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传统表演代表作品有哪些,泉州打城戏是什么?
打城戏,流行于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中心的闽南方言区。它是由汉族民间宗教仪式活动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剧,俗称“法事戏”、“师公戏”、“和尚戏”。打城戏的表演艺术重在武功、杂耍,这是从京剧武打程式中学来的,而音乐曲调是在佛曲、道士腔的基础上吸收了本地梨园戏、高甲戏音乐曲牌和伴奏乐器。2008年,打城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馆”之称。宋代大理学家朱熹曾留下两句传世名言:“此地古称佛国,满街皆是圣人。”那千年古刹开元寺的法事活动,更是终年不断,香火不绝。尤其是闽南民间每年七月都流行普渡,请和尚、道士念经拜忏,以“超度亡魂”。其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由和尚表演地藏王菩萨打开鬼门关,放出阴间冤鬼的故事,俗称“打地下城”;一种是由道士表演芭蕉大王巡视冤鬼城,四方出屈死冤魂的故事,俗称“打天堂城”。这“打城戏”名称的由来。“打城戏”又有“和尚戏”、“法事戏”之称。若由道士单独演出,则民间称之为“师公戏”。总而言之,它属于宗教剧。
僧、道表演的打醮拜忏活动,起初纯属法事仪式,身穿袈裟、道袍,手持诸如木鱼、钹、铃、钲、云板、草锣等法器作为乐器,念唱的曲调也仅限于道情和佛曲音乐,诸如[南海赞]、[普安咒]、[大真言]、[鬼掺沙]、[反海]、[大迓鼓]等曲调,以某些跳桌子、跳火盆、弄飞钹、过刀山等小杂耍节目吸引观众。这些表演一般仅在夜间的寺院、道场的广场上进行。为了体现“超度亡魂”的性质,所以表演时还增加了佛经《目连救母》中的有关孝子目连的片断故事。
闽南民俗文化介绍?
闽南民俗文化十分丰富多彩。其中包括婚丧嫁娶、年节庆典、祭祀活动等方方面面。闽南人崇尚“儒雅风流”的生活方式,讲究吃、穿、住、行、用、赏等多方面的礼仪和风俗,体现了这一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风尚。在婚丧嫁娶方面,闽南人的习俗繁多,如新娘要从父亲家出发,新郎需要负责迎接,还有走婚等特殊形式。在年节庆典方面,闽南人尤其注重中秋节和春节,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八仙过海”、舞狮子等。在祭祀活动方面,闽南人的信仰多样化,包括崇拜财神、土地公、关公等,还有家庭祭祀和寺庙祭祀等形式。总之,闽南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体现了地域特色,也反映了当地人民的信仰和习俗。
福建的戏剧是什么?
福建省戏曲有高甲戏,歌仔戏等。
1,高甲戏高甲戏,福建省泉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发祥地为福建泉州,发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高甲戏的传统剧目有九百多个。
2,歌仔戏歌仔戏是以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潮剧、京剧等戏曲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20世纪初,歌仔戏兴于台湾岛内,不久传及厦门,并迅速流布闽南地区和东南亚华侨聚居的地方。扩展资料高甲戏文化特征:高甲戏的音乐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调”和民间小调,以南曲为主,兼收木偶调和民间小调,并在旋律节奏上进行了必要的改革,使之适合舞台上表演各种人物性格的需要,具有浓郁的地方韵味。唱工用本嗓,唱字行腔雄浑高昂,也有清婉细腻的音韵。歌仔戏文化特征:歌仔戏音乐分为唱腔和伴奏音乐两部分。其唱腔属曲牌联缀体,在联缀时可采用同宫同调、同宫异调、异宫同调、异宫异调等方式。唱腔曲牌大体可分为七字仔、杂碎仔、卖药仔、杂念仔等四大主调以及哭调和调仔等,其伴奏音乐则分为串仔、吹牌和锣鼓经。
泉州有哪些出名的戏曲?
泉州不是出名的旅游城市,却是最有味道的文化古城;不会宣扬海滨浴场与沙滩日光浴,却有着长达421公里的、被誉为“中国八大最美海岸”之一的海岸线;泉州在大名鼎鼎的厦门隔壁,曾经古代丝路的海上起点。在这里原汁原味的闽南风情,依然让每一个来过泉州的人沉沦。这样一个古城,有什么出名的戏曲呢?
1、南音
泉州南音以洞箫、南琵琶、三弦、二弦及拍板的坐奏称"顶四管"。吃饱饭,泡上铁观音,听一段南音,是泉州人再平常不过的休闲方式。南音之于老泉州,犹如昆曲之于老苏州,京剧之于老北京,是种深埋在骨子里、属于旧时风物的精致优雅。几个人往大榕树下一站,凉风习习,便能弹唱起来。越是开放的地方,对自己的文化就越是自信。在文庙、华侨大学旁都可以听到,傍晚闲暇去听一听美妙的南音,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木偶戏
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汉族传统艺术之一,在中国古代又称傀儡戏,是一门古老的汉族传统艺术,在别处都不多见。泉州傀儡不仅成为泉州乃至闽南语系地区民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且以其独特技艺和精彩演出,成为一般民众,乃至士大夫文人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民间戏曲艺术。泉州木偶戏演出更是国家级别的,曾代表中国剧种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演出。
3、布袋戏
泉州布袋戏的剧目非常丰富,有生旦戏、武打戏、宫廷戏、审案戏、连本戏和折子戏等等,特别擅长表演抒情性的文戏;布袋戏的另一个显著特色是语言艺术,有“千斤道白四两曲”之说 ,在中山北路中山公园旁可以观看。
4、梨园戏
泉州梨园戏是中国福建稀有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保留着唐宋南戏特色,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它植根于泉州,并随著泉州人的足迹而流传到台湾,以及东南亚等地。观看地址:新门街与甲第巷交叉口东南侧
泉州,在保存完好的建筑里浸透着不紧不慢的旧式情调;看一场地道戏曲,是最地道的休闲方式。
(闽南网 方迪)
杨跃宗芗剧团为啥那么火?
因为剧团秉以“艺术为重、质量取胜”以强大演员阵容,旋律优美,设备先进,服装靓丽、剧目新颖为特色,本团聘请了闽南一带演出精英等优秀演员加入演出团队,他们都以各自表演风格和艺术特点,在人民群众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特聘著名导演现场排练,通过名师指导,提高演职员的文化素质和舞台艺术水平。
本团经典代表作有《薛丁山与樊梨花》、《周仁献妻》、《五女拜寿》、《双枪陆文龙》、《孟丽君》等,(其中孟丽君扮演者由杨跃宗反串饰演),本团将不辜负广大群众的厚爱,将呈现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为芗剧争光添彩。
过年了你们家乡还有什么民俗文化?
老家: 河南省浚县 。
河南省浚县的大型民间传统集体活动贯穿于每年的整个农历正月,一直到二月都熙熙不散,有“华北第一大古庙会”之称。每年的正月初九和十五最热闹。
【浚县庙会 】浚县庙会历史悠久。明代中期,浮丘山正月会兴起,清康熙年间,浚县庙会已颇为兴盛。清末至民国年间延续不衰。 新中国建立后,政府扬其利,抑其弊,扶持改造古庙会,使其在经济、文化交 流中发挥更大作用。1952年和1954年,浚县人民政府曾两次发出发展物资交流大会的通知。1958年集市贸易被取消,古庙会一度衰落。1961年开始恢复,到1965年逐渐达到原有规模。"文化大革命"期间,古庙会被视为"四旧"而加以限制。1976年初,浚县革命委员会发布通告,取缔浮丘山正月大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庙会得以恢复和发展。原有古庙会规模扩大,有些村庄起了新会。今浚县每年有庙会257起,三天两头有会。浚县的古庙会不但多,而且规模大。浮丘山正月大会,会期半月有余,高峰日赶会人数达二十余万。
【浚县社火 】浚县的社火源远流长。清朝中期已很盛行,起初是人们用来祭祀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的朝拜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戏剧中的人物、音乐、舞蹈融于社火表演,逐渐成为人民群众自娱自乐的民间文化活动。 浚县社火是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农闲时排练,逢年过节或重大喜庆时演出。每年的正月初九和元宵节为传统出会日。特别是元宵社火,观者如云,热闹非凡。 浚县社火的传统形式主要有舞狮、高跷、秧歌、旱船、竹马、龙灯、抬歌和背歌、抬老四、顶灯、大头舞、散河灯等。 舞狮是传统形式之一。浚县舞狮同别的地方不同的是表演时狮子在前,后跟武术队。主要形式有狮子滚绣球、滚翻、扑食、抖鬃、梳毛、窜火圈、追逐、爬行、双狮争球等十余种,舞狮后进行武术表演。武术队俗称刀枪把子,表现了浚县由来已久的习武传统和尚武的习俗。 浚县有各种民间社火组织60多家,每逢节日获重大活动期间,大家齐聚一起,竞相献艺,场面热烈,蔚为壮观。
整理于有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