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梁实秋有哪些作品被写入课本?
- 奠定梁实秋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地位的作品是哪一部?
- 梁实秋是哪里人?
- 你来风里雨里我去接你原文?
- 彰显梁实秋独特创作个性的事?
- 余生虽晚的意思?
- 《雅舍》中作者梁实秋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雅舍”的?
梁实秋有哪些作品被写入课本?
《鸟》、《雅舍》、《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原名梁治华,字实秋。中国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
梁实秋不仅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着作,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着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而且是中国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中国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第一人。
奠定梁实秋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地位的作品是哪一部?
《雅舍小品》是奠定梁实秋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地位的一部作品;是一系列散文和随笔的合集。
附:
梁实秋,名洽华,北京人,着名的散文家和翻译家。1927年,与徐志摩等人创办《新月》刊物,是“新月社”最早的成员之一。
主要作品:《雅舍小品》、《实秋杂文》、《槐园梦忆》
译着:《莎士比亚戏剧集》、《英国文学选》、《世界名人传》
梁实秋是哪里人?
梁实秋原籍浙江余杭,生于北京。作家、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抗战胜利后任北平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1949年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同年到台湾,任代理台湾编译馆馆长,1950年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先后兼系英语系主任。 主要着作:《英国文学史》、《英国文学选》 ,译有《莎士比亚全集》、《咆哮山庄》等。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另有《梁实秋自选集》。
你来风里雨里我去接你原文?
这段话完整句子是:“一个朋友说: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我最赏识那种心情。”来源于梁实秋的《送行》。
意思是:送行是人生中少不了的一件事,但我不愿意送人,亦不愿意别人送我。所以,我觉得你离开的时候,我不去送你,但是你来的时候,无论风雨再大,我都会去接你这种做法和心情是最好的。
梁实秋的《送行》:
梁实秋原名梁治华,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余杭)人。
《送行》是梁实秋的作品之一,出自《雅舍小品》。《雅舍小品》初版于1949年,收集了小品散文34篇;续集于1973年出版,收集作品32篇;三集于1982年出版,收集作品37篇;四集于1986年出版,收作品40篇。四集合订本亦于1986年出版,共收文章143篇。
《雅舍小品》是梁实秋的一部散文作品集,篇篇精致,优雅、幽默、有趣,常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浑然天成,会心一笑中品味社会百态。
彰显梁实秋独特创作个性的事?
梁实秋散文的艺术个性,表现在他那独特的文调。阅读梁实秋的散文,不难发现作者在自觉追求声韵音节的效果。他的散文,不讲究排偶,但于参差不齐之中寓有整齐排偶之笔;不拘于格律,但有时也自然有平仄的谐调和声韵的配合,读起来朗朗上口,保持了适当的节奏之美。
余生虽晚的意思?
意思是我生得也晚。
余:我,生指出生,余生也晚的意思是:我生得也晚.多为自谦.
表示自己没有赶上某个时代或某件事情,有点遗憾的意思.造句:唉!余生也晚,没有见过毛主席他老人家啊!
“至于苏杭,余生也晚,没赶上当年的旖旎风光。”出自梁实秋的文集《梁实秋中短篇作品》中的《忆青岛》。
《雅舍》中作者梁实秋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雅舍”的?
偶因怀乡,谈美味以寄兴;聊为快意,过屠门而大嚼。—梁实秋,一九八四年九月十一日甲子中秋,在台北这是一本适合在深夜读的书为何推荐大家深夜里面读这本书呢?有两个原因:
其一,深夜心静,看到某个片段或许更容易产生共鸣,是为梁先生所言:谈美味以寄兴怀乡;
其二,深夜人饿,看到某个片段或许会分泌出更多的口水,更有代入感,是为梁先生所言:过屠门而大嚼。
首先呢,是梁先生所言:偶因怀乡,谈美味以寄兴。有人问梁先生:您为什么对美食特有研究?梁先生好生惶恐,只好据实回答:只因我连续吃了八十多年,没间断。初看梁先生的回答很幽默,也很实在,但看完全书后,我感觉到得了一丝遗憾和怀念,何故遗憾?是为老先生数十年飘零海外,虽说吃了八十多年,但在老先生的后半生,家乡的美食却再也没有机会品味。纵观全书,老先生很多次抱怨在台湾无法吃到地道的家乡口味,例如在谈到金华火腿这部分的时候,老先生是这样写的:
台湾气候太热,不适于制作火腿,但有不少人仿制,结果不是粗制滥造,但是腌晒不足急于发售,带有死尸味;幸而无尸臭,亦是一味死咸,与\家乡肉\无殊。有一次得到一只真的金华火腿,瘦小坚硬,大概是收藏有年。菁清持往熟识商肆,老板奏刀,砉的一声,劈成两截。他怔住了,鼻孔翕张,好像是嗅到了异味,惊叫:\这是道地的金华火腿,数十年不闻此味矣!\他嗅了又嗅不忍释手,他要求把爪尖送给他,结果连蹄带爪都送给他了。他说回家去要好好炖一锅汤吃。
何故怀念?是为老先生连续吃了八十多年,幼时同与父母吃,后同与友人吃,而今放眼望去,故人凋零不知有几,纵观全书,老先生谈美味以寄兴,故人离去,至今怀思。例如老先生怀念先君的片段:
对于酒,我有过多年的体验,第一次醉是在六岁的时候,侍先君饭于致美斋楼上雅座,(北京煤市街路西)窗外有一棵不知名的大叶树,随时簌簌作响,连喝几盅之后,微有醉意,先君禁我再喝,我一声不响地站在椅子上舀了一匙高汤泼在他的两截衫上。随后我就倒在旁边的小木炕上呼呼大睡,回家之后才醒。我的父母都喜欢酒,所以我一直都有喝酒的机会。
初读于此,不禁莞尔,而后回味,不想竟至于泪目,
所谓至亲,终有一别,我们,会怎么怀念呢
,不敢去想,只有珍惜当下。书中还有梁老先生年轻时候的轶事,也是满满的怀念:
我的同学王化成先生,扬州人,幼失恃,赖故氏抚养成人,故善烹调,化成耳濡目染,亦通调和鼎鼐之道。化成官外交部多年,后放葡萄牙公使历时功成甚久,终于任上。他公余之暇,常亲操刀俎,以娱嘉宾。狮子头为其拿手杰作之一,曾以制作方法见告……狮子头是雅舍食谱中重要的一色。最能欣赏的是当年在北碚的编译馆同仁萧毅武先生,他初学英语,称之为“莱阳海带”,见之辄眉飞色舞。化成客死异乡,墓木早拱矣,思之怃然!
梁老先生温润风雅,但老先生所着《雅舍谈吃》并不仅仅包括精致的菜品,同时也有许多颇接地气的描写,例如老先生在谈到吃相的时候有这样一段描写:
从前我在北方家居,邻户是一个治安机关,隔着一堵墙,墙那边经常有几十口子在院子里里进膳,我可以清晰的听到“呼噜,呼噜,呼——噜”的声响,然后是“咔嚓!”一声。他们是在吃炸酱面,于猛吸面条之后咬一口生蒜瓣。
初读于此,满满的烟火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古老的北京四合院,看着周围的北京土着大嚼特嚼,深感老先生所言:聊为快意,过屠门而大嚼。梁实秋先生的作品自然简约,作风恬淡雅朴。若我为了结尾而贸然总结,总是担心败了老先生温润风雅的书风,所以,思来想去,还是觉得细细地品味生活,品味美食最为中肯。最后,借用老先生的一句话《菜根谭》所谓
“花看半开,酒饮微醺”
的趣味,才是最令人低徊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