中,比较注重起笔和收笔,对行笔的认识不够充分,这是需要我们加强一下的。

但是,我们刚才说的起笔、行笔、收笔,在书法当中是只是完成了一个笔画,还不能保证你解决好完成一个字的结构的问题,要把一个字的笔法完整的来完成,我们再加上一个笔法叫做“接笔”。

4.“接笔”是个什么概念

实际上,前面我们在说到收笔的时候已经提到了,就是说在上一个笔画收笔的部位转移到下一个笔画,确定起笔部位的时候,要注意研究字帖中的这样一个法则,这就是“接笔”的意识。

尤其是在行书当中,我们常常会看得见,上一个笔画和下一个笔画的连接点儿,虚虚实实交融一体。给人一种流动而波澜起伏的美感。我们把上一个笔画和下一个笔画,相呼应的连接点就叫做“接笔”。

如果我们是在写楷书,不像行书那样连接点看得很清楚,但是这个连接点是存在的,我们一定要注意上一个笔画在接笔完成以后,下一个笔画起笔的时候和上一个笔画的连接点在什么位置,这就是“接笔”。一个字就是靠接笔的准确连接来实现结构的。

所以,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讲,只要我们善于注重书法的接笔问题,那么结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你认为哪些可以为当代书法学习提供帮助?

古代关于书法的论述相当多,内容也很丰富,堪称博大精深,大多都是书法的普遍性和个性化的层面的知识和学文,而书法的共性化和特殊性化的规律,论述的少之又少,至今人们一提书法的笔法,就提到“千古不易",这个提法是有道理的,但“干古不易"的笔法运转规律是什么?没有人阐述说明其规律,有人提出了“提、按、顿、挫,捻笔杆等“观点和思想,实践证明不是书法的笔法规律,严重地影响了中国书法的推广与普及,到目前为止没有得到科学地有效地解决好“书法两大瓶径"问题。古人对书法的论述可以借鉴学习,好的有帮助的,古为今用。当代当下,有了书法的法的论述和书法遵循的规律的论述,即《五点64诀书法规律探秘解析》,应用到书法的实践活动中去,对书法的推广和普及,书法进校园,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和价值,直至书法走向世界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