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瓢生代表作品,弘一法师在书法方面有哪些成就?
深入的欣赏一位名人书法作品,对于非专业人士人来说,有些难度。我就从最简单的人物背景和书法知识做一个简介吧!
弘一法师的大名,对于文化界和佛教界都是如雷贯耳的。普通群众可能有些人就不是很了解,但是有一首歌,家喻户晓,那就是他填词创作的《送别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
见字如闻乐,读着这段文字,脑子里就响起了熟悉、忧伤的曲调了。
我用两句话来描述弘一大师:浊世一才子,佛界一高僧。
弘一大师的俗名叫李叔同,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未出家之前,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我们讲《道德经》中就常提到“一”,一就是“道”,弘一的意思就是弘道。
知道了弘一法师的“名号”之后,我们再来看他的书法作品。世面上他出家之前的作品不是很多,流传的多为出家之后关于佛法的作品。
他出家前的书体秀丽、挺健而潇洒,符合传统的书法法则;出家后则渐变为超逸、淡冶,晚年之作,愈加谨严、明净、平易、安详。这和他的人生修行是分不开的。
我们来看几幅作品:
“放下”二字,坚劲有力,用墨浓重,似有决绝之意。不禁想起他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后与他的日本夫人在西湖对舟绝别之景。
妻子问:“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弘一:“爱,就是慈悲。”
上面这幅字,就是他典型的佛家书体了,从用笔到字的结构,都能看出此时的心境是那么的平易、安详、明净。我们看这幅字的署名是“晚晴老人”,就知道是他的晚年作品。
上两幅字,都是和《华严经》有关的,第一幅“仁慈估物”是《华严经》中的句子,体现出弘一法师的慈悲心。第二幅的“华香扑鼻”,显然也是指《华严经》,本来“华”和“花”就是互通的,这是一语双关。
“以戒为师”,这幅字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佛教的“戒”和儒家的“克已”有异曲同工之妙。“以戒为师”,就是要自已管好自已,做到“慎独”。
上面这幅字,从落款上看,是送给他世俗好友夏丏尊的,“勇猛精进”四个字出自《无量寿经》,原意是勤奋修行,现指勇敢有力地向前进。
这幅字,是弘一法师的绝笔:“悲欣交集”。是大师一生所悟的总结。这幅字写于一九四二年九月初一,大师圆寂于同年九月初五。有机会,我单独写一篇文章。有兴趣的请关注“广老师讲国学”头条号,一起学习、弘扬国学文化。
先进篇第三章谈到了孔子的十大弟子?
《论语》先进篇第十一第3 章: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孔子认为,在他的弟子中,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会说话的有:宰我、子贡。善于从政的有:冉有、季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上述这十个人,被后人誉为“孔门十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可以说都是学有所成之人。
现在看看孔子是怎么评价他们的。
颜回。曹姓,颜氏,名回,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居陋巷。应该说孔门弟子中修为最好的。孔子认为他最好学。《论语》雍也篇第3 章: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译文:鲁哀公询问学生中谁好学。孔子答道:“有一个叫颜回的人好学,不拿别人出气,也不犯同样的过失。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没有这样的人了,再也没听说过好学的人了。”孔子认为颜回仁心常驻,修身显佳。《论语》雍也篇第7 章: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译文:孔子说:“颜回呀,他的心长时间都不离开仁德,别的学生嘛,只是像太阳月亮每天升起又落下一样到这里来应付的。”颜回的修养更为突出。《论语》雍也篇第11 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颜回多么有修养啊!一竹盒饭,一瓜瓢水,住在偏僻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堪忍受那忧愁,颜回却不改他的快乐。颜回是多么有修养的人啊!”颜回只活到了40 岁,英年早逝,孔子很是惋惜。
闵子骞。闵子,名损,字子骞,以孝闻名,为二十四孝之一。《论语》先进篇第5 章: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译文:孔子说:“真孝顺哪,闵子骞!他父母兄弟赞颂他的孝道之心,其他人都非常认同。”可想而知,闵子骞的孝道做的多么的好啊!孔子称闵子骞说话一般都说在点子上。《论语》先进篇 第14 章: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译文:鲁国人翻修金库。闵子骞说:“照着老样子下去怎么样?为什么一定要翻修呢?”孔子说:“这个人平时不大说话,一说就说到点子上。应该说,闵子骞是一个非常孝顺而又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哲人。
冉伯牛。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春秋鲁国人。孔子认为他的“德行”较好。因为身患不治的恶疾,早逝。冉伯牛为人端正正派,善于待人接物。冉伯牛生病时,孔子常去看望。
仲弓。就是冉雍,他比孔子小二十九岁,是平民出身,孔子认为他具有领袖的气质。仲弓比较听话。《论语》颜渊篇第2 章: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译文: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做事,如同接待贵宾般谨慎,役使百姓,如同承办大典般小心。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在官场不心生怨恨,在家里也不心生怨恨。”仲弓说:“我虽然没有聪明智慧,但一定要实行老师的这些话。”仲弓是一个善于学习,且努力践行的智者。
冉有。也叫冉求,字子有,通称“冉有”,尊称“冉子”,春秋时期鲁国人。擅长于政事具有出色的经济管理能力,尤其善于理财。季氏就聘他为宰臣、总管、总务长。季家财富非常之多,但冉求仍为季家从百姓身上搜刮更多的钱财。孔子不喜欢,后来並声明,冉求不是他的学生。
仲由。子路,又字季路。子路比孔子小九岁,比颜回大二十一岁。他勇猛耿直,性情粗犷在孔子学生中,子路是批评孔子最多的人,作为回报,他也是被孔子批评最多的人。孔子和子路的关系,介于兄弟和师徒之间,孔子很喜欢他,对子路的评价很高,说他有治国安邦的才能。《论语》公冶长第7 章: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译文:孔子说:我的主张贯彻不了,就乘坐一小木伐亡命天涯,能跟随我的也许只有仲由吧!”子路听了这话,十分高兴。孔子说:“仲由的好勇甚至超过我,只是没有机会给他施展!”
宰予。姫姓,宰氏,名予。字子我。春秋未期鲁国人。能言善辩。孔子对他评论不好。《论语》公冶长篇第10 章: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译文: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糜烂的木头雕刻不得,斑驳污秽的土墙粉刷不得。对于宰予嘛,说他什么好呢?”又说:“原先,我对别人,听到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今天,我对别人,听到他的话,还要考察他的行为。通过宰予这件事,我改成了现在这种态度了。”说明宰予做的没有说的好!
子贡。端木赐,复姓端木,字子贡。儒商鼻祖。孔子的得意门生,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的丞相。善于经商,是孔子第子中的首富。他倡导的诚信经商的“端木遗风”传承至今。《论语》先进篇第19 章: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贷殖焉,亿则屡中。”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学问道德差不多了吧?可是常常穷的沒有办法。端木赐虽然不能完全领会我学说,但他会经商囤积投机,猜测行情,竞每每猜对。”子贡不是教条读书,所以他是一个跨领域的人才。关于子贡从政之事,《论语》雍也篇第8 章: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译文:问:“端木赐可以让他从政吗?”孔子说:“端木赐通情达理,让他从政有什么困难呢!”子贡,即会经商,又能当官,是个人才。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又称叔氏。春秋未吴国常熟人。他一生极力推行礼乐教化,其言行酷似孔子,有南方夫子之称。
子夏。卜商。字子夏,家贫,勤奋好学,擅长文学。最全面掌握孔子学说的弟子。
关于孔门十哲的介绍,回到题目,我最喜欢的就是子贡,端木赐,因为他是一个复合型人才,在当今这个时代,需要的就是这种跨领域的能力。
41岁法国总统带66岁爱妻度假?
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对于法国总统这抱八块金砖还相差两轮的忘年恋,浪漫的法国人民是这样评价的,这是一个真爱的故事!中国的君子和法国的美女所见略同,福垊也是这样认为的。
网络有这么一句流行语——秀恩爱,死得快。可法国总统帅哥马克龙和他阿姨级的妻子布吉丽特,越秀恩爱越恩爱,真是令人羡慕,当然嫉妒的不多,就更不要说恨了。这不,本月18日,41岁的总统携66岁的爱妻,到浪漫的海边度假。他们或漫步海边追逐嬉戏,或驾汽艇冲浪,高声欢笑。老骨头的第一夫人犹如少女般开心,刚刚整容后的她从面部皮肤到身材都感觉年轻多了。而小鲜肉的帅哥总统马克龙赤膊上身,秀出麒麟臂,展示腹肌,虽然不是八块,但依然健壮。看到他们如此幸福、甜蜜,真是羡慕,忍不住要祝福他们。可您知道他们的爱情有多么不易吗?他们今天的成功,您知道付出了多少吗?
他们的爱情注定引入瞩目,哪怕马克龙不是总统的时候。相对于老妻少夫人们更接受老夫少妻,并认为那是一种有本事的象征,很幸福的象征。1953年4月13日,布里吉特·玛丽·克劳德·特罗内克斯出生于法国北部索姆省的亚眠市镇,其父亲是巧力克大王。
1974年6月22日,她与银行家安德烈·路易斯·奥兹·雷尔喜结良缘,两人也是门当户对,育有三个孩子。1977年12月21日,埃马纽埃尔·让-米歇尔·弗雷德里克·马克龙在亚眠市镇出生,其父母只比布里吉特大几岁。
已是亚眠的耶稣会高中的15岁高中生马克龙,告诉父母谈恋爱了,暗示父母其女友跟戏剧老师布吉丽特有关系。父母非常开心,认为是马克龙的同桌的你——布吉丽特的大女儿劳伦斯。结果马克龙告诉自己的父母,自己最爱的不是同桌劳伦斯,而是劳伦斯她妈!马克龙的父母很震惊!马克龙才15岁呀!布吉丽特的大儿子塞巴斯蒂安都比马克龙大两岁,更何况大马克龙24岁的布吉丽特还是有夫之妇!自己的儿子竟然成为隔壁小王,这孩子也太叛逆了吧!这在美国老师是要坐牢的!不过,这里是浪漫的法国,可即使是浪漫的法国,马克龙的亲友以及马克龙的同学尤其是劳伦斯等,都不能接受!自己的同学要做自己的爸爸,这也太荒诞了吧!
距离产生美,距离更能产生爱情的破灭,加上时间可以改变一切。马克龙的父母起初跟布吉丽特交涉,交涉结果竟然是尴尬的结果!他们也就“惹不起,咱还躲得起吗?”,一路向南到了距离亚眠120公里外的法国首都的巴黎。试图用距离和时间拆散这对忘年鸳鸯,有多少人会因为时间的流失,距离的遥远而粉碎了爱情。可15岁的马克龙在离开亚眠之前,斩钉截地地对39岁的戏剧老师说:“我一定会娶你的!”布吉丽特温柔而深情地说:“我等你!”多年以后,布吉丽特和雷尔离婚了。
两人的一句承诺,在2007年得以实现,马克龙一步到位变成了祖父和外祖父!马克龙伉俪成为世界上最受争议而又最让人羡慕的夫妻!老师把学生培养成老公,把老公培养成总统,这个布吉丽特太厉害了。他们入戏了,并且把本应该是悲剧的戏演成了喜剧。也许你们的爱情和婚姻并不被别人理解,但你们为了幸福和快乐,挑战世俗并努力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福垊恭喜你们的现在,祝福你们的未来!
颜回的事迹有哪些?
颜回(前521年-前481年),字子渊,一作颜渊,又称颜子,孔庙大成殿四配之首——人称复圣,鲁国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孔子七十二门徒之首,孔门十哲德行科的高材生,是孔门弟子中德行修为最高者,所以得到特别的尊重。
《孔子家语》中有颜回一篇。据说颜回非常聪明,深晓推理之术。他主张为人要谨慎,克己,多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而不应该严以待人。但是孔子门下的学生中,最有聪明才智的却不是颜渊,而当以子贡等人为代表,所以颜渊不是以智慧才华而出众,而是以德行修为取胜。他在与孔子谈论志向时,曾说我无伐善,无施劳(我希望我不炫耀自己的长处,有功劳,也不夸耀)。
《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孔门十哲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编辑本段]陋巷简居
颜回所处的时代,已是中国的春秋末期,不但周天子的王权继续衰落,而且各诸侯国的公室也衰落了,由春秋初期的“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进而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陪臣执国命”。
“陪臣” 即臣之臣。如诸侯国的卿大夫对诸侯称臣,对天子则自称“陪臣” ;卿大夫的家臣对诸侯而言也称“陪臣”。春秋时鲁国为“三桓”执政(即鲁桓公后裔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把持国政),至鲁昭公、定公、哀公时,家臣势力兴起,家臣叛乱屡有发生。鲁昭公四年(公元前 538 年),叔孙氏家臣竖牛软禁并饿死了叔孙豹,设计杀害了叔孙豹的两个嫡子,拥立庶子叔孙诺。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 530 年)季平子立,对家臣南蒯未加礼遇,南蒯便密谋以公子怒代替季平子:“吾出季氏,而归其室于公,子更其位,我以费为公臣。” (《左传·昭公十二年》)事泄,南蒯以费叛归齐。鲁定公五年至九年(公元前 505 年至前 501 年),季氏家臣阳虎专政,并把持了鲁国国政。
阳虎之乱是鲁国家臣叛乱中持续最长、影响最大的一次叛乱。阳虎的权势凌驾于“三桓”之上长达三、四年。阳虎原本为孟孙氏庶支,后为季孙氏家臣,季平子时很受重用。季平子死,季孙斯(桓子)立,阳虎已是季氏三世“元老”。在处理季平子葬礼上,阳虎与季孙氏另一家臣仲梁怀发生争执。阳虎要求以鲁国之宝玉“玙璠”为季平子敛尸,仲梁怀却认为那是季平子在昭公逊国时,代国君行祭时所配,今定公已立,不能再用。阳虎便勾结费宰公山不狃,想联合驱逐仲梁怀。公山不狃初时并不以为意,后因仲梁怀对其不敬重,才对阳虎说:“子行之乎!”阳虎起事,并囚季桓子与公父文伯(季桓子从父昆弟),驱逐了仲梁怀。冬十月,阳虎杀公何藐(季孙氏族人),与季桓子在稷门内设立盟誓,举行大规模诅咒,驱逐公父文伯与秦遄(季平子姑婿),彻底清除异己势力,完全控制了季氏家族。鲁定公八年(公元前 502 年),阳虎想灭掉“三桓”,让季寤代替季氏,让叔孙辄代替叔孙氏,自己代替孟孙氏。阳虎借冬祭的机会起事,事败,逃灌(今山东宁阳县北稍西)、阳关,据两地反叛。
鲁国经“三桓专权”、“陪臣执国命”两个时期后,不仅使宫室衰败,鲁国旧日的贵族世家也大都衰落。鲁国的颜氏家族到颜路、颜回父子时,除了保有祖传的贵族身份及颜路的鲁卿大夫头衔外,便只有陋巷简朴的住宅及五十亩郭外之田,十亩郭内之圃了。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春秋时期,些许田产难以维持一个贵族家庭的生计,颜回父子不得不省去作为贵族家庭的一般性开支,简居于陋巷。
[编辑本段]师从孔子
颜回“年十三,入孔子之门”时,孔子聚徒讲学已达十三年之久。其声望远播于各诸侯国,其弟子子路、孟懿子、南宫敬叔等在鲁国已小有名气。
颜回刚入孔门时,在弟子中年龄最小,性格又内向,沉默寡言,才智较少外露,有人便觉得他有些愚。马骕《绎史》引《冲波传》曰:“子路、颜回浴于洙水,见五色鸟,颜回问,子路曰:“荧荧之鸟。”后日,颜回与子路又浴于泗水,更见前鸟,复问由:“识此鸟否?”子路日:‘同同之鸟。'颜回曰:“何一鸟而二名?”子路曰:“譬如丝绡,煮之则为帛,染之则为皂。一鸟二名,不亦宜乎?”,其大意是:有一次颜回随子路去洙水洗澡,见五色鸟在河中戏水,便问子路是什么鸟。子路回答说:这叫荧荧鸟。过了些日子,颜回与子路又去泗水洗澡,又在河中碰见五色鸟,颜回再次问子路:您认得这鸟吗?子路又答曰:这是同同鸟。颜回反问:为什么一种鸟有两个名字呢?子路说:就像我们这里出产的鲁绢一样,用清水漂洗就是帛,用颜色染就是皂,一种鸟两个名字不是很自然吗?
颜回的忠厚与内向,掩盖了他的聪颖善思,就连孔子一时也难以断定颜回的天资究竟属于那个层次。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观察了解,孔子才指出颜回并不愚。《论语·为政》记载:“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颜回天资极聪慧,就连能言善辩的子贡也坦率地说不敢与颜回相比。《论语·公冶长》记载:“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颜回聪敏过人,虚心好学,使他较早地体认到孔子学说的精深博大,他对孔子的尊敬已超出一般弟子的尊师之情。他以尊崇千古圣哲之情尊崇孔子,其亲若父与子。《论语·子罕》曰:“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其大意是:颜回曾感叹地说:老师的道,越抬头看,越觉得它高明,越用力钻研,越觉得它深奥。看着它似乎在前面,等我们向前面寻找时,它又忽然出现在后面。老师的道虽然这样高深和不易捉摸,可是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知识来丰富我们,提高我们,又用一定的礼来约束我们,使我们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我已经用尽我的才力,似乎已能够独立工作。要想再向前迈一步,又不知怎样着手了。所以在少正卯与孔子争夺弟子时,使“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有颜回未离孔门半步,因而后人评价说:“颜渊独知孔子圣也。”(《论衡·讲瑞》)
颜回求学期间,曾于鲁定公八年(公元前 502 年),娶宋国女子戴氏为妻。次年生子颜歆。
鲁定公七年(公元前 503 年)时,颜回西游至卫,由卫至宋。《说苑·敬慎》载:“颜回将西游,问孔子曰:‘何以为身?'孔子曰:‘恭敬忠信,可以为身。恭则免于众,敬则人爱之,忠则人与之,信则人恃之。人所爱,人所与,人所恃,必免于患矣。可以临国家,何况于身乎?故不比数而比谏,不亦远乎?不修中而修外,不亦反乎?不先虑事,临难乃谋,不亦晚乎?”,《孔子家语》、《庄子》两书对颜回将西游也有记载,只是文字略有不同。
颜回西游的目的,主要是去宋国向戴氏求婚。据颜景琴著《颜子评传》考证,颜回途经卫国,是因为其本家颜浊邹在卫国。颜子的同宗颜浊邹在卫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影响,为卫国贤大夫,而且家资丰厚,后来孔子周游列国,初到卫国时,就住在他家中。颜子到卫国并不是他最终的目的地。按《家语》说,应是经卫而到宋国去。若颜子直接由鲁国到宋国去,便不能说“颜子将西游”,因为宋国在鲁国的西南方,而不是在西方。颜子到宋国去的目的,很可能与其婚姻有关。颜子之所以先到卫国而后到宋国,看来颜浊邹在其间充当了月老的角色,故颜子以到卫国去游学为由,而实际上是请颜浊邹一同前往宋国。
颜回在其人生的第一阶段,十三岁人孔门,用了大约六年的时间,其学业基本已成。东汉郎凯说:昔颜子“十八,天下归仁”。十九岁向宋戴氏求婚,二十岁与戴氏完婚,二十一岁生子颜歆。
关于颜回婚配的年龄,学术界尚有不同的说法。一说三十岁娶戴氏。但据《周礼·地官》曰:“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意思是说,媒人掌管天下万民男女结合为夫妇的事,一般是在男孩或女孩满三个月之后就登记在册。如果男满三十岁,女满二十岁还没婚配,则由官媒作主令其嫁、娶某人,个人与家长便失去了选择的自由。春秋时期战乱频繁,为争霸天下,各诸侯国大都把《周礼》规定的最高嫁娶年龄界限向前提,以便迅速繁衍人口。到颜回所处的春秋末期,越国已下令:“凡男二十,女十七不婚者,有罪及父母。”孔子是十九岁娶亓官氏的,颜回晚一年,应是二十岁婚配,而不是三十岁。
颜回随师周游列国时,其子颜歆已五岁。
[编辑本段]随师周游
颜回在其人生的第二个阶段,约十四年的时间是随孔子周游列国。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 497 年),孔子“隳三都”的计划失败,在鲁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已不可能,便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
颜回与子路随孔子进入卫国后,二人先至卫都帝丘(在今河南濮阳西南)颜浊邹家。颜回与颜浊邹同为小邾子颜友的后人,子路则是颜浊邹的妹夫,彼此一向有往来。颜回与子路告知孔子到卫国来的真实情况,并希望颜浊邹能把孔子一行推荐给卫君。
颜浊邹答应二人的请求,把孔子一行的食宿安排在自己家中,以便早晚求教于夫子。经颜浊邹、蘧伯玉(孔子弟子)等人的推荐,卫灵公接见了孔子及颜回一行,并按孔子在鲁国所得年傣给粟六万,于是他们从颜浊邹家搬出自立馆舍居住。颜回随孔子在卫国住了十个月,有人向卫灵公进言说,如果他们是为鲁国图谋卫国而来,该怎么办?卫灵公遂派公孙余假暗中监视孔子师徒。孔子恐受其害,便匆忙离开卫国,准备到陈国去。不料途经匡地(今河南长垣县境)时,被误认作曾侵犯匡地的阳虎而被匡人围困。
孔子等匆忙离开卫都帝丘时,颜回暂时留在颜浊邹家,以便观察卫国的动向。卫灵公调查清楚孔子一行到卫国来并不是鲁国派来的,于是再次接受颜浊邹、蘧伯玉等人的劝谏,请颜回传话,恳请孔子回帝丘。
颜回至匡,见到了被围困的孔子等人。孔子动情地说:“吾以女为死矣。”颜回恭敬地回答道:“子在,回何敢死。”(《论语·先进》)颜回汇报了卫国无意加害夫子的实情,并转达了卫灵公恳请夫子回帝丘,以及卫灵公将在城外恭候夫子,以谢不恭之罪的话。
颜回随孔子重回帝丘,途经蒲邑,又遭到蒲人的拦截。当时,卫国人公孙戍被卫灵公驱逐后,便逃到蒲地策动叛乱。他试图胁迫孔子一行参加,利用孔子及其弟子们的声望壮大自己的声势。经孔门弟子子路、公良孺等的拼杀,蒲人感到靠武力留不住孔子一行,建议和谈,答应放行,但不能回帝丘。孔子同意,双方举行了盟誓。但一离开蒲地,孔子就吩咐大家赶回帝丘去。子贡不解地问:方才的盟誓难道可以违反么?孔子说:那是强迫我们盟誓,神灵不会听信的。孔子一行重返帝丘,卫灵公果然出城恭迎。
孔子重返帝丘,卫灵公仍给其丰厚的待遇,但不给孔子具体的事做。颜回等人有了较多的时间向孔子请教学问,有时也一同外出考察古迹名胜,研究卫国文化,或登山临水,饱览卫国风光。但在卫国没有实践孔子之道、用孔子之道治理国家的机会,这使孔子一行不得不离开卫国,寻找能用其道的君主。
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 495 年)春,颜回随孔子离开卫国,向东南行数百里到达曹国,在曹国稍作逗留,于夏天到达宋国。孔子夫人亓官氏是宋国人,颜回的夫人也是宋国人,且宋国又是孔子祖籍,他们在感情上觉得比其他国家亲近些,所以到达宋国后便去求见宋君。宋君向孔子讨教治国之策,孔子借机向宋君宣扬自己的治国之道。宋君听后却表示:你的主张是对的,但我不能,我做不到(见《说苑·政理》)。宋君的态度使孔子一行十分失望,便离开宋国赴郑国。
颜回随孔子在郑国考察了大夫子产的政绩,考察了乡校,拜祭了子产。在位的郑国君臣无意留用孔子,孔子一行只好离开郑国赴陈国。陈是南方妫姓小国,相传是舜的后裔,国都宛丘(在今河南淮阳)。不久,颜回又随孔子赴晋国。晋是春秋时颇有影响的大国。能在晋国从政,推行孔子的治国之道,其影响所及远非他国所比。行至黄河东岸,听说赵鞍杀害了贤臣窦鸣犊及舜华,孔子一行不能西行,再回到卫国,不久由卫国再次人陈。此时颜回已是而立之年,按周礼,颜回应独立讲学或从事其他社会工作,只是他在孔门中处于首要地位,不得不以“回不愿仕”放弃了出仕做官的机会。
鲁哀公四年至六年(公元前 491 一前 489 年)这段时间里,颜回在随孔子到楚国去的过程中,曾辗转于陈国、蔡国、叶国、楚国之间。据《史记·孔子世家》载:楚王听说孔子一行在陈蔡之间,就派人去聘请孔子。消息传到陈、蔡,两国大夫深恐孔子人楚对己不利,便派兵拦截。孔子师徒最初不了解陈、蔡派兵的意图,为躲避军兵的袭扰,他们只好在旷野中行进,不料陷人了绝粮的境地。“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兄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未吾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子贡人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兑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子贡出,颜回人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这段记载,主要是说:为了坚定弟子们的信念,孔子把弟子们叫到身旁,对他们说:《诗》里说:“不是老虎,不是犀牛,徘徊在旷野,是何缘由?”我的主张不对吗?为什么受困在这里?子路认为:主张不被别人采纳,是由于自身在仁、智方面不到家,所以别人看不起。子贡认为:主张不被采纳,是由于老师把标准定得太高,别人接受不了,应该降低要求。孔子对子路、子贡的回答不满意,他说:伯夷、叔齐是仁者吧,却饿死首阳山。这说明仁智的人也会不遇时而遭厄运。至于降低标准,迎合世俗,实际是放弃理想,更要不得。孔子问颜回如何理解。颜回说:老师的主张是伟大的,别人不接受,那是他们的责任。如果我们的“道”没有修好,这是我们的耻辱;我们的“道”已经完善而不被采纳,那是各国掌权者的耻辱。正确的主张不被人家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很是高兴,说:好样的,颜氏之子,如果将来你发了财,我愿替你当管家。
颜回随孔子在陈、蔡期间绝粮七天,子贡费了许多周折才买回一石米。颜回与子路在破屋墙下做饭,有灰尘掉进饭中,颜回便取出来自己吃了。子贡在井边远远望见,很生气,以为他偷饭吃,便跑去问孔子:仁人廉士也改变自己的节操吗?孔子说:改变节操还叫仁人廉士吗?子贡说:像颜回,也不改变节操吗?孔子说:是的。子贡便把自己看到的情况告诉孔子。孔子说:我相信颜回是仁人已非止一日,你虽如此说,我仍不会怀疑他,这里边必定有缘故。你等等,我将问他。孔子把颜回叫到身边说:日前我梦见先人,大概是启发佑助我。你把做好的饭进来,我将祭奠先人。颜回对夫子说:刚才有灰尘掉进饭里,留在锅里不干净,丢掉又太可惜,我就把它吃了,不可以用来祭奠了。孔子说:是这样,我也一起吃吧。颜回出去后,孔子环顾了一下身边的弟子说:我相信颜回不是从今天开始的。从此以后,大家更加信赖颜回。
鲁哀公七年(公元前 488 年),颜回随孔子离开负函,经陈、仪、蒲回到卫国帝丘。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 484 年),颜回三十八岁,孔子六十八岁,季康子派使臣公华、公宾、公林带着礼品到卫国来迎接孔子一行归国。从此颜回结束了跟随孔子长达十四年的列国周游。
下地干农活时有哪些难忘的经历?
有一年国庆节放假,跟着闺蜜去她娘家了。本想在那里玩几天(她娘家那里有几处风景较好的旅游打卡地),可此时正是农民收庄稼的最忙的时节。于是,我们放弃了游玩的计划,和她的家人一起收庄稼。
第一天,我们将近中午才到她娘家。闺蜜妈妈从大地里赶回家,给我们做了可口的农家饭菜:玉米面大饼子、高粱米红豆饭、大豆腐炖鱼、小鸡炖蘑菇…满满一大桌子。吃过午饭,我和她家人来到了地里:一大片玉米地、一大片黄豆地和一大片白菜地。地与地连着,一眼望不到边。她的爸爸、妈妈,还有哥哥、嫂子,有的割玉米杆,有的掰玉米,我和闺蜜也加入了他们的劳动之中。我先割玉米杆,一会儿就觉得很累。我又掰玉米,一会儿也觉得累了。此时,阳光很足,我们每个人都是满脸的汗水。玉米杆上的灰尘落在脸上,汗水流过的地方,是一道一道的的…忽然,闺蜜说:“我身上咋这么痒呢!“我一看,她的脸上、脖子上、手臂上…都是红红的小点子。“这是过敏吧?”我说。于是,我和闺蜜到诊所开了点抗过敏药,就回她娘家了。
吃过药后,闺蜜好了些。
第二天清早,我们又和她的家人去割黄豆(黄豆早上割比较好,一是早上有露水,不容易扎手<豆枝上有毛刺>,二是黄豆荚不容易裂开)。这次,我和闺蜜都戴上了手套,既防扎手又防过敏。早饭后,我们又掰了一天的玉米。
第三天,玉米掰完了,黄豆也割完了。
第四天,我们俩帮忙把玉米和黄豆装车(雇了一辆卡车)装上车,拉回家。
第五天,我们决定回城了。临行前,闺蜜的父母为我们准备了一顿丰盛的大餐,为我们饯行。席间还多次表示对我的感谢。
我们临行前,她的父母给我们拿了许多农产品。
详细介绍孔子的弟子?
1、子路
子路比较勇猛好武,事亲至孝。
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卒于公元前480年,子路是其字,名字为仲由,是孔子的弟子,位列七十二贤,是孔门十哲之一,春秋时期鲁国卞人,也就是今天的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子路早年生活比较清贫,事亲至孝,是《二十四孝》中为亲负米故事的主人公,比孔子小9岁,是孔子的弟子中追随孔子时间最长的人。
2、冉有
多才多艺,善长理财。
冉有,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嫡裔。中国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子门徒。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
3、子夏
子夏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被孔子许为其“文学”科的高才生。
子夏(前507-?):姓 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称“ 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 晋国温人(今河南温县)(另有魏人、卫人二说,近人钱穆考定,温为魏所灭,卫为魏之误,故生二说),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4、颜回
颜回 鲁国人,字子渊,小孔子三十岁,好学,最为孔子钟爱,并一再褒奖之:“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回也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因为穷而好学,营养极度不良,而用脑格外过度,导致严重早衰,二十九岁头发白尽,三十一岁就交了公粮本,提前去孔庙占席位等着吃冷猪肉了。
5、宓不齐
擅长从政,孔子称其为“君子”。
宓不齐,宓姓,名不齐,字子贱。汉族,春秋末年鲁国人,一说宋国人。他注意修养,有君子之德,《公冶长》载孔子称赞他为“君子哉若人”。《吕氏春秋·察贤》记载,他为单父宰时,用“无为而治”的办法来治理,结果是“身不下堂而单父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