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史书的代表作品

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作品,靖江王朱亨嘉和几个拥立他称帝的文官成了俘虏,是靖江王朱亨嘉唯一逃过灭门之灾的儿子朱若极,也是后来名震天下的画坛宗师石涛,靖江王这一支朱明王室后人几乎被屠戮殆尽。...

史书的代表作品,中国第一部国别体断代史书?

中国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是《春秋》。顾名思义,《春秋》是我国春秋时期创作的著名古籍,同时,这本书还是中国儒家传统的“五经”之一,是古代每个读书人都要学习的经典。现在,《春秋》一般被视作历史书,记载的是春秋时期的历史。

《春秋》这本书是我国著名思想家孔子编订的,孔子作《春秋》就是要通过梳理过去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来确定礼仪纲常、君臣之道、父子之道,重新确立是非、善恶、贤不肖的标准。

《春秋》是我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又称《春秋经》《麟经》或《麟史》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作品,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它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

现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2019年2月报道,从海昏侯墓出土简牍5200余枚,专家释读后发现包括《春秋》在内的儒家经典及其训传。

史书中有哪些温情故事?

一、冒死救主的小太监

隆武元年(1645年)九月二十五日,靖江王朱亨嘉在桂林的王府被两广总督丁魁楚带兵攻破,乱军在府中逢人就砍,王府上下几乎无一活口。

靖江王朱亨嘉和几个拥立他称帝的文官成了俘虏,被丁魁楚用囚车押往福建,作为向南明隆武皇帝朱聿键邀功的筹码。

在这场血流成河的惨烈混乱中,谁也没有注意到一个十六岁的小太监,紧紧抱着一个小男孩,从死人堆里面爬出来,拼死逃往远处。

这个小太监就是喝涛,被他不顾自己生死拼命救下的小男孩,是靖江王朱亨嘉唯一逃过灭门之灾的儿子朱若极,也是后来名震天下的画坛宗师石涛。

小太监虽然带着小男孩幸运地逃出生天,但外面的世界,比靖江王府里面还混乱,还恐怖。无依无靠的两个人,想要在这乱世里活下去,何其难?

半年后,朱亨嘉被朱明自家人隆武帝朱聿键派人勒死在连江,同被抓去的靖江王家臣都被斩杀于福州。至此,靖江王这一支朱明王室后人几乎被屠戮殆尽。

靖江王府

二、亦兄亦友的守护人

这一年,距离大明末代皇帝在北京煤山上吊过去还不到两年。清兵一路南下,杀得人头滚滚,南京很快被攻破。躲在南京的福王朱由崧被清兵抓走后,南明弘光政权宣告覆灭。

明朝各地的王爷旧臣们,在这样国亡国灭族前夕,不但没有凝聚起来合力对外,反而一个个心怀鬼胎蠢蠢欲动,为争夺苟延残喘的南明政权同室操戈你死我活。

仅1645年,就有福州的唐王朱聿键、绍兴的鲁王朱以海和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先后拥兵称帝,还有后来抚州的益王朱慈炲,肇庆的永历帝朱由榔。

这些“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无脑王爷们,偏安一隅自相残杀,在满清打过来之前就不遗余力地互断了手足。

靖江王朱亨嘉一家,只不过是手中相残混乱中,最早的牺牲品而已。

此时刚刚三岁的朱若极,尚不懂人心叵测世事凄凉,更看不懂满清的狼子野心和自家人的凶残可悲。他跟着十六岁的小太监喝涛,改名石涛,逃至广西全州报恩光孝寺(湘山寺),剃发为僧。

一大一小两个孩子,一边为满清鞑子对朱明王室成员的大力捕杀担惊受怕,一边对自家叔伯兄弟随时可能挥过来的屠刀日夜提防。夹缝中艰难的生存究竟有多难,无人知晓。

仅仅从喝涛和石涛这两个与朱明毫无瓜葛、听起来甚至有些古怪的名字,就能感受到两个孩子活得多么谨小慎微。

后人唯一可以推测的是,小太监对小男孩生死跟随,无微不至守护着他,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三、感人至深的好师兄

从石涛后来独步天下的艺术成就看,太监喝涛不仅将小石涛保护得十分周全,也一定倾尽了全力在培养和教导他。

两个人第一次以喝涛和石涛的名字分开出现是在逃亡十年后,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的湖北武昌。此时清朝已经定鼎中原,派降将吴三桂在两广对南明残余的永历政权进行最后的剿杀。

喝涛和石涛目睹战乱发生,全州一直不太平,便离开了隐居了十年的湘山寺,沿着湘江东下开始云游访道。这是历时9年之久的游历,期间也曾拜谒名震禅林的高僧旅庵本月。庐山、西湖、武昌、松江等地,也都留下两人足迹。

石涛在后来写的《生平行》诗里称自己这是“访道非漫游”。目前所能见到石涛署年款最早的作品,多数作于此时,如 《山水花卉图》。

虽不能说出道即巅峰,但石涛自成一派的画技很快在艺术圈崭露头角,并且喊出了“我自用我法”这样惊世骇俗口号。可见石涛的书画一开始就寻求脱离王羲之、王献之的笔法束缚,反对以南北宗为师。此后一生,他都在探索。

喝涛始终亦师亦友、亦父亦兄地陪伴左右,石涛十六岁时创作的《双钩兰竹》题跋中有这样一句:“十四写兰五十六,至今与尔争鱼目。”

为了一个鱼眼,两人争抢着吃,虽然有几分清贫和辛酸,但两人融洽温馨且妙趣十足的生活,也无比令人动容。

佛教禅宗史书《五灯会元》记载,喝涛虽然生性沉默寡言,但也是一位禅学深邃的和尚,且能诗善画。

我国著名画家黄宾虹藏有《喝涛山水》,这是目前所知的喝涛唯一存世的画作。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石涛《山水图册》,其中也有喝涛所题的诗:

溪深石黑前峰影,

树老婆娑倒挂枝。

不尽滩声喧落日,

诗成独啸响天时。

其书法遒劲,诗风慷慨悲凉。

四、功成身退的大恩人

1665年,石涛24岁时,赴松江拜旅庵本月为师。此后一年他和师兄喝涛一直留在松江的师傅身边,听师傅讲临济宗禅理。这也是影响他创作的重要时段, 这时期的石涛,儒雅俊秀,目光智慧深邃。

因松江知府对明朝余孽的大肆逮捕,1666年石涛和喝涛不得不避一避,他们带着师傅的介绍信来到了宣城。此后13年,两人一直待宣城,挂单双塔寺(广教寺)等,认识了很多文化和佛教名人:施愚山,梅清,半山和尚等。

享有“黄山巨子”雅称的梅清,与石涛可以说是忘年之交。石涛这时期的《渊明诗意图》《独峰石桥图轴》等,笔法取自梅清,吸收梅清的柔和,笔意清灵,画风融洽渗透,神采颇具黄山画派的主要面貌,但也已经明显地流露出恣意纵横、酣畅郁茂的个性。

石涛于1675年,专程回松江探望年老多病的师傅旅庵本月,而师傅旅庵本月于第二年1676年于松江去世。

经常和朋友一起爬黄山写生,画僧名气越来越大。1680应南京的一座寺庙邀请,石涛和师兄喝涛一起来到南京。

在这里,石涛看中了南京的长干寺的一个小阁楼,只有六七平米,师兄喝涛看出了石涛中意这个小房间,但房间只能待一人,就建议和石涛分开。

石涛将相依为命,现在一心向佛的师兄托付给一个相识的南京西天禅院主持。

康熙二十三年甲子(1684)前后,梅清至西天禅院拜访喝涛,还写有《题喝公养静处西天禅院》诗,其中有云:“西来君莫问,托迹住尘寰。”流露自己对喝涛清贫自守之感慨。

自此,再无关于喝涛的记录。这位石涛的守护神,就这样消逝在历史的碎末之中。

自成一派的书画家

石涛后来在绘画艺术上所达到的辉煌成就以及他后世所获得的认可,是他本人和师兄喝涛都不敢想象的。

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帝第一次南巡,至名刹长干寺,石涛与僧众一起接驾。五年后,石涛在扬州平山道再次接驾,康熙帝还当众呼出石涛的名字。

1689年,石涛接受辅国将军博尔都的邀请,北上赴京旅居三年。 此时是他精力最充沛,心情亦舒畅的时期,因而创作了不少巨幛大幅作品。

曾和他一起创作《坡石墨竹图》的清代画家王原祁非常欣赏石涛,盛赞这个与他同岁的艺术家:“海内丹青,未能尽识,而大江以南,当推石涛为第一。”

石涛于51岁从北京回到扬州定居,直至终老天年,这期间是石涛绘画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阶段。艺术上的成熟和旺盛的创作精力,使石涛的画艺达到高峰,同时他也是艺术理论的革新者,提出了“笔墨当随时代 ”这样领先的主张。

在中国美术史的长河里,石涛在现代美术发展中的地位无可否认, 纵观石涛生前身后的世界,两百余年来,后人对其追捧与争议一直未有停歇。就近现代名家、大家来讲,扬州八怪 、张大千及傅抱石都是非常之“石迷”。

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曾直言:“中国现代美术始于何时,我认为石涛是起点。”

最后

1999年春,画家崔如琢在日本大坂偶然看到了《石涛罗汉百开册页》真品,十分震惊。这套古代绘画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在中国已经失踪了半个多世纪,没想到竟然流落于此!

石涛罗汉百开册页(局部)

崔如琢决定把它买回来。

然而日本藏家直接开出了1200万美元的天价(时值约1亿元人民币),无论再怎么纠缠协商也无济于事。崔如琢妥协了,他一狠心把自己在美国纽约长岛的一块地卖了,附带着一套豪宅,这才凑够。

2009年,香港佳士得拍卖行承诺至少10亿港元的开拍价,并承诺由大英博物馆出版,崔如琢拒绝了他们。

崔如琢

直到2010年,《石涛罗汉百开册页》由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国人再次得以见到这举世无双的艺术珍品。据保守估计,此时册页价值超30亿元人民币,堪称中国艺术史上个人作品价值的天花板。

《石涛罗汉百开册页》的作者,是清初书画及文艺理论集大成者石涛,他也被称为中国绘画史上现代画派的开山鼻祖。

我们今天能够知道历史上有这样一位艺术大师,能够欣赏到他登峰造极的书画作品,都要归功于那个在史书中连真名都不曾留下的太监——喝涛。

站在如此辉煌成就和累累盛名后面的石涛,最应该记得和感谢的,是他的师兄喝涛。

这个带着他从王府死里逃生、倾心尽力将他培养成一代画坛宗师的太监,当年面对那个即将死于乱兵之中的孤儿时,也才不过十六岁。

这个在史料中连真名都不曾留下的小太监,是充满残暴与血腥的王朝更替史中,难得的一抹温情,和人性最温暖的底色。

古代有哪些好看的书?

谢谢邀请!

古代的好书很多,至于哪些好看,要依据个人的口味来定,像四大名著,聊斋志异,金瓶梅,西厢记等等,都已有人推荐,相对于我来说,比较喜欢的古代的书有以下几本:

一,《宋元明话本小说选》

这是一本宋元明三代话本小说的选集。里面集合了三个朝代艺人说书或演唱故事的底本。

在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流传在民间的各类世俗故事,它以市民生活为主,广泛的反映社会现实,上至朝臣权贵,下至乞丐、小偷和妓女,他们的家庭纠纷、儿女情长都在本书中一一体现。

更为好看的是,书中的一个个小故事,都穿插有说书人设置的一首首定场诗,这些不被大众所熟知的诗词却一点不比那些流传千古的名句差,堪称经典中的经典!

二,《菜根谭注释》

这本书不用我再过多介绍,很多人都知道并看过,它是明人洪应明晚年所写的一部语录体说禅劝世的作品,却也是企业家自身修养、企业管理、用人制度等方面的必修书。

三,《小窗幽记》

《小窗幽记》是明代陈继儒创作的小品文集,内容涉及修身、养性、立言、立德、为学、致仕、立业、治家等各方面,主要表达的是文人雅士淡泊名利、宁静致远、超凡脱俗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

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可惜我的这本书找不到了,不能上传图片。

四,《幽梦影》

《幽梦影》是清代张潮所箸的随笔格言集。主要着眼于以优雅的心胸、眼光去发现美的事物,读来清新自然,神清气爽!

五,其它

另有《唐宋词选注》,《围炉夜话》,《素书》等也都是不错的书,有时间的话,认真读一读一定能让我们受益匪浅!

史记是谁的作品?

史记是西汉汉武帝时间太史官司马迁的作品,这是因为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就是汉朝的太史公既掌天官,在弥留之际执迁之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迁俯首流涕曰:"……不敢阙。因此司马迁继承了父亲遗志,周游全国,实地考察,在遭受腐刑的悲愤之下,用十六年时间写成巨著《史记》,被喻千古绝唱。

中国古代史学家及其所处时代?

1、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百思特网,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代表作品:《史记》。

2、左丘明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百思特网都君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而关于左丘明的姓名,长期以来由于先秦及汉代文献对左传作者左丘明的记载非常有限,历代学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况问题争论不休、众说纷纭。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

代表作品:《左传》。

3、班固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

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班固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同时,班固还是经学理论家,他编辑撰成的《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使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

代表作品:《汉书》。

4、陈寿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元康七年(297年)病逝,年六十五。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代表作品:《三国志》。

5、范晔

范晔(398年—445年),字蔚宗,顺阳(今河南南阳淅川)人,安北将军范汪曾孙、豫章太守范宁之孙、侍中范泰之子。南朝宋官员、史学家、文学家。范晔才华横溢,史学成就突出,其《后汉书》博采众书,结构严谨、属词丽密,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代表作品:《后汉书》。

6、刘知几

刘知几(661年—721年),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史学家。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举进士。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开始担任史官,撰起居注,历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秘书少监、太子左庶子、左散骑常侍等职,兼修国史。长安三年与朱敬则等撰《唐书》八十卷,神龙(705年~707年)时与徐坚等撰《武后实录》。玄宗先天元年(712年),与谱学家柳冲等改修《氏族志》,至开元二年(714年)撰成《姓族系录》二百卷,四年与吴兢撰成《睿宗实录》二十卷,重修《则天实录》三十卷、《中宗实录》二十卷。

代表作品:《史通》。

7、杜佑

杜佑(735年-812年),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杜佑曾用三十六年撰成二百卷《通典》,创立史书编纂的新体裁,开创中国史学史的先河。杜佑博览古今典籍及历代名贤论议,考溯各种典章制度的源流,耗时三十六年,撰成《通典》二百卷,并以说、议、评、论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以示劝诫。《通典》成书于唐贞元十七年(801年),记述了远古黄帝时期至唐朝天宝末年的制度沿革,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法、州郡、边防九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典志体史书。

代表作品:《通典》。

8、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司马光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代表作品:《百思特网资治通鉴》。

9、章学诚

章学诚(1738年—1801年),原名文镳、文酕,字实斋,号少岩,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清代杰出史学家和思想家,中国古典史学的终结者、方志学奠基人,有“浙东史学殿军”之誉。章学诚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却“撰著于车尘马足之间”。曾先后主修《和州志》、《永清县志》、《亳州志》、《湖北通志》等十多部志书,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修志义例。并用毕生精力撰写了《文史通义》、《校雠通义》、《史籍考》等论著,总结、发展了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文史通义》与唐代刘知几的《史通》齐名,并为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双璧”。

代表作品:《文史通义》。

10、马端临

马端临(1254年—1323年),字贵舆,号竹洲。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人。右丞相马廷鸾之子,宋元之际著名的历史学家,著有《文献通考》、《大学集注》、《多识录》。他为谋求治国安民之术,探讨会通因仍之道,讲究变通张驰之故,以杜佑《通典》为蓝本,完成明备精神之作《文献通考》。《文献通考》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方面的集大成之作,体例别致,史料丰富,内容充实,评论精辟。

两晋南北朝方志体史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料有一个特点,就是这一时期的基本史料以正史为核心,辅之以私史、史注、地方志、宗教类史料。本文以史料价值为标准,主要总结魏晋时期比较重要的史籍书目,以供有需求的读者参考,一般性的史料此后有时间再慢慢更新。

一、正史

1.《三国志》 (西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

记魏、蜀汉、吴三国史事,但篇幅较短,失于简略。刘宋时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补遗订误,其功居多。

2.《晋书》 (唐)房玄龄等撰

唐初以前,尚有谢灵运、沈约多人所著的几十个版本的《晋书》。至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太宗下诏新撰《晋书》,于是许敬宗、房玄龄等人重修《晋书》,于是诸多旧版本渐渐弃而不用。后来安史之乱,两京陷落,史籍散佚,只有贞观时所修此种《晋书》尚存,流传至今。

3.《宋书》 (南朝)沈约撰

沈约历仕南朝宋、齐、梁三朝,官至尚书令。南齐时,奉诏编修《宋书》。《宋书》记事多沿旧本,制度往往上溯两汉、魏晋,记录详细。但今本一些纪传已非沈约原本,今中华书局点校本中有说明。

4.《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撰

萧子显是南齐高帝萧道成之孙,他写的《齐书》(为了与李百药的《北齐书》区分,自北宋曾巩改称《南齐书》)是为其家写史,记南朝齐一代史事,这是与其他正史不同的地方。

5.《梁书》 (唐)姚思廉等撰

6.《陈书》 (唐)姚思廉等撰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姚思廉奉诏撰写南朝梁、陈两代史书。《梁书》和《陈书》记事较简略,很多地方反不如北宋司马光所修《资治通鉴》所述史事丰富,但在保存南梁佛教之事与陈朝起居注等内容方面有相当的价值。

7.《南史》 (唐)李延寿撰

《南史》之修始于李延寿之父李大师,李大师见南北朝诸国史既多重复,又相互诋毁,便立志改写成通史,未毕而卒。李延寿承继乃父之志,修成《南史》八十卷、《北史》一百卷。《南史》述南四朝史事,但着力于纪传部分,少典章制度的描写。

8.《魏书》 (北齐)魏收撰

北齐天保二年(551年),魏收受诏修魏史,记北魏一代史事。但魏收所仕的北齐是承接东魏而来,立场上不可避免地偏重北齐,诋毁东晋、南朝。不过,《魏书》还是有不少可取之处。如《食货志》《释老志》等篇章保存了许多经济措施和宗教信仰的史料,为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提供了有力的史料支持。

9.《北齐书》 (唐)李百药撰

唐太宗时,李百药奉诏撰写《齐书》,记北齐一代史事。李百药之父李德林生于北魏,历仕北齐、北周、隋,撰《齐史》未成,其子李百药以之为基,修《齐书》,贞观十年(636年)完稿送呈。初称《齐书》,后为与萧子显所撰南朝《齐书》区分,自宋以后称《北齐书》。

10.《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撰

武德四年(621年),令狐德棻建议唐高祖修史,累年未成,至贞观三年(629年)太宗复敕修撰,周史部分由令狐德棻与岑文本负责修撰。限于材料,《周书》虽文辞优雅,但资料贫乏,文字往往流于空泛。

11.《北史》 (唐)李延寿撰

关于《北史》的修撰背景可参考《南史》。《北史》部分,起于北魏登国元年(386年),止于隋义宁二年(618年),通记北朝史事。隋代亦被收入,将隋与北魏、北齐、北周等政权等同视之,意在强调唐朝统一的意义,事实上对隋有贬低之义。但《南史》《北史》同为佳史,叙事简明,比于诸朝所修正史之繁冗,有很大进步。司马光将李延寿比于陈寿,认为“陈寿之后,惟延寿可以亚之也。”

二、其他史料

1.《资治通鉴》 (北宋)司马光撰

《资治通鉴》有个特点,即年代越近,史料价值越大,故将于后面整理隋唐五代史料时详细介绍,这里列入主要是因为魏晋南北朝部分主要由刘恕负责。史书称刘恕“于魏晋以后事,考证差缪,最为精详”。司马光修《资治通鉴》,遇到纷杂史事难以处理时,也常交给刘恕。所以可读性、可用性较强,而且《资治通鉴》确实在一些地方有如今不见于史料的记载,可能来源于已佚的史料,如《燕书》等。

2.《华阳国志》 (东晋)常璩撰

《华阳国志》是一部地方性史籍,专记巴蜀、汉中等地事,从远古叙述至成汉灭亡(347年)。它用时记录地理、历史、人物,这种体裁是之前较为少见的。《史通》将其视为地理书,而一些正史将其列为伪史。

3.《世说新语》 (南朝宋)刘义庆撰

该书记两汉、三国至东晋事,多记名士人物的言行与故事,反映了当时的学风和社会风尚。文字形象生动,流传较广。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