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代表作品有何意义,范蠡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范蠡是中国历史上早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他出生贫寒,但聪明过人,文韬武略,满腹经纶。被誉为“治国良臣,兵家奇才,商人始祖”。 范蠡历史上最有名的是帮助越王勾践灭吴的故事。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不听范蠡的劝阻,执意出兵攻打吴国,结果被吴王大败,勾践被迫去吴国当奴仆,范蠡也一同随行,他们在那里一导一演,一唱一和,吴王非常感动,不听伍子胥的逆言,对勾践动了恻隐之心,就这样放虎归山了。
勾践一行回到越国后,范蠡劝勾践兴农桑,抓经济,内亲群臣,下义百姓。重视训练军队,提高士气,增加战斗力。为了迷惑讨好吴王夫差,向吴王夫差进献美女西施,吴王大喜,慢慢地消除了对勾践的戒备。
越王勾践励精图治、卧薪尝胆20年国力逐渐强大,报仇雪耻的日子来到了。趁夫差倾全国之力北上争霸,后方空虚之际,兴兵伐吴,吴军全线溃败,吴王求和,希望能像20年前那样对他宽容,勾践有点动心了,范蠡挺身而出,陈述利弊,打消了勾践那颗动摇的心。
范蠡在帮勾践灭吴后,不求名,不图利,急流勇退,利用他的聪明才智,下海经商,那赚的是钵满盆满,他是金钱如粪土,把所赚的钱全部捐了出去,这就是有名的“三聚三散”,“三聚三散”是古今中外,历史人物与现代人所无语能比的,聚与散也即“得与失”的辩证关系。
范蠡在历史上最早做慈善,是慈善界的开山鼻祖,慈善精神是范蠡躬行一生的最高境界,是他人品的精华,是后人学习的典范。
八部春秋战国历史剧?
1、《孔子》
孔子的思想传播了几千年,至今依然影响着我们,是真正的圣人。关于孔子的影视作品也比较多,个人觉得最好的就是1990年的《孔子》,用影像生动的表现了他坎坷的一生以及博学的思想,看过之后绝对受用无穷,为我们传达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和智慧。除此之外,本剧极为考究,细节非常到位,泥路、服饰、灯光、道具全都尽可能还原古代场景,不像现在什么朝代都是华丽的服饰,金碧辉煌的建筑,一点也不尊重历史。同时也要特别夸赞一下孔子的扮演者王绘春老师,感谢他演活了孔子,让我们领略到了孔子的伟大。
2、《孙子兵法》
本剧分为两部,第一部是叱咤风云,讲述孙武的故事,由郑则仕出演;第二部战国传奇,讲述孙膑的故事,由莫少聪出演。其中孙武是兵圣,东方兵学的鼻祖,和伍子胥一起使吴国强大,还差点灭掉强大的楚国。至于孙膑的故事,大家应该都比较清楚,主要就是他和同门师兄弟庞涓的故事。除了战争场面有点小之外,剧情、演员演技都值得称赞,而且还有关咏荷和李冰冰两位美女。
3、《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这一部单独将孙膑和庞涓的故事拿出来讲,并且将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巧妙的混在一起,不得不佩服编剧的功底,一集一计,剧情流畅且吸引人。仇永力饰演的孙膑有种儒雅、睿智的气质在里面,非常符合这个人物,而且张子健的公孙阅也比较帅气,他就是《甘十九妹》的尹剑平和《神探狄仁杰》的元芳。看完之后,大家可以将三十六计运用在生活和学习中,保管让“敌人”丢盔弃甲。
4、《东周列国·春秋篇》
上面的《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是一集一计,而《东周列国·春秋篇》则是一集一个故事,有些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比如骊山烽火、管仲拜相、霸主齐桓、羊皮换相、赵氏孤儿、勾践灭吴等,不仅极大的丰富了我们的知识面,而且剧中台词优美、朴实、深刻,同时也还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姓生活习惯、衣冠仪礼之类的,是一部难得的经典之作,比起现在那些宫斗剧,真心不如好好看看这些良心剧集。然后还有一部《东周列国·战国篇》,豆瓣8.0分,一般2——3集一个故事,有孙膑庞涓的斗法、商鞅变法、苏秦张仪的纵横之术、荆轲刺秦王等。
5、《争霸传奇》
内地和香港合拍剧集,故事也是大家熟悉的吴越之争,然后西施范蠡的故事,其中陈坤出演范蠡、郭羡妮是西施、刘松仁是越王勾践、马德钟是吴王夫差。本剧延续了TVB以往的风格,着重刻画了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反而淡化了一些权谋之争。其实全剧最漂亮的不是西施,而是范蠡,有时候怀疑夫差最爱的是范蠡,而不是西施。关于吴越之争的剧集有许多,还有陈道明的《卧薪尝胆》、陈宝国的《越王勾践》等。
6、《西施》
西施的版本也比较多,其中杨洁执导、蒋勤勤主演的评价比较高,那个时候蒋勤勤还是一名大二学生,不过那回眸一笑的娇态确实迷人,美的恰到好处,值得一提的是,范蠡由“唐僧”徐少华出演。大部分导演都喜欢将越王勾践塑造成“小人”形象,而吴王夫差则比较痴情,当然了,本剧重点还是传达了战争的无情。
7、《赵氏孤儿案》
故事大家也都清楚了,就是通过赵朔之子来弘扬一批坚守忠义的英雄。将一个故事改编成电视剧,剧情自然有点慢,不过编剧改编的也比较合理,细节到位,还适当的增加一些人的戏份,比如屠岸贾这个形象,以往版本都只有狡猾奸诈的一面,不过这里他还有对妻子柔情、对儿子爱护、对忠仆宽容的一面,而孙淳也将这一角色刻画的比较丰满,演活了这一角色。至于另外一位主演,演技虽然不错,不过现在已经凉凉了。
8、《大秦帝国》
总共有四部,其中第一部裂变高达9.2分,然后第二部纵横9.1分,接着第三部崛起8.5分,第四部天下(东出)还未播出。个人最喜欢第一部裂变,主要围绕秦孝公和商鞅来展开,两人通过变法使得秦国走上强大之路,可以说没有商鞅的变法、没有秦孝公的鼎力支持,就没有后来统一六国的秦国。那句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围绕全剧,整部剧集大气磅礴,在这里没有所谓的阴谋,只有阳谋,只有忠义和英雄。同时商鞅和白雪的感情也令人感动不已。
当然了,除了上面介绍的8部之外,还有《伍子胥》《钟无艳》《奇门鬼谷》《晋文公传奇》《西风烈》《大刺客》《商鞅传奇》《吕不韦传奇》等春秋战国时期的古装剧集。要是认真一点的话,古天乐的《寻秦记》也可以算上。
绍兴出过哪些历史名人?
#了不起的绍兴#
绍兴历史上作为全国大都会,海内外名流云集,夏禹会盟,勾践建国,西施郑旦,王充论衡,王谢风流,李杜元白刘、文范苏辛岳。晋室南迁,士人平民纷纷相随,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汉族南迁和多民族融合,影响汉晋政治格局,占据经济文化舞台的士族,侨姓有王、谢、司马、殷、何、庾、桓、郗、许、曹、 江以及阮藉的后裔,江南士族有周、贺、顾、纪、孔、戴、袁、虞、干、葛等,其中多数游止或世居会稽。
总而言之,就是人才辈出,名人的盛产地,各领域都有杰出的代表:
吴越争霸越王勾践
勾践,姒姓,名勾践,又名鸠浅、菼执,夏禹后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前496年即位,于"槜李之战"中打败入侵的吴军,致使吴王阖闾死于逃亡途中。前494年,率兵偷袭吴都姑苏,战败困于会稽山,被迫求和。返国后重用范蠡、文种,卧薪尝胆使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起来。
前482年,吴王夫差为参加黄池之会,尽率精锐而出,仅使太子和老弱守国。越王勾践遂乘虚攻入吴都姑苏(今苏州),俘获吴太子友。夫差仓卒与晋国定盟而返,连战不利,不得已而与越议和。
前478年,勾践率越军于"笠泽之战"中一举消灭吴军主力。前473年迫使夫差自尽,灭吴称霸,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范蠡
范蠡 ,字少伯,汉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邑(今河南淅川县)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商圣",他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王勾践。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西出姑苏,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为财神。三国群雄谢夫人
吴太祖谢夫人,生卒年不详,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东南)人,吴大帝孙权的原配夫人,其父谢煚是东汉尚书郎、徐令。
谢氏出身书香世家,也长得颇有姿色,深得孙权母亲吴夫人的喜欢。于是,夫人亲自作主,纳谢氏为孙权的妻子。后来,孙权纳徐夫人,要谢氏让出正宫位,谢氏不肯,不久失意过逝。
哲学思想王守仁
王守仁明代哲学家、教育家。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子。先祖世居山阴,后徙余姚,幼年全家迁回山阴。生平著作由门生辑成《王文成公全书》,共38卷。其中《传习录》和《大学问》是其主要哲学著作。其学说对后世影响巨大,且流传至日本,朝鲜及东南亚。
书画艺术徐渭
徐渭(1521~1593),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别号青藤、天池、田水月等,明山阴人。我国明代晚期杰出的文学艺术家,列为中国古代十大名画家之一。徐渭多才多艺,在书画、诗文、戏曲等领域均有很深造诣,且能独树一帜,给当世与后代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其画能吸取前人精华而脱胎换骨,一改因袭模拟之旧习,喜用泼墨勾染,水墨淋漓,重写意慕生 ,不求形似求神似,以其特有之风格,开创了一代画风。山水、人物、花鸟、竹石无所不工,以花卉最为出色,公认为青藤画派之鼻祖。所著有《徐文长全集》、《徐文长佚草》及杂剧《四声猿》,戏曲理论《南词叙录》等。
中医理论张景岳
张景岳明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名介宾,字惠卿,号景岳,因其室名通一斋,故别号通一子。同时因为他善用熟地,有人又称他为"张熟地"。他是杰出的医学家,古代中医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时人称他为"医术中杰士"、"仲景以后,千古一人",其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民主革命秋瑾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汉侠女儿,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厦门。秋瑾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她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同年7月15日,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教书育人蔡元培
蔡元培,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他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
竺可桢
竺可桢(1890.3.7--1974.2.7),又名绍荣,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今属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东关街道)。1909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现西南交通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学习成绩居全班第一。当代著名地理学家、气象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曾任浙江大学校长。1921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地学系,1929年到1936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36年到1949年担任了13年的浙江大学校长,抗战期间他带领浙大师生进行了文军长征,使得当时的浙大成为了一所世界名校,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竺可桢也因此成为浙大历史上最伟大的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竺可桢被公认为中国气象、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
鲁迅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翻译家及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至三十八岁,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在他从文的30年间,共有"述著29种,250余万言",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主要作品有《雪朝》、《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国文教学》、《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
科学研究马寅初:
马寅初(1882~1982),字元善,嵊县人,是我国当代著名爱国人士、经济学家、教育家。马寅初自幼聪颖,刻苦攻读,曾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马寅初在经济、教育等方面均颇有建树,著作等身。建国后,历任浙江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校长和其他许多重要公职,但他仍然挤出时间潜心考察研究,其中《新人口论》提出节制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主张,遭到批判。1979年恢复名誉,时人以"老马识途"称颂其远见卓识,以"误批一人,错增四亿"感叹人口问题上的失误。著作有《中国经济改造》、《经济学概论》、《通货新论》、《马寅初经济论文集》等。
诸葛亮的评价有哪些?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和思想家,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以下是诸葛亮的评价:
1. 聪明智慧:诸葛亮被誉为“千古奇才”,他的聪明智慧和卓越才华在历史上被广泛赞誉。
2. 忠诚正直:诸葛亮一生忠于汉室,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的正直和忠诚也是历史上的佳话。
3. 精通军事: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他的战略和谋略在历史上被广泛传颂。
4. 文学造诣: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词和文章在历史上被广泛传颂。
5. 发明创新: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发明家,他的发明和创新在历史上被广泛传颂。
6. 慈善仁爱:诸葛亮一生慷慨仁爱,关心百姓,为民除害,他的慈善事迹在历史上被广泛传颂。
总之,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他的才华和品德在历史上被广泛传颂,被后人视为楷模和榜样。
苌乃周学过陈家沟陈继夏的太极拳吗?
苌乃周《苌氏武技书》恰好说明---在乾隆年间,陈家沟并没有“神而明者,代不数人”的太极拳。
按照陈家沟的太极拳传承说法:陈继夏---陈秉旺---陈长兴。
在陈家沟的说法中---“陈继夏教苌乃周太极拳,苌乃周则将自己创编的子午鸳鸯钺套路传给了陈继夏”。
然而,苌家拳中没有子午鸳鸯钺套路,陈家沟也没有这种套路,这是后人的杜撰。最早写此的是河南的李诚,后人不查,也有人乐意将故事当做历史去讲......
子午鸳鸯钺好像是董海川发明的。董海川比苌乃周晚。苌乃周又怎会自创子午鸳鸯钺呢。苌乃周与太极拳?这种传闻,可以说明苌乃周与陈继夏有过武艺交流。至于添油加醋的杜撰,就是誉族之饰了。
在《苌氏武技书》中,苌乃周(1736-1795)对所见所学的武术,多有记述。比如“遏河南府洛阳县阎圣道,指点一二,颇觉进益。又十年,得字拳四十法”,“乾隆二十一年九月初九日,余与友人禹子鸣一起饮酒赏菊,这童来稟,门有义人求见,...言姓冉名道,四川人也,谈文无所不通;论武,精於枪捶”。
然而,苌乃周并没有记述与陈继夏的武艺交流之事。由此可见,当时的陈家沟,尚没有“神而明者,代不数人”的绵拳(太极拳)。按照陈家沟的早期拳谱,陈继夏、陈公兆所学的,就是当时流行的通背缠拳。
乾隆年间,陈敬柏传陈继夏、陈公兆。按照陈家沟的早期拳谱,则皆为通背缠拳。按和道光年间道光二十三年陈季甡抄本拳谱、陈鑫民国十七年抄本拳谱与洪洞通背拳谱对比可知,陈氏原传拳法为通背拳。这不仅表现在其拳谱中的《拳经总歌》及其108拳势上,而且后面的《三十六滚跌法》、《短打》、《六路花刀》等等都与洪洞的名为《通背拳谱》、《通背行拳》谱中的内容一一对应。在苌乃周的著述中,含有大量的阴阳太极之类的理论,再比如:太极拳的名句“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彼不动,我不动;彼欲动,我先动”。
苌乃周的《苌氏武技书》,含有道家内容:“故武备名曰中气。此气即先天真乙之气,文炼之则为内丹,武炼之则为外丹。然,内丹未有不借外丹而成者也。”“中气歌---莫道婴姹两离分,中有黄婆作奇姻。颠倒交媾黄屋里,相偎相抱更相亲。”然而,这些并非太极拳独有的理论之说。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出自《吴越春秋》载越女论剑。 《吴越春秋》一书成于东汉,书中有一段话,说击剑家越女生于“深林之中,长于无人之野”,从小酷爱击剑,被越国的范蠡聘请为军中武师。越女向国君勾践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彼不动,我不动;彼欲动,我先动” 出自《兵法二十四篇》(蜀汉军事著作),原句为“敌不动,我不动,敌若动,我先动”。 在明朝的俞大猷《剑经》中就有“凡将棍直指,慢慢侵入,待他动,欲打我,我就杀他(刺),他欲杀我,我就进打他手”之语,这就是同动瞬击,在超前意识支配下,由心灵速度促使战术技能的超前发挥,从而达到;彼不动,己不动,不占人先;彼微动,己先动,不落人后的竞技状态。由此可知,此二句早已作为武术名言,流传在武术拳师中。
不止这两句武术之理,就是苌乃周的武学内容,也出现在《心意拳谱》、《竹林拳谱》及“字门拳谱”中。
李紫剑先生在“《易筋经贯气诀》钩沉”一文中披露:
“现在我再以面世时间论证《培养中气论》非苌氏所作。现存附有《易筋经贯气诀》的《心意六合拳》的文本,出现时间是1733年。1733年的时候,苌乃周先生才九岁。九岁的孩子,即便他是神童,他能写出《培养中气论》中的那些非有长期亲身体认才有可能感知和认知的纯学术性的论文吗?”
“在四明内家拳的标明作者是吴心澄大师的《行字拳勇·拳术论语六十三篇》中,已经如数囊括了《培养中气论》的所有内容。......行字拳简称字拳,即今人所谓之字门拳。 苌先生《二十四拳谱序》中说:“余成童嗜武……深愧无成。后十年遇河南洛阳阎圣道指点一二、颇觉进益。又数年,得字拳四十法……”
据悉,《行字拳勇·拳术论语六十三篇》是心澄禅师所遗,文中不仅分篇解释了古传行字拳术及武术的常规通理,还着重分句解释俞大猷《剑经》,为内家拳重要文献。《竹林拳谱》除了有《苌氏武技书》的内容,还有与心意融合的“免张通背捶”。
并且,崔虎刚先生依据不同版本,考证出清代时洛阳字门拳与心意拳融合为一。
“结合其他清代抄本拳谱证明了,苌乃周所学的洛阳恩师闫氏字门拳,来自湖北严氏(或颜氏燕氏等同音字)。从几个拳谱抄本看,严氏及闫氏所传拳谱,其中已经与心意门拳谱合一。”***崔虎刚《太极拳大发现.续四十三.吴氏澄曰之谜》如此,《心意拳谱》是苌乃周先生的作品,还是苌乃周吸收了心意拳谱,就成了一个疑问(这是另一课题)。
有人认为,在明末清初,陈王廷学的是心意拳。 李滨《陈家沟内家拳溯源》中写道:“陈家沟秘传心意六合拳,得于山西郑氏。郑氏,即潼关总兵郑万年,乃姬龙峰门人。姬龙峰明末清初人,发明六合拳(即形意拳,原南宋周侗,岳飞整理传播,尊张三峰为祖师),于1640年清兵入关时定型。满清开国,姬氏年迈,凡有关其所居山西蒲州尊村求艺者,均指示往南山郑氏处窥习之。”
唐豪对《三三拳谱》的调研记述然而,按照唐豪先生1937年著作《行健斋随笔》的调研记录,陈家沟的“六合十大要序”心意拳谱,是经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新安王自诚、乾隆十九年七月汝州王琛琳、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十月汝州马定振后,与雍正十一年(1733年)三月河南府李某的心意拳论,以及另外一种拳谱合订成册,民初由河南陈家沟陈鑫保存,称为《三三拳谱》。
在1733年的时候,陈家沟的陈王廷已经去世,没有传下心意拳谱。而苌乃周(1736-1795)即将出世,在1779年的时候,陈家沟还没有“神而明者,代不数人”的绵拳(太极拳)。
王堡枪谱的王安民序又有人说,有唐村《李氏家谱》的记述,陈王廷是在千载寺,与李岩共同创编的太极拳。这方面做个简单阐述:(1)陈家沟不认可《李氏家谱》的记录;(2)去唐村调研的周伟良先生,判断唐村《拳谱》“不会早于民国”(李鹤林的太极拳谱,与杨氏太极拳类同);(3)千载寺的拳谱没有“十三势软手”,且没有依据证明早于乾隆年间;(4)《王堡枪谱》中“拳术十三势身法”,有“金刚三道对”的招式名称,还有出现赵堡“忽雷太极拳”传人杨虎(1860-1929)的拳论,推测当地陆续学太极拳的时间为1830~1930年,经历了陈清平等人改编通背缠拳的过程,在多年后,当地后人对拳谱记述有所增益。
总而言之:
1、苌乃周学艺(或换艺交流)陈继夏,但并没记述,说明--在乾隆年间,陈家沟还没有太极拳。
2、并非苌氏武技有太极拳的影子,而是太极拳的理论,带有苌氏武技的影子。
范蠡最后定居哪里?
范蠡最后定居在了苏州。范蠡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曾任越国宰相。根据史书记载,范蠡在辞官后曾居住过多地,如吴、楚、齐等地,最后选择在苏州定居。这是因为苏州交通便利,经济繁荣,也有灵秀的山水风光,适合范蠡隐居。范蠡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有“越国相”之称,曾与勾践共同抵御吴国进攻。范蠡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是因为他有卓越的才智和高超的政治智慧,能够巧妙地运用外交手段,维护国家利益。范蠡的人生经历和政治成就,对于我们今天学习和借鉴也有很大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