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瑷代表作品,东汉三崔是谁?
中国古代文坛是一个很有趣很好玩的地方。常常会有一家三公,一家三贤等说法。更是喜欢划分等级,比如“竹林七贤”、“唐宋八大家”等等来区分优劣。东汉文学三崔,便是这样的产物。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三崔确实优秀。这三崔指的是东汉崔家祖孙三代人:崔骃(yan,一声)、崔瑗(yuan,四声)、崔寔(shi,二声)。
范晔作《后汉书》曾评论:“崔氏世有美才,兼以沈沦典籍,遂为儒家文林。”
一、 崔骃崔骃,字亭伯。崔骃出身名门,家境可以说是非常优越,家学实力也是非常雄厚。所以从小对于百家经典就有涉略。可惜志在典籍,对于仕途并不是非常热心。
二、座右铭的创造者崔瑗崔瑗擅长草书,有“草贤”之称,后人张芝在其基础上终成一代大家。崔瑗的《草势书》是第一篇专论书法艺术的文章,这可以看出的是,崔瑗对于书法的认知不仅仅局限于作为文学附庸的存在。
这崔瑗便是这座右铭的创造者,写了一段自戒的词,因常常放在座位的右方,故得名“座右铭”。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
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
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
在涅贵不缁,暧暧内含光。
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
硁硁鄙夫介,悠悠故难量。
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可见崔瑗一生做事为人都很谨慎从事,不贪图名利。
三、崔寔这祖孙三人中若论仕途,崔寔是最高的成就,但是论文学,则稍差一些。不过崔寔也编写了中国著名的农书《四民月令》,称其为农学家也不为过。
座右铭是什么意思呢?
座右铭是人们激励、警诫、提醒自己,作为行动指南的格言。亦指古人写出来放在座位右边的格言。历史上,许多中外名人都有自己的“座右铭”。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几乎都有自己的人生格言——座右铭。
详细解释:
1.写在座位右边,作为警戒、提醒用的有教益的话。南朝梁萧统《文选·崔瑗(子玉)座右铭》吕延济题注:“瑗兄璋为人所杀,瑗遂手刃其仇,亡命,蒙赦而出,作此铭以自戒,尝置座右,故曰座右铭也。”南朝梁慧皎《高僧传·义解一·支遁》:“僧众百余,常随禀学,时或有惰者,遁乃著座右铭以勗之。”白居易《<右铭>序》:“崔子玉《座右铭》,余窃慕之,虽未能尽行,常书屋壁。然其间似有未尽者,因续为座右铭云。”
2.泛指可作为格言以自励的文辞。陈毅《示丹淮并告昊苏、小鲁、小珊》诗:“革命重坚定,永作座右铭。”面对人生的困境,很多年轻人把悟道名言:“自出生来无敌手,得道功成不强求!”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来激励自己。有人说有些书法理论不如不看?
“有人说有些书法理论不如不看,你怎么看?”,这个问题有点意思。我看到这个问题时,第一想到是,提问者所指的“有些书法理论”是指哪些书法理论呢?孙过庭《书谱》包括不包括在其中呢?提问者没有告诉我,如果也包括在其中,我就不敢苟同了。
孙过庭本人就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书谱》是他根据自己在书法创作实践中的心得写就的一部经典书论,至今还或多或少地给学习书法的朋友以指导和启示。
比如《书谱》中所说:“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
比如《书谱》中所说:“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等等,孙过庭的这些精辟论述是一个书法理论宝库,内容十分丰富。
所以我认为学习书法的朋友们多读一读如孙过庭《书谱》这类好的书论的著作不仅不是多余的,而且是很有必要的。
我想即便不是专门有志于书法艺术的人,按照鲁迅先生所讲的随便翻翻一说,读一读孙过庭《书谱》这一类的经典书论著作,说不定也能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迪。
草书不能狂而无法?
草书虽草,但也有法度,明项元评怀素《论书帖》:"出规入矩,绝狂怪之形,要其合作处,若契"二王″,无一笔无来源″。下面以怀素《论书帖》为例作分析:
一,每行字左右摇摆,悠然自得,潇潇洒洒。它们是依照一条中轴线左右摆动。虽然单字有正斜关系,但整体平稳有动感。有生气和生命力。
二,草书字有大小、收放、斜正变化,打破平衡和对称,创造动态中求平衡。将标准形变为艺术形。
三,笔势不断,存在于每一字、每一行、每一段。临此帖要注意走势和运动轨迹。
怀素是守法的,元鲜于枢说:"怀素守法,特多古意。″
法帖释文:
为其山不高,地亦无灵,为其泉不深,水亦不清,为其书不精,亦无令名,后来足可深戒。藏真自风废,近来已四岁。近蒙薄减,今亦为其颠逸,全胜往年。所颠形诡异,不知从何而来。常自不知耳。昨奉《二谢》书,问知山中事有也。
(上图书法作品为怀素所书,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东汉著名书法家蔡邕善隶创为什么?
到了东汉时期,隶书这种书体已经很成熟了,但是仍然存在许许多多的字体规范性不足的情况。到了东汉末年,著名书法家蔡邕,为了让隶书的字体变得更加规范,与一些书法家一起校订了六经文字。六经经过蔡邕等的校订之后,其书写格式不仅在字体结构上面变得大小 写成熟,而且充分呈现了东书的楷模性。
蔡邕在很多方面都有造诣,尤其在书法方面。他自创了飞白字体。据说蔡邕创造这种字体有这样一段故事:有一次蔡邕路过鸿都门,看见工匠们正在用扫帚刷墙,扫帚刷过的痕迹丝丝漏白,很受启发,回去便创造了“飞白书”。飞白体的特点是:每一笔中都丝丝漏白,仿佛使用枯笔书写一般。这种书写方式在以往是没有的,因此在当时被人们认为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字体。这种字体对后世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很多书法家认为这样很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分流行,王羲之、王献之也都热衷于此。
事实上蔡邕最擅长的是隶书字体。在东汉,隶书又被人们称之为八分书。蔡邕的女儿蔡文姬说,蔡邕在创造八分书体时,不仅取了程邈隶书书体八分中的二分,又取了李斯小篆二分中的八分。
蔡邕在中国书法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得到历代书书法家所公认的, 唐朝张彦远的《法书要录》中的《传授笔法人名》中记录了从东汉到中唐时期600多年间笔法的传递过程: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王献之传之外甥羊欣,羊欣传之王僧虔,王僧虔传之萧子云,萧子云传之僧智永,智永传之虞世南,世南传之欧阳询,询传之陆柬之,柬之传之侄彦远,彦远传之张旭,旭传之李阳冰,阳冰传徐浩、颜真卿、邬彤、韦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
蔡邕因负盛名,所以后世把一些碑刻和论著附合成蔡邕名义的伪作也不少。据说,其真迹在唐时已至罕见。残存下来的《熹平石经》的碑文可以让我们对蔡邕的书法有所了解。
蔡邕在书法理论方面为世人留下了十分杰出的作品,如《篆势》、《笔论》、《九势》等,都是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有人说三国的钟繇当过盗墓贼?
中国古代的传统认为只要我们厚待祖先,祖先也会厚待我们。所以就提出“隆丧厚葬,香火永继”这个观念。
厚葬习俗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夏商时期,那时还有一个陋习,就是“人殉”。贵族死了,直接用奴隶做陪葬。大家试想一下,连活人都给直接埋了,其他的陪葬物品自然不会少。
到战国后期,用活人殉葬的陋习虽然有些改观,但一直没有杜绝。直到明英宗时期,才在皇帝的带头下废除了这种残忍的殉葬形式。
秦汉时期的厚葬风俗达到全盛。汉代制度就规定,天子即位一年,就以天下贡赋的三分之一“充山陵”,修建帝王坟墓。
既然流行厚葬,那里头的宝物就不能少了。后人觊觎墓葬里头的宝物,于是一个行业诞生了——盗墓。
干盗墓勾当的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官盗,像汉末的董卓、曹操,到民国时的孙殿英等,都很有名,他们往往动用大批士兵,明火执仗地大干;还有一种是民盗,分布各地,人数众多,都是偷偷摸摸地进行,挖开墓室、棺材,从中取出随葬的财物珍宝,大发横财。
有时候一个墓穴要经历多少次被盗。位于今陕西省凤翔县南的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该墓有186具殉人,其中三层台上环椁室置殉人166具,填土中埋人牲20具。
这座大墓是迄今所知盗洞最多的一座墓葬,在考古时发现,总共有247个盗洞! 盗掘的年代,自汉代一直延续至唐、宋。
无论是官方的明火执仗,还是民间的小偷小摸,他们都不会公开承认这种盗墓行为的。因为中国古代讲究的是入土为安,逝者为大。你去打扰地下的安睡者,是干了一件阴损的事情,是会折寿的。
那些人的盗墓行为已经遭到世人的谴责。但是如果一个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著名的书法家,也参与到这类人的行动当中,是否让人大跌眼镜呢?
但这件事情确实发生了。做这种龌龊事的,就是三国时期的大书法家,素有“楷书鼻祖”之称的钟繇!
钟繇(151~230年,字元常,颍川长社(河南省长葛市)人。汉末三国时期魏国重臣、政治家、书法家。
钟繇年轻时以战功得到升迁。在曹丕称帝后,历任廷尉、太尉、太傅,封为定陵侯,与华歆、王朗并为三公。
除了这些显赫的官职以外,他真正的能够闻名于后世,还是其在书法上的造诣。他擅长篆、隶、真、行、草多种书体,尤以三色书比较突出(即铭石书、章程书、行押书)。
所谓“铭石书”,即指正楷,“章程书”即隶书(八分书),“行押书”指行书。
其中,钟繇最有成就的还是楷书(小楷)。他被称之为“楷书鼻祖”,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后人把他和王羲之并列,称之为“钟王”。
钟繇所处的时期,正是汉字由隶书向楷书演变,并接近完成的时期。在这个重要的演变过程中,钟繇继往开来,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他能适应时代潮流,善于学习民间出现的新书体;另一方面他勤奋学习,善于思考与钻研。
中国从汉末以后,书法的传承,大致经过以下的脉络:
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与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法书要录》唐·张彦远)
从这个传承关系可以看出,钟繇应该是第二代传人了。
据说钟繇临死前把儿子钟会叫到身边。他总结自己的一生,说集三十年的时间来研习书法,主要得益于蔡邕,从他那里体会到了其中的精髓。在学习过程中,不分白天黑夜,不论场合地点,有空就写,有机会就练。与人坐在一起谈天,就在周围地上练习。
我们从钟繇的这些叙述中,可以看出他对书法的执着。让世人对他这种孜孜以求的精神感到钦佩。
但是下面叙述的这件事情,可就成了钟繇此生的一大污点。
据说,钟繇小时候跟随刘胜去抱犊山,学习了三年书法,偶有小成。这期间,他时常与曹操、邯郸淳、韦诞等人,在一起谈诗论词。当然,钟繇最感兴趣的,还是和他们在一起谈论书法心得。
有一天他听韦诞谈起,说家里收藏有一本《蔡伯喈笔法》,蔡伯喈就是蔡邕。蔡邕的墨宝都是大家心目中的神品。他从工匠用扫帚在墙上写字中受到启发,而创造了“飞白书”。这种书体,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为一种独特的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
钟繇听说他有此墨宝,就向韦诞借,要一睹真容。但韦诞很珍惜,没有借给他。本来人家的宝物,不想轻易示人,也无可挑剔。但就此却气得钟繇是捶胸顿足,最后是口吐鲜血,气若游丝。
一看因为这点小事就要闹出人命了,曹操赶忙取出五粒灵丹给钟繇服下,这才救了他一条性命。
直到韦诞死后,钟繇也没有见过这本《蔡伯喈笔法》。
对于一个痴迷于此的人来说,他是如何渴望能一睹此墨宝啊?一日在家琢磨起来,韦诞酷爱书法,这本书又是他视若珍宝的东西,一定是随他陪葬了。
于是在一天夜里,他招来十几个壮汉,向韦诞墓进发了。
挖了半天,露出了棺椁。打开棺椁一看,韦诞身边有一木匣子,打开木匣子一看,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就是它,就是它!钟繇欣喜若狂。
拿回家后,钟繇对此书是手不释卷,全神贯注地研习临摹。晚上休息,就以被子作纸张,结果时间长了被子给划了个大窟窿。有时去厕所中,竟忘记了回来。
他看到各种物件都能联想到书法,试图将它们书写,描画下来。见到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自然景物,就会与笔法联系起来,这都说明钟繇当时真是达到了如痴如醉的状态。
其实,钟繇的书法艺术,并不限于一家之学。 与任何有成就的学者一样,都是集前人之大成,刻苦用功,努力学习的结果。
结语:钟繇做出这种事情,按理说应该遭到世人的谴责。但是话又说回来,让这些墨宝湮灭于地下好呢?还是展现在世间,让后人学习临摹好呢?
这其中的是非曲直,一下子还真说不清楚呢!
参考资料:
《史记》汉·司马迁
《笔阵图》晋·卫夫人
《三国志》西晋·陈寿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