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的山水诗代表作品,南朝诗人谢灵运出任永嘉太守临川内史之时?
南朝诗人谢灵运出任永嘉太守、临川内史之时,为何被宋文帝以“叛逆”罪名处死呢?
性格决定命运!谢灵运的悲剧主要源于他的性格,他热衷于功名,自视甚高,其实志大才疏,而他一直没有认清自己,把问题归结到别人身上。如同毛主席所说:“此人一辈子矛盾着。想做大官而不能,‘进德智所拙’也。做林下封君,又不愿意。一辈子生活在这个矛盾之中。晚节造反,矛盾达于极点。”
谢灵运(385年-433年),原名公义,字灵运,以字行于世,小名客儿,世称谢客,陈郡阳夏县(今河南太康)人,生于会稽郡始宁县(今浙江上虞),出身陈郡谢氏。谢灵运从小聪慧过人,深受祖父谢玄和家族的喜爱,《宋书》载:“灵运幼便颖悟,玄甚异之,谓亲知曰:‘我乃生瑍,瑍那得生灵运!’”十八岁时,谢灵运继承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在文学上,谢灵运非常成功,开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一派,受到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和柳宗元等唐代大家的追捧,被后世尊为山水诗的鼻祖。他的文才是得到社会认证的,《宋书》载:“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
谢灵运的文才是得到社会认证的,《宋书》载:“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对此,他自己也表示高度认同:“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为后世贡献了一个才高八斗的成语。
虽有自夸之嫌,但也不是没有上限。史载“每有一诗至都邑,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远近钦慕,名动京师。” 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说:“灵运之兴会标举,延年之体裁明密,并方轨前秀,垂范后昆。”
高贵的门第,显赫的爵位,超世的文采,给他带来巨大的流量,连皇帝都是他的粉丝,放在今天绝对是个顶级流量小生。但在政治上,他是悲剧的,而这种悲剧源于他的各种作,堪称是魏晋南北朝的“作死天王”。我们可以看下他的个人履历,看看都当过什么官:
东晋时期,曾担任琅邪王大司马行参军、抚军将军记室参军、卫军从事中郎、太尉参军、秘书丞、咨议参军、中书侍郎、世子中军咨议、黄门侍郎、相国从事中郎、世子左卫率等官职。后因爱妾与门生私通,愤而杀人被免职。大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戴绿帽还丢官的人吧!刘宋代晋后,被降为康乐侯,食邑五百户。起为散骑常侍,转太子左卫率。(参《宋书·谢灵运传》)
这些官职虽然不是什么显要的职位,但也都清贵的官职。但是谢大才子不满意啊,和文才一样,他对自己的政治才能也是高度自信的,“自谓才能宜参权要”,也就是说他一直觉得自己是个王佐之才。自然不甘“朝廷唯以文义处之”,做一些“大材小用”的工作,所以“常怀愤愤”。
“灵运为性褊激,多愆礼度,朝廷唯以文义处之,不以应实相许。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愤。”《宋书·谢灵运传》
谢灵运曾与颜延之、慧琳道人等人,抱过庐陵王刘义真的大腿,这个“爱文义,而性轻易”的刘义真也很给面子,给他们画了个大饼,不止一次说:“得志之日,以灵运、延之为宰相,慧琳为西豫州都督。”而在背后,刘义真给了个评价:“灵运空疏,延之隘薄”。意思是说谢灵运思想空疏不切实际,颜延之心胸狭窄,见识浅薄。但是谢灵运并不自知,基本处于一个“世人皆醉我独醒”的状态,认为这是大家在嫉妒他的才能。和刘义真混了一段时间后,谢灵运被人以“构扇异同,非毁执政”为由“出为永嘉太守”。
古语有云“吃一堑长一智”,据说颜延之经高人指点之后,幡然大悟,终得善终。但谢灵运依旧是我行我素,在作死的道路上渐行渐远。被赶到永嘉之后,无心政事,整天游山玩水,充分展现了他的名士风流。史称“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辄旬朔,民间诉讼,不复关怀。”不过倒是留下了很多诗篇,他写下《登池上楼》、《登江中孤屿》等诸多名作。还发明了一种登山用的谢公履,让我们的诗仙李白仰慕不已,留下了“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的诗句。
一年后,此公玩腻了,就打个报告说自己病了,跑回老家会稽郡“修营别业”,玩起了隐居。
“灵运父祖并葬始宁县,并有故宅及墅,遂移籍会稽,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与隐士王弘之、孔淳之等纵放为娱,有终焉之志。” 《宋书谢灵运传》
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著名的《山居赋》,在这篇洋洋万言的惊世巨赋中,他不惜笔墨地写自己的庄园有多大,有多美,物产有多丰富,空气有多清新,如“日月投光于柯间,风露披清于巍岫。夏凉寒燠,随时取适。阶基回互,橑棂乘隔。此焉卜寝,玩水弄石。”又说自己在这边过得有多开心,多自在。“谢平生于知游,栖清旷于山川。”说自己天生性喜山水,愿栖息悠游于清旷山野。
同时引经据典说了一大通,囊括山川形势,楼阁园林,仙佛人物,人文历史,地理方术,飞禽走兽,庄稼竹木,菜蔬药材等等,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博学多才,甚至于害怕别人看不懂,自己还做了注释,却也是用心之极。最后说,这些全部都是虚妄的,自己要都放下,一心去修道了。“兵技医日,龟荚筮梦之法,风角冢宅,算术律历之书。或平生之所流览,并于今而弃诸,抱一德而不渝。”
你看,他说的有多好!但如果他真如自己说的那样去做,那也就不会有后来那些破事了,但是对于热衷于功名而不逞其志的谢灵运而言,《山居赋》绝不是他一时兴起而至的产物,而是有意为之,欲达到夸炫自身及谢氏家族的目的。
这都不要紧,关键是他还不忘用自己的生活来训诫他人,如:“生何待于多资,理取足于满腹。”坐拥有一个如此庞大的庄园,谢灵运却谦虚地表示,自己自奉甚薄、安贫乐道,所以守着这个小产业,也能知足度日。只要少私寡欲,就是像他这样俭朴的生活,也能过得很快乐,何必贪慕富贵呢?此等良善之语,不知各位如何看待?
这点,就连平时和他一起浪的孔隐士都表示怀疑:“卿欲希心高远,何不能遗曲盖之貌?”意思是说谢灵运没有真的放下,而谢灵运反击道:“将不畏影者未能忘怀!”我看是您自己惦念富贵,所以看到曲柄笠,都将它与象征富贵的曲盖联系在一起吧!
虽然这反击说的很漂亮,充满了哲理,而实际上,谢灵运内心还是无比眷念着功名和富贵,正所谓身在江湖,心在庙堂,所以宋文帝三次征召后,让他重新燃起了实现自己伟大的政治梦想的希望。
作为谢灵运的超级大粉丝,宋文帝十分欣赏谢灵运,“灵运诗书皆兼独绝,每文竟,手自写之,文帝称为二宝。”但依旧是“唯以文义见接,每侍上宴,谈赏而已。” 谢灵运自然不甘心和宋文帝一起过谈谈诗歌、聊聊文学的生活,尤其看到许多自己瞧不起的人都身居高位,便“意不平,多称疾不朝直”。最后又跑回老家玩隐居了。
跑回老家后,谢灵运在当地折腾来折腾去,为了扩建祖业,还意图占湖为田,被当地太守拒绝后,还跑到人家门口进行裸体抗议,太守没办法就“表其异志,发兵自防”,说他要造反。
宋文帝对谢灵运那可是真爱,也没把他怎么样,还让他到临川去当官,但是谢灵运并不领情,到了那边还是是各种折腾,“在郡游放,不异永嘉,为有司所纠。”有关部门实在看不下去了,要去抓他, 然后他不仅拒捕,还写了首反诗:“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
尽管如此,宋文帝还是选择原谅他,只是把流放到广州,结果此公找人试图在半路解救自己,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临死前此公还写道:“恨我君子志,不获岩上泯。”
显然,死到临头,他还是没有真正看清自己,也没有真正看破。
与陶渊明并称陶谢的诗人是?
“陶谢”是指东晋末年、南朝初的诗人陶渊明、谢灵运的并称。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田园诗的开拓者,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开创者。两人都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在田园山水中寄寓自己的生活情趣,所以并称。
但谢诗在内容上远远不及陶诗深厚感人,艺术风格上也大异其趣:陶诗以直接抒发思想感情为主,自然景物只作为兴寄的手段;谢诗以直接描绘自然景物为主,思想感情的抒发只作为间接的点缀。陶诗平淡、清新、自然;谢诗富艳精工,期以人工达自然。
山水派诗人?
1、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等。
2、谢灵运(385年-433年),汉族,浙江会稽人,原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谢灵运生活的年代,正是南朝宋代东晋之时。
3、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具有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能,精通绘画、书法、音乐。王维早年立志于功名进取,写了许多风格雄浑、境界开阔,充满豪情逸气的诗作,其中以边塞和游侠题材的诗歌居多,如《少年行》、《从军行》、《老将行》、《陇头吟》、《使至塞上》等。
4、孟浩然是与王维齐名的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山水诗居多,或写游历所见各地山水景色,或写家乡自然风光。其中往往在抒写孤高的情怀中夹杂着失意的情绪,在以景自娱中融入了旅愁乡思的情怀。
5、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柳宗元的山水田园诗,善于表现孤峭高洁的境界,寄托精神上深刻的痛苦,在艺术上很有特色,如《溪居》: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路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及其特点?
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陈子昂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诗成就达到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王维其他方面也有佳作。有的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有的表现侠义,有的揭露时弊。一些赠别亲友和写日常生活的小诗,如《送元二使安西》、《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沈子福归江东》等,古今传诵。这些小诗都是五绝或七绝,情真语挚,不用雕饰,有淳朴深厚之美,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相媲美,代表盛唐绝句最高成就。他的应制诗、唱和诗及宣扬佛理的诗偶有名篇佳句,多不足取。王维五律和五、七绝造诣最高,亦擅其他各体,在唐代诗坛很突出。其七律或雄浑华丽,或澄净秀雅,为明七子师法。七古形式整饬,气势流荡。散文清幽隽永,极富诗情画意,如《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生前身后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诗佛”美称。对后人影响巨大。 正是由于他常以一位禅者的目光览观万物,才使他的诗有了一种其他诗人所难以企及的静美、澄旷、寂悦。特别是他在描写大自然中一刹那间的纷纭动象,是那样的清净与静谧,禅韵盎然,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鸟鸣磵》)“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栾家濑》)以及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等,往往荡涤读者之胸襟,给人以恬澹宁和的无尽遐思。 2、孟浩然 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曾隐居鹿门山。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交谊甚笃。有诗名。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总的来说,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现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但窜有别人作品。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这是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这里有清新的泥土味;这里有强烈的生活感。这里“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孟浩然》),但是深深融在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的不乏恬淡的艺术美更不乏淳朴的生活美。孟浩然在这里仿佛寻找到了一种皈依的感觉。诗人终于将那政治追求中遇到的挫折,名利得失全部忘掉了,甚至连那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彻底丢开了。思绪终于舒展了,甚至诗人的举措也都灵活自在了,自然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四句诗是孟浩然艺术境界和精神境界俱臻化境之作。“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王国维评价李煜的词“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孟浩然这两句诗里面也有一种极大极深的感情蕴涵着。“他的情与万物的情有一种共鸣”,有一种对宇宙对人生的深厚的同情。这首诗表现最高的玄心,亦表现最大的风流。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孟浩然是幸福的,他把自己的人生境界由功利境界化到了天地境界,由我达到了无我,尽管这期间他甘苦备尝,但终于苦尽甘来 平淡:平淡不同于平庸与淡而无味,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说往往平淡而有思致。正如王安石所说:看似平淡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平淡首推陶渊明,能够把诗写到平淡的人不多,李煜的词绝对不是平淡,相反,带有一种强烈的感发的力量。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世为豪族,少以侠知名。后入长安游太学。文明初进士及第,拜麟台正字。从征西域,至张掖而返。后转右拾遗。又随军东征契丹,参谋军事。返京后,仍为右拾遗。谏议多不合,因解官还乡。为县令诬陷,入狱,被迫害致死。其为诗力主恢复汉魏风骨,一变初唐浮靡诗风,或讽谏朝政,或感怀身世,落地作金石声。他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
如何评价谢灵运的山水诗?
谢灵运被认为是山水诗派的开山鼻祖,他的山水诗改变了自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对自然山水的细腻刻画描写开创了风格清新自然的山水诗。他的山水诗景物刻画生动细腻,风格富艳精工,但结构程式化,重视玄理交融。
1、景物刻画生动细腻。谢灵运的山水诗在写景时,重视声与色,比如《入彭蠡湖》中“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作者用绿野作底色,白云作点缀,抓住春天那充满阳光,洋溢着生命力的特点,构成了一幅素净柔和的图画。对于声的描绘,如《石门岩上宿》“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以动衬静,写夜晚深沉,鸟鸣声、落叶声格外清越。
2、风格富艳精工。谢灵运的山水诗使用的意象密集,对偶句多,语言深奥典雅,在整体上形成富艳精工的风格。谢灵运习惯将其所见收入诗中,对景物作全景式的铺陈。
3、结构程式化,重视玄理交融。谢灵运诗歌从整体结构而言,往往先作出游,次写见闻,末尾谈玄说理。谢灵运的山水诗还是没有跳出时代的束缚,还有着深深的魏晋玄学的烙印。但是瑕不掩瑜,玄理和景物结合的都比较好,不显得晦涩难懂。
三组诗派的鼻祖是山水诗派?
山水诗派的鼻祖是谢灵运。谢灵运(385年-433年),本名公义,字灵运,小名客儿,陈郡阳夏县(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东晋至刘宋时期大臣、佛学家、旅行家,山水诗派鼻祖,秘书郎谢瑍之子,母为王羲之外孙女刘氏。
出身陈郡谢氏,生于会稽郡(今属绍兴市)。元兴二年(403年),袭封康乐县公。起家大司马(司马德文)参军,历任抚军(刘毅)记室参军、太尉(刘裕)参军、中书黄门侍郎等职。刘宋建立后,降封康乐县侯,历任散骑常侍,太子左卫率、永嘉太守、秘书监、临川太守。元嘉十年(433年),以“叛逆”罪处死,时年四十九岁。
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是:
描绘的山水画面清新自然,表现着诗人对于山水自然美的高度的感悟能力和对山水自然的艺术再现能力。如《晚出西射赏》:连障叠崛鸣,青翠杳深沈。
晓霜枫叶丹,夕醺岚气阴。连绵不断的层峦叠峙,苍茫浩渺的暮霭沉沉,再点缀上通红似火的枫叶,组成了一幅秋意盎然色彩浓烈的画面。谢灵运也在诗中注意到对光线的选择性与色彩的调配度,表现出很高的艺术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