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代表作品,元杂剧六大家?
乔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王实甫并列,号称"元曲六大家。
1、乔吉
乔吉(约1280~1345),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 太原(今属山西)人,元代杂剧家,他一生怀才不遇,倾其精力创作散曲、杂剧。
他的杂剧作品,见于《元曲选》、《古名家杂剧》、《柳枝集》等集中。散曲作品据《全元散曲》所辑存小令200余首,套曲11首。散曲集今有抄本《文湖州集词》1卷,李开先辑《乔梦符小令》1卷,及任讷《散曲丛刊》本《梦符散曲》。
2、关汉卿
关汉卿(1234年以前-约1300年),原名不详,字汉卿,号已斋(又作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今山西省运城)人,另有籍贯大都(今北京市)和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等说。元杂剧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为他所作无定论),最著名的是《窦娥冤》。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如《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存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
3.马致远
马致远(约1251年-约1321年至1324年间),字千里,晚号东篱 ,大都(今北京)人, 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著名戏曲家、杂剧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还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作品《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4、白朴
白朴(1226年-约1306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汴梁(今河南开封)人,晚岁寓居金陵(今江苏南京),终身未仕。
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天净沙·秋》等。
5、郑光祖
郑光祖(1264年—?),字德辉,汉族,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市襄汾县)人,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郑光祖从小就受到戏剧艺术的熏陶,青年时期置身于杂剧活动,享有盛誉。但他做过杭州的小吏,主要活动在南方,成为南方戏剧圈中的巨擘。
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激赏郑光祖的文词,将他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并列,后人合称为“元曲四大家”。
6、王实甫
王实甫(1260年-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生平事迹不详。
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
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
蒙元给古代中国带来了什么?
蒙元带来的并不只有屠杀,还有文明与鲜花。
由于蒙元的历史较短,仅百来年,所以很多朋友对这段历史知之甚少,其实,蒙元给当时的古代中国,甚至世界,都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作为一个地域横跨欧亚的大国,当时的世界说白了就是亚洲和欧洲,所以,当时的大蒙古帝国就是世界。
(大蒙古帝国版图)
蒙古帝国内部就像一个联合国,原本格格不入的各族群、各种族,那时候都成了一个帝国的子民,所以,交汇融通在所难免。
在忽必烈的朝堂之上,就充斥着蒙古人、汉人(包括汉化的契丹和金)、色目人、欧洲人等各色人群,他们都是忽必烈的臣子,为忽必烈统治世界建言献策。
(蒙古大汗忽必烈的朝堂上充满了世界各地的人)
我们言归正传,要说蒙元给世界带来了什么,说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無月我就挑拣几样说说,如果有机会,我会在接下来,在我的文章里分享一些关于蒙元的知识,感兴趣的朋友到时候可以看一下。
元青花元代的青花瓷出类拔萃,是世界人民艺术史上的瑰宝。
现存于世的元青花,品质属于上品的仅300来件,而中国国内仅收藏了100来件,其他的都在世界各地,而中西亚却拥有这其中大部分,比如土耳其的托普卡帕宫,就有上品元青花30多件。
这里就要揭开元朝时期的青花瓷的来历了。
忽必烈定鼎中原,建立元朝,称大蒙古国汗的时候,伊朗等中亚地带属于伊利汗国,大汗是忽必烈的弟弟旭烈兀,因为支持忽必烈登大汗位有功,被赐予建立独立汗国的资格,于是才有了伊利汗国。
伊朗高原出产一种苏麻离青,这是青花瓷的主要材料,釉下青料。蒙古人征服了这些地区后,苏麻离青就大量流入了中原,在中原手工艺匠人的双手下,陶瓷工艺得到了新的发展,元青花问世了。
这种清新脱俗的瓷器,同样通过贸易流入了伊利汗国,当时的伊朗人也为之疯狂,由于两地之间的和睦关系,忽必烈甚至从中原派去了大量的工匠,到伊利汗国传授元青花的制作工艺。
这期间,中原文化大量传入波斯地区,在当地人最喜欢的波斯地毯上,也加入了很多的中原文化元素。
一直到了奥斯曼土耳其统治时期,元青花都是贵族的最爱。
伊朗成为中亚的陶瓷器出产地,正是从元代开始的,而元青花的诞生,与蒙古人征服伊朗脱不开关系。
白银流通元朝为古代中国带来的有一样东西,就是白银的流通。
到宋亡,中国都以铜币最为流通货币的主要材料,后来像我们所知的,明清都是用白银作为货币,而从铜币向白银过渡的时期,就发生在元朝时期。
元朝统一中原之后,因为不懂经济和金融,元朝政府一味的发行纸币,纸币起于北宋,到了元代,彻底成了被中央政府滥用的工具。
(蒙古人在经济方面,缺乏必要的知识)
元朝的政府以为这个纸币能当钱花,非常方便,于是丝毫不加节制的滥发纸币,又不懂得控制,到了最后,老百姓用一车车的纸币却换不来一张白纸,彻底成为了丢在地上都没人要的东西。
但是百姓总是要生活的,而当时的铜币供应也远远不足,民间渐渐的发展出了银这一流通材料。
民间以白银的重量作为交换依据,直接进行了流通,到后来,流通范围越来越广,变成了全国通用。
白银的流通一直延续到了明朝,当时朱元璋也大量发行过纸币,但明朝没有出现通货膨胀,正是因为白银的流通,且白银没有作为铸币的形势来发行,由此避免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形。
白银,是元朝政府错误财政政策下的一个财务,却阴差阳错地拯救了中国经济。
虽然元朝历史仅百来年,但其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元代医家滑寿的代表著作?
滑寿为元代医学家 。字伯仁。晚号撄宁生。襄城(今属河南)人。从京口名医王居中学医,对《素》《难》颇有研究。后随东平高洞阳学针法,精通针灸。著《十四经发挥》一书,对经络腧穴的考订和针灸学术的发展有一定贡献
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的楷书代表作之一?
赵孟頫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其中因为赵孟頫一直信奉都是道教,同时对于道教十分的推崇,所以他很多时候的作品都是为一些道观题字的帖子。《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刻在玄妙观正门之前的石碑之上,是后人觉得赵孟頫楷书最巅峰的作品,纸本宽35.8厘米,横长为283.8厘米,这个巅峰作品的石刻至今还存在在玄妙观大门之前,但是已经不是赵孟頫的原版石刻了,原版石刻早就不知所踪,可能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个石刻是随后苏州碑刻博物馆受到苏州市道教协会的委托,请名家仿制而成的。
元朝名人有哪些?
1、关汉卿(1234年前-1300年左右),”汉卿“是字,号已斋(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今山西省运城)人,另有籍贯大都(今北京市)和 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等说。元杂剧奠基人, “元曲四大家”之首,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现存18部,最著名的是《窦娥冤》。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如《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存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一枝花 · 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为“曲圣”。
关汉卿的散曲,内容丰富多彩,格调清新刚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写男女恋情的作品最多,对妇女心理的刻划细致入微,写离愁别恨则真切动人;风格豪放,曲词泼辣风趣;语言通俗而口语化,生动自然,很能表现曲的本色;喜用白描手法,善于写景,所用比喻,形象生动。
2、马致远(约1251年-约1321年至1324年间),字千里,晚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 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著名戏曲家、杂剧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还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作品《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他在年轻时写诗曾献上龙楼,热衷过进取功名,但未能实现。 马致远与关汉卿、白朴相近而稍晚,青年时期仕途坎坷,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病逝于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死后葬于祖茔。
马致远所作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其散曲大致可分为4大类:写景、叹世、闺情、世象。存世散曲约130多首,其叹世之作挥洒淋漓地表达情性,故他在元代散曲作家中被视为“豪放”派的主将,他虽也有清婉的作品,但以疏宕宏放为主,其语言熔诗词与口语为一炉,创造了曲的独特意境。
3、白朴(1226-约130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汴梁(今河南开封)人,晚岁寓居金陵(今江苏南京),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作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天净沙·秋》等。
在元代杂剧的创作中,白朴更具有重要的地位。历来评论元代杂剧,都称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杂剧四大家。
4、王实甫(1260年-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生平事迹不详。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
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
作为剧本,《西厢记》杂剧表现出的舞台艺术的完整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它问世以后,家喻户晓,有人甚至将其与《春秋》相提并论。
5、郑光祖(公元1264年~?),字德辉,汉族,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市襄汾县)人。
郑光祖从小就受到戏剧艺术的熏陶,青年时期置身于杂剧活动,享有盛誉。 但他做过杭州的小吏,主要活动在南方,成为南方戏剧圈中的巨擘。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激赏郑光祖的文词,将他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并列,后人合称为“元曲四大家”。
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后三种被质疑并非郑光祖作品。除杂剧外,郑光祖写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
除了杂剧外,郑光祖还写过一些曲词,留至今日的,有小令六首,套数二曲。这些散曲的内容,包括对陶渊明的歌颂,即景抒怀,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江南荷塘山色的描绘。无论写景抒情,都是清新流畅,婉转妩媚,在文学艺术的研究上有很高的价值。
同许多伟大的艺术家一样,尽管他们的作品数世纪来为人传诵,但他们本人的身世却鲜为人知。郑光祖也是这样,他默默地在艺术园地耕耘,把他的艺术成果奉献给民众,而又默默地离开了这个人世。
为什么有关元朝的记载那么少?
元朝的历史记载,其实并不少。之所以很多人会觉得,对元朝比较陌生,主要是因为元朝太短了。而且,元朝初年的历史,很容易被大家放到南宋历史当中;而元朝末年的历史,则容易被大家误以为是明朝的事情。
这样算下来,元朝本来就不长的历史,自然就更短了。
不过,元朝的历史虽然比较短,但这段历史延伸得却很长。想要说清楚元朝的历史,我们还得从当年成吉思汗的时代开始说起。
公元1162年,就在南宋名将岳飞被冤杀整二十年的时候,北方草原上的乞颜部落,出生了一个男孩,取名为铁木真。当时的北方草原,分布着许多游牧部落,这些部落,都臣服于强大的金国。
后来,随着铁木真长大,金国不断衰落,逐渐失去了对蒙古高原的控制。在此期间,长大成人的铁木真,靠着自己的智慧,打败了一个又一个草原部落,逐渐统一了整个蒙古。公元1206年,铁木真被麾下的草原部落,推举为‘成吉思汗’,蒙古帝国就此成立。
蒙古帝国成立后,成吉思汗开始率领蒙古铁骑,不断通过战争扩张疆域。公元1218年,蒙古灭西辽;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最后打到了伏尔加河流域才返回。公元1227年,蒙古灭西夏。
灭了西夏之后,成吉思汗在回师途中病逝。成吉思汗死后,他的三儿子窝阔台即位,继续带领蒙古帝国扩张。窝阔台在位期间,联合南宋攻灭金国。同时又让各大蒙古部落的长子,率兵继续西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子西征’。
窝阔台在位12年,最后因为酗酒而死。窝阔台死后,蒙古帝国内部围绕着继承人的问题,出现了很大的矛盾,西征军的领袖拔都,因为手握兵权,而且已经打到了欧洲那边,所以也开始拥兵自立。窝阔台死后,先是由其子贵由即位,但贵由在位三年后就去世了。此后,因为贵由的儿子都比较年幼,蒙古帝国汗位,转入了成吉思汗第四子托雷一脉,由托雷长子蒙哥继承。
蒙哥即位后,蒙古的几大汗国,其实已经相对独立了。此后,蒙哥招降吐蕃,灭亡大理,暴打南宋。但是最后,在蒙哥进攻四川的时候,却忽然战死。
蒙哥战死后,蒙古帝国内部,再次出现汗位争夺战。后来,蒙哥的弟弟忽必烈,为了战胜同为兄弟的阿里不哥,许诺其他汗国可以相对独立。公元1260年,忽必烈称帝。此后,忽必烈花了四年的时间,战胜了阿里不哥,成为了蒙古帝国的新任大汗。
但是,此时的忽必烈,对其他的四大汗国,只是名义上的领袖,无法形成有效的统治。另外,忽必烈后来推行汉化,也使得几大汗国拒绝归附,甚至再次进入内战状态。
公元1271年,忽必烈公布《建国号诏》,为新政权取名为‘元’。直到这个时候,元朝才算是正式开国。
元朝开国之后,忽必烈又花了八年的时间,持续进攻南宋。公元1279年,随着崖山海战的结束,南宋彻底灭亡。在很多人的观念当中,直到崖山海战之后的历史,才是元朝历史,这其实是错误的。
崖山海战之后,接下来忽必烈又在位15年时间。在这15年当中,元朝继续扩张,向日本、朝鲜、越南等方向进攻。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战果,但是却极大地消耗了中原地区的国力。强大的压迫,导致江南地区的百姓开始纷纷起义。不过这些农民起义,后来都被镇压了。
公元1294年,忽必烈去世,因为忽必烈的太子早逝。所以由太子的第三子,也就是忽必烈的孙子铁穆耳即位,史称元成宗。元成宗在位13年,在位期间,停止了对外战争,使得社会矛盾有所缓和。就连其他几大汗国,也开始纷纷承认元朝的宗主国地位。不过,元成宗在位期间,因为不懂财政,搞得元朝财政体系几近崩溃,国库常年入不敷出。
元成宗去世后,因为没有子嗣,所以由他二哥的儿子即位,史称元武宗。元武宗在位期间,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滥发货币,最后除了搞乱国家财政之外,收效甚微。唯一值得一说的是,在此期间,元朝和察合台汗国,瓜分了窝阔台汗国,
元武宗在位四年后去世,接下来,他的弟弟元仁宗即位。元仁宗在位期间,企图通过汉化改革,解决国内的矛盾,甚至还恢复了科举制。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却受到了很多蒙古贵族的抵制,所以成就有限。
元仁宗在位九年后去世,接下来,其子元英宗即位。元英宗继续执行元仁宗的汉化改革制度,进一步激起了元朝贵族的不满。所以三年之后,元英宗去北方避暑期间,直接被刺杀了。这场刺杀案,后世史称南坡之变。
元英宗死后,元成宗大哥家的长子,率兵平叛,而后登基称帝,史称元泰定帝。泰定帝只在位五年后就死了,另外,因为泰定帝不是正统接班,所以后来没有庙号,只能用他的年号‘泰定’来称呼他。
泰定帝在位期间,因为汉化改革失败,元朝内部已经是矛盾重重。在此期间,河南人郭菩萨以‘弥勒佛当有天下’为名起义。虽然最后失败,但也被后世视为元末农民起义的先声。
从这时候开始,元朝的天下就开始坐不稳了。
另外,泰定帝去世这一年,安徽凤阳出生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
泰定帝去世后,接下来的四年里,元朝先后出现了元明宗、元文宗、元宁宗、元惠宗四个皇帝。因为皇位一直不稳,所以元朝的吏治开始进一步混乱,甚至开始出现权臣掌权的现象。
而四年之后的元惠宗,这个庙号可能很多人都不太熟悉。但提起后来明朝给他的尊号,很多人可能就比较熟悉了。
明朝管他叫元顺帝。
元顺帝登基后,靠着宰相脱脱的帮助,总算是坐稳了皇位,重掌大权。脱脱也是一位难得的名臣,想要协助元顺帝,建立一番事业。但可惜的是,此时的元朝,已经是积重难返,再无回天之力了。
在此期间,有两件事值得一提。第一件事,是脱脱主持编撰了《辽史》、《金史》和《宋史》。之前的元朝统治者,要么忙着打仗,要么忙着争权,也没人想过要修史书。直到这时,才算是把前朝历史修完了。
第二件事,则是在此期间,黄河开始泛滥了。
黄河在历朝历代,都曾有过泛滥的记录。但是到了元朝这会儿,脱脱想要修黄河,但他的政策到了下面之后,却成了对百姓的压迫。于是,公元1351年,以韩山童和刘福通为首的红巾军,开始起义了。
接下来的历史,往往被很多历史爱好者,视作是明朝的历史。但请注意,从元顺帝登基,一直到元朝灭亡,这期间其实有35年的时间。整个元朝才持续了98年,而整个元朝的十一位皇帝里面,就元顺帝在位时间最长。
红巾军起义爆发后的历史,大家就比较熟悉了。为了镇压农民军,元顺帝不得不给予地方将领更多的实权,导致元朝中央彻底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在此期间,刘福通进行北伐,一口气打到了北京通县,差点就把元大都给打下来了。此后,就在元朝刚刚击退刘福通的北伐军之后,元廷北方的阳翟王又开始作乱,差点就打下了元上都。
这两次大战,彻底拖垮了元朝的有生力量。
与此同时,以朱元璋为首的农民军势力,逐渐统一了南方。公元1367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明朝正式开国。此后,朱元璋派大将徐达,领兵北伐。公元1368年七月,徐达兵锋直指大都,元顺帝仓惶出逃,逃往北方。至此,元朝作为一个全国性政权的历史,就彻底结束了。
回顾元朝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整个元朝的97年,抛去忽必烈和元顺帝之外,就只剩下39年而已。而中期的那些皇帝,基本上又没什么作为,自然也就导致整个元朝中期,都没什么存在感了,所以才会出现大家对元朝了解不多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