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韩翃的代表作品,清明节的祭祀都有哪些习俗?
清明是一部古老民风的诗意长卷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风情,都浸润在诗词歌咏的长卷之中。清明更是如此。《全唐诗》中,涉及有“清明”“寒食”意蕴的作品凡335首,《全宋词》中,更达520首之多,典雅生动、诗意如画、历久弥新。
清明是一部古老民风的传承史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起于西周。唐以后,人们将拜扫祭祖作为寒食节仪范,因寒食节就在清明的前两日,时人遂将拜扫祭祖延至清明。有宋以来,清明节寒食节渐渐合二为一。而清明节的时令又与农历三月三古老的上巳节时间临近,因此,清明节逐渐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习俗。清明节的习俗中既有寒食、祭扫的习俗,又继承了上巳节踏青游春的习俗。
清明是一阙慎终追远的婉约词
当浩荡春风送来熙和暖意,绵绵春雨洗清天地浮尘,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留下了无数美妙的诗意华章,一首首、一阙阙以清明为主题的经典诗词,穿越浩瀚时空浮现眼前。或祭祖寻根,或咏叹离别,或踏青游春……有诗的清明节让传统文化更显厚重,毕竟,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之所至,往往发而为诗、为词,既助雅兴,又丰富了节日文化内涵。
清明是一幅异彩纷呈的风俗画
沿波讨源,溯流而上,一幅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风情画以诗词的形式铺陈开来。有遥寄哀思之悲情,又有踏青、赏花、荡秋千之游兴,又有寒食、插柳、放风筝之旧俗,复有游春、雅集、赛诗会之雅趣……发轫于悠远历史深处的清明诗词文化,为探索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清明文化风俗,提供了清晰的历史线索。诗意清明里,吟咏踏歌的先贤诗人款款走来、闪现于眼前……
清明是一壶芬芳浓郁的杏花酒
春雨、愁绪、酒家……最合祭拜祖先、追思故人的情愫。“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朝大诗人杜牧感时伤事的《清明》,堪称清明景物韵律诗画魁首。南宋杨万里看到春风吹绿的野草,淹没了去岁的小径,梨花重又新生,感慨万千,遂作《寒食上冢》:“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于是,万般情愫便婉结成一怀“愁”绪出来。
清明是一曲寄情山水的交响乐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宋代吴惟信的这首《苏真堤清明即事》勾勒了一幅寻春、赏春、享春,留恋春光至日暮,意犹未尽踏青游的美妙图画。清明节亦名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绽蕊吐绿、游春踏青的好时节,文人墨客岂能不吟咏抒怀呢!宋代程颢携酒踏青,走进芳原绿野,寄情山水,留下《郊行即事》:“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明代王磐沉醉在莺唱、鲜花、绿野、杨柳、佳人笑的春色里,留下《清江引·清明日出游》:“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透露了时人寒食禁火、踏青赏花、荡秋千的风俗线索。清人郑板桥清明踏青,随口“画”出《春词》一曲:“春风,春暖,春日,春长,春山苍苍,春水漾漾。春荫荫,春浓浓,满园春花开放……”全文用67个“春”字,描尽踏青好风光。
清明是一座缅怀先贤的高士碑
《灵石县东北三十五里神林晋介之推祠》:“古人有至心,不在狷与忍。国禄既弗加,吾身可以隐……”明末大儒顾炎武诗赞先贤介子推“功成不必在我”的高士情怀。介子推是春秋高士,辅佐重耳十九载功成复国、称霸春秋,避国禄于山野焚死柳下,晋文公重耳晓谕全国,每年这日禁忌烟火,吃寒食,亲戴柳以记子推,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唐人韩翃的《寒食》诗,记载了汉唐延续的寒食、取新火的习俗。“春来日日困春酲,徂岁如驰得我惊。山寺馈茶知谷雨,人家插柳记清明。”宋陆游的《春日》和宋陈允平的《琐窗寒》(禁烛飞烟,东风插柳,万家千户),都记载了“清明插柳”的风俗,而此时的“清明插柳”已经与“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白首”祈福迎祥的春天新希望联系在一起了。“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人高鼎之《村居》是吟咏风筝的绝唱,随鼓荡春风寄情一纸鸢、一轴线,放飞心情、放飞希望、放飞梦想……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习俗。“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在《红楼梦》里,曹雪芹借探春写的《风筝》诗,写出了清明放风筝旧俗和风筝断线时的惆怅,感叹人生无常。
清明是一个风花雪月的情人节
《诗经·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天里,在三月三日郑国的上巳节,少男少女游春相戏,互结情好的情景宛若浪漫的诗剧:溱河,洧河,春来荡漾绿波。少男少女,手执兰草游乐。姑娘说:“去看看?”小伙道:“已去过。”“请你再去陪陪我!”洧河那边,少男少女,互相调笑戏谑,送一支芍药订约。彼岸芍药,花赋深情,歌咏了这个春天的节日,记下了人们的欢娱,咏叹了纯真的爱情。有民俗学者考释:发轫于上巳节的清明节,是最早的情人节,比西方瓦伦丁情人节早了数百年。难怪杜甫踏歌而吟《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清明是一次曲水流觞的赛诗会
《兰亭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凡四十一人,在山阴(今绍兴)兰亭畅游水畔、祈福雅集。当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名士们曲水流觞即兴赋诗。雅集共赋诗37首,汇成《兰亭集》,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乘酒兴作序……于是,“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自那年的三月三日起,惊艳千载……而清明雅集,遂成士林传统。
诗意清明里,无论是追念先人的悠悠哀思,还是勘破生存与死亡的豁达豪迈,抑或是踏青赏花游春的喜悦欢愉,诗意、哲理、激情皆澎湃其间,总之,带给我们的都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文化传承。
(作品原创版权,图片来自网络)
寒食是什么意思?
寒食是民间的一个纪念介之推的节日,在寒食这一天人们不动烟火,不吃热饭。
寒食发源:据历史文献记述: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避开祸乱而逃亡他国长达十九年,重臣介子推自始至终追随着上下、不弃不离;乃至“割股啖君”。重耳奋发图强,变成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追求利禄,与妈妈隐居绵山,晋文公以便迫其下山相遇而一声令下放火烧山,介子推果断不下山、最后被火焚而死。晋文公念及贤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一声令下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严禁吸烟寒食,以寄追思,这就是“寒食”的来历。
你还记得哪一首有关清明节的古诗词?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和清明有关的诗词,流传千古,是一首人们耳熟能详的诗。
说起和清明有关的古诗词,太多了,数不胜数。还有一首宋代黄庭坚的《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封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宋代诗人黄庭坚笔下的《清明》风
格较为独特,另类,在万物复苏,春草繁茂,桃李盛开的清明时节,野田荒冢,却是一片凄凉,另人哀愁的景象。雷声惊天动地,惊醒了蛰伏的龙蛇,春天雨水充足,郊外原野上的草木长的很柔嫩。
人乞祭余骄妾妇,
士甘焚死不封侯。这句诗引用了春
秋时的典故,齐人在坟前乞求祭品充饥,反而在妻妾面前夸耀有富人请他喝酒。与此相反,晋国志士介子推不贪公候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悠悠千载,贤愚混杂,谁是谁非,最后都是被掩埋在长满野草的荒坟中。这正是诗人有感而发,在他看来,无论贫富贵贱,最终都是一掊黄土与蓬蒿共一丘。在他的这首诗中将《孟子》中一位喜欢夸耀虚荣的齐国人与坚守气节的介子推相比较,形成了鲜明对比。用这个典故来告诉人们做人要向介子推那样刚正不阿受人敬重
清明节上坟祭奠是华夏民族流传千古的古老传统。因而,古往今来的诗人写下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诗篇。多年以来,清明已是祭奠的清明,扫墓的清明,踏青的清明,也是诗歌的清明。
历史上南阳出现过多少名人?
作为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南阳的历史名人可以说是灿若群星,据统计,仅二十四史里面记载的南阳历史名人就达800多人。他们都曾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去认识一下其中的几位。
百里奚
百里奚,春秋楚国宛邑(今河南南阳)人,秦穆公时贤臣,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又称“五羖大夫”。
在主持秦国国政期间,百里奚“谋无不当,举必有功”,辅佐秦穆公倡导文明教化,实行“重施于民”的政策,并内修国政,外图霸业,开地千里,称霸西戎,使秦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为秦国最终统一中国奠定了牢固基础。
百里奚是历史名城南阳涌现出的杰出人物之一,据记载,百里奚去世后,秦国不论男女都痛哭流涕,连小孩子也不唱歌谣,正在舂米的人也因悲哀而不发出相应的号子。在当时其贡献是多方面的,在历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张释之
张释之,字季,汉族,堵阳(今河南方城)人,西汉法学家,法官。
汉文帝时,张释之捐官出仕为骑郎,十年未得升迁,后经袁盎推荐,任为谒者,因向文帝陈说秦汉兴亡之道,而补任为谒者仆射,累迁公车令、中大夫、中郎将等职。后升任廷尉,严于执法,当皇帝的诏令与法律发生抵触时,仍能执意守法,以执法公正不阿闻名。时人称赞“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
张释之祠,又名张公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西关释之路西段北侧,是纪念西汉文帝时着名廷尉张释之的祠堂,1979年列为方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阴丽华
阴丽华,南阳郡新野县(今河南新野)人。光武帝刘秀原配,东汉第二任皇后,春秋时期名相管仲后裔,汉明帝刘庄的生母。
新莽末年,天下大乱,刘秀亦于家乡起兵。昆阳之战后,刘秀于宛城迎娶阴丽华为妻。东汉建立后,阴丽华受封贵人。建武十七年(41年),刘秀封阴丽华为皇后。汉明帝即位后,尊阴丽华为皇太后,共在位二十四年。永平七年(64年)正月二十日(3月1日),阴丽华崩逝,享年六十岁。同年二月初八,与刘秀合葬于原陵,谥号“光烈”。
阴丽华是中国历史上皇后谥号制度之第一人,自此以后皇后谥号为帝谥+本谥成为历代定制,沿用至唐初,长达六百年。邓禹
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东汉初年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第一位。
邓禹年轻时曾在长安学习,与刘秀交好。更始元年(23年),刘秀巡行河北,邓禹前往追随,提出“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的方略,被刘秀“恃之以为萧何”.邓禹协助刘秀建立东汉,“既定河北,复平关中”,功劳卓着。
刘秀称帝后,封邓禹为大司徒、酂侯。后改封高密侯,进位太傅。永平元年(58年)去世,谥号元侯。
黄忠
黄忠,字汉升,南阳人。东汉末年名将。本为刘表部下中郎将,后归刘备,并助刘备攻益州刘璋。
公元219年,黄忠在定军山一战中阵斩曹操部下名将夏侯渊,升任征西将军,刘备称汉中王后改封后将军,赐关内侯。次年,黄忠病逝,谥曰刚侯。
黄忠在后世多以勇猛的老将形象出现于各类文学艺术作品中,《三国演义》里,刘备称汉中王后将其封为五虎上将之一,而黄忠的名字在中国也逐渐成为了老当益壮的代名词。
文聘
文聘,字仲业,宛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
本来是荆州刘表的大将。刘表死后,其子刘琮降曹操。文聘初不随见曹操,直至曹操召聘相见,问其何以迟,文聘表示自己不能保全土境,愧于见人。曹操被这份忠臣臆下之情所感动,先呛然而誉之,仍旧让他守卫江夏,使其典北兵、镇荆江。文聘也不负曹操所望,守御荆城之际,多次引兵阻遏关羽之师,攻其辎重,烧其战船,立下莫大之功,成为曹操倚为屏障的大将之一,威名远播。
后又多从征讨,累封后将军,新野侯。曹叡即位之初,文聘在江夏击退了孙权的进攻。死后追谥曰壮。
邓艾
邓艾,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军事家、将领。其人文武全才,深谙兵法,对内政也颇有建树。本名邓范,后因与同乡人同名而改名。邓艾多年在曹魏西边战线防备蜀汉姜维。
公元263年他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最后他率先进入成都,使得蜀汉灭亡。后因遭到钟会的污蔑和陷害,被司马昭猜忌而被收押,最后与其子邓忠一起被卫瓘派遣的武将田续所杀害。
邓艾在战争中目光远大,见解超人,具有难得的战略头脑。其偷渡阴平一役,堪称中国战争史上历次入川作战中最出色的一次,已作为军事史上的杰作而载入史册。
岑参
岑参,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於成都。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相信南阳的小伙伴们上学时都学过他的诗吧。
范晔
范晔,字蔚宗,顺阳(今河南南阳淅川)人,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
范晔才华横溢,史学成就突出,其《后汉书》博采众书,结构严谨、属词丽密,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范晔墓位于河南省淅川县老县城(今老城镇)南35千米埠口街的东侧,共有9座墓冢,被称为“范氏九冢”.
铁铉
铁铉,字鼎石,邓(今河南邓州)人,铁铉性情刚决,聪明敏捷,其才干深得明太祖朱元璋器重,朱元璋赐给他“鼎石”的字。建文帝即位后,铁铉升任山东参政。
靖难之变时不肯投降造反夺位的燕王朱棣,并召集溃败的士兵坚守济南,多次击溃燕军,使朱棣“从此南伐不敢再取道济南。”
在朱棣夺位后,铁铉被施以磔刑,时年37岁。后人尊敬其忠义不屈,在各地建立铁公祠来纪念他。南明朝廷追赠他为太保、加谥号忠襄,清乾隆时重新谥为忠定。
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落花是花开还是花落?
谢邀。
“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落花”是花开还是花落?这样描写有什么寓意和暗示吗?
这句诗出自诗圣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七绝,也是杜甫一百多首七绝中最好的作品。在格律诗范畴中,特别是在五律、七律之中,杜甫的成就,无人可匹敌。就好像李白的古风,其他诗人都只能望洋兴叹,绝无超越的可能。李杜这两个人,一仙一圣,霸占了中国古诗两大分类的顶峰,让人高山仰止。
而在互相交错的领域,就各有长短了。比如在七绝、五律中,李白的意兴酣畅,灵感纵横,可与杜甫一争,七律就明显要逊色一些。而杜甫在七律的领域内堪称王者,但在七绝中,相对来说比李白、王昌龄就要精品少一些。
杜甫七绝,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就是《绝句》和这首《江南逢李龟年》,另有名句的是《赠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还有就是“黄四娘家花满蹊”了。笼统的来说,真正的翘楚就是“两个黄鹂鸣翠柳”和“落花时节又逢君”。
以前在讲绝句文法的时候,曾经说过《绝句》这首诗。绝句两联都是绝世名对,但都是并肩对,于整诗来说,缺乏对仗的灵活性。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绝句非常的工整、漂亮。这种写法,我们称之为“四扇屏”,是初学者最喜欢使用,却是最流俗,最容易写坏的方式。
什么叫“四扇屏”?四句话,一句一景,看上去精致漂亮,缺乏内部逻辑联系,景色描写也没有轻重之分,写诗的时候很容易陷入平庸、油滑的创作思维。这种手法写出来的作品,基本上都是缺乏思维走向、情感冲突的作品。
初学者一定要尽量避免。
当然,诗圣的写景确实精致、唯美,即便是四幅风景摆在面前,也能让人心旷神怡之后去追寻创作背后诗人的心态,进一步发掘作品的内部联系和含义。
不过这是名家作品,好看得让人上心,特别是乾隆皇帝对这首作品的超凡喜爱,让《绝句》家喻户晓具有了可能性。
单看诗本身,《江南逢李龟年》的意境沧桑,在对人类共情的表达,打动读者层面上来说,是要远远高于《绝句》的。
岐王府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首作品,既是杜甫最后的七绝,也是杜甫最好的七绝——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它具有了盛唐诗歌的典型特色,字词简明易懂、情感冲突明显、意蕴深远而击中人心。
这是一首平起不入韵,押平水韵“十二文”部的七言绝句。其中第三句的“江南好风景”是“平平平仄仄”的变格,称作“鲤鱼翻波”。这个都在以前的文章或者专栏都讲过,这里就不再复述。
诗的内容也不复杂,我们只需要稍稍了解一下背景,就能读通这首七绝,也很容易被杜甫所表达的诗意所感动——因为他所表达的正是我们任何人都逃不过的人类共情。
诗圣在人生的最后一年,还在江南流浪。不过当时的“江南”是指湖南地区。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了在成都的靠山,南下至夔州,在都督柏茂林的关照下,过了两年安稳日子。这两年也是他创作的黄金时期,诗歌技法已经完全成熟,经典作品层出不穷。
随着年事已高,因了“落叶归根”的思想,杜甫在768年踏上回乡之旅。可惜时势动荡,生活也陷入困境,两年之间一直在岳阳到潭州(长沙),潭州到衡州(衡阳)之间往返(投靠亲戚),最终于770年在小船上病逝。
而在去世之前,他意外地碰到了一位老朋友——李龟年。
李龟年是开元间长安著名的音乐家、歌唱家,深得唐玄宗恩宠。贵妃游园、李白写清平调、李龟年演唱、玄宗亲自吹笛伴奏,是盛世大唐最传奇和香艳的画面。李龟年也因此名动天下,被称为“乐圣”,受到皇亲贵胄的热烈追捧。
而开元年间的杜甫,因为家境无忧,年少聪敏,受到各种文化艺术的熏陶。他年轻又文采飞扬,在长安王爷权臣的府邸也是来去自如,是座上常客。迎来送往,觥筹交错之际,自然与李龟年有了交集。
731年,杜甫离开长安,四处游历,家道也渐渐中落,直到755年安史之乱后才谋到个左拾遗的官位。而此时唐玄宗已经入蜀,杨贵妃惨死马嵬坡,正所谓树倒猢狲散,宫中伶人也各自飘零。随后唐肃宗自立,玄宗被尊为太上皇,日子并不好过,自然也无法顾及李龟年了。
那个曾经站在王朝最高殿堂歌唱的李龟年,也不得不卖唱为生,四处流离。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八年,诗圣、乐圣生命中的最后一年,两个人奇迹般地在江南相遇了。
所以这首诗题目就是《江南逢李龟年》。之后没多久,两人相继去世,一个旧时代完全结束了,盛唐的光辉也就逐渐黯淡下去。
“岐王府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晚唐之前的诗好懂,在于字词平常,明白简单。这两句就是回忆两人四十年前时常相会的境况。“岐王”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精通音律;崔九是崔涤,是玄宗宠臣。这两人当时是京城文化娱乐的中心,文人才子经常在他们的府邸聚会,谈诗宴乐。两人的地位尊贵,也是有一定档次的文人才能受邀的,杜甫就是其中之一。而他和李龟年的相识,就是在这些聚会中。
这里不仅交待了杜甫、李龟年四十年前的朋友关系(正宗的老友),也将我们的思绪瞬间带入这两人相互对视的回忆中去。那是一个多好的时代啊,谈文论乐、吟诗作赋、激扬文字、指点乾坤、夜夜欢歌、不醉不归。我们能看到杜甫和李龟年苍老的容颜焕发出年少时的光芒。
回忆是美好的,现实呢?是残酷的。但是时间是无情的,大自然是无情的,并不会因为我们的苍老就改换了颜色。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正是风景极好的春天啊,我们在这暮春又相遇了呢。寥寥数言,只字不提个人境况,话里话外却是言语无数。
毕竟,天下动乱日久,我们是乱世飘萍,居然还能活着,居然还能相遇,在这马上就要逝去的春天,意外地看到了老朋友,回忆起共同的荣光,四十年的沧海桑田,人间巨变,也不过如此吧。
有很多朋友读这首七绝,读出悲伤来。可我却读出一丝老朋友重逢的欣慰来。
你看,好的诗歌,随着读者的心态不同,会生发出不同的情感枝丫。但是这些都是人类共情,我读出来的,你有一天也会读出来,你读出来的,我可能下次也能读出来。
唯有书写人类共情的作品,才能长存。唯有在不同人心中幻化出不同感情,契合不同读者心灵的作品,才会广为传唱。
你读出悲伤落魄来,那么“落花”当然就意义广阔,熟悉杜甫生活背景的人,必然联想到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贫病漂泊,既迎合了实景描写,又无限扩张了诗歌背景,无形中加深了诗句的厚重,让悲伤的人更加悲伤。
但是我读出欣慰来,那么“落花”在这里就是落花,仅仅代表了暮春时节,即便改成“花开时节又逢君”,我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毕竟前面的交待已经跨越了四十年的时事沧桑,“落花”与“花开”于我对诗意的理解和想象不会起到多大不同的影响。
所以你说用“落花”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寓意和暗示?得看读者自身的心态和历史知识范围。
读不读得出“落花”的涵义,都不影响这首作品的成色。
这是杜甫最好的一首七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