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嵇康的琴曲代表作品

近人鲁迅的诗句放在王绩的一生遭际来看。这种想抛下一切赫然出隐、又心存不甘的愁苦焦虑“很容易让人想到归隐田园淡泊宁静的陶渊明。却忽略了诗中于渴望归隐洞见山林心生欢喜之外,但是诗人却把自我内心的情愁赋予到周遭环境以及个体姿态之中”...

嵇康的琴曲代表作品,王绩因野望而千古留名?

“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近人鲁迅的诗句放在王绩的一生遭际来看,也恰如其分。只不过鲁迅彷徨于“新文苑”与“旧战场”文化阵地的选择,王绩则深陷入仕还是出隐的两难囹圄,因此比起他的偶像“五柳先生”陶渊明,“五斗先生”总是流露出一种身份认同的焦虑。这种想抛下一切赫然出隐、又心存不甘的愁苦焦虑,在《野望》一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题目说到,很多人把这首诗理解错了。窃以为诗句本身朴素自然的语言风格,加上描写的是乡野田园景致,很容易让人想到归隐田园淡泊宁静的陶渊明,也就把这首诗联想为闲适安逸,清静玄远的调子,却忽略了诗中于渴望归隐洞见山林心生欢喜之外,隐含着的不甘与忧愤。那么这样复杂矛盾的情绪到底是如何在这首诗中体现的呢,我们先从诗词大意赏析一下这首诗。

一、诗意赏析如下: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诗歌大意朴素浅近,在这里不做过多解释。首句“东皋薄暮望”的“望”字,是全诗的诗眼,“望”是一个发起的动作,也是贯穿全文的视角。以下全部景致内容都从眼底这一“望”展开,望见的景致又再次生发新的感触,联动下一步的动作(长歌怀采薇)。“望”这个字本身就富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韵味。它不仅仅是看、极目远眺。它除了“远眺”的基本义还带着“渴望”与“追寻”的引申含义,还带着可望不可即的缺憾。如“望尽天涯路”,再如“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凡此等等,都包含着屈原在离骚中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建构的文人精神原型:对建功立业,求仕治国的不懈追寻。

在首句诗人交代自己所处的环境,他一个人处在东皋之上、薄暮之中,这本是一种客观的处境,但是诗人却把自我内心的情愁赋予到周遭环境以及个体姿态之中,导致整首诗看起来质朴浑厚,仔细读来却似暖实冷,似淡泊实忧愤。这是因为温暖秋景之中蕴含着诗人对自身孤独异质性的一种体认,这种体认造成了诗人在自然盛景中感到的不是融合,而是一种抽离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有我之境”是这样解释的:“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而王绩接下来对山乡景物的描写,也正是印证了这句理论,饱含着个人遭际的情绪体验完成对眼前景物的摹写,他如实写出秋季树色暮霭的明亮热烈,却也没有办法回避自己的孤独。

于是颔联,他所看到的景致“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份秋色是红黄杂陈的、落晖也是明亮的,带着秋天色彩的瑰丽。但是面对此情此景的作者,是“徙倚欲何依”的状态。。“徙倚”语出《楚辞》意为“徘徊,彷徨”。“欲何依”则出自曹操《短歌行》“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徘徊彷徨,是因为作为隋唐之际的诗人他不知道前路在何方。无所归依,化用《短歌行》又见其怀才不遇的失路之悲。满树的秋色不能给予他安慰,反而平添了几分清愁。这又是一种“悲秋情结”。以乐景写哀愁,更显其哀。

颈联从自然界的物象转向人世间的物象,因为所选取的物象“牧童驱犊”、“猎马带禽”与上联一样,都带有田园色彩。但是这两句的意象是主观能动的,是自在而富有生命力的,而且他们是归返,与诗人“无所依”的姿态恰好相反,这正是反衬,突显诗人彷徨无依,无所自适的状态。牧人也好,猎人也好,生活在这人世间,或放牧,或打猎, 各自都是笃定的存在,只需在既定的生命轨道上细水长流地生活下去就可以了,他们的人生简单而快乐。而诗人却没有这份笃定,他一直在仕与隐之间犹疑彷徨,靡靡无所骋。出仕时, 他无法忍受官场的复杂与浊恶,只好选择辞官归隐;归隐之后,却又无法从山水田园之中获取真实的快乐。这就是诗人正面临的身份焦虑,两边都有他无法自适的地方,身在江海而心存魏阙,亦或身处庙堂又念山水田园之乐,所以他只能孤独而拧巴的活着。

尾联“相顾无相识”,这里不止是现实与牧人的不认识,更是与他们之间生命姿态的陌生,诗人的孤苦、盲目追寻通过他们的生机对比得更为明显,他向往着牧人拥有的简单而糊涂的快乐,却也深知精神层次的差异(或者说是文人群体的高傲)让他不能与这群人共处,也自然不能在自然环境中获取真实的快乐。他无法在自然田园中说服自己安心归隐,只能想起圣贤孟子“尚友”的原则,企图在古诗吟诵中与古人寻找共鸣,获取一丝虚虚实实的精神慰藉。所以要“长歌怀采薇”。“采薇”引自《诗经》,以伯夷叔齐不食周粟来宽慰自己,既然所遇之人皆非故友,又知音难觅,只能寻古人“为友”,聊以自慰耳。

二、“五柳”与“五斗”:形骸与灵魂何处归依?

说到王绩,总是不可避免要提及他的偶像陶渊明。王绩将陶渊明当做偶像,处处效仿。陶渊明归隐南山,王绩隐居东皋,称东皋子。陶渊明写《桃花源记》,王绩著有《醉乡记》。陶渊明有自传《五柳先生传》,王绩仿写《五斗先生传》。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并书写了大量闲适自然的田园生活,同样的内容也经常出现在王绩的诗中,可是王绩毕竟还是他自己,即使写同样的田园诗,他独特的生命形态涌动其中,也让人读之就明白:他也是独树一帜的田园诗人,并不是陶渊明拙劣的模仿者和盲从者。

这种独特的生命形态正是他心存忧愤的身份焦虑形成的,与陶渊明相比,王绩的归隐有些不同。陶渊明发自内心的对官场案牍劳形的生活发出拒斥和厌恶,才会叹出“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在归隐后喜气洋洋的写了《归去来兮辞》,又在诗里感叹“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会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然景象发自内心的欣喜,哪怕“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也怡然自得,陶渊明的“隐”,有毅然决然的坚定,他洞悉了自己身为何人,所为何物,自然田园才是他身体和精神的最终归属。而王绩的“隐”,似乎多了一些无奈。王绩在《自撰墓志铭》如此自评:

才高位下,免责而已。天子不知,公卿不识,四十五十而无闻焉。于是退归,以酒德,游于乡里。

有志难伸,无人赏识,四五十了还默默无闻,只能退隐,以嗜酒的爱好在乡间游走。才高位卑的不甘,在《野望》里表现得淋漓尽致,面对如此美好暖热的秋色盛景,王绩远不是陶渊明那样欣然接纳,融入其中的,而是处于一种游离的状态。王绩的诗里没有对自然的闲适和依恋,也没有人与人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我们看到的是精神世界的不自适。“三隐三仕”的经历证明了他始终不能完全忘怀世事,也从未断绝功名之念。当他目睹眼前的一派秋色时,他满眼看到的都是迟暮之年的自己,所以顿生悲凉。这种秋悲,其实是年华老去而功业未成的文人在光阴流逝面前产生的一种仄迫感,也是不受赏识不被认同而感到的“异质性”。所谓“异质性”,就是对自身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的荒诞性体验,是由仕与隐之间无从选择和无所归依的孤独感。不愿老去和难以放下执念归隐,都是对命运强大而不可调和的力量一种个人的、无可奈何的挣扎抗争,这便构成了王绩独特的生命形态的全部内容:于田园景物中带着浅淡绵长的忧愤焦虑,和诗人并不想执着于此却无法回避内心的矛盾焦灼构成的一种辩证法色彩浓烈的美感。

品味《野望》诗词矛盾复杂的美感之外,也要结合王绩所处时代的诗歌流变对他和诗做一个总体的评价。

王绩处在隋唐之间,在他之前正是盛行形式柔靡绮艳、内容露骨浅俗狭窄的宫体诗的时代。王绩却力避华靡柔绮的艳俗诗风,通过追寻陶渊明质朴浑厚的田园诗风的方式,一定程度上扫除了诗坛的不良风气,是清健俊爽,富有“风骨”的优秀诗歌传统的复归,对初唐诗歌风气起到了正确的引导作用。在铺陈繁复的宫体诗中我们重新看到了一种个性化的自我抒写,我们又仿佛在清新质朴的诗风中看到了对“风骨”的呼唤。即目触兴的写实手法,描绘田园生活的恬静,透漏出对世乱的隐忧和自身困境的求索。

王绩虽然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他虽然没有能够“铁肩担道义”,以一己之力传扬时代精神完全革新诗坛风气,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为诗坛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但他在意境提炼上复归陶氏清腴玄远的审美趣味,借即景会心的山野景物,寓个人丰富的情绪体验于典型环境和日常生活状态之中,在题材内容上实现了山水诗和田园诗的初步合流,为将来王维、孟浩然定格山水田园诗派做出杰出贡献,在五言诗的格律,平仄方面也为杜审言、苏味道、王勃等初唐诗人提供了良好的范式。

所以,赏析诗歌不仅要仅从表面选取的意象和诗歌大意去推测诗意,而要“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充分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在此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理解。不过,“诗无达诂”,无论诗词还是小说作者和批评家都不具备完全的解释权,文本的意蕴是要在读者的阅读和再创造过程中开掘完成的,所以教科书的答案或者专家的答案也不一定就是完全正确的,文字的魅力就在于所指意义的开放性,应该鼓励对诗歌多种角度的解读。

回答完毕,不足之处还望条友们多多指教!

为什么将六朝至唐代称为受动时代?

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王羲之父子的字,顾恺之和陆探微的画,戴逵和戴颙的雕塑,嵇康的广陵散(琴曲),曹植、阮籍、陶潜、谢灵运、鲍照、谢朓的诗,郦道元、杨炫之的写景文,云岗、龙门壮伟的造像,洛阳和南朝的闳丽的寺院,无不是光芒万丈,前无古人,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与趋向.

两汉时期哪几类乐器的发展反映?

两汉时期,天下大一统,封建社会空前发展的新形势下,古琴艺术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个时期出现了文人音乐家,他们既是文人,又是音乐家,善弹归纳,打破了音乐技艺的局限,把深邃的哲理、丰富的想象、创新的技巧注入到音乐的创作和演奏当中,赋予了古琴音乐更加深沉的灵魂,把古琴音乐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而在两汉时期的琴学理论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古琴曲曲集,专门讲述古琴的琴论专著,以及关于作品的演奏技法,记谱法的相关论述,还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音乐家,主要代表作有东汉蔡邕的《琴操》,嵇康的《琴赋》,匊瞻《琴声律图》等。

一、《琴操》

东汉蔡邕所撰,二卷,它是现存介绍早期琴曲作品最为丰富而详尽的专著,原书已佚,经后人撰录成书,包括有:诗歌五首、九引、十二操和河间杂歌二十多首,共分四类,著录了47曲,分别记述了琴曲作品之作者、命意、创作背景或与作品有关之故事等,有的还附有歌词。

二、《琴赋》

三国嵇康所撰。文中有对音乐作用的论述,认为音乐“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嵇康根据自己的见解,把当时流行的琴曲分为两类,一是“曲引所宜”的上乘之作,如《广陵止息》,《东武太山》、《飞龙》、《鹿鸣》等;一是“下逮瑶俗”的通俗琴曲,如《蔡氏五弄》、《王昭君》、《楚妃(叹)》、《别鹤(操)》等,还具体而细致的分析了一般琴曲的音乐评论。

三、《琴声律图》

琴论专著,作者为匊瞻。文中对于散音、泛音、按音进行了形象化的描述,颇能概括三种奏法的音色特点,他说:“散音虚歇,如风水之淡荡。”“泛音唯美轻清,若仙歌之九咏。”“按音如雷隐隐或如山崖磊落。”

两汉时期的琴学专著,从数量、内容、形式上继承并发展了先秦的传统。琴曲作品也更进一步向乐器化方向发展,名曲《广陵散》、《酒狂》、及现存最早的文字谱《碣石调 · 幽兰》,流传于后世,对于古琴艺术的发展影响至今。

细化下来有哪些?

音乐垂直领域,细化下来有哪些?

音可以分为乐音和噪音两大类。

噪音咱们不去讨论。乐音是音乐中所使用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材料,音乐中的旋律,和声等都是由乐音组成的。

音乐又可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

1.声乐又分为

(1).美声唱法、

(2).民族唱法、

(3).通俗唱法。

2.器乐分为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

(1).民族乐器包括吹,拉弹,打四大类,代表乐器有【1】唢呐、笙,笛子等;【2】二胡、中胡、高胡等;【3】琵琶、柳琴、古筝等;【4】锣、鼓、镲等。

(2).西洋乐器也分为四类,代表乐器有

【1】长笛、短笛、单簧管、双簧管等;【2】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等;【3】吉他、贝斯、竖琴等;【4】定音鼓、木琴、军鼓等。

此外音乐还可以细分为戏曲音乐和舞蹈音乐。

戏曲音乐包括京剧、越剧、豫剧、昆曲、黄梅戏等。

舞蹈音乐大概分为

1.民间舞蹈音乐

2.古典舞蹈音乐

3.芭蕾舞蹈音乐

4.拉丁舞蹈音乐等

这只是一个大的框架,如果再细分,还可以分出很多的分支,就不一一介绍了。

最古老的古曲?

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古琴曲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粱代丘明的《碣石调·幽兰》。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

有春秋时期晋国师旷的《阳春白雪》;

先秦的琴师伯牙的《高山流水》;

楚汉战争时期的《十面埋伏》;

汉代的《汉宫秋月》;

汉末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

魏晋时期嵇康的《广陵散琴曲》;

明朝的《平沙落雁》;

古曲《梅花三弄》;

古乐曲《夕阳萧鼓》,后编成丝竹乐曲《春江花月夜》;

历代传谱的《渔樵问答》。

广陵散是不是代表曲终人散?

是。广陵散,是最著名的古琴曲之一

公元263 年的一个中午,嵇康临刑东市,刑场早被围得水泄不通。

嵇康神气不变,回首看了看太阳的影子,距离死亡,他还有一点时间。在这生命的最后一点时间里,我们都能干些什么呢?电视上经常看到人喊“冤枉啊”!然后带着冤屈悔恨死了;还有的喊“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也充满豪情壮志地走了。

而嵇康,将刑东市,平静如常,“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嵇康说:“袁孝尼曾想学这个曲子,我没有教给他。《广陵散》,从此绝矣!”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