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李素伯的代表作品(李素伯的代表作品是什么)

1、朱自清的资料2、读书笔记|三足鼎立的散文批评之文本说3、《野草》评价4、鲁迅《野草》主要内容朱自清的资料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开明...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李素伯的代表作品,以及李素伯的代表作品是什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朱自清的资料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著作书目:

《雪朝》(诗集)1922,商务

《踪迹》(诗与散文)1924,亚东图书馆

《背影》(散文集)1928,开明

《欧游杂记》(散文集)1934,开明

《你我》(散文集)1936,商务

《伦敦杂记》(散文集)1943,开明

《国文教学》(论文集)1945,开明

《经典常谈》(论文集)1946,文光

《诗言志辨》(诗论) 1947,开明

《新诗杂话》(诗论)1947,作家书屋

《标准与尺度》(杂文集)1948,文光

《语文拾零》(论文集)1948,名山书屋

《论雅俗共赏》(杂文集)1948,观察社

《朱自清文集》(1—4卷)1953,开明

《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下册)1981,古籍

《朱自清序跋书评集》(论文集)1983,三联

《朱自清散文选集》1986,百花

《朱自清全集》(1-3卷)1988,江苏教育(未出齐) ----

读书笔记|三足鼎立的散文批评之文本说

他认为新文学运动“所争取的就是这文学的意念,也就是文学的地位”。他一方面反对“言志派”,认为言志派其实就是玩世派。另一方面,对文学强调人民性的社会学文学批评也持保留态度。他坚持奉行新文学运动所争取的“文学就是文学”。从20年代开始,他坚持文本说,"就散文论散文“,在一些”序“、”跋“、”论“中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散文批评思想。

朱自清在散文批评研究上,独具优势。一是有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二是他处在新旧文学交替转换的十字路口,对旧文学的长处和弊端了如指掌;对新文学的渊源发展以及成败得夫也洞若观火。三是他是学者,中西学皆精通,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同时,对于现实斗争也比较超然与客观,能专心致志地从事中国现代散文研究,在理论概括和总结上受过严格训练,学术味较浓,牵涉的面也较为广泛,人创作论、散文史论、散文作家论、散文文体论等,是文本说散文批评的领衔人、奠基人。

朱自清(1898--1948),江苏扬州人,其代表作《背影序》集中展示了他以文本说进行散文批评的重要成果,成为文本说散文批评的经典文献之一,从而奠定了他成为文本说散文批评的创始人的地位。

1、五四现代散文”极一时之盛“。量:一是刊物;二是出版;三是理念研究。质:以”思想“和”表现“两个元来归类。

2、五四现代散文仅是“暂时的过渡期”(20年代全部的时间)。

1、反对模仿,主张“意在表现自己”。

2、辨异辨味,崇尚写“独得的秘密”。“于每事每物,必要拆开来看;无论锱铢之别,淄渑之辨,总要看出而后已,正如显微镜一样。这样可以辨出许多新异的滋味,仍是他们独得的秘密!概括地说,就是一”拆“二”辨“三”融“四”得“。拆要透,辨要细,融要合,物我合,人景合,形神合,才能得。

3、力主“随便一点”运笔,追求“满是梦”的境界。

1、机智写法:”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 “

2、翻斤斗写法:一开始可以“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最后“能从万里外一个斤斗翻了回来”,出奇制胜。

李素伯(1909--1936),江苏海门人。散文理论批评代表作是《小品文研究》。在20世纪散文批评中,李素伯是真正系统地自觉地研究散文的少数几个人之一。

《小品文研究》共五编,第一编:什么是小品文;第二编:中国现代小品文发达的原因;第三编:怎样做小品文;第四、五编:中国现代小品文作家与作品。第一、二编是散文史论,第三编是创作论,第四、五编是作家论。这五篇交融成“三合一”的混凝土结构体系,全方位多侧面地对现代散文进行立体透视。该理论体系显示出以下三个特色:第一,以“体”为本,恪守文本第一。第二,推崇“兴之所至”,力主“即兴”。第三,强调“自由”,强调“毫无顾忌”,强调“随时的抓取,随意的安排”,强调“不规则”。

从学术研究心态来看,李素伯集开放、并蓄一体,对国内的散文研究成果运用上,他重视论点的质而不大注重论者的政治色彩,显示出文本说散文批评家的独有素质和胆略。

李素伯一生很短暂,对当时文坛的散文全局研究不足,对散文家的批评显得较为粗糙,如果不是英年早逝,他在散文研究上定是大有作为的。

叶圣陶(1894--1988),江苏苏州人。散文理论批评代表作有《文章例 话》等。

叶圣陶擅长创作又长期从事编辑,在理论批评中,注重就“文”论“文”,在20世纪散文批评家中,叶圣陶称得上是典型的纯粹的重散文文本的批评家。

叶圣陶对散文的定位是先为小品文树一个对立面,即“讲义体”,而后把它与散文作比较,以此为散文进行界定。

他说:“现在有散文、小品文、杂文不同的名称,似乎搭起一副文艺架子的归入散文一类,写些小感想小景物的归入小品文一类,现实性较强的归入杂文一类。其实,如果不用这些观点来区分,除去小说、诗歌、戏剧之外,都是散文。”

叶圣陶提出:散文“是决不搭足空架子的”,对散文家来说,他应是“见到什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见到想不到就不硬要来说”。这就必须"抱着一种亲切的态度”,这种态度决定了散文家在写作上,“那是不只是提供一些概念的;作家怎么得到这一些概念的过程,也精密地叙述出来,有时还用了画家的画笔以地描出一些生动的印象”。在艺术效果上使读者“总觉得自己跟作者同在这个世界里,所谈论的也正是这个世界里的事;即使读者被骂了被讥讽了,也会发生反省或者愤怒,但决不会看得漠然,认为同自己决相干”。

叶圣陶认为散文是自由的文体。在对散文体制的论述中,叶圣陶说得最彻底最明白的,可以说是鲁迅主张散文创作“大可以随便”的形象注脚。对一些日常题材,“用来作别种文章也许不相宜的,用一作随笔无不相宜”,乃是叶圣陶作为内行里手的一种实践的升华,把散文的真正的“自由”形象揭示了出来。

“不得不写”之“得”可以大可以小可以浓烈可以细微,但必须“有”是决不可动摇的。“得”是作者的“心的独特的体相”,完全表现自己,“我不希望你们说人家说烂了的应酬话,我不希望你们说不曾弄清楚的勉强话,我更 希望你们全不由己,纯爱暗示而说这样那样的话。如果如此,我所领受的只是话语的公式,是离散的语言文字,是别人家的话语,而不是你们的心的独特的体相。于是乎我大失望了,像忽然一交,跌入一个无穷大的虚空里去一样”。“印象的描写”是写"自得”的最佳方法,即“依了自己的感觉,把接触到的景物从笔端表现出来,犹如用画笔作一幅画一般”。

1936年,《新少年》杂文创刊,开辟了“文章展览”的专栏,由叶圣陶选一些好的文章给少年们读一读,每期选一篇,共24篇,后汇成一集,以《文章例话》为名,于1937年由开明书店出版,它事实上一本有特色的散文批评之作。

在【],一简友问“文章有多种表现形式,从文章的内在品质来讲,侧重于哪一种手法比较得当?

该简友的问题涉及到内容和形式。我们知道,内容的形式是辩证统一的。内容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指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一方面,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对形式具有决定作用。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形式;内容发生了变化,其形式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另一方面,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适合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种种的推动作用;不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表明,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使得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中,同一内容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体现。

我们的认识和实践中,要根据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注重事物的内容,反对忽视内容、夸大形式作用的形式主义;又要积极利用合适的形式去促进内容的发展,不能忽视形式对内容的能动促进作用。

散文的特征是”形散神不散“,这一特征让散文能摆脱形式的束缚,积极利用各种合适的形式去促进内容的发展,使散文的创作时可以千变万化,灵活机动,延伸出极大的自由性。但若将形式置于内容之上,夸大形式的作用,一味着眼于形式无异于削足适履,生搬硬套,流于形式主义。

对于【】这道形式的提问,很多简友给出正确的答案,名叫江南雨的简友回答地尤其精炼,准确地揭示了散文“行散神聚,忘破绽逻辑”的特征。

——形式为内容服务,只要内容可读,形式逻辑可以忽略不计。

《野草》评价

《野草》是鲁迅作品中最为难懂的作品。这部作品是他最为随着思绪而动,灵感而行,而诞下的作品。终其难懂的原因,应这是他写给自己的作品,而又被发表在了公众面前,从而产生的写作与理解的鸿沟。

鲁迅在写作时,清清楚楚的知道他在写着什么。每一个代词的使用,每一个象征的物品,在现实中都是一个准确的对象。但作为读者的我们,只能透过纸张,只能看到一个毫无过去,毫无想象空间的“它” 。

鲁迅清楚的知道,自己的“黑暗”代表了什么事件,“光明”又暗示了什么。他没仔细解释,我们又无法再现他的思想,导致我们只能放弃再现他的思想,单纯的把“黑暗”与“鲁迅”结合,这样就会产生许多歧义和意料之外的解读结果。

扩展资料:

《野草》是向内的作品,顺着理性大脑中的感性而行,鲁迅必定写的很舒畅。但对外的作品,就不得不为文献考察所累,为读者的理解做考虑,写的漫漫长长,吞吞吐吐,如悍妻在旁,不甚酣畅。

鲁迅的《野草》即是极为抽象的思想表达。如抽象画一般,用着世界存在的颜色与部分事物,去抒发自己的情感。

作家可以写如此作品,但务必先写读者能解读的作品,才好让读者定好基调去理解你的抽象作品。写社会,论人事,也有时候是不得不写。写实乃是顺世而行,也算作家的识时务的妥协方式。

鲁迅《野草》主要内容

《野草》各篇主要描写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的社会状态,以及对革命力量的热烈呼唤,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民劣根性不留情面的批评,和对自我严格的解剖等;

其中也涵盖着生与死、爱与恨、梦与醒、友与仇、过去与未来、光明与黑暗、爱者与不爱者、沉默与开口、希望与绝望、爱抚与复仇、眷念与决绝等一系列对立统一、激烈斗争又在斗争中融合的概念和形象。

扩展资料:

分篇简介

1、《秋夜》描写了两株枣树同夜空进行不屈不挠的战斗的形象,赞颂了枣树的韧性战斗精神。

2、《影的告别》描写了深夜里为了向人来告别而出现的“影”。

3、《求乞者》描写了“我”自己在想象中求乞的苍凉的心像风景。

4、《我的失恋》描写了“我”失恋的经过,原因和失恋之后的痛苦、烦恼、抉择。

5、《复仇》描写了以毫无动作对看客进行复仇这一故事。

6、《复仇(其二)》描写了孤独的精神界战士。

7、《希望》描写了希望与绝望的激烈矛盾。

8、《雪》描写了南北雪景的不同,表现了作者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缅怀和对冷酷现实的抨击。

9、《风筝》描写了故乡风筝时节的回忆和压制小兄弟放风筝的往事。

10、《好的故事》描写了“昏沉的夜”里“我”所梦见的一幅交织着“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的生活图画。

11、《过客》描写了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过客形象。

12、《死火》描写了“我”要拯救死火走出冰谷的故事。

13、《狗的驳诘》描写了“我”和狗的对话,写出狗对人的反驳,鞭挞了社会上那些比狗更势利的小人。

14、《失掉的好地狱》描写了地狱中的“主宰”者的三次更迭经过,被统治的鬼魂越来越遭到不幸。

15、《墓碣文》描写了自我解剖的艰难痛苦。

16、《颓败线的颤动》描写了一个穷苦女人的悲惨的一生。

17、《立论》描写了梦中老师所讲的一个故事和老师对于学生问题的回答。

18、《死后》描写了对未来的疑惧。

19、《这样的战士》描写了一个头脑清醒,坚持战斗的革命战士的形象,并热情地予以礼赞。

20、《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描写了维护旧社会的“聪明人”、“奴才”,以及想改变旧社会的“傻子”。

21、《腊叶》以“腊叶”自况,描写“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的好意。

22、《淡淡的血痕中》描写“造物主”的怯懦。

23、《一觉》描写了“三·一八”惨案以后青年的叛逆。

作品评价

现代诗人李素伯:极其诗质的小品散文集—《野草》。这是贫弱的中国文艺园地里的一朵奇花。那里面精炼的字句和形式,作者个性和人生真实经验的表现,人间苦闷的象征,希望幻灭的悲哀,以及黑而可怖的幻景,使之想起散诗的鼻祖波德莱尔和他一卷精湛美丽的《散文小诗》来。

只觉得它的美,但说不出它的所以为美。虽然有人说展开《野草》一书,便觉冷气逼人,阴森森如入古道,而且目为人生诅咒论;但这正如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一样是不适合于少年与蒙昧者的诵读,但是明智的读者却能从这里得到真正希有的力量。

现代诗人痖弦:《野草》的问世,为中国新文学中从未有过的散文诗立下范式,可惜后来者从之不多,未能使此一新兴的诗体得到进一步发展。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孙玉石:《野草》有如《呐喊》、《彷徨》那些叙事书写作品所没有的幽深性、神秘性和永久性,它在整体上有一种难以pj而又可以永远引人沉思的艺术美的魅力。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李欧梵:个人杂感的诗意的变体。

近代评论家夏济安:“萌芽中的真正的诗;浸透着强烈的情感力度的形象,幽暗的闪光和奇异的线条时而流动时而停顿,正像熔化的金属尚未找到一个模子。”

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钱理群:幸而有这一部《野草》,还能够多多少少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能够看到鲁迅灵魂的真和深。所以《野草》是一部相对真实地揭示鲁迅个人存在的作品,多多少少揭示了鲁迅个人的真实生命状态和真实话语的存在。

同济大学鲁迅研究中心主任张闳:《野草》是诗,但迄今为止却还没有被真正当作诗来阅读。而严格意义上的诗学解读,应服从作品的诗学本质及诗学研究本身的规定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野草(鲁迅创作散文诗集)

关于李素伯的代表作品和李素伯的代表作品是什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