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柳碧霞的代表作品,以及柳碧霞的代表作品是什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柳公权代表作有哪些?
柳公权的代表作品有《神策军碑》、《玄秘塔碑》等。《神策军碑》书于会昌三年(843)。原石早佚,仅存宋拓本上册。墨迹本《蒙诏帖》书于长庆元年(821),传为他的作品,写得亦极精彩,黄山谷等曾受其影响。
白雪仙的主要作品
年份不详 《泣荆花》(未成名之作)
年份不详 《拉车被辱》(未成名之作)
1947年05月01日 《晨妻暮嫂》饰 陈素贞 (同剧演员:冯峰、欧阳俭、伊秋水、张凤湘)
1947年12月11日 《火树银花》饰 ? (同剧演员:李海泉、张活游、伊秋水、赵美娥)
1948年01月29日 《百子千孙》饰 桂英 (同剧演员:张瑛、叶萍、伊秋水、黄楚山)
1948年02月13日 《黄金世界》饰 ? (同剧演员:李海泉、鲍洛夫、胡美伦、良鸣、李月清、谢虹、郑柳娟)
1949年01月01日 《连生贵子》饰 陈翠环 (同剧演员:张瑛、林坤山、黄楚山、朱瑞棠)
1950年03月01日 《金玉奴棒打薄情郎》饰 金玉奴 (同剧演员:张活游、柠檬、高鲁泉、李雁)
1951年04月09日 《食饭神仙》饰 洪仙娜 (同剧演员:新马师曾、梁洁贞、碧霞、甘露、伊秋水、梁醒波)
1951年08月31日 《呷错醋》饰 杨白雪 (同剧演员:新马师曾、周坤玲、张瑛、李海泉、伊秋水、马笑英)
1951年11月01日 《福至心灵》饰 白露茜 (同剧演员:任剑辉、张瑛、周坤玲、伊秋水)
1951年11月07日 《歌唱沙三少》饰 阿银 (同剧演员:新马师曾、周坤玲、欧阳俭、半日安、马笑英)
1951年11月23日 《双料夫妻》饰 胡筱玉 (同剧演员:新马师曾、张瑛、周坤玲)
1951年12月05日 《多情孟丽君》饰 苏映雪 (同剧演员:任剑辉、石燕子、黄超武、林妹妹)
1951年12月25日 《人海狂潮》饰 陆绮云 (同剧演员:新马师曾、紫罗莲、张瑛、郑惠森)
1952年02月01日 《大光灯》饰 阿芬 (同剧演员:新马师曾、郑惠森、周坤玲、郑君绵)
1952年02月05日 《如意吉祥》饰 许燕萍 (同剧演员:白燕、梁醒波、伊秋水、林妹妹、叶萍)
1952年03月27日 《万花锦绣》饰 白丽仙 (同剧演员:新马师曾、张活游、周坤玲、任剑辉、罗艳卿、任冰儿、李海泉)
1952年04月11日 《迷楼金粉》饰 杨文芳 (同剧演员:新马师曾、吴楚帆、周坤玲)
1952年04月17日 《时来运到》饰 马梅芳 (同剧演员:吴楚帆、张瑛、卢敦、周坤玲、伊秋水)
1952年05月03日 《为情颠倒》饰 陈萍仙 (同剧演员:任剑辉、周坤玲、张瑛、张活游)
1952年05月22日 《酒楼戏凤》饰 李凤 (同剧演员:任剑辉、欧阳俭、黄超武、陈露华、郑君绵、任冰儿)
1952年05月29日 《歌唱伦文叙》饰 春花 (同剧演员:新马师曾、黄超武、欧阳俭、马笑英)
1952年09月11日 《红白牡丹花》饰 白菱 (同剧演员:吴楚帆、红线女、张活游、马师曾、黄曼梨)
1952年09月12日 《两个歌王》饰 周玉莲 (同剧演员:马师曾、何非凡)
1952年09月25日 《戏迷情人》饰 雪艳芳 (同剧演员:任剑辉、张活游、周坤玲、欧阳俭、伊秋水)
1952年10月01日 《吕布戏貂蝉》饰 刁蝉 (同剧演员:任剑辉、刘克宣、张醒非、陈醒章)
1952年10月10日 《生红娘三戏张君瑞》饰 红娘 (同剧演员:新马师曾、梁醒波、郑惠森)
1952年10月24日 《财来自有方》饰 梁芳莲 (同剧演员:芳艳芬、张瑛、梁醒波)
1952年10月31日 《舞台春色》饰 白少媚 (同剧演员:任剑辉、何非凡、紫罗莲、张活游)
1952年11月06日 《火烧阿房宫》饰 储妃 (同剧演员:任剑辉、陆飞鸿、徐人心、陈露华)
1952年11月13日 《一对胭脂马》饰 马玉芝 (同剧演员:红线女、张瑛、 任剑辉、吴回)
1952年11月27日 《歌唱十二钗》饰 白玉霜 (同剧演员:任剑辉、梁醒波、欧阳俭)
1952年12月12日 《老婆皇帝》饰 龙美玲 (同剧演员:梁醒波、黄超武、曾蓝施、俞明)
1952年12月25日 《晨妻暮嫂》饰 ? (同剧演员:任剑辉、陆飞鸿、欧阳俭、陈露华)
1953年02月08日 《慈善红伶歌唱大集会》饰 ? (剪辑有新马师曾《沙三少》、罗艳卿《金叶菊》、任、 白 《酒楼戏凤》等、同剧演员:任剑辉、新马师曾、红线女、罗艳卿、周坤玲、黄超武、欧阳俭)
1953年02月18日 《伶王艳史》饰 黄小莺 (同剧演员:薛觉先、 任剑辉、欧阳俭、陈露华)
1953年02月22日 《佳人有约》饰 王玛莉 (同剧演员:何非凡、芳艶芬、陈醒章、莫蕴霞)
1953年02月23日 《卖花赞花香》饰 ? (同剧演员:何非凡、任剑辉、何非凡、罗艳卿)
1953年02月27日 《歌唱海棠红》饰 ? (同剧演员:新马师曾、周坤玲、吴楚帆、伊秋水)
1953年03月13日 《红粉多情》饰 歌女露丝 (同剧演员:何非凡、周坤玲、邓寄尘)
1953年04月16日 《蜜运》饰 陆云姬 (同剧演员:何非凡、芳艳芬、梁醒波、黎雯)
1953年04月25日 《糊涂脂粉客》饰 ? (同剧演员:任剑辉、石燕子、周坤玲、黄鹤声)
1953年05月14日 《骨肉喜重逢》饰 骆秋霜 (同剧演员:吴楚帆、何非凡、黄楚山、夏宝莲)
1953年05月17日 《司马琴挑寡妇心》饰 卓文君 (同剧演员:任剑辉、欧阳俭、 陈露华、张月儿)
1953年05月27日 《做惯乞儿懒做官》饰 王秋萍 (同剧演员:梁醒波、罗剑郎、罗艳卿)
1953年07月09日 《同人唔同命》饰 伊绮玲 (同剧演员:何非凡、罗艳卿、冯敬文、何少雄、伊秋水)
1953年09月11日 《财归财路》饰 冯美卿 (同剧演员:周坤玲、罗剑郎、梁醒波)
1953年10月24日 《牛耕田马食谷》饰 章家宝 (同剧演员:梁醒波、郑惠森、黄楚山、马笑英)
1953年10月29日 《五谏刁妻》饰 李小蛮 (同剧演员:任剑辉、郑碧影、罗剑郎、梁醒波)
1953年11月12日 《花街红粉女》饰 ? (同剧演员:邓碧云、罗剑郎、梁醒波、黄超武)
1953年12月02日 《呆佬嫁女》饰 ? (同剧演员:梁醒波、罗剑郎、周坤玲、莫蕴霞)
1954年01月01日 《富士山之恋》饰 淑子 (同剧演员:任剑辉、梁醒波、陈锦棠、凤凰女、任冰儿、陈好逑)
1954年02月07日 《锦艳同辉香雪海》饰 乔菊 (同剧演员:任剑辉、梁醒波、罗剑郎、郑碧影)
1954年02月27日 《妈姐泪》饰 任珠 (同剧演员:任剑辉、马笑英、胡枫、江一帆)
1954年04月21日 《初为人母》分饰 古秋云、 黄慧珠 (同剧演员:任剑辉、梁醒波、郑碧影、麦炳荣)
1954年05月21日 《鬼媒》饰 梁惠玲 (同剧演员:胡枫、朱丹、苏少棠)
1954年10月09日 《摇红烛化佛前灯》饰 罗碧君 (同剧演员:任剑辉、郑惠森、郑碧影、梁醒波)
1954年12月16日 《苦命妻逢苦命郎》饰 何素梅 (同剧演员:罗剑郎、郑碧影、柠檬、邓寄尘)
1954年12月31日 《自梳女》饰 阿英 (同剧演员:任剑辉、张瑛、黄曼梨、梅绮、李海泉、南红、阮兆辉)
1955年01月23日 《春花日日红》饰 万如绣 (同剧演员:任剑辉、郑碧影、李海泉、苏少棠)
1955年01月28日 《玉女香车》饰 白如仙 (同剧演员:任剑辉、欧阳俭、陈锦棠、吴君丽)
1955年02月07日 《鸿运喜当头》饰 柳雯怀 (同剧演员:任剑辉、梁醒波、凤凰女)
1955年02月18日 《好事成双》饰 陈秀兰 (同剧演员:任剑辉、张瑛、何少雄、欧阳俭)
1955年02月18日 《萧月白正传(上集)》饰 ? (同剧演员:张瑛、朱丹、陈露薇、邓寄尘、郑君绵)
1955年02月24日 《萧月白正传(下集)》饰 ? (同剧演员:张瑛、朱丹、陈露薇、邓寄尘、郑君绵)
1955年03月11日 《恨不相逢未嫁时》饰 张彩霞 (同剧演员:江一帆、胡枫、白碧、马笑英、姜中平)
1955年03月17日 《陈姑追舟》饰 陈妙嫦 (同剧演员:任剑辉、梁醒波、俞明)
1955年05月04日 《丁财两旺喜盈门》饰 ? (同剧演员:新马师曾、郑碧影、罗剑郎、余丽珍)
1955年05月06日 《姑嫂情深》饰 张少英 (同剧演员:张瑛、陈艳侬、林妹妹、冯峰)
1955年05月20日 《半夜奇谈》饰 何爱云 (同剧演员:张瑛、冯峰、周志诚)
1955年06月09日 《日月重光》饰 阿花 (同剧演员:任剑辉、胡枫、刘克宣)
1955年06月30日 《璇宫春色》饰 王雪倩 (同剧演员:周坤玲、张瑛、新马师曾)
1955年08月04日 《阿绣》分饰 阿绣/狐仙 (同剧演员:罗剑郎、梁醒波)
1955年08月23日 《银河抱月》饰 伍月华 (同剧演员:任剑辉、梁醒波、林妹妹、黄楚山)
1955年08月26日 《花都绮梦》饰 杨玫瑰 (同剧演员:任剑辉、梁醒波、凤凰女、黄楚山)
1955年09月03日 《彩凤入谁家》饰 刘婉兰 (同剧演员:新马师曾、罗剑郎、许英秀、南红)
1955年09月17日 《情海恩仇》饰 方静娴 (同剧演员:胡枫、李石、黄楚山)
1955年10月16日 《檐前滴水》饰 花月影 (同剧演员:张瑛、吴君丽、李月清、阮兆辉)
1955年10月27日 《红拂女私奔》饰 红拂女 (同剧演员:任剑辉、梁醒波)
1955年11月15日 《七世姻缘》饰 ? (由七部歌唱片的精华片段组成、同剧演员:任剑辉、新马师曾、芳艳芬、何非凡、梁醒波)
1955年12月02日 《佛前姊妹花》饰 潘艳玲 (同剧演员:任剑辉、胡枫、李月清、 王英奇)
1955年12月07日 《后窗》饰 女演员 (为纪念伊秋水而摄制、众星及工作人员义参、收入悉数交其遗属、同剧演员:任剑辉、吴楚帆、张活游、红线女、梁醒波、张瑛、江一帆、周坤玲)
1955年12月25日 《龙虎笙歌戏凤凰》饰 何雪凤 (同剧演员:任剑辉、新马师曾、马笑英)
1955年?月?日 《陈绣》饰 ? (同剧演员:梁醒波、?)
1956年01月06日 《云想衣裳花想容》饰 吴江媚 (同剧演员:张瑛、欧阳俭、吴君丽、许英秀、刘克宣)
1956年01月12日 《小冤家》饰 梅丽冰 (同剧演员:何非凡、梁醒波、郑碧影)
1956年02月11日 《满堂吉庆》分饰 张明珠/张淑贤 (同剧演员:任剑辉、张瑛、梁醒波)
1956年04月27日 《苦海鸳鸯》饰 为妻 (同剧演员:罗剑郎、林丹红、长江、周婷婷、叶夏利、柠檬)
1956年05月17日 《慈母颂》饰 祝慧清 (同剧演员:李我、张活游、李鹏飞)
1956年08月17日 《瓦鬼还魂》饰 丁香 (同剧演员:何非凡、黄曼梨、梁醒波、李鹏飞)
1956年10月26日 《九子登科十状元》饰 李凤 (剪辑红伶主演的歌唱片精华片段,包括新马师曾演唱 《金叶菊》; 任剑辉、 白雪仙、 欧阳俭演唱 《酒楼戏凤》; 梁醒波、 罗剑郎、 凤凰女演唱 《乞米养状元》; 半日安、 郑碧影演唱 《大闹梅知府》; 石燕子演唱 《万恶淫为首》)
1956年11月22日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饰 杜十娘 (同剧演员:任剑辉、新马师曾、李宝莹、林妹妹)
1956年12月19日 《碧血恩仇万古情》饰 蔡梅艳 (同剧演员:张活游、陈好逑、石坚、林蛟)
1956年12月25日 《霸王妖姬》饰 白艶红 (同剧演员:吴楚帆、罗剑郎、梅绮)
1957年02月04日 《财星高照》饰 王娇 (同剧演员:张瑛、梁醒波、丁羽、彭艺、陈立品、郑碧影)
1957年02月09日 《刁蛮郡主戏玉郎》饰 ? (同剧演员:新马师曾、李海泉、陈好逑、林家仪、林苏、张志荪)
1957年04月04日 《荔枝记》饰 益春 (同剧演员:张活游、梅绮、刘克宣)
1957年04月11日 《宫主刁蛮驸马骄》饰 佩霞宫主 (同剧演员:任剑辉、李海泉、半日安)
1957年06月07日 《人心博人心》饰 刘丽娥 (同剧演员:何非凡、梁醒波、李宝莹)
1957年07月04日 《画里天仙》饰 白芙蓉 (同剧演员:任剑辉、谭兰卿、刘克宣、任冰儿)
1957年12月05日 《唐伯虎点秋香》饰 秋香 (同剧演员:任剑辉、欧阳俭、梁醒波、刘克宣、李宝莹)
1958年04月10日 《三审状元妻》饰 杜娟红 (同剧演员:任剑辉、半日安、刘月峰、刘克宣、任冰儿)
1958年07月18日 《桃花仙子》饰 杜宜春 (同剧演员:任剑辉、半日安、许英秀)
1959年01月21日 《可怜女》饰 林秀琼 (同剧演员:任剑辉、半日安、苏少棠、梁素琴)
1959年02月18日 《紫钗记》饰 霍小玉 (同剧演员:任剑辉、梁醒波、苏少棠、靓次伯、任冰儿)
1959年04月01日 《穿金宝扇》饰 吕昭华 (同剧演员:任剑辉、半日安、李香琴)
1959年04月15日 《三年一哭二郎桥》饰 杨春香 (同剧演员:任剑辉、梁醒波、俞明、梁淑卿、陈非、任冰儿)
1959年05月06日 《枇杷巷口故人来》饰 江若梅 (同剧演员:任剑辉、半日安、林家声、任冰儿)
1959年06月10日 《九天玄女》饰 冷霜蝉 (同剧演员:任剑辉、朱少坡、陈皮梅、任冰儿、陈锦棠、梁醒波、苏少棠、仙凤鸣剧团歌舞组、关仁、陈立品、李奇峰)
1959年06月30日 《帝女花》饰 长平公主 (同剧演员:任剑辉、靓次伯、欧阳俭)
1959年06月30日 《狮吼记》饰 柳玉娥 (同剧演员:任剑辉、梁醒波、半日安)
1959年07月29日 《芙蓉传》饰 陆芙蓉 (同剧演员:任剑辉、麦炳荣、李海泉)
1959年09月16日 《蝶影红梨记》饰 谢素秋 (同剧演员:任剑辉、靓次伯、梁醒波、张醒非)
1959年10月28日 《凄凉媳妇》饰 周云凤 (同剧演员:任剑辉、靓次伯、李香琴、李海泉)
1959年12月30日 《跨凤乘龙》饰 秦弄玉 (同剧演员:任剑辉、梁醒波、许英秀、任冰儿)
1960年01月27日 《红梅白雪贺新春》饰 卢雪莹 (同剧演员:任剑辉、苏少棠、谭倩红)
1960年02月10日 《西施》饰 西施 (同剧演员:任剑辉、梁醒波、靓次伯)
1960年04月07日 《妻娇郎更娇》饰 李怀清 (同剧演员:任剑辉、欧阳俭、靓次伯、任冰儿)
1960年04月10日 《芸娘》饰 芸娘 (同剧演员:任剑辉、半日安、靓次伯、苏少棠)
1961年12月20日 《香江花月夜》分饰 芸娘/秋香 (从 《乡下佬游埠》1955、马师曾、红线女主演、《唐伯虎点秋香》1957、任剑辉、白雪仙主演、《香销十二美人楼》1958、任剑辉、芳艳芬主演、《芸娘》1960、任剑辉、白雪仙主演、加上少量补拍戏份剪辑而成、其中以《乡》片为内脉络)
1966年12月01日 《观音得道、香花山大贺寿》饰 ? (群贺戏,轮流上台,短暂,现场摄录八和会馆红伶及子弟祝贺华光先师宝诞的演出、各红伶合演 观音得道 及 香花山大贺寿)
1968年02月01日 《李后主》 (1964年始拍、同剧演员:任剑辉、梁醒波、靓次伯、陈锦棠、李清、苏少棠、石燕子、石坚、任冰儿)
中国古代楷书四大家及作品
楷书四大家: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赵体)。
代表作:
1、唐朝欧阳询:其楷书法度严谨,笔力险峻,世称“唐人楷书第一”,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
2、唐朝颜真卿(颜体) :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世称“颜体”,代表作《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
3、唐朝柳公权(柳体) :其楷书清健遒劲,结体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世称“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
4、元朝赵孟頫:其楷书圆润清秀,端正严谨,又不失行书之飘逸娟秀,世称“赵体”,代表作《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大书法家"颜筋柳骨"是什么时期人,代表作是什么
颜真卿(709~785)中国唐代书法家。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开元(713-741)年间中举进士,登甲科,曾4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为人刚正不阿,为权□杨国忠所排斥,出任平原太守。安禄山叛乱,颜真卿在平原联合堂兄常山太守颜杲卿奋起抵抗,河北一带十七郡纷纷响应,被推为盟主。后颜杲卿和侄颜季明被安禄山杀害,颜真卿怀着悲愤的心情写成著名的《祭侄季明文稿》。肃宗时至凤翔授宪部尚书,迁御史大夫。代宗时封鲁郡公,因此后世又称他为颜鲁公。由于颜真卿笃实戆直,敢于直言谏诤,德宗时遭到虞杞的妒恶。当李希烈叛乱,虞杞奏请使颜真卿前去劝降,不断遭到李希烈的威逼,颜真卿不屈,并叱责李希烈,被李希烈杀害于狱中。后人辑有《颜鲁公文集》。
颜真卿自幼勤奋好学,有文学才能,他的书法受家庭和外祖家殷氏的影响,同时得到张旭的指导,他又广泛地向历代书法名家如蔡邕、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等汲取营养,经过融会贯通,创造了出类拔萃、雄伟刚劲、大气磅礴的独特风格,被称为颜体,成为代表有唐一代的大书法家,他的书法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对后世书法影响极大。颜真卿的楷书具有庄严雄伟的气派,他用笔横轻竖重,笔力雄强而有厚度;在结构上方正茂密,方中呈圆。竖笔向中略呈弧度,刚中有柔,富有弹性感,兼以笔画重,力足中锋,更增加他那气势宏大、圆润浑厚的美感。
中国楷书发展到唐代可以说达到顶峰阶段,其成就以颜真卿为代表。稍晚的唐代书法家柳公权亦受到颜真卿的影响,后世并称为颜柳。颜真卿的书法筋力丰满,气派雍容堂正;柳公权的书法则偏重骨力劲健,所以又有“颜筋柳骨”的称谓。颜真卿的行草书具有既凝练浑厚,又有纵横跌宕的特色。他用笔气势充沛,巧妙自然,并有篆籀气息,但他的行草书仍不失魏、晋的准绳。颜真卿的书法理论,流传有《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传世颜真卿的书法作品比较多,著名墨迹,楷书有《竹山堂联句诗帖》、《告身帖》;行草书有《祭侄季明文稿》、《刘中使帖》、《湖州帖》等。其中除《祭侄季明文稿》公认为真迹外,其余作品真伪尚有不同意见,但都是流传有绪的墨迹。《祭侄季明文稿》为草稿性质的遗迹,书写自然,手稿满纸涂改,却表现出颜真卿书法的神韵。
颜真卿一生书写碑石极多,流传至今的有:《多宝塔碑》,结构端庄整密,秀媚多姿;《东方朔画赞碑》,风格清远雄浑;《谒金天王神祠题记》,比较端庄遒劲;《臧怀恪碑》,雄伟健劲;《郭家庙碑》雍容朗畅;《麻姑仙坛记》,浑厚庄严,结构精悍,而饶有韵味;《大唐中兴颂》,是摩崖刻石,为颜真卿最大的楷书,书法方正平稳,不露筋骨,《宋暻碑》,又名《宋广平碑》,书法开阔雄浑;《八关斋报德记》,气象森严;《元结碑》,雄健深厚;《干禄字书》,持重舒和;《李玄静碑》,书法遒劲,但笔画细瘦和其他碑刻不大一样。《颜勤礼碑》,1922年出土,字画完好如新,是颜真卿碑刻中最能传达出原迹面貌、神气的碑刻。其书法雄迈清整,为晚年代表作品。《颜氏家庙碑》,书法筋力丰厚,也是他晚年的得意作品。
颜真卿书法刻成法帖的也很多,历代汇集的丛帖大都有颜真卿的作品。单帖有《争坐位帖》、《奉使帖》、《送裴将军诗》、《小字麻姑仙坛记》、《送刘太冲叙》等。其中以《争坐位帖》最为著名。此帖为行草书,是根据真迹上石,现在西安碑林;此帖为他的手稿,信手挥笔,纵横跌宕,笔墨淋漓,是不经意的杰作。米芾认为有篆籀气息,为颜真卿的书法第一。专门汇集颜真卿书法的法帖有宋刻《忠义堂帖》,共收集颜真卿书法作品45种,浙江省博物馆藏有宋拓孤本。
王羲之生平
王羲之(约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人。他的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士族。他的祖父王正为尚书郎。他的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曾倡议晋室渡江,于江左称制,建立东晋王朝。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更是名闻于世,是东晋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军事统帅。琅琊王氏在东晋可谓权倾一时,炽盛隆贵。
王羲之因为这样的出身,一出仕便为秘书郎,后为庾亮的参军,再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最后做到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所以人们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为人坦率,不拘礼节,从小就不慕荣利。《世说新语》里载有王羲之“坦腹东床”的美谈。
晋代的另一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门生回去后对郗鉴汇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坦胸露腹地吃东西,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郗鉴听了,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从这则逸事上看,王羲之从小就具有旷达的性格,很少为一些小事戚戚于心。也许这就是他的书法雄浑开阔,具有自由气象、潇洒神态的原因之一罢。也因为这个典故,后来人们就把“东床坦腹”、“东床”作为女婿的美称,或称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
王羲之因为少有美名,朝廷公卿都喜爱他的才干,屡次征召为侍中、史部尚书等职,他都坚辞不受。他不喜当官、更喜欢清静。他在任职期间,曾对宰相谢安和参与朝政的殷浩等人发表过重要而切实的政见。他还对饥民开仓赈济。这些都说明他不慕荣利但为人正直的品格。
王羲之从小爱好书法。幼年时他曾跟随姨母,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过书法。渡江后,他又学习了前辈书法大师李斯、曹喜、张芝、张昶、蔡邕、锺繇和梁鹄等人的书法。这使他的书法融合各家所长,自成一家。再加上他的家族中擅长书法的人济济一堂,父辈王导、王旷、王异等都是高手,这对他的书法学习的帮助也是极为显着的。
王羲之对真书、草、行诸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他的真书势形巧密,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他的草长浓纤折衷;他的行书遒媚劲健。人们称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
王羲之的书法刻本很多,像《乐颜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楷书作品,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他的行草书传世墨宝有《寒切贴》、《姨母帖》、《初月帖》等十余种。这些墨宝虽然是唐人双勾廓填摹本,但也都不失为难得的珍品。他的行书《快雪时晴帖》只有二十四个字,被清乾隆皇帝列为《三希帖》之首。
《兰亭序》是王羲之最著名的代表作。从文学的角度,它文字优美,情感旷达闲逸,是千古绝妙的好文章。从书法的角度,它被誉为法贴之冠,被各代名家悉心钻研。
王羲之还善于绘画,是历史上比较早的兼精绘画的书法家之一。他的夫人郗氏和他的七个儿子都善于书法,是一个闻名于世的书法世家,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尤其是他的小儿子王献之,继承父学,且进一步独创天地,字画秀媚,妙绝时伦,以至与父齐名,人称“二王”。
1.皇家侍书生涯
公元778年,唐代宗大历十三年,柳公权诞生于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字诚悬。其祖柳正礼,唐邠州士曹参军,其父柳子温曾任丹州刺史,其兄为唐名臣柳公绰。
宪宗元和三年(808),三十一岁的柳公权进士及第,当年宏词登科。从此,柳公权开始了漫长的仕途生涯,竟然历仕七朝: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
在宪宗时,柳公权任秘书省校书郎。“李听镇夏州,辟为掌书记”(《旧唐书》)。李听与柳有此交谊,故柳晚年还为其书过碑。
穆宗即位,柳公权入奏事。穆宗召见柳公权,说:“朕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日拜右拾遗,充翰林侍书学士,迁右补阙,司封员外郎。从此他在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直侍书禁中。皇帝的宠幸、生活的优裕,并不给柳公权带来欢乐。他内心却有无法排遣的苦闷与隐隐的羞愧。他酷爱书法艺术,但他不想以此作为自己全部的生活;建功立业的进取雄心,时时跃动在胸间。而随从皇帝的侍书,其地位仅与“工祝”一类相等。因此其兄柳公绰曾写信给宰相李宗阂,云:“家弟苦心辞艺,先朝以侍书见用,颇偕工祝,心实耻之,乞换一散秩。”于是改为右司郎中,累换司封、兵部二郎中,弘文馆学士。
唐文宗颇爱柳公权书法,又召为侍书,迁谏议大夫,后改中书舍人,充翰林书诏学士。开成三年又转工部侍郎,累迁学士承旨。
武宗朝,罢内职,授右散骑常侍。宰相崔珙用为集贤学士、判院事。
宣宗时,左授大子詹事,改宾客,累迁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河东郡开国公。复为左常侍,国子祭酒,历工部尚书。
懿宗时,咸通初年,柳公权改为太子少傅,改少师;在咸通六年(865)卒,赠太子太师,时年八十八。
柳公权仕途通达,只是在八十二岁那年,因年老力衰,反应稍迟钝,在上尊号时不慎讲错,御史弹劾他,结果被罚了一季的俸禄。各朝皇帝都爱他的书法,爱他的诗才,甚至他的谏议也乐意接受。柳氏的一生,除了少许时间在外任官,基本上都在京城,在宫中,在皇帝身边。其一生,一直在不断地为皇家,为大臣,为亲朋书碑。柳公权颇像一只关在禁笼中的金丝雀。这样的生活使他缺少壮阔的气度、宽广的视野、浩瀚的生活源泉。颜体一碑一碑曾不断地变,柳体在其成熟以后变化较少;颜真卿像奔腾咆哮的洪流,柳公权却似流于深山老林的洞水。这是两种不同的生命情调。
2.高尚的人品素养
柳公权从小接受《柳氏家训》关于“德行”的教导,因此终身以德行为根株,“博贯经术”。他于人生、书艺都具儒家风范,柳公权的“笔谏”,成为后世士大夫的一种“典范”:
穆宗政僻,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也。(《旧唐书》)
穆宗怠于朝政,柳公权以书喻政,由此及彼,巧妙地进谏。从此“心正笔正”说一直流传至后世。柳公权在“侍书中禁”时敢于直言或婉言进谏的行这,于此可见一斑。
柳公权当着皇帝、臣子的面表现书法,又是他“侍书”生活的另一个侧面。其诗才、书才,使帝王“奇惜之”。
尽管如此,柳公权的心灵并不偏溺于这一端。外部的荣耀,消不去内心的苦闷。他“博贯经术,于《诗》、《书》、《左氏春秋》、《国语》、《庄周》书尤邃,每解一义,必数十百言”(《新唐书》)。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他在研习儒学之时,又同时研习《庄子》,而且深得精微。柳公权同时从儒、佛、道中汲取心灵之滋养,求得互补与平衡,求得某种超脱。他对于佛、道方面接触颇多,并有多种书法创作。《金刚经》他多次挥写过,如今虽只见敦煌拓本,但前人著录柳书《金刚经》者颇多。另外公权还书有《阴符经序》,以及《清静经》、《度人经》等。他对唐代僧人的碑志、塔铭多有挥写,其《大达法师玄秘塔铭》即此中最为著名者。柳于佛寺庙观也多书碑,有名者如《回元观钟楼铭》、《复东林寺碑》,即此中佼佼者。柳公权既有佛道慰藉心灵,故在滚滚红尘中颇能超脱。他甚至对于钱财不屑一顾。他给人写碑,每年有巨额收入,家奴海鸥与龙安常盗用其钱财器物,他都淡然处之。
此外柳公权还“性晓音律”,但“不好奏乐”,常云:“闻乐令人骄怠故也。”(《旧唐书》)柳公权有多方面的学识素养,因而由其心灵滋养而出的书艺也是摇曳多姿。其性刚毅正直和超尘脱俗的佛道风范,都熔铸于柳书的风骨之中。
柳体之路
在柳公权面前,久已名家林立。如何超越前人,如何在新的历史时空创造出一种新的书体来,这是柳公权面临的严峻挑战。他并不畏缩,而是以积数十年的不倦磨炼之功,广泛熔铸,终于创造出自具新理异态的“柳体”,在唐中晚期一新面目,一展风采。
1.通向绝顶的跋涉
柳公权书学上的成功,决非一蹴而就,可分四期将其历程粗略扫描(此仅述其楷书情况,行草见“柳书流观”部分)。
(一)早期:望尽天涯路。
这一时期是从二十几岁到六十岁。宋赵明诚《金石录》载:贞元十七年(801),柳公权二十四岁时已书碑《河东节度李说碑》;此碑由郑儋撰文,原石在洛阳,已佚,但或可想象其为年少妍华之书。元和十五年,四十三岁时柳书《左常侍薛苹碑》;长庆四年(824),四十七岁时书《大觉禅师塔铭》等。虽然这些书迹都已不存,但可以看到他二十多岁时的书艺已为社会重视,否则是不会被这些权贵所青睐的。柳在五十岁以前的作品,今只有《洛神赋十三行跋》、《金刚经刻石》(敦煌本)可睹风采(见下文介绍)。从中可见其学锤繇、王羲之的书体,仿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陆柬之的体态。
柳公权五十岁以后的作品,据《金石录》载,有:《涅盘和尚碑》(五十一岁),《李晟碑》(五十二岁),《王播碑》(五十三岁),《将作监韦文恪墓志》(五十四岁),《太清宫钟铭》(五十四岁),《升玄刘先生碑》(五十六岁),《大唐回元观钟楼铭》(五十九岁),《赠太尉王智兴碑》(五十九岁)等。柳五十岁以后,只有《李晟碑》、《大唐回元观钟楼铭》以及墨迹《送梨帖跋语》,可见其楷书概貌,虽能看到又有进境,但尚未大成。康有为说:“柳诚悬《平西王碑》学《伊阙石龛》而无其厚气,且体格未成,时柳公年已四十余,书乃如此,可知古之名家,亦不易就,后人或称此碑,则未解书道者也。”(《广艺舟双揖》)如果柳公权不能享高寿,那末六十岁之前,虽有很好声名,但终未能成一书坛巨擘。
(二)鼎盛期:柳体之大成。
六十岁以后的十年中,柳书进入鼎盛时期,如丽日当空。这一时期,文献载有《冯宿碑》、《检校金部郎中崔稹碑》、《淮南监军韦元素碑》、《义阳郡王苻磷碑》等等将近二十通碑,而以《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为柳体的典型,声名最为卓著。
至《玄秘塔碑》、《神策军碑》柳体已大成。它一变中唐肥腴之风,用笔骨力深注,爽利快健,以方为主,济之以圆,且在蹲锋与铺毫之间显示瘦硬劲挺之线条,这便是“柳骨”(下文再作阐述)。在笔画之间已有自家面目,横之长者瘦挺舒展,横之短者粗壮有力;竖画较之横画为粗,以为主笔,求其变化;其撇,长者轻,而短者重;其捺必重,显示矫健力度;其钩、踢、挑必顿后回锋迅出。柳体在结字上,也似颜真卿书正面示人,左右较匀衡,但纵长取势,且中密外疏。在整体书风上,柳体如“辕门列兵,森然环卫”(岑宗旦书评):“书家谓惊鸿避弋,饥鹰下(韦冓),不足喻其鸷急”(王士禛《池北偶谈》)。柳体法度森严,面目又变颜体之肥,而为清劲挺拔,瘦硬通神,在唐晚期以一种新的书体及其劲媚之美引起了人们对柳体的赞赏。
(三)中期:斜阳的魅力。
七十岁以后的十年中,柳公权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此阶段书碑记载很多,即据《金石录》所载,便有七十岁时书写的《商於新驿记》、《山南西道节度使王起碑》等,七十一岁书有《牛僧孺碑》、《太子太傅刘沔碑》,七十三岁书《普光王寺碑》等近十通。今天仅见《太子太傅刘沔碑》与《魏公先庙碑》、《高元裕碑》等。
从以上这些碑中,可以看到柳公权似乎想继《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淋漓尽致地表露柳体之后,再辟一新的境界。欲以淡拙渗透笔法,以平易渗透结体,以古雅渗透气韵。因此中期那种刀切钢铸般的用笔就有所收,抛筋露骨的结体有所隐,森严峻峭的风棱有所敛。清杨守敬对此悟识尤深,云:“《苻璘碑》、《魏公先庙碑》、《刘沔》、《冯宿》皆敛才就范,终归淡雅。”(《学书迩言》)他甚至认为,“《高元裕》一碑,尤为完美”。虽然《苻璘碑》(六十一岁)、《冯宿碑》(六十岁)都为七十岁前所书,但七十岁以后的变化,其思想之根早已潜伏于彼。不过“柳骨”已经过数十年千锤百炼而成,柳公权也终未能再化出全新的另一番面目来。我们只看到柳书在这一时期冉冉斜阳的一种魅力。
(四)晚期:柳书的晚霞
八十岁以后的八年中,柳公权进入人生和书艺创作的晚期。他依然让生命与书艺交互滋养:生命在书艺创作中前行,书艺又为生命润色辉映。他至八十七岁仍书有《太子太保魏謩碑》(《宝刻类编》著录)。从其代表作品《复东林碑》可以看到他以生命最后一段晚霞映染在碑的字里行间。那种风采已不是朝阳般的充满蓬勃生机的光辉,也不像灼灼当午的炎日,而是一片灿烂的晚霞;笔锋的利铦转入内部,气韵与自然贴近,通篇之旨趣与大化亲和,是宗匠晚年的心智所悟,老笔所致。柳公权就像一位得道之人向青山深处走去,攀上极顶,又终于消逝在山阿里,将书魂凝刻进书学的峰峦中。
2.站在巨人的肩头
柳公权成功的桂冠既是由辛勤刻苦的荆棘编成,又是站在巨人的肩头上去摘取的。他善于吸取书艺大家的智慧与成果,变化成自己一家书艺。
(一)从锺书、王书中化出。柳公权学锤繇书,《金刚经》中可见一斑,柳玭早已有所指。唐人多学“二王”书,但柳公权学王书能取其神而离其形。王世贞曾云:柳公权“所书《兰亭》帖,去山阴室虽远,大要能师神而离迹者也。”(《书林藻鉴》)而董其昌最为知音,他从柳公权学王书中看到其形与王离,神与王合,悟用笔之古淡,由柳法而趋右军(《书林藻鉴》)。其实从柳公权的行草书札中,可以看到一些作品不仅得王的血脉、风神、韵趣,且字形结体也类王书面目。从王书中汲取书学营养,是柳书生命源泉之一。
(二)从欧、褚中化出。柳书从欧阳询、褚遂良书中化出,论者颇多。米芾认为,柳师欧。康有为说:“诚悬则欧之变格者。”康有为还认为,崔浩是瘦硬派,其后褚遂良、柳公权、沈传师均属此派(《广艺舟双揖》)。刘熙载认为柳与欧、褚密切,即如《沂州普照寺碑》系后人集柳书成之,然刚健含婀娜,乃与褚公神似焉(《艺概》)。欧书的筋骨显露,结体谨严,褚书用笔的蹲锋纤劲、流利秀美,给了柳公权有益的启示。
(三)从颜书中化出。柳书从颜真卿书中所得最多。苏轼云:“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东坡题跋》)朱长文云:柳书,“盖其法出于颜,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一家。”(《续书断》)从具体书作而言,有的说“《玄秘塔》出颜之郭家庙”(刘熙载《艺概》);有的说鲁公《臧怀恪碑》“最为开张”,“柳谏议学颜即是由此入手”(郭尚先《芳坚馆题跋》);有的说颜的《李元靖碑》“结体与《家庙》同,道劲郁勃,故是诚悬鼻祖”(王世贞《弇州山人稿》),如此等等。柳学颜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学颜之法度。颜真卿楷书在笔法、结字方面,法度甚备,柳在此基础上损益,使之更加完备。二是学其雄媚之书风,变其雄中有媚为自己的秀中有雄。三是学其人格与书品的结合。颜的高尚人格与颜书的风格二美并具,柳公权亦是书美、人美契合的典型。四是学颜之变法精神。颜在王书的樊篱之外,另拓一恢宏境界,不仅比肩王羲之,而且为盛唐创立属于自己时代的书风,奏响了盛唐之音。柳则又变之,创元和以后的新书体,丰富了大唐之音。
当然柳公权所学极广,他不仅向其他书家学习,也向民间书艺(例如北碑)汲取养料,例子很多,不一一列举。
特别要指出的是柳公权的成功还在于拥有一个群体,互相切磋砥砺,取长补短。如长于柳公权十岁的沈传师,以及小于公权十三岁的裴休,都被视为与柳公权同一类型的书家:尚“清劲”、“命新体”。柳公权的名碑《玄秘塔》即是裴休撰文,裴休的名碑《圭峰定慧禅师碑》即由柳公权篆额。而裴氏此碑,可见柳书的影响,“细参之,其运笔之操纵,结体之疏密,与诚悬昕合无间”(《语石》)。柳公权之兄柳公绰也精书法,相互影响也在情理之中。
柳公权能够化身为巨人,既需一颗慧心,取质、取量、取度,炼形、炼神、炼韵,加以冶铸,又需要不凡的身手,刻苦的磨炼,尤要以自己的性灵和人格去化入。柳公权之所以成为柳公权,也正在于此。
柳书流观
颜真卿书碑累累,足以建成一座碑林,而柳公权所书碑碣同样可以环立成林。不过,颜体一碑有一碑不同面目,柳体则一碑与一碑有相同面目。如果自其同者观之,那末颜体在异中有其大同,正因为如此,才表现出颜体的总体风貌。反之,自其异者察之,那末柳体在同中又有不同。只不过柳书同多异少,这或许与他专写别人撰写的碑文有关,也与他作则立规、定型示法的心态有关,又与他狭小的生活空间有关。但是柳书也有各种风华、多样美妙。
书论命题
柳公权的著名书论命题当属“人正笔正”,学书者几乎无人不晓;“颜筋柳骨”之评语,也广为人知。
1.“心正笔正”
“心正笔正”,是柳公权对唐穆宗的委婉谏言。这句名言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去理解它的含义。
首先是从伦理观去解析人格与书法的关系。
儒家重伦理道德,在儒学的文化座标中,书法被视为一种“心学”。刘熙载《艺概》即云:“故书也者,心学也。”这一渊源出自汉代。扬雄《法言·问神》云:“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所以动情乎!”扬雄看到“书”与内心世界相沟通,君子可以从“书”这一“心画”中流美,而小人也可以在“心画”中显现其真面目。三国时锺繇在《笔法》中又云:“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柳公权则又丰富发展了这一思想。他的“心正笔正”说,以新的命题将人格、伦理与书法的关系联通起来,不仅是这一唐代书家巨擘自身的写照,而且成功地进行了一次“笔谏”,收到了某种效果。这使后代文人大感兴趣,赞颂备至。宋代苏轼在诗中曾云:“何当火急传家法,欲见诚悬笔谏时。”(《柳氏二外甥求笔迹》)元代赵岩诗云:“右军曾写《换鹅经》,珠黍仙书骨气清。看到柳公心正处,千年笔谏尚驰名。”(《题唐柳诚悬楷书(度人经)真迹》)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不仅如此,后人又将此说加以阐发光大。明代项穆就曾由“心正笔正”开掘,组成正心一正笔一正书的书学次序,并认为“正心”当“诚意”、“致知”、“格物”。然后通过“笃行”,达到“深造”,书法也就可以出新意、妙意、奇意(见《书法雅言·心相》)。哲学史上有“心学”,宋陆九渊、明王守仁都把“心”看作宇宙万物的本源,提出“圣人之学,心学也,尧舜禹之相授受。”项穆认为书法,也是一种“心学”的历程,其逻辑起点当以“正心”出发,而最终就会达到“自由的王国”。清代刘熙载又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艺概》)这些都与“心正笔正”有血肉联系。
“心正笔正”强调书家的品格修养,后世多以人品高下作评书的标准之一。苏轼说过:“柳少师其言心正则笔正者,非独讽谏,理固然也。世之小人书字虽工,而其神情终有睢盱侧媚之态,不知人情随想而见,如韩子所谓窃斧者乎?抑真尔也。然至使人见其书犹憎之,则其人可知矣。”(《东坡题跋》)因此书史上宋代权奸蔡京被排斥在书家之外,因其人品卑劣。从创作的角度看,此一命题正是深刻揭示了书法与书家内心世界的复杂微妙的关系,也是书家人格在书法中的外化和表现。由此也可观照书家的心态,进而对其作品作出恰当的评价。
其次是从书艺技法本身去解析。
清梁同书《频罗庵论书·复孔谷园论书》云:“心正笔正,前人多以道学借谏为解,独弟以为不然,只要用极软羊毫落纸,不怕不正,不怕不著意把持,浮浅恍惚之患,自然静矣。”其实不仅梁同书,早在宋代,姜夔在《续书谱》“用笔”一节中说:“心正则笔正”与“意在笔前,字居心后”,皆名言也。清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曾云: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笔正则锋易正,中锋即是正锋。他又说:“古人谓心正则气定,气定则腕活,腕活则笔端,笔端则墨注,墨注则神凝,神凝则象滋,无意而皆意,不法而皆法。此正是先天一著工夫,省却多少言思拟议,所谓一了百了也。”这些都是从技法上生发出去,加以评述,不无道理。但其重要性不及“人品”说。
2.“颜筋柳骨”面面观
前人评颜真卿的字多“筋”,柳公权的字多“骨”,故有“颜筋柳骨”之说。宋范仲淹诔石曼卿文云:“延年之笔,颜筋柳骨。”
“骨”是指字刚猛有力,气势雄强。晋卫夫人《笔阵图》云:“善力者多骨,不善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书学史上多有论“骨”者。以“点如坠石”举隅,那是说一个点要凝聚过去的运动的力量,这种力量是艺术家内心的表现,但并非剑拔弩张,而是既有力,又秀气,这就叫做“骨”。现代美学家宗白华云:骨,就是笔墨落纸有力、突出,从内部发挥一种力量,虽不讲透视却可以有立体感,对我们产生一种感动力量《美学与意境》。
“筋”有多义,或指笔锋,或指执笔悬腕作书时,筋脉相连有势而言。筋也与肉联,称为“筋肉”。颜、柳并称,比较两人显著特点是:颜书筋肉较多,但也并非无骨,颜真卿书也重骨力;柳书露骨较著,但也并非无肉,仅是趋于瘦削而已,而柳公权特重骨法。“柳骨”一词尚可理解为:
(一)骨力。柳公权最醉心于骨力之体现,精心于中锋逆势运行,细心于护头藏尾,汲汲于将神力贯注线条之中。他增加腕力,端正笔锋,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其笔势鸷急,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之内;在挑踢处、撇捺处,常迅出锋铦;在转折处、换笔处,大都以方笔
关于柳碧霞的代表作品和柳碧霞的代表作品是什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