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各地戏种代表作品(各地剧种及代表作)

1、戏曲剧种名及其代表作品2、12类戏曲剧种及代表作,3、中国各大戏曲及代表作戏曲剧种名及其代表作品我国民族戏曲的种类,《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何文秀》、《珍珠塔》、《碧玉簪》京剧代表作:《贵妃醉酒》、《锁麟囊》、《黛玉葬花》、《霸王别姬》、《四郎探母》、《空城计》昆曲:《牡丹亭》、《桃花扇》、《游园惊梦》、《风筝误》、《长...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各地戏种代表作品,以及各地剧种及代表作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戏曲剧种名及其代表作品

我国民族戏曲的种类,如越剧、黄梅戏、昆曲等

越剧代表作:《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何文秀》、《珍珠塔》、《碧玉簪》

京剧代表作:《贵妃醉酒》、《锁麟囊》、《黛玉葬花》、《霸王别姬》、《四郎探母》、《空城计》

昆曲:《牡丹亭》、《桃花扇》、《游园惊梦》、《风筝误》、《长生殿》

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孟丽君》

12类戏曲剧种及代表作,都有哪些呢?

12类戏曲剧种及代表作,都有哪些呢?京剧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昆曲是近几年流行的,黄梅戏有一句 "夫妻双双把家还",几乎人人都会哼。戏曲,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为沉闷的岁月赋予了绕梁三日的缠绵之音。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民族地区的戏曲约有360种,传统戏曲有数万种,其中脍炙人口的名剧有50余种。包括五大戏曲剧种--京剧、绍兴戏、黄梅戏、平剧、豫剧,以及昆曲、粤剧、秦腔、川剧、梨园戏、花鼓戏、皮影戏等。

京剧。因其形成于北京,故有 "国剧 "之称。清乾隆55年(1790年),原在南方演出的四家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相继进京。他们与湖北的汉剧艺人合作,吸收了昆曲、秦腔的一些方法,以及当地的一些民间曲艺,最后形成了京剧。京剧以历史故事为主要表演内容,是中国现代戏曲的代表,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代表剧目有《玉堂春》、《长坂坡》、《群英会》、《贵妃醉酒》等。

绍兴戏曲。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张协冠军。张协一号书生是一个婚姻破裂的悲剧。张协是个书生,国考一后,与结发妻子断绝关系。后其妻被一高官收为养女,被允许与张氏再次相助,后其妻羞辱张氏一次,夫妻和好。该剧反映了 "富者易遇,贵者易嫁 "的社会现实。

元代南戏的辉煌之作--"四大名剧"指的是元代四部著名的南戏作品,分别是《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和《杀狗记》。"荆钗记":写王十朋、钱玉莲到京柴的来生。王世鹏是科举状元,因拒绝娶宰相之女而被降职。玉莲长期觊觎孙在权骗取玉莲假离婚信十友一直不忠,玉莲怒而投江,幸得救。后十友与玉莲相约夫妻团聚。

"白兔》:写刘志远与妻子李三娘不在一起,刘志远去当兵。三娘在家受尽虐待,在磨房生下一子,托人送到刘志远处。十年后,他的儿子去打猎,遇到了他的母亲。"拜月亭记》:写蒋士龙与王瑞兰在战乱阶段定下终身之约,但遭到王父的反对,两人分居。瑞兰不忘旧情,夜拜月下诉衷肠。后姜某考中状元,被王家人看中,夫妻团聚。

中国各大戏曲及代表作

1、昆曲

昆曲(Kun Opera),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太仓南码头,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

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北京大学为昆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昆曲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上演剧目。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沈璟的《义侠记》等。

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惊梦》《阳关》《三醉》《秋江》《思凡》《断桥》等。

2、坠子戏

坠子戏始称“化妆坠子”,起源于中国曲艺、戏曲之乡萧县。以曲艺坠子的曲调为基础,吸收京剧,豫剧的一些表演方法,有单唱、对口唱、多人分唱;唱腔流畅婉转,词句通俗易懂,为群众喜闻乐见,流传很广,大江以北,长城内外,均有它的足迹。是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坠子戏是在1961年春,坠子剧团进京汇报演出时,在中国剧协和中国戏曲研究院联合组织的座谈会上,田汉提议将化妆坠子改名为“坠子戏”。2008年6月7日,河北省深泽县、 安徽省宿州市联合申报的“坠子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序号:698 Ⅳ-97。

坠子戏的初期剧目,多由坠子书中的中、长篇传统书目改编而成,故多连台本戏。如《海公案》、《刘公案》、《回龙传》、《大宋金鸠计》、《丝绒计》、《双金线》、《双合印》、《王清明投亲》、《二度梅》等。剧本多用唱词叙述剧情,念白不多。

唱词一般为七字句、十字句。六十年代之后,坠子戏从其它剧种移植了一批优秀古装戏,也排演了一些新编历史故事戏,如《审诰命》、《杨金花夺印》、《花木兰》、《秦香莲》、《蝴蝶杯》、《杨门女将》等。

坠子戏也能较好的反映现代生活,五十年代后期,坠子团都积极地创造和排演了现代戏,在观众中留有印象的剧目是《白毛女》、《血泪仇》、《党的女儿》、《夺印》、《会计姑娘》、《风尘遗恨》、《大路朝阳》、《红旗谱》(根据梁斌同名小说改编的五本连台戏)、《新芽吐秀》等。

3、粤剧

粤剧(Cantonese Opera),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大戏”,广东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流行广东、广西两省和港、澳地区,在国外操粤语的华裔聚居区也时有演出   。

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

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继承了民间传说、京剧昆剧等著名剧目,加上唐涤生所创作的剧目,使著名粤剧非常丰富。由于部分剧目受到非常喜爱,随着新媒体的诞生,这些著名粤剧被拍摄成电影、电视剧、话剧,甚至音乐剧。

例如任白戏宝《帝女花》《紫钗记》《牡丹亭惊梦》《双仙拜月亭》《再世红梅记》《蝶影红梨记》《花田八喜》《香罗冢》《红了樱桃碎了心》《血染海棠红》《红楼梦》《三笑姻缘》《白兔会》《桂枝告状》《窦娥冤》(又名《六月飞霜》或《六月雪》)。

由徐子郎编剧的《凤阁恩仇未了情》和《无情宝剑有情天》、源于唐代传奇小说《柳毅传书》,源自晋剧著名传统作品《醉打金枝》(编剧:苏翁),《秦香莲》、来自神魔小说的《镜花缘》、《花蕊夫人》,还有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梁祝》。

4、淮剧

淮剧,又名江淮戏、淮戏,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发源于今江苏省淮安市以及盐城市里下河一带,发祥于近现代的上海市,现流行于江苏省、上海市以及安徽省部分地区。

清代中叶,在淮安府(今盐城市和淮安市)和扬州府两地区,当地民间流行着一种由农民号子和田歌“儴儴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形式为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称之为二可子,仅以竹板击节。

淮剧后与苏北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演出,之后,又受徽戏和京剧的影响(称为徽夹可),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了淮剧。2008年6月,上海淮剧团、 江苏省盐城市申报的淮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5月,江苏省淮安市、泰州市联合申报的淮剧经国务院批准被扩展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早期的淮剧有生活小戏《小打瓦》、《种大麦》、《大补缸》、《磨豆腐》、《对舌》、《赶脚》、《巧奶奶骂猫》等,内容简单纯朴,语言诙谐风趣,生活气息浓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大戏则有“九莲十三英”(即《秦香莲》、《蓝玉莲》等9本带“莲”字的戏和《王二英》、《苏迪英》等13本带“英”字的戏)、“七十二记”(以各种传奇故事而定名)。

它们有实词和专有曲调,有一定表演程式,并有生、旦、净、末、丑等角色的分行,已初具戏剧的形式。其内容多为反对暴政,抨击见利忘义,歌颂男女之间的真挚情爱。同期,还曾出现过根据真人真事编演而成的“四大奇案剧”,即《丁黄氏》、《急拿王兆》、《药茶记》和《鸭汤记》。

幕表连台本戏始于20世纪20年代,曾盛行一时,主要有《杨家将》、《岳飞》、《飞龙传》、《日月圆》、《安邦定国志》、《封神榜》、《七国志》、《孟丽君》、《郑巧娇》、《乾隆传》、《彭公案》、《施公案》等。这些剧目大多根据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改编,有些剧目在流行演出中固定下来,成为后来淮剧的保留剧目。

20世纪40年代前后,出现了本头戏《三女抢板》、《舍妻审妻》等,并延续至今。

5、川剧

川剧俗称川戏,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川渝云贵四省市的汉族地区,是融汇高腔、昆曲、胡琴(即皮黄)、弹戏(即梆子)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而成的传统剧种。

川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川剧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

川剧分小生,须生,旦,花脸,丑角5个行当,各行当均有自成体系的功法程序,尤以“三小”,即小丑,小生,小旦的表演最具特色,在戏剧表现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创造,能充分体现中国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 2006年5月20日,川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卖画拍门》、《裁衣》、《武松杀嫂》、《马房放奎》、《五台会兄》、《花田写扇》、

《白蛇传》、《柳荫记》、《御河桥》、《燕燕》、《红梅赠君家》、《王熙凤》、《夫妻桥》、《江姐》《田姐与庄周》、《红楼惊梦》。

《山杠爷》、《刘氏四娘》、《目连之母》、《文成公主》、《激流之家》、《青春涅槃》、《欲海狂潮》、《红梅记》、《黎明十二桥》、《岁岁重阳》、《马前泼水》、《尘埃落定》、《薛宝钗》。

川剧剧目繁多,早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不完的三列国”之说。其中要以高腔部分的遗产最为丰富,艺术特色亦最显著,传统剧目有“五袍”(《青袍记》《黄袍记》《白袍记》《红袍记》《绿袍记》)、“四柱”(《碰天柱》《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

以及“江湖十八本”等,还有川剧界公认的“四大本头”(《琵琶记》《金印记》《红梅记》、《投笔记》),不少为其他剧种失传的剧目。1949年后,经过整理,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川剧剧目,如《柳荫记》《玉簪记》《彩楼记》等。

各地戏种代表作品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各地剧种及代表作、各地戏种代表作品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