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青铜器代表作品,宋代青铜器的历史背景?
真正可以称为青铜器研究的学问,是从宋代(约真宗时)才开始的。而这与宋代金石学兴起有直接关系。
“金石学”之金,是指商周时期的铜器及其铭文,“石”主要是指秦、汉以后的石刻。
“金”在春秋以后铜器铭文中即有称之为“吉金”者,取其坚固之意。“石”也称“乐石”,“嘉石”、“贞石”,意为质美,多见于碑石与六朝墓志。“金石”二字连称,东周文献已见,如《左传》襄公九年季武子言于晋侯曰:“君冠,必以裸享之礼行之,以金石之乐节之。”
“金石”分别指铜钟与石磐。北宋曾巩(1019-1083)的《金石录》,最早将“金石”作为学术术语使用。至清代乾嘉时期,“金石学”才正式命名。所谓金石学,即主要是以零星出土的古代铜器与石刻为研究对象,偏重于著录与文字考证。
北宋金石学之所以兴起,有以下历史原因:
(一)北宋王朝建立后,为整治五代时军阀割据造成的混乱局面,一方面从军事上、政治上强化中央集权制的政治统治,另一方面亦提倡经学,以恢复礼制,巩固政治秩序。
从宋真宗(998-1022)开始,尤其注重儒学,推崇儒家经典,金石之学在当时正适应了北宋统治者此种政治需要,这点在北宋刊行的金石著作中有比较明显的表述。
这些著作对于金石学的功用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认为古器本身是古之圣人用以载道之物,强调其作为礼之象征的功用。正如李公麟所言:“圣人制器尚象,载道垂戒,寓不传之妙于器用之间,以遗后人,使宏识之士,即器以求象,即象以求意,心悟目击命物之旨,晓礼乐法,而不说之秘,朝夕鉴观,罔有逸德,此唐虞画衣冠以为记,而能使民不犯于有司,岂徒眩美贪玩,为悦目之具哉。”
显然,此种说教是认为古器物有直接的晓以礼教而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
另一种说法,是认为研究金石学可以复原古礼,正经补史。如刘敞自叙其《先秦古器图碑》时所言:“三王之事,万不存一,诗书所记,圣贤所立,有可长太息者独器也乎哉。”
他在所著《先秦古器记》中讲到,编撰此书是为了借此使“礼家明其制度,”小学正其文字,谱牒资其世谥。
翟耆(qí)年在《籀(zhòu)史》中评述太学博士吕大临考证彝器之成绩是“其讨论深远,博而合经”,“述天子册命之礼尤详,可以想象当时礼仪之大纲。”
吕大临为其《考古图》所作序言亦言著书之目的乃“探其制作之原,以补经传之阙亡,正诸儒之谬误”。应该说明的是,此种正经补史的功用,由于含有实证主义的色彩,所以客观上还是有助于史学与文字学之发展的。
宋王朝为了恢复古礼,甚至依据经典仿造出土古礼乐器。宋徽宗时出土铜器之多,仿制礼乐器之风亦更盛。
(二)宋代中央集权政治强化,做官者益多,官僚机构庞大,金石学也正适应了地主文人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在当时,金石古玩多已成为商品,故许多官僚文人能依靠钱财网络流传于世之珍贵铜器。赵希鹄《洞天清录集》曾记载说当时这些文人“摩挲钟鼎……不知身居人世……”
(三)宋代造纸、印刷业、拓墨技术都得到显著发展,也为金石文字的流传提供了方便。
在两宋金石学风行的形式下,有一部分学者专心致力于青铜器及其铭文的研究,并出现了一批于后世颇有学术价值的青铜器著作。
宋人青铜器著作至今仍可得见其大致面目的,主要可以分为五类:一类是图文并茂,即不仅著录铭文,亦有器形图者,可称为图录式。第二类是仅录铭文而无器形图者,可称为款识类。第三类是不录图形,基本不摹铭文,专作铭文及器形考释,可称作考释类。第四类是书目提要式。第五类是字典类。
宋人有关青铜器的著作,对于青铜器的定名多有贡献。
王国维就曾指出:“凡传世古礼器之名,皆宋人所定也,曰钟、曰鼎、曰鬲、曰甗、曰敦、曰簠、曰簋、曰尊、曰壶、曰盉、曰盘、曰匜、曰盏 ,皆古器自载其名,而宋人因以名之者也。曰爵、曰觚、曰觯、曰角、曰斝,古器铭辞中均无明文,宋人但以大小之差定之,然至今日,仍无以易其说。知宋代古器之学,其说虽疏,其识则不可及也。”
此外,宋人对青铜器纹饰所定之名,有的今日仍沿用,如《博古图》所定饕(tāo)餮(tiè),蟠(pán)螭(chī)等名。宋代金石学家在青铜器的器类及纹饰定名上所做的工作是对青铜器研究的重要贡献。
当然,限于当时所能见到的资料以及古文字学的水平,特别是由于在治学方法上没有摆脱旧的经学研究范畴,更不可能有科学的器型学,他们所定的名称有一些未必得当,有的更属牵强,这是今日所不能苛求的。
宋代虽然堪称是青铜器研究的奠基时期,但由于金石学受到重视,统治阶级人士多喜收藏古物,古物价格遂大增,于是各地盗掘古墓之风极盛。
宋人叶梦得在《石林避暑录话》中讲到当时的情况:“宣和年内府尚古器,……而好事者复年寻求,不较重贾,一器有值千缗者,利之所趋,人竞搜剔山泽,发掘冢墓,无所不至。往往千载之藏,一旦皆见,不可胜数矣。”
这种对古迹的破坏,使许多古器物失去科学的地层与出土地记载,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这是伴随金石学兴盛的同时所出现的另一阴暗面。
北宋时代盛行的古铜器蒐(sōu)集、研究之风气,在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逐渐凋落下去。刊于南宋的几部分金文著录书,像《啸堂集古录》,除去北宋人已著录过的器物外,新收器并不多,仅一百三十余器,赵明诚《金石录》亦多收北宋人书中已著录之器。
尤为遗憾的是,靖康二年(1127)侵入汴京的金军将宋室所藏铜器与其他珍贵古器一起尽略而去,而这些铜器中的多数被金人毁掉了。
宋代以后,元、明两代在青铜器研究方面处于低落阶段,没有青铜器著录与研究性著作。惟官僚、文人、学士仍有收藏与观赏金石著作手迹、善本之兴。
因而,《考古图》、《博古图录》在元代有翻刻本,而大多数宋人金石著作均在明代重刊,像《考古图》、《博古图录》、等,甚至数次刊行。
明代人的墓葬中也有先秦铜器出土,如1973年在四川铜梁张叔珮夫妇墓中即出土有殷代铜方鼎与战国铜圆鼎各一件。张叔珮为嘉靖至万历年间人,出生于官僚家庭,其父在朝廷任要职。其墓内出先秦铜器说明明代时虽青铜器研究不盛,但收藏古代青铜器仍是部分官僚士人之爱好。
世界之最最大的青铜器是?
中国古代“世界之最”和“世界第一”:
1.中国瓷器的发明在世界上最早。原始瓷器主要是烧自瓷,始于商代,早期瓷器始于东汉,到唐代,中国瓷器及其制造方法才传播到东、西方各国。
2.中国发明的“陀螺仪”,是飞机、航船用的定向仪器,早在公元4世纪的东汉时期就制造出来了,比欧洲早1300多年。
3.世界上最古老的物理实验室,是中国古代的声振实验室,当时叫缇室。
4.世界上第一个世界上第一个利用热气流推动机械旋转的装置,是中国的走马灯,在北宋时期就有记载。人类利用太阳能,早在3000多年前就被中国祖先“阳燧”(发明太阳下取火工具的人)首次实践过。记载滚珠轴承的人,是元代杰出的科学家郭守敬。6.世界上最早的测湿仪,是中国汉朝初年发明的天平式湿度计,比欧洲出现类似的湿度计早1600多年。7.世界上最早发明钟表的人,是东汉时期的张衡。8.中国在北周时就发明了火柴,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早好几百年。9.世界上首先发现氧的,是在中国古代的炼丹术之中,这是近代化学的先驱。10.中国古代的泥范、铁范、蜡范三大铸造铸件的方法,是世界上最早的铸造技术。1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河姆渡原始居民培育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对野生稻进行培育、种植的国家。1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和种植蔬菜的国家(半坡原始居民)。13.商朝司母戊鼎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有哪些中国历史的冷知识?
在中国上下有记载的近3000年历史中,发生过许许多多或鲜为人知,或不知其据,或以讹传讹的事情,这些被后人统称为“冷知识”。
以讹传讹版一、马谡并不是诸葛亮斩杀的,而是病死的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可谓千古传颂,说的是诸葛亮北伐时,马谡丢失街亭,导致蜀汉大军功亏一篑,诸葛亮按律治马谡之罪的事件。
可马谡因失街亭获罪不假,但并不是被诸葛亮斩首的,而是病死在狱中。《三国志》中记载很明确:“谡下狱物故(死亡)”。所以,马谡其实是在狱中就病死了。(《三国志·马谡传》)
二、第一个焚书的并不是秦始皇,而是孔子
很多人都知道秦始皇焚书的典故,但实际上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曾经有焚书的行为。
西汉《七纬》记载,孔子得书3240篇,取其中120篇留存,烧掉3120篇。《郑板桥家书》也说:“秦始皇烧书,孔子亦烧书。”
不过,孔子所烧书只是他所得的那部分,影响有限。(《七纬卷弟九·尚书纬之一》)
三、蔺相如从未做过赵国国相
“将相和”,讲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
廉颇是将军不假,但蔺相如却从未做过赵国国相,他最大的官职是上卿。(《史记·蔺相如廉颇列传》)
四、尧的原名不叫“尧”
按《皇极经世书》,尧登基于西元前2357。都城一般认为在山西临汾的陶寺。尧的名字很有趣,叫“伊祁放勋”。
不知其据版一、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今天经常被提到,但其实最早不是英国人培根说的。
早在东汉时期,王充就曾说:“人有知学,则有力矣。”(《论衡·效力篇》。
二、可怜天下父母心
“可怜天下父母心”最早是慈禧太后说出的。在清朝年间,慈禧太后母亲七十大寿的时候,慈禧没有时间去参加母亲的大寿,就让侍臣给母亲送了很多的东西,同时,亲笔写了一幅书法,全诗如下: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鲜为人知版一、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木乃伊皇帝
辽太宗耶律德光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木乃伊皇帝。公元947年,耶律德光南征灭晋后,在返程途中病死。
文武大臣为了防止其尸体腐烂,就仿效牛羊“羓”的做法,将耶律德光的内脏掏空,用盐卤上,谓之“帝羓”。
二、明清朝女子出嫁前会检验其是否为处子
明清婚俗“婚前验处”。明清时期贞洁观念强烈,近乎至酷。女子出嫁时,女方往往派人到夫家打听消息,如果洞房第二天鼓乐喧天,则证明新娘通过了夫家检验,婚礼会一切照常进行。
否则不但不举乐,新娘还会被送回女方家,并索还聘礼,赔偿男方所有开销。女方家也会感到非常丧气,而这位新娘想要再嫁,恐怕已是不可能了。(《右台仙馆笔记》)
三、小米是从狗尾草中培育出来的
从上古一直到秦汉,中国人最重要的、也是吃的最多的主粮是小米。小米是汉人祖先从狗尾草中优选培育出来的。
四、牙刷是中国人发明的
据美国牙医学会的资料表示,世上第一把牙刷由中国皇帝明孝宗于1498年发明,方法是把短硬的猪猔毛插进一支骨制手把上。2004年,伦敦罗宾逊出版社出版的《发明大全》一书,列举了人类300项伟大的发明,也把牙刷的发明权归到朱祐樘名下。五、曾国藩脱衣点白银
道光二十八年,38岁的曾国藩为证清白,当众脱掉衣服,光着屁股走进银库清点现银,这才查清了国库亏空的真相。
古代香炉的种类与名称?
香炉除了作为敬佛或是祭祖的礼器外,
还是文人雅士的心爱之物,
置于厅堂或摆于书房案头,
读书时点上一炷清香,
便有了“红袖添香夜读书”的美妙意境。
灵性的香炉赋予人们更多的生命灵性,
它穿越时光隧道,
追逐并领略博大深远的历史文化。
香炉是“香道”必备的器具,也是中国古代民俗、宗教、祭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供具。他的用途有很多种,或熏衣、或陈设、或敬神供佛。形状上常见为方形或圆形,方形的香炉一般有四足;圆形的香炉,都有三足,一足在前,两足在后放置。
历代使用的香器包含博山炉、香斗、手炉、卧炉、香筒等不同形制的香炉,以及熏球、香盒、香夹、香插、香盘、香匙、香铲、香筒及香囊等配套器具。
中国香炉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鼎”。清朝光绪的御用香炉是由玉来做,非常薄,用手电筒打在里面,外面可以看到光源。
大明宣德炉为炉中翘楚
早在汉代以前就出现陶、瓷、铜、铁、瓦为材料制成的香炉。元末明初随着铜器铸造业的迅速发展,原先其它材料的香炉,逐渐被铜香炉所取代,宣德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黄铜铸成的铜器。
明清时期,大明宣德炉成为香具中的翘楚,也奠定了中式铜香炉在后世的地位。据史料记载,明代宣德皇帝在位时,为满足玩赏香炉的嗜好,责成宫廷御匠参照皇府内藏的定、汝、官、哥、钧等名窑瓷器的款式,以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设计和监制香炉。
错银云龙纹铜炉 明宣德
为保证香炉的质量,工艺师挑选了金、银等几十种贵重金属,与红铜一起经过十多次的精心铸炼,成品后的铜香炉色泽晶莹而温润,宣德炉的铸造成功,开了后世铜炉的先河,在很长一段历史中,宣德炉成为铜香炉的通称。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黄铜铸成铜器,具有40多种色泽,集造型形式之大成,从而将铜香炉艺术推向历史巅峰,也掀起了后朝后代的仿制高潮。
香炉使用的质料主要包括铜、陶瓷、竹木器、金银、珐琅及玉石等。
铜器香炉
明清以来流行铜炉,铜炉不惧热,而且造型富于变化。
乳钉纹豆形嵌铜琉璃香炉 唐代 铜器
此炉造型规矩精巧,亮丽有光,铜质与琉璃的搭配,质朴蕴敛,非常精致,应属精致入微品位极高之品。铜质底柱,琉璃炉身,两侧双耳,各坠一环,两圈铜质镶边将炉身分隔成上下两部,炉身器表浮着数圈突起的小点,炉盖近顶部镂有错落有致的小孔,古色古香的韵味,令人仿佛看到缕缕熏香随之四散开来。
鎏金浮雕花卉纹三足铜炉 明代 铜器
此炉直筒形,口部宽边内折,三底足呈如意云头状,整器端庄规整,为明朝香炉中较为典型的器型。近口部及底部各有一圈回纹。腹中部铸荷花、梅花、牡丹等图案。口部底部边缘、腹中部荷花等图案以及三足均鎏金,底部有“胡文明制”四字篆书铸款。
错银梅花纹三足铜炉 明代 铜器
此香炉口部呈宽带状,直腹,三底足呈如意云头状,平底。铜色黑中带红,底部有错银“石叟”篆书款。主要运用错银工艺装饰,口部宽边上一圈回纹,腹部为傲雪寒梅,近底部饰一圈弦纹,三足勾勒出如意的轮廓。
红木座错金银螭纹夔身铜熏香炉 明代 铜器
此香炉的炉式出自宣德炉谱,款式经典,源于青铜彝器中的簋,端穆冷峻中透出典雅隽永之质,乃传世铜质香炉中的上乘精品之作。工艺纹饰以粗细不等的银丝在器身、器足、双耳上镶出螭纹等不同花纹,以金片点饰其间,更添观赏之美。炉座和炉盖均为完好无损的原配红木,雕镂玲珑剔透,古香古色,与沉稳古朴的炉体相得益彰。
鎏金饕餮纹三足铜香炉 清乾隆 铜器
此炉为铜,黑漆为地,浮雕的图案鎏金。板沿口,方唇。深圆腹。壮硕的三龙首足。器口沿,曲耳上皆为浮雕云垒纹。颈为大颗的乳钉纹。腹为浮雕的饕餮纹,器表突起的纹饰皆鎏金。整器雄浑宏阔,庄严大器,古朴凝重。
鎏金开光錾花双耳三足铜香炉 清代 铜器
此香炉为桥式双耳,直口,鼓腹成碟形,三乳钉足。周身未见铸纹及焊缝,应为失蜡法制造,器身打磨得较为平滑,年代应为清中期。腹部有四个海棠形开框,框内铸有浅浮雕梅花、牡丹、松树等。
狮子踩绣球鎏金錾花铜熏香炉 清代 铜器
此香炉为三柱足,器盖、口部、颈部、铺首、开框纹饰、三柱足表面作过鎏金处理。腹部则为漆古色。盖面铸成镂空的花草纹,盖钮为一端坐的狮子,左脚踩一绣球。口部侧面錾刻一圈回纹,直束颈。肩部铸有两层凸起的莲瓣纹,两侧各有一个海棠形开框,框内为喜鹊登枝等浮雕图案。
翡翠盖钮八出戟锦鸡纹蹄足铜炉 清代 铜器
器壁较薄,唇口外撇,束颈,鼓腹,寰底,三蹄足。腹部有八条出戟,其间以回纹为锦地,上铸锦鸡纹。器盖、器座均为原配,器盖上有翡翠盖钮,表面镂雕三处花草纹,器座与三蹄足正好凹凸相合,形如三支牛角相接,中间连以莲蓬。
金螭耳猴足香炉 清代 铜器
整器呈长方形,分为盖、身两部分。器身中间外壁为长方形,短壁有龙首衔环耳,四隅为圆柱形,略长於四壁,下为四足。口沿下有连续的点纹、孤纹;长壁装饰上下两组纹饰,上为两两相对的变形鸟纹,下为简略的双龙纹;圆形柱上为璎珞纹,下为如意纹。
鎏金浮雕火焰纹蹄足铜香炉 清代 铜器
簋式鎏金双龙戏珠铜香炉 清代 铜器
鼓腹束颈扁圆三足铜炉 清代 铜器
浮雕荷花纹鎏金铜香炉 清代 铜器
白玉礼帽兽耳三足炉 清代 铜器
瓷器香炉
青釉莲花形香炉 北宋 瓷器
此香炉方唇,直口,矮领,平折肩,曲腹,束腰,喇叭状台形高圈足。浅灰胎,质细密。釉色青绿略泛灰,釉面匀净光洁,无开片,玻璃质感强,施釉近底。腹外壁塑贴莲瓣,花瓣肥厚,瓣头出肩。喇叭形足面上凸起两道缓棱。
钧釉贴花鼎式炉 元代 瓷器
此香炉口沿平折,直颈,鼓腹,圜底,下承三象鼻形足。口至颈部附对称的两长方形冲耳,冲耳中部至肩部有动物形耳相连接,颈部饰有六枚花朵形鼓钉,腹中部对称贴附有两组兽面衔环铺首装饰。香炉造型典雅,釉色柔和温润,较为精美。河南钧窑烧造。
钧窑大香炉 元代 瓷器
该香炉通体呈天青色,颈部浮雕三只麒麟,正面中央有一方形题记,为楷书铭文,标出的制作时间为己酉年(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香炉造型浑厚硕大,表面堆积着厚厚的釉料,闪耀着珠光宝气,彰显出不凡气派,实为元代钧瓷中的稀世珍品。
孔雀蓝釉香炉 明中晚期 瓷器
炉为直口,宽唇,直颈内束,扁鼓腹,三袋足;颈上附一对绶带形耳。施孔雀蓝釉,部分剥落,狮钮及底露胎。
斗彩云龙纹三足香炉 明万历 瓷器
此香炉为三足瓜棱腹高耳炉,菱花圆台形盖,盖上蹲一兽。器表用青、红、赭、黄、绿、紫黑色绘出龙、云气图案,色彩斑烂鲜丽,布局致密紧凑,颈上有“大明万历年制”青花款识,两旁有青花和红、绿等色构成的回纹。
青花人物故事图香炉 清康熙 瓷器
此香炉为圆唇,敞口,矮颈内束,鼓腹,平底,外二层台矮圈足、足底露胎。颈部上为双圈、下为单圈青花弦纹,内为卷云杂宝纹;腹部为青花“竹林七贤”图;足肩一青花单圈弦纹。胎质坚硬、致密,胎色洁白、纯净。釉色透明、莹润。青花呈色明艳。康熙中期江西景德镇民窑烧造。
漆金粉彩开光花卉纹香炉 清乾隆 瓷器
此香炉为方口,双耳,四足,盖上塑瑞兽,珍珠地开光内绘粉彩花卉,口沿双耳瑞兽底足漆金,造型规整,富丽堂皇。
钧釉香炉 元代 瓷器
卵白釉一炉二瓶三供 元代 瓷器
白地绿彩灵芝纹三足香炉 明成化 瓷器
玉器香炉
瑞兽钮象耳三足玉香炉 清代 玉器
此件玉香炉,象耳双环,盖饰龙纹,盖顶立一瑞兽。炉的中腹位置有两象耳,挂双环。上方有方折的两长护耳。身饰神兽纹,三足饰瑞兽纹,雕琢精湛。
凤耳活环寿命纹玉香炉 清代 玉器
此香炉为碧玉质地,盖呈盔形,雕饰卷云纹及兽面纹,顶镂雕盘龙钮。板延方口,上饰回纹,炉体浅浮雕兽面纹、如意卷云纹。侧面雕凤首,带活环。圆底,底部有五条环形。
菊花纹圆珠钮三足玉炉 清代 玉器
此香炉为白玉采用圆雕、透雕手法,晶莹剔透,炉身遍饰宝相纹。炉盖饰宝相纹、素纹、圆珠钮。菊花纹双耳双环。三足饰兽纹。炉内掏膛平整干净,双耳处有色沁。
金莲花钮雕勾莲纹碧玉香炉 清代 玉器
此器为碧玉材质,圆口圈足,镂雕折枝芙蓉为双耳,炉钮装饰金色盛开莲花,盖面为凸雕和浅雕莲花纹,鼓腹上雕浅地勾莲纹,花足外撇,此器造型端庄典雅,琢磨精细,为清代玉器佳品。
镂雕龙凤纹三足香炉 清代 玉器
此器为碧玉质地。盖钮为镂空雕龙钮,盖身为八面,每面均镂雕龙凤纹。高浮雕双龙耳,板沿外伸,板沿饰活环数个。器腹雕花卉如意纹,浮雕三兽首足。整器造型奇特,雕工精细繁复,古朴凝重。
玉香炉 清代 玉器
珐琅香炉
珐琅花卉纹海棠形三足双耳香炉 清代 珐琅
此为海棠形炉身,绘缠枝花卉,肩饰莲瓣纹;板沿上,上竖两环耳,耳饰小朵花卉;下承三足,圆拱状炉盖开四个云形孔透香,花形顶钮,纹饰均绘在蓝色地子上。
铜胎掐丝珐琅彩螭龙耳香炉 清乾隆 珐琅
此器铜胎,形体壮硕,为铜鎏金双螭龙耳鋬,炉口及炉底为铜鎏金镂空莲瓣纹和缠枝花卉夔龙纹造型。下承四铜鎏金兽面足,腹部以蓝釉为地,运用铜掐丝工艺饰红,白,绿等花鸟蝴蝶纹图案,纹饰生动流畅,掐丝细腻,铜胎厚重。
掐丝珐瑯伊斯兰文乳足香炉 清代 珐琅
宽边鎏金口沿,束颈,鼓腹,三乳足。香炉内部为淡蓝色。颈部为海水纹及连珠纹,海水纹以下为一圈双线勾勒的如意云头,双线内填深蓝色,如意云头内填黑色,并有红色联珠。腹部三个开框,框线内填红色,框内底色为白色,内有黑彩阿拉伯文字。三个开框之间用莲花纹相隔,花内分别填以粉红、白、绿等色。框外及乳足部分均以淡蓝色为底。三乳足各有一朵牡丹纹,以白色及粉经红色相接,过渡自然。
掐丝珐瑯缠枝莲纹直耳蹄足香炉 清代 珐琅
两直耳较高,接于口沿上,微向内倾斜。口部宽厚,束颈,球腹,三蹄足。耳部、口部、底足及内壁鎏金,部分已经剥落。香炉表面采取珐瑯掐丝工艺装饰,但釉料气泡较多,色泽不均匀。整个器表底色为淡蓝色,颈部和三足纹花卉,腹部为缠枝缠莲纹。缠枝花卉的枝条是判定掐丝珐瑯器年代的一个重要依据:元明时期为单线掐丝,而至清朝康熙以后采用双线勾勒,中间填彩。
鎏金蓝地珐琅花卉三足香炉 清代 瓷器
其他材质香炉
剔红三足两耳带盖香炉 清代 漆器
此香炉周身以剔红工艺,剔刻如意纹,三足两耳,精雕细刻,工事精巧。清代的漆制品以繁缛、精巧为主,通常在一件器物上综合了多种髹漆手法,及尽能工之事。
雕花石香炉 清代 石器
此石香炉的制作,由一整块石料雕成,分上下部分组成。上部分是石香炉,下部底座桌案形式,香炉盖顶雕刻莲花八卦图案,炉身雕有龙和寿字。底座腿部制作是常见于家具供桌形式。卷草纹装饰香炉在家具制作中地位很高,各时代权贵文人、高士极为重视。用石料作成更为难见。
浅灰陶龟驮四猴香炉 辽 陶器
此器为浅灰陶,底平,底座成龟形,龟体俯伏,龟首微伸出体外,双目圆睁,五官清晰,前后足缩在壳缘,每足有五爪。龟首后侧有尾,龟背上驮香炉一个,香炉内凹成圆缽状,香炉顶部,依龟首方向,前,后,左,右有三角形突起,各塑猴子一双。
伏狮钮双龙耳三足薰香陶炉 明代 陶器
此薰香炉造型古雅。采用贴花装饰工艺,炉盖上有圆雕伏狮,盖的两边镂空雕简洁的花瓣形成透气孔,以使香烟溢出;双耳作两条龙状,龙嘴咬着炉边口,龙上各系一小环;炉身中一边一条龙,前后相接;三足以怪兽饰之。
莲花形银香炉 辽 银器
此香炉造型新颖独特,如一束莲花。
元朝青铜器的代表作?
元草青铜器的代表作是大德四年铜权,二级文物,现藏于湖州博物馆。
该铜权高10厘米、长4.7厘米、宽3.5厘米。 黄铜质,作八面形,似瓶状,顶端权钮有孔,底作八面形台阶式,权身正面有“大德四年”直行楷书铭,背面有“官造”楷书铭。
铜权是秦统一中国以后,国家度量衡的标准器物,作为重量衡器的标准,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明清时期瓷器有哪些器型?
1)明瓷器主要器型:明代盘、碗、罐、壶等器型同元代一样。明代玉壶春瓶、梅瓶、执壶、高足杯基本上保留着元代的造型,仅稍有改革。明代的盘、碗、圈足放锝较宽,逐渐改变了元代大多数圈足内壁无釉的制作,圈足内外都施釉。宣德时的“宫碗”,口沿外撇,腹部较深,端重而实用,据近代传,至名正德时,有“正德碗”之称。宣德白釉茶盏,也是明代受欢迎的器物。
永乐、宣德时较典型器物有小巧玲珑的压手杯、壶、小壶等,另有带域外风格的双耳扁瓶、双耳折方瓶、天球瓶等。成化时总体倾向是小型器占多数,斗彩鸡缸杯“天”字盖罐是最典型器物。
正德时胎骨、造型比成化时厚重,除常见盘、碗外、较大型的洗、尊、花插等也多见。嘉靖执壶变化较大,颈部加长,肩部与底部收敛,圈足高而微外撇,壶腹部成扁形。嘉靖、万历时突出成就是大型花瓶、大龙缸的烧造。同时,各朝方形器等进一步发展,如方斗碗,方形多角罐,方盒、多层盒等。明代中后期,瓷器制品种类越来越多,如豆、屏风、围棋、笔架、水滴纸、镇纸等。
明嘉靖、万历时瓷塑最多,主要是仙佛的塑像。明代外销瓷中的“军持”,也从元代的造型演变为器身矮胖和乳头状的流。
(2)清瓷器主要器型:清代瓷在类别和品种上都比明代有所增加,主要可分为三类。属饮食类,盛器的日常用具——盘、碗、杯、碟、盅、壶、瓶、罐、洗、缸、插屏、枕、烛台等。属陈设玩赏类——花瓶、花尊、花觚、桥瓶、插屏、花盆、花托、鼻烟壶和瓜果,动物像生瓷,各类仿工艺品瓷和瓷雕、瓷塑等。属于文具娱乐用具类——砚、水盂、印泥盒、笔筒、笔架、墨床、棋具、蟋蟀罐等。另外,还有各种仿古礼器,祭祀用具以及宗教所用各式法器。
清代瓷器造型,日用器皿大都沿用历代传统的式样,但官窑仿古盛行,有仿商、周朝青铜器式样,有仿宋、明瓷器造型的。如仿明永乐、宣德的青花鸡心碗、天球瓶、脱胎杯等,仿成化斗彩鸡缸杯,“天”字罐等。民窑器有部分仿古瓷,但大多式样具有清代独特的风格。康熙朝瓶形制多变,有口小腹大的瓶,有口腹大小粗近的尊,口大腹小的称花釉或花插(特别小的花觚称为渣斗)。康熙朝时,具有特色的品种有棒槌瓶、油锤瓶、方瓶、凤尾尊,大多是民窑器。官窑器的名品有观音尊、柳叶瓶、象腿尊、太白尊、马蹄尊、苹果尊、笠式碗等。
康熙、雍正两朝都有仿明宣德和成化两朝器,但康熙仿成化多于宣德,雍正则仿宣德为主。雍正青花中,仿宣德大盘、鸡心碗、抱月瓶、玉壶春瓶、柏瓶多见,斗彩则以仿成化斗彩的天字罐、马蹄杯、鸡缸杯等为多。康熙时期出现的橄榄瓶、象腿瓶在雍正时流行。同时开始于雍正,流行于乾隆的牛头尊也出现(因器身满绘百鹿,又称百鹿尊等)。雍正瓷独特的风格是:很多器物的造型多取材于自然界的花果形态。例如,海棠花式、莲蓬式、石榴式、柳条式等。
乾隆时瓷器造型更繁多。天球瓶、葫芦瓶、牛头尊等极普遍。瓷制的各种文房用具,如粉彩笔筒、笔杆、镇纸、印泥盒、浆糊盒等,式样新异,精工细作。青花、粉彩的瓷制鼻烟壶和龙头带钩,香熏等服御,陈设器制作精巧。瓶类种类繁多,有双联、三联、四联直至九联瓶。另有壁瓶、轿瓶、转心瓶等。乾隆佛教八宝由平面图案变成了立体粉彩瓷器。乾隆多各种瓷塑,有各种人像瓷塑和佛教的达摩、观音等塑像,另有动物瓷塑多种(青蛙、鹦鹉、叭狗等)。乾隆瓷讲究雕镂和附加堆饰,如瓶类附螭耳、象耳、鹿耳、羊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