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正代表作品,女神李清照真的是麻将爱好者吗?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首先,我们要给大家更正一下,麻将的起源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在明朝。明朝郑和下西洋时,船上没有什么娱乐用的设备,船上的将士只能以投掷骰子赌博作为消遣。但是在长久的航海中,将士们厌倦了,经常有将士想家,甚至有试图谋反的,试图杀了郑和他们。为了稳定军心,郑和发明了一种娱乐工具。郑和发明麻将也很有智慧,他以纸牌,牙牌,牌九等为基础,以100多块小木片为牌子,以舰队编制,分别刻了1-9“条”,然后又以船上装淡水桶的数量,分别刻了1-9“桶”(筒)。然后又根据风向,刻了“东西南北”四个风向。又以吸引人的金钱刻了1-9“万”。然后以“大中华耀兵异域”的口号。刻了红色的“中”,然后根据一年四季刻了四个花牌,最后有一块牌不知道刻什么好,就不刻任何东西,这个就是“白板”。第一次玩的时候是郑和、副帅、大将军、郑和的夫人(太监也可以娶妻)四个人一起玩,最后确定了游戏规则后,全船开始都玩此游戏,船上有一个姓麻的将军,他玩这个游戏得心应手,于是郑和给这个游戏命名“麻大将军牌”,即是后人的“麻将牌”。
李清照是宋朝人。所以,说李清照喜好麻将,那只能说是无稽之谈。但李清照不玩麻将,并不是说不喜欢赌博。她的的确确是一个赌博高手。
李清照,人称“千古第一才女”。她是宋朝杰出的女词人,和柳永一起被奉为宋词中婉约派的代表。可见其在词坛的地位,也看出其文学成就之高。
李清照是个多才多艺的才女,她除了作诗填词外,大家可能还不知道,她还有另外两大爱好,并且这三项爱好都做到了卓尔不群。
另外一个喜好是饮酒。据有人统计,她的词作,主要集录在《漱玉词》中。但是版本很多,最常见的有90首,60首这两个版本。
在她的这本词集中,关于饮酒的填词,有25首之多,这在词集中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大的。
可见,她好酒的程度和“诗仙”李白能有一拼。世人一般把嗜酒如命的人形容成“酒鬼”、“酒徒”,但是为何没人这么形容李白?因为李白的酒喝得畅快,喝得舒心,喝得潇洒飘逸,喝得莲花绽放(李白斗酒诗百篇,秀口一出,就是半个盛唐。)。
同样,李清照的饮酒,更贤淑、更含蓄、更文雅。所以,我不赞成有人这么形容她,说她是个“酒鬼”。她这么一个温文尔雅的才女,怎么能和膀大腰圆的粗俗醉汉相提并论?那样也太煞风景了吧?
所以,我认为还是把她称为“女酒仙”,或者“酒中仙”比较贴切。
第三个爱好,就是博弈。但那时宋朝人玩的不是现在风靡全国的麻将,而是当时很流行的打马。
打马,是古代一种博输赢的棋艺游戏,棋子叫做“马”。按照一定的规则、格局和图谱,双方用马来布阵、设局、进攻、防守、闯关、过堑,计袭敌之绩,以定赏罚,判输赢。
打马世有两种,一种一将十马者,谓之“关西马”;一种无将二十马者,谓之“依经马”。流行既久,各有图经、凡例可考,行移赏罚,互有同异。(《打马图经序》)
其实除了以上书中所描述的两种玩法之外,后来又有人将关西马和依经马“参杂加减”,发明出第三种打马——宣和马。当然,这种玩法的出现,是在《打马图经》出版之后,世人又新发明的一种玩法了。
李清照喜欢的,是依经马玩法。
依经马的道具有三种:骰子、棋局、马。骰子就是现在流行的正六面体骰子,共三粒,可以掷得五十六种彩,其中赏彩十一色,罚彩两色,杂彩四十三色。
棋局与现行的中国象棋枰很相似,只是中间的河界分为三道,中间的一道叫做“函谷关”。棋局四周和函谷关两边的道上分别标有“赤岸驿”、“飞龙院”、“尚承局”等名号,是棋局上的关键之处。
马,就是棋子,可用各种铜钱表示,讲究的则用犀角、象牙雕刻或者用铜铸成。马有若干组,每组二十枚,参加者各持一组。
打马的人数以二至五人为宜。赛前备帖若干,各人均分,每人各以部分帖入盆,谓之“铺盆”。帖犹如筹码,玩时以帖代钱,行赏罚时用帖而不用现钱。每帖所值钱数,由参加者事先商定,最后赢家将所胜的帖向输家兑换现钱。
铺盆完毕,各人轮流掷一次骰子以确定“本采”。本彩必须是“杂色”四十三种中的一种,若有人掷得“赏采”或“罚采”则须重掷。本彩又分“真本采”和“傍本采”两种,在玩的过程之中将起决定性的作用。
然后各人轮流掷骰以“下马”。下马就是将每人的二十匹马下到棋盘的起点“赤岸驿”之上,下马的匹数由掷得的彩决定,在其过程中可“赏帖”也可能被“罚帖”。先将马下齐者即可掷骰行马,未下齐者须待下齐后再行马。
行马的起点是“赤岸驿”,经“陇西监”、“玉门关”、“汧阳监”、“沙苑监”、“函谷关”、“太仆寺”、“天驷监”、“骐骥院”、“飞龙院”,最后到达 终点“尚承局”。
行马是由掷骰所得的点数来决定,所得点数也就是所行马的匹数与步数之和,比如掷得十点,可六匹马行四步,也可五匹马行五步,等等。
李清照对此游戏,曾一度痴迷,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忘寝食。但平生随多寡未尝不进者何?精而已。(《打马图经序》)
按照打马的规则,每局结束需要较长时间,其间频繁出现赏罚。所以,玩起来很有趣,但用于纯粹的赌博,则嫌过于繁琐。
按李清照的规定,在席中有“不从众议喧闹者”,也要罚帖十张。这种情形同其他赌博过程中的“呼卢喝雉”实在是大异其趣。
所以,打马实在是一种典型的“闺中雅戏”,是旧时有闲阶级闺中妇女消磨时光的游戏。虽然带有赌博的色彩,但游戏的成分毕竟是主要的。
据李清照自己的夸耀,说这种游戏她玩了一辈子,还不曾输过。能达到这个水平,我们就不能叫她“赌徒”,而应该称之为“女赌神”了。她真的能够封神吗?我们下面进行论证。
就像酒鬼和酒仙的区别一样,酒鬼就是满足了口腹之欲,喝完之后撒泼打诨,丑态百出。而酒仙喝酒,是追求一种精神超脱,一种情趣培养。
同样,在博弈游戏中,赌徒追求的是一种感官刺激,赌的是输赢;而赌神不一样,他们追求的是更高的境界,他们在摸索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这成了一门科学。
由此,后人经过总结,发展成了现今的一门科学——博弈学。这门学科的功用主要就是研究社会中人和人、人和制度间的勾心斗角的关系。
李清照的博弈,玩出了水平,玩出了境界,玩出了理论。为此,她专门撰写了《打马赋》,《打马图经》。
《打马赋》是篇文学作品,但在这篇文章中,她并不光是谈博弈,她引经据典、谈古论今,在典中见喻,典中见论,典中见刺,体现了她力主抗金,反对投降的战略思想。
《打马图经》则将这种博戏的道具和规则详细记录下来,为我们今天的研究者留下了一套详尽的资料。
并且自豪的在书的最后总结道:“使千万世后,知命辞打马,始自易安居士也。”在这里,女词人满怀自豪地宣告:“千秋万世之后,喜欢打马的人们,你们不要忘记,打马的规矩,是我易安居士给你们记载下来的啊。”
正是她的系统总结,依经马的玩法,器具,得以用书籍的形式保留了下来。这种游戏我们今天可以通过书中的详细介绍而很容易复原。对我们后人研究宋朝的社会文化现象,提供了稀有的史料价值。
关西马和宣和马,这两种古老游戏的玩法,现今已经失传。这为后人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无疑增加了难度。
或许大家认为,赌博是不良行为,不值得提倡。但这些东西要两面的看。厨师手中的菜刀,是做美食的工具;歹徒手里的菜刀,是杀人的凶器。
2017年4月,国际智力运动联盟宣布,麻将正式成为世界智力运动项目。说明了什么东西都在于正面的引导。
其实说白了,所有这些,在她眼里不过就是一种消遣和娱乐,她并不以此为职业。这就是爱好和嗜好的区别。
正是这种爱好,培养出她争强好胜的性格来,以巾帼不让须眉的面目出现在世人的面前。否则,一天光知道在闺房中悲戚哀叹自己的不幸了,哪里还能有大眼界,能够感受到国破山河碎的家国命运,哪能写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种豪壮男子都望尘莫及的壮丽诗篇来?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打马图经》宋·李清照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
朱元璋为何要实行科举南北榜制度?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我们今天所说的高考,和古代的科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什么这么说?它们的相同点都是牵动全国上下各阶层的选拔考试。区别在于今天的高考,连续考三天,一次完成。但古代的科举,则细分了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共四个等级。
以上四次考试,以殿试为最高等级。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其主考官相当的牛逼——是至高无上的皇帝。
公元690年二月,武则天于神都洛阳紫微城的洛城殿策问贡士,开创了殿试的模式。到了明清时期,殿试的程序大致是这样:
试前须复试,在紫禁城内的保和殿应试。
复试毕,于四月二十一日应殿试,也在保和殿。
殿试只考策问,应试者自黎明入,历经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礼节,然后颁发策题。
制策题目,题长二、三百字,所询一二事。策文不限长短,一般在2000字左右,起收及中间的书写均有一定格式及字数限制,特别强调书写,必须用正体,即所谓“院体”、“馆阁体”,字要方正、光园、乌黑、体大。从某种角度来看,书法往往比文章重要。
殿试只一天,日暮交卷,经受卷、掌卷、弥封等官收存。
到了阅卷的这一天,分交读卷官8人,每人一桌,轮流传阅,各加○、△、\、1、×五种记号,得“○”最多者为佳卷,然后选○最多的十本进呈皇帝。至此,阅卷老师的工作已经完成,剩下的就是皇帝的事了。
皇上钦定御批一甲第一、二、三名即为状元、榜眼、探花,一甲三人称“进士及第”,又称“三鼎甲”。
一甲定完,二甲取三分之一的人数,称“进士出身”,二甲的第一名称传胪。
其余的就是三甲,大约占录取者的三分之二。最后由填榜官填写发榜。
一甲三人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二、三甲进士如欲授职入官,还要在保和殿再经朝考次,综合前后考试成绩,择优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即俗称的“点翰林”,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赴外地任职。
公元1397年,明朝的科举考试如期进行。这本来就是历史上一次例行的科举考试,但由于后来发生了一系列事件,才变成了一次很不寻常的科举考试。
一是这次科举考试,是朱元璋洪武年间的最后一场考试,因为第二年皇上就驾崩了。
二是这次科举考试之后,发生了一桩血案,朱皇帝竟然把自己刚刚钦点的状元,连同许多主考官,都给杀了!
那么,朱皇帝为何做出这样让人无法理解的事情来呢?请耐心听我道来。
这次恩科朝廷任命的考试官,为翰林院学士刘三吾、吉府纪善白信蹈。经过层层把关,最后遴选出51人参加最后的殿试。
殿试的结果,皇上最后赐闽县陈安阝为第一名、吉安尹昌隆、会稽刘谔分别为第二、第三名。
但这年的科考却出现了一种历史上罕见的奇特现象,这51人中没有一个人是长江以北的人,全是南方人!
皇榜一出,舆论哗然,北方的举子,群情激愤,他们联袂上书朝廷,说刘三吾等考官都是南方人,这次录用的全部是他们各自的家乡人,是营私行为。
学子们的上书最后报到朱皇帝那里。其实这时的朱皇帝,他的心里非常明白。哪个大臣敢在惯以剥皮萱草手段惩罚人的自己眼皮子底下徇私舞弊?出现这种情况,是历史原因造成的。
中国的古代文明,发轫自夏商时代。从那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原地区始终支撑着中国文化的江山。故史学界将这一时期称为“中原文化时代”。
到了唐朝,我们的大唐进入封建社会的顶层发展阶段,那时的唐朝是世界上同时期最强大的王朝,形成了“万国来朝”的兴盛局面,帝国的触角最远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
这时全国的学风呈现出全国分布状态,过去落后的南方学风开始日渐兴盛,长江三角洲和杭州湾沿岸人才尤为集中。但仍然表现出北盛南弱的总态势。
到了北宋,黄河流域的学风仍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人才和学风密集于西安-洛阳-开封轴心线上。但南方的局部地区也有了强力的上升势头,其中学风最盛者为福建路,次为两浙路。
但历史走到了公元1127年,一切都变样了。到这时来了一个急转弯,甚至可以说是乾坤大倒个。由于金的崛起,他们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之变导致北宋的灭亡。
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由此可以断言,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
和经济相伴的文化、学风,形成了以江、浙、赣为主体的长江下游学风密集区,尤以苏州人才密度最大。
我们先看一个统计,历史的不同时期各省状元分布情况:
先看北宋时期(前三名)
河南省19名、山东省10名、福建省6名。
南宋时期状元地理分布(前三名):
浙江省20人,占南宋状元总人数的40.80%;福建省13人,占26. 50%;江苏省5人,占 10.20%。
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北宋时期的河南、山东两个状元大省,到南宋时期无一个挤进前三名!
明朝建立后实行的教育体制和考试制度,非但没有改变这种趋势,相反则继续拉大。
这一次的恩科,最终有资格参加殿试的,无一个是北方人!更别说出状元了。所以北方的学子们寒了心。
面对强大的舆论,朱元璋下令,重新梳理考卷,在落榜者中再补录一部分学子进来。并指定侍读张信、侍讲戴彝、右赞善王俊华、司直郎张谦、司经局校书严叔载、正字董贯、长史黄章、纪善周衡、萧揖,以及刚刚经廷试取录的陈安阝、尹昌隆、刘谔,每人各批阅十份试卷。
皇帝都发话了,那就认真的调阅试卷吧。但是结果出来后,让朱皇帝还是感到很郁闷——北方的举人还是无一人合格!
“这帮蠢人,不能领会圣意。”朱元璋急召主考官刘三吾。
当刘三吾前来觐见时,朱皇帝没有和他绕弯子,直接开抢就打,明确表示删除一些南人,替补上一些北人,以抚慰北边民心。
谁知这个刘三吾是个只认死理的腐儒,坚决反对。
朱元璋一看一个耄耋的老头子都来顶撞自己,怒不可遏的问道:“你这样坚持己见,是不是包藏私心?”
这个帽子扣的刘三吾差一点给压趴下。他委屈的回答:“如果圣上怀疑老臣有私,那尽可另外派人复审。”
竟然敢这样顶撞圣上!朱元璋动了真气,革去刘三吾的翰林学士衔,待家候审。
这边说不通,那就找别人。于是又另派翰林侍讲张信等人,再次前往复查。
可是这一次张信却让他老人家失望了, 这些被派去复审的官员,其实都很清楚皇帝的意思,就是要给北方举子一个交代,好下这个台阶。
但是他们看来试卷以后,依然觉得,北方举子的试卷,确实不如南方的。张信拿着几张试卷请朱元璋过目:“这些试卷与前榜录取的试卷相对照,发现竟比不上前榜末名中试者的文章。”
此结论出来后,北方的举子们更又理由可挑了,他们制造舆论,认为张信他们故意挑了几分劣卷来搪塞皇上。
不按自己的意图办事,现在又弄成如此糟糕的局面,朱元璋怒不可遏。他指责官员们互相包庇,有意蒙蔽自己,一气之下把这些官员都交刑部严加拷问。
刑部的官员们倒很能领会圣意,于是捏造出刘三吾、张信等人乃反叛朝廷的“蓝玉余党”。
报告一出来,朱皇帝马上御批:白信韬、张信等其他同科试官凌迟处死,这些处斩的人中就包括状元陈安阝。刘三吾因已85岁,念其曾为太子老师,免死发配充军边塞,会元宋琮也予充军。
随后,朱元璋亲自阅卷,钦定任伯安等61人为进士,这回全是北人,无一南人。史称“南北榜”之争。又因第一榜发于春,第二榜发于夏,亦称“春夏榜”。
朱元璋此举,显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选拔人才了,而是具有明显的偏向性。从而使持续了上千年的科举所具有的公正性被抛到了一边。但是这没办法,科举虽然主要,国家的政治大局更重要。
就这样,为了朱皇帝的大局,刚刚被他钦定御批的状元郎,可能帽子都没有捂热乎,结果是吃饭的家伙就被砍掉了。
参考资料:
《明史》清·张廷玉
《明太祖实录》
《中国文化地理》王会昌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年
《明代进士的地理分布》吴宣德 中文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
武则天一提和唐太宗的陈年旧事?
被张元一戏称为“望柳骆驼”的吉顼,在历史上名气不大,做过几个月的宰相,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旧唐书》将他归为酷吏,《新唐书》则将他与裴炎、李昭德归为一类。后人基本采信《新唐书》说法,认为吉顼有贡献,但德行也有亏缺的地方。
题干所言之事,记载于《资治通鉴》:
他日,顼奏事,方援古引今,太后怒曰:"卿所言,朕饫闻之,无多言!太宗有马名师子骢,肥逸无能调驭者。朕为宫女侍侧,言于太宗曰:'妾能制之,然须三物,一铁鞭,二铁楇,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楇楇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太宗壮朕之志。今日卿岂足污朕匕首邪!"顼惶惧流汗,拜伏求生,乃止。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烈性狮子骢,五人能够驯服。武则天却说,只要三样东西就能驯服它:铁鞭子、铁棍子和匕首!先用鞭子抽,不服就用铁棍打头,再不服就用匕首割它喉管!
武则天面露狰狞地对吉顼说:你想弄脏我的匕首吗?吉顼顿时汗流浃背,跪倒求饶,武则天也就饶过了他。
武则天为啥发这么大脾气?拿旧事威胁自己一手提拔起来宰相?
起因是吉顼与武懿宗在朝堂上,为了赵州抗击突厥的胜利而争功劳。吉顼当时的身份是赵州刺史,武懿宗是神兵道行军大总管,其实,在这次战斗中,两人表现得都不够光彩。
吉顼先是以不善军事为由,不肯领命,在武则天强压下,不得已去了赵州。到了赵州,这伙计一个士兵也招不上来。光杆司令怎么打仗,还是武则天厉害,她让太子李显遥领元帅之职,这下老百姓立刻积极起来,一下子招了好几千人。
吉顼显得很无能,武懿宗的表现则是混蛋一个,到了赵州听说突厥兵势很盛,没敢打,就先往相州逃跑,粮草、兵器丢了一地,损失惨重。
这场战争其实是靠靖边道副总管娄师德,和魏州刺史狄仁杰打赢的。战斗结束后,武懿宗来了精神头,他对被突厥胁迫参战的当地同胞大开杀戒,甚至向朝廷提出,将这些人灭族!当然,武则天没同意,也没追究武懿宗的责任。
首功的娄师德和狄仁杰都没说话,次要功劳的吉顼,和屠杀同胞的武懿宗倒是争得面红脖子粗!
吉顼被人称作“望柳骆驼”,他长得人高马大,而且口才极好。他还有一个特点,胆子大,敢说话,连犯龙颜的话都没少说。
武懿宗呢,长得干巴瘦小,而且驼背,也没那口才,只是仗着武家人身份,嚣张惯了。
想想这是什么画面?两头抢食的恶兽,一头是高大威猛的老虎,一头是瘦弱贪心的土狗。武懿宗那个窘迫心情呐,无法表达!这时候,武则天突然蹦出来拉偏架了,一句话把吉顼吓半死!老虎虽凶,也凶不过“母”的啊!
武则天这么做是不是太过分了?武懿宗是你侄子,吉顼还是你的大臣呢,皇帝如此明目张胆拉偏架,未免太小气了吧!
原因就在吉顼得罪了武则天,武则天正想找借口收拾吉顼呢!
打败突厥回朝后,吉顼当众大肆宣传,赵州老百姓听到太子挂帅,如何踊跃报名参军的盛况。这让包括武则天在内的武家人很不爽。
武则天跟儿子们的关系很微妙,君臣关系第一位,母子关系第二位;政治利益先行,家人亲情置后。所以,她非常忌惮别人与太子站在一个战豪。
吉顼不但明目张胆力挺李显,还跟狗似的狂咬武懿宗,武则天恶从胆边生!倘若吉顼不知退,以女皇的心狠手辣,匕首肯定立马扎在吉顼身上!
那么,吉顼是那匹难以驯服的狮子骢吗?起码在拥立李唐的立场上是这样的。
吉顼毫不隐瞒他“抑武兴李”的立场,史书也承认,吉顼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复立李显的大臣。而且他利用跟张宗昌的良好关系,让二张劝武则天立李显。
所以,吉顼其实是李唐复兴的大功臣,甚至是第一功臣!
那么,历史为什么留下了吉顼德行亏缺的记录呢?
第一件事就是存在争议的刘思礼谋反案。刘思礼是箕州刺史,擅长相面,有一天这家伙大放厥词,说洛州录事参军綦连耀有天子相。
这个找死的言论被吉顼知道了,他很害怕,不敢隐瞒,向来俊臣做了汇报。来俊臣一看有“大活”,乐蒙了,不光把案子审理了,还顺便搞了点“副业”。他以对刘思礼包庇的欺骗手段,让刘思礼满口乱咬,扯进来一大批人!
来俊臣一直就这么干的,捕风捉影,捏造事实,扩大案情,他好邀功请赏。不知道吉顼怎么得罪了来俊臣,作为首告,来俊臣不但隐瞒了他的功劳,还把他也捎带进了谋反案。
吉顼没等来俊臣下手,赶紧向武则天告发。结果真相大白,来俊臣在吉顼的鼓动下被武则天处死。
《旧唐书》的记载有出入,说当初案件扩大化,就有吉顼参与,他甚至参与了审讯。将他归为酷吏,就是这个原因。真相如何,不得而知!
第二件让吉顼留下诟病的是,他其实是个极善于投机的小人。证据就是,吉顼是武则天男宠张宗昌、张易之的爪牙,对武则天虽有谏言,但主体是奉承。
吉顼曾在臭名昭著的控鹤府就职,这个机构就是武则天纵情享乐的污垢之地。这就难怪吉顼敢如此明目张胆力挺李显了,本质上他是武则天心腹,所以恐吓归恐吓,该提拔还得提拔。
因而,不少史学家认为,吉顼挺李显,就是政治投机,没那么伟大。这就是大家提到恢复李唐的功臣时,几乎很少人知道吉顼的原因。其实,他是大功,首功!
不过说实话,我倒觉得吉顼被斥为投机分子,有点牵强。真正的投机,应该是在探知武则天真实想法后,再邀功请赏,吉顼提出这个想法时,武则天尚处于摇摆中,他的提案是有危险的!哪有投机分子冒这么大风险的?
所以,“抑武兴李”应该视作吉顼一贯的政治主张,而不是投机!
事实上,吉顼为了实现他的理想,多次跟武则天谈恢复李唐的重要性,是匹“顽固”的“狮子骢”!
也因此,吉顼深深得罪了武家。在做了不到一年宰相后,他被武家告发其弟“冒官”,受牵连被罢相,贬为琰川尉,不久病逝。
为何后来却深受汉武帝器重?
张汤受到汉武帝的器重,是因为张汤懂得迎合汉武帝的心意做事,辅助汉武帝党同伐异,大肆敛财,制定严苛律法治理国家,简直就是汉武帝的得力帮手,指哪打哪,汉武帝当然喜欢这样的人了。
张汤,京兆杜陵人,是个官二代,张汤的父亲是长安丞,相当于长安的地方长官,虽然官位不高,但是要知道在长安的地方长官,直属中央,比其他地区的同类官职级别要高。
张汤从小就跟着父亲到工作,见到父亲如何办案,对办案流程十分了解,所以才会出现张汤审判老鼠的趣事。
张汤是如何审判老鼠的呢?
据说,张汤幼年的时候,父亲外出工作,张汤独自看家,等到父亲回来后发现家中的肉被老鼠吃了,非常生气,因为当时的肉很贵,于是责备张汤,还将张汤打了一顿,张汤非常委屈,认为老鼠可恶,于是翻箱倒柜的寻找老鼠。
张汤找到老鼠洞之后,将老鼠洞挖开,将偷吃的老鼠逮到了,还在老鼠洞中发现了吃剩下的肉,证据确凿,张汤将老鼠绑起来,严格按照审讯流程审问老鼠,还有模有样的专门写好文书说明老鼠偷盗事件。
或许是张汤的父亲将张汤打得太狠了,张汤为了泄愤,最后将老鼠处以磔(zhe)刑。
磔刑是一种酷刑,剃肉割骨,断四肢,在割咽喉。从磔刑的内容中,我们就可以想象到,受刑的老鼠,该有多么痛苦,如果换成人,该有多么的掺无人道。
可见,张汤的狠辣从小就是如此。
后来,张汤的父亲看到了,张汤审讯老鼠的文书和处刑,对张汤非常惊叹,于是让张汤补充对老鼠的处刑文书。
张汤写完呈给父亲看,张汤的父亲感叹,张汤熟练严谨的办案流程,简直就像多年办案的老狱吏。
后来,张汤长大成人,张汤的父亲去世,子承父业,张汤承袭了父亲的官职,做一名长安吏,一做就是很多年。
如果张汤一直做下去,可能会成功的寿终正寝,但是张汤因为因缘际会,认识了周阳侯田胜,因为田胜的引荐和张汤那颗蠢蠢欲动的心,张汤开始一点一点的走入中央核心职位。
田胜是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的同母异父的弟弟,算是汉武帝的舅舅,田胜还有个哥哥叫田蚡,也就是后来的汉朝丞相。
田胜和张汤,一个是皇亲国戚,一个是一个小小的长安吏,这俩人是怎么认识的呢?大家是不是都猜到了,田胜和张汤是在监狱中认识的,田胜因为犯了罪被收监在长安狱中,张汤见田胜有这么硬的后台,烦的又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错,认为田胜将来一定没事,于是就在狱中对田胜多番照顾。
田胜后来果然出狱了,还与张汤处成了兄弟,为了感谢张汤对自己的照顾,于是田胜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将张汤引荐给各位王公贵族,和自己的哥哥田蚡。
张汤在田胜的帮助下,先是做了事内史,后来又做了茂陵尉,丞相史,都做得不错,而且没有犯什么错误,田蚡见张汤办事得力,又将张汤引荐给汉武帝。
汉武帝一时还没有想好,应该给张汤安排什么官职,就让张汤做侍御史,负责处理诉讼。
而侍御史这个职位,如果不是有什么重大案件很难出头,于是张汤便开始想办法想要得到汉武帝的赏识。
张汤是那种如果走上了仕途,就一定要走到最高处,不择任何手段的人。
不久,张汤还真的等来一个机会,那就是陈阿娇巫蛊案,张汤在接手陈阿娇巫蛊案之后很开心,因为这个案件涉及皇家秘辛,涉及汉武帝,如果汉武帝过问,自己就有了出头的机会,于是,张汤在陈阿娇巫蛊案中很卖力,连蛛丝马迹都不放过。
最后收获到汉武帝的赏识,将张汤升任为太中大夫,于是,张汤在刘彻面前的第一次冒泡计划成功了。
虽然张汤成功的在汉武帝面前露脸,但是张汤也没有放弃任何再次升迁的希望,于是在自己的小领导面前疯狂的讨好展示,即使认为对方的能力不如自己,张汤也虚情假意的应付着,绝不得罪领导,力求升官。
可见张汤并不是一个多么正直高洁的人,文人向来以风骨为傲,但是张汤却不惜放下身段,只为利益,这就不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
但是张汤这样的人,却结交了赵禹,可能是张汤在陈皇后巫蛊案中表现出色,于是得到了赵禹的认可,后来张汤本着多个朋友多条路的原则,与赵禹结交。
但其实,赵禹和真实的张汤是完全不同的人,赵禹是各种廉洁冷酷,恃才傲物的人,为了坚持自己的主张,赵禹主动断绝一切社交,因为赵禹的个性太过鲜明,能力有过于突出,所以汉武帝很赏识他。
后来张汤和赵禹还一起制定的律法。
之后,张汤便在职位上兢兢业业地表现着,希望能够得到升迁,后来因为升迁得太慢,张汤便开始揣摩汉武帝的心意,迎合汉武帝的想法。
因为张汤讨好的手段太过纯熟和高超,连汉武帝都被蒙蔽了过去,认为张汤是个忠直且有能力的臣子。
后来张汤在处理诸侯王谋反的案件中,按照老办法,对涉案诸侯王,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十分严格,严峻刑罚,得到汉武帝的再次赏识,被汉武帝升任为御史大夫。
张汤就这样凭借着两个同样类型的案子,以同样的手法,得到了汉武帝的两次认可,得到了两次升迁。
这其中光靠揣摩汉武帝心意,其实是不够的,还需要办案能力,在这一点上,张汤下足了功夫,所以张汤等到了再次展现的机会,成功升迁。
御史大夫这个官位的职责,是监察百官,处理汉武帝指派给任务。
而张汤在做御史大夫的时候做了什么?
简单的一句话概括就是,给汉武帝打辅助,不管这件事情本身是对是错,于谁有利,只要汉武帝需要,张汤就指哪打哪?
试问谁不喜欢这样的臣子?
虽然这个臣子可能不是什么好人,人品不好,又不公正,但是对于汉武帝来讲,好用就行。
于是张汤在做御史大夫的时候,帮助汉武帝做了很多对汉武帝有利的事,但是对百姓,对官员,对国家社会没有利的事。
比如,汉武帝是一个以打仗为第一目标的皇帝,为了打仗,汉武帝需要大肆敛财,于是张汤制定律法辅助。
汉武帝看不上谁,张汤就找谁的毛病弹劾谁。
张汤成为了汉武帝实质上的僚机,为了讨好汉武帝,张汤不顾同事,上司,文武官员,以及百姓的感受,做出了很多伤害他人利益的事。
张汤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树敌很多。
汉武帝的发小,汲黯就对张汤意见很大,曾经当面对汉武帝说,张汤是个曲意逢迎的人,但汉武帝听不进去。
后来张汤得罪的人实在太多了,于是经常有人弹劾张汤,起初张汤还没有当回事,但是三人成虎,张汤担心久而久之,汉武帝万一相信了那些人弹劾自己的话,自己这条小命就玩完了。
后来果不其然,汉武帝经过探查,得知了张汤的小人行径,就派张汤的好友赵禹去责备张汤,赵禹责备张汤说,你怎么这样不注意分寸,审讯时竟然弄死了这么多人,现在经手您的事情已经有了确凿的证据,现在陛下派我来,就是希望你能够说实话,都做了什么?
不料张汤听完这些话,认为汉武帝已经认定自己有罪,想要将自己处死,于是自杀了。
汉武帝听说张汤自杀的事情非常意外,其实汉武帝不过是派人问问张汤的情况罢了,因为怕张汤误会,还特意找来张汤的好友赵禹去说,没想到张汤还是自杀了。
也不知道是张汤太过害怕,还是赵禹太过严厉,反正张汤就是自杀了。
汉武帝见张汤死得突然,还以为张汤是畏罪自杀,更想知道张汤到底犯了什么错,于是就派人去张汤家抄家看看能查出些什么。
结果,却在张汤家中,只查出五百金的财产,这些财产都是数年来汉武帝所赐
汉武帝得知了这样的结果,大为惊讶,这样看来,张汤指定没有贪污。因为没有查出来张汤具体都犯了什么罪,于是汉武帝就没有将张汤的家人治罪。
对于张汤的后事,汉武帝认为张汤对社稷有功,于是下令厚葬张汤。
但是这件事却遭到了张汤母亲的反对,张汤的母亲说,人都被逼死了,有什么好厚葬的,于是将张汤用牛车草草下葬。
后来汉武帝知道了张汤母亲如此刚烈,便说,有这样的母亲,就会生出这样的儿子。于是想到张汤这个人帮自己做了不少事,兢兢业业很少犯错,就算他对不起天下人,至少也对得起自己。
于是出于愧疚心理,将张汤的儿子张安世升官。
后来张汤的儿子张安世做官做到了大司马,卫将军,录尚书事,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还将爵位延绵到了子孙后代。
张汤这个人,工作能力是有的,只是趋炎附势,喜欢耍心眼,为了讨好汉武帝,得罪的人太多,最后被冤死,张汤的事情告诉我们,做人不要太急功近利,只要有能力,迟早会找到机会的,在做事的同时,尽量不要的得罪人,以防被人整死。
有什么社会潜规则?
1、饭桌上,盘子里的最后一块肉不要吃,特别是在正式场合,有领导在的情况下,盘子里的最后一口菜一定不要动,留着丢掉也不能吃,这不是浪费,不然别人会觉得你这个人没有分寸,喜欢多吃多占,自私,这就是为什么越是正式的场合,饭桌上的剩菜越多的原因。
2、不要和别人借钱,渠道那么多,花点利息也不要欠人情,更不要把钱借给别人,再好的朋友也不行,朋友感情在钱面前最经不起考验,为了钱反目成仇的比比皆是。
3、同学聚会没有真感情,就是成年人的秀场,有钱的巴不得天天聚会,没钱的,就算你请客付账,别人也会看不起你,觉得你是在打肿脸充胖子,这种聚会能不去就不去,除非你是同学里最有本事的,炫耀一下也无妨。
不要幻想有出息的同学会拉你一把,更多的是看不起。
4、在饭桌上少吃多喝,饭什么时候都能吃,喝多了更好,会让别人觉得你这个人实在,有诚意,什么事情都好办了,在饭桌上只吃不说话,也不喝酒的人就是不尊重别人,基本上什么是也谈不成。
5、拒绝无效社交,酒肉朋友趁早离远点,每天吃吃喝喝,最后发现自己一身病。
冬天的时候东北有这么一件事,一帮“好兄弟”去喝酒,喝完酒各回各家,有一个大哥喝多了睡在路边没人管,大冬天零下二三十度的天气,整整一晚上,第二天早上被发现的时候整个人都冻僵了,最后一只脚没有保住,所谓的朋友没有一个人敢来看得。6、追求爱情的婚姻不长久,那些抛弃一切结婚的人最后都没有好结果,结婚不能只讲爱情,要找适合结婚的,毕竟浪漫不能当饭吃,婚后的生活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能走到最后的都是平淡没有激情的。
7、长时间不联系的朋友突然联系你准没好事,不是结婚就是借钱,随个份子还是好事,就怕是借钱,这种失联好久的朋友一定不能借,十有八九不准备还你,这钱指定要打水漂。
8、不要当老实人,好人有好报也是不存在的,不争不抢最后什么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一定要全力争取,没人会感激你的退让,只会觉得你有点傻。
9、你能力强,领导喜欢把工作都交给你,不要以为你离升职加薪不远了,只不过是因为你听话,最后你会发现,升值的都是平时不干活,每天跟在领导后面拍马屁的,你要是有意见,走的就是你,毕竟能干活的人现在太多了。
10、不要随便给别人提意见,哪怕你认为自己是对的,很多事本身就没有对错,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个人的选择不同,你是好心,但是万一说错了,最后反而被人埋怨,这个锅还是不要随便乱背。
11、不要介入别人的感情,不要分析别人的感情问题,更不要轻易站队,尤其是别人已经结婚了的,对于人家来说,你始终是个外人,你的义愤填膺,最后发现人家两个人早就和好了,你里外不是人,出局的反而是你,你同时失去了两个朋友。
12、不要相信读书没用,有些人就算有钱了,充其量也是暴发户,而社会塔尖上的那些人永远都是有知识的人,这样的圈子你有再多的钱也融入不进去,所以一定要好好读书,不要让自己输在起跑线上,你现在少读的书,就是你将来搬砖时多流的汗。
13、事情办成之前不要声张,要学会沉稳,事情办成了皆大欢喜,万一办不成被人看笑话,还丢了自己的面子,失去别人的信任才是最重要的。
14、做人留一线,不要和任何一个人撕破脸,为人处世学会圆滑,不要锋芒毕露,毕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指不定什么时候你还能用得着别人,况且世界很小,总能再碰到,多一个朋友没有坏处。
15、同事关系再好,也不要掏心掏肺,好同事和好朋友不是一个概念,也许你的酒后吐真言,第二天就传到领导和同事的耳朵里,记住,在公司,你们永远是竞争关系,要团结,但是也要留个心眼。
16、不要借车给别人,不是有那么句话,老婆和车,恕不外借,别人确实有需要,你可以开车接送,表达自己的诚意,但是把车开走不行,事实证明,朋友借车大部分会出事,出了事你好意思让别人赔么?
17、女人千万不要当家庭主妇,会让自己过早衰老,失去魅力,一定要去工作,哪怕一个月只赚2000,但是赢得了婆家的尊重,不会被男人看清,自己的身板才会硬气。
18、借钱不要不好意思,抹不开面子吃亏的就是你,万不得已必须要借的情况下也要打借条,写清楚还钱的时间,签字按手印,对你和朋友都是好事,帮了别人,还不让自己吃亏,那些拒绝的朋友不要也罢,十有八九想坑你。
19、不要背后说人,人前也不要说,这不是直爽,是没眼色,没人喜欢这样的人,刚工作的时候,我下班在公交车站和同事抱怨领导,幸好话还不算难听,结果领导过来打招呼,我尴尬地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不知道她听没听到,不过实习期结束,我还是被开了,不知道有没有关联,从那以后我再也不说别人的是非,也不抱怨,现在公司的人都很喜欢我,没人说我的不是。
20、有舍才有得,送礼虽然不光彩,但是不得不送,就算别人不收,但是过场还是要走,别人都送,你没送,你就被记住了,总是有些影响的。
21、不要小看领导的司机,领导的司机虽然职位不高,但是都是领导身边最亲近的人,一个公司董事长的司机,说话比总经理还好使,说不定还是老板的小舅子呢,所以千万不要得罪司机,要是有什么难事想办,招司机指指路准没错。
22、要学会听别人的潜台词,有时间请你吃饭,意思是没时间和你吃饭,过两天联系你,就是不需要联系,你是个好人,好事基本上都轮不到你了。
23、不要打肿脸充胖子,与其请别人吃一次1000元的大餐,不如吃10次100元的大排档,别人会更觉得你大方,更觉得你是个能处的朋友,要学会花钱,花小钱办大事。
24、锦上添花的人很多,雪中送炭才最重要,救济不救穷,在别人最难得的时候一定要帮一把,这辈子他都会感激你,也等于交了一个过硬的朋友。
25、不要在别人面前哭穷,不要抱怨自己的窘迫,没人会为了你的难处而伤心,更不会白白帮助你,更多的是嘲笑和看笑话,被人看不起。
26、在这个社会上要留个心眼,没人会百分之百对你好的,这个世界上除了你的父母,没人会全心全意为你好,昔日的好朋友为了一点利益反目成仇的比比皆是,所以更不要把自己心里最深处的秘密随便告诉别人,不然等闹掰了尴尬的就是你了。
27、不要觉得别人利用是坏事,别人利用你说明你有能力,有本事,但是要把握好尺度,背锅的事可不能干。
28、上来就和你称兄道弟的往往都是带着目的的交际,反而是那些慢热的友谊更长久,甚至一开始有矛盾的人最后往往都能握手言和,这就是所谓的不打不相识,远离那些对你有所图接近你的人。
29、越是独立的,有成就感的女性反而找不到对象,大龄剩女往往都是女强人,事业心太强的女人让人不敢靠近。
30、那些身居高位的人往往为人处世很友善,只有半瓶子不满,狐假虎威的人才会大喊大叫,装腔作势。
31、安慰别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和他讲你不如他的地方,你过得不如他才会让他宽心,不然只会让他更加嫉妒伤心。
32、人人都想当有钱人,但是恕我直言,除非你是富二代,不然40岁之前还没有成功的话,大概率你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一夜暴富是不存在的。
33、要学会示弱,不要逞强,就像是电视剧里的人物一样 ,往往能活到最后一集的都是平时不起眼的,要学会扮猪吃老虎。
34、先做人,后做事,最后才是赚钱,顺序不能反过来,急于求成容易根基不稳,也不会长久,好的口碑才是你最大的财富。
35、心要狠一点才能活下去。
36、不要害怕吃亏,现在交的学费,都是你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避开所有的坑不可能,经历之后才会成长,社会上摸爬滚打出来的人,要比那些成天躲在别人身后,未经世事的人出息得多。
写在最后的话所谓的潜规则在我看来更多的是社会经验,你不想走弯路还是多听听别人的建议,只要你生活在这个社会之中,就要遵守这些规矩,有些是规章制度,有些则是不成文的,做人做事一定要学会圆滑,多思考,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我说的这些有哪一条是说到你心里的么?有没有直击心灵的感觉呢?
你还经历过那些所谓的潜规则,一起分享出来吧。
唐朝与阿拉伯帝国发生的怛罗斯之战?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怛罗斯之战,是唐玄宗时期,唐朝安西都护府的军队,和阿拉伯帝国(唐朝叫大食国)为首的中亚诸国联军,在怛罗斯发生的一场遭遇战。
怛罗斯的具体位置,到今天也没有确定。大致在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西、吉尔吉斯斯坦与哈萨克斯坦的相邻边境、塔拉兹地区。
怛罗斯之战发生时间在公元751年7月——8月,此战以大食国军队的惨胜而告终。
关于双方参战的兵力,由于史料记载的混乱,有多种版本:
一、大食国200000人,唐军30000人。
二、大食国70000人,唐军20000人。
三、大食国先200000人,后增兵到300000人。唐朝远征军24000人。
伤亡情况,通常有两种数据:
一、大食国方面伤亡7万,唐军伤亡2万人
二、大食国方面伤亡3万,唐军伤亡1万余人
这是大食国与大唐几次边境冲突中唯一一次打胜安西军的战斗。
是什么原因,引发了这场战斗呢?其实说起此战的起因,很让人不以为然。
从公元747年开始,高仙芝带领他的远征军,踏上了西征的征途。他首先用欺诈的手段打开了小勃律国的大门,随后逼迫国王和吐蕃公主投降。
下来紧接着又用同样手段灭了石国,征服了朅师国,并且击溃了吐蕃的援军,为大唐立下不世之功。
当他把这些俘获的突骑施可汗、吐蕃赞普、石国王、朅师王押往长安后,受到唐玄宗的特别礼遇,除担任安西四镇节度使外,因为功勋卓著,又加授开府仪同三司。
高仙芝虽然为帝国立下如此大功,但这里头有个问题。他的军功充满了诡诈和血腥,最关键的是出现了战略失误。
这个错误在当时没有表露出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错误开始扩大发酵,最后竟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他的战略失误是什么呢?就是用不道义的手段征服了石国。
石国国王那俱车鼻施继位之后,因为对唐朝忠诚,所以当唐军到来后,那俱车鼻施同意高仙芝的约和。
高仙芝假意派人先与石国约和,然后趁乘其不备,出兵掩袭,俘虏石国国王及其部众。这时他的贪婪本性暴露无疑,开始纵兵杀掠,甚至连老弱病残都不肯放过。
这次行动,高仙芝共掠夺了碧珠十余斛,黄金五六骆驼,其他的马匹杂货等不计其数,他将这些财物全部拿回家中,据为己有。
灭了石国以后,在回军的途中,又诬蔑突骑施反叛,攻打了突骑施,俘虏了移拨可汗。真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啊!
石国与突骑施的被攻打,引起当地民众的反抗,唐军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进行了残酷的镇压。
被害者除了石国的老弱之外,还有许多在石国进行贸易的昭武九姓的胡商。
石国的王子侥幸躲过了这场灾难,逃到胡人部落。然后将高仙芝欺压和贪暴的情况告诉了胡人。诸胡部落听后大怒,暗中联系大食国的军队,要一起联合进攻安西四镇。
高仙芝得到这个情报之后于公元751年四月,从安西出发,准备先发制人。
在翻过帕米尔高原(葱岭),越过沙漠,经过了三个月的长途跋涉之后,部队在七月份到达了大食国人控制下的怛逻斯,并且开始围攻怛逻斯城。
双方在怛逻斯河两岸、奥李-阿塔(今江布尔)附近展开了决战。
在高仙芝的指挥之下,唐朝军队是极其善战的,靠着步兵的强弓硬弩,一开始占有很大的优势;唐朝的骑兵一度完全压制了大食国的骑兵。
但是由于大食国联军的数量极多,唐军无法取得最后的胜利。
战斗进行到第五天,形势突变,唐朝军队战斗到傍晚之后,高仙芝带来的葛逻禄雇佣兵突然叛变,他们从背后包围了唐朝的步兵并且断绝了他们与骑兵的联系。
而大食国的联军乘唐朝军队由于葛逻禄雇佣兵突然叛变而暂时混乱的机会,出动重骑兵突击唐朝军队的中心,于是高仙芝终于溃败。
由于道路阻隘,拔汗那部众又在前面挡住去路,人马拥塞道路,撤退非常缓慢。
右威卫将军李嗣业急了眼,不管自己人还是敌军,奋起大棒只管一顿猛砸,为他杀开一条血路,主将高仙芝这才得以逃脱。
两万多人的安西精锐部队,只剩下数千人逃生。
在这里要多说一句,关于人员伤亡,国内就好几个版本。而大食国的统计在此忽略。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六记载唐军总数3万人、深入与敌人作战、最后返回数千人。以此计算,唐军损失了两万多人。
《旧唐书》列传第五十九记载唐军总数两万人、深入胡地与敌人作战、最后返回数千人。以此计算,唐军损失了一万多人。
《新唐书》列传第六十三记载“士卒死亡略尽,所余才千余人”。
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此战唐朝军队至少损失在一万人以上。
怛罗斯中葛逻禄部族是极其关键的角色,他们的叛变成为了怛罗斯之战的转折点。
关于葛逻禄部反叛的原因,主流观点认为这是和大食国交易的结果——葛逻禄人帮助大食国打败唐朝军队,而大食国则默许葛逻禄人在两河流域附近的扩张。
个人认为除了以上原因,葛逻禄这么容易被策反,还有一个对高仙芝的信任危机问题。
此前他对小勃律国和石国就是用欺诈手段取胜的,并且进行了疯狂的抢掠,这种出尔反尔行为必定为他人所不齿。
安西都护府此战精锐损失殆尽,可称是损失惨重。但是盛唐时期的恢复能力是惊人的,仅仅过了两年,新任安西节度使的封常清于公元753年进攻受吐蕃控制的大勃律(今克什米尔西北的巴勒提斯坦),“大破之,受降而还。”
这说明安西都护府的实力已经大体恢复,如若不是安史之乱,唐朝和大食国两者之间还有可能再一较长短。
但是接踵而至的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使唐朝已经无力染指西域了,由此退出对中亚霸权的争夺。
此战虽然唐军败了,但大食国也只能算是惨胜。
就其军事意义上来说,对两国的整体实力并没有造成多大的影响。但此战之所以影响深远,因为此战造成了以下的后果:
一、怛罗斯之战过后,唐朝无力染指帕米尔高原以西之地,许多自汉代以来就已载入中国史籍并为中国干涉控制的古国均落入阿拉伯人手中,唐朝的势力范围缩小了百余万平方公里。
二、它是汉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在强势扩张时的一次最直接的碰撞,这场战役大致上厘定了两大文化区的地理界限。
此后以葱岭为界,西面为伊斯兰文化控制范围;葱岭以东则是汉文化的控制区域。
东西方的第一次碰撞最终以这种心照不宣的形式结束了。
三、此战却无意中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唐朝向西方输出了许多宝贵的技术。
唐帝国此役战败,有近万唐兵成为战俘,这其中有许多的工匠。这些工匠把唐朝的先进文化技术一起带到了中亚欧洲,使自己的科技文化对阿拉伯地区形成了巨大的震慑。
怛罗斯之战促进了中国造纸术的西传。据史料记载,正是怛罗斯中被俘的唐军将士中的一些造纸工匠,将造纸术传入中亚和西亚地区。
当然,对于这一点,史学界有争议,还有人认为早在怛罗斯战役之前,造纸术就已经通过西域各国传往了阿拉伯地区。
但是我的个人观点,在怛罗斯战役结束后不久,中亚的第一个造纸作坊就出现在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附近),撒马尔罕成为阿拉伯帝国造纸中心。
很快巴格达也出现了造纸作坊与纸张经销商,之后逐渐扩展到大马士革、开罗,以及摩洛哥与西班牙的一些城市。
这只能说明是怛罗斯战役中被俘的唐朝士兵,在当地生产纸张,并将手艺传给了当地的阿拉伯人及中亚人。
造纸术由此传入阿拉伯,并进一步流入欧洲。
平滑柔和、适于书写的中国纸张很快取代了此前广泛使用的埃及纸草、羊皮、树皮等书写载体,西方文明也因此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西方文明也因此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这可能是谁也没有预料到的一个结果吧。
参考资料: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新唐书》宋·欧阳修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