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联的代表作品及出处,全文这副对联作着是谁?
少陵诗,摩诘画全文上联: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下联: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司马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轩窗。——自题安徽省怀宁县邓宅铁砚山房碧山书屋
曾国藩的对联十一句?
一、
好人多自苦中来,莫图便宜 ,
凡事皆缘忙里错,且要从容。
大丈夫成就事业,要宁心静气,不能急功近利,贪图眼前利益,急于求成,往往欲速则不达!
二、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上联讲行事之理,下联讲做人之道,理浅意深,发人深省。能做到这16个字,怕是不及曾国藩,也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三、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这句话听起来极端,实则是曾国藩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要求自己建立好的品格,容不得一点点苟且。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告诫我们,做事不能只想着回报、酬劳,更要想着把事情做好,耕耘好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然会有好的结果。
四、
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
无官守,无言责,时事不闻不问,只将艰巨付儿曹
此对联表现出一种相当洒脱的高人逸老姿态,非一般人所能写得出。这里面透露出来的丰富内涵也非一言而可尽。
上联表示自己对生活的要求不高,半耕半读,粗茶淡饭足矣;下联是对儿孙们寄予很高的希望,希望儿孙们出人头地、升官发财又大不相同,要付艰巨给儿孙,把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艰辛让儿孙们去做,这既不是溺爱子女,更不是对子孙提出不可触摸的愿望。
五、
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
办事无声无臭,既要老到,又要精明
曾国藩用打仗的经验来告诫我们,在做事的时候,要稳当,在稳当的基础上,才能创新变化;办事要讲方法和原则,顾全大局的同时,处事老道,又要不失精明。
六、
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
终身有乐处,终身有忧处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生命里很多事,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有好的一面,也会有坏的一面,能给你带来惊喜的事情,往往里面也埋着祸根,可能给你带来灾难。
七、
养活一团春意思
撑起两根穷骨头
曾国藩《家训》里有一段话,“倔强二字,却不可少,功业文章,皆须有此二字贯往其中,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简单说就是人要有志气!
八、
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
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
君子处事应该兢兢业业,居安思危,内心坦荡,放得开。即便是在逆境,也要保持一个积极的心态。
九、
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
行欲方,能欲多,事欲鲜,
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
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
此联原出自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和北宋大儒张载之言。
上联意思为考虑问题要细致,处事要谨慎,同时胸襟要开阔,志向要远大;智谋要圆通灵活而品行要端正;才能要广泛多样而处事要简约。
下联即张载的“六有”说,1、“言有教,动有法,”言行是最重要的,言行是“君子之枢机,荣辱之主”;2、“昼有为,宵有得”,白天要有所作为,晚上要有所得。3、“息有养,瞬有存”,是这“六有”里面最重要的。“息”就是呼吸之间也要有所存养,然后“瞬有存”,瞬顷之间也要有所存养。
十、
家俭则兴,人勤则健;
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这是曾国藩对于勤和俭与教育孩子的十六字诀,意思是,节俭能使家庭兴旺,勤快会使身体强健。既勤劳又节俭,人生才能富足。
铁梅心坚凝红花出处?
那是一副老对联: 铜竹高节化碧玉 铁梅心坚凝红花
原作者已无从知晓
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出处?
同治、光绪二皇帝的老师翁同龢为南浔张静江故居撰写。张静江故居系其父张宝善于1898年所建。故居中堂之画系谢公展的手指佳作。
两侧是孙中山题写的改自唐代诗僧贯休的诗句:“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的一副对联,“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抱柱联为翁同龢所题“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二厅、三厅里陈列着张静江手书赠陈立夫的“铁肩担道义,棘手著文章”对联
春节对联及出处?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这是五代十国蜀国国君孟昶的一幅桃符对联
爆竹一声除旧;
桃符万户更新。
——这是一副传统春联。此联出典于王安石《元日》诗
一元二气三阳泰;
四序五福六合春。
——这是一副使用了数字入联和词语典故的传统春联
梅呈五福;
竹报三多。
——五福,即寿、富、康宁、好德、老终命。见《尚书·洪范》。三多,即多福、多寿、多男子。见《庄子·天地》。
两袖清风,造福大众;
一身正气,振兴中华。
——元代诗人魏初《送杨季海诗》有句“交亲零落鬓如丝,两袖清风一束诗”,以“两袖清风”喻杨季海为官廉正,囊空如洗。后世沿袭,成惯用语。此种春联,并非随处可用,一如衣饰,须量体而服。此联只宜于政府机关。
如何理解书有未曾经我读?
这句话或者说这副对联的遣词造句非常通俗,意思也十分浅显明白,就是世上的书有我没有读过的,平生做的事情没有不能对外人说的。
上联看上去非常谦虚,其实隐藏着满满地低调的炫耀之情,而下联更是自满之情溢于言表。这副自视甚高的对联可谓世人皆知,被许多人在文章中一再引用,也算是对读书人对自己的一种期许,表明自己在道德文章方面的一种向往和追求吧。但这副对联的出处却几不可考,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是有人称这副对联据传是欧阳修所写的,但未见确凿证据。二是也有人称梁实秋说这副对联是清代左宗棠集句而成,但也未见明确定论。梁实秋确实提到过这副对联,是这么说的:
我忘记是谁写的一副对联:“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很有意思,下句好像是左宗棠的,上句不知是谁的。可见这种说法也不可靠,梁实秋也只是随手一写,并未作过深入考证。
三是有人考证此对联来历如下。上联与欧阳修(一说梅尧臣)和苏轼有关,据说苏轼当年科举命题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中有一段引用: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严,而乐尧用刑之宽。”但这句出处典故欧阳修(一说梅尧臣)并不清楚,发榜以后问苏东坡这个典故出自哪里?东坡答道:“想当然耳。”一个调皮的故事,于是留下了“书有未曾经我读”的慨叹。
下联当出自《宋史·司马光传》:
“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此外,这副对联的变种也很有点意思:书多未曾经我读,事少可以对人言。这句改动后的对联是木心所写,见木心《即兴判断》:
欧阳修诚实,“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他是这样。论上句,大家都这样。下句,自然是指概念,概念上的品性品格,具有“事无不可对人言”的高尚纯洁。若说在行为上,欧阳修也做不到,做不全。隐私之必要,韬略之必要,古今同情同理。 书多未曾经我读,事少可以对人言。关于这副对联,零零散散地扯这么多,也挺有趣的,是否?
欢迎大家也说说自己的想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