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汉民 代表作品,宋齐梁陈三武一高南朝四帝哪个能力最强?
南北朝宋齐梁陈四朝,四位开国皇帝都非常有特色,基本上都是各自朝代的巅峰。那么如果纵向对比这四位,其间有无高下之分呢?我们不揣冒昧,从各自的时代背景入手,看看他们各自的成就如何。
一、宋武帝刘裕:气吞万里如虎的南朝第一人
南北朝时最讲究出身,北方南下的士族基本上左右了东晋的政局。琅琊王氏的影响力甚至延伸到梁朝。
但南朝四位开国皇帝的出身,却都是南方寒人。而其中犹以宋武帝刘裕的经历最为曲折,最具有代表性,因之,刘裕无论是境界、成就、心胸,在南朝三武一高之中堪为翘楚。
刘裕早年是东晋北府军的下级军官,在平定孙恩起义作战中,还得自己手执长刀一线冲锋,完全是卖命的角色。彼时东晋尚且是士族把持的天下,类似刘裕式的低级军官绝无晋身的可能。
晋末士族发生内讧,桓氏最后的代表人物桓玄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武力篡权,建立伪楚政权,激起了天下的公愤。
但此时当轴的几家大族早已失去挽回政局的能力,王谢诸豪门虽居高位,却全无武力对抗的余地。此时刘裕在京口联络原北府军——此时的北府军已被瓦解——的下级军官,如何无忌、檀韶、谢晦等人,发兵反击桓玄,在艰难的时局中脱颖而出。
击败桓玄、重立晋室社稷是刘裕事业真正起初之时。之后他一路走高,渐渐成为晋室的武力支柱,北府军残余势力也从刘牢之手中转移至刘裕麾下。在诸家士族渐渐去武力化的情况之下,刘裕之地位再也无人能够挑战。
刘裕重建北府军、整顿军力后,乘十六国末期诸国纷立的机会,抓住时机北伐,先后吞灭慕容氏南燕和姚氏后秦,版图扩大至关中和山东。同时对内彻底消灭孙恩卢循和徐道覆等乱军,西边又削平割据蜀中的谯蜀政权,是为东晋南朝版图最大的时代。
东晋与北方五胡对峙以来,虽然百余年间不乏机会,如冉魏与前燕交攻、前秦崩溃等时机,都可乘机北伐恢复中原。但当轴的王庾桓谢四大高姓豪族,既无刘裕的胆气,也没有恢复中原的本心,以至于戎车屡动,却底气不足,从未取得过像刘裕北伐这样的战绩。
刘裕的过人之处,一在于胆气充沛。无论是起兵讨伐桓玄,还是与北方强敌作战,皆是议定则动,不畏困难,故而能屡屡于弱势之中打出强者的气势。
二在于眼界高远。东晋诸大豪族共执政权,却从未有哪一家能力压侪辈,独占鳌头,正在于没有脱出东晋本身政局,忙碌于内斗。即令桓温之辈,也只把北伐当成内斗的政绩,并未真心投入北伐战争,是以屡战屡败。只有刘裕真正把北伐当成事业,以北伐硬碰硬的实力,彻底压倒江左士族的政治影响力,这种眼界,事实上也是胆气所支撑的。
三在于应变绝伦。刘裕一生戎马,但关键的几场战争都打得不一样。打桓玄是仓促起兵,纯靠勇猛敢战取胜;打南燕以步兵远袭敌国,在绝地中以车阵克慕容氏的骑兵;打北魏,突施惊天之手,以却月阵血虐北魏骑兵,成就中古战术史的一段不可复制的神话;北伐后秦,采取多路并进、尖兵突袭战略,打出了南朝绝无仅有的大战役;平谯蜀,内外中水三条路线玩出了迷踪拳,战略战役两个层面完全碾压。南朝诸帝,何曾有这样的水平。
二、齐高帝萧道成:先天不足的开国皇帝
萧道成虽云出自西汉名相萧何之后,实则是自己造出来的假家谱,他出身南兰陵萧氏,也是妥妥的南方寒族。
我们简要回顾一下萧道成的建国之路。萧道成本系刘宋的中下级军官,长年在青徐方镇中担任武职,并没有多么过人能力和名声。
宋朝前废帝、明帝相继的过程中,宋明帝靠武力夺位,与宋孝武帝的儿子晋安王刘子勋发生严重的内战,宋明帝以方镇起家,在全国范围内并没有可靠的实力派支撑,于是只好起用地位低下的萧道成,让他率军镇压刘子勋的反抗。
萧道成在这场内战中以弱势兵力连连取胜,最终削平刘子勋的势力,成为宋明帝最可倚赖的武将。之后宋明帝意欲北伐夺取青徐旧地,结果遭失败,萧道成凭借过人的军事能力再受重用,率部在淮河沿线抵挡北魏。而原在淮北的青徐武装势力纷纷南下,渐渐在萧道成周边聚拢。在萧道成的有意结纳下,一个松散的军事政治集团逐渐形成。
宋明帝对萧道成不断膨胀的势力很是忌惮,一度要杀掉萧道成,但直到去世也犹豫未能下手,大概还是怕激起叛乱。明帝死后其子后废帝昏乱无能,终被萧道成发动政变袭杀,宋亡齐兴。
萧道成仅当了两年多皇帝便去世了。如此短暂的时间,致使他对一些涉及国家根本的问题无暇处理。宋末齐初南朝最大的问题是强大的派系力量,西北边境的雍、荆一带武人,历来有跟随藩王作乱的传统,自成一系,与中央颇有离心之势。淮北的青徐武装集团是萧道成的出身之地,也隐然自成一系。江左翊戴皇帝的土著力量,则是左右中枢的一股传统势力。萧道成即位即短,没有决心也没有策略梳理各股势力,即使是他的长子萧赜和次子萧嶷的储位之争,他都拿不定主意,这位皇帝的魅力之弱可见一斑。
萧道成是南朝诸帝中存在感最弱的一位。原因有二,一则建国之路最为平平无奇,以台府兵变的方式上位,然后平定几场规模不大的叛乱,几乎没有任何有威胁的挑战。二则掌权即位时间极短,没有对南齐产生什么影响,也没有解决制约南朝政局的政治问题。
概括地说,宋末形势已乱,自然会产生一位收拾乱局的实力派,而萧道成适逢其会,便幸运地上台了,论挑战性,论得位难度,论个人魅力,他在南朝四位开国皇帝中,当属最低的一位。
三、梁武帝萧衍: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梁武帝萧衍的人生最为传奇。
他家的萧氏,与萧道成本是一家,只不过关系较远。
萧衍为人气度宏远,文才武功,在南齐末年都是一等一的人物。竟陵王萧子良西邸八友,萧衍位列其一,与当时最顶尖的文人唱和阐经,堪为一时之盛。
与刘裕相比,萧衍气度不相伯仲,武功或许有所不如,但文才、政略、眼界,比刘裕更有过之。
萧衍在南齐之末执掌雍州,与其兄萧懿都是地方实力派。齐帝东昏侯萧宝卷诛杀各地的实力派,萧懿不幸罹难,萧衍以雍州数千之众,决然起兵反齐,经过数场大战,迭克荆州、郢州、江州与扬州,硬碰硬地击败齐朝军队,夺取天下,这比萧道成的台府兵变来得更难。
然萧衍的过人之处,不光体现在开国历程上。
刘宋中叶以后,北魏逐渐崛起,南朝逐渐丧失河南与淮北的土地,山东半岛亦丧失殆尽。宋末、南齐对北魏几乎无一胜绩。这种军事上的颓势持续到梁朝初年,北魏趁南梁开国立足未稳,对益州、荆州、青徐展开全面进攻,一时梁朝东西数千里国境线上处处闻警,新生的梁朝几乎要被北魏扑灭。
关键时刻,梁武帝以超凡的战略,起用曹景宗、韦睿、马仙稗等名将,采取以两淮为重点、荆益为辅的战略安排,对北魏发起局部反击。北魏看似延绵千里、威势夺人的攻势,迅速被梁朝有针对性的反击打乱部署。北魏为了应对梁朝强有力的反击,暂停了益州和荆州方面的进攻,把主力调至淮河一线与梁军对攻。
虽然梁朝一度因准备不足丧失寿阳,但梁朝接连取得合肥之战、钟离之战的辉煌胜利,不仅国防线稳定下来,还极大打击了宋末以来魏军嚣张的南进之势。从此南北形势稳定下来。
我们不能苛求梁武帝像宋武帝一样进行气吞万里的北伐,毕竟两位皇帝面对的敌人不一样。刘裕时代,北方列国林立,北魏、后秦、大夏、南燕彼此制衡,互为仇敌,北方力量极大地被削弱了。因此刘裕能各个击破,连破列国。及至梁武帝时代,北魏已经统一北方多年,且与刘宋经过数度大战,不仅巩固了河南的土地,还在频繁的战争中摸透了南方军队作战的套路,熟悉了南进的线路,对南方各个战役方向的要塞群、防守态势也都了如指掌。更可怕的是,北魏帝国经过汉化,已经成为高度封建化的成熟大帝国,具备强大的国防动员能力与军事支撑系统,其力量远远超过当年的南燕、后秦,想要迅速打败北魏,即令刘裕重生,也难以做到。
但梁武帝仍在不可能中,时时运筹,念念不忘北伐。他利用北魏六镇起义、东西魏分裂之机,多次派军队北伐,特别是陈庆之北伐一役,梁军居然趁虚打进洛阳,把北朝打出一身冷汗,这个成绩也是相当难得的。
这是梁武帝执政前半段,基本以胜利为主。
然而,我们也不能无视他的失着。
萧衍是中国历史上第二高寿的皇帝,活了86岁。陈庆之北伐后十余年间,他已步入古稀之年,身体衰迈,精力大减,对本国朝政,对北方政情变动,对军事形势上的变化,已然失去了应有的政治敏锐。
他把过量的精力用于厘正佛道儒三教关系上,大力推崇佛教,造成了意识形态上的混乱。宗室政策上他也犯了矫枉过正的错误。宋齐两代都实行过惨无人道的宗室大屠杀,梁武帝惩于南齐宗室薄弱,对萧梁宗室子弟抱以极大的宽容和优待,不仅赐予萧氏子弟巨量财富,还重拾藩王掌兵的老路,让他的儿子、孙子、侄子们相继到荆州、益州、雍州等大州担任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刘宋时代藩王拥兵对抗中央的事实已经成形。
最不该的是,梁武帝在继承人问题上也犯了糊涂病。他的长子萧统去世后,他怕立嫡长孙会引起年长的儿子们变乱,因此放弃嫡长制,立第三子晋安王为太子。这一招直接导致嫡长系孙子们与幼子们的不满,他们都对皇位有了野心。这个问题与藩王掌兵问题混在一起,成了梁末国家分裂的祸根。
东魏爆发侯景叛乱后,梁武帝错误地认为这将又是一次北伐的好机会,他一边派萧渊明北伐寒山,一边接受了侯景的投降。
事实上,侯景叛乱之时,东魏国力正值鼎盛,东魏军队战斗力极其强悍,在这种时候进行北伐无疑是失误的。萧渊明是个纨绔子弟,并不适合担任统帅,结果梁军在寒山遭到惨烈失败。侯景受此战刺激,萌生取梁朝而代之的野心,他仅以800残兵发动叛乱,造成连绵四、五年,造成惨烈人口损失的大乱。梁武帝父子都被侯景俘虏于建康台城,这场猝不及防的失败,也彻底引发了梁朝的内乱。
梁武帝被俘前,自我评价说,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
侯景之乱的发生本可以避免,只消再过几年,梁武帝或许便能寿终正寝,届时史书上必定会留下一个相对清明、相对强力的皇帝的背影,一如汉武帝、清乾隆帝。只可惜,自作孽,不可活。
四、陈武帝陈霸先:最艰难的开国之主
陈霸先是江东本地人,武将出身。
与前面几位相比,他的出身更低,起家过程也更为艰难。
陈霸先早年一直在低级军官徘徊。梁末侯景之乱中,他迎来了机会。他坚持举起率兵勤王的政治旗号,在广州打击割据力量,赢得了各方的尊重。
陈霸先为人极有心胸,善于从敌对阵营中争取人才,收为己用。他麾下的大将侯安都、侯瑱、章昭达等人都是俘虏的降将。
陈霸先在梁末岭南乱战中逐渐崛起,积聚起了一支5万人左右的军队,之后他便义无反顾地北上援救被侯景占据的建康城,并声明接受江陵的梁元帝的领导。这个讲大局的举动使他赢得了更大的威望,也为他在梁末的争夺中逐步走上了政治制高点。
陈霸先和梁军大将王僧辩联手消灭了侯景,光复了建康皇城,声望达到极点。偏在此时,江陵的梁元帝政权被西魏消灭,王僧辩又企图接受北齐送回来的萧渊明,而废去原本拥立的梁敬帝,这一举动惹恼了陈霸先,陈霸先举兵袭杀王僧辩,坚持扶立梁敬帝为主,对北齐实行坚决的军事反击。
硬气的陈霸先最后幸运地击退北齐军马,建立陈朝。但他面临的形势实在过于艰难。彼时因为侯景之乱,北方的西魏、北齐两国趁火打劫,陈朝国防线已退至长江,天险与敌共有。防守形势非常不利,北军动不动就沿江威胁。西边的益州也被西魏趁乱夺取。
南朝内部还存在着严重的分裂。原梁朝故将王琳占据着江夏以西的近一半领土,并且连番派兵沿江东下,企图与陈朝决一雌雄。
陈霸先一边苦苦支撑着长江防线,一边派兵与王琳决战,国势之危,严重考验着陈霸先的能力和信心。
但就是在如此情况下,陈霸先再度挫败北齐十万大军的南伐,在敌军已经逼近建康城的情况下,上演惊天大逆转,消灭近十万北齐大军,使北朝不敢轻易南下。西面的王琳也在陈军的打击下无法前进,心浮气躁的王琳最终在芜湖水战中被陈军击败,南朝半壁江山经过10多年惨烈内战,终于在陈霸先手中恢复为完整的版图。
陈霸先当了皇帝也仅两年有余,从他起兵北上,到建立陈朝,直至去世,可以说一直处于非常严峻的形势之中,他面对的敌人一个比一个强,自己从未取得力量上的优势。陈霸先虽然没有打出宋武帝北伐、梁朝钟离之战那种酣畅淋漓的大胜,但他东西奔走、永不言败的精神却独占一份,比前三朝开国之君不遑多让。
我的个人观点,宋武帝刘裕更有实力,他是南朝四帝里战绩最辉煌,也是最有机会统一的,加上偶像光环的话,我甚至觉得两晋南北朝他是最有能力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的一生充满了酸甜苦辣,也创造了成就,也得到了遗憾,不知一生几乎没有败绩的刘裕,最后被儿子“一计害三贤”导致长安失守的时候回做什么感想,时也命也,刘裕的遗憾不光是儿子的败家和刘穆之的去世,更是征战了一辈子的自己还是败给了年龄,如果不改朝换代,他的作为始终在朝廷名不正言不顺,命运让他止步在了偏安,未能达成统一。
我总是去想,如果老天多给刘裕几年会怎样,如果刘裕手下不止有刘穆之还有如韩信张良一般的能人会怎样,但历史没有如果,也是天意,让刘裕的后代没有能再继任他的存在,也是天意让北魏崛起南朝再无力北伐。
说几个他的辉煌战绩吧,都是史书上的,有些比较扯淡,尽管是史书,也还是不要太主观,还是要有分辨真假的能力的:
1,征孙恩以一人之力以一敌千
2,义兵勤王诛桓玄
3,却月阵破魏骑兵
(无三不成礼,就举三个栗子吧)
最后是我在宋武帝诞辰的时候为他做的词,略带个人情感
破阵子·四月十六宋武帝诞辰纪词
烽火祸殃华夏,不寻京口斜阳。
贫苦仍思天下志,骏马金冠银槊长。
乱臣贼虏惶。
北府军如神将,天兵却月锋芒。
煞破秦燕胡骨胆,席卷长安复洛阳。
南朝谁者王?
古代汉人为什么不去草原游牧?
古代汉人为什么不去草原游牧,带着这个问题不妨先看看南北朝时北朝的历史。当时北方的匈奴、氐丶鲜卑等民族大量涌入中原,纷纷建立起各自政权,导致大量汉人南迁,但是也有一小部分汉人北上进入草原,由于不适应游牧习性和莫名的劫掠及伤害,很多人又返回了农耕区,剩下的极少的一小群人最终永远留在了塞外,后来便消失了汉人的特点,融入到其它民族里了。
要说古代的明君应当不比你心眼少,难道他们就不知道让穷苦汉人去挤占草原游牧空间,对自己的统治有利吗?知道,并且也尝试过这么去做的。然而事实上,游牧民族能南下适应农耕生活,而农耕民族却无法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这里有必要说一说汉朝的北方情形。
西汉时,为了有效管理现今内蒙古等大片国土。在原有的上谷郡丶渔阳郡丶右北平郡的基础上,于公元前127年,向北设置了五原郡,辖境相当于今巴彦淖尔盟东部、包头市和鄂尔多斯市(伊克昭盟)达拉特旗、准格尔旗等地。后,汉武帝经过军事上反击匈奴的胜利,又设置了云中郡和朔方郡。统治者通过移民实边增加了北方草原上的人口数量,但此地适宜耕种的土地很少。以牧为生,汉人无法适应,所以,最终放弃起初的使一部分汉人改农为牧的打算,结果,这些迁移过去的百姓还是以原有的习性生存。
农耕民族的特点,离不开可耕种的土地。离开它,在草原上,其一适应不了苦寒丶干燥、风沙大的气候,其二生活习性难以改变。汉人主要吃的是粮食丶青菜,穿的是粗布。牧民主要吃的是牛羊肉,穿的是兽皮。第三是汉人是定居,牧民是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走哪儿哪儿是家。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古代的情况只能是以上所说。现在不同了,内蒙牧民大都告别了逐水草而居的生活,过上了和内地人一样的定居生活,时代变了,在内蒙,不少汉人也经营起牧场,变成了牧民,这在古人眼里可能是想都不敢想的……
为什么水浒传中朱贵的绰号叫旱地忽律?
在水浒传中,一百零八位好汉皆有绰号,每个绰号都点明了好汉的显著特点,有就其形像的,有就其性质的,有就其行为的,还有就其身份的。
大概从宋代起,流行起了绰号,,到明代更普遍,比如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绰号为“闯王”,而且当时不少农名领袖都有绰号,什么“满天星”、“八爪龙”、“过江王”、“黑心虎”等等之类的。在水浒小说中也广泛运用到了绰号,且各有千秋。
有表其形像的,如摸着天杜迁,云里金刚宋万,通过绰号表明二人的身量之高。再如“矮脚虎”王英,则是身材矮小。还有“白面郎君”郑天寿,表其长相俊美,“美髯公”朱仝和“紫髯伯”皇甫端,同是赞其胡须长得好。
有表其性质的,比如,黑旋风李逵,“旋风”本是宋代的一种火炮,引信点着即可发炮。当时民间还有俗语“神仙难躲一溜烟”,形容这种火炮的速度极快,别名也叫“旋风”。李逵之所以叫“黑旋风”,一是指他的肤色黝黑,二则是指他的性格暴躁,就像火炮一样,沾火就着。再有如霹雳火秦明,表其性子暴躁。拼命三郎石秀,则是好勇斗狠。
有表其行为的,如“及时雨”宋江,表明此人平时好善乐施,肯周济人。“鼓上蚤”时迁则表明他是个当小偷的。
有表其身份的,如花和尚鲁智深和九纹龙史进,这两位都有一身好花绣,在宋代流行刺青花乡,很多男性都有纹身,刺得好的甚至能引起别人的羡慕。李师师看了燕青的纹身便赞不绝口。
行者武松是对游历道人的称呼,因武松身背命案,便改头换面,做头陀打扮,江湖人送行者。船火儿张横,这里的火就是伙计的意思,张横就是船伙计的头儿。
再比如,混江龙李俊,听着名气挺大,实际上混江龙指得不是龙,而是宋时一种刷荡沙泥的治河工具。此物木质,直径一尺四,长五六尺,四面装有铁叶,重达三四百斤,沉入水底,以刷荡泥沙。
混江龙用在李俊身上,不仅指他在水中涤荡的威力,水中功夫也确实了得,也指他在某一事件中搅和的能力。李俊原为艄公,兼贩私盐,在营救宋江时曾大闹江州,后来做了水军头领,位列二十六位。可见,“混江龙”是水陆两栖人物。
水浒中还有几个带“病”字的人物绰号,如“病尉迟”孙立、“病关索”杨雄,这里的“病”并不是指他们身体不健康,生病了,而是含有超越,胜过的意思。“病尉迟”就是赛过尉迟恭,“病关索”就是超过关索。
那么,朱贵的绰号“旱地忽律”是属于哪一类呢?这个绰号又展现了朱贵的什么特点?
首先可以否认,朱贵没有少数民族的血统,这里的“忽律”指得是一种猛兽,一说为鳄鱼,即陆地上的鳄鱼;另一说为有剧毒的四脚蛇,天生喜欢吃乌龟,吃完后掏空壳,自己钻入其中,冒充乌龟,坐等猎物靠近时,发出致命一击,将猎物收入囊中。
两种说法都意在表现朱贵的阴险狡诈,善于伪装的特点。那么朱贵确实如此吗?且看他在小说中的作用。
朱贵在小说中是个小人物,出场没几回,但是他的工作却是梁山的重中之重。
朱贵在江湖上做客商赔了本,遂投靠梁山泊入伙。加入梁山后,他打着开酒店的幌子,背地里干着刺探往来客商的消息。
碰上单身客商就干些杀人越货的勾当。凡有上梁山的人必经此店,他向湖对面射一支响箭,对面便有来人将入伙者接过去。
如林冲、晁盖一伙人上梁山都是通过朱贵的酒店,再有后来者,如清风寨、清风山的一大批人上梁山也是通过朱贵的酒店。
吴用曾说过,朱贵这个酒店招接四方好汉,凡要入伙的,必先投奔到他那里。由此可见,朱贵经营的酒店好比投靠梁山好汉们的落脚点和中转站,到了朱贵的酒店,也就基本等于到了梁山了。
再者朱贵还负责为梁山打探情报。如江州劫法场,也是从朱贵这个小人物入手所引出的。再如芒荡山樊瑞一伙对梁山不利的消息也是朱贵提供的,雷横途径梁山时,朱贵又将此信息报给了宋江。
由此可见,朱贵所从事的工作对梁山还是非常重要的,好比梁山的耳目,连接梁山与外界的往来。所以“旱地忽律”,这个绰号既有表其身份,也有表其行为的一面。
但是有一点很奇怪,按理说,朱贵这个人物如此重要,也算是创梁山的元老之一,可他的排位并不上道。
梁山经历了王伦、晁盖和宋江时代,他在哪个时代中都是排到末端。王伦时代没几个人,加上后来的林冲,朱贵排最后一位。林冲火拼王伦后,又进行了一次排位,在11人中,朱贵还是末位。
后来梁山队伍扩充,清风寨和清风山的人加入后,朱贵的座次依旧在末端。到了宋江时代,进行实质意义上的排名时,他也排在了绝大多数好汉之后,位列92。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尽管说水浒传是一部书写农民起义的小说,但总得来说,实际并未站在民间的角度上,而仍旧是以官方的口吻来记述的小说。
我们看下排位靠前的基本都有不是纯粹意义上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如宋江做过押司,卢俊义是财主,吴用是私塾先生,公孙胜道教徒弟,关胜是朝廷巡检,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 秦明、 呼延灼也是公务员出身,花荣清风寨武知寨,也不是底层,拥有丹书铁卷的柴进更厉害了,人家是后周皇族后裔。
水泊梁山前十位中没一个彻底的农民,他们所代表的也不是农民的利益,所以宋江一心要招安,还打出替天行道的大旗。他们只是在寻找着一种江湖道义,恰好站在了蔡京、童贯之流的对立面,只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农民起义。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旱地忽律”朱贵在江湖中有些影响力,一旦放在权贵当中,则意义不大,实质上只是微小的下层平民。
为什么古代中国南方政权常会败于北方政权?
答:古代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在北方中原地区,北方地大物博,经济富裕,人口众多,政权割据集团军事实力雄厚。
由于北方地理气候原因,北方人:身材比南方人高大威猛,力气比南方人大,统一政权在人财多和气力方面很重要。
草原和平原都在北方,草料丰茂充足,适合战马的生长成长优势,战马是冷兵器古代军队必需备物,战马是发动战争最大作用的交通用途,而南方水多,地面范围没有比方广阔,草料少,战马自然不肥大,力气不足,所以北方的骑兵比南方骑兵优势多多,例:北方的政权割据集团成吉思汗骑兵多而勇猛,长期在马背骑跑,马上功夫高超,有天下第一骑兵之称。冷兵器时代的古代统一政权,战马装备是最重要的首选。所以由于因素条件,古代南方的政权割据集团不会冒然去征服北方的统治政权集团。反而之,古代北方政权统治集团会常南下征服南方统治政权。
还有,冷兵器战争统一政权,需要国力和大量人力财力,北方地方割据势力近而多,各地方割据为了利益至相混战,谁的地方割据势力财力人力资源浩大,混战吞并地方势力就更强大,利益更多,值至统一北方。
古代 宋朝以前南方人稀少,越向南人口趆少,地方割据势力不多,势力弱小,沒有北方强大,还有南方气候比较温和,南方人适应了这种温和的气候,如果南方政权向北方政权发起统一战争,要上北方长时间征战,北方漫长寒冷天气,南方人的体质是不适应的,漫长寒冷的天气战争起来,南方军队必败于北方军队,所以综合各种人为因素和地理还境因素南方政权占领北方政权容易失败。
古代宋朝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渐渐才向南方转移,人口也渐渐向南方转移,南方才强盛起来,在元朝未年才出现南方朱元璋政权征服统一北方政权,建立明朝。所以冷兵器时期古化北方政权常南下统一南方政权。
厦门漳州泉州金门未来有机会同城一体吗?
厦门的农村发展起来了吗?现在同城对漳州泉州人民有什么好处呢?漳泉人民的工资水平,医保社保水平能跟厦门“同城”吗?还是厦门高高在上唯我独尊?北上的动车能移到漳州始发吗?南下的动车能移到泉州始发吗?漳泉人民坐动车会更方便吗?还是仍旧得去厦门转车?新机场是三地同建共管吗?同城化的轨道交通建设是各出各钱吗?还是计划单列市厦门要出大头?泉州名企去厦门设总部的,税收是泉厦分成吗?还是厦门吃独食?厦门除了房价外还有什么能辐射漳泉的呢?为什么我们要像在对待老弱病残那么对待厦门?为什么要处处厦门优先?其它城市不要发展了吗?10年后再来讲谈同城会不会比较合适?@福建闽南网 @刺桐花满城 @第一财经YiMagazine @福坛在线 @观察者网新媒体 @微泉州 @海峡导报 @喷子总会首席执行官 @环球时报新闻 @环球时报新闻 @haibok @漳州新闻网 @佳阳1368 @第一财经 @中国城市汇 @中国新闻网 @今日头条 @人民日报评论 @环球网
都说天津四辈羊汤特别好喝?
二他爸来回答!
要说四辈儿羊汤,我自认为有点儿发言权!
九十年代末,四辈儿爷俩在咸阳路马路边上,得起早儿!用铁管儿搭蓬子!挂彩条布挡风!当时咸阳路还没改造,也就是在《佳隆包子铺》对过的边道上。就卖一早上!小夫妻俩和他爸一起干。当时也挺《夜挣》的,确实不容易!挺辛苦的。
四辈儿是汉民!在彰武路菜市场买牛棒骨和羊棒骨调的高汤!
大家知道,天津的羊汤分白汤,红汤之说。四辈儿就是白汤!
当时的味道不错,量足,佐以酱豆腐汁,韭菜花,麻酱。用小锅煮!
烧饼是对过同心楼里面的小铺打的。
他爸用小摩托车自已取烧饼!用《老村长》酒的纸箱子盛烧饼,自已取!人家不给送。
后来,工商也管!非法占道经营。(当时没有综合执法)!后挪到了旁边的《小穆嘎巴菜》旁边。
四辈儿曾经在自已家的门脸干,(绮水苑)买卖实在不行,03年非典以后搬到了现在的位置!也就是《佳隆包子铺》旁边,后慢慢地有了起色!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是他姑姑的房子)!
四辈儿当时也挺时尚的,带个大金链子。个头不高,挺喜兴,挺谦虚的。大哥大姐叫着,爷爷奶奶喊着。
四个小锅煮羊汤!还可以飞鸡蛋!
挺不错的!
有两个钱儿啦!买了一辆黄色的小QQ!当时挺摇!但是并不张扬!
现在的四辈儿好几年没去了!当时的羊汤确实不错!
听说有几家加盟的!味道不如他的总店!不知道为什么!
现在的口碑应该跟"窦四”差不多吧!
一个现实的情况,大家分享!
注:(一个内部朋友的讲述!人家对以上观点,是可负责任的)!
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