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兵马俑代表作品

确实为研究兵马俑的主人提供了帮助,陈景元提出的异议兵马俑仅仅是一些陪葬坑出土的,正是由于没有史料明确说明过兵马俑的主人究竟是谁,之前我写过很多文章都谈到兵马俑的颜色问题,结合当时秦国与宣太后芈月娘家楚国的穿衣风格来看。...

兵马俑代表作品,兵马俑的主人到底是谁?

历史上的很多事情,因为距离我们现在的时间太过于遥远,所以总会出现一些争议,就连兵马俑的主人是不是秦始皇,都曾经有过严重争议,一个叫陈景元的建筑学家根据兵马俑中的一些建筑风格提出异议。

从他建筑学的角度来说,提出的这些异议,确实为研究兵马俑的主人提供了帮助,可是我们一旦充分结合历史因素来思考分析,就会发现这些异议一样存在问题,那么兵马俑的主人到底是秦始皇,还是如建筑学家所言是宣太后芈月呢?

陈景元提出的异议

兵马俑仅仅是一些陪葬坑出土的,可是由于秦朝时期的大多数史料都被阿房宫的一把大火烧了,因此留下来的记载很少,就连我们知晓的大多数秦朝历史,其实都是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著的《史记》中记载的,对于兵马俑的主人,没有史料说明到底是谁。

正是由于没有史料明确说明过兵马俑的主人究竟是谁,才会存在后人为此产生异议,在陈景元的异议中,主要就是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我们从视觉冲击性强弱来分别分析一番。

第一个异议就是兵马俑的颜色问题,这也是我们看到兵马俑首先能够感受到的印象。之前我写过很多文章都谈到兵马俑的颜色问题,最开始出土的时候,兵马俑是五颜六色的,红黄绿青黑白各种颜色都有,看起来就是五彩缤纷的感觉。

我们在看到兵马俑漂亮的外观时,除了对此感到惊叹之外,也有诸多疑问,那就是按照史料记载来看,在秦朝统一之后,秦朝主要是以黑色为主的,意思就是说兵马俑的颜色应该主要以黑色为主,而不是五颜六色的。

结合当时秦国与宣太后芈月娘家楚国的穿衣风格来看,兵马俑的颜色更加接近楚国风格,因此陈景元认为兵马俑是芈月所有,当然了,按照芈月当时的地位来看,想要拥有兵马俑,还是有可能的。

第二个异议就是兵马俑中战车的轨道宽度是不一样的,在出土的兵马俑中,分别有1米、1.1米、1.2米、1.3米以及1.37米的宽度,这种宽度按理来说不应该出现在秦朝时期,为何这样说呢?

主要原因就是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已经对天下的刻度尺、货币以及各种东西进行了大一统,促使做到“车同轨,书同文”,很明显兵马俑中的战车轨道就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不符合秦朝大一统的风格。

第三个异议是一个比较细节性的问题,要是我们不仔细看,也许是很难发现的,这个异议就是关于兵马俑的发髻问题,陈景元对兵马俑的发髻进行过仔细研究,居然发现有很多兵马俑都是属于歪髻,换言之也就是说有的兵马俑发髻是歪的。

按照当时的历史环境以及后来出土的一些文物来看,这种歪髻风格只在楚国出土的文物中出现过,刚好芈月娘家就是楚国的,而且当年也掌握过秦国实权,从兵马俑的歪髻来看,很有可能就是一种楚国风格,喜欢楚国风格的自然就不会是秦始皇了。

可以说不管这些异议到底有没有道理,至少从表面上来看,确实是给我们研究兵马俑起到了一些指导作用,那么是不是因为有了这些异议,就能充分说明兵马俑不是秦始皇,而是芈月的了么?

兵马俑到底是秦始皇还是芈月的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来对芈月和秦始皇进行一番了解,想必关于秦始皇的故事,人们已经耳熟能详,他通过一步一步扳倒吕不韦以及成蟜等支持力量,实现了自己皇权的集中,在亲政之后,更是制定了统一六国的坚巨任务,并且最终彻底完成了统一,建立起来属于自己的大一统王朝秦朝,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秦始皇的丰功伟绩太多,后人都铭记在心,不管是长城还是骊山陵墓,都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性建筑,足以说明秦始皇这个人的执行力是很强的,拥有这么强的执行力,想要干成大事也就不难了。

与秦始皇相对的宣太后芈月,是在秦昭襄王时期的太后,当时秦昭襄王尚且年幼,所以芈月才会成为实权掌握者,不过芈月这个人与后来的吕雉或者武则天等人是不一样的,她虽然掌握实权,可是一心一意还是为秦国建设着想,并没有自己想要篡权的意思。

正是在芈月的铺垫下,秦昭襄王才能够逐渐长大最终顺利掌权继续发展秦国,要是没有芈月的建设,想必秦昭襄王后期也没有办法那么迅速促使秦国变得更加强大。秦昭襄王在位时间是秦国历史上最长的,要是兵马俑是宣太后芈月的,那必然就是在秦昭襄王时期建立起来的。

可是我们从兵马俑的一些竣工情况来看,会发现有的兵马俑坑道中,全部是空的,会出现这种情况,想必是因为时间紧迫来不及放进去,从时间紧迫这么一个细节来看,基本上就可以排除掉兵马俑主人是芈月的推断了,因为要是芈月的话,就算秦昭襄王没有办法建好兵马俑,后来还有很多秦王可以继续建设,可是要是秦始皇,性质就不一样了,因为秦朝仅仅二世而亡,在灭亡之际,没有时间继续建设,匆匆关闭的可能性才是最大的。

想必除了上边所说的这些对比之外,人们更加想知道的是陈景元提出的三个异议,究竟需要怎么解释,那么我就和大家一一进行一番解释吧。第一个异议就是兵马俑的颜色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是比较简单的,首先黑色在秦国并非所有人都能使用,在古代对官员或者士兵穿衣颜色的控制是十分严格的,有着一套十分详细的规定,什么样的职位对应什么颜色的衣服与配饰,都有着明文规定,可不是谁都能穿黑色的。

按照这样的规定来看,兵马俑自然就会出现黑色之外的颜色,可是为何兵马俑的颜色那么五彩缤纷,似乎毫无章法,有着不同风格呢?实际上这又和兵马俑的建设时间有关系了。

秦始皇陵从公元前247年开始建设,一直建设到公元前210年,总共历时37年,而秦始皇是在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排除掉一切影响因素,单纯从颜色的统一来看,那也是需要到公元前221年才开始统一的,在这一年,秦始皇陵已经建设了26年,很多东西都已经建成,兵马俑当然是有很大一部分已经建成了,颜色与统一之后自然不一样。

这一点也同样可以用来解释为何兵马俑中车轨宽度不一样,秦朝统一前后度量标准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是秦始皇陵这么大的一个工程,肯定是一样一样慢慢建设的,在建设过程中,兵马俑车轨肯定有先有后,在统一前后的标准不一样,宽度自然就不一样,没有什么奇怪的。

至于说兵马俑的歪髻,就更简单了,整个工程历时37年,在37年的漫长时间中,一个国家的流行风格是在不断变化的,就像我们在三十年前流行的东西,现在早已不流行了,在37年过程中,流行着不同的东西,在兵马俑中就都表现了出来,其中有歪髻,也可能只是在某个特殊时期或者特定民族的一种流行因素而已,没有什么需要大惊小怪的。

除了以上这些因素之外,我们还可以延申两点,一点就是从执行力以及影响力而言,宣太后虽然曾经掌握了秦国的实权,可是秦国毕竟在商鞅变法之后,已经成为一个法治国家,宣太后再怎么厉害,也不可能公然逾越法治约束,她想要花大价钱修建如此大规模的陪葬坑兵马俑,于情于理都是不太可能的,按照芈月的整体性格来看,也不太可能。

史料中记载了芈月的陵墓是在芷阳东陵,这个陵墓距离兵马俑有几十公里的距离,就算芈月想要修建兵马俑作为陪葬坑,也不至于跑那么远,关键是这些兵马俑距离秦始皇陵才1500米,难不成是芈月早就修建好兵马俑,秦始皇还要去霸占么?这显然是说不过去的,从距离远近以及执行力,乃至是芈月本人的性格以及秦国的律法,说兵马俑是芈月所有,都是不符合的。

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可以说明兵马俑不是芈月的,那就是兵马俑中出现的六马拉车。秦国对这些礼制规定是比较严格的,其中天子可以享受六马拉车,诸侯五马,卿四马,大夫三马,士两马,普通人一马,这种规定在其余国家可能出现不遵循的情况,但是在秦国是不可能的,因为秦国法治很严格,可以说秦国的逐渐强大就是靠着变法以及变法之后的坚持。

在这样的情况下,宣太后当然不可能公然违反规定,使用六马拉车来挑战权威了,只有可能是秦始皇才有这种资格使用六马拉车,也只有秦始皇这样的始皇帝,才会想到在自己死后,还要建立起来另外一个王国,让自己死后在那里继续统治,其余的人想必是不敢想象的。

结语

虽然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说兵马俑是秦始皇的,但是从兵马俑距离骊山陵的距离,以及兵马俑的规格,乃至是兵马俑中的一些细节来看,都只可能是秦始皇的,因为在当时除了秦始皇之外,似乎没有谁有那样的执行力以及决心了,宣太后不管怎么说都是一个女子,在当时那种历史背景下,想要劳民伤财干这么大的工程,那是必然不可能的!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秦始皇兵马俑中铜车马工艺先进?

秦兵马俑中的铜车马艺术极有可能是东西方青铜技术高度结合的产物,也就是大月氏(印欧吐火罗人)掌握的技术与商周青铜技术(从吐火罗人学来的)的互取精华。

一 世界考古上的青铜传播线路。

青铜技术出自西亚两河流域,黑海沿岸人群引入了这一技术,出现安诺文化(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000年),其次有纳马兹葛达坂城遗址(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000年),再往东是阿凡纳羡沃文化(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再往东进入中国西域出现了新疆的克尔木齐文化(公元前2200年一一公元前1900年)。克尔木齐文化的主人是古老的印欧人吐火罗人,吐火罗人建立的国家就是大月氏,早期与秦国接壤,据有河西走廊一带。再往东进入中国内地出现三星堆文化,夏商周文化。 秦国地图

公元前2200年左右这一青铜传播线上忽然爆发了一个辛塔什塔——彼德罗夫卡文化,此地位于哈萨克北部,也就是亚欧大陆交界处的大平原上,其主要特点是,军事攻击性强,使用双轮多辐马车。这种骑兵战术,和马车的使用沿着欧亚草原与黄土高原上的黄帝集团接触,而在西面的炎帝集团(古羌族)接触到的是吐火罗(学习到了小麦种植技术)。炎黄集团合并后掌握了先进的农业技术,骑兵,战车技术,创建了夏商周文明。

中亚草原上的马车

二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可以调动三个青铜制造的资源,创造出更高的青铜作品。西面与大月氏(吐火罗人)接触,可以使用到吐火罗工匠的设计与技术。公元前317年,秦灭古蜀国,可以动用三星堆青铜文化资源。结合中原的夏商周青铜制造技术,三者互取精华,将草原文化,印欧文化与中原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举世闻名的铜车马。

三星堆青铜器

三 秦亡汉兴。经历了长年战乱之后,西汉初年国力凋敝,刘邦出行都找不到四匹同样颜色的马,丞相只能乘牛车。秦始皇在咸阳铸造的十二铜人也被炼化后铸造铜钱,更别说铸造青铜器了。幸亏有些青铜器深埋地下,要不然也要溶了铸铜钱了。自此,青铜器铸造技术衰落。

秦始皇陵兵马俑群作品赏析?

崇尚写实,手法严谨;性格鲜明,形象生动;在总体布局上,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排山倒海的气势,使人产生敬畏而难忘的印象。

世界十大考古发现有哪些?

有一本名为《世界十大考古发现》的书,其中以200万字2000幅图片展现了十大考古发现,即:玛雅文明、摩亨佐·达罗、克诺索斯王宫、图坦卡蒙陵墓、特洛伊古城、庞贝古城、西潘王陵与莫切文明、复活节岛、吴哥古迹和马丘比丘,虽然以上考古发现的确震惊世人,但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却无一上榜,的确令人很不爽。因此,我们抛开国外,简单介绍一下我国的十大考古发现。

殷墟:三千年前的帝都

早在清朝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随着金石学家王懿荣在购药时无意中发现甲骨文,就此引发轰动,一时间刻有文字的“龙骨”身价暴涨,并发现出土地点在河南安阳小屯。到1908年(另说1910年),金石学家、考古学家罗振玉经过考证,小屯就是商代帝都殷墟所在。

从1928年至1937年春,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先后对殷墟进行了15次大规模发掘,后因抗战爆发被迫中止。后从1950年起,新中国考古人员继续发掘,并于1959年设立安阳殷墟考古工作站。经过70多年的发觉,占地30多平方公里的殷墟除出土了约15万片甲骨外,还出土了大量珍贵墓葬、祭祀坑、车马坑等,殷墟中心甚至还保留了宫殿宗庙的遗址。

殷墟遗址和出土文物一方面反映了3000多年前的社会生活状况,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的文明程度和工艺水平,例如著名的司母戊大鼎。

敦煌:历经千年的艺术宝藏

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一个逃荒到敦煌莫高窟的道士王圆,在监督雇工清理第七佛殿下第16号石窟甬道中的积沙时,突然间山峰裂开,藏经洞就此被发现。这一重大发现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

莫高窟藏经洞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非常重大的发现,其出土文书多为写本,少量为刻本,汉文书写的约占六分之五,其它则为古代藏文、梵文、齐卢文、粟特文、和阗文、回鹘文、龟兹文、希伯来文等。文书内容主要是佛经,此外还有道经、儒家经典、小说、诗赋、史籍、地籍、帐册、历本、契据、信札、状牒等,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绝本。

同时,敦煌石窟还保存着数量极为惊人的雕塑和壁画。然而,由于王道士的无知和当地官员的腐败,这批宝物先后遭到俄、英、法、日等国的探险家的数次豪夺,损失极为惨重。

北京猿人:五十万年前的人类祖先

1929年12月2日,考古学者裴文中在周口店龙骨山山洞中,发掘出了一个完整的头盖骨花式,他兴奋的断定,这便是远古人类的遗骨。而他的这一发现,则为世界人类史写下了极为重要的一笔。

此后,考古工作者在周口店又先后发现五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和一些其他部位的骨骼化石,还有大量的石器和石片等物品,共十万件以上。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这一发现震撼了世界科学界,沉睡了50万年的北京人化石终于被发现了。

但令人极为痛心的是,所有二、三十年代发现的化石都于1941年太平洋战争中失踪,至今不知去向,成为不解之谜。化石的失踪和化石的发现一样,再次震撼了全世界。

明定陵:震惊世界的皇陵

早在民国时期,明定陵遭到焚毁,陵园中只有宝城、明楼、重门和陵垣未遭到严重破坏。1956年,明定陵的发掘工作正式开始,由于缺乏帝陵发掘经验,因而工作开展的极为缓慢,直到1957年5月,考古工作者才真正进入了地下宫殿。

定陵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除万历帝及其两个皇后的三具尸骨外,还有衮服、金冠、凤冠等稀世之宝。然而,由于当时并不具备处理条件,再加上工作中的失误,导致很多文武遭遇到了无法弥补的损失。而在随后爆发的十年事件中,同样有大量珍贵文物被付之一炬,其中便包括明神宗朱翊钧和孝端皇后、孝靖皇后的尸骨。

定陵地下宫殿曾出土了各类器物3000多件,其中有金器、银器、玉器、珠宝、金冠、凤冠、兖服、冕旒、百子衣等。明定陵的发现,为明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其地宫结构堪称明代皇陵规制的代表。而明定陵发掘的消息一经公布,更是直接引发了海内外无数艳羡的目光和赞叹之声。

满城汉墓:震惊世界的金缕玉衣、长信宫灯

1968年5月,施工官兵发现山坡上被炸出了一个大洞,后经层层上报经周总理批示,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指派考古所专家和河北文物工作队赶赴现场,距今两千多年的西汉中山王刘胜的墓穴就此被发现,金缕玉衣、长信宫灯和错金博山炉等罕见珍品也就此得以重见天日。

刘胜墓发掘完成后,郭沫若又根据西汉墓葬方式认定,在刘胜墓北侧不远处还应有一座其妻的陵墓。果然,就在他所指的地方,考古人员准确地找到了刘胜之妻窦绾的墓地。两座规模巨大、保存完整、年代明确,先后出土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玉器、石器、陶器、漆器、丝织品等遗物1万余件,震惊世界。

而更令人振奋的是,在随葬品中还有几样稀世奇珍。两件首次发现的最完整的金缕玉衣共用去玉片4600余片,金丝1800克。闻名遐迩的长信宫灯,其宫女双手执灯的造型优美别致,设计也极为精巧。此外还有一只华丽精美的错金博山炉,显示出西汉时期手工业和工艺美术方面的高度发展水平。

马王堆汉墓:两千年前的古尸

1971年冬,湖南军区下属医院在修建地下战备医院时出现塌方,后湖南省博物馆配合施工方进行挖掘,自此拉开了马王堆的发掘序幕。

马王堆汉墓先后土丝织品、帛书、帛画、中草药等遗物3000余件,还有方剂书籍帛书《五十二病方》,而长达160厘米、仅重48克的素纱褝衣更堪称绝世珍品。

当然,最受世人瞩目的还是那具千年不坏的古尸。这具女尸出土时全身润泽,皮肤覆盖完整,毛发尚在,指、趾纹路清晰,皮下脂肪丰富。注射防腐剂后软组织尚有弹性,且四肢关节略可转动。其胃部还残留着138粒半的甜瓜籽。这是一具不同于木乃伊、干尸和鞣尸的湿尸,保存完好得近乎新鲜尸体,这在世界古尸记录中都是极为罕见的。

马王堆汉墓的珍贵程度不言而喻,在2016年6月,马王堆汉墓便被评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

河姆渡:七千年前的鱼米之乡

1973年6月,余姚县罗江公社为使境内地势低洼的稻田增产,决定在河姆渡村的北隅建造一个翻水站。当开掘水闸基坑的工程进行到地下3米时,出现了一批罕见的黑色陶片、建筑木构件以及大量古动物骨骼。出于高度的文物保护意识,人们立即汇报了有关部门。

在考古工作者试掘三个探方,认定这是一个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文化层之后,对遗址的抢救性发掘正式开始了。经测算发现,这部分遗址的范围达4万多平方米。经过两期的大规模考古发掘后认定,遗址由4个不同时期的史前文化堆积而成,最早的一层达7000年之久。

在这片遗址上,出土了大量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艺术品,以及大片密集的、保存较好的木构建筑遗迹和一座形制奇特的木构水井。而总量达到120吨以上的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更是轰动了世界学术界。此外,河姆渡遗址中还有大量的全国之最和世界之最,比如最早驯养家猪和水牛、最早使用天然涂料――漆等等。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无可争辩地证明,7000年前的长江流域已有高度发达的文化,它为中国文明的起源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秦始皇兵马俑:揭开两千多年前的军队面纱

1974年3月,陕西省临潼县农民在打井时偶然发现了与真人大小相仿的陶制人头、人身和手,后经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和中科院考古所有关专家的视察和批准之后,陕西省组织考古队开始了发掘。而随着发掘的进行,深埋地下的古代大军震动了全世界,秦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到1975年上半年,清理1号兵马俑坑的工作基本结束。1976年4月,1号坑东北侧出现了2号坑。5月,又出现3号坑和一个未完成的兵马俑坑。至今,发掘兵马俑的工作尚未结束。秦兵马俑以大、多、真着称,它们与真人真马一样大小,造型更是栩栩如生。

三个丛葬坑的兵马俑以多兵种混合编组,组成了肃穆的大型军阵。据发掘的结果和钻探测知,坑内约有8000位武士,600匹战马,125辆木质战车,及各种青铜兵器39000余件。在秦陵墓冢西侧的一个陪葬坑内,还有2乘铜车马。专家们指出,陶俑、陶马原本都是彩俑。1999年,在先进技术的支持下,考古工作者终于得以保住兵马俑上的色彩,让其以原本绚丽多彩的面目出现在世界面前。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先后有200多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参观访问,成为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被誉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

曾侯乙墓:两千年前的礼乐文化

1977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空军后勤某部的一个雷达修理厂在这里为扩建营地厂房而平整山地,施工时在地下发现了膏泥和石板。次年三月,省地县联合勘查古墓小组认定,这是一座特大古墓,而这便是2400多年前的曾侯乙墓。

该墓面积达220平方米,木椁规模达190多平方米,这是我国境内首次发现如此大规模的木椁墓,比长沙马王堆汉墓大了整整5倍。该墓先后出土文物达7000余件,包括珍贵的青铜礼器用具、罕见的古代兵器和车马器、精美的金器玉器,以及大量的漆木器和竹简。

在出土文物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124件精美乐器。它们包括编钟、编磬、鼓、瑟、琴、笙、排箫和竹笛8种,可谓管乐器、弦乐器和敲击乐器俱全。其中最为壮观的就是计65件、重达2500多公斤的青铜编钟。它规模巨大、保存完好,且音色优美。经试奏证明,其和音、复调和转调手法的运用已相当成熟。这就推翻了中国的七声音节从欧洲传来的传统说法。

编钟出土时,依大小和音高的顺序编成8组悬挂在3层钟架上。钟架长7.48米,宽3.35米,高2.73米,历经2400多年至今仍负重矗立,极为坚固。整套编钟工艺高超,堪称中国音乐史上的旷世奇观。

法门寺:佛指舍利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基地宫出土大量稀世珍宝,其中四枚佛指舍利及捧真身菩萨等文物举世无双,这一佛教考古的重大发现轰动全国。

在此过程中发现了法门寺地宫,并发现了大批稀世的宝物。地宫位于塔基正中,略呈长甲字形。总长21.12米,高1.87米。地宫的出土文物可分为两类,一类就是那四枚佛家至宝――佛指舍利;另一类则是170余件为供奉舍利而奉献的物品(纺织品不算在内)。

这批物品数量大、等级高,集中了一批代表当时最高工艺水的物品。其中可谓举世无双的宝物就是捧真身菩萨。这尊通高38.5厘米,重1926克的菩萨像是唐代最后一次迎佛骨的见证,也是迄今为止唯一有皇帝名号的文物。

此外,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十几件被标明秘色瓷的瓷器揭示了多年未解的秘色瓷之谜。还有大量精美绝伦的纺织品也反映出了唐代纺织工艺技术和艺术的最高水平。

秦始皇兵马俑里面是真人吗?

不是,陶塑的。

历史背景

人殉是伴随原始公有制的瓦解而萌芽,至奴隶制建立而盛行的一项残酷而野蛮的丧葬制度 。人殉最兴盛的时代是殷商时期,商代贵族大墓中都有殉人。在安阳殷墟工陵区内,已发掘的十几座大墓中被生殉、杀殉的多达五千余人。

周王朝吸取了殷商暴政的教训,强调“明德保民”。周礼的诞生和推行,使得人殉现象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但并未根绝。到了春秋时期,列国争霸,时代动荡,人殉复燃。战国时期,诸侯各国先后废止了人殉制度。

秦献公元年(前384年),“止从死” ,秦国正式废止人殉制度。

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革促使葬俗发生了变化,出现以俑殉葬,即用陶俑、木俑等来代替人殉。“俑”的本意就是人殉,当人殉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之后,“俑”便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的专有名词。

秦兵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顶峰。秦俑之所以在规模、写实程度上达到如此的高度,除了工匠的智慧之外,还与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秦始皇的意志分不开。

秦始皇兵马俑,又称秦始皇陵兵马俑、秦陵兵马俑、秦兵马俑等,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5公里的西阳村。

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秦朝皇帝秦始皇的陵墓,也是中国第一个规模宏大、布局讲究且保存完好的帝王陵寝,现存陵冢高76米,陵园布置仿秦都咸阳,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2.5公里,外城周长6.3公里。

陵冢位于内城西南,坐西面东,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为秦始皇陵墓建筑群的核心,目前尚未发掘完成。

据目前的考证,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封土以东约955.5米处,普遍认为兵马俑位于秦始皇陵的外围,有戍卫陵寝的含义,是秦始皇陵墓有机组成部分。1987年,秦始皇陵墓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扩展资料:

营建

秦始皇即位后便开始兴建自己的陵墓(公元前246年)。修建过程经其一生。秦始皇陵墓总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包括现在的秦兵马俑和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墓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帝陵。首先,各种原料来源要求严格,很多都是采自特定产地,由专门工匠开采、加工。在建造过程中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人们有看法认为最多时有70万人参加建设工程。

发掘

1974年3月29日陕西大旱,临潼县村民杨志发在挖井打水时意外发现兵马俑碎片,当时村民称这些陶塑为瓦爷。在人们初次见到兵俑时,兵俑衣着、武器的颜色还十分鲜艳,非常好看,历经两千年威武不减。

但是在考古学家挖出土时,受空气氧化影响,数分钟内即渐渐剥落消失,只剩下一般大众印象中的陶土色。

1976年-1978年,考古队增添了考古、保护、照相、修复等人员,各项发掘工作全面开展。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始向国内外参观者展出。

兵俑彩绘

实际上兵马俑原漆有紫黑红绿等十种颜色,但常出土与空气接触不到五分钟即氧化剥落。

2009年采用中德合作的彩绘保护技术成功将出土兵俑颜色留存下来;在2015年日本NHK特集节目里,经处理的残留颜色兵俑,已可暴露于空气中展示。

当中尤其以“汉紫”(Han Purple)最受瞩目,1950年代合成紫色出现前,人们是用颜色调合方式配出紫色,然“汉紫”却是人工合成的硅酸铜钡颜料(BaCuSi2O6)。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秦始皇兵马俑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愿看到此文的人能平安、发财~

有洞的乐器?

乐器叫埙。

埙的形状也有多种,如扁圆形、子母埙椭圆形、球形、鱼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为普遍。埙上端有吹口,底部呈平面,侧壁开有音孔。

埙是开口吹奏乐器,音色朴拙抱素独为天籁,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埙的早期雏形是狩猎用的石头。有的石头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当先民们用这样的石头投击猎物时,石上空腔由于气流的作用而产生哨音。这种哨音启发了古代先民制作乐器的灵感,于是早期的埙就产生了。

最初埙大多是用石头和骨头制作的,后来发展成为陶制的,形状也有多种,如扁圆形、子母埙、椭圆形、球形、鱼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为普遍。埙上端有吹口,底部呈平面,侧壁开有音孔。

埙经历了漫长阶段,大约在四五千年前,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两个音孔,能吹三个音。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晚商时期,埙发展到五个音孔,能吹六个音。到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埙已有六个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了。

埙曲发展

埙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乐器之一。在可考的文字记载中我们可以确认,埙在战国初就广泛应用于宫廷的祭祀活动中。秦汉以后,埙成了宫廷雅乐乐器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人们除了在欣赏宫廷雅乐时还可偶或一闻埙乐外,几乎不知道还有埙这样一种乐器了。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公演中埙乐几绝于耳。

八十年代以来,在演奏家、制作家和作曲家的共同努力下,埙作为乐器有了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制作,喜爱埙乐并且学习、演奏的人越来越多,习埙的热潮悄然兴起。从埙上人们似乎找到了遗失已久的古风,埙正在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电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大型歌舞剧《兵马俑》以及各地方戏曲等都出现了大量的埙乐作品,并且涌现出《风竹》、《楚歌》、《遐思》等优秀的埙独奏曲。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