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询的代表作品有什特点,为什么欧阳询是伟大的写字匠?
首先这是谁提出来的定义,请自带作品出来走两步。
1.说欧公是字匠是没有读懂欧公。当你深入他的“欧楷法帖”,你会知道,那其中的变化和奥妙,回味无穷,这就是为什么千人学欧阳询千人千面的道理,但有一点,谁都无法超越。
2.说欧公是字匠人肯定不会写楷书。
3.说欧公是字匠的人本身对书法也是一知半解,甚至“七窍通了六窍”!
总之,别问这字很低级的问题。欧公的地位是被世人公认的,不是哪个个人能推翻的。
欧阳询笔法规则?
欧阳询楷书不像颜真卿楷书那样特色明显,欧体恰巧十分规矩。方圆兼济,以方为主,结构精绝,笔画工整,笔力凝聚,法度严谨,这二十四个字深深体现了欧体楷书的特点。
他的楷书是当代临摹最多的字体之一,和颜真卿、柳公权一样,特别适合初学者入门练习。很多人又问,欧体这么规整,有什么明显的特色笔法吗。
这里总结10个欧阳询楷书的笔法特点,偶尔对比颜体和柳体,通过对这几个特点的把握,我们就能掌握欧体的写法。
一、长横起笔轻柔,钝角方收
一般区分欧体和颜体主要看横画,颜体的长横收笔是圆润骨头形状,两头重中间细,欧体的收笔是方形钝角,而且起笔不太重,较轻柔。
二、右点钝角呈三边
右边点在欧阳询笔下呈钝角三角形,相对于颜体的类似半圆点和柳体的四边梯形点,还是比较好把握的。
三、小钩轻描淡写
欧阳询的竖勾,不是特别突出,一般是个小三角形,或者平着勾出,或者往斜上方倾斜,对比颜体的曲勾和柳体的大直角三角形,欧体的显得格外轻描淡写。
四、没有足弓的捺脚丫
几种楷体的捺画都是前细后粗,因此区别看捺脚,欧体的捺脚最平滑,柳体和颜体脚底都往里凹,就像人的足弓一样。
五、竖画起笔如刀割
欧体的竖画在起笔时特点最明显,起笔时45°斜入,如刀割般锋利,其他的字体竖画起笔比较圆润。
六、提画干净利索
欧体的提画比较简洁明了,露锋起笔,略顿,直接轻而快捷的向右上方提出,起笔处不留痕迹,干净利索。
七、反捺像扁平的钝角三角形
反捺和右点有时候比较像,只是反捺稍微细长点,欧体的反捺笔法看着险峻硬朗,起笔露锋明显拉长,整体写出来就像扁平的钝角三角形。
八、长撇粗细反复变化
正常来说,写撇画时一般很快,就像欧体36法里是“捷速”笔法一样,下笔意如放箭。
不过欧体长撇的特点不能这么快下定论,仔细观察看,欧阳询长撇在行笔过程中粗细变化了四次,虽然用反复变化来形容一个撇画不太合理,但是从起笔→颈部提笔→腹部按笔→出锋收笔过程,我们会发现,欧体的长撇确实是粗细变化的,特别是腹部明显的按笔加粗,这是其他字体不具备的特点。
九、三点水的第二点如短竖
最开始写欧体时,总是对他的三点水写法很好奇,好端端的中点为什么写成竖。
不过这正符合欧阳询笔法特点,第一点写完之后,第二点写成短竖犹如瀑布一样直流而下,越来越细,出锋收笔转移到第三点(提),流水般的气势,一气呵成。
十、宝盖左点露锋直下入笔,横勾平滑勾出
欧体的宝盖也有自己的结构特点,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欧体的左点是直接向下,露锋入笔,横勾写的很快,也没有刻意上提顿笔,直接平滑勾出。
欧阳询的书法特点八个字?
庙堂之气,字字珠玑。
八大山人书法特点?
八大书法用笔,有两个极突出的特点,一个是“简”,一个是“圆”。
谈到八大山人的书法,自然是特指形成独特面目后的“八大体”。他的书法以独特而强烈的个性特征屹立在书法历史上,以至于独特到令人惊讶的程度。研究他的作品是很难寻找到他书法的来路的,其结构的奇崛,是受到了何种经典的启发而形成的?也很难寻到些微的来历。虽然有大量存世的作品,证明了他早期曾模仿唐朝欧阳询的楷书、宋朝黄庭坚和明朝董其昌的行书,
欧阳询与颜真卿楷书的区别?
第一:审美取向的不同。欧体和颜体的不同充分体现了初唐和盛唐审美取向的不同。初唐书法崇尚“书贵瘦硬方通神”,这一审美取向成就了欧、虞、褚、薛“初唐四家”的风格特点。而盛唐崇尚雍容华贵,如美人以丰满为美,这当然更加体现了盛唐气象。放到书法上也是一样的,由初唐的书贵瘦硬转向了方正茂密、庄严雄浑。
第二:用笔不同。欧体用笔受北碑影响,多切笔,以方笔为主。颜体受篆书影响,多篆籀气,以藏锋为主。欧体用笔较为瘦劲,颜体用笔较为丰腴。
第三:结构不同。欧体结构中宫收紧,四面放开,结字上追求险中求稳。颜体中宫较为舒朗,结字上追求方整稳重,字内空间分布较为均匀。颜体这种结构特点使其在气势上压欧体一头。
第四:章法不同。欧体和颜体的结构特点决定了他们章法的不同。欧体章法以舒朗为主,字与字之间距离以半字为佳。颜体章法以茂密为主,字字满格,更凸显颜体的整体气势。
褚遂良的书法特点是什么?
三大特点:
第一, 首先是将书简之作的作风融入于“铭石之书”中, 使楷书的笔法、笔势和结构等方面获得最大程度的解放, 开辟了行法楷书的新天地。
这样, 就将楷书直接同行书构成了内在的联系。也就是说, 只需将其楷书点画写得更活泼一点, 并简化偏旁部首和某些笔画, 上下字带动一下, 便能直接写成行书。就这一点而言, 在所有的楷书中占有最大的优势, 为以后学习书法开辟了一个新的门径。这也对以后在艺术审美上对“逸品”的重视和提倡, 在创作上提供了成熟的艺术形式, 其影响是深远的。
第二, 在创作上褚遂良采取以势生势, 以势生法, 以势立形, 增强了点画之间的贯穿和联系的同时, 突出了点画之间的流动感和韵律, 强调笔笔能达其意而运之, 贵能其中有物, 其中有韵, 达意生变, 迹存其情。并且, 一笔数字, 一气呵成, 充分显现了书法中“无声之音”的艺术特征, 故写到劲疾处出现枯笔, 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所谓“带燥方润, 将浓遂枯” (《书谱》) 。
正因如此, 其用笔是八面出锋, 八面生势, 左右映带, 上下飞动, 穷尽变化, 一气运化。这样, 既使骨法用笔的技巧予以明朗化, 又增强了点画用笔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使笔触更明显地蕴含着抒情的色彩, 故有唐代书法的集大成者之称。
第三, 疏瘦, 但疏得朗洁, 瘦而不薄。其原因有三: (1) 行笔时采用平面运动与深度 (提按) 相结合的方式, 即颜真卿所谓的“屋漏痕”, 在曲折波动之中, 获得一种古藤似的坚忍不拔的审美意象, 增强了笔触的深度意味; (2) 充分发挥长锋笔的优势, 用中锋即便入纸重按至八分, 笔画的粗细与笔的直径相对应。这样, 既能加强运笔时的力度, 又能使点画紧结厚实, 这既是褚字用笔极重要的特点, 也是学褚字的最基本的要点; (3) 在书势上, 采用隶法, 力取横势, 尤其是捺法, 与《礼器碑》相通。从而使整个字在书势上得到了一个强有力的支撑, 达到了“俊拔一角”的艺术目的。当然, 这种隶法, 只是总体气格上的, 而不是技法的累加, 主要是为了表现书势上的宽博与横向飞动的艺术感染力。
上述, 既是褚遂良书风的特点, 也是对后人产生深远影响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