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怀英代表作品,辛弃疾文武双全比苏轼更加完美吗?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苏轼的成就要比辛弃疾高的多,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诗人苏轼的诗词最高的文学成就。
苏诗奔放灵动,逸态横生,才思四溢,触处生春,艺术上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诗人苏轼体察敏锐,诗笔爽利,无论描写风光、物态和人情,都可做到写物传神,颇饶情韵。苏诗想象丰富,奇趣横生,比喻新颖贴切,引人入胜。苏诗有时直抒胸臆,议论英发,文思如潮,极富气势。
苏诗的议论化,固然有助于抒写的自由和格调的流畅,但对诗的形象性和韵律美则不无影响,又由于应酬赓和,某些和韵诗近于文字游戏;矜才炫学,某些作品有用典过多或粗率冗长之弊,这些都影响了他的创作成就。诗人苏轼对古近各体均能驾驭自如,但更长于古体和七言。他的七古波澜壮阔,变化莫测,最能体现奔放的才情,妙笔驰骋,奇气横溢。五古则写得朴厚无华,词清味腴,以自然入妙见胜。诗人苏轼的七律也很出色,气韵天成,格调流丽圆转,略与白居易、刘禹锡诗风相近,而更为奇警。
诗人苏轼不但善于观察和捕捉各地景物的不同特点,而且以欣喜爱悦的感情描绘了农村环境的清新朴厚。在岭南所写的农村景物诗,体现出作者同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融洽的关系。诗人苏轼善于从日常生活和普通自然小景中悟出新意妙理,发人所未发,写成引人深思的理趣诗。
苏轼词以清新隽秀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农村生产和生活小景,描绘了黄童、白叟、采桑姑、缫丝娘、卖瓜人等各式各样的农村人物。可以说,凡能写进诗文中的生活内容,诗人苏轼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苏词在笔力和体制上有所创变。他以写诗的豪迈气势和劲拔笔力来写词,格调大都雄健顿挫、激昂排宕。如(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笔势如突兀雪山,卷地而来。
诗人苏轼以诗为词,扩大了词体的表现力。苏词具有鲜明的理想色彩。有些作品浮想联翩,逸兴遄飞。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凭高眺远、(满庭芳)归去来兮等,这类篇章在精神上上承屈原、李白,下开辛弃疾的某些清旷奇逸之作。在语言和音律上,也体现了诗人苏轼的创新精神。苏词语言多吸收诗赋词汇,兼采史传、口语,以清雄见称,对以前词人镂金错采的风尚有所改变。
他重视音律,但不拘泥于音律。诗人苏轼词风呈现出多样化的特色,除了大江东去一类壮丽词外,另一些作品,或清旷奇逸,或清新隽秀,或婉媚缠绵,都各具风韵。如(江城子)悼念亡妻,一往情深;(水龙吟)咏唱杨花,幽怨缠绵;(蝶恋花)写佳人的欢笑搅动了墙外行人的春愁,风情妩媚动人。
辛弃疾可以说是文武双全(1140-1207),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因而他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辛弃疾在军事和政治上的作为,这些对他的人格来说,是极大的加分项。但他作为一代填词圣手,即便不用人格魅力来给自己的文学修养加分,也一样精彩纷呈,不然其实是对他艺术成就的小觑。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两千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
在起义军中的表现,以及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五岁。
淳熙七年(1180年),四十一岁的辛弃疾再次任知隆兴(今江西南昌)府兼江西安抚使时,拟在上饶建园林式的庄园,安置家人定居。
绍熙五年(1194年)夏,辛弃疾被罢官回上饶,住在瓢泉,动工建新居,经营瓢泉庄园,决意“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
庆元二年(1196年)夏,带湖庄园失火,辛弃疾举家移居瓢泉。辛弃疾在瓢泉过着游山逛水、饮酒赋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
嘉泰三年(1203年),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辛弃疾精神为之一振。
不久后,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辛弃疾被降为朝散大夫、提举冲佑观,又被差知绍兴府、两浙东路安抚使,但他推辞不就职。
开禧三年(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府赴任。但诏令到铅山时,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同年九月初十(10月3日),辛弃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
苏辛二人也同样陷入壮志未酬的苦闷,只好转向文学诗词来寄托胸襟。同为豪放之人,苏与辛在情怀上的区别,体现到作品中,则是苏旷达而辛沉郁,苏机畅而辛情深,苏开创一代风气,而辛乃集大成者。这是讨论他们作品成就的一个基点。
苏的心性是佛家的"定",而情感是道家的"放"(行事上则是儒家的),他格局疏朗声调浏亮。细看他的词作,句法在奔放中有摇曳,常常一顺手,就把词句间原有的关联给打散重组了,让读者在断续处一通疑惑。李白写古风如此,因为古风句法本来就参差不齐,但苏轼用此笔写百转千回的长短句,对自身的气象、对长短句的韵味,都带来了一点儿损失。
苏因为有彼岸的宗教思想来救赎,于是情绪层面理得比较顺畅,只把一番勇往直前的胆识填满了词句;辛则不同,辛在现实中已经多次英勇行事,胆识已得到证实,不需要特意在词句中抒发。辛填词时,他的情绪会显山露水,不过是艺术性的、多声部迂回推进的,这片热切的胆识成为其中的一个声部,在与其他声部的交错中沉潜下来,便有了繁密之感。
不同于苏具有的飞升想象力,辛尽管人已归田,心却断断不肯"归去"。他的人和情感一并嵌入国仇家恨的时局背景当中,苏尚能明哲保身自我解嘲一下,而辛有心有力却无机会,他的热衷肠中便郁结了挥之不去的悲情。
读他的作品,会产生这样一个印象,就是这阵从未消散过的悲情,在辛的一把铮铮铁骨中百转千回地激荡着,啃噬着他。"把栏杆拍遍",真有力量,所以是真痛,辛之(文学上的)伟大就是在这痛中,亦不忘铺陈出千锤百炼的细致美感,可见其舍生忘死的艺术追求。其实踏上的是他金戈铁马的同一条道儿。
辛下笔时,词句与韵律相互攀缘滋长,熨帖而蕴藉。苏词时有枝桠叉出而失之粗疏,"协韵填词"的用意终于在辛手上恢复了本来面目。戴着镣铐起舞而风流潇洒不改前色的英雄,方是真英雄。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谢谢!
上过战场的古代著名诗人词人有哪些?
其实,古代上过战场的著名诗人或文人,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看作是文武全才,中国历史长河中,这般文武兼修的人数不胜数,不如让我们简单了解以下九人。
一是孙武。他被后人尊称为孙子、兵圣、东方兵学的鼻祖,领兵打仗,战无不胜,曾以3万之兵打败60万楚国之众,在军事上面,他堪称那个时代的佼佼者。其著有的《孙子兵法》,被后世誉为“兵学圣典”,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对后世起了极重要的作用。直至今天,《孙子兵法》仍光彩夺目,为当今学者所研究。
二是吴起。他通晓兵家、法家、儒家诸家思想,在朝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他一生无败绩,最著名的就是以五万之兵击败五十万之敌。其著有的《吴子》,与《孙子兵法》合称为《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是岳飞。“直捣黄龙府,与诸公痛饮耳”。一代民族英雄,军事家,文学家,从一个普通士兵到元帅,战功赫赫……不多说了,用一首《满江红》纪念岳公,“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四是范仲淹。公元1040年,范仲淹被调往西北前线,担任边防主帅,到达后,他检阅士兵,大兴屯田,听任民间互相贸易,以通有无,数年后,羌人颇爱戴范仲淹,称他为“龙图老子”。他既能下笔千言,又能知兵善战,其文介于婉约与豪放两派之间,苍凉又优美。
五是辛弃疾。他22岁时组织起义抗金,在一次完成任务归来时,听说起义军领袖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义军溃散的消息,便愤然率领五十多骑兵袭击几万人的敌营,将叛徒擒拿带回建康,后叛徒被朝廷斩首。万人中取叛徒全身,想想也是十分令人佩服的呢!作为豪放派词人,其词大多反映战事,“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给人以壮观、豪迈之气势。
六是文天祥。元军铁蹄攻入临安后,文天祥辗转四方,联络各地义军,坚持反元斗争,最终,文天祥被俘,英勇就义,正所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七是于谦。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朱祁镇被俘,面对瓦剌入侵,他亲自督战,率军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大军,然英宗复辟后,遭小人陷害,惨死。“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八是曾国藩。他本一介书生,却迫于压力,创立湘军,力挽狂澜,多年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三个半中的半个——曾国藩,令毛泽东,蒋介石都称赞的曾国藩,如此评价,当之无愧!
辛弃疾既是诗人又是什么?
他是男生心中的英雄梦,沙场点兵间意气风发,剑拔弩张下破阵杀敌,是22岁就能以50:5万人的绝对弱势,夜闯敌军大营成功手擒叛徒的少年将军。
他也是女生眼里的柔情郎,写下“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诗句,惹人怦然心动。
下面就一起走进南宋第一硬核战地诗人——辛弃疾的传奇人生 。
1.
公元1140年,南宋国土摇摇欲坠。这一年,金国来讨伐南宋,岳飞大将军奉命抗金北伐,却没想到,这竟是他最后一次精忠报国的机会。
受奸人秦桧的蒙蔽,皇帝竟甘愿向敌军割地投诚,还以“莫须有”的罪名夺走了一代忠将的性命。
从此,南宋北边的疆土无人可守,彻底沦为金人的领地。也正是这个节骨眼,辛弃疾在山东济南出生了。
山东?不正是在中国的北边?没错,也就是说,辛弃疾虽为宋国人,却自幼生长在敌人的占领区中,亲眼目睹同胞们是如何在金人统治下屈辱生活着。
他的爷爷虽然表面上为金国效力,背地里却经常带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着远方山河,爷爷说:“孩子啊,这些原本都是我们南宋的领地,长大后别忘了灭了可恶的金国人,还祖国统一啊!”
多亏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卧底”爷爷,辛弃疾从小就立志要报效家国,日日钻研兵法,勤练武术,苦读文书,只能说,他真是天命所归的将才。
才14岁,他就打着“进京赶考”的幌子,开始进燕山勘察金国地形;
到17岁,他又来到燕山,这次他着手画地形图,为日后大战做准备……
直到1161年秋天,金国又找茬和南宋开打了,各地方趁机揭竿起义。21岁的辛弃疾觉得时机已到,便拉上2000多个弟兄,举起造反大旗,投奔了山东境内规模最大的一支起义军,带头大哥名叫耿京。
那时的辛弃疾,没有正统的军籍,成日带着一帮小弟“搞搞震”,更像个“古惑仔头头”。
但他却不是个只会对手下呼来喝去,尽显威风的“头头”,而是个功夫了得,霸气如虹的实力派大佬。
当时,队里有个和尚叫义端,是个奸诈的墙头草,他嫌自己在营里没权没地位,就偷走了军队的大印,想献给金人换荣华富贵。
本来义端这算盘打得挺好,偏偏漏算一遭,这军印是辛弃疾保管的。正当他快马加鞭往金营赶路时,脸上的得意还没散去,便听到身后一阵马蹄声响起,回头一看,吓了一跳,是辛弃疾!
只见辛弃疾此时面露杀气,驾着快马有如轻功附体,片刻间便已逼近义端,三两下功夫,便将贼人擒下马来。
看着辛弃疾手上那把寒光凛凛的长剑,义端跪在地上瑟瑟发抖,赶忙拍马屁说:“兄弟,你真是神兽转世,求你看在往日的兄弟情分上,别杀我啊!”
辛弃疾看着他这副嘴脸,鄙夷得不行,在他身上搜出大印后,直接手起刀落,结果了叛徒的性命。
公元1162年,也就是手擒义端的第二年,辛弃疾作为义军代表,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他这一走,军里又出事了。
一个叫张安国的叛徒杀了义军的带头大哥耿京,投奔了金人,并以此为功封了官,领了赏。
这个消息传到了完成任务,正在返程的辛弃疾耳中,气得辛弃疾一声大吼,快马加鞭赶回了山东。
振奋人心的高潮来了,他直接带着50个勇士,夜闯5万兵马的金军大营,在毫发无伤的情况下,把正在享福的叛徒直接捆走,再不远千里,押解回南宋朝廷,交给皇帝正法。
“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狡兔。束马衔枚,间关西走淮,至通昼夜不粒食。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听着是不是很像玄幻的武侠剧,但这却是辛弃疾真实创下的传奇,于是22岁的他一战封神。
2.
一战成名,连皇帝都夸他是“少年英雄”,自然而然,朝廷怎会不趁机收纳人才,自此,归附南宋朝廷的他开始了仕途生涯。
金兵听到他的名字,都会被吓出一身冷汗。
因为他不仅骁勇善战,更是一个体壮如虎的猛男,光是和他对视,就需要极大的勇气。所以,辛弃疾到底长啥样?
好友陈亮说他“眼光有梭,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
史书记载他“肤硕体胖,目光有稜,红颊青眼,壮健如虎。”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肩宽背厚,健壮得如同一只猛兽。这样的人,还英勇善战,正是最好的护国大将,可为何有他,南宋还会亡?
唉……说来又是止不住的可惜。
辛弃疾一上任,便满腔热忱,想为祖国收复失地,便热情洋溢地上书了一封又一封的文件,《美芹十论》、《九议》……但都石沉大海。
因为当时的皇宫贵族,朝臣官员全都沉迷于暂时的安乐,得过且过,怎么也不愿意发动战争。
而且在他们眼里,辛弃疾是“归正人”(从金国归附而来的宋人),并不是完完全全的自己人,还是不得不防。
思来想去,还是将辛弃疾派去地方当父母官比较稳妥,维持社会治安,整顿民生就好。
却没想到,让他一代武人去整治城镇,也照样有勇有谋,完成得十分出色。被调去战火涂炭的滁州当领导,本来是个穷地方,他只用了短短半年,就盘活了当地的经济,开始蒸蒸日上。
被调到江西剿匪,这个换了好几波人都搞不定的麻烦事,他仅用了三个月就办妥了。
被调到湖南,他更是创立了“飞虎军”,“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是长江边境里最勇猛的一支军队,连金兵听了都退避三舍,很好地保护着当地的子民。
不得不说,辛弃疾真是个全能复合型人才。所以,南宋政府当然想物尽其用,哪个地方问题有麻烦,就把辛弃疾调到哪去。
据统计,他竟然频繁调任了近40次,每一任官职短则几个月,最长也不过两年。
即使被不断调任,做着与行兵打仗毫无关系的工作,辛弃疾也从未停止表达自己愿意为国上阵杀敌,收复失土的强烈愿望。
可惜还是没人理自己。悲愤交加下,他写了一首又一首“恨铁不成钢”的诗。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但这种讽刺朝廷“苟且偷安”的诗词写多了,辛弃疾自然而然成了很多人的眼中钉。
3.
公元1181年,41岁的辛弃疾被弹劾罢官了,这一罢,就罢了他10年,后来虽然又任命了他几回,但都逃不过被弹劾罢官的命运……
在官场浮沉这么些年,他早明白自己的作风,思想是不被接受的,也做好了归隐的准备,便建了房子,给自己取名“稼轩居士”,过上了悠闲安逸的闲居生活。
待他隐居时才发现,原来辛弃疾是个被打仗耽误了的一代文豪啊!
看他写多了热血豪放、忧国忧民的战地诗,没想到他还能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啥题材都能写。
想得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种傲娇清丽的婉约派诗作,竟是出自猛男辛弃疾之手吗?
得空时,还爱晒晒乡下人家的悠闲生活,不知是谁家的小屁孩偷懒不干活,躺在溪边的草丛里剥莲蓬。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村居》
但就算归隐田园,他也从未放下对家国的牵挂,还是好想帮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
连梦里都是自己在外御敌的样子,好想可惜一觉醒来,发现多年过去,自己已经是白发人了。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直到公元1203年,63岁的辛弃疾突然接到朝廷的任命,让他带兵北伐。
听到消息的他,瞬间怒目圆瞪,容光焕发,想着终于能圆梦了。却没想到此次任命,他只是个摆设,只是想用来他的名声来吓唬敌人,所以他的建议统统被否决了。
他说:“南宋几十年都没为北伐做过准备,如今贸然出兵就是找死,还是先花个几年扩充国力要紧。”结果当权者求胜心切,非要出兵,落了个惨败下场。
公元1207年,金军势如破竹,兵临城下之际,皇帝终于急了,想到辛弃疾,马上召他回朝出兵。
但已67岁的他,早已积郁成疾,病重在床,临终之际,还在用最后一口气喊着:“杀贼!杀贼!”
终究,他没当上将军,没能驰骋沙场,护国安定,想了一生,盼了一生却落了个抱憾终身。
也不知是幸还是不幸,正因为他的怀才不遇,才给后人留下无数传世佳作。诗派从豪放到婉约,风格从战场到田园,他全都信手拈来。
但如果可选,我们更希望在南宋的疆场上,能看到一勇猛的热血男儿,骑马披枪,大手挥落间,全他等了一生的英雄梦。
辛弃疾字什么?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1]
辛弃疾早年与党怀英齐名北方,号称“辛党”。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擒杀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但不被朝廷采纳。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曾平定荆南茶商赖文政起事,又力排众议,创制飞虎军,以稳定湖湘地区。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宰臣韩侂胄接连起用辛弃疾知绍兴、镇江二府,并征他入朝任枢密都承旨等官,均遭辞免。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宋恭帝时获赠少师,谥号“忠敏”。[3]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稼轩长短句》等传世。[5]
本名
辛弃疾
辛弃疾简介1?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 [1-2] ,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官员、将领,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早年与党怀英齐名北方,号称“辛党”。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擒杀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平定荆南茶商赖文政起事,又力排众议,创制飞虎军,以稳定湖湘地区。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宰臣韩侂胄接连起用辛弃疾知绍兴、镇江二府,并征他入朝任枢密都承旨等官,均遭辞免。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年六十八。宋恭帝时获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3]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您都知道有哪些名人?
齐鲁文化源远流长,自古名人辈出,由于是孔子孟子的出生地,一直有“孔孟之乡”的美称。这两人对山东地域的文化及思想影响也最大。除此之外,诸如兵家孙武孙膑,三国名相诸葛亮,晋代书圣王羲之,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李清照等等都出生于齐鲁大地,享誉广宇,声名海内。
说到山东名人,不得不提的是孔子,孔子是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和“礼”等重要思想,影响深远,后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学和孔子提高到极高的地位,成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世界十大名人”等,由其及其弟子言语记录的《论语》更是充满哲学智慧,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为人处世,价值观,人生观。
孟子也是儒家代表人物,在孔子之后,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倡导“仁政”,被后世称之为“亚圣”。孟子的言论也编辑成《孟子》一书,言辞激烈,思想睿智,同《论语》一同被后世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代科举入世必考书目。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争鸣中,有另外一大家兵家代表人物同样出自山东,那就是兵圣孙武,其代表作《孙子兵法》,为历代将领推崇,成为兵家必看之书。这本书不仅包含作战兵法,战法,同样对人在各领域都有着指导,充满谋略家的智慧。其后代孙膑同样是兵家大家,齐国名将,取得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齐国霸主地位。
除了春秋战国时代,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出生于琅琊(今山东临沂境内),三国蜀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三国演义》笔下,诸葛亮足智多谋,被誉为智慧的化身,家喻户晓。历史上诸葛亮虽没那么神奇,但同样也是一代名臣,其《出师表》名垂青史。
在文学领域山东有名的还有南宋两大词人,一是辛弃疾,二是李清照。一个沙场点兵,笔下生凤。一个温婉暖人,细雨柔情。辛弃疾,一生致力于抗金,并将自己的壮志豪情挥洒到自己的诗词中,侠骨柔情,堪称文人典范。而婉约派的李清照则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女词人,词风婉约温婉,被后世称之为婉约派代表。
当然齐鲁名人还有很多,如秦琼,宋江,武松,蒲松龄等等,有兴趣的可以来齐鲁大地感受山东的风土人情,寻找历史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