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文学代表作家作品,文学作品的作家有近代的当代的和现代的?
中国文学史上的断代划分和中国历史的断代划分是相一致的,也就是说它以中国历史的断代划分为基础。中国历史把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称为近代史;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现代史;1949年至现在为当代史。与此相一致,文学史上对文学作品和作家的划分如下:
1,近代文学—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一时期(1840—1919)的文学。它是以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买办作为历史背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是谴责小说,著名作家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研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等,其内容主要批判清政府及社会一切丑恶现象。
2,现代文学—从五四运动到建国前(1919—1949)的文学,是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文学。这一时期的作家和作品很多,代表性的有鲁迅的小说,散文和杂文;矛盾的小说《子夜》;曹禺的话剧《雷雨》,《日出》;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巴金的《《激流三部曲》,艾青,臧克家等诗人的现代诗,以及解放区和根据地的作家作品,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丁玲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贺敬之等创作的歌剧《白毛女》等。
3,当代文学—建国后至现在(1949—现在)的文学作品,著名作家和作品有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浩然的《艳阳天》;姚雪垠的《李自成》;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等,以及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伤痕文学和改革开放后的文学作品,代表性的有莫言的《蛙》,陈忠实的《白鹿原》等。
鲁迅是否否定自身民族及文化?
这是一个非常可笑的问题。但是我们必须很严肃地予以回击。
因为近年来出现了一股反动的恶势力,他们企图扰乱中国的历史,否认中国历史上的伟大成就。他们不仅为汉奸和卖国贼翻案,破坏中国人民心中长期以来形成的正确的历史观和爱国主义思想,从而煽动中国人罔顾礼义廉耻去当汉奸、卖国;他们还攻击中国历史上的英雄和伟大人物,企图击倒中国人心目中的光辉形象,从而造成中华民族自身民族感的缺失和茫然,削弱中华民族的内在凝聚力,从而最终从文化和历史层面上击倒中国人,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清代学者龚自珍告诉我们:“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就是这个道理,全体中国人务必提高警惕,不要给这股恶势力以任何可乘之机。
回到问题本身,首先鲁迅从未否认自身民族及文化!
鲁迅是民国时期最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因此这样一个标志性人物成为某些恶势力的攻击目标也是意料中的事情。这些人把历史中的片段断章取义地拿出来,隔断历史,对伟人进行攻击。看似有理,实际上却错误百出。比如他们把当时的废除汉字运动单独拎出来攻击鲁迅,指责鲁迅企图否认自身民族和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罪人。这样的观点让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信以为真,因此我在这里对此做一个详细的介绍,还原历史、厘清事实。
废除汉字运动是十九世纪末以后五十余年间,中华民族饱受落后,贫穷之苦、长期被侵略掠夺之下,大批的文人志士开始反思其根源,通过中西文字的对比,他们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腐败是因为旧的传统文化在作祟;而旧传统文化之所以这样顽固是因为汉字。因此拯救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废除旧文化,而废除旧文化的当务之急则是废除汉字。
这一运动的发起者和支持者主要是一大批在国外流过学,思想比较激进,对中国传统封建礼教比较排斥的爱国人士。这些人包括:谭嗣同、钱玄同、陈独秀、吴玉章、鲁迅、刘半农、瞿秋白、蔡元培、胡适、傅斯年等等。
当然在今天我们的客观地分析之下,我们必须承认这场运动确有不足之处:中国的传统文化确有其需要改革之处,但是这场运动错误地把中国近代积弱、任人宰割的境况,归罪于汉字,把汉字当做是一种阻碍中国现代化的障碍。
此外汉字也确实存在一些弊端,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大量的字书写困难,不利于交流,但是这种弊端在当时被放大了,这也是实情。
在历史长河中,十九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一个长期积弱、民族自信心低落的时期。这批接触到西方先进理念的爱国人士,正是出于拳拳爱国之心,正是因为爱之深责之切所以对中国的旧的封建理念及其中的代表-汉字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他们的出发点无可厚非!他们的探索也从未停止!
后来在这批人当中,当时旅苏的中共党人瞿秋白、吴玉章、林伯渠等人通过研究苏联远东地区的拉丁化文字改革运动,在二十年代的中国远东边区的十万中国工人中发起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一九三五年十二月,蔡元培、鲁迅、郭沫若、茅盾等688人提出《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正式在中国推广新文字,这就是后来的汉语拼音方案的雏形,简称“北拉”,一直到一九五八年最终的汉语拼音方案正式推行。
1964年5月,中国文改会发表了《简化字总表》。收字2274个。随后向全国推广。与之伴随着的就是汉语拼音方案。但是在几十年的探索当中,研究人员逐渐发现中国不适合用拼音文字,因为在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同音字和同音词, 因此这些同音字词只能用汉字来区分。所以拉丁字母只能当汉字的辅助音标,不能取代汉字的书写。目前中国已放弃拉丁化改革,但是客观地评价,在实际生活中,作为辅助的汉语拼音已经成为中国人文字交流和教学中非常有用的部分,它不仅便于记忆,而且在汉字的推广和扫盲运动中充当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从这一点出发,废除汉字运动可谓功不可没。
最后让我们再次回顾当时的历史条件,我们除了对当时勇于改革探索的革命先驱致以崇高敬意之外,我们更应该看到他们勇于同封建制度及其产物决裂的决心,而不是纠结于一时的对错或纷争。可以说如果没有当时的这一场运动,就不会有今天的简化字和汉语拼音,更不会有今天的文明和创新。
鲁迅之所以被称为文学巨匠,是因为鲁迅本人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在世界文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所以鲁迅的这一称号,无可厚非。这也是我个人的看法。
以下是题外话:现在有一部分人动辄把某些人的一点微不足道的成绩拿出来跟鲁迅相比,这其中就包括一些所谓的诺奖获得者和所谓的科普人士。对于这些人,我只能说,如果你们非要自不量力与鲁迅相比,你们充其量不过是小路上的灰尘,不要照见一点阳光就以为自己可以飞上蓝天!
中国优秀作曲家有谁?
1.刘炽
代表作品:《祖国颂》《英雄赞歌》《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的祖国》等。
2.雷振邦
代表作品:《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只有山歌敬亲人》《怀念战友》等。
3.王洛宾
《青春舞曲》《在那遥远的地方》等。
4.
《渔家姑娘在海边》《绒花》《边彊的泉水清又纯》《难忘今宵》等。
5.施光南
《在希望的田野上》《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多情的土地》《祝酒歌》等。
6.傅庚辰
《地道战》《红星照我去战斗》《映山红》《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红星歌》等。
7.吕远
《克拉玛依之歌》《西沙.我可爱的家乡》《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牡丹之歌》等。
8.谷建芬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思念》《绿叶对根的情意》《滚滚长江东逝水》《那就是我》《歌声与微笑》等。
9.徐沛东
《大地飞歌》《亚洲雄风》《我热恋的故乡》《我像雪花天上来》等。
10.印青
《走进新时代》《当兵的历史》《西部放歌》《江山》《天路》《在灿烂的阳光大》等。
白毛女作者介绍?
诞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歌剧《白毛女》,曾打动了无数人的心弦,在中国歌剧史上留下了传奇一幕。在解放战争中,《白毛女》对动员民众、改造国民党军俘虏起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可谓是:“书生一支笔,可抵百万兵。”歌剧《白毛女》的作者除了广为人知的贺敬之、丁毅外,还有一个人却鲜为人知,严格说,他才是《白毛女》的原创,他是李满天。李满天原名李春芳,又名涓丙,笔名林漫,1914年出生在甘肃临洮县洮阳镇线市街。1942年,在《晋察冀日报》担任记者的李满天,依据河北平山县一带流传的“白毛仙姑”的故事,最先写出了小说《白毛女人》。
还有一位作者,他是马可,1944年底参加《白毛女》的创作和演出。
还有一说,诗人邵子南是歌剧《白毛女》剧本的第一执笔者,也是后来叙事长诗《白毛女》的作者。
茨威格的三位大师写了谁?
《三大师》论述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斯妥耶夫斯基。
《三大师》作者是斯蒂芬·茨威格。本书以“凝炼、浓缩和准确”为原则,怀着炽烈的热情,运用犀利的笔法和浓烈的色彩,塑造了“一个巴尔扎克人物,一个狄更斯形象,一个陀思妥耶夫斯基性格”。
在《三大师》中,茨威格把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看做是叙事文学的天才,是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他在论述他们时,不是泛泛而谈,面面俱到,而是紧紧抓住他们最本质量重要的,是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东西,是他们各自生活和创作中举之则目张的纲。
在《三大师》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篇幅最长的一篇,也是茨威格怀着强烈的激情写成的。一九一六年二月八日,他在致赫·黑塞的信中称,这本书凝聚着他三年的劳动和心血。
这三位小说家中的每一位都有自己的领域。巴尔扎克是社会的世界,狄更斯是家庭的世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和万有的世界。把这几个领域相比较便显出了它们的差异,但从不能用价值判断来重新解释这种差异,或者以个人的好恶去强调一个艺术家的民族因素。
这三篇文章都以作品的理解为前提:它们不是入门,而是升华,觉淀和提炼。因为高度凝炼,它们只能是萨尔茨堡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种必要的缺欠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这篇文章里使他感到特别遗憾,他的分量像歌德一样,就是最广阔的形式也无法能加以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