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郑振铎代表作品我们是少年

如何理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南北朝著名文学家、散文家、诗人江淹的《别赋》中便有,提起离别诗我们会不约而同地想起。在豪言壮语中又包含着对友人的入微体贴“大部分作者只会劝慰当事人不要过于感伤忧虑“王勃并不是这样一上来就劝慰好友。...

郑振铎代表作品我们是少年,如何理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问题:如何理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导读

大文豪苏轼曾说:“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离愁与别绪,是古代诗歌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歌咏主题。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无论亲朋好友,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也只能靠“鸿雁”之类的能长途跋涉,一日千里的物象来“云中寄书”,所以在这些送别或留别的诗里,难免染上凄凉伤感的感情色彩。

南北朝著名文学家、散文家、诗人江淹的《别赋》中便有“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感叹,并依次列举出七种离愁别绪,再加上对环境的渲染,令读者为之动容,因此而成为千古佳作。

然而,到了初唐时期,提起离别诗我们会不约而同地想起“初唐四杰”中最有才华的王勃,他英年早逝,匆匆走完自己26年的人生之路,但在这不算漫长的旅途中,却为后人留下“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这样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诗句。

这就是除了《滕王阁序》,他又一篇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送别佳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所谓艺术特色

如果说这首诗的特色,那便是是其“朴素简约”,“朴实无华”使得它简约而不简单,恰到好处。

中国诗歌的发展,从“齐梁”到“初唐”,浮华艳丽的诗风,一直占据着诗坛的统治地位。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扭转了齐梁诗风,为诗歌创作开创了新的风气。

王、杨、卢、骆,“以文章名天下”,称“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诗圣”杜甫在《戏为六绝句》里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意思是说,那些嗤笑“四杰”的人只能“身与名俱灭”,而“四杰”却像万古长流的江河,他们的美名永远不会泯灭。

杜甫对“四杰”的推崇是客观而积极的,可以说毫不过分。王勃这首诗,它并不堆砌辞藻和典故,只是用质朴的语言,抒写壮阔的胸襟。

在质朴之中又有警策,在豪言壮语中又包含着对友人的入微体贴,绝不是大而化之,空洞无味。这类题材的作品,大部分作者只会劝慰当事人不要过于感伤忧虑,不要悲观失望,到哪里都一样之类的套话空话。

王勃并不是这样一上来就劝慰好友,首先是先用环境的描写,衬托惜别的心情,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表达出自己是和他一样的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种离开亲友远出求仕的心情。

接下去进一步又说,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知己的朋友在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沟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遂成为全篇的警策。

直到最后才用最常见的套路,劝他不要在分手的时候像个女人一样哭哭啼啼过于悲伤。如此这般委婉,试想“杜少府”也一定会感到宽慰,他所谓的那点凄凄惨惨的离别,缠绵悱恻的愁绪,也一定可以烟消云散浮云而去。

所谓时代精神

虽然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

它体现出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特别是“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别离之苦,文人墨客笔下的永恒主题。诗人王勃却一反别离的愁怨,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抒写送好友上任的情怀。所谓“知己”——正如歌曲《传奇》中所唱到的“想你时,你在天边,想你时,你在眼前……”,无论空间怎样的改变,时间如何的推移,友情应该是牢不可破的。@兵法天下 如是说(结束语)

我们有时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所以这里的知己,决不能狭隘地以数量计量,认为“知己”只有一个;任何志同道合的人,都可以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抱着这样的认识,怀揣这样的想法,这个世界会充满阳光。既就是分别,也不会感到孤独寂寥。相反地却是感到乐观进取,不管到了何处,都会觉得好像仍在与自己的老朋友在一起。

【温馨提示:兵法天下,诗词文化。尊崇原创,不忘初心。自古读书本难,行文不易;既然头条有缘,文笔相见。如果您认可“兵法天下”,敬请赞转分享,雅评留言】

我是@兵法天下 ,诚谢题主邀答,与大家共同分享这一话题。文章表达纯属一家之言,敬请交流互动。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奇文共欣赏,疑意相与析。

中国有哪些考古上的巨大遗憾?

1.西安兵马俑颜料脱落

秦俑是有颜色的,但考古破土那一刻,由于深埋地下2000多年,遭受多种不利因素的破坏,矿物颜料和生漆层均已老化,生漆与陶体间的凝聚力和黏附力都很脆弱。特别是夹在中间的生漆层,对湿度非常敏感,出土的一瞬间,水分急剧挥发,湿度降低,使陶俑身上生漆层迅速脱水、卷曲、脱落,生漆层上附着的颜料层也随之会荡然无存。

秦俑颜色只维持了短短15秒到几分钟之间,惊叹之余,你甚至连拍照的时间都没有!壮观依旧,绚烂不复,着实让人惋惜。

看到如此雄壮的秦国兵马,让人想起那首秦帝战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2.定陵毁坏的三具尸骨/丝织品损坏

定陵共出土了三具尸骨(万历皇帝与两位帝后),由于考古技术的落后,再打开其棺椁后,身体与空气接触从而开始氧化腐烂。而后在1966年红小将兴致盎然地冲进地宫,将尸骨砸碎焚烧,紧接着一场大雨的冲刷,尘归尘,土归土…(这里更多属于文物保管的时代遗憾)

另外,定陵出土了一批明代织锦遗产,但因为装裱处理不当,当时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塑料)加入软化剂涂在半腐的衣服上,但时间稍久,衣服颜色变深,软化剂蒸发,质料变硬,硬作一块,不能展开。沈从文当时来看了装裱好的丝织品之后,十分愤慨:“囊括了中华纺织技艺精华的明代织锦遗产,如此轻率地对待,还做这样不负责任的解释,不是出于无知,就是有意欺骗!”

定陵被破坏的远远不止上面写的,还有许许多多,比如万历的棺椁。自从明定陵被挖掘之后,我们国家就下达了关于帝陵禁止挖掘的严格命令。当时挖掘帝陵的时候,将定陵作为实验陵,结果因为首次挖掘就引起了灾难性的后果,之后定下这条规矩,沿用至今。

3、世界上第一碗面——4000前的喇家面条

在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喇家遗址(2001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发现了一件倒扣的齐家文化篮纹红陶碗,碗内残留物中保留着清晰可见的一团卷曲缠绕的条形物,它粗细均匀,薄如蝉翼的外壳泛着淡黄色的光泽。

当时考古学家保持着很大的怀疑,因为在此前面条的起源是意大利,而且这碗里的面条真的能经历四千年的时光依旧保存完好吗?

但考古人员保持最大的理智,跪在地上从不同角度一连拍了十几张照片。拍完照,便小心地把陶碗原样扣上去,连同碗中的泥沙和面条状物体一并进行包装,并在纸箱外面郑重写下了“F20古代食物”几个字,同时也在后面写下了一个“?”

最终,那考古人员抢着时间抓拍的成了面条的最后存世的照片。因为陶碗出土时,在翻开陶碗后的一分钟内,面条就因为接触了空气,瞬间腐烂黑化,不过奇迹并没有终结,就是这一碗面条,翘起了整个地球改写了世界历史!

后来,考古学家们非常重视这碗条状物,将它带回了研究单位进行深入研究、分析、鉴定其残留物,最终认定这碗条状物来自新石器时期,且认为条状物的成分以粟(小米)为主,并混合有少量的黍(黄米)。淀粉分析、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论断。在面条的成分中,还发现了油脂和维生素成分。

2005年,这一研究成果在自然科学界的世界顶级刊物——英国《自然》杂志上刊发后,很快被美国《国家地理》、美国国家广播电台、英国广播公司、路透社、日本时事通讯社以及德国、加拿大、荷兰等国的媒体加以报道,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反响。 也从此改写面条是意大利起源的,毕竟这碗面条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面条实物考古资料。

4、西汉直裾素纱襌衣

如果一件衣服在50g内,那穿在身上是什么感受?

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两件距今约两千年的素纱襌衣,一件48克,一件49克。但它并不是因为考古现场失误,而属于文物保管遗憾——一位17岁的叛逆少年(许反帝)窃取国宝,仅为卖钱下馆子喝酒。

上个世纪80年代,一位早已瞄准这些文物的少年许反帝实施了他的计划。那是10月22日晚8时,许反帝跟在一个推自行车的人后面,悄悄混进了博物馆,在现场附近搬来一张梯子,爬上陈列厅北面的通风窗户,击破玻璃,爬窗入室,实施了盗窃。盗取两件素纱襌衣和12件木牍“信期绣”绢手套等国家珍贵文物共38件。

第二天,全城通缉。几天后,长沙友谊商场失窃,小偷被当场抓住,而这位小偷正是马王堆失窃案的作案者许反帝。因其母娇纵儿子,当儿子拿着偷来的文物回到家里时,护犊心切的许瑞凤不仅没让儿子去自首,反而慌张地将4件文物烧毁,将6件文物冲进下水道,其中48g重的国宝素纱襌衣被毁,49g的素纱襌衣严重损毁(后修复,且经过13年的努力,成功仿制,但48g那件早已不复存在)。

素纱襌衣它有多薄呢?

当时出土的两件素纱襌衣,叠起来可放进一个火柴盒,或之叠起十层仍可看报纸。所以,古人形容"轻纱薄如空"、"举之若无",一点都不夸张。

素纱襌衣轻薄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款式是单衣,没有衬里;二是织物种类是平纹纱,本身就是较为稀疏的织物类型;三是古代蚕偏瘦弱,所吐的丝较细。

至于使用用途,我从西瓜视频博主「历史白与黑」摘取了他的一个视频,里面提到这衣服如何穿暂且没有个定论,但可以参考紫霞仙子。就像《诗经·郑风·丰》提到:“衣锦衣,裳锦裳。”

按史书记载或常识推理,应该是套在色彩艳丽的丝绵袍外,使丝绵袍上华丽的花纹多一分欲露又掩的朦胧之美,不仅增强了衣饰的层次感,更衬托出锦衣的华美与尊贵,这倒也符合中国人不事张扬、含蓄、内敛的传统审美情趣。

有哪些饱含深情的句子?

1,若在花🌸开满径的阡陌上遇见你,那一定是四月明媚的阳光里最美的风景,捧着满怀的野花🌸,安静的路过,闻着风里的花🌸香,只当是唇边甜甜的微笑。

2,我是一颗孤独的树,千年矗立在路旁,寂寞的等待,只为有一天,你能从我身边轻轻的走过,看一眼我布满风霜的脸。

3,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做一颗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一一席慕容

4,邂逅一个人,只需片刻,爱上一个人往往会是一生,萍水相逢随即转身不是过错,刻骨相爱天荒地老也并非完美,在注定的因缘际遇里,我们真的是別无他法。

一一林徽因

5,等待一场姹紫嫣红的花🌸事,是幸福,在阳光下与喜欢的人一起筑梦,是幸福,守着一段冷暖交织的光阴慢慢变老,亦是幸福。

一一林徽因

6,错过了青梅竹马,避开了情窦初开,到如今人生的意义就只剩下和你两鬓斑白。

7,和你在一起的时候,天特别蓝,风特别清爽,树叶特别绿,所有掠过的风景都特别迷人。

8,想和你在下雪天手牵着手一起走,一不小心就白了头。

9,有人问我你究竟哪里好,这么多年我还忘不了,春风再美,也比不上你的笑,没见过你的人不会明了。

10,我迈过人间万物,我从不慌张,唯独你踏过山水归来的那一刻,我方寸大乱,还小鹿乱撞。

11,我这一生遇到过很多人,他们如同指间的烟火🔥,忽明忽暗,最后沦为一抹灰烬,而你不同,你如北斗闪耀在我的整个人生。

12,我去见你,风不是风,雨☔️不是雨☔️,所有的一切都裹着甜蜜,我穿过街道,走过岸边,你就在对面,我想拥你入怀,又怕太过焦灼的呼吸,破坏这眼前的画卷。

13,想牵着你的手一起到一个叫做永远的地方,看天长地久的风景,尝海枯石烂的味道。

14,你变成了他喜欢的样子,我变成了连自己都讨厌的疯子。

15,今生今世我只是个戏子,永远在別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泪。

16,我们笑着说再见,却深知再见遥遥无期。

一一巜海上钢琴师》

17,黄昏是一天最美丽的时刻,愿每一颗流浪的心,在一盏灯光下得到永远的归宿。

一一三毛

18,梦想,可以天花🌸乱坠,理想,是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坎坷道路。

一一三毛

19,你若心寒,我是春天,你若心苦,我是甘甜,你若心伤,我是欢颜,也许我不是你一切的一切,每天的每天,但决不是你生命的负担。

20,树叶飘飘,遮盖不住我思念你的寂寞,离开了才懂得和你是多么的难舍。

21,你的名字,是我读过的最短的情诗,我很喜欢你,像春去秋来,海棠花开。

22,天地辽阔,四处皆可流浪,若你应允,我多想抖落一身星光,从此长眠在你的心上。

23,想送给你那一朵握紧在手里的花🌸,还不够完成一个童话,所以,看着你浅笑安然,匆匆走过有我的年华。

24,那时年少,纸短情长,害怕细水流年会冲淡最初的美好,因此不敢承诺地老天荒,后来一个人走过多少莽莽苍苍,依然觉得长夜漫漫,直到与你同行,才有了一路星光。

25,我遇见了你,是最灿烂的花🌸开,是最美丽的意外。

26,你是远处的灯火🔥,也是遥远的星★河。

27,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候,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衷老了的脸上的皱纹。

一一叶芝《当你老了》

28,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我不能等你到25岁,但我却能等你一辈子。

一一巜山楂树之恋》

29,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一一李煜

30,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31,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一一纳兰性德

32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一一柳永

33,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一一纳兰性德

34,总有一天我会从你身边默默地离开,不带任何声响,我错过了很多,我总是一个人难过。

35,生命中,总有一次相遇,让山水相依偎,正如你和我,总有一次心动,让天涯化咫尺,正如你和我。

36,灵魂的吸引,是因为懂得,懂得是那样美丽,如花🌸与蝶的相遇,风和雨☔️的缠绵,鱼🐠和水的缱绻,雄鹰与天空的成全。

37,一程山水,一个路人,一段往事,离去之时,谁也不必给谁交代,即使注定要分开,那么天涯的你我,各自安好,是否晴天,己不重要。

一一林徽因

38,始终不悔,这一场久别重逢的相遇,纵然,你在天涯,我在海角。

39,我只想告诉你,你是我今生最美的遇见,我的爱,只愿为你停留。

40,世界上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遇见了就不想错过,因为遇见你花光了我所有的力气。

4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只有为人父母之后,才懂得其中味道,让人泪目啊!

郭沫若是什么社的发起成立者?

创造社。

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是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1年7月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

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及郭沫若的译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是该社最有影响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主张和锋芒毕露的文学活动,成为五四以后新文学一支生力军,特别在文学青年中激起强烈共鸣。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造社主要成员大部分倾向革命或从事革命实际工作。随后,表现出“转换方向”的态势,并有新从日本回国的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等思想激进的年轻一代参加,遂发展而为后期创造社。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1928年初,郭沫若的《英雄树》、成仿吾的《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冯乃超的《艺术与社会生活》、李初梨的《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等文章,要求文学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面向工农大众,作家要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对五四以后的文学和鲁迅等作家,却作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意识代表进行偏激的批判。由此引起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1929年2月,创造社为国民党政府封闭。

如何评价柳永在词坛上的地位?

在我国悠久丰厚的文学史上,可圈可点的仕士文人不胜枚举,他们或以名篇佳作流芳百世,或以决绝精神光照千古。柳永及其作品是宋代词坛芳香独特的秀美奇葩,为宋词的发展增加了新的思想色彩,开拓了新的天地。如此卓有成就的一代宋词名家却被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生卒年限不详;婚否子嗣不知;陵冢何方后人各执一词,惟有十七八女郎按红牙檀板而歌的柳永词作流传甚广,传唱至今。按现在的话就是“人红歌不红”吧,故此,对于柳永词坛地位的评价,必须从他的纤艳之词入手,通过梳理分析其作品,探究其历史地位。

“耆卿似乐天 ”与“耆卿比少陵 ”

王国维先生曾在《人间词话补遗》中写到:“故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南宋唯一稼轩可比昌黎。而词中老杜则非先生(周清真)不可。昔人以耆卿比少陵,犹未为当也。”这大概是对柳永最贴切的评价吧,从一个极端到另一极端:柳永创制慢词长调,一生专力写词,推动了俗文学的发展。然而,从他同时代到后代,对他的评价大多鄙斥不屑,很少肯定的意见。

柳永长于纤艳之词,多冶游之作,其词充满青楼楚馆的香艳淫靡气息,弥漫着对歌妓舞女毫不掩饰的情欲,自其产生之日起,世人即对其发出不绝如缕的指责,如宋代吴曾说柳永“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传播四方”;王灼谓其“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喜道之。予尝以比都下富儿,虽脱村野,而声态可憎”。谩骂之中透露出极度痛恨之情。冯煦评价柳词“好为俳体,词多媟黩,有不仅如提要所云,以俗为病者”,批评之声更是强烈。近代吴梅言:“余谓柳词仅工铺叙而已,每首中事实必清,点景必工,而又有一二警策语,为全词生色,其工处在此也。……(《乐章集》)通本皆摹写艳情,追述别恨,见一斑而具全豹,正不必字字推敲也。惟北宋慢词,确创自耆卿,不得不推为大家耳。”认为柳词之工亦不过在其艺术手法,至于内容则不过“摹写艳情,追述别恨”而已,缺乏余味,只不过因为他创制了慢词,所以词学界才不得不推其为大家。

即使有些论者对柳词加以部分肯定,也不过是肯定柳词的艺术技巧以及表现羁旅行役的所谓雅词,如赵令畴说:“东坡云:世言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云:‘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清代宋翔凤言柳词“虽多俚语,而高处足冠群流,倚声家当尸而祝之”。柳永作的那些被认为不俗的词作表现了文人士大夫的羁旅行役之情,而非对歌妓舞女的迷恋之情与香艳描写,所以得到了文人之流的肯定。纵观上述对柳词的评论,我们可以看出文人对柳词或是严厉指责棒杀,或是肯定其描写羁旅行役的雅词,大力批判其描绘男女艳情的俗词。不管哪种倾向,对其摹写男女艳情的词都是非常不满的。

进入当代以后,大量论者对柳永均持一种宽容的态度,肯定他“以俗为美”的词作“上承敦煌曲,下开金元曲子,在中间起着桥梁和中介的作用”,“为宋代词苑带来了‘市民文学’的新气息和新作风,也为后来的金、元曲子开启了先声”。而且随着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与肯定的呼声越来越高,论者对柳永代妓女立言的词作给予了极高评价,肯定了他“第一个把烟花女子这个社会最底层的卑贱人物作为真正独立的人写进了词中,并全面系统地表现了她们的思想感情,使她们成为词中有血有肉的光辉女主人公”的创举,认为他是“以一种颇为平等的态度对待娼妓,以略带同情的笔触去写她们渴望自由、要求过自由生活的愿望”。

他“是把这些地位低下的女性当作了有同样智慧的人,而不是玩物”;他“不再把女性当成物化的审美个体和色情对象”,而是“真正了解歌伎,他笔下的歌伎才以自身的面目出现,柳永作为一个代言人,代她们抒发心中的感情”。因此柳永与其他玩弄女性的官僚们形成鲜明的对照,他“是完全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下层女子,而没有丝毫轻视、玩弄、逢场作戏之意”。

为什么同样是描写男女艳情的词作却遭到了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两种评价?上述两种评价到底哪一种更合理呢?对于柳词中那些情感描写过于直露的作品,我们到底应该采取怎样的评价方式呢?

市井文化的代表,却备受时人及后人诟病

严苛而虚伪表现男女香艳情感甚至带色情风味的词作,不仅仅是柳永一人在写,在当时以及后代的许多词人也都有创作,谁也不能免俗,如欧阳修“十五六,脱罗裳,长恁黛眉蹙。红玉暖,入人怀,春困熟。展香裀,帐前明画烛。眼波长,斜浸鬓云绿。看不足。苦残宵、更漏促”(《忆秦娥》),秦观“脸儿美,鞋儿窄。玉纤嫩,酥胸白”(《满江红》),比柳词风味如何?苏轼“笑倚人旁香喘喷”(《减字木兰花》)、“腻玉圆搓素颈,藕丝嫩、新织仙裳”(《满庭芳》)亦有柳词之鄙俗风味,而在宋代只是柳永对女性香艳的描写遭到了猛烈的批判,并付出了落榜的代价,这显然是极不公正的。

柳词天下传唱,即使是文人士大夫,对柳词亦充满难以遏制的兴趣。如《历代词话》卷五引《高斋词话》云:“少游自会稽入都,见东坡,东坡曰:‘不意别后,公却学柳七作词。’少游曰:‘某虽无学,亦不如是。’东坡曰:‘“销魂当此际”,非柳七语乎。’坡又问别作何词,少游举‘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东坡曰:‘十三个字,只说得一个人骑马楼前过。’”秦观明明学了柳词,却不敢承认,这代表了当时及后代文人对柳词的态度:不敢公开表示喜爱柳词,但是在私下、在内心深处,他们都向柳词学习,受到柳词的沾溉。

柳词传入禁中亦得仁宗之心,可以说柳词作为一种娱乐消遣方式已得到世人的认同,尤其是正统文化之代表仁宗的默认。然而,这种俗艳小词也给君臣带来道德上的恐惧。儒家诗教观对文艺的价值取向偏重社会功利的一面,此类小词不仅无补于世,且香艳绮靡,是儒家诗教极力抵制的,因此对于这种小词,君臣只能私下里喜爱,却不敢明目张胆地公开。

胡仔《苕溪渔隐词话》引《后山诗话》云:“柳三变游东都南北二巷,作新乐府骫骳从俗,天下咏之,遂传入禁中。仁宗颇好其词,每对酒,必使侍妓歌之再三。”

因此仁宗虽然颇好柳词,却又认为柳永不可令仕宦,对之打击冷落,这便可以做出一种对市井文化斥责的姿态,以掩饰其喜好俗词的真实心理,从而维护儒家诗教的正统地位。之所以是柳永被推到风口浪尖,是因为“他词名广被,正是以浪荡游子的面目出现在社会上……又以歌咏缠绵声色著名……在不自觉之间甚至成为宋代俗艳文化的代表人物,有了相当的社会影响”。

于是最终是他被定格为市井文化的代表,充当了倡导儒家诗教的正统文化与市井文化交锋的牺牲品,承担了正统文化对市井文化的鄙视与批评,备受时人及后人诟病。其他文人男性视角下对女性露骨色情的描写所应受到的抨击均为柳永一人承受。正统文化的这种做法充分暴露了宋代主流意识形态的虚伪性,一方面声色犬马穷奢极侈,沉迷于俗艳之词的绮靡冶荡,一方面却又道貌岸然否定并排斥文艺给人的情感带来的宣泄与愉悦。幸运的是,柳词体现的市民意识市民情趣,在民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在花间词人手中日益雅化的词作重新焕发出旺盛的生机,对宋词发展功不可没。

再评柳永词坛地位:无法摆脱的男性视角,对女性的描写的局限性

柳永与下层歌妓舞女有着长时间的接触交往和鱼水关系,应该说他更多的时候是以真心与她们平等相处,其词也赋予了她们较多的主体意识,但这是否就能像当代一些论者所说的他真正了解歌妓,对受压抑的妓女有真挚感情,他笔下的歌妓是以自身的面貌出现的呢?如果仍然是男性视角和话语体系中的女性,她们就不可避免地带有男性意识色彩,发出的就不可能是她们真实的心声。如果对柳永的词进行全面而仔细的分析,我们会发现以下几点:

1.男性视角始终窥视并捕捉着女性肉体对女性肉体魅力的关注。

从操纵者的男子视角看到的女性美,是离不开男子目光灼射的观赏品,具有十足的观赏性。这些读者虽然置身文本之外,但通过阅读的交流情境,通过柳永的男子视角所呈现出来的情景,自然便设身处地地站在男子的位置上感受女人的肉体魅力,从而进入欣赏的角色分享并领略到这美色带来的官能上的刺激与快感。

“身材儿、早是妖娆。算风措、实难描。一个肌肤浑似玉,更都来占了千娇。妍歌艳舞,莺惭巧舌,柳妒纤腰。自相逢,便觉韩娥价减,飞燕声消。”(《合欢带》)“绛唇轻、笑歌尽雅,莲步稳、举措皆奇。出屏帷。倚风情态,约素腰肢。”(《玉蝴蝶》)

2.将女性的价值归结在性功能上。

柳永的目光定格在女人肉体魅力的渲染上,在他的描写中,女人是美丽的尤物,也是性的载体。闲情愁怨只因心上人远去独守空闺,孤宿鸳被,光阴虚度。而心上人归来她报复他的方法也是性上的惩治,“待伊要、尤云殢雨,缠绣衾、不与同欢。”(《锦堂春》)除此之外,她们几乎没有别的叫声与呼喊,她们唯一的声音便是想男人。她们几乎被抽空了一切人格个性和社会生活的角色责任,仅剩生物性因素。在她们身上只见“女”,不见“人”,女人作为性的存在被无限夸大,女人变成了性的象征物与载体,在文本中充当了满足男性情欲的对象。将女性的价值归结在性功能上,反映了柳永内心深处仍把女性当作从属于男性的玩物与性工具。

“女人完全是男人所判定的那种人,所以她被称为‘性’,其含义是,她在男人面前主要是作为性存在的。对他来说她就是性——绝对是性,丝毫不差。”

3.漠视女性真实的心理感受。

悲辛屈辱强颜欢笑的卖笑生涯,日夜用自己的色相供男人寻欢作乐。表面的轻歌曼舞纸醉金迷,难掩内心的寂寞与恐惧。年老色衰红颜老尽之后迎接她们的将是怎样的结局,相信她们比任何人都清楚,她们的笑容应该有凄楚作底色,她们的欢乐应该有痛苦的影子。而柳永却很少关注到这一心理层面,在他笔下,她们就是舞台上妩媚性感的表演者,一颦一笑,都在迎合台下男性观众的审美口味,满足他们的心理期待;她们的喜怒歌哭都充当了男性品评的对象,她们的如花美貌狂歌醉舞,她们的欢喜愉悦一笑千金,她们的痛苦与忧伤,均给男人带来一种我见犹怜可资吟赏的美感。

可见柳永代女性立言、为妓女写心的词作,不过是“他”的话语而非“她”的话语,具有很大的虚假性,而且极具欺骗性,表面上是女性的心声,实际上仍然被深层的男性意识所笼罩,所以“不再把女性当成物化的审美个体和色情对象”而是“真正了解歌伎,他笔下的歌伎才以自身的面目出现”,这样的评论实在是脱离了柳永所处的社会而对其思想的片面拔高而已。

而妓女对自己的情感表述完全不同,她们在词作中少有对自己肉体魅力的渲染,多的是对自己心灵苦痛的抒发:

如一名唐代妓女的《望江南》:“莫攀我,攀我心太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这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寥寥几语即表达出了内心的悲凉与情感的苦痛;又如《抛球乐》:“珠泪纷纷湿绮罗,少年公子负恩多。当初姊妹分明道,莫把真心过与他。子细思量着,淡薄知闻解好么?”同样表现了抛洒真情后的余痛;再如南宋严蕊《卜算子》:“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表现了沦落风尘的沉痛、屈辱以及对脱离妓籍的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结语

柳永在宋代被定格为俗艳文化流行的罪人,为虚伪的主流意识形态所贬斥、黜落,其词作也被冠以淫艳鄙俗、不堪入目。近代学者则更多的时候,愿意为柳永正名,认为他封建礼教的压抑下,仍然为女性奔走呼吁,是当时代女性的代言人。

但我们更应该看到,柳永无法摆脱的男性视角下的女性描写有局限性,但其花情柳思、俚俗之体对宋词的发展亦有深厚的涵养,给宋词带来无限生机,比如其词对下层市民尤其是青楼女性生活与情感的关注,不仅增加了词的创作题材、开拓了词的表现领域,而且引入了生动、活泼的市民意识,对宋词平民化特征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时的社会由男性掌握话语权,女性缺乏自己的声音,在男性意识的笼罩之下是不可能出现真正代女性立言写心的词作的,只有当女性摆脱了男性意识的操纵,有了发言权,由她们之手才可能写出抒发女性真实体验的词作。

七年级必读课外书目录必考?

一、文学作品:

初一:

1.《西游记》吴承恩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5月第2版

2.《骆驼祥子》老舍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1月第1版

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前苏)奥斯特洛夫斯基梅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10月5版

4.《繁星•春水》冰心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

5.《唐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出版社;

6.《泰戈尔诗选》冰心郑振铎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5月第2版

7.*《男生贾里全传》秦文君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年5月第2版

8.*《花季•雨季》郁秀海天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9.*《汪洋中的一条船》郑丰喜华夏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10.*《哈利•波特》(英)J•K•罗琳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5月第2版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