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经代表作品,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人物最后下落不明?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早已深深印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脑海里。
但是它的作者——名列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知名度就远不如原诗的高了。更离奇的是,这位优秀的文学家,其下落至今仍未探明。
而之所以骆宾王会下落不明,说起来还和他的另一首作品有关,这就是在文学史上地位远高于《咏鹅》(虽然知名度还不算极高)、与大名鼎鼎的《滕王阁序》并称“骈文双璧”的《讨武曌檄》,又名《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所谓李敬业,又名徐敬业,是唐初名将徐世绩(《说唐》里赫赫有名的徐懋功)的孙子。其祖父徐世绩后来被赐姓更名为李勣,他也就跟着一起姓了李。而骆宾王之所以要替李敬业写下这篇檄文,是因为当时武后专权日久,并且已经接连废黜两位亲生儿子、自己称帝了。
史书记载,当这篇激扬文字的檄文被呈到武则天御前时,她的第一反应竟然不是拍案而起,而是认真读完后缓缓地对大臣们说:“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没有把他重用起来,反成为李敬业的帮凶,是宰相的失察啊。”
武则天这一态度,既说明了她对骆宾王才能的欣赏,也表达了她对李敬业所谓“义师”的不屑。事实也是如此——武周军队出动不久,李敬业的部队就作鸟兽散,连累着他爷爷、已经入土几十年的李勣,都被拉出来重新批判一番,又把姓重新改回了徐。
而对于骆宾王,武则天则心心念念想要找到这位文学家以为己所用。只可惜,当李敬业等人已经化为齑粉时,骆宾王也不知所踪。从此,人间再没有一个年方数岁能写出《咏鹅》的少年天才了。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有哪些动画片段是小时候看没注意?
《蜡笔小新》里,思细级恐的细节:
1.小新的笑容:(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个细节)
小新一般都是正面对大家,但小新从来没有正脸笑过,无论在什么场合都是侧脸笑容。。
2.反过来的眼睛:一般人的眼睛都是黑色的眼瞳和白色的眼白,但在动画片里每个人的眼珠子都不是很正常,例如小新一家的眼珠子是白色,而眼白是黑色。。
你们看
而风间彻的眼珠子和眼白都是全黑。。。
那么如果当小新一家人的眼睛变成正常的黑色的眼珠白色的眼球时。。。我仿佛看了一部恐怖片。。。不行了。。吓人
3.有一集小新对妈妈的面膜很感兴趣所以涂抹在自己身上,
没想到面膜却在全身疯狂蔓延开来,
然后面膜居然裂开从他身上脱落下来,之后小新去看动感超人,但那身皮囊在没有灵魂的支撑下开始行走,
代替小新在家里吃着他的饼干和饮料,
然后他复制了相同的皮囊变得越来越多。。一开始小新还能指示他们
后来这些皮囊变得开始有了意识,
他们涌上来包围小新想要吞噬他的身体。。。
(突然感觉好恐怖,如果世界上突然出现一个另外的我想要代替我,我要怎么办。。)
老子西出函谷关之后就消失了?
关于老子的最终去向,大致有三种说法。
民间传说,最普遍的说法。
老子生于春秋末期,诸侯国战争频繁。老子知道,结束战乱的办法就是天下一统。而统一天下的国家,是西方的秦国。于是老子骑牛到了秦国,去看看自己能做些什么。
在那兵荒马乱的岁月,平常人是无法一人独行的。路上的食宿、安全,是根本没有办法保证的。但是已经得道的老子,自然是不惧的,仅骑一头牛就上路了。
因为老子已经是得道高人,他的气场强大,使得周围的空气变成了紫色。老子快到函谷关时,关令尹喜见到滚滚紫气向西方涌来,知道是得道之人前来。
等尹喜见到骑牛的老子之后,很容易就断定老子就是那个高人。想来也是,谁家须发皆白的老人,能骑牛独自远行,还能保持风度翩翩。
在尹喜的要求下,老子在秦国写下了《道德经》,希望能够有助于秦国人的强大,之后老子就飘然而去。
老子化胡,宗教之争的说法。
也有人说老子是去教化印度,化身为释迦牟尼,弄了个佛教出来。中国的佛教、道教为此爆发了长久的“老子化胡”之争,此说大概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初。
佛教在中国有些水土不服,竞争不过土生土长的道教,就极力宣扬佛道同祖的说法,以获得与道教同等的地位。
太史公在《史记》中说,老子最后“莫知其所终。”可见西汉时,至少司马迁时代还没有老子化胡的说法。
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起初难免水土不服。为争取较多的社会资源,佛教徒想尽了办法。他们从《史记》中记载老子“莫知其所终”,有了灵感,宣扬其实老子是有所“终”的,老子是继续西行到印度去了。据此,佛教要求把佛陀放在同老子、黄帝同等的地位。
佛教吸取儒道理论,逐渐的形成完善的体系,站稳脚跟之后。为了自身发展,又开始撇清与老子的关系,否认老子化胡之说。
对佛教先肯定后否认“老子化胡”之说的态度,道教不干了。
第二阶段,佛教站稳脚跟之后。
道教又拿出了“老子化胡”之说,打压日益崛起的佛教。
166年,《后汉书》载襄楷在奏章中说:“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
西晋时期,天师道祭酒王浮借襄楷的“老子入夷狄”说法,写出了《老子化胡经》。极力宣扬老子化胡之说,以此强调佛教是道教的附属,打压佛教。
王浮之后,道教对《老子化胡经》逐渐增补,使其日益名声大噪。
佛教则极力反对王浮之说,却始终不能彻底扳倒道教以否认《老子化胡》之说。
第三阶段,佛教获胜之后。
历史上,佛道之争有个怪现象。每次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佛教总能兴盛,中原王朝兴起则道教兴盛。佛教第一次以压倒性优势,战胜道教就是在元朝。
1254年在蒙古帝国首都和林,由阿里不哥主持,进行了一次佛道辩论。佛教势力联合伊斯兰教、基督教,一起围攻道教,再加上蒙古人的偏袒而佛教完胜,道教不敌而失败。
1258年,忽必烈主持第二次佛道辩论。全真教的张志敬率200余人参与;佛教阵容更为强大,包括八思巴、西藏的活佛、少林寺的长老、五台山长老、大理国师等300多人。
会上,道教再次辩论失败。忽必烈下令,把参会的道士剃发为僧,并把200多处道观改为佛寺。忽必烈下令毁掉了《老子化胡经》,从此佛道两家都不提“老子化胡”之说。
明朝建立后,重新把道教的地位提升到了佛教之上。甚至朱棣还在武当山大兴土木,修建了道教建筑群。道教兴极一时,但是“老子化胡”却很少有人提起了。
清朝,掌握政权的满族推崇佛教,道教没有了发言权,“老子化胡”更不被提起了。
安享晚年,正史的说法。
一,辞职归隐。
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老子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不是宗教界人士,更不是什么神仙。
老子是为周天子掌管藏书的官,是天下读书最多的人,是知识分子界的大佬。孔子都真诚的前去求教者 ,事后称赞老子是“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以老子的学识和地位,是理所当然的贵族,是很富有的。如果老子愿意,在哪国都是能做高官的。
但是老子淡泊名利,司马迁说他以“自隐无名为务。”有点像现代的无政府主义者,讨厌官场上的生活方式。在周室管理图书,应该也是只做学问,不问政事的。
《史记》:老子“居周久矣,见周之衰,乃遂去。”后来周朝王室逐渐衰弱,被诸侯国各种欺辱。作为周朝的官员,老子自然看不惯天子被诸侯欺辱的事实,却又无能为力。再加上老子已经年迈,于是决定辞职,不再做官了。
二,在秦国的生活。
老子西行,被历代人说得玄乎极了。但是透过传说的点点滴滴,是能搞清楚大概的情形的。需要强调的是,老子归隐不是修仙,而是要寻找安静的地方养老去了。
老子的西行具体是怎样的,已经无法知道了。但是可以肯定,行程安排一定是劳师动众的。
1,老子绝不是骑牛独行。
现在,从洛阳开车到函谷关是184.9公里,近400里的路几乎全是山区。古代是没有现代公路的,路途会更远。一头牛驮着一个老人,是走不快的。从洛阳到函谷关,没有十天半个月是到不了的。
在这十天半个月里,人与牛得吃很多草料、食物。靠随身携带,明显是不够的。
在这十天半个月里,刮风下雨也是免不了的。一个老人家,健康方面能抵御风雨的侵袭吗?晚上睡觉,能不用铺盖吗?遇到盗匪抢劫怎么办?
所以老子绝不是骑牛独行,即使老子执意独行,他的家人能放得下心吗?
很明显,老子是有专人护送的。并且护送的人考虑到老子年迈,没敢让他坐马车,而是用安稳的牛车。
2,高规格的待遇。
春秋时期,各国对知识分子是很重视的。地位不如老子的孔子,周游列国时不被重用,却仍然被列国君主以礼相待。
可以想象,当老子准备辞职时,各国都在打他的注意,准备把老子弄到手里。要知道,老子是给天子管理图书的,名满天下学者。即使老子在自己国家不能大用,用来装点门面也是很好的。
很明显聘请老子的胜出者是秦国,这才有了老子的西行。很可能,老子同秦国的人讲好了条件。只是去秦国养老,不是去做官。
而当时的秦国,文化水平落后于东方诸侯,被视作蛮夷。秦国急于改善自己的形象,便基本上同意了老子的条件,只是要他写本书。
秦国对老子很是尊重,事先在函谷关安排了“文化人”尹喜迎接。并要尹喜协助老子,让他发挥“夕阳余热”,写本书出来。这本书算作老子养老的代价,要不然白白花费力气邀老子入秦,秦国就亏本了。
因此老子刚到函谷关,尹喜就未卜先知,通过“紫气东来”断定圣人前来。并且尹喜还敢直接要求老子说:“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如果没有事先的约定,尹喜的态度是很托大的。要知道,孔子在老子面前也是恭敬有加的请教,不敢要求什么的。
老子写书,应该是有尹喜带着人协助的。那时的书是竹木简,写书要有相应的工匠加工竹木,并有人动刀笔刻写。已经老迈的老子,是没力气干这些活的。应该是老子口述一生的智慧总结,由尹喜捉刀记述下来的。
《道德经》完工后,老子便在秦国提供的地方养老了。而秦国人没想到,老子这个老头子,写的《道德经》居然是惊天地泣鬼神之作。
秦国人大喜之余,对老子必然是更加的恭敬,让他安享晚年了。老子也没有真的无所事事,在闲暇之余讲学授徒,教了不少弟子。关中地区这才把老子奉若神明,也有了老子的种种传说。(本文原创,图片、资料源于网络。)
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
老子世代为周之贵族,可能是周室“姬”姓后裔,理由是,周王室之典籍乃国之重器,王子朝逃离时执意要搬空带走,敬王胜利回都后第一件事就是向列国征集典籍以充守藏室,敢问,如此重要的东西会交给外人看管?!“聃”应当是爵位封号,可能是周文王幼子聃公的后人。
老子圣诞于周天子简王末年正阳(黄帝纪年2124年六月初一),即公元前573年,古于周天子元王五年秋(黄帝纪年2226年八月二十三),即公元前471年。史记老子“肤发皆白”,像今天的白化病患者,古人无知,周天子灵王见曰“上吉”,赐氏“老”,始称老子。曾任景王伴读,又任悼王、敬王和王子朝的老师。景王薨,王子朝杀悼王占王城自立,敬王联合诸侯平乱而攻之,老子为表中立自愿出任守藏室,先后为史记上的太史儋等有可能是老子后人或其侄孙辈。王子朝乱坐政三年,
老子仍在朝中为官,公元前516年,随王子朝逃离都城奔楚,王子朝被刺死后,为逃避追杀,老子改氏为“李”(古“姬”与“季”同音共用,如聃公季载,去撇为“李”),回到祖源陕西龙山隐居,葬于灵台天眼位。其后人有复出者,皆以“李”为姓氏,繁衍生息。
仅出现过一次的元始天尊?
你说的元始天尊就是安天大会上献礼拜谢如来佛祖的那位?如来佛祖哪里对他有过惶恐不安?
首先要说的是,《西游记》是《西游记》,与什么《封神演义》《老子化胡经》《东游记》《南游记》《北游记》啥的无关,要说“西游故事”就只看《西游记》,不要拿古龙小说去作参考谈金庸小说,除非哪一天你答数学试卷来用语文去答……
再说《西游记》原著,书中最神秘的两个人是菩提祖师和乌巢禅师,都只出现了一次,身份和实力不明,至于元始天尊,则出现过多次。
要说如来佛祖对元始天尊惶恐不安那是不可能的,在《西游记》中元始天尊明显不是如来佛祖的对手,或者说元始天尊大概率就是个文官。对于如来佛祖的实力,大家都很熟悉,所以也就没必要多说什么。元始天尊在《西游记》中最开始出现于孙悟空大闹天宫之时。当时孙悟空从八卦炉中逃出,将太上老君捽了个倒栽葱后就一路开打,从兜率宫直接打到了灵霄殿外的通明殿,这时被王灵官暂时挡下。这一番,那猴王不分上下,使铁棒东打西敌,更无一神可挡。只打到通明殿里,灵霄殿外。幸有佑圣真君的佐使王灵官值殿。作者对此描述是更无一神可挡,幸有王灵官执殿。也就是说当时天庭上众神都是废物,还好有王灵官挡住了孙悟空。随后36雷将加入战团,孙悟空开大,用神通三头六臂,使得众神无法靠近,孙悟空在其中耀武扬威,卖弄精神。他两个斗在一处,胜败未分。早有佑圣真君,又差将佐发文到雷府,调三十六员雷将齐来,把大圣围在垓心,各骋凶恶鏖战。那大圣全无一毫惧色,使一条如意棒,左遮右挡,后架前迎。一时,见那众雷将的刀枪剑戟、鞭简挝锤、钺斧金瓜、旄镰月铲,来的甚紧,他即摇身一变,变做三头六臂;把如意棒晃一晃,变作三条;六只手使开三条棒,好便似纺车儿一般,滴流流,在那垓心里飞舞,众雷神莫能相近。也就是说孙悟空完全战了上风,还能很自然地挑逗戏耍王灵光和三十六雷降,此情形对玉帝来说已经到了【事态紧急】的【救驾】地步!当时众神把大圣攒在一处,却不能近身,乱嚷乱斗。早惊动玉帝,遂传旨着游奕灵官同翊圣真君上西方请佛老降伏。事在紧急,因此,玉帝特请如来救驾。此等情形下,对于玉帝来说肯定会想到让最高战斗力的人去降伏孙悟空,因为已经要【救驾】了,必须要找一个能稳赢孙悟空的人来,否则稍一差池,自己就性命堪忧,所以他没去请元始天尊,没去再调二郎神,而是直接去宣了如来!也就是说,在玉帝看来,如来便是最高战斗力之人,或许只有他才能稳赢孙悟空。如来降伏了孙悟空后,举办安天大会,这时“三清”又出场了。玉帝传旨,即着雷部众神,分头请三清、四御、五老、六司、七元、八极、九曜、十都、千真万圣,来此赴会,同谢佛恩。三清、四御等人出场干嘛?是举办安天大会同谢佛恩,也就是说感谢如来降伏了孙悟空。不一时,那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五炁真君、五斗星君、三官四圣、九曜真君、左辅、右弼、天王、哪吒,玄虚一应灵通,对对旌旗,双双幡盖,都捧着明珠异宝,寿果奇花,向佛前拜献曰:“感如来无量法力,收伏妖猴。蒙大天尊设宴呼唤,我等皆来陈谢。安天会上,元始天尊献礼拜谢佛祖降伏了孙悟空。看清楚,是【拜献】,这说明他们对佛祖降伏了孙悟空是多么的感激!假如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等真能降伏孙悟空,玉帝都要到救驾的地步了,他们会不出手?(别来那一套套什么放水、什么阴谋论,全书中无论什么时候他们都是对玉帝的旨意不敢违背,所谓的阳奉阴违书中没半点描写,不过是不怀好意的阴谋论者臆想罢了!)假如他们真能降伏孙悟空,玉帝又何必舍近求远去请如来,而他们又何必那么卑微地献礼拜献如来,同谢佛恩?所以,三清的实力并不如孙悟空,更不如如来佛祖。在《西游记》中三清地位相当,从太上老君多次为玉帝出谋划策来看,他在天庭中相当于国师、丞相之类的文官,也就是说元始天尊多半也是这样。在五庄观时元始天尊又出现了一次,镇元子受他所邀去听混元道果,镇元子的道童也说三清和镇元子是好友。这里也看不出什么,只能说元始天尊地位很高。当日镇元大仙得元始天尊的简帖,邀他到上清天上弥罗宫中听讲混元道果。童子道:“三清是家师的朋友,四帝是家师的故人,九曜是家师的晚辈,元辰是家师的下宾。”元始天尊最后一次是出现在车迟国,孙悟空师兄弟大闹三清观,直接将三清像踢到厕所中。这呆子有些夯力量,跳下来,把三个圣像拿在肩膊上,扛将出来,到那厢,用脚登开门看时,原来是个大东厕,笑道:“这个弼马温着然会弄嘴弄舌!把个毛坑也与他起个道号,叫做什么‘五谷轮回之所’!”那呆子扛在肩上且不丢了去,口里啯啯哝哝地祷道:“三清,三清,我说你听:远方到此,惯灭妖精。欲享供养,无处安宁。借你座位,略略少停。你等坐久,也且暂下毛坑。你平日家受用无穷,做个清净道士;今日里不免享些秽物,也做个受臭气的天尊!”从这里就能看出,孙悟空三兄弟也没多忌惮三清。实际上在古典小说中,也仅有《封神演义》等少数作品中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实力强大,其它文学作品如《东游记》《后西游记》等书中三清和玉帝等的存在都只不过是为主角刷经验的罢了。《西游记》中实力不等于地位,若说地位元始天尊确实比太上老君都要高。书中太上老君也只是天尊,而元始天尊则和玉帝被称为大天尊,当然,元始天尊的大天尊地位仍然逊于玉帝。玉帝都要给如来佛祖几分面子,对于佛祖尊重有加,佛祖又怎么可能见到元始天尊惶恐不安?如果太上老君和如来佛祖打起来谁会赢?
太上老君VS如来,谁的实力更强?
一个是道祖,一个是佛祖!
要是打起来谁会赢?
首先佛教里没有太上老君,因为太上老君是道教始祖,是道教中开天创世与救赎教化的太上道祖。为道教先天神灵,上尊皇天上帝昊天,下跪恩师鸿钧道祖,而且每次开天辟地来,老君就以第十八化身为老子,于人间开坛讲道,教化众生。
当然了道教里面也没有如来佛,如来佛祖,因为他是佛教创始人是佛教世界无上的主宰。
在《西游记》中算是有两大派系,一派是以玉帝为代表的道家派系,掌管着天庭诸多神仙。另一派则是以如来为代表的佛家派系,掌管着西方的佛界。
熟读西游记的人都知道,释迦牟尼如来佛祖是后来者。
比他资历地位还要高的还有两位,一位是燃灯古佛,一位是琉璃光王佛。
燃灯古佛是佛教的过去佛祖,即佛教第一任教主,在他之后才是如来佛祖。佛教虽然是在如来手中发扬光大,但燃灯古佛首创的地位摆在那里,亦不可小觑。
然而燃灯古佛和太上老君还差着辈。如果按《封神演义》的说法,燃灯古佛的前身是燃灯道人,要叫太上老君师伯;后投靠西方教,把西方教演化为佛教,自己担任了佛教第一任教主。就连比如来佛祖的地位还高的燃灯道人都是太上老君的晚辈,更何况是如来呢?
其中道教除了玉帝之外,还有三位最高尊神,也就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三清”!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其中这个道德天尊指的就是太上老君。
这也就是说,太上老君和如来佛祖在各自教派中的地位大致是相当的。
还有就是《西游记》中,太上老君虽在名义上是玉帝的臣子,但玉皇大帝对待太上老君的态度却并非君臣之间应该有的,他的表现是非常敬重太上老君,以至于太上老君临朝时,玉帝和王母娘娘亲自下殿相迎。老君尊玉帝一声“陛下”玉帝还要回老君一声“道祖”玉帝对老君的态度,然而老君的这个待遇如来佛祖是没有的。由此可见老君的地位之高!
而且在《封神演义》中如:鸿钧道人、太上老君等圣人,他们可以比盘古诞生得早!而如来佛祖是在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了这个世界后才有的!佛祖本是人,原名释迦牟尼!他是印度释迦族的王子,在一次出宫之后,看见了生老病死的现象,出现了想修法的决心,在大贤大智大彻大悟后,才最终修炼成佛的!
在《封神演义》中,其中有一段剧情就是通天教主摆下了万仙阵失败,他自思到紫霄宫拜见师父鸿钧老祖,然后便重开世界。
当通天教主来到紫霄宫,拜见鸿钧老祖之时说了一句话,“愿师尊寿与天齐!”
而此时,鸿钧老祖有些生气,便说了一句话,“先有盘古后有天,太上更在盘古前。”
这句话的意思,太上便是太上老君,是通天教主的大师兄!其实就是说盘古开天辟地之后便有了天地,太上老君更是诞生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前。这就是鸿钧老祖不高兴的原因,通天教主说错话,这仿佛是在诅咒他早死。另外一方面便是在说圣人的牛逼之处,拥有无尽的寿命和开天辟地、重开世界的能力。
可见太上老君的师父鸿钧老祖都没有他早!这就足以证明,老君的地位之高!如果太上老君和如来佛祖打起来谁会赢?我想肯定是老君,因为太上老君,修炼更早一些,并且本领也非常的大,不是如来佛祖能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