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忠懿的代表作品(忠懿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1、中国古代姓王的皇帝2、《次韵兖弟忠懿王祠》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3、司马懿写过哪些诗4、求五代十国中各帝王的诗词,6、中国历代君王中国古代姓王的皇帝王莽(公元前45~公元23)西汉末年外戚,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侄。王莽被迫告退,王政君以太皇太后临朝称制,大封汉宗室、功臣子孙和在朝大官为侯,新王朝在赤眉、绿林等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崩溃。...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忠懿的代表作品,以及忠懿的代表作品有哪些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中国古代姓王的皇帝

王莽(公元前45~公元23)西汉末年外戚,新的建立者。字巨君。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侄。早年折节恭俭,勤奋博学,孝事老母,养护寡嫂兄子,以德行著称。成帝时封为新都侯。哀帝时,外戚丁、傅两家辅政,王莽被迫告退,闭门自守。哀帝死,王政君以太皇太后临朝称制,任王莽为大司马,拥立刘为平帝,由他总揽朝政。遂诛灭异己,大封汉宗室、功臣子孙和在朝大官为侯,广植党羽,以此获得了许多人的拥护。平帝死,改立2岁的孺子婴为帝,自己以摄政名义据天子之位,称“假皇帝”。

初始元年(公元8年)废孺子婴,自称皇帝,改号为新,建年号为“始建国”。于是托古改制,下令变法:将全国土地改为“王田”,限制个人占有数量;奴婢改称“私属”,均禁止买卖;推行五均六,以控制和垄断工商业,增加国家税收;屡次改变币制,造成经济混乱,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恢复五等爵,经常改变官制和行政区划等等。由于贵族、豪强破坏,改制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反使阶级矛盾激化;又对边境少数民族政权发动战争,赋役繁重,横征暴敛,法令苛细,终于在公元17年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公元23年,新王朝在赤眉、绿林等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崩溃,王莽也在绿林军攻入长安时被杀

王建墓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907—967年)前蜀国开国皇帝王建(847—918年)的陵墓

蜀后主王衍(899年?—926年),是蜀高祖王建第11子,字化源,前蜀末代皇帝(第二代,919年——925年在位),在位7年。当初,王建的长子(皇太子)王懿侮辱王建宠臣唐道袭而被废,他被立为太子。918年,王建死,他继承了皇位,是为蜀后主。

王衍是一个十分荒淫腐朽的皇帝,他迷恋美色,对北方小朝廷后梁、后唐的攻击不闻不问,前蜀国势一天不如一天。终于在咸康元年(925年),后唐庄宗李存勖率领大军进攻前蜀,蜀军溃败,成都沦陷,王衍被俘,前蜀灭亡。

前蜀灭亡后,王衍被封为通正公。次年即926年,李存勖认为王衍是个祸害,便杀害了王衍。

闽王王审知

王审知(862-925年),安信通,又字详卿。少年时喜爱读书,抱负甚远。从军后喜爱骑白马,军中号“白马三郎”。19岁时随兄投奔起义军,用为都监。王潮病卒,继兄为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治闽以保境息民为首策。提倡节俭,他的“府舍卑陋,未尝葺居,恒常蹑座履”,“衣袖袴败,乃取酒酢而袋补之”,“劳不坐乘,暑不张盖”。处理边民动乱,力求“化战垒为田畴,谕编甿于仁义”。乾宁元年,闽西黄连洞饥民2万余人围长汀,他严禁官兵诛杀,并安慰饥民说:“史实为虐,尔复何辜?!”经过王审知“感之以恩,绥之以德”的抚慰,得以干戈息而民心定。又鼓励农民努力耕垦,山区草莱尽辟,“至数千里无旷土”。沿海则垫坝筑堤,围垦造田。福清县筑起祭苗墩海堤,护田灌溉数千亩。泉州的陂塘最大的可灌田4万余亩。同时,鼓励农民栽种茶树,官办和私办的焙茶场有1000多处,每年输出茶叶五六万斤,建安郡和福州鼓山的茶叶被列为贡品。王审知劝民从商,尤重招来外商,发展海外贸易,陶瓷和铁器成为大宗出口物资。造船业兴盛,能制造长20丈,栽几百人的远洋大船。福州继泉州之后成为商业都会,两度扩大城垣,又把福州海口的黄岐山开辟成甘棠港。还号召各地广设痒序,于福州、泉州设招贤馆,到处招聘贤能之士。唐亡,后梁太祖于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加拜审知中书令,封闽王,升福州为大都督府。当时各地群雄纷纷割据称王,部下劝他立闽国称帝,但他力排众议:“我宁为开门节度使,不做闭门天子。”始终尊奉中原王朝为正统。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十二月十二日病故于福州终年64岁。

王审知的世系表

王恁生王潮,王审邽,王审知

-----

王潮生延兴,延虹,延丰,延休

王审知生长子王延翰(字子逸),养子延禀,次子王延钧(继位后后改名王鏻),延武,延望,少子王延羲(继位后改名王曦),延政

-----

王延钧生长子王继鹏(继位后改名王昶),次子继韬,王继严,王继镛

延禀生继雄,继升

延羲生继业

延政生继昌

-----

继鹏生王继恭 (新旧五代史均作此,但怀疑字辈问题,待查)

-----

另有族人王延宗,王继勋,王继成

=======================

王位为

王审知(909-925) 太祖

王延翰(925-926) 嗣主

王延钧(926-935) 太宗

王继鹏(935-939) 康宗

王延曦(939-944) 景宗

王延政(944-945) 恭懿福王

重要大臣或大将,名人

王导,生于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卒于晋成帝咸康五年(339年),字茂弘,晋朝琅砑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琅砑王氏,从太保王祥以来,一直是名门望族,王祥族孙王衍累任至司空、司徒、太尉,是朝中数一数二的人物。王导是王衍的族弟。王导的祖父王览,官光禄大夫;父亲王裁,任镇军司马。王导在少年时代就很有识量,陈留高士张公曾对他的从兄王敦说:此儿容貌志气不凡,是将相的才器。及长为司空刘蹇所知,被任为东阁祭酒,迁秘书郎、太子舍人,后参东海王司马越军事。

王充(公元27——约96年)东汉哲学家。

王符(约85——162年):东汉思想家。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山东临沂人,东晋大书法家。其子王献之也是著名书法家。

王猛(公元325——375年):十六国时期苻坚的丞相。

王勃(公元649——676年):唐代诗人,唐初四杰之首。

王之涣(公元688——742年):唐代诗人,《登鹳雀楼》久传不衰。

王维(公元701——761年):唐代诗人,画家。

王仙芝(公元?——878年):唐末农民起义军首领。

王显政:五代时期著名孝子,蒲城义门王氏先祖。义门王氏家族人才辈出,元延佑间曾被朝廷题匾“蒲城孝义之家”,列入国史,并得到县令“王氏孝悌,以兴民让”的表彰。翰林学士、国子祭酒虞集专门赋诗赞誉。记录王氏家族变迁与行孝的历史的《义门王氏先茔碑》,由“一代宗师”欧阳玄撰文,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危素书,赵期颐篆额,是全国著名石碑。元代御立的《蒲城王氏祠堂碑铭》也系危素书,赵期颐篆额,是元末碑刻代表作品。其中提到的韦村,又作苇村,即现在的蒲城县上王乡东苇村,至今王氏子孙仍聚居在前头、庄后、新庄三个自然村。

王小波(公元?——约995年):北宋时农民起义军领袖。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宋神宗宰相。

王重阳(公元1113——1170年):金道士,道教全真道的创始人。

王实甫:元戏曲作家。

王阳明(公元1472——1528年):名守仁,字伯安,明朝哲学家、教育家。

王士祯(公元1634——1711年):清初大诗人。

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明末清初思想家。

《次韵兖弟忠懿王祠》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次韵兖弟忠懿王祠》的作者是宋代的苏颂。

《次韵兖弟忠懿王祠》全诗如下:

五君相继擅吴方,坐视群雄取乱亡。

侍子奔驰先入贡,邻邦旅拒独勤王。

岂惟佛刹传遗像,自有孙谋袭懿芳。

应似窦融归汉日,功名累世到瑰章。

司马懿写过哪些诗

司马懿为人“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晋书·宣帝纪》),曹操知其“有雄豪志”(《晋书·宣帝纪》)

晋明帝时,王导侍坐,晋明帝问起晋前世得天下的具体情形,王导不加隐饰地叙述了司马懿创业时的业绩和种种猜忍手段,又说起司马昭在高贵乡公时的所作所为,晋明帝大惭,把脸埋覆在床上说:“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晋书·宣帝纪》)!这是古代贬低司马氏虚假言论,在两晋时期有严格的避讳礼节,甚至不在儿子面前说他先人的名讳,裴松之在诸葛亮传中评论:“显彰宣帝之短,对子毁父,理所不容。”王导是君子,会劝导晋明帝效仿先人的仁义,他谈论司马懿父子的过错是不可能的,况且司马懿父子在曹爽、高贵乡公事件中没有罪过。

唐太宗李世民曾为《晋书·宣帝纪》作史论,指出了司马懿在性格、军事、政治等多方面的矛盾或曰不平衡。原文如下:夫天地之大,黎元为本。邦国之贵,元首为先。治乱无常,兴亡有运。是故五帝之上,居万乘以为忧;三王已来,处其忧而为乐。竞智力,争利害,大小相吞,强弱相袭。逮乎魏室,三方鼎峙,干戈不息,氛雾交飞。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委,崇华甚霍光之寄。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及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若不损己以益人,则当祸人而福己。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况以未成之晋基,逼有余之魏祚?虽复道格区宇,德被苍生,而天未启时,宝位犹阻,非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虽则庆流后昆,而身终于北面矣。

因为《三国志》出自晋朝,陈寿出于政治需要必须要使司马氏成为正义的一方,所以单凭《三国志》不能得出司马懿忠心的结论,以上的资料仅供参考,并非结论。按:陈寿的作品属于私人撰写,在当时也被认为比官方的《魏书》更真实,书中没有以晋朝和司马氏为主体,不存在为司马氏歌功颂德的内容,许多司马氏活动的重要内容都没有记载,甚至有对司马氏误解和歪曲的内容。陈寿是被当时社会普遍公认的杰出史学家,张华、杜预等优秀人士都推崇他的才学。

房玄龄:①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②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③有符于狼顾也。

孙权:司马公善用兵,变化若神,所向无前。

曹操: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杨俊:此非常之人也。

文钦: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讬之任。懿戮力尽节,以宁华夏。

崔琰:聪亮明允,刚断英特。

开言崇圣典,用武若通神。

三国英雄士,四朝经济臣。

屯兵驱虎豹,养子得麒麟。

诸葛常谈羡,能回天地春。

-----------《三国演义》中引用的后人描述司马懿的诗。

天地开辟,日月重光。

遭逢际会,奉辞遐方。

将扫芜秽,还过故乡。

肃清万里,总齐八荒。

告成归老,待罪舞阳。

--------司马懿奉魏明帝曹睿之命出讨辽东,途经故里,歌以咏怀。

关于诸葛亮同司马懿在建兴九年祁山战役的情况,《晋书》同《三国志》汉晋春秋有不同的记载,尤其是在相持阶段战况,有很大差异。在总体战略态势上两书记载一致,都是司马懿解了祁山之围,并且挫败了诸葛亮夺取魏国粮食的企图,使诸葛亮最终因为粮食耗尽退兵。有差异之处是《汉晋春秋》称诸葛亮打败了郭淮、费耀,抢收了些粮食,《晋书》记载诸葛亮没能抢到粮食,《汉晋春秋》关于这次战斗的记载是矛盾的,费耀已经被司马懿命令留守上邽不可能同郭淮与诸葛亮交战,《晋书》中司马懿赶到上邽阻止诸葛亮抢粮成功,那里是粮食主产区。诸葛亮在祁山附近打败魏军抢到少量粮食是可能的,但是没有影响司马懿主力部队的粮食供应,也没改变蜀军缺粮。史书记载了司马懿的军队是依靠陇西粮食补给。至于两军交战的结果,司马懿是否同诸葛亮作战,两书的记载也不同,《汉晋春秋》说贾栩、魏平被救出后,非要与诸葛亮交战,司马懿被迫出战失利,蜀军斩获甲首三千,(甲首,小头目,类似于现今的班长之类.由此可推算司马懿折兵过万)

司马懿平定曹爽乱政是挽救曹魏政权,信守托孤承诺,维护曹芳的皇位,不是单纯为了个人集团的权力。首先他放弃权力回家养病的时候,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在朝中都是中级官员,司马氏集团还是弱小的。此时谈不上要建立司马氏专权,嘉平之变后司马师兄弟也没有掌权担任要职。实际上直到司马懿集团的主要成员开始受到曹爽的排挤打击的时候,司马懿依然是容让,就象他对孙礼说的,要“忍不可忍”。最初曹爽还只是专权,剥夺众多豪强贵族的政治地位,剥夺他们的祭祀荣誉。固执发动对蜀国的战争等,这些乱政司马懿都没有能阻止,表明曹爽已经不尊重司马懿了,并且后来准备要篡位。曹爽要篡位也是明显的,他的衣食和仪式排场几乎和皇帝相同,皇宫御用尚方器物充斥其家,自行从宫中取曹睿的才人到自己府中,甚至到了伪造诏书,把皇宫的才人五十七人送到邺城,擅自取用太乐乐器,武库禁兵。后来还把郭太后迁居冷宫囚禁,派遣亲信监视小皇帝,这时唯一对他篡位构成威胁的就只有司马懿了,他一面派亲信去察看司马懿的动向,一面排挤打击司马懿的亲属、亲信,都是为了篡位做准备,郭太后、刘放、孙资等过去有权势的,都相继被他废黜了,司马懿因为早早就回家养病了,所以他受到打击是最晚。曹爽最后只有把司马懿集团也瓦解了,称帝篡位才能开始,孙礼、卢毓等相继被排挤,矛头甚至指向司马懿的亲戚杜恕,这是在正始九年底,后来卢毓审理曹爽党徒,了解到他们谋反篡位准备在三个月内行动,曹爽不是《三国演义》中那个软弱、窝囊的废物,他指挥军队伐蜀,专权打击孙礼,也是野心勃勃、专横跋扈的权贵。司马懿所以还有赦免他的念头,不是因为曹爽没有要篡位的阴谋证据,主要是不愿承担杀托孤大臣专权的名声,也了解曹爽的实际是志大才疏,看到曹爽建立的小集团与各主要派系都有矛盾,也没有百姓拥护他,不会有威胁,而且曹爽的篡位计划也没有能实际执行,他也还没有废帝自立,在嘉平之变的时候,曹爽也没有挑起内战,总算是和平解决了矛盾。司马懿也曾经发誓不追究曹爽,这样才表示要赦免他,给他送去粮食。可是从祭祀名单就可以看出,曹爽专权期间得罪的人太多,最终朝议依然处死了他。不要以为司马懿废黜曹爽只是他个人要夺权,只是司马氏和曹氏争权这么简单。参与废黜曹爽的有司马懿集团和大多数派系,郭太后、蒋济、高柔等都是各大派系的代表,朝议也是各派系共同参加,曹操担任丞相、魏公的权势比司马懿这时要大得多,依然要受到朝议的制约,他要恢复肉刑,但是朝议多数人反对,曹操也只能暂时放弃。司马懿更是不能不接受朝议,曹爽打击、压迫其它派系,最终被他们要求处死,《三国志》曹爽传中,详细记载了曹爽乱政,准备篡位,以及朝议将他处死的经过。

求五代十国中各帝王的诗词,非常感谢。

孟昶,后蜀的后主

《避暑摩诃池上作》

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暖。帘开明月独窥人,

欹枕钗横云鬓乱。起来琼户寂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

王衍 ,前蜀的后主

《醉妆词 》 

这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

那边走,这边走,莫厌金杯酒。

钱镠,吴越国创建者

《筑塘》

天分浙水应东溟,日夜波涛不暂停。千尺巨堤冲欲裂,万人力御势须平

《巡衣锦军制还乡歌》

三节还乡兮挂锦衣,碧天朗朗兮爱日晖。

功成道上兮列旌旗,父老远来兮相追随。

家山乡眷兮会时稀,今朝设宴兮觥散飞。

斗牛无孛兮民无欺,吴越一王兮驷马归。

《句》

须将一片地,付与有心人。

黄河信有澄清日,后代应难继此才。

传语龙王并水府,钱塘借与筑钱城。

《没了期歌》

没了期,没了期,营基才了又仓基。

没了期,没了期,春衣才了又冬衣。

上面兄弟说的李存勖也善于写词,另外他侄子秦王李从荣写的也不错。

总体来看,五代帝王武夫较多,能写诗词真的是少数了,传世的更少,而且基本上都是亡国之君。

下面是一个目录随便,看看吧,按图索骥,因为实在是整理写起来太累了,而且写的大多不好。有空再说。

后唐庄宗李存勖:词三首。

南唐烈祖李昪:一首。

吴越王钱镠:十八首。著名的有:《筑塘》。

吴越文穆王钱元瓘:二首。

吴越忠献王钱弘佐:三首。

闽王王昶:一首。

前蜀高祖王建:一首。

南唐中主李璟:诗作一首、词作四首。

南唐后主李煜:诗十八首;词三十多首。著名的主要有《虞美人》等。

===================================================

又搜来一个

吴越国王钱俶

诗寄赠 四明宝云通法师

海角复天涯形分道不赊灯青读圆觉

香暖顶袈裟戒比珠无颣心犹镜断瑕

平生赖慈眼南望一咨嗟

其一

相望几千里旷然违道情自兹成乍别

疑是隔浮生得旨探玄寂无心竞利名

茆斋正秋夜谁伴诵经声

-----------------------

再补

王衍

《甘州词》

画罗衫子画罗裙,能结束,称腰身。柳眉桃脸不胜春,薄媚足精神。可惜许,流落在风尘。

----------------

继续补

钱元瓘 吴越文穆王

《送十七哥》

莫记年华隐水中,忽於此日(者见)灵踪。三天瑞气标金相,五色龙光俨圣容。节届初秋兴典教,时当千载庆遭逢。仙冠羽服声清曲,共引金台入九重。

钱弘佐 吴越忠献王

《佳辰小讌寄越州七弟湖州八弟》

角黍佳辰社稷宁,灵和开讌乐群英。樽前只少鴒原会,百里江城隔二城。

《谒宝塔回赐僧录》

佛日辉光最有灵,真身宝塔镇吴城。千寻独拔乾坤耸,八面齐含日月明。几曲朱栏瞻海浪,长时金铎振风声。祷\祈祇愿苍生泰,更仗高僧法供精。

钱弘倧 忠逊王

《登卧龙山偶成 》

暮山重叠势崔嵬,溢目清光入酒杯。几处烧残红树短,一帆航尽碧波来。安民未有移风术,徵句惭非梦锦\才。四望楼台无限景,槛前赢得且徘徊。

钱弘俶(钱俶) 忠懿王

《金陵 》

不用论京口,先须问石头。虎山终自伏,带水漫长游。青盖曾彰谶,黄奴肯识羞。分明前鉴在,刚地弄戈矛。

《小窗》

粉云牙贴小窗凉,坐见澄波泛夕阳。

更待夜深方有意,半轮新月上重床。

《宫中作》

廊庑周遭翠幕遮,禁林深处绝喧哗。

界开日影怜窗纸,穿破苔痕恶笋芽。

西第晚宜供露茗,小池寒欲结冰花。

谢公未是深沉量,犹把输赢局上夸。

《过平望》

风静度长川,清吟倚画船。

未分山有树,惟见水连天。

沙嘴牛眠草,波心鸟触烟。

宵征还有兴,皎皎玉轮圆。

---------------------------------------------

续补

赵匡胤

《咏初日》

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

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

醉卧田间,觉而月出,有句曰:‘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天中万国明。

王建 前蜀建立者

《赠别唐太师道袭》

丱岁便将为肘腋,二纪何曾离一日。

更深犹尚立案前,敷奏柔和不伤物。

今朝荣贵慰我心,双旌引向重城出。

褒斜旧地委勋贤,从此生灵永泰息

===============================

===============================

小议

王建、李昪、赵匡胤、钱镠等开国君主,生为武夫,起于行伍之间。他们的诗歌,并不工于雕琢,然咏物谕人,或叹江山多娇,或留意国家民生,自有一股英雄气在。

反观,王衍、孟昶等亡国之君,阴柔艳俗,作小儿女态,不愧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亡国前的李煜亦不过如此,难怪身死国灭。李存勖大功告成后宠信优伶,做出的词竟也如此,怪不得其兴也速,其亡也速。

北宋有那些名臣?

1、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

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2、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3、寇凖

寇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授大理评事及知巴东、成安二县。为人刚直,因多次直谏,渐被太宗重用,三十二岁时拜枢密副使,旋即升任参知政事。真宗即位后,先后在工部、刑部、兵部任职,又任三司使。

景德元年(1004年),与参知政事毕士安一同出任宰相(同平章事)。当年冬天,契丹南下犯宋,包围了瀛洲等河北地区,朝野震惊;寇准反对南迁,力主真宗亲征,从而稳定了军心,使宋辽双方订立“澶渊之盟”。

景德三年(1006年),因王钦若等人排挤,辞去相位。天禧元年(1017年)又恢复宰相职务。后因参与宫廷权力斗争,被丁谓等人排挤,数被贬谪,终雷州司户参军。天圣元年 (1023年),病逝于雷州。

4、韩琦

韩琦(1008年8月5日—1075年8月8日),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

韩琦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历任将作监丞、开封府推官、右司谏等职。曾奉命救济四川饥民。宋夏战争爆发后,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人称“韩范”。之后又与范仲淹、富弼等主持“庆历新政”。

韩琦为相十载、辅佐三朝,为北宋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朝中,他运筹帷幄,使“朝迁清明,天下乐业”;在地方,他忠于职守,勤政爱民。是封建社会的官僚楷模,与富弼齐名,并称“富韩” 。

熙宁八年(1075年),韩琦去世,年六十八。宋神宗为他御撰“两朝顾命定策元勋”之碑。追赠尚书令,谥号“忠献”,配享宋英宗庙庭。宋徽宗时追封魏郡王。

5、包拯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

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中国历代君王

1 上古时代

炎帝 神农氏

黄帝 轩辕氏

少昊 金天氏

颛顼 高阳氏

帝喾 高辛氏

帝挚 高辛氏

唐尧 放勋

虞舜 重华

2 夏

太康

仲康

少康

不降

孔甲

3 商

太丁

外丙

中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廪辛

康丁

武乙

文丁

帝乙

帝辛

4 周

4.1 西周

西周

周文王 姬昌

周武王 姬发

周成王 姬诵

周康王 姬钊

周昭王 姬瑕

周穆王 姬满

周共王 姬繄扈

周懿王 姬囏

周孝王 姬辟方

周夷王 姬燮

周厉王 姬胡

周宣王 姬静

周幽王 姬宫湦

4.2 东周

东周

周平王 姬宜臼

周桓王 姬林

4.2.1 春秋

周庄王 姬佗

周厘王 姬胡齐

周惠王 姬阆

周襄王 姬郑

周顷王 姬壬臣

周匡王 姬班

周定王 姬瑜

周简王 姬夷

周灵王 姬泄心

周景王 姬贵

周悼王 姬猛

周敬王 姬匄

周元王 姬仁

周贞定王 姬介

周哀王 姬去疾

周思王 姬叔

周考王 姬嵬

周威烈王 姬午

4.2.2 战国

战国

周安王 姬骄

周烈王 姬喜

周显王 姬扁

周慎靓王 姬定

周赧王 姬延

周惠王

5 秦

秦昭襄王 嬴则

秦孝文王 嬴柱

秦庄襄王 嬴楚

秦始皇 嬴政

秦二世 胡亥

秦三世 子婴

6 汉

6.1 西汉

汉高帝 刘邦

汉惠帝 刘盈

汉高后 吕稚(太后称制)

汉少帝 刘恭

汉少帝 刘弘

汉文帝 刘恒

汉景帝 刘启

汉武帝 刘彻

汉昭帝 刘弗陵

昌邑王 刘贺

汉宣帝 刘询

汉元帝 刘奭

汉成帝 刘骜

汉哀帝 刘欣

汉平帝 刘衍

孺子 刘婴

更始帝 刘玄

6.2 新朝

新朝 王莽

6.3 东汉

汉光武帝 刘秀

汉明帝 刘庄

汉章帝 刘炟

汉和帝 刘肇

汉殇帝 刘隆

汉安帝 刘祜

汉少帝 刘懿

汉顺帝 刘保

汉冲帝 刘炳

汉质帝 刘缵

汉桓帝 刘志

汉灵帝 刘宏

汉后少帝 刘辩

汉献帝 刘协

7 三国

7.1 魏

魏武帝 曹操 (为追谥,生前未即位)

魏文帝 曹丕

魏明帝 曹睿

魏少帝 曹芳 (邵陵厉公)

高贵乡公 曹髦

魏元帝 曹奂

7.2 蜀汉

汉昭烈帝 刘备

汉后主 刘禅

7.3 吴

长沙桓王 孙策

吴大帝 孙权

吴废帝 孙亮

吴景帝 孙休

吴末帝 孙皓

8 晋朝

8.1 西晋

宣帝 司马懿

景帝 司马师

文帝 司马昭(以上三帝为追谥,生前未即位)

武帝 司马炎

惠帝 司马衷

怀帝 司马炽

愍帝 司马邺

8.2 东晋

元帝 司马睿

明帝 司马绍

成帝 司马衍

康帝 司马岳

穆帝 司马聃

哀帝 司马丕

海西公 司马奕

简文帝 司马昱

孝武帝 司马曜

安帝 司马德宗

恭帝 司马德文

8.2.1 十六国

8.2.1.1 成汉

(成)景帝 李特

(成)武帝 李雄

(成)哀帝 李班

(成)幽公 李期

(汉)昭文帝 李寿

(汉)末主 李势

8.2.1.2 汉(前赵)

(汉)光文帝 刘渊

(汉)昭武帝 刘聪

(汉)隐帝 刘粲

(前赵)刘曜

8.2.1.3 后赵

后赵

明帝 石勒

海阳王 石弘

武帝 石虎

义阳王 石世

新兴王 石尊

石鉴

石祗

8.2.1.4 前凉

武公(明王) 张轨

元公 张实

成王 张茂

忠成公(文王) 张骏

敬烈公(桓王) 张重华

哀公 张耀灵

威王 张祚

敬悼公(冲王) 张玄靓

悼公 张天锡

8.2.1.5 后凉

懿武帝 吕光

隐王 吕绍

灵帝 吕纂

建康公 吕隆

8.2.1.6 西凉

武昭王 李暠

李歆

李恂

8.2.1.7 南凉

武王 秃发乌孤

康王 秃发利鹿孤

景王 秃发傉檀

8.2.1.8 北凉

建康公 段业

武宣王 沮渠蒙逊

哀王 沮渠牧犍

8.2.1.9 前燕

襄公 慕容廆

文明帝 慕容皝

景昭帝 慕容儁

幽帝 慕容暐

8.2.1.10 后燕

成武帝 慕容垂

惠愍帝 慕容宝

昭武帝 慕容盛

惠文帝 慕容熙

8.2.1.11 西燕

慕容泓

威帝 慕容冲

段随

慕容觊

慕容望

慕容忠

慕容永

8.2.1.12 北燕

惠懿帝 高云

文成帝 冯跋

昭成帝 冯弘

8.2.1.13 南燕

献武帝 慕容德

末主 慕容超

8.2.1.14 夏

武烈帝 赫连勃勃

平原王 赫连昌

昌定王 赫连定

8.2.1.15 前秦

苻洪

景明帝 苻健

厉王 苻生

宣昭帝 苻坚

苻宏

哀平帝 苻丕

高帝 苻登

末主 苻崇

8.2.1.16 后秦

武昭帝 姚苌

文桓帝 姚兴

末主 姚泓

8.2.1.17 西秦

宣烈王 乞伏国仁

武元王 乞伏乾归

文昭王 乞伏炽盘

末主 乞伏慕末

8.2.1.18 冉魏

武悼天王 冉闵

8.2.1.19 代国

拓跋猗卢

拓跋普根

拓跋始生

平文帝 拓跋郁律

惠帝 拓跋贺傉

炀帝 拓跋纥那

烈帝 拓跋翳槐

昭成帝 拓跋什翼犍

8.2.1.20 吐谷浑

吐谷浑

参见吐谷浑首领列表

9 南北朝

9.1 南朝

9.1.1 宋

武帝 刘裕

少帝 刘义符

文帝 刘义隆

太子 刘劭

孝武帝 刘骏

前废帝 刘子业

明帝 刘彧

后废帝 刘昱

顺帝 刘淮

9.1.2 齐

高帝 萧道成

武帝 萧赜

郁林王 萧昭业

海陵王 萧昭文

明帝 萧鸾

东昏侯 萧宝卷

和帝 萧宝融

9.1.3 梁

武帝 萧衍

临贺王 萧正德

简文帝 萧纲

豫章王 萧栋

武陵王 萧纪

元帝 萧绎

闵帝 萧渊明

敬帝 萧方智

宣帝 萧言

明帝 萧岿

后主 萧琮

9.1.4 陈

武帝 陈霸先

文帝 陈蒨

废帝 陈伯宗

宣帝 陈顼

后主 陈叔宝

9.2 北朝

9.2.1 北魏

道武帝 拓跋珪

明元帝 拓跋嗣

太武帝 拓跋焘

南安王 拓跋余

文成帝 拓跋浚

献文帝 拓跋弘

孝文帝 元宏

宣武帝 元恪

孝明帝 元诩

幼主 元钊

孝庄帝 元子攸

长广王 元晔

节闵帝 元恭

安定王 元朗

孝武帝 元攸

9.2.2 东魏

孝静帝 元善见

9.2.3 西魏

文帝 元宝炬

废帝 元钦

恭帝 拓跋廓

9.2.4 北齐

文宣帝 高洋

废帝 高殷

孝昭帝 高演

武成帝 高湛

后主 高纬

安德王 高延宗

幼主 高恒

范阳王 高绍义

9.2.5 北周

文帝 宇文泰

孝闵帝 宇文觉

明帝 宇文毓

武帝 宇文邕

宣帝 宇文赟

静帝 宇文衍

10 隋

隋文帝 杨坚

隋炀帝 杨广

隋恭帝 杨侑

隋秦王 杨浩

隋越王 杨侗

11 唐

唐高祖 李渊

唐太宗 李世民

唐高宗 李治

武后 武曌(太后称制)

武周圣神皇帝 武则天

唐中宗 李显

唐殇帝 李重茂

唐睿宗 李旦

唐玄宗 李隆基

唐肃宗 李亨

唐代宗 李豫

唐德宗 李适

唐顺宗 李诵

唐宪宗 李纯

唐穆宗 李恒

唐敬宗 李湛

唐文宗 李昂

唐武宗 李炎

唐宣宗 李忱

唐懿宗 李漼

唐僖宗 李儇

唐昭宗 李晔

唐哀帝 李拀

11.1 南诏

南诏

11.2 渤海国

渤海高王 大祚荣

渤海武王 大武艺

渤海文王 大钦茂

大元义

渤海成王 大华兴

渤海康王 大嵩璘

渤海定王 大元瑜

渤海僖王 大言义

渤海简王 大明忠

渤海宣王 大仁秀

大彝震

大虔晃

大玄锡

大玮瑎

大諲撰

12 五代十国

12.1 五代

12.1.1 后梁

太祖 朱温

末帝 朱瑱

12.1.2 后唐

庄宗 李存勖

明宗 李亶

闵帝 李从厚

末帝 李从珂

12.1.3 后晋

高祖 石敬瑭

少帝 石重贵

12.1.4 后汉

高祖 刘知远

隐皇帝 刘承佑

12.1.5 后周

太祖 郭威

世宗 柴荣

恭帝 柴宗训

12.2 十国

12.2.1 吴越

(904年-978年)

太祖 钱鏐

世宗 钱元瓘

成宗 钱弘佐

忠逊王 钱弘倧

忠懿王 钱弘俶

12.2.2 闽国

(909年-945年,当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太祖 王审知

嗣王 王延翰

惠宗 王延钧

康宗 王昶

景宗 王曦

殷帝 王延政

12.2.3 荆南

荆南(南平)

(906年-963年)

武信王 高季兴

文献王 高从诲

贞懿王 高宝融

荆南侍中 高保勖

荆南侍中 高继冲

12.2.4 楚国

楚国

(907年-951年,创立者马殷实际自897年开始地方割据)

武穆王 马殷

衡阳王 马希声

文昭王 马希范

废王 马希广

恭孝王 马希萼

马希崇

12.2.5 吴国

(904年-937年)

太祖 杨行密

烈宗 杨渥

高祖 杨渭

睿帝 杨溥

12.2.6 南唐

(937年-975年)

烈祖 李升

元宗 李璟

后主 李煜

12.2.7 南汉

(917年-971年)

高祖 刘岩

殇帝 刘玢

中宗 刘晟

后主 刘鋹

12.2.8 北汉

(951年-979年)

世祖 刘旻

睿宗 刘钧

少主 刘继恩

英武帝 刘继元

12.2.9 前蜀

(907年-925年)

高祖 王建

后主 王衍

12.2.10 后蜀

(934年-965年)

高祖 孟知祥

后主 孟昶

13 宋

13.1 北宋

宋太祖 赵匡胤

宋太宗 赵光义

宋真宗 赵恒

宋仁宗 赵祯

宋英宗 赵曙

宋神宗 赵顼

高太后 宣仁太后高氏(太后垂帘)

宋哲宗 赵煦

宋徽宗 赵佶

宋钦宗 赵桓

13.2 南宋

宋高宗 赵构

宋孝宗 赵眘

宋光宗 赵淳

宋宁宗 赵扩

宋理宗 赵昀

宋度宗 赵禥

谢太后 谢道清(太后垂帘)

宋恭帝 赵显

宋端宗 赵昰

赵昺

14 辽

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

辽应天后 述律平(太后称制)

辽东丹王 耶律倍

辽太宗 耶律德光

辽世宗 耶律阮

辽穆宗 耶律璟

辽景宗 耶律贤

辽萧太后 萧绰(萧撒葛只)

辽圣宗 耶律隆绪

辽兴宗 耶律宗真

辽道宗 耶律洪基

天祚帝 耶律延禧

15 西夏

太祖 李继迁

太宗 李德明

景宗 李元昊

毅宗 李谅祚

惠宗 李秉常

崇宗 李乾顺

仁宗 李仁孝

桓宗 李纯佑

襄宗 李安全

神宗 李遵顼

献宗 李德旺

末帝 李睍

16 金

金太祖 完颜阿骨打

金太宗 完颜晟

金熙宗 完颜亶

海陵王 完颜亮

金世宗 完颜雍

金章宗 完颜璟

卫绍王 完颜永济

金宣宗 完颜珣

金哀宗 宛颜守绪

金末帝 完颜承麟

17 元

元太祖 铁木真 (成吉思汗)

元睿宗 拖雷 (监国)

元太宗 窝阔台

马乃真后 (称制)

元定宗 贵由

海迷失后 (称制)

元宪宗 蒙哥

元世祖 忽必烈 (薛禅汗)

元成宗 铁穆耳 (完泽笃汗)

元武宗 海山 (曲律汗)

元仁宗 爱育黎拔力八达 (普颜笃汗)

元英宗 硕德八剌 (格坚汗)

泰定帝 也孙铁木儿

天顺帝 阿速吉八

元文宗 图帖睦尔 (札牙笃汗)

元明宗 和世剌

元宁宗 懿璘质班

元顺帝 妥懽帖睦尔 (元惠宗)(乌哈图汗)

18 明

明太祖 朱元璋,年号洪武

明惠帝 朱允炆,年号建文

明成祖 朱棣,年号永乐 (庙号初为明太宗)

明仁宗 朱高炽,年号洪熙

明宣宗 朱瞻基,年号宣德

明英宗 朱祁镇,年号正统/天顺

明代宗 朱祁钰,年号景泰

明宪宗 朱见深,年号成化

明孝宗 朱佑樘,年号弘治

明武宗 朱厚照,年号正德

明世宗 朱厚熜,年号嘉靖

明穆宗 朱载垕,年号隆庆

明神宗 朱翊钧,年号万历

明光宗 朱常洛,年号泰昌

明熹宗 朱由校,年号天启

明思宗 朱由检,年号崇祯

18.1 顺

李自成,年号永昌

18.2 大西

张献忠,年号大顺

18.3 南明

福王 朱由崧,年号弘光

唐王 朱聿键,年号隆武

桂王 朱由榔,年号永历

19 清

清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清太宗 爱新觉罗皇太极c

清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年号顺治,通称顺治皇帝

清圣祖 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通称康熙皇帝

清世宗 爱新觉罗胤禛,年号雍正,通称雍正皇帝

清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通称乾隆皇帝

清仁宗 爱新觉罗颙琰,年号嘉庆,通称嘉庆皇帝

清宣宗 爱新觉罗旻宁,年号道光,通称道光皇帝

清文宗 爱新觉罗奕詝,年号咸丰,通称咸丰皇帝

清穆宗 爱新觉罗载淳,年号同治,通称同治皇帝

清德宗 爱新觉罗载湉,年号光绪,通称光绪皇帝

清逊帝 爱新觉罗溥仪,年号宣统,通称宣统皇帝

忠懿的代表作品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忠懿的代表作品有哪些、忠懿的代表作品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