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注说的代表作品

是对书籍或文章的语汇、内容、背景、引文作介绍、评议的文字。诸凡字词音义、时间地点、人物事迹、典故出处、时代背景都是注释对象。三、来源不同注释在现代学术作品中一般分内容解释和来源解释两种。前者多指对文章或书籍中某一部分词句作进一步说明。...

注说的代表作品,文后注和参考文献是什么意思?

一、概念不同 注释,是对书籍或文章的语汇、内容、背景、引文作介绍、评议的文字。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二、分类不同 注释:中国古代分得较细,分别称之为注、释、传、笺、疏、章句等。包含的内容很广。诸凡字词音义、时间地点、人物事迹、典故出处、时代背景都是注释对象。有脚注、篇末注、夹注等形式。 古籍注释列在正文之中,有双行夹注和夹注。现代书籍注释列于正文当页之下,称脚注,亦称本面注;列于文章之后或列于书籍之后者称篇末注。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全书注文的编排一般要求统一,以便于读者查考。 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 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

三、来源不同 注释在现代学术作品中一般分内容解释和来源解释两种。 前者多指对文章或书籍中某一部分词句作进一步说明,但为了防止冗杂而把它放在段落之外(文末或页边)。 后者一般是为了保障原作者的著作权,注明某此语句、词语、观点的来源,以便读者的查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和劳动。 参考文献的著录来源是被著录的文献本身。专著、连续出版物等可依次按题名页、封面、刊头等著录。缩微制品、录音制品等非书资料可依据题名帧、片头、容器上的标签、附件等著录。

伊凡雷帝杀子作品鉴赏?

伊凡雷帝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位沙皇,虽然他的政绩备受后来彼得大帝的推崇,但他生性残暴,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他听了别人的谗言,怀疑儿子篡位,在一次与儿子的争吵中,伊凡雷帝使用权杖击中儿子的太阳穴,致使儿子最终丧命。

画家选择这一悲剧情节进行了楕心描绘:深红色的地毯上,紧紧搂抱着鲜血如注、垂死的儿子,伊凡雷帝的瘦脸上,瞪着两只惊恐万状的大眼,像是在后悔,又像是在祈求儿子不要死,紧张痛苦的表情流露的是不可逆转的弑子之痛。

画家的笔触毫不留情地预示了伊凡统治濒临灭亡,向世人展现残暴的沙皇注定要失败:也展现出人类情感的复杂性一人性和兽性的纠缠交织。

水经注的内容和价值是什么?

《水经注》是我国第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在我国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过深远影响。

内容:

一、自然地理 详细记载了大小河流各个分布、位置、流源、水位,涵盖众多江、河、湖、泊。

二、人文地理 所记政区县级城市和城邑乡镇,包括民族特点、生活分布、村容村貌、文化习。

价值: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为中国之后的在水利工程上提供了很大的参考价值,为现代人了解古代的水利和水道工程提供了素材。因水经注叙事生动、文笔简洁其中名篇《三峡》被选为中学生语文教材。

郦道元的《水经注》对我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产生了积极影响,是我国优秀文化作品的一部分。

著和注的区别?

著是一个汉字,读音为zhù、zhuó、zhe、zhāo、zháo[1][2],上下结构,部首为艹。著海内(天下著名);昭著(明显);卓著(突出的好);著姓(有显著名声的家族;使姓氏显著);著号(著名;著称)。

注,汉语常用字(一级字),读作zhù,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作动词,表液体直流如柱,由上往下灌入器皿;后引申出集中、凝聚、限定、在文本中插入说明标记、记载、登记、投掷等义。

郭象陈鼓应郭庆藩曹础基哪一位注的庄子最好?

其实任何一个作品的注本都是加入了作者自己的观点,也就是作者本身就是在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如果要研究原作的话每一个注本都可以读一读,并没有好坏之分。

例如郭象注的庄子就是在魏晋时期对于庄子哲学的发展

历史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简单一点回答,历史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搞清楚“历史”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对“历史”的解释有四个:①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的经历;② 过去的事实 ;③ 过去事实的记载;④历史学。

回答“历史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至少对“历史”一词有两个方面的理解:一是指词典解释的前三项,过去的事实;二是指历史学,比如《二十四史》。这个问题哲学味太浓,我把它通俗一点理解:历史书籍记载的事情是可信的吗?是否存在、发生过?

下面我以陈寿的《三国志》记载的“曹髦之死”来分析历史典籍的可信度。

曹髦是曹魏的第四位皇帝。在位6年,20岁被杀死。曹髦怎么死的?曹髦血气方刚,不堪忍受司马昭的欺辱,他一时冲动亲自带领300人向司马昭宣战,司马昭派贾充、成济带领3000甲兵应战,成济杀死了曹髦。皇帝被杀,朝政不稳,司马昭为了安抚人心,趴在皇帝尸体旁边大哭,如丧考妣,下令把凶手成济灭了三族。“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杀死皇帝怕天下人骂他“弑君”,逼迫郭太后下旨宣布曹髦的罪行。

曹髦为什么去攻打司马昭?他不知道必败无疑吗?《三国志·魏书》是这样记载的:

【原文】高贵乡公卒,年二十。皇太后令曰:“吾以不德,遭家不造,昔援立东海王子髦,以为明帝嗣,见其好书疏文章,冀可成济,而情性暴戾,日月滋甚。吾数呵责,遂更忿恚·······其所言道,不可忍听,非天地所覆载。·······吾语大将军,不可不废之,前后数十。此儿具闻,自知罪重,便图为弑逆······举兵如西宫杀吾,出取大将军。”

【解析】高贵乡公卒,就是曹髦20岁死了。原因是什么?陈寿没有写。再往下写的什么?郭太后详细揭露了曹髦的罪行,他自取灭亡,死有余辜。郭太后自责,因为自己无德无才,选曹髦当皇帝是失职。本来认为曹髦爱读书可以成就伟业,后来发现他性情残暴凶狠。郭太后多次责骂曹髦,数十次建议废了他的帝位,曹髦怀恨在心,计划用毒药杀死郭太后,然后去杀死大将军司马昭。曹髦平时的言行不堪入耳,不灭了他真是天地不容。意思是司马昭和郭太后共同为民除害,杀死了曹髦。

历史上曹髦确实被杀死,其他史书如《资治通鉴》、《汉晋春秋》有记载。为什么陈寿在《三国志》没有写原因?陈寿(233-297),原为蜀国人,作为亡国之臣入魏国,然后是西晋。司马家族的丑事他不敢写,他也害怕像司马迁写《史记》遭到“宫刑”。郭太后为什么颠倒黑白骂曹髦?她也是被逼无奈,否则生命难保。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谁不珍惜?

从哲学角度分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人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曹髦20岁死。这是客观事实,可以写。怎么死的?历史家撰写史书资料供别人看,怎么写?他是有计划、有目的创造性撰写,带有主观性。所以说历史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为什么世界上有许多年青的物理家、化学家、数学家,没有年青的历史学家?《二十四史》是正史,但不一定是“真史”。今天我们读史书,要学会独立思考,对历史事件一分为二,辩证认识。否则越读越糊涂。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