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铜器代表作品,如何辨别新旧铜器?
一般新的铜器肯定有光泽阿,发绿就是生锈了,你不会说的是文物吧 一、远看整体感觉,有无古风 二、近看锈色、器形、纹饰、铭文、铸造披缝、工艺特点等是否合古时之规矩 用这些方法鉴定青铜器实际很困难,造假者一般根据以上诸项造假,时常以假乱真。
因此,要求鉴定者必须深谙古时的青铜器知识并有接触青铜器真品的经历,还要靠总体的素养去把握。鉴定者之间相互也会产生重大的分歧,所以必须找名家或行家进行确认,最好是此类器物的收藏大家或者是考古学者。不要找搞艺术类人去鉴定,除非他的专长就是青铜器。如果你有青铜器需要鉴定,可以发些图片上来,要求是各个角度的全方位的,包括正面、侧面、底面、内里、耳部、足跟、足底,以及纹饰特写、铭文特写、工艺痕迹特写等诸多方面。但是,鉴定图片和鉴定真实器物本身存有差距,因此最好是亲自上手进行鉴定。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
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其比例不同,造出的产品不同,用途也不同。春秋时期的《考工记》对此总结道
“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青铜器在类别上,可以分为食器、乐器、水器、酒器、兵器等。夏商周的青铜器的中,食器最多,主要的类型有鼎、鬲、甗、簋、簠、盨、敦等。酒器的主要类型有爵、角、斝、觚、觯、兕觥、尊、卣(yǒu) 、盉(hé) 、方彝(yí) 、勺等;水器用于盛水,主要的类型有罍 (léi)、壶、盘、匜(yí)、瓿(bù)、盂、鉴等;乐器主要有铙、钟、镈;兵器中,主要有钺、戈、矛、剑等。
商周时的青铜器是怎么做出各种复杂的花纹的?
谢邀,题主所问复杂花纹,应该是指图一中那种细腻繁复的镂空花纹吧,如果确实如此,这的确是一种在当时来说很先进的青铜铸造技术——失蜡法!
我是阳Sir,深耕考古,言之有物,欢迎关注
失蜡法铸造的器物,以战国时期楚国的两件器物最为典型:
一件是淅川下寺的云纹铜禁,
一件是曾侯乙墓的青铜尊盘。
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云纹铜禁”,长131cm,宽67.6cm,禁中间的长方形用来置物;禁的四周则是十二个立体龙形,龙角龙尾均作浮雕装饰;在其底部四角和四周,还有12个踞伏的怪兽充当器足。
看过国家宝藏的朋友们,应该对这件来自河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并不陌生,它是目前所知我国失蜡法铸造工艺最早的铸品之一。
除了这件“云纹铜禁”,曾侯乙墓中的“青铜尊盘”也丝毫不逊色,其装饰更加瑰丽,工艺也更加精湛,同样是失蜡法铸造的杰出代表物。
曾侯乙“尊盘”,顾名思义它正是由“尊”和“盘”两件器物组合而成的,这样的组合器物在曾侯乙墓中并不少见,譬如曾侯乙“鉴缶”,就是由在外部的“鉴”与内部的“缶”所组成。
好了,我们把这个“尊盘”拆开看一看:
这是上部的“尊”,口部呈喇叭形,值得注意的是,在其口沿处附加有高低两层精细繁缛的透雕纹饰,在其颈部则有四条镂空的龙形雕饰,腹部和圈足同样有变体盘龙纹装饰。
这是下部的“盘”,同样在口沿部、唇、耳部、腹部和蹄足上,都大量装饰有透雕的蟠蛇纹及龙纹。
这里,简单说一下范铸法与失蜡法的区别,如图所示:
其实,两者最大的一个区别就在于模具,范铸法为泥,而失蜡法则是蜡模,别小看只是一个泥一个蜡的区别。
这不仅关乎到器物表面的光洁程度,也在于其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而且不受器物造型的限制,几乎可以制作出任何想要的器型!
总结下就是:
1.范铸法的外范一般会分成数块,而且范块之间会有小缝,因此铸造的器物表面会有铸缝,器底一般不进行打磨,仔细观察就能看得到;
但是失蜡法铸模不需要开模,而且也不用分成数块,所以器表光洁度较高。
2.范铸法的模和范都只能用一次,因此铸造不同器物,都需要再重新制作制作内模和外范,虽然后期有了印模制范,但工序还是比较复杂。
而失蜡法用低熔点的蜡作为模具,极大地简化了制模的工艺,从而提升了青铜铸造效率。
3.范铸法即便产生分铸法、印模制范法,想要铸造带有镂空工艺的器物,还是非常困难的,而失蜡法则不然,因为蜡模可以融化,所以特别适合纹饰繁缛的器物。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铭文特征特点?
春秋战国青铜器上出现整篇刻上去的铭文,但原刻的文字是当青铜器脱范不久科的,因古时无钢刀,就用小轮子在铜器上琢磨出来的,所以字体比较光洁,只有琢磨痕,而无刀痕。
宋代以后很多在没有铭文的青铜器上春秋战国青铜器上出现整篇刻上去的铭文,但原刻的文字是当青铜器脱范不久科的,因古时无钢刀,就用小轮子在铜器上琢磨出来的,所以字体比较光洁,只有琢磨痕,而无刀痕。宋代以后很多在没有铭文的青铜器上作伪铭纹,作伪铭纹是用刀刻的,一笔要刻上好几刀,往往会留下刀刃的痕迹夏商周时期青瓷器特点及代表作?
商代是原始青瓷器的初创时期,器类和造型多与同时期的印纹硬陶和陶器相一致,也有少数原始青瓷器是模仿同时期的青铜器造型,计有尊、罍、钵、罐、高柄豆、盆、壶等。器物上部内外均施釉,釉汁厚薄不均,多见青绿色和青黄色。瓷胎上的纹饰多是拍压而成,主要有方格纹、篮纹、叶脉纹、锯齿纹、弦纹、网纹和附加堆纹等。
西周、春秋是原始青瓷大发展的时期,器物种类除仍烧制商代常见的尊、罍等外,增加了带盖罐、碗、盘、盂、盉等饮食用具。瓷胎较为细腻,釉色还是以青绿色为主,并有少量的豆绿色和黄绿色。器型多数较为规整,胎体厚薄适中。拍印纹饰以方格纹、弦纹为主,其次为云雷纹、人字纹和席纹等。
为什么要创造金文?
金文是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其主要记录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如著名的毛公鼎有497个字,记事涉及面很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金文,是指汉字的一种书体名称,指的是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朝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末期,下至秦灭六国,约8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 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