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风歌代表作品,为什么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善于唱歌的人,名叫韩娥,是一位韩国人。有一次她路过齐国,因为盘缠用尽,就在齐国都城临淄的雍门旁卖唱筹款。韩娥的声音清脆嘹亮,婉转悠扬,十分动人。这次演唱,轰动了全城。唱完以后,听众还聚在雍门,徘徊留恋,不肯散去。这就是流传千古的孔子听韶乐“余音绕梁”的故事,从极具穿透力的唱腔来看,这位韩娥应该属于美声类的歌手。
民族-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他在诗中广泛使用了当时南方楚地的口语,比如大家最熟悉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兮”字,在现代温州方言里其实就是日常用语。比如“非常好”,用温州话讲就是“好兮好”。再比如“非常好吃”,就是“好吃兮好吃”。屈原在歌词中使用了大量方言,因此应该属于民族唱法的歌星。民谣-柳永北宋著名词人柳永被誉为婉约派的创始人。他在词中大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姬生活,尤其擅长描写旅人的情怀,而且他语言通俗,音律温婉,在当时流传得极为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柳永的代表作有《雨霖铃》、《少年游》、《望海潮》等。从传唱度极高、还有作品小清新的名称来看,柳永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民谣歌手。摇滚—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修武一带),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是三国魏正始年间七位著名人物。后将“竹林”二字加於七贤之前成为“竹林七贤”。嵇康:乐队灵魂琴手,人长得俊美绝伦,山涛的老婆第一次见到嵇康,就当面说她老公“凭你的颜值已经不配和嵇康做朋友了,你只能靠多读书与他结交了”,而且嵇康品味高雅、艺术造诣极高,一曲《广陵散》可谓是千古流传。原来人丑就要多读书是来自这里阮籍:8岁就能弹琴,还擅长“长啸”这门已经失传的声乐艺术——相传阮籍的长啸可以声震云霄;而且他还特别具有艺术表现力:据说阮籍不喜欢嵇康的哥哥,因而每次见到他都用白眼看他,但阮籍非常喜欢嵇康,因此每次见到嵇康都用青眼看他;综上所述,阮籍作为乐队的主唱很合适。阮咸:阮咸是阮籍的侄子,据说他非常擅长弹琵琶,不仅如此,他还对从西域龟兹国传入的琵琶做了改良,看来作为“琵琶手”是当之无愧了。刘伶:此人不但善于舞蹈,还会Rap。有一次他骗老婆要戒酒,让她备好酒肉,要在神灵面前郑重起誓,结果拿到酒肉之后,刘伶却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chéng)。妇人之言,慎不可听。”然后继续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即兴写的诗都这么有韵律,符合一名好Rap手的基本素质。此外,刘伶还是个行为艺术家,据说他酒后经常裸奔,在舞台上比较能放得开、对活跃现场气氛有利。向秀:向秀与乐队灵魂琴手嵇康有着一种相同的爱好——打铁,他经常在嵇康身边打铁,看来摆弄打击乐器也没什么问题,做鼓手正合适。说唱—柳下跖孔子和柳下惠是朋友,柳下惠虽然是鲁国贤臣,他的弟弟柳下跖却是横行天下的大盗,孔子想替柳下惠去教育一下他的弟弟。柳下惠却说他弟弟既不服管,还能言善辩,劝孔子不要去自讨苦吃,孔子当然不听,立马去见柳下跖。柳下跖根本看不上孔子,一见面两人火药味十足,直接开始battle。孔子先diss盗跖:“你长得好看,又有才能,文武兼备,却不贤明。不如修城,做一诸侯,当个顺民,服从大流。”柳下跖听后,来了一段气势十足的freestyle反驳:长得好看,是爹妈给的,你不吹捧我也知道!你让我建城,是用功利诱惑,我若是贪求天下,才是大的罪过!之后盗跖更是将当时天下人推崇的帝王将相、忠臣贤士批驳的一无是处,斥责孔子的言论主张都是巧诈、虚伪的。最后他为自己的freestyle做了个天地无穷,寿命有限,不懂享乐,都是扯淡!孔子被反驳的哑口无言,在这场Battle惨败之后:“孔子再次叩拜,急忙跑出门外,上车,缰绳三次脱手,眼睛茫然不见,面色如同死灰,按着车轼低头,不能喘出气来。”可见柳下跖的雄厚功力,被称作古代第一说唱歌手也不为过。原始诗歌有哪些作品?
1。黄帝时代歌谣
(1)有明显功利目的的劳动歌
这是传说最古的先民之歌,远古文学在传说中,如传伏羲氏有《驾辩曲》(《楚辞·王逸注》),《纲罟歌》(见《隋唐乐志》,《夏侯玄·辨乐论》,《元结·补乐》)以上是传说中最古的诗歌。
次为葛天氏的《八阕歌》,神农氏的《扶持歌》(见《孝经·钩命诀》),《丰年歌》(《夏侯玄·辨乐论》),这些古歌仅传曲名而文已佚。内容表现远古人民渔猎农牧生活的创立状况。
(2)原始宗教统治下的祭祀歌
原始宗教出现以后,对于诗歌内容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诗中除了表现图腾崇拜观念以外,那种以征服自然力的热情和幻想为基础的巫术观念也给原始诗歌带来了新的内容,如《礼记·郊特牲》载,伊耆氏作《蜡辞》,用于祈祷祭祀。唐孔颖达疏:伊耆氏即神农氏。陆德民释文又谓伊耆氏即尧帝。刘勰说:"昔伊耆氏始蜡,以祭八神"(《文心雕龙》)。蜡,是年终祭神的祝祷词,表示农人心理与希望,在文体上又为祝文之始
(3)各类短歌
在传说中,到黄帝之时诗歌渐多。如《水经注》载有《渡漳歌》,据说是黄帝大战蚩尤时,大军追击到了漳河畔,士兵无法渡河,黄帝便命伶伦制作此歌,由于其节奏雄壮,振奋了士气,大军很快渡过漳河,击败了蚩尤。这首歌当作为军歌的最古者。
《汉书·礼乐志》载有黄帝使岐伯作短篇《饶歌》,用以扬德建武,劝士讽敌。
归藏·启筮》载有黄帝所作《棢鼓之曲》十章:一曰雷震驚,二曰猛虎骇,三曰鸷鸟击,四曰龙媒蹀,五曰灵夔吼,六曰雕鹗争,七曰壮士夺志,八曰熊羆哮峪,九曰石荡崖,十曰波■壑。这首歌传为黄帝所作,属军歌战歌之类。
此外,尚有传说黄帝时代的《金人铭》(见《说苑·敬慎》篇)、《祝邪文》(见《文心雕龙》)后世多指为伪讬。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说上古时代之孝子,为了不忍看到他死去父母的尸体被禽兽所吃,于是断竹作弹弓来守护,免为禽兽所食。这是最古之乐曲,也是最早的挽歌。名为《弹歌》,又名《断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2。唐尧时代歌谣
唐尧时代的文学作品,传说是尧所作,有《尧戒》一篇,《淮南子·人间训》记为:战战慄慄,日僅一日,人莫躓于山而躓于垤。
除了《尧戒》之外,唐尧时代还有两支最著名的民歌,一支是《击壤歌》,一支是《康衢童谣》。
《击壤歌》见晋皇甫谧帝王世纪所载,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人击壤而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
《康衢童谣》是据列子仲尼篇所记,尧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治与不治,与百姓愿戴与否,乃微服遊于康衢,闻儿童谣说:玄我蒸民,莫匪尔极。不知不识,顺帝之则。
3。虞舜时代歌谣
唐尧以后的诗歌,较有信史可凭。已有君臣相唱和之作。据《虞书》所载,舜曾作《股肱歌》、《载歌》、《卿云歌》,皋陶作《元首歌》。
又据《孔子家语》、《尸子》所称,舜又作《南风歌》,谱于五弦琴而歌唱。舜、皋陶作诗歌未必属实,但我们可以从这些古歌中看到上世淳朴之风。如:卿云歌卿云爛兮,■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元首歌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
4。《周易》中的古老歌谣
除了以上介绍的之外,在《周易》中也保存了一些古老的歌谣,从思想内容和形式上看,有的可能传自上古,我们从中还能够看见一些早期诗歌原来的面貌。如: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中孚·六三》)
这是战争中的歌。意思是战胜了敌人,有的击鼓乘胜追击,有的力竭疲倦,有的悲而流泪,有的欢快而歌唱。
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明夷·初九》)
中国古诗词的由来是什么?
诗者,歌也!
从目前可以查到的资料来看,《断竹》应当是大声喝斥,以赶早乌鸦;《击壤歌》里的歌词已经成形,应当是后人伪作。《南风歌》更是如此,明显带有知识分子的痕迹。如果《卿云歌》所载无误,那么显然在卿云歌之间就已经存在诗歌了。
显然,歌的出现应当比语言还要早,一开始是声音,而且应当是拟声,所拟的自然是飞鸟、飞兽、溪山,春风等大自然的景色。
悲伤的哭泣,愤怒的喊叫,细声的安慰,这种生物与之俱来的声音本身就是抑扬顿挫。
所以,歌比语言还要早!
当语言出现的时候,歌自然也有丰富的语言发音做为填充。而部落的首领在祭祀,战争期间,自然也需要这种充满情感的表达方式。
诗一开始,不分高低贵践。
凡为人者,皆可歌也!
《易》离卦九三:“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可见,在商朝就已经有了乐器。
《易》明夷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这已经脱离了歌的范畴,明显是民谣,而用是“谣占”,演变成诗了。
《易》中孚九二:“鹤鸣在阴,其子和之。”还有六三“或鼓或罢,或泣或歌。”还有完全可以证明,在商周期间,诗歌已经成为了主流。甚至有了“和”
《尚书》里也有:“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这已是为诗歌量身订做了,按保守算法,如果这种成型的诗歌理论产生的时期是周朝,按时代向前推,商朝时期肯定已经有诗歌了。
我们现存在的诗歌总集是《诗经》,显然在诗经里,绝大多数的诗歌,已经开始系统地押韵,而且在字数上也规整发一。按标准解释,《诗经》是西周之的作品,西周之前就是商,商之前是夏。
商有文字,多为甲骨文,更多为卜辞,可以在《易》中得见。《易》中有民歌,比如“渐”卦里有“鸿渐于干”、“鸿渐于磐”、“鸿渐于陆”、“鸿渐于木”已经接近于押韵了。
更重要的是,这明显用了诗歌中的“兴”手法。
而这一切,是在商周时期。
所以,诗词的起源不是文字,而是商朝以前(夏朝)的歌,商周时期变成谣,又变成民歌,然后是《诗经》!
经过孔子推广之中,诗成为主流。然后是楚辞离骚,从现在来看,离骚不像诗,更像歌。刘邦有《大风歌》,项羽有《垓下歌》,从体裁和文字来看,和离骚大体相同。
也就是说,当时的诗,和夏,商,周,春秋一样,都是唱的。后来的乐府也是唱的。
诗从歌中脱离了开来,变成了吟,而吟也是唱的一种!所以当时有许多诗后面要加上一个“吟”字,比如《节妇吟》、《白头吟》,刘备顾顾茅芦孔明不是在吟么,曹操《短歌行》不也是在吟么,这个吟就是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从唱中脱离开来。
一直到魏晋南北朝,诗一直是主流,而吟也是一直是主流。民歌却演变成了另一种形式——词!
诗还是诗,民歌的一部分变成了词。
南梁时期,诗分化成了三种
诗,词,歌。
可是他们的祖先却永远都是歌。
山西民歌有哪些?
1、《交城山》
《交城山》是清朝或者更早年代开始流传于文水、交城一带的一首民歌。新中国成立后,这首歌曾由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并在全国范围内广为流传,是一首非常经典的山西民歌。
2、《走西口》
走西口是一首山西地方民歌。据说它已经流传了一两百年。这首歌不但山西人会唱,山西邻近的内蒙、陕西,甚至更远一点的宁夏、青海、甘肃也有许多人会唱。中国有句老话叫“十里不同音”,说的是民歌有很强的地域性。
之所以西北许多地方的人会唱《走西口》,原因大概是,当时有许多山西人曾到过这些地方,他们中的一些人一直在唱这首歌,时间长了,当地人也学会了。歌曲走西口70年代经著名歌唱家朱逢博重新改编创作唱红大江南北,让歌曲焕发新姿,却保持了原曲的味道。
3、《拜大年》
《拜大年》是一首流行歌曲,由中国娃娃组合演唱。将Bell(李小燕)和娃娃(陈冠桦)两人取名为ChinaDolls中国娃娃的原因为,因为一看到她们就觉得她们不像泰国人,倒比较像是中国人,再加上娃娃有一半的台湾血统,且两人都拥有中国人特有特征--就想到丹凤眼,所以将她们命名为:ChinaDolls中国娃娃。
4、《观灯》
《观灯》是一首方琼演唱的歌曲,作词是方琼,作曲是方琼。
5、《下柳林》
《下柳林》是流传于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一带的民歌,以柳林弹唱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韵味自然朴素,乡土气息浓郁、粗犷。
拓展资料
山西民歌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以歌唱历史人物或历史传说故事为主。相传于尧天舜日之时就有传录的,如《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南风歌》:“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诗三百》中所收集的《魏风》、《唐风》共十九篇,大部分采自山西。
山西一百多个县,几乎每个县都有自己的民歌。据有关方面统计,现在已经收集起来的民歌达两万余首。 山西各地民歌品种繁多,大致可归纳为四大类:一、山歌;二、号子;三、小调;四、套曲。
中国第一篇文章?
你提出的“中国第一篇文章,第一本书是什么?是诞生在商朝吗?”问题,是历史久远的问题,史料记载的也有很多版本。我在这里简单梳理一下,与您探讨吧。
中国的第一篇文章,史学家一直在研究。记载的第一篇文章,如诗歌、文学、传记等等都有不同的说法。如果说第一篇诗歌或者说文章是先秦时代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艺文类聚》作:“帝何力于我哉!”《乐府》、《诗记》同。 《初学记》作:“帝于何有於我哉!”《太平御览》或作:“帝何德于我哉!” 如果翻译成白话文:白天出门辛勤地工作,太阳落山了便回家去休息, 凿井取水便可以解渴,在田里劳作就可以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多么惬意,遥远的皇帝老和我也不希罕喽!有什么关系呢? 这首民谣描绘的是在上古尧时代的太平盛世,人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太阳出来就开始干活,太阳落下就回家休息,开凿井泉就有水饮,耕种田地就有饭吃……这反映了农耕文化的显著特点,是劳动人民自食其力的生活的真实写照。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有名姓的文学作品是帝王学《古诗源》一书的开头,第一篇作品就是舜帝的《南风歌》。还有这样一种说法是,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 理",“画"出了我国哲学和文学融为一体的最早作品--八卦。在我国第 一部政治议论散文集《尚书》中,收集了孔子这个伟大的教育家和编辑家之前历代帝王中产生的最有名的文章,如《尧典》、《大禹谟》、《秦誓》等。 而在孔子编辑的文学教材《诗经》中,包含了不少帝王所作的诗歌。
也有的说,中国历史上第一本书是《易经》,这本出自洛水的书又称河图洛书。 回答不一定让你满意,如果满意哦可以关注我的平台交流与探讨。
上古歌谣代表作品?
上古歌谣为民间文学的一种,包括上古时期民歌、民谣,以赋为主要表现手法,歌谣词句简朴、节奏流畅,题材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一、中孚·六三
—— 《周易》载上古歌谣:中孚·六三
例: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注释」
《中孚·六三》是一首写战争的诗,描写战争结束胜利归来的情景。战争胜利以后,有的仍在擂鼓示勇,有的坐卧休息,有的在哭泣,有的在引吭高歌。寥寥十字,写出了一个动人的场面。
二、归妹·上六
—— 《周易》载上古歌谣:归妹·上六
例: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
「赏析」
《归妹·上六》这首民歌讲的是上古时期贵族的一个习俗,就是婚后女方要拿着筐去摘瓜果蔬菜,男方要去拿用刀取羊血,用这两样东西来祭祀。但结果双方都没有得到应得的物品,所以《周易》在这个爻后面加了一句“无攸利”!
那么,自然也可以理解为是两个人在眉目传情,没有专心工作,所以没有得到。
存疑解释:“牧场上男男女女们在剪羊毛、拾羊毛,男的剪羊毛,不见血;女的承筐装羊毛,不觉得有重量。轻快、生动,有情有景。”
反证一:《周易》在这句话后面有一句“无攸利”,既然这么娴熟地剪羊毛,怎么能叫“无攸利”?
反正二:“刲”这个字就是刺的意思,跟剪有什么关系?上古时期有没有剪刀还是一个问题呢!
三、候人歌
—— 中国第一首爱情诗吕氏春秋·音初篇之“候人歌”
候人兮猗。
「赏析」
《候人歌》这首民歌载于《吕氏春秋·音初篇》。整部作品只有四个字,其中的两个字还是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和“呀”字。仅剩下的两个实词直白地道出了歌者心中的所思所想:等你。
传说大禹治水,娶涂山氏女为妻,大禹巡省南土,久不归,女乃唱了这首歌,渴望大禹归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比较稳定的夫妻关系和夫妻感情,只有在一夫一妻制出现以后才有可能,而这时已属私有制萌芽后的氏族社会晚期。二字为句,语气词拖长尾音,取得了独特的抒情效果。这是中国最古老的情诗,开抒情诗传统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