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中礼代表作品

学国学更重要这已经是我们这个社会的通识。我们要强调现在的国学很重要!中学、汉学、国粹、国故等名称都不是总揽全局的概念,国学中的《诗》《书》《礼》《易》《乐》《春秋》”人们自然而然的会从传统文化中寻求精神寄托和人生信仰。...

中礼代表作品,现在的国学很重要吗?

国学很热,国学很重要,学国学更重要这已经是我们这个社会的通识。

我们要强调现在的国学很重要!但是,必须首先要搞清楚国学到底是什么?

“国学”这个概念最早是“国立学校”的意思。如最早的先秦著作《周礼·春官宗伯》“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此处“国学”指都城的国立学校。又如庐山下面有个“白鹿洞书院”,是南宋朱熹建成的、当时的“四大书院”之一。但是在朱熹之前,这个地方叫“白鹿洞国学”。在这里“白鹿洞国学”就是“白鹿洞学校”。可见,在中国历史上所谓的“国学”都是指“国立学校”的意思。

从中国古代一般到明清,泛称古代的学问为“古学”。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为了和西学有所区别,就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清代康乾之际,为了和宋明理学有严格的区别,又渐渐称为“汉学”。到了近现代,著名的学者章太炎提出了“国故之学”。不过,中学、汉学、国粹、国故等名称都不是总揽全局的概念,最后学者选定了“国学”这一称谓,因为它有纵览诸家、包罗万象之意,这是“国学”一词的大体渊源。

中华国学的宗旨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国学”包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其中诸子百家,包括“儒、释、道、刑、名、法、墨”等等各家,乃是“为天地立心”之学;其中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在古代,“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贵族子弟在太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书与数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所需之术,是在古代“小学”阶段的必修课,乃是“为生民立命“之术;其中五术,乃是 “为往圣继绝学”、“究天人之际”关系的学问,包括“山、医、卜、命、相”等。

我们认为,国学中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是中国学问的最初源头,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形态。国学就是以“六经”为核心的中国学术,是中国人立国和做人的基本依据,是中国人的精神源头和根底。

近代中国,由于灾荒、战争、动乱和政治运动等诸多原因,导致中国几代的知识分子深受西学影响,中国文化都呈现相当的“西化”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有了一定累积,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国人的民族自信心有了很大恢复,精神生活却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人们自然而然的会从传统文化中寻求精神寄托和人生信仰,因此。国学热也是大从的内心需求。

学习也是一种信仰。人没有信仰,精神就无处安身,就无法明白真正的成功其实是内在的,与财富并无直接的关系。人们要有自己的哲学认知,才能安顿他的心灵,才能在他遭遇挫折时也有所寄托。

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下,知识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现在无数传媒把它变成大众化的学问,而短时间的速成班,其结果只能接触到其皮毛,不求甚解、断章取义,将一个系统性的国学知识,做了一些片面的理解。

在成功学泛滥成灾时期,狼性、激进、浮燥之风绑架了国学,让人们无法静心解读国学那沉厚的文化沉淀。

在泛娱乐化、金钱之上社会中,一些国学班把传统的经典文化不加选择的灌输给学员,以致于引起很多人对国学的反感,认为国学中的封建思想会对性格尚未成形的青少年儿童造成不好影响。

现在媒体传播的国学都是基础常识。国学思想真正在生活中的应用,要严谨的研究产生。大众娱乐化的国学只是一种形式,一种传播方式。

现在有人认为已经没有必要学习国学了。这是错误的,我们现在还是要学,而且要努力、认真、用钻研的态度继续学习国学。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过:“世界未来的希望在中国。”在世界从以物质为中心走上以精神为中心进程中,中国的国学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现在有人说,科技这么发达,我们还研究《易经》有什么用?

《易经》不是天命之学,不是神学,它是古代的一个朴素的辩证之学,通过卦辞和爻辞,来说明事物的发展是不停变化的。

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恰到好处,过犹不及,最坏的爻可能存在着变好的原因,最好的爻也可能存在着变坏的原因。无论拿到什么爻,它都不提供结论,而只提供你思维的方法。

现在电脑一打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通。关闭电脑,头脑一片空白,这怎么能成为自己的一个学问呢?知识文化是要经过心灵的化学变化,才能变成自己的知识血脉。

庄子讲了一个故事:孔子的学生子贡,看到一个农民抱瓮而灌,子贡说,现在的人发明了桔槔,用力小而作功大,你为什么还用罐来浇水呢?农民说,人们一有了机械必有机心,有了机心,人类的堕落就开始了。

这则故事对我们很有启发。我们学习国学不能有机巧之心,而是要学习到能转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的学问,学习思维方法,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中国的国学主要解决心灵的问题,它可以使进行现代科学研究的人心灵丰富。杨振宁先生、陈省身先生、著名数学家丘成桐等对中国的诗文都非常的喜爱。读古诗词犹如春风徐来,惠风和畅,就会帮助提高思维能力。

我们现在学习国学不是为了抵制西学,相反,我们还要向西方学习,学习他们的科学技术,学习他们好的、有用的地方。但是,我们更要学习我们的国学,把国学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国学的终极目的是“为己”之学,而不是为人、为物、为事而学。孔子在《论语·宪问》里提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强调学习的目的应侧重于道德学问的提高与升华,“为己”之学的终极目标是“利他”。

当我们每一个人都由于“为己”之学提升到自己的心灵境界时,那么人类本身已存在的“不虑而知”的良知就和天地本体同在。那么,我们提倡的感激之心、敬畏之心、恻隐之心、知耻之心便会成为我们民族坚不可摧的心灵的长城。使我们的社会生活更加和谐安定!

文皇是谁的谥号?

三国魏文帝曹丕,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诔碑》:“ 文皇 诔末,旨言自陈,其乖甚矣。

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与卞夫人的长子。

曹丕文武双全,八岁能提笔为文,善骑射,好击剑,博览古今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220年正月,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之后曹丕受禅登基,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统治。

他在位期间,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汉朝在西域的设置。除军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学,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黄初七年五月病逝于洛阳,时年40岁。去世后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谥为文皇帝,葬于首阳陵。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