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筱俊亭的代表作品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筱俊亭简介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演员表???
总策划:王鸣铎 刘建国 王路敏 卢留虎
策 划:毕兆炜 范振军 刘茂林
出 品 人:马惠民
制 片 人:陈胜利
宣传统筹:张晶
复排导演:刚立民
音乐总监:黄兆龙
灯光设计:徐国华
舞美设计:边守祥
服装:张英俊 侯 硕 齐彩虹
造型设计/化妆:瑞剑荣
道具:王志民 李 龙 张天亮
音响:张文新 郭洪涛
监制:范振军
艺术总监:张 玮
剧务:侯 硕 王玉静 张学忠
舞台监督:胡金刚
主要演员表:
杨晓冬—马惠民(饰) 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
杨 母—小筱俊亭(饰)筱俊亭派亲传弟子、国家一级演员
银 环—小灵玉(优秀青年评剧演员)
关敬陶—陈胜利(饰) 张德福派亲传弟子、国家一级演员
高大成—张连喜(饰)(著名评剧演员)
张学忠(饰)(优秀评剧演员)
蓝 毛—刚立民(饰)(著名评剧演员)
范大昌—马薪茹(饰)(著名评剧演员)
高自萍—赵立明(饰) 张德福派再传弟子;国家一级演员陈胜利弟子
多 田—史马庄(饰)
梁队长—胡金刚(饰)
周伯伯—张学忠(饰)
小 桃—王玉静(饰)
小 汤—沈金伟(饰)
小 燕—李 焕(饰)
龟 田—张天亮(饰)
三营长—侯 硕(饰)
五太太—周 雪(饰)
邢大婶—丁建美(饰)
照相记者—周雪、齐彩虹等
武工队员—本团演员
便衣特务—本团演员
评剧的十一流派是什么
内容如下:
1、小白(玉霜)派——旦:音色纯正,音域宽广,行腔柔润平稳,深沉流畅,韵味醇厚、朴素大方。无论是演唱技巧的运用,还是唱腔的设计安排,她都能从刻画人物出发,细腻而真切地表达人物感情,树立好人物的音乐形象。
代表剧目:《朱痕记》、《闹严府》、《杜十娘》、《秦香莲》、《桃花庵》、《小借年》、《劝爱宝》、《玉堂春》、《临江驿》、《打狗劝夫》、《珍珠衫》和现代戏《兄妹开荒》、《九尾狐》、《农民泪》、《千年冰河开了冻》、《小女婿》、《苦菜花》、《金沙江畔》、《李双双》等。
传人:刘萍、王冠丽等 。
2、新(凤霞)派——旦:唱腔清新玲珑,尤以流利的花腔——“疙瘩腔”著称。新凤霞本身是一个女高音,又练出了圆润纯净的中低音,达到了旋律华美、音域宽广、运腔自如的境界,被誉为“抒情女高音”。
代表剧目:《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金沙江畔》、《志愿军的未婚妻》、《会计姑娘》、《乾坤带》、《三看御妹》、《春香传》、《无双传》、《小二黑结婚》、《凤还巢》等 。
传人:张金秋、李晓梅、李忆霞(兼刘派)、李红霞、谷文月、王曼玲、刘淑琴、戴月琴、刘秀荣、高闯、赵三凤、王瑾、郭美美、罗慧琴等 。
3、鲜(灵霞)派——旦:嗓音高亢响亮,音韵醇厚,扮相光彩照人,在李(金顺)派、刘(翠霞)派的基础上形成了自然洒脱、高亢激越、朴实豪放、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艺术特色。
代表剧目:《井台会》、《王二姐思夫》、《杜十娘》、《包公三勘蝴蝶梦》、《回杯记》、《夫人城》、《锯碗丁》等 。
传人:小鲜灵霞、李秀云、孙桂荣、宋玉文等 。
4、韩(少云)派——旦:嗓音略带沙哑,即所谓的“云遮月”,演唱技法纯熟,韵味醇厚,表演典雅庄重,根据不同剧情演唱或是和缓流畅或是激越豪放。
代表剧目:《红楼梦》、《凤还巢》、《人面桃花》、《小女婿》、《江姐》、《杜鹃山》、《洪湖赤卫队》、《梅雪遇》、《家》、《红楼夜审》、《玉堂春》等 。
传人:胡桂秋、宋丽、周丹等。
能告诉我评剧演员有哪些吗?
这可太多了,你要哪派?仅供参考吧
1.小白(玉霜)派——旦:音色纯正,音域宽广,行腔柔润平稳,深沉流畅,韵味醇厚、朴素大方。无论是演唱技巧的运用,还是唱腔的设计安排,她都能从刻画人物出发,细腻而真切地表达人物感情,树立好人物的音乐形象。
代表剧目:《朱痕记》、《闹严府》、《杜十娘》、《秦香莲》、《桃花庵》、《小借年》、《劝爱宝》、《玉堂春》、《临江驿》、《打狗劝夫》、《珍珠衫》和现代戏《兄妹开荒》、《九尾狐》、《农民泪》、《千年冰河开了冻》、《小女婿》、《苦菜花》、《金沙江畔》、《李双双》等。
传人:刘萍、王冠丽等
2.新(凤霞)派——旦:唱腔清新玲珑,尤以流利的花腔——“疙瘩腔”著称。新凤霞本身是一个女高音,又练出了圆润纯净的中低音,达到了旋律华美、音域宽广、运腔自如的境界,被誉为“抒情女高音”。
代表剧目: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金沙江畔》、《志愿军的未婚妻》、《会计姑娘》、《祥林嫂》、《乾坤带》、《三看御妹》、《春香传》、《无双传》《小二黑结婚》、《凤还巢》等
传人:张金秋、李晓梅、李忆霞(兼刘派)、李红霞、谷文月、王曼玲、刘淑琴、戴月琴、刘秀荣、高闯、赵三凤、王瑾、郭美美、罗慧琴等
3.鲜(灵霞)派——旦:嗓音高亢响亮,音韵醇厚,扮相光彩照人,在李(金顺)派、刘(翠霞)派的基础上形成了自然洒脱、高亢激越、朴实豪放、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艺术特色。
代表剧目:《井台会》、《王二姐思夫》、《杜十娘》、《包公三勘蝴蝶梦》、《回杯记》、《夫人城》、《锯碗丁》等
传人:小鲜灵霞、李秀云、孙桂荣、宋玉文等
4.韩(少云)派——旦:嗓音略带沙哑,即所谓的“云遮月”,演唱技法纯熟,韵味醇厚,表演典雅庄重,根据不同剧情演唱或是和缓流畅或是激越豪放。
代表剧目:《红楼梦》、《凤还巢》、《人面桃花》、《小女婿》、《江姐》、《杜鹃山》、《洪湖赤卫队》、《梅雪遇》、《家》、《红楼夜审》、《玉堂春》等
传人:胡桂秋、宋丽、周丹等
5.花(淑兰)派——旦:宗刘派和爱派,她音域宽、音质纯净,嗓音甜脆,刚柔相济,声情并茂。她戏路宽广文武兼备,善于刻化和塑造各类角色,并能从人物性格出发,使她所演的角色栩栩如生。被誉为“花腔女高音”。
代表剧目:《茶瓶计》、《相思树》、《牧羊卷》、《桃花庵》、《三节烈》、《大登殿》、《志愿军的未婚妻》、《黛诺》、《谢瑶环》、《半把剪刀》、《梅香》、《霓虹灯下的哨兵》等
传人:解郁文、徐广琴、王镇芝、郑桂芳、张丽华、赵俊芝、冯玉萍、曾昭娟、田敬阳、李娟娟、吴丹阳、艾丽珍、赵继兰、张秀云等
6.筱(俊亭)派——旦:嗓音较低但浑厚优美,唱腔庄重深沉、开阔大方,形成了她低回婉转、节奏灵活、俏丽多姿、收放自如的艺术风格。
代表剧目:《井台会》、《打金枝》、《穆桂英挂帅》、《对花枪》、《杨八姐游春》、《洪湖赤卫队》、《这样的女人》(小院风波)、《小女婿》、《包公审太后》、《穆桂英挂帅》等
传人:筱佩茹、新少敏、小筱俊亭(郑小娣)、李冬梅、王晓萍等
7.李(忆兰)派——旦:表演端庄大方,演唱明亮悦耳,高音亮而不炸,低音弱而不虚;演唱裹字糅腔、刚柔相济、抑扬鲜明、以情传声。
代表剧目:《张羽煮海》、《花为媒》、《樊梨花斩子》、《祥林嫂》、《苦菜花》、《南方烈火》、《阮文追》、《拜月记》、《无双传》、《白蛇传》、《《樱花恋》、《喜神》、《高山下的花环》、《多情的河》、《乔迁之喜》、《楠竹夫人》等,还主演过故事片《画中人》,
传人:刘晓勤、张红琴、赵丹红、孔庆玉、刘惠欣等
8.张(德福)派——生:嗓音响亮、甜润,扮相俊美、表演细腻,于运用戏曲传统技巧刻画人物,在长期实践中,形成表演富有激情、人物性格刻画深刻的风格;他在戏曲道白的节奏、气口、韵调都很讲究,有着“千斤道白四两唱”的功夫。
代表剧目::《刘巧儿》、《三里湾》、《金沙江畔》、《花为媒》、《杨三姐告状》、《金印记》、《无双传》、《樱花恋》、《高山下的花环》等。
传人:张彦生、崔英杰、徐培成、李志华、陈胜利、齐建波、赵立华(兼马派)等
9.魏(荣元)派——生:嗓音醇厚宏亮,表演真挚朴实。其花脸唱腔充分发挥中音区的特色,以高音和低音为陪衬,声音浑厚行腔稳健。其演唱以情带声情感充沛,其低音拖腔深沉含蓄音色纯美,其垛板字句清晰气量充沛。善于将蕴含于唱词中的深层意味展示给观众,他讲究语言逻辑和情感的融合,在节奏和唱腔的关系中他曾形象地比喻为“咬字、行腔、定节奏,腔似流水板似渠”。
代表剧目:《秦香莲》、《降龙伏虎》、《朱痕记》、《向阳商店》、《一杯茶》、《金沙江畔》、《夺印》、《南海长城》、《朱痕记》等
传人:韩学门、李维铨(兼马派)、王文有(兼马派)、高金元、王杰、孙路阳等
10.马(泰)派——生:演唱风格上情真意切,韵味十足,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探索求新,在新音乐工作者的帮助下,根据剧情的需要和人物的思想创作演唱了“评剧男生反调大慢板”。
代表剧目:《米酒歌》、《成兆才》、《评剧皇后》、《红白喜事》、《夺印》《朱痕记》、《金沙江畔》、《向阳商店》、《孙庞斗智》、《野火春风斗古城》、《小借年》、《马寡妇开店》、《钟离剑》等
传人:李维铨(兼魏派)、张彦春、王文有(兼魏派)、赵立华(兼洪派)、张文鹏、马惠民等
11.洪(影)派——生:她的音域宽广,音色丰富,高音区明亮,低音区苍劲有力,其演唱吸收了京剧、河北梆子、曲艺等旋律,突破评剧原生腔板式束缚,唱腔新颖流畅,以情带声。用洪老自己的话说就是 “唱韵味”、“抒发感情”、“演人物”、“做四合”。
代表剧目:《刘翠萍哭井》、《梁祝》、《刘伶醉酒》、《十五贯》、《红龙传》、《周仁献嫂》、《孙安动本》、《孙庞斗志》、《御河桥》、《王二姐思夫》。
传人:孙振宇、陈立行、李焕双、包连伟、杨继勉、张俊玲、赵立华(兼马派)、石文明等
都有哪些评剧?
中国评剧院剧目
一:音配像
1 白玉霜音配像:《白玉霜唱段选》(马寡妇开店;花为媒;可怜秋香;苏小小;棒打薄情郎;锔碗丁;杨三姐告状;双蝴蝶;潇湘夜雨;玉堂春;绿珠坠楼)
2筱白玉霜音配像:(1)《秦香莲》;(2)《杜十娘》;(3)《闹严府》;(4)《朱痕记》;(5)《玉堂春》;(6)《搬窑》;(7)《桃花庵》;(8)《金沙江畔》;(9)《包公三勘蝴蝶梦》;(10)《马寡妇开店》;(11)《李双双》选场;(12)《打狗劝夫》;(13)《临江驿》;(14)《小女婿》;(15)《王少安赶船》;(16)《锔碗丁》;(17)《珍珠衫》选场;(18)《劝爱宝》;(19)《小借年》;(20)《家》选场;(21)《苦菜花》(选场);(22)《筱白玉霜经典唱腔选(卡拉OK刘萍配像)》;(23)《小白玉霜唱腔精选(卡拉OK王冠丽配像)》
3新凤霞音配像:(1)《无双传》(2)《凤还巢》(3)《春香传》(4)《小二黑结婚》
(5)《新凤霞唱腔精选(卡拉OK王丽京配像)》;
4魏荣元 马泰音配像:(1)《夺印》;(2)《向阳商店》(3)《魏荣元唱腔精选(卡拉OK孙路阳配像)》;(4)《马泰唱腔精选(卡拉OK张文鹏配像)》;
二:名家电影 电视剧
1《秦香莲》(小白玉霜电影) 2《花为媒》(新凤霞电影) 3《啼笑皆非》(李忆兰电影)4《抢状元》(张淑桂电影) 5《杨三姐告状》(谷文月电影) 5《丝绒计》(刘萍电影)6《红白喜事》(马泰赵丽蓉电视剧) 7《马寡妇开店》(筱玉霜电视剧)
8《闹严府》(刘萍电视剧) 9《花街》(刘萍电视剧) 10《驼龙传奇》(谷文月电视剧) 11《凤冠梦》(张淑桂电视剧)
三:名家舞台剧
1《祥林嫂》(李忆兰赵丽蓉刚立民) 2《高山下的花环》(李忆兰张德福花月仙谷文月)
3《帝女花》(张淑桂) 4《花为媒》(谷文月赵丽蓉筱玉霜)
5《花为媒》(谷文月戴月琴高闯朱怀旭) 6《杨三姐告状》(谷文月赵丽蓉刘萍绝版)
7《杨三姐告状》(谷文月赵丽蓉张秀兰) 8《秦香莲》(刘萍谷文月李惟铨绝版)
9《大脚夫人》(筱玉霜) 10《刘萍演唱会》 11《朱痕记》(刘萍马泰)
12《评剧皇后》(刘萍马泰) 13《二楞妈》(刘萍李惟铨) 14《牡丹仙子》(谷文月) 15《离宫怨》(谷文月刘淑萍) 16《香妃》(谷文月) 17《田嫂》( 谷文月齐建波) 18《祥林嫂选场》(谷文月) 19《谷文月演唱会》 20《包公赔情》(李惟铨朱怀旭) 21《风雨聚财人》(李维铨) 22《大路情话》(李维铨) 23《凤仪亭》(戴月琴齐建波)24《黑头与四大名蛋》(李维铨李金铭) 25《凤仪亭》(戴月琴齐建波)
26《杨乃武与小白菜》(马惠民高闯) 24《山花》(宋丽) 25《金沙江畔》(齐建波宋丽) 26《宋丽专辑》 27《玉堂春》(宋丽齐建波) 28《祥子与虎妞》(宋丽)
29《贬官记》(齐建波韩剑光) 30《血溅乌纱》(马惠民王平) 31《闹严府》(恒红)
32《卷席筒》(恒红王景为) 33《恩与仇》(恒红) 34《张羽煮海》(刘惠欣齐建波)
35《李三娘》(刘惠欣) 36《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韩剑光于文华)
37《桃花庵》(孟素洁恒红) 38《情恋万家》 39《大脚皇后》(恒红张文鹏)
40《劝爱宝》(王冠丽) 41《秦香莲》(王冠丽邹海群)
42《评剧名家折子戏集锦(劝爱宝十五贯凤还巢)》(花月仙李忆兰花砚茹傅嘉祥)
43《评剧名家折子戏二(顶锅杨三姐告状包公赔情)》(花砚茹王景明李惟铨朱怀旭)
44《评剧名家荟萃》(筱俊亭花淑兰刘秀荣李秀云羊兰芬六岁红崔莲润李忆兰花月仙谷文月刘萍李惟铨刘立明莲小君马淑华)
45《纪念新凤霞评剧名家演唱会》(谷文月刘秀荣戴月琴高闯崔莲润李红霞宋丽于文华等)
天津评剧院剧目
1《包公三勘蝴蝶梦》(鲜灵霞电影) 2《牛郎织女》(小花玉兰小鲜灵霞)
3《拜月记》(小花玉兰) 4《哑女告状》(崔莲润) 5《花木兰》(崔莲润)
6评剧《狗不理传奇》(崔莲润王友才) 7《卖油郎独占花魁》(崔莲润王友才)
8《回杯记》(崔莲润) 9《半把剪刀》(曾昭娟) 10《宝马圆情》(曾昭娟)
11《牧羊卷》(曾昭娟) 12《卖妙郎》(曾昭娟) 13《夫人令》(曾昭娟)
14《谢瑶环》(曾昭娟) 15《费姐》(郭美美赵茹意) 16《卖妙郎》(李秀云)
17《村南柳》(李秀云马淑华) 18《祥林嫂》(马淑华) 19《杜十娘》(马淑华)
20《妇女代表》(新翠霞六岁红) 21《周仁献嫂》(赵斌)
沈阳评剧院剧目
1《打金枝》(筱俊亭) 2《对花枪》(筱俊亭) 3《杨八姐游春》(筱俊亭)
4《穆桂英挂帅》(筱俊亭) 5《小院风波》(筱俊亭) 6《包公审太后》(筱俊亭)
7《茶瓶记》(花淑兰) 8《谢瑶环》(花淑兰) 9《相思树》(花淑兰)
10《梅香》(花淑兰) 11《人面桃花》(韩少云) 12《小女婿》(韩少云)
13《小姑贤》(韩少云电影) 14《梁山伯与祝英台》(韩少云)
15《姊妹易嫁》(宫静) 16《女秀才》(宫静) 17《王熙凤大闹宁国府》(宫静)
18《小寡妇上坟 朱买臣休妻》(宫静) 19《王少安赶船 夜宿花亭》(宫静)
20《小二黑结婚》(宫静) 21《劈山救母》(宫静) 22《珍珠塔》(艳铭杰宫静)
23《红楼梦》(宋丽) 24《雪花飘飘》(冯玉萍) 25《风流寡妇》(冯玉萍)
26《山里人家》 27《牛郎织女》(周丹牛一波) 28《打神告庙》(周丹)
29《玉堂春》(何欣) 30《武松与潘金莲》 31《莲花庵》
32《哑女告状》(李懿 柏坤) 33《杨二舍化缘 小姑贤》 34《柜中缘》(尹敬红)
长春评剧院剧目
1《半把剪刀》(筱王金香)
2《密建游宫》(王曼苓周连生)
3《奇冤义胆》(刘立明)
4《徐九经升官记》(刘立明)
5《牢狱产子》(郑桂芳)
哈尔滨评剧院剧目
1《风流小狐仙》(赵三凤)
2《天雨花》(刘小楼赵三凤史双寅)
3《伯虎吟》(赵三凤史双寅)
石家庄评剧院剧目
1《刘巧儿》(刘秀荣) 2《梦断萧墙》(刘秀荣) 3《乾坤带》(刘秀荣)
4《胡风汉月》(刘秀荣赵立华) 5《宝玉与黛玉》(刘秀荣) 6《花为媒》(刘秀荣)
7《刘秀荣专辑(卡拉OK)》 8《珍珠衫》(徐金仙剧文林)
6《杨乃武与小白菜》(刘淑琴) 7《五彩水晶山》(尚丽华) 8《张海迪》(尚丽华)
9《花魁女与卖油郎》(尚丽华) 10《凤落梧桐》(尚丽华) 11《状元与丐乞》(靳玲展)
12《冷月香魂》(徐金仙) 13《喜脉案》(刘凤芝赵立华)
14《张羽煮海》(袁淑梅) 15《窦娥冤》(袁淑梅) 16《牧羊圈》 17《五女拜寿》
唐山评剧团剧目
1评剧小生《洪影专辑》 2评剧小生《石文明专辑》 3《太白进宫》(洪影筱俊亭)
4《御河桥》(刘淑琴洪影) 5《三看御妹》(李忆霞) 6《打金枝》(李忆霞)
7《姐妹皇后》(李忆霞) 8《成兆才与杨三姐》(罗惠琴) 9《包公审太后》(小筱俊亭)10《红龙泉》(罗惠琴张俊玲)11《王二姐思夫》(王英) 12《状元打更》
13《红丝错》(罗惠琴)
其他评剧团剧目
1《秦香莲后传》(邢韶瑛 北京燕京评剧团)
2《海棠红》(邢韶瑛 北京燕京评剧团 )
3《啼笑因缘》(邢韶瑛 北京燕京评剧团 )
4《桃李梅》(邢韶瑛 北京燕京评剧团 )
5《生死情》(邢韶瑛 北京燕京评剧团 )
6《嫁不出去的姑娘》(李淑珍何广敏陈振之 电影)
7《赌婚记》(张素娟骆丽娜 辽宁建昌县评剧团)
8《深宫孽海》(青皇岛小海燕评剧团)
9《鸳鸯胆》(天津溏沽评剧团)
10《王妈买驴》(天津宝坻评剧团)
11《包公三勘蝴蝶梦》(营口评剧团) 12《砸銮驾 冯奎卖妻》(营口评剧团)
13《状元与丐乞》(宋小霞 刘玉萍 营口评剧团)
14《蝴蝶杯》《屠夫状元》(营口评剧团) 15《孟姜女哭长城》(丰润评剧团)
16《保龙山》(丰润评剧团) 17《曹雪芹》(丰润评剧团)
18《清风亭》(李鹏念 丰润评剧团) 19《盗金砖》(曹华 鞍山戏曲剧院)
20《三娘教子》(蒿城评剧团) 21《狸猫换太子(8碟)》
22《李三娘打水》 23《打狗劝夫 刘云打母》
24《李彦贵卖水 刘翠屏哭井》
沈阳评剧四大名旦是谁?
1935年“奉天落子”在上海演出时,正式开始使用“评剧”这一名称,寓“评古论今”之意。
新中国成立后,评剧进入了新的繁荣时期,发展成为全国性的一个大剧种。随着社会的发展,评剧也进行了改革,剧目表现题材范围的开拓和男演员迅速崛起是变革的显著标志。
评剧的艺术特点也日趋鲜明: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话。表现时代生活气息浓郁,具有亲切的民间风味,形式活泼、自由,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韩少云在评剧《小女婿》中扮演杨香草(左一)
“奉天落子”发展阶段在评剧史中占有位置,其诞生地沈阳自然具有深厚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鑫艳玲从沈阳的舞台上出发,风靡全国,被称为“沈阳评剧四大名旦”,乃至最终形成的“韩、花、筱”三大评剧流派艺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韩少云和她的“小河流水”韩少云(1931—2003)原名王守贞。河北省山海关人。九岁时加入“三合班”(京、评、梆),专工评剧旦行。1951年入东北戏曲研究院实验评剧团任主任。曾先后受教于评剧前辈刘子熙、金开芳门下。刚入道时深受白玉霜、喜彩莲评剧艺术风格的影响,又非常崇尚爱莲君、刘翠霞的落子艺术。自上世纪50年代起,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她主演的《小女婿》(饰演杨香草)一剧红遍大江南北。
花淑兰在评剧《茶瓶计》中扮演春红
韩少云的唱腔多彩多姿,在继承了传统戏剧唱腔程式基础上独辟蹊径,创作了《小女婿》中“小河流水”评剧音乐经典唱段——第一句“小河流水呀还是哗啦啦地响”的唱腔,她借鉴了传统剧《花为媒》里“下来了八五(哇)一十三层”一句加以改造而成。“小河流水呀”半句出现了小波浪的感觉,“哗啦啦地响”后半句出现了起伏的旋律,优美动听。第二句“河边的柳树还是(还是)那么样的弯”,用了两个“还是”,然后在“弯”字后用一个小腔修饰,表现了杨香草既有影子依旧的感觉,又有“景物依旧人不在”的痛苦复杂心情。第三句“那一天薅草回来天色晚”,曲调简单,含意深刻。表现了回想起几天前她和田喜哥同时同地幸福会面的心情。第四句“满天的彩霞太阳下了山”,也是从唱腔中借鉴过来的。既有东北民歌小调的地方韵味,又形成了新的一套唱腔。
韩少云的唱腔有三绝:“字清、腔纯、板正”,加上甜美的音色、清晰的吐字和别具特色“娇”嫩的颚音,演唱的“疙瘩腔”别具一格。表演和唱腔浑然一体,形成了总体的艺术风格,被称之为“韩派”。上世纪60年代,韩少云的艺术又进入新的高峰,演出了许多现代戏。六十余年的舞台生涯,她上演了二百余出剧目。主要代表剧目有《小女婿》《杨三姐告状》《洪湖赤卫队》《江姐》《杜鹃山》《人面桃花》等。韩少云的传人主要有:著名演员宋丽、杨小彦、刘虹、胡桂秋、周丹等。
花淑兰把《茶瓶计》演绝了花淑兰(1929—2005)原名葛淑兰。河北唐山人。八岁随母亲刘玉芳(评剧艺人)学戏,十二岁开始在唐山、秦皇岛、天津等地演出。十四岁拜刘子熙为师,深受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刘翠霞唱腔风格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演唱特色。1945年,她在张家口参加《血泪仇》《白毛女》《夫妻识字》《兄妹开荒》等现代戏的演出。1954年,她随锦州评剧院调到沈阳为辽宁评剧院二团,后为沈阳评剧院主演兼副院长。她一生中演了许许多多戏,有几出戏是保留剧目,其中《茶瓶计》一演就是五十年,让她演绝了。大幕拉开,花淑兰扮演的春红走上台来,这个俏丽而活泼、天真而善良的丫环顿时让人眼前一亮。花淑兰在“闻喜”“窥婿”两场戏中边舞边唱,充分利用她的唱功、圆场功和优美的身段表演,将人物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花淑兰生前曾介绍:当年她练跑圆场时,先是用膝盖的两腿中间夹着笤帚跑,后来是夹着细竹竿跑,练小碎步时夹的笤帚和竹竿不许掉。如果步子跑大了,笤帚或竹竿就掉了。这样越跑越快,越练越好。如气儿在空中飘,像鱼儿在水里游,似鸟儿在云中翔。
花淑兰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一方面继承前辈的传统艺术,博采众长,另一方面,广泛吸取京剧、梆子、大鼓等剧种、曲种的艺术营养加以融化,进行发展和创新,创造出“高遏行云,低逐流水”的花派唱腔。她嗓音清脆甜亮,音质纯净,唱腔高亢挺拔。人们赞誉她的演唱有“三高”即:“弦高、腔高、音高起唱”。她享有“金嗓”“戏曲的美声”“花腔女高音”的美称。六十多年的舞台实践中,演出大小剧目二百多出,主要代表作有《白毛女》《茶瓶计》《琼花》《谢瑶环》《花木兰从军》《志愿军的未婚妻》等。她热心传授技艺,各地弟子四十余人,主要有:冯玉萍、王镇之、吴丹阳、徐蕴玉、张丽华、郑桂芳等。可谓“一代栋梁木,满园桃李花”。
筱俊亭创造老旦全新唱腔筱俊亭原名张宗善,1921年生在天津,祖籍山东乐陵。她八岁拜师杨义,走街串巷卖唱。后又拜朱金才为师,十岁在天津加入白玉霜戏班。十四岁离开白玉霜戏班,流动于天津、唐山等地。1952年以后,她先后担任锦州评剧院三团团长、辽宁评剧院二团演员队队长及沈阳评剧院副院长。
1956年,筱俊亭三十六岁,嗓音已经定型,浑厚纯正、甜美圆润、刚柔相济。她的身形已经发胖,更适合演一些老年妇女为主要角色的戏。在传统戏中从没有过以老旦挑大梁的剧目,筱俊亭却大胆实践,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老旦形象,创造出一套全新的老旦唱腔。她的《杨八姐游春》唱腔刚毅、洪亮、豪放、巧妙。在“要彩礼”一折中,她以细腻传神的表演将佘太君的刚直不阿、幽默风趣的性格层层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佘太君要的“几色彩礼”是:“我要你一两星星二两月,三两清风四两云,五两火苗六两气,七两黑烟八两琴音,火烧龙须要你三两六,搂粗的牛毛要三根,公鸡下的蛋要八个,雪花晒干要二斤”“一步一棵摇钱树,两步两个聚宝盆,摇钱树上拴金马,聚宝盆上站金人,金人身高一丈二,不沾铜铁全要金”。老太君字字句句铿锵作响,直逼皇帝昏君儿的心窝。“泰山不倒女儿不出嫁,黄河不干女儿不成亲,万岁要选杨八姐,等八十八岁再成亲”。要得老丞相心中暗喜,随波逐流;要得宋仁宗目瞪口呆,怒气冲天。
筱俊亭发挥了中音区浑厚、低音区沉稳的长处,创造出一套比一般评剧唱腔低四度的唱腔,创立了评剧老旦行当。筱派唱腔粗犷豪爽,低回浑厚,刚柔相济,韵味浓郁。善于运用“掏、闪、顶、垛、急、顿、搓、抡”等手法,节奏变化绚丽多彩。代表剧目有:《打金枝》《对花枪》《母女俩》《南海长城》《杨八姐游春》《穆桂英挂帅》等。筱俊亭热情传授评剧艺术,弟子有:曹小雄、刘彩玉、滕文秀、新少敏、李冬梅、郑筱娣等。时任文化部部长高占祥称道她的唱腔“韵味醇厚,低回婉转,柔刚相济”。戏迷看她的戏无不凝神屏息,连声叫绝。
2006年年末2007年岁首之际,已年逾八十五岁高龄的筱俊亭在北京参加了“全国评剧名家演唱会”引起了轰动。筱俊亭是当今评剧界旦角六大流派(白、新、鲜、韩、花、筱)唯一健在流派创始人。筱老晚年一直致力于评剧振兴活动,每年都有数十场的演出。这次在女儿小筱俊亭的陪伴下,为首都的观众演唱了她的代表剧目《小院风波》和《杨八姐游春》的精彩唱段。
筱俊亭在评剧《打金枝》中扮演皇后(左二)
三大青衣之一的鑫艳玲鑫艳玲(1926—1988)山东省人。幼年家贫,被父母卖给人家,她不知父母是谁。十一岁时,她被养母带到吉林省海伦县(今黑龙江省)送进戏班,拜张振东(艺名四季红)学艺。十六岁正式登台,闯荡江湖,经常演唱的戏有《刘翠屏哭井》《珍珠衫》等。1949年,她参加唐山评剧团(后改为东北戏曲研究院评剧实验剧团)。新中国成立后。她积极演出新剧目,如:《王贵与李香香》《血泪仇》《折聚英》等。1949年在沈阳戏曲汇演时,她演出的《新贪女泪》荣获特等表演奖;1952年在全国戏曲观摩大会上,她演出的《新打狗劝夫》荣获表演一等奖;1953年,她与武宝盛合演的《杨二舍化缘》(晏甬创编),荣获东北大区戏曲汇演表演奖;1963年沈阳市现代戏汇演,她主演《霓虹灯下的哨兵》荣获优秀表演奖;1961年,她演出的《祥林嫂》深受好评。
鑫艳玲主演的评剧《祥林嫂》
鑫艳玲扮相秀丽,嗓音甜美,唱腔优美,善于传情,尤其擅长扮演悲剧人物,真切感人。她与小白玉霜、鲜灵霞三人被誉为“评剧三大青衣”。“文革”中下放农村,返城后因身体欠佳,过早地离开了舞台。
“韩、花、筱”三大评剧流派艺术是一个文化区域内艺术特色的代表,也是辽沈人的骄傲和自豪。韩派的《小女婿》、花派的《茶瓶计》、筱派的《对花枪》奠定了三大流派艺术的基础,已成为沈阳评剧院评剧艺术的基本特征,也是东北评剧艺术的主体构成。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韩、花、筱”三大评剧流派。加上沈阳评剧院的鑫艳玲(已被列入辽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并称为东北评剧“四大名旦”,在全国评剧艺术界占有重要席位。1961年,沈阳评剧院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剧院。
中国戏曲五大剧种指的是哪五种,各自的代表作品是什么?
按历史来看应当把昆曲丶徽剧和秦腔排进来。如果按现在流行的情况,此三剧种就剔出去了,秦腔只有陕西和甘肃还流行,昆曲只有北京的北昆和上海的京昆还存在,徽剧只在皖南,观众亦寡矣。
按目前能进入前五的只有京剧丶评剧丶河南梆子丶越剧和黄梅戏。
京剧是吾国第一大剧种,历史从清乾隆年计快二百年了(一八四O年)京剧是徽调丶汉剧丶秦腔的结合发展起来的,如高拨子沅于徽调丶南梆子自源于梆子丶二簧源自汉剧等等。京剧不但流行国内已到国际了,可以说是国剧。
京剧代表剧目有几百个,如《贵妃醉酒》丶《长板坡》丶《空城计》丶《龙凤呈祥》丶《三岔口》丶《闹天宫》等等。京剧腔调分为西皮丶二簧,内又分导丶原丶慢丶快丶流水…等
京剧代表人物太多了,国内外知名度高的如梅兰芳丶李少春丶程砚秋…。
二是评戏,原叫莲花落和崩崩,原在民国初期产地唐山地区滦县一带后下关东唱红李金顺,后又聚到天津如白玉霜丶爱莲君等再后新凤霞丶小白玉霜丶筱俊亭…五十年代评剧名角支援京丶东北丶西北丶河南等,长江以北几乎评剧占了半边天。评剧过去主要是以才子佳人和近现代社会题材为主,如《王少安赶船》丶《珍珠衫》丶《打狗劝夫》丶《杨三姐告状》…等。
三是河南梆子现叫豫剧,是秦腔流入中原结合河南乡土风气,历史久远可能远于清代在明代时期,剧目多是历史题材和社会动态,如《叶含嫣》丶《花打朝》、《卷席筒。主要分豫东和豫西调,代表人物陈素贞丶常香玉丶马金风丶崔兰田丶闫立品等等。
四是越剧,民国初产自浙江嵊县,原主要流行在浙沪一带后越剧名角支援外地,福建去了尹桂芳,江苏去了竺水招,天津去了裘爱花,兰州去了…等等,剧目多是才子佳人儿女情长,越剧过去无男主角一律是坤生坤旦。代表物越剧十姐妹如袁雪芬丶徐玉兰丶王文娟丶尹桂芳等等。
五是黄梅调现叫黄梅戏,也是民国后产生,有说是湖北黄岗有说是安徽的安庆,剧目如《割猪草》丶《观灯》丶《天仙配》、《女附马》等,代表人物严凤英丶王少舫丶潘景莉等。
关于筱俊亭的代表作品和筱俊亭简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