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进山水人物画的代表作品,中国传统山水画南宗与北宗的区别是什么?
秒变行家,教你一眼看出山水画的门派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国画研究方面的专家,打开一幅画就能讲出这幅画是南宗或者北宗,运用了哪些皴法,学习借鉴了历史上的哪位画家。那么,专家是依据什么做出如此快速的判断呢?中国山水画传承历史悠久,在山水画里的南北分宗论是明清时期绘画理论中的重要思想,南北宗论的提出者与最有力的推动者之一是晚明著名画家、美术鉴赏家和理论家董其昌。董其昌以禅宗的南北分宗比喻山水画的流派分野,将山水画的发展史截为两派,影响深远,延续至今。北宗更适合表现北方风骨峻嶒、高山大水、石质坚硬的自然景色,这也是南方和北方自然景色造成的。我们在看到一幅传统山水画时,如果画的是高大的山川,用笔方刚谨严,山石奇峭突兀,我们就可以初步判断为这是北宗山水。如马远的作品《踏歌图轴》。
南宋 马远 《踏歌图轴》
南宗山水则表现的是多土而植被茂密的山体,山体圆柔,多丘陵缓坡和平缓的水面,整幅画以用线造型为主,我们就可以初步判断为这是南宗山水。如董源的作品《龙宿郊民图》。
五代 董源 《龙宿郊民图》
是否能从两幅画中找到感觉呢?北宗山水方刚硬朗,南宗山水圆柔和缓。记住这一特点,我们就可以对南北山水的分宗进行初步判断了。
但要注意的是,南北宗所称的“南”与“北”,并不完全是指的画家所生活的地区,被划到“北宗”行列中的马远、夏圭、刘松年、赵伯驹、戴进、吴伟、蒋嵩等都是南方人;而被划到“南宗”行列中的赵幹、关仝、李成,包括南宗开山祖师王维等都是北方人。美术史当中一直有“尊南贬北”的声音,其中将山水画分为南北宗的董其昌,他本人也是站在南宗山水这边的,他认为南宗山水的成就要高于北宗。陈继儒也在《偃曝余谈》中谈到:“山水画自唐始变,盖有两宗:李思训、王维是也。李之传为宋王诜、郭熙、张择端、赵伯驹、伯骕,以及于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皆李派。王之传为荆浩、关仝、李成、李公麟、范宽、董源、巨然,以及于燕肃、赵令穰、元四大家皆王派。李派板细无士气,王派虚和萧散”。这里提到的李派就是指北宗山水,王派是指南宗山水。此外,从技法上,北宗山水多使用以斧劈皴为主的皴法,使用斧劈皴法的典型代表作品如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南宋 李唐 《万壑松风图》
南宗山水则多使用披麻皴为主的皴法,使用披麻皴法的典型代表作品如董源的《潇湘图》。
五代 董源 《潇湘图》
如果仔细观察,北宗山水中的树木都是干干净净的,而南宗山水中的树木枝干上多藤蔓等植物。这也是辅助判断南北宗山水的一个方法
美术派有哪些作者?
古代时期:
北方山水画派:荆浩 关仝
南方山水画派:董源 巨然
南宋四家:李唐 刘松年 马远 夏圭
元四家:黄公望 王蒙 倪瓒 吴镇
吴派:沈周 文徵明 唐寅
仇英浙派:戴进 吴伟松
江派:董其昌
四王画派:王时敏 王原祁 王翚 王鉴
四僧画派:石涛 朱耷 髡残 弘仁
扬州画派:郑燮 金农 李方膺 罗聘。。。。(扬州八怪)
近现代时期:
海上画派:任伯年 虚谷 吴昌硕 赵之谦 张大千
岭南画派:高剑父 高奇峰
京津画派:金城 陈师曾 齐白石
金陵画派:傅抱石 钱松岩 宋文治
长安画派:黄胄 石鲁 赵望云
为什么明代文人以人入画影响至今?
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政权,恢复衣冠制度,即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体系。政权建立之初,以恢复汉族文化为方针,反映在文化艺术领域,就是尊古、复古风气浓厚,诗文上以汉唐诗赋为模范,绘画上则以北宋及之前的风格为基调。
之所以抛弃南宋,应该是基于情感上的错觉,明成祖朱棣评价南宋马远、夏圭笔下的山水为“残山剩水,宋僻安之物”,与现在某些人不喜欢斜枝的梅花图是因为怕“倒霉(梅)”一样的情怀。至于不延续元代绘画风格,既有政治上的考量,也是因为元代没有具体的画院系统。同时,明代画院属于锦衣卫的一个服务部门,并不是独立自由的文化机构,所以,与宋代画院的宽松氛围不同,明代画院的设置带有很强的文化宣传目的,最要紧的是迎合帝王的喜好。
马远《西山无画图》局部
新朝稳定政权是第一要务,为了能传千秋万代,朱元璋采取了比较激烈的手段,大臣们都要谨言慎行,以免被牵扯到无妄之灾中,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因此,明初文人画家们基本是在延续着前人水墨写意的传统,谈不上创新。如赵原,一位来自山东、在苏州文艺圈比较突出的画家,结果因为绘历代功臣像不符合上意被处死,其实就是碰巧皇帝当时心情不好,比较倒霉。
自仁宣之后六十余年,画院画家才有了比较稳定和宽松的创作环境,甚至帝王本身也积极参与创作。这时候的绘画审美更愿意驻足流连于现实生活,而非由生活现实继续升华到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诉求。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文化转变,整体社会的文化品位及审美习惯,开始由“尊德性”变为“借大势”。所谓大势,就是红尘俗世中的富贵荣华。
仇英《清明上河图》
譬如明宪宗朱见深作为画家的《一团和气图》和《岁朝佳兆图》,都非常民俗化,非常喜庆。其自题《一团和气图》曰:“朕闻晋陶渊明乃儒门之秀,陆修静亦隐居学道之良,而惠远法师则释氏之翘楚者也。法师居庐山,送客不过虎溪。一日,陶、陆二人访之,与语道合,不觉送过虎溪,因相与大笑。世传为《三笑图》,此非一团和气所自邪?”此即虎溪三笑典故的由来。陶渊明代表儒家,陆修静代表道家,惠(慧)远法师代表释家。陶渊明比较懒散,陆修静尚为后辈,所以此事未必真实。但释家善于以幻修真,所以且姑妄信之。
在这样的大形势下,明初先后出现了谢环、戴进、商喜、刘俊、倪端、马轼、李在、林良、吕纪、吴伟、王谔等名家,其中,浙派异军突起,成就了雄霸一时的画派风格。浙派是明代前期由戴进开启,吴伟继续,后学接踵而形成的一个艺术风格影响深远的画派。
从时间上看,浙派绘画与宫廷绘画同为明初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有些联系,却又有很大的不同:宫廷绘画一如既往地满足于皇室的欣赏,而浙派绘画则将目光转向了世俗社会。其中自然有浙派画家不受重视的因素,也有整个明代社会民间力量逐渐强大作为大背景,更主要的原因是文人画家们受到了启发,对民间新近崛起的力量有所重视,将艺术从空言“载道”转向为实体“言志”,乃至寄希望于绘画能服务于社会大众。这对整体社会的文艺体系来说都是一种意识上的颠覆。
戴进 《春山积翠图》局部
明朝中期之后,随着国家承平日久,经济繁荣,政治氛围宽松,苏州地区崛起的吴门画派成为画坛主流,声势浩大。吴门画派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为核心人物,凝聚了大批文人画家,它摒弃了宫廷画派的世俗趣味,吸收了浙派开拓者戴进的新思维,顺应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在儒学转向的时候依旧坚持了意志独立自由的表述和独立思考的生活。吴门画派可以说是中国文艺传统的继承者,也是传统艺术精神的完善者。
沈周《庐山高图》局部
吴门画派实际是由师生弟子、亲朋好友等错综复杂的关系聚集成的一个利益集团,但是它以共同的审美理念为纽带,维系着一个比较稳定和不断完善的文艺环境。沈周作为领袖,奠定了吴门画派的任性自由的文艺基调。文徵明以敦厚谦和的心态主导画派五十年,提携后进,包容异己,使所有人都能有所得、有所悟。唐寅、仇英则为吴门美学理念的丰富提供了思路和实践经验,极大弥补了文徵明的谨慎保守带来的一些缺憾。再加上一众弟子朋友的群策群力,遂使近百年间,吴门成为文化书画胜地,为天下士子所向往。
文徵明 《兰亭修禊图》局部
当然,一种文化的发展,一家独大总不是什么好事。明中期的画坛可以被简单地分为两个部分:吴门画派和非吴门画派,这对中国文艺的发展来说并不健康。一味追求创新,忽略了文化的基础性建设,文化的发展会过于轻浮,没有定处。所以,没有创新不行,只讲创新也不行。
吕纪 《残荷鹰鹭图》
显然,明朝晚期的画家们试图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董其昌的南北宗论,虚构了两个可以适合大部分画家的世界,对审美观进行了站队式的界定。一者以两宋绘画风格为主体的院体派,为北;一者以王维、文同、苏轼为祖的文人画,为南。学者多将其归于禅宗的南北之分,其实或许也有孔子所谓的南方之强和北方之强的考量在内?孔子说的北方之强,就是面对危险,绝不后退的“亮剑”精神,南方之强则是水滴石穿的坚韧不拔。董其昌的性格大概比较柔弱,偏好南方之强,却没有王阳明先生香象绝流的勇气,无法始终如一,所以其说亦不免流于世俗,逐渐为社会发展所同化。
王问 《荷花图》局部
明末绘画的发展受到的世俗势力的极大干扰,来自名教信徒的执着和浅薄。名教的执着源于东林党人对礼仪秩序的“苦节”。士大夫群体以此为儒学真义,并由之界定艺术精神的行为规范,遂使善于造势者专擅天下。甚至文化宗师如王阳明也未能将社会发展趋俗的大势扭转。王阳明先生或许可以根脚坚定不移,入俗不染,但其追随者则易流于形式而趋俗,乃至最终为俗所同化。如此一来,文化标准很容易被形而下,失去原有的精神品位。就绘画而言,既然要取悦于市场,则绘画形式上的流俗不可能不造成内容上的敷衍粗糙。
整体来说,明代绘画的时代风气是代入感特别明显,这与明代文人参与社会的使命感有关,也与明代商业文化的繁荣,宣纸、毛笔等绘画材料的大量生产有关。前者说明文人的主动性,导致绘画成为文人的一种文化习惯;后者说明社会的兼容性,使绘画需求不再限于权贵富足家庭,有了深厚的社会基础。两者互相促进,使得绘画艺术的发展有了新的方向。
陈洪绶 《杂画图册》 之《玉堂柱石》
大势如潮,沙石俱下。明代文人“以人入画”,成为影响至今的一种绘画习惯。无论画家还是藏家,乃至绘画爱好者,大都受其影响。是非好坏,只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以上内容摘编自陈文璟先生新书《画以人传:明代绘画十二讲》。
明朝前期有哪几位比较有名的绘画名家?
问题所说明朝前期应该是指元末明初,经查阅相关资料,明朝初年的画家,几乎全部是元代画家过渡来的,但却遭到朱元璋曾大肆残杀或迫害。比如:“明初四子”的徐贲(死于狱中)、高启(被朱元璋腰斩于南京)、张羽(惧而投水死)、杨基(被谗而死)。“元四家”的王蒙(受胡惟庸案牵连)、倪瓒(受廹害而死)。如果不算迫害致死的,剩下绘画名家只有以下几位:
1.王绂(1362-1416)字孟端,号友石生,又号九龙山人。无锡人。王绂善画山水竹石。其山水画学吴镇、倪云林,往往合二人法于一画中,有时也学王蒙。其 画风基本面貌仍属于董、巨、“元四家”一路。
2.谢缙(亦作晋字),字孔昭号兰亭生,深翠道人,又号葵丘道人。生于元末,卒于明宣德六年(1431),主要活动在明洪武至永乐年间。原中原(河南)人,后迁吴中(今苏州市)。谢缙是诗人和书法家,也是山水画家,其山水多作峰峦层叠之景,故亦称“谢叠山”。
3.王履(1332-1402)字安道,号畸叟,又号抱独老人,江苏昆山人,生于元至顺三年。王履是以医学家而著称于世,并列《明史.方》同时也是一名不随时俗而颇有见地的画家和绘画理论家。
4.戴进(1388-1462)字文进,号静庵,又号玉泉山人。浙江杭州人。戴进是绘画的多面手,山水、人物、花鸟、无所不能。仅就山水而论,他师承和面貌也很多,但主要是师法南宋院体画。他也是浙派的创始人兼代表人物。
5.宫廷画家 永乐年间是由元代画风向南宋画风转变的过得阶段。有成就者包括郭纯、谢环、沈遇、卓迪、李在、商喜、倪端等人。
谢环 杏园雅集图
李在 萱草
明代老字画是否值钱?
据俗话说,百年留存无废纸,何况三五百年。明代能传到现在的老字画,必定是神物护持才能历经风雨水火之灾,躲过匪祸家暴,也逃过了兵灾世变。破四旧横扫一切,它都能留存下来,这份历史沧桑本身就是价值很高。它记录了文化,物证了明代风情,即使画不美观,其文物价值也是巨大。
这里我也做一个收藏分享,善于观察的人会发现很多信息,看看明朝的那些事儿。
欢迎解读这个画里的知识!🙏🙏🙏
临摹沈周卧游图感言?
沈周卧游图并不是盲目地照搬前人的画法,而是“出入变化,运以己意”,最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早期的细笔山水画受王蒙影响最大,皴法手法细腻繁复,浑厚滋润,而其中晚期的粗笔山水则揉入了“南宋四家”以及明代浙派代表人物戴进的笔意,线条粗阔雄健,却无刚猛强悍之气,在枯湿浓淡相间的墨色之中,透露出一种儒雅恬淡的文人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