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体文代表作品赏析题,当代人编的古文选本有哪些是值得推荐的?
不夸张地讲,中国古代文章之漂亮,是登峰造极的。其粹美芬芳,足以让人叹为观止。
所谓“诗以言情,文以载道”,对于文学,过去的中国文人,一生的用功方向,“诗”以外就是“文”了。足足有数千年,几乎所有一流的才智之士、饱学宿儒,都将他们盖世无匹的才华、奇瑰无方的聪明,寄托在文章之上。朝吟暮咏,相伴而行,积蓄膏渟,欲辟新机。
在我们先人们的意识中,文章之事,从来都非小道。甚至可以说,在所有文明国家中,也只有咱中国人,会提出文章乃经国大业这等意见,把作文提升到了与治国同等的高度。这种主张,是非暂且不论,但确实得说是很“文明”的观念,至少让东亚诸国心心念念至今。
可惜五四以来,偏激者往往视旧为朽,华美的古文,随之被弃之如敝履,攥成一团一股脑儿扔进垃圾桶,无情到都无需分类。只是到了当下,思维有所纠偏,国故兴复,雅道重启,古典文章也日渐受到重视,各类古文新选本相继推出。
但是,如此另一个问题也出来了:若要学好古文,坊间选本已经多到让人眼花缭乱,吾辈如何择取?
更何况,所谓“文言选文”,岂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门面活,怎么可以是“子曰诗云”、“之乎者也”凑在一本就算大功告成?既要搞得好,还能实用,而且还得能适应当下人,又何尝容易?当初,鲁迅大佬就曾有名言示下:
“选本所显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倒是选者的眼光。眼光愈锐利,见识愈深广,选本固然愈准确,但可惜的是大抵眼光如豆,抹杀了作者真相的居多,这才是一个‘文人浩劫’”。
确实,古文选集,若非邃于此道的斫轮高手,必不能办。道理很明显,倘若这些文集的编选者,本身的品味、见识、学养都不足,其编选思想、编选体例、选文理念等等,则必然存有偏差,所呈现出的本子,其实也是难孚人意的。这样的结果,是我们买回来用功一番后,不但古文素养不见长,甚至学了一身腐臭味。
单就我所见,现今市面上那些古文选文,满意的确实绝少。或泥沙俱下,或畸轻畸重,或滥竽充数,看似插书满架,纸新墨浓,其实还浪费钱。省事点,直接买《古文观止》、《昭明文选》、《古文辞类纂》、《骈体文钞》、《经史百家杂钞》吧,繁体竖排乌压压一片,碰面就是什么“夫泰极剖判,造化权舆。体兼昼夜,理包清浊”,逼格固然够了,可委实晕头晕脑,能耐性读完三五页的,只怕也得是985高校的中文系博士生。这类选本,选文并非不好,核心弊端在远离现代人,对多数读者都不实用。
但是,就我有限的阅览而言,较为合意的也绝非没有,至少很适合我这等中小学级文化程度的。只是它们往往不够“高大上”,连“中华书局”、“上海古籍”的标配出身都够不上,在同类书中跟无业游民似的尴尬。是以,书都出了好多年了,依然寂寂无闻到基本没人提及,完全属于冷门。
但我这外行,很偏好它们,每次读来只觉得受用,感到有所进益。所以不揣冒昧,将它们推介给诸位看看,借此也可请高明们检验一番。
1,《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选六百篇》,陈延嘉、王存信选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
这本书几乎不见有朋友提及。豆瓣网上甚至连给打个分、评论几句的人都没有。征之原因,我想最大的可能,是大家都觉得既然有《昭明文选》有,市面上的中华本与上海本都是随手可得了,何必另起炉灶,多此一举呢?
我个人能理解这种想法,却也觉得还是过分“精英主义”了。比如我这等的,纯属外行,不想装逼,纯粹只是想老老实实学点古文,踏踏实实多习些文章技法,太高端的实在不相适应。比如,现今那几种《文选》,选文都还是一千多年前的人给选的,不止竖排繁体而已,还动辄辞赋,注解又繁杂,价格还高,常常是我视为畏途的。各种都买过,十多年下来,愣是没看过几页。
而这本《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选六百篇》,对一般读者而言,无疑是很好的替代读物。简体横排,所选全为散文,选文精到,注释切实,且有意在《昭明文选》之外,沧海拾珠增补遗漏,予人以切实的益处。
不怕笑话,当代人选编六朝以前的好文章,我所见还真以此本最佳。
2,施蛰存选编《晚明二十家小品》,上海书店1984年影印
六朝以前古文,动辄载道,毕竟过于僵硬。晚明文章,虽然不免圆滑,却不得不看,以为调试。
想当初,现代白话文运动肇始时,彼时那些大佬,周作人也好,林语堂也罢,都意在为白话文的合理性寻找“传统资源”,另外也想为这新兴文类“补充营养”,几乎都不谋而合地盯上了晚明小品,大谈特谈。
所以民国时期,明清小品选本就极多。以1932年沈启无的《近代散文抄》为开端,阿英的《晚明小品文库》、刘大杰的《明人小品集》、王英的《晚明小品文总集选》等等,纷然问世,如草树纷披,似烟霞散乱,已让人下手为难。就我个人观感,还是觉得得数施蛰存选辑的这部《晚明二十家小品》最妥帖。
施蛰存的眼光、学问,都无需怀疑的。其特殊点在于,他不仅旧学深湛,同时还是新派文人,可谓旧学新知兼收博取。是以,以他的才情、见识,去观照去筛选那些晚明小品,很自然地能不负众望,明眸善睐,灵心善感,更能洞烛幽微,选人不及,所以反倒能后来居上。
《晚明二十家小品》,同题选本,还有名作家阿英(钱杏邨)编选的。其实也还不错,完全可以参照。只是,个人觉得相较下,选文还是略显粗糙,也许这位革命作家彼时实在挺忙的吧。
3,《明清名家小品精华》,安徽文艺出版社,欧明俊主编。
该选本,共选明清115位名家的小品文560篇,厚厚一大本,达到1000页左右,曾害我断断续续翻读了两三年还没读完。
这种文学选本,虽然看似平淡无奇,还是今人所选,可选文委实还是极为精到的,不好小觑。而且,它不只是停在选文上,同时也很重视“知人论世”观念的疏浚,所以行文中,参照了当下许多史学研究成果,去论释选文。
书中每篇作品,均含括原文、注释、评析3大部分。原文都有可靠的版本依据,且多择通行本中的善本;文中的难字、僻词、僻典、地名、官名及典章制度等等,一一作注,省却了读者许多翻检之劳;且评析文章,虽不求面面俱到,对作品思想、内容或艺术的特点,也还是作了既简要又亟需的剖析。
我所见当代明清文选本,目前当以此部最好。
4,《百年文言》,陈永正、徐晋如主编,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
这部书,专选刚刚过去20世纪,那些“偏统”文人们,“逆潮流而动”的古文精品。
编选者陈永正与徐晋如两位先生,前者是当今文史名宿,以旧诗、书法、文章、古典文学研究享誉士林;后者徐氏则少壮学人,为人精锐猛烈,为学敢为人先,强强联合,可以说是联袂选出了过去百年最好的古文作品。
作者大抵皆一时名贤,所选文章富于故实。一本在手,可藉以窥见百年风气转移之一端,也可切实为古文写作汲取之参考,又可以作一部百年小史参看,饶富多益,功在当代。
唯一还得吐槽的,是这部书真的偏贵了。554页,竟然定价在158元,我几次想买都没买,只能看看电子版。
以上选本,可说基本囊括了先秦以来,到建国前的古文类好文章。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这其中,其实“唐宋文”一块是缺出的。这里面的原因,既是我本人不太喜唐宋文章故,也是因时下唐宋文选本,鄙意也着实难得其选,只好暂付阙如。好在近人高步瀛编选《唐宋文举要》三册,风评一直很好,网上也是铺天盖地,有兴趣的朋友,完全可以购置一套。
还需要再说明的两点:其一,当代人选本,即便再好,格于学养等因素,绝对还是难以与古代选本抗衡。所以学有余力,还是当“溯洄从之”,回到本源为好。诸如真有能力者,以《昭明文选》、《骈体文钞》、《古文辞类纂》等选本为楷式,绝对不会有错。
其二,这只是代表我个人极其浅薄的偏好。一如穷乡僻壤的女子,偶入城中,因为自卑,担心被人讥为土气,反倒更着意搔首弄姿,贻笑大方。这是实在话,请大家不要笑话我。
今人写诗词一定要遵循格律吗?
唐宋以前没有格律诗,是真的,但没有格律诗并不代表就可以胡乱写诗,那时候还是讲究押韵的。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音韵的变化,现代人读着可能就不押韵了。如《诗经》用现代汉语普通话去读有些诗就不一定押韵。但当时一定是押韵的。南北朝时期四声八病出现,文人对平仄渐渐重视起来,到了唐朝,出现了格律诗,就是所谓的绝句与律诗。宋朝词发展到了极盛时期。关键是李煜的出现,李煜前期词是写风化雪月,才子佳人。后来当了俘虏了,忧伤悲切之情溢于言表,应该用诗来表达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的诗才不足以表达感情,于是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就扩大了词的表达范围,使词登上了大雅之堂。以后柳永、辛弃疾、姜夔不断在这条路上前行,终于使词成了文学体裁之一。
格律诗词的出现并没有压制其他体裁的创作,唐朝李白、杜甫、白居易,宋朝陆游、范成大、黄庭坚都有很多不是格律诗的作品,而且很多都是名篇。
所以说可以不写格律诗词,你只要不加七律、七绝的字样,怎么写都行(但记得押韵)。但如果你要写格律诗,要写绝、律或者一定要标明词牌,那么,对不起,请一定按格律要求去写。有人说李白也有不符合格律的七绝,如非常有名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就不是律句,这很好解释,有可能是千年流传中现在看到的不是原文,也可能当年李白就不是写的七绝,后人把他收到七绝的诗集里了。崔颢的《黄鹤楼》前三句都不是律句,也是好诗,有人誉为唐人七律第一,也是这个原因。为了自圆其说,就有人说不要“因文害义”,其实这话是孟子说的,《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意思说解说《诗经》的人不要因为表面的文采修饰而妨害对整个辞句的理解,也不要因为某些辞句而妨害对作者用意的理解。这与写诗没有关系,与格律诗更不相关。这个理论影响最大的是《红楼梦》香菱学诗那一段,林黛玉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这只是曹雪芹一家之言,借林黛玉口说出来而已。
至于说到毛泽东,他的经过他同意发表的诗词基本上没有什么出格的句子。众所周知的“坐地日行八万里”一句,最后三连仄,最后三个字原来是“三万里”,“八万里”是胡乔木建议改的,说地球自转一周正好八万里,而且“八”可以当平声用。毛泽东在自注里特地说明了这件事。可见毛泽东对平仄还是认真的。至于毛泽东的词,因为一个词牌往往有好几个格式,如果按照哪一个格式如套用是不科学,不准确的。就我的管见,毛词大多还是符合词谱的。
有人既不懂格律,又要写格律诗词,还大叫要突破格律,突破格律就不是格律诗,有什么好说的呢?
你不写格律诗不是说不许你写诗,现代诗,新诗,古风都可以写嘛。干嘛非要在一棵树上吊死还说这棵树吊着不舒服呢。
历史上哪个朝代的文学水平更高呢?
那个朝代的文学成就都不如朝代更迭时的文学成就高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
春秋与战国的文学成就就比之前的朝代高。
百家争鸣,好不热闹。孔孟老庄墨荀韩非子们对后世影响深远,中华文明之根已厚植九州。
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 ,二晋前后沿 。
东西晋又出现了文学艺术的小高峰。
建安风骨有群贤,陶谢江鲍绮田园。而且该时期的书法绘画艺术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阶段,尚未建立科举制度,政局不稳导致部分参政不顺的士族阶层转向文学的堡垒,有的是通过文学抒发政治抱负,有的是借助文学明哲保身,文章憎命达,乱世出文豪,如是而已。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隋朝建立科举制度后,群贤毕至,统治阶层内部涌现出十分杰出的文学家,在朝代中兴时,文学成就很高,在朝代没落时,文学成就更高!
绣口一吐半个盛唐的李白飘逸豪放,
但后世把唐朝文学的最高峰给了沉郁顿挫的杜甫。
明清小说《金》《三》《水》《西》喷涌而出,
但明清小说的最高成就却属于封建社会“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红楼梦》。
现代汉语的文学高峰在民国。
鲁郭茅巴老曹,张爱玲、沈从文、萧红等群星闪耀。
太平盛世,文人平天下,老百姓过好日子,文学平庸一点也没关系的。
小说和散文的语言表述究竟有何区别?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时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简单地说,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虚构性”,是小说的本质。“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小说竭力要挖掘的艺术内容,其感觉经验愈是新鲜、细微、独特、准确、深刻,就愈是小说化。“虚构性”与“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上述要素中最能体现小说性质的东西。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小说即“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干,追求;县令,美好的名声。)“琐屑之言”“浅识小道”,正是小说之为小说的本来含义。 桓谭在其所著《新论》中,对小说如是说:“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小说仍然是“治身理家”的短书,而不是为政化民的“大道”。) 班固认为小说是“街谈巷语、道听涂(同“途”)说者之所造”,虽然认为小说仍然是小知、小道,但从另一角度触及小说讲求虚构,植根于生活的特点。 清末民初,维新派梁启超等大力倡导“小说界革命”,小说理论面目一新。小说地位空前提高,乃至被奉为“国民之魂”“正史之根”“文学之最上乘”,再不是无足轻重的“街谈巷语”“琐屑之言”。
小说的分类:
字数的多少,是区别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的一个因素,但不是惟一的因素。人们通常把一千字之内的小说称为微型小说一千字到一万字的小说称为短篇小说,一万字到十万字的小说称为中篇小说,十万字以上的称为长篇小说。这只是就字数而言的,其实,长、中、短篇小说的区别,主要是由作品反映生活的范围、作品的容量来决定的。长篇小说容量最大,最广阔,篇幅也比较长,具有比较复杂的结构,它一般是通过比较多的人物和纷繁的事件来表现社会生活的,如《红楼梦》。中篇小说反映生活的范围虽不像长篇那样广阔,但也能反映出一定广度的生活面,它的人物的多寡、情节的繁简介于长篇与短篇之间,如《人到中年》。短篇小说的特点是紧凑、短小精悍,它往往只写了一个或很少几个人物,描写了生活的一个片断或插曲。短篇小说所反映的生活虽不及长篇、中篇广阔,但也同样是完整的,有些还具有深刻、丰富的社会意义。
散文
(一)散文
文学体裁之一,散文这个名称,随着文学的发展,它的含义和范围也在不断的演变。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即除诗、词、曲、赋之外,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一概称之为“散文”。现代的散文指除诗歌、戏剧、小说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游记、传记、见闻录、回忆录、报告文学等。近年来,由于传记、报告文学、杂文等已发展为独具特色的文体,所以人们又趋于把散文的范围缩小。
(二)散文的古今概况:
1.古代散文: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是历史散文,如《左传》。
两汉散文: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东汉以后,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形式。
唐宋散文: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时涌现。
明代散文:先有“七子”以拟古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
清代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义理”的体现。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奠。
2.现代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样式。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着重于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语言不受韵律的限制,表达方式多样,可将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融为一体,也可以有所侧重;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可以像小说那样,通过对典型性的细节欲生活片段,作形象描写、心理刻画、环境渲染、气氛烘托等,也可像诗歌那样运用象征等艺术手法,创设一定的艺术意境。散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杂文、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通讯、书信、日记、回忆录等都属于散文。总之,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语言优美,能比较迅速地反映生活,深受人们喜爱。
(三)散文的分类:
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朱德的《母亲的回忆》。
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魏巍的《依依惜别的真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樱花赞》。
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哲理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 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把握哲理散文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去体悟哲理散文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1.哲理散文中的象征思维:哲理散文因为超越日常经验的意义和自身的自然物理性质,构成了本体的象征表达。它摒弃的是浅薄,而是达到一种与人的思想情性相通、生命交感、灵气往来的境界,我们从象征中获得理性的醒悟和精神的畅快,由心灵的平静转到灵魂的震颤,超越一般情感反应而居于精神的顶端。2.哲理散文的联想思维:由于哲理散文是个立体的、综合的思维体系,经过联想,文章拥有更丰富的内涵,不至于显得单薄,把自然、社会、人生多个角度进行了融合。3.哲理散文中的情感思维:哲理散文在本质意义上是思想表达对情感的一种依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由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过程中有情感参与,理解的结果有情感及想象的融入,所以哲理散文中的思想,就不是一般干巴巴的议论,而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是蘸满了审美情感液汁的思想。从哲理散文的字里行间去读解到心智的深邃,理解生命的本义。这就是哲理散文艺术美之所在。
(四)散文的主要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⑴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⑵以作品中的“我”来作线索,以“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散文的鉴赏技法:
散文鉴赏,重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散文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⑴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如巴金的《灯》;⑵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⑶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⑷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如朱自清的《绿》;⑸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6)以事理为线索,如唐韬的《琐忆》。
3.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4.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联想的方式有:①串联式:如《猎户》“尚二叔→百中老人→董昆”;②辐射式:如《土地》以“土地”为中心生发开去,写“热爱生活,保卫土地,建设土地”;③假托式:如《白杨礼赞》;④屏风式:如《风景谈》。注意丰富的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到虚,这样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神韵,领会到更深刻的道理。
5.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一篇好的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优美的散文,更是富于哲理、诗情、画意。杰出的散文家的语言又各具不同的语言风格: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茅盾的散文语言细腻深刻,郭沫若的散文语言气势磅礴,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隽永,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何为的散文语言雅致。一些散文大家的语言,又常常因内容而异。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的语言,锋利如匕首;《好的故事》的语言,绚丽如云锦;《风筝》的语言,凝重如深潭。体味散文的语言风格,就可以对散文的内容体味地更加深刻。
你认为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哪些方面?
艺术是人们意识的表达。从文字,语言,声音,再到线条色彩……都能成为艺术的表达形式。生活正如一块土壤,不仅承载了人们的意识发生,也承载了意识表达,艺术在这块土壤上,生长出来。
活着的人不可能没有意识,如果有,那必须需要得到滋养,否则定会空虚而麻木。其实,对意识的滋养,未必仅仅是我们定义的艺术。
也许关乎一个器物/一道菜/一个碗/一双筷子/一个盒子/一个店/一台车/一条街/一个品牌 /一张椅/一件家具/一个住宅/一座城市……..的个人意见;也许是关乎光影、时间、材质、生活;也许关乎日常的方方面面.......
生活中,四处充斥着艺术,一件伴随我们多年的器物,在漫长的生活经历中的那些得到反复验证的经验和知识体系,正是生活的艺术,也是我们生活的日用之道。
推荐看什么电视剧电影?
使吾徐徐与汝言之
1.《鹤唳华亭》
里面的台词还是很考究很古意的。(之前看到有人说看小说还需要到处查典故的)很多老戏骨,演员的台词功力都不错。
2.《孤城闭》
《孤城闭》讲述了北宋仁宗长女福康公主和内侍梁怀吉的缱绻爱情故事。这部小说已经被拍成了电视剧,由王凯和江疏影主演,相信不久就会和大家见面的。
3.《凰权弈天下》
这部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天盛长歌》相信很多人都已经看完了,当初《天盛长歌》开播热度不高但口碑很好。小编后来发现其实它的故事、角色性格和《鹤唳华亭》的有点相似,当然两部电视剧制作都很精致,本人觉得陈坤倪妮也挺适合《鹤唳华亭》的。喜欢这一卦电视剧的小伙伴,相信也会喜欢看这部小说的。
4.《昭奚旧草》
《昭奚旧草》故事有些复杂,因为人物繁多,牵连甚广,而且作者书海沧生喜爱文言古风的表达方式,有的时候还要在脑中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刚开始看的人或许总觉得云里雾里,多看几遍后就会明白这本书的内容。
5.《长安十二时辰》
《长安十二时辰》,全篇运用了创新的探案剧集结构与人物关系设定,把故事嵌套在当时的世界文化中心城市长安这样一个完美的切入点。在展现跌宕紧凑的故事架构、反脸谱化的英雄人物、脑洞大开的细节设计的同时,也带给观众丰富的文化价值。
江湖故人寒江孤影拙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