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代表作品,高阳的历史小说和金庸小说一样值得看吗?
高阳的书远远不及金庸,无论作品影响力,社会反响,还是文学价值,以及所达到的同类作品高度都差着后者好几条街,简直不可同日而语,高阳的历史小说着重于清末这个特殊时期,往往受时代所限,眼光狭窄看不到世界大势,中国未来,只能在几个小人物中兜兜转转,文笔再好又有何用?胡雪岩就是一例,当初我是看过电视剧才关注小说原著的,结果一看之下大失所望,老实讲还比不过大陆改编的电视剧呢!对了,记得九十年代图书市场上突然掀起了一股某某大传全传之类的历史作品,也分不清是小说还是什么历史读物,本着普及中华历史知识的目的骗了巨多读者的热情和钱包,这都是拜高阳之功,又学到了什么呢,杜撰历史演义历史甚至戏说历史,看那上面的内容学历史简直不要太荒唐,误人子弟莫此为甚!正经历史知识又有几人愿意了解?这一点高阳可比二月河,这二位把一部清史稿从头捋了个遍,不知造就了多少清吹岁月,旖旎时光,多年后孩子们居然问出了我大清这么伟大,为什么洪秀全孙中山非要要推翻它的无知言论,这一切疯狂清吹的背后始作俑者就是高阳等的历史小说,并被作为一杆大旗牢牢插在一代青年人的心中,这些作品宣传了封建帝王将相士农工商都是怎样的自律爱民为国捐躯,仿佛是在嘲笑人民的无知,不懂得我大清百姓幸福喜乐国泰民安,把阻塞民智当做了一大功德去大加赞赏,把人民抗争当做了洪水猛兽去拼命诋毁,总之清朝就是好,胆小如鼠谦恭媚外是为了挽救国家,轻举刀兵血肉相加是为了解放民众,什么革命什么进步统统都是不识好歹给脸不要脸,试问这样的作品有什么价值可言?还远不如武侠小说来的直截了当,就是娱乐大众而已,不用上纲上线到了国计民生的地步
超好看的历史剧和电影有哪些推荐?
一篇旧文,贴在这里分享一下吧。
国的古代史简直太灿烂辉煌了,值得我们去学习去了解。很多朋友都说过,历史很难学,还有出身文科的筒子也表示历史完全记不住,对此小谢想说,历史学不好,说明电视剧看的太少了!下面小谢将根据朝代顺序挑选出一些能够代表朝代特色的历史剧!
大秦帝国
现有三部,裂变,纵横,崛起。小谢只看了裂变,感觉从人物刻画,故事结构,文史常识来看,都是很贴近历史的,服装发饰颜色都很符合历史正剧的特色。场面恢宏大气,群演场面很大,不得不叹一句,良心剧越来越少了。好几个地方看得我涕泗横流,“赳赳老秦”一开口, 我就忍不住要哭了。。。
先秦时期只有周天子,没有皇帝,直到秦始皇自称始皇帝,秦始皇是千古第一帝,秦朝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楚汉传奇
这部剧有些略显单薄,虽然名为楚汉传奇,但是真正突出的不过几个主人公,人物符号化很明显。但我父王大人表示非常特别好看,因为他对秦汉转折时期并不太了解,对很多细节人物从没听说过。
小谢表示,全篇最不爽的就是项羽,感情戏多就不说了,我西楚霸王的重瞳呢?这部剧作为了解秦汉风云时代值得一看,毕竟表现同时期的作品没有比这部更好的了。
楚汉传奇剧照
汉武大帝
从汉景帝年间开始叙述,一直到武帝暮年。这个时代本来就是朝代之初君强臣强的时代。贾谊晁错,卫青霍去病,司马迁周亚夫,金屋藏娇,床头捉刀人···汉代的祭祀,礼仪,服侍,妆容····展现的是一个时代的风貌。这部剧是国产历史剧的巅峰。然而配乐叫人很是···无法形容,不懂神乎其神的背景音乐是否想搞事情。
其实汉代可书可讲的帝王也有很多,《美人心计》所选取的朝代跨度也很不错,以窦太后视觉,从惠帝开始,吕后临朝,到文帝继位,景帝驾崩,直至武帝时期,但可惜美人心计中心并不是讲政治。另有一部《母仪天下》也不错,从王政君视觉,历经西汉七朝,可惜也是后宫戏。
汉武大帝剧照
三国演义
认真说起来,这部剧只是小说翻拍,算不得历史正剧,但贵在制作严谨,选角之符合堪称逆天,到现在曹操关羽张飞吕布诸葛王司徒,我只认这一版的。小说并不能代表历史,所以三国演义千万不能当史实去看,但这部经典电视剧总会让人觉得这就是史实,小谢私以为这就是成功巨作的魅力!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就是三国的精髓吧。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林俊杰的歌就是这么唱的。史实如此,没毛病!汉献帝后让位于曹丕,曹家从刘家夺来的天下,数年后被司马家族重蹈覆辙,司马家族灭了曹魏,进入西晋时期。
三国演义剧照
胡笳汉月
也叫《北魏传奇》,一共七部。每部一个故事,主要讲的是北魏时期。也就是历史上的北朝。这部剧还有宁静哦,真是历史大戏扛把子!
关于南北朝的电视剧真的是不多,所以只能用这部来凑数了。当然,还有兰陵王,属于北朝晚期,关于南朝的电视剧没找到。琅琊榜大概可以算是吧,从剧情中推断是南朝梁。元嘉草草,封狼居胥,步步生莲,衣冠南渡,三十面首,这些没有导演去拍真的很可惜,推荐云海孤月的书《南北朝那些事》,历史爱好者应当喜欢。像小谢这样喜欢南北朝乱世的应该不多吧?
北魏传奇剧照
隋唐演义
历来乱世出英雄,隋唐时期都快被说烂了,成名的英雄人物也都家喻户晓。插一条好笑的事,昨晚小谢在楼下吃面,店主家两个孩子在背历史,一个问另一个李渊是谁?另一个想了半天,说是李世民的儿子,我当场就快喷饭了。特别想说,孩子,你不要这样死记硬背了,还是电视剧看的太少啊!
杨坚篡位,灭亡了北朝南朝的政权,建立隋朝,李渊起兵反隋,建立唐朝,隋朝短暂而绚丽,唐初恢弘而浪漫。上天将无数的英雄豪杰都扔在了同一时代。手动点赞富大龙隋炀帝,这是小谢最喜欢的帝王,隋炀帝。
隋唐演义剧照
贞观之治
曾经有人说看唐朝应该去看《大明宫词》,我表示很惊讶,大明宫词是部电视剧,能间接性反应唐朝生活,将唐朝的浪漫表现的淋漓尽致。但毕竟不是历史剧,想认真了解历史的筒子千万别被蒙蔽了。看唐朝历史还是应该看《贞观之治》。唐朝也就贞观开元和天宝前期称得上是大唐盛世,安史之乱后,唐朝走上下坡路。
很喜欢这部剧的调色,看起来古意盎然,还有光和影的应运,让身在长安的我心旌摇摇。
贞观之治剧照
问君能有几多愁
实话说这部一般,因为剧情过于狗血,三角恋情节严重,简直不能叫做历史剧。但写宋朝的,近些年的拍摄的,居然也就这一部,为毛没人拍大宋呢?表示很不懂,难道大宋只能拍包青天和大宋提刑官吗?宋朝能拍的太多了,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檀渊之盟,靖康之耻,精忠报国,崖山一劫 ·····历史的长河那么广阔,为什么要纠结于李后主和赵匡胤的私人情感呢?
虽然我承认娥皇真美,也对赵匡胤和李后主的感情感动的一塌糊涂。十年前的电视剧啊,这么快就一个十年。
李后主
成吉思汗
蒙古人的铁骑曾一度打到欧洲多瑙河附近,拥有空前绝后的强大版图,虽然很多人不认为这是中原政权,也不认可大元王朝。连毛主席都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当年学这诗的时候,我一度认为毛主席他老人家看不起成吉思汗。这部剧最强的地方是,大部分用了蒙古族演员,所以更表现出蒙古人身上的气质。
看这部剧印象最深的不是蒙古人多么顽强多么勇敢,多么坚韧不屈,多么能征善战。而是在成吉思汗弥留之际,无数个镜头切换,他从暮年一点点变得年轻变得弱小,伸出双臂向他母亲跑去。
成吉思汗剧照
其实绝大部分人了解元朝,了解成吉思汗,完全靠的是《射雕英雄传》,射雕英雄传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极好的将宋金元三个王朝结合在一起,贯穿全剧,金老真是高技术水准。
大明王朝1566
其实明朝历任帝王都很有趣,任何一个拉出来都能拍一部传奇至极的电视剧,编剧都不用多编故事情节,因为明朝本身就很有戏剧性。这部剧最近重播了,貌似有大火的征兆,当年播出的时候反映一般,看来好片子还是经得起岁月的沉淀。
当年明月的一本《明朝那些事》点燃了我对明朝的热爱,这个朝代实在太容易被人忽视,但实在是个很强盛的朝代,诞生与灭亡都带有沉重的血迹。而1566只是其中一个章节。嘉靖帝是个很传奇的帝王,海瑞是个更传奇的官员,徐阶张居正戚继光李时珍也都闪现着不同的光彩。国产有深度的良心剧真的不多了,敢于把问题提出来的人也不多了。这部剧不仅在说历史,也在说当下。怕的就是,我们思考了,却只是思考而已。
大明王朝剧照
康熙王朝
满清十二帝每位帝王都有一部电视剧,但论剧情好看,人物形象深入人心的就属康熙王朝吧。毕竟 陈道明的演技在那放着,毕竟关于老歪脖子树那段正论到今天仍然振聋发聩。咱们要是烂一点,大清国就烂一片。你们要是全烂了,大清就会揭竿而起,让咱们死无葬身之地。我不知道这些话对于今日庙堂之人来说,是什么滋味?
康熙时期,是满清最辉煌的时期,关于尼布楚,关于葛尔丹,关于湾湾,很多问题是现在都不敢直面的。现在网上天天骂鞑子误国,历史的真相,有几个人能够说清呢?
以上电视剧是小谢觉得可以代表每个朝代的,国产剧也就历史剧能够拍出气韵来。有很多人记不住朝代顺序,小谢贴出两首简短的诗,保管大家一分钟记牢朝代顺序
第一首: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第二首: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其实历史很有趣,历史记不住,只是说明电视剧真的看太少了!
-----------------劳资是累死的分割线----------------
感谢关注祁门小谢,看电视剧也是涨知识啊!
吹牛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我下乡的樵坪山,在现在的南泉镇境内是座斜向低山,面积达二十七平方公里。山高出好米,油浸米,据说外国政要访渝用樵坪米招待。
听老一辈樵坪人说,樵坪不仅米好,还出大力士。每逢芦霜稻收割,就派人把新米挑下山,到李家沱海棠溪悄悄卖、卖了新米的钱留给各个生产队做储备金。
听陈队长施场长讲,我们觉得不可思议因路程有点远,从樵坪山到李家沱有十多公里;还没算下山的山路路程,更莫说要翻两道山梁到海裳溪了。陈队长石头上磕了烟锅说。
你们莫不相信哟,那时我就像你们样年轻,凌晨鸡叫头道我们就挑着新米上路了。天刚刚亮,我们就经过南泉到堤坎了,走到炒油场岔路口才摸怀里的饭巴坨拿出来吃、吃了又挑起走。
我们到土桥不过九点来钟。就派个街上有熟人的走前面,由他联系各厂矿的家属区,联系好了才一挑挑挑进李家沱。一挑百二三十斤的新米,一个钟头就卖了,那时的人们喜欢吃樵坪米。
我始终不相信。挑长山路,挑个百十斤人就差不多了,但队长场长却说一挑重达百三四。若他们真挑这么多,说明其力气比知青们要大很多,何况他们还要翻老厂的两道山梁到海棠溪。谢谢题主的提问。
残阳余晖3
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为何谋反?
认为天京事变起因于杨秀清“逼封万岁”论者,一般都同意下面的前提:
一是杨秀清向洪秀全“逼封万岁”,选择的时机是在一破江南大营之后。洪秀全面对“逼封”只好暂时答应,为的是拖延时间与石、韦联系请他们勤王诛逆;
二是“逼封万岁”时韦昌辉和石达开都不在天京。“逼封万岁”论者认为这是因为杨秀清嫌他们二人碍事,把他们调离天京,为的是放心挟迫洪秀全让位。
然而本文认为,杨秀清不可能向洪秀全“逼封万岁”,更不可能在韦昌辉、石达开不在天京的情况下谋求天王君位。“逼封万岁”说不成立,纯属子虚乌有!
首先,杨秀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向洪秀全“逼封万岁”。
所谓“万岁”等称号是永安封王时加给“上帝之子”们的尊号。洪秀全作为君主称“万岁”,以下东王杨秀清为九千岁,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依次为八千岁、七千岁、六千岁、五千岁。因为他们是上帝家庭的成员,所以他们才拥有这样的称号。
洪秀全的“万岁”称号有两个涵义。一方面是因为他是太平天国的君主,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是这几位上帝之子中的长者。前者迎合了帝制时代中国人的习惯,而后者如果把洪秀全的“万岁”与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的九千岁、八千岁、七千岁、六千岁、五千岁放在一起考察,应看作是上帝家庭成员的荣誉称号。
从一万岁到五千岁本应按照年龄长幼排列,只是杨秀清借降憧巫术夺取最高宗教权力,因此作为上帝第四子的他就排在了上帝第三子冯云山前面。而萧朝贵借取得天兄下凡的权力和“帝婿”的身份也排在了冯云山之前。
总之“万岁”在永安封王时已有着双重涵义。因此,如果从“万岁”是君主,“千岁”即便是只与“万岁”差一千岁的“九千岁”也仍然是臣这个角度,杨秀清向洪秀全“逼封万岁”,的确是谋反叛逆,违反了帝制时代中国人的政治心理定势。但如果从宗教角度,杨秀清则没有必要向洪秀全的“万岁”地位挑战。从本质上看,他与洪秀全地位相当,都是上帝之子,少一千岁仅是少在了年龄上,更何况他可以借天父下凡凌驾于天王之上。
其实这几位上帝之子的位次是不可更改的,也是不可以补缺或提升的。八千岁萧朝贵与七千岁冯云山死后,后面的韦昌辉和石达开并没有依次递补上去。这也可说明“万岁”与“千岁”的宗教意义。
杨秀清借天父下凡,可以象洪秀全一样自称为“朕”,这说明在太平天国的宗教教义里,是天父、天兄与天王共同治理着地上的“小天堂”太平天国。所以杨秀清完全可以借天父下凡这种制度化的仪式行使君主权力,而且他在实际权力运作中早已使天王成为“虚君”,他大可不必煞费苦心取代洪秀全去做什么“万岁”。
相反,如果杨秀清试图取代洪秀全天王的君位并称“万岁”,他就将面临天国臣民的质疑。因为他毕竟是东王九千岁,是辅佐天王的正军师。所谓杨秀清的部属说“有天王在,恐不能”,这个道理杨秀清自己不会不明白。他不会主动去触犯臣民们的习惯心理,即洪秀全是君主,是天子,是万岁。
相反,许多史料证明杨秀清十分注意维护洪秀全的君主地位。他对天王府的修造亲自垂询布置;虽然掌握最终裁决权,而仍然保留向洪秀全“请旨”的程序。他多次借天父下凡劝诫洪秀全,其中对他为君之道的期望颇多。杨秀清一方面架空天王权力,另一方面还刻意维护天王的君主威信,这说明杨秀清深知自己权力再大,在臣民心目中仍然是臣。
尽管他本人依靠智慧,把握机会架空了洪秀全,但他知道在臣民心中,他的权力终究来自于天王的授予,即李秀成所说“东王天王实信,权托太重”,仍然是天王授予他正军师权力的。可见杨秀清若夺天王君位,必须解决臣民习惯的忠君心理定势。而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其次,杨秀清不会选择一破江南大营之后作为“逼封万岁”的时机,也不会为了使自己的纂位行动顺利实施,而把韦昌辉与石达开都调出天京,以便于挟迫洪秀全。
一破江南大营会战确实是杨秀清时代太平天国的一次重大军事胜利,但并非可被杨秀清视“为己功”的一次胜利。参加会战的两大兵团统帅石达开与秦日纲都不是东王的心腹,而是天王的支持者与同情者。
杨秀清本人倚仗的实力基础是林凤样、李开芳的北伐军,这支部队已于一年前在北方覆灭了。杨秀清此时根本没有实力保证他“逼封万岁”,他还需要等待机会和时间培养忠诚于己的心腹部队。
一破江南大营就其本身军事意义而言也仍然是东线战场的一个阶段性胜利,只是暂时把清军驱逐出天京外围罢了。以杨秀清的政治抱负,他在定都不久即派出自己的王牌部队北伐北京,足以证明杨秀清绝非甘于偏安的人物,他怎么会以为仅仅在天京外围驱逐了向荣就“无外忧”了呢。所以杨秀清即使真的“逼封万岁”,也不会选择这时作为机会。
至于杨秀清把石达开、韦昌辉都调出天京,他真的会认为天京城里没有了这两个人,他就可以逼迫洪秀全就范安全实现纂位吗?从“逼封万岁”论者的材料看,杨秀清在自己的东王府内部召集部属商量这件事,都有“有天王在,恐不能”这样的公开反对意见,更何况地位尊崇、手中已经有了一定军事实力的韦昌辉和石达开呢?杨秀清难道不担心他在逼迫洪秀全就范后,手握重兵的韦昌辉和石达开会立刻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向他挑战吗?
他既然知道韦、石二人是他谋逆篡位的最大障碍,为什么偏偏还要把他们放出天京城?他完全可以借天父下凡捏造罪名,即使不除掉他们,也至少暂时以某种方式消除他们的影响,这样洪秀全岂不更授首让位?
更难以解释的是,如果杨秀清敢于冒挑起内战的危险执意篡位,向洪秀全等摊牌,那他为什么不先保护好自己呢?在天京事变发生前,他把自己最得力的两个宗亲杨辅清、杨义清派到江西作战川,远离天京,一旦有变,他将何以自保?精明的政治家、精于权术的杨秀清难道真的想不到这些吗?
唯一合理的解释只能是,杨秀清不可能“逼封万岁”激起天京事变。自从北伐军覆灭,杨秀清的实力基础大大削弱;而石达开在西征战场湖口战役的辉煌胜利和随后在江西的开疆拓土,使洪秀全支持者的实力,尤其是军事实力有了实质性的扩张。
杨秀清虽可以采用交叉换位的方法使石达开等频繁调动于东西战场,但他已无法直接干预石达开对江西基地军政事务尤其是人事的安排。这说明在杨秀清膺主政治的铁幕之下,已经出现了地方实力派的萌芽。石达开在东征前以岳父黄玉昆代自己主持江西事务,就是明显例证。
再有超凡魅力的个人权威也离不开军事力量的支持。杨秀清在实力己消彼长的条件下,有什么资本向洪秀全“逼封万岁”!
那么杨秀清在一破江南大营会战后即派韦昌辉到江西作战,派石达开到湖北前线作战,秦日纲则继续在天京外围镇江、句容一带进行军事行动,是有意识地把他们调出天京,好放心“逼封万岁”吗?
本文认为,杨秀清之派出韦昌辉与石达开其实仍然在继续他过去分而治之,对统帅混合编队的策略。他惟恐石达开在江西的势力逐步稳固会形成一个针对自己的离心策源地,而严峻的战争形势又迫使他不得不继续重用石达开。于是他想出一个分而治之的计策,那就是派地位高于石达开的北王韦昌辉到江西督军,而派石达开到湖北前线,以防久踞武昌的韦俊效法石达开在江西的榜样。这或许才是杨秀清把韦昌辉、石达开分别外放江西、湖北的用心。
杨秀清或许认为,他们二人各自指挥不熟悉的部属,特别是很少出京的韦昌辉还没有走过这么远,一定会想办法协调、消化与江西石达开部将们的关系。杨秀清或许想借此一箭双雕。他还派出自己的兄弟杨辅清、杨义清也率队进人江西,或许一方面可监视韦昌辉,另一方面抑制石达开在江西的势力。
所以,东王杨秀清并不是要把韦昌辉、石达开调离天京为他“逼封万岁”制造机会。因此本文认为,杨秀清并未刻意制造机会“逼封万岁”。他无意也无实力向洪秀全及其支持者们摊牌激化矛盾,促成毁灭自己的天京事变。
那么“逼封万岁”的说法这样流传深远,从太平军当时的承相李秀成,到清朝文人,均如是陈述且深信不疑,又是为什么呢?既然杨秀清没有“逼封万岁”,那他为什么长期蒙受着这一叛逆恶名受到后世史书的口诛笔伐呢?看来,有这样一个精心罗织的罪名以谣言的方式传播开来。那到底又是谁把这个罪名罗织到杨秀清身上呢?
【“祥说近代史”问答团队】
电视中有哪些好笑的穿帮镜头?
热播剧《山河令》穿帮频频出现,小风扇、手机、无人机肆虐我就忍了,你这到处复制粘贴,算怎么回事?
《山河令》第一个穿帮镜头:大哥,手机收一收,收一收,拍戏呢温客行和周絮正在大街上的一幕,本来一切气氛很好,可是这个躲在屋里的大哥,趁人不注意,摸出手机刷一刷,别以为你藏得够深,透过窗户缝隙我也能看到你。
《山河令》第二个穿帮镜头:我说,这剧组也真是不容易,这位大哥,你哪里裂开不好,非得……药人也是人呀,好歹穿个布全的裤子呀,这开裂个大洞,裂哪里不好,非得裤裆裂开,好尴尬!
《山河令》第三个穿帮镜头:周絮大哥,你这小风扇哪里来的总觉得镜头哪里不对劲,周絮你这小风扇过分了啊。
张成岭就在旁边站着,你这小风扇藏在自己衣袖里,徒弟怎么想?
《山河令》第四个穿帮镜头:这剧中的替身真多啊,女配角阿湘都有替身这一秒阿湘英姿飒爽,武艺高强,看起来美轮美奂,非常漂亮。谁知道突然间切了一个近镜头。
这是为大姐?还是,是一位大哥?谁能告诉我,他到底是谁?
《山河令》第五个穿帮镜头:无人机你哪里来的这古代那会有这么高的科技水平吗?无人机突然就这样闯了出来,好好的古装剧一下子变成科幻了啊!
《山河令》第六个穿帮镜头:镜头完全一样啊,这些人从开始到最后,都在这里没动啊这是刚开始的时候,召集天下英雄讨伐恶贼。注意几位大佬的站位。
多年以后,又讨伐鬼谷,这几位大的门派掌门人,连站位都没有变过。我就想弱弱地问一句,这么久了,不带移动的吗?
还有更过分的,远处,那波人,是真人吗?完全就是电脑P的啊。
《山河令》第七个穿帮镜头:复制粘贴的神奇操作来来来,大家来找一找,镜头中总共有几个本体。是不是很多都是分身。
还有这个镜头。这群演缺到这种地步了吗?都是复制粘贴。
《山河令》第八个穿帮镜头:温客行,扇子哪里来的?温客行,掉落悬崖,两个手乱挥,生无可恋。
下个镜头一出来,温客行又拿出一把扇子,难道这扇子是穿越的,突然出现在手里?扇子肯定想,让你死也要死得优雅一点。
《山河令》第九个穿帮镜头:两人夺剑,手势瞬移这一秒,温客行抓在上面,周絮抓在下面。
谁料,几秒钟不到,温客行的手又跑到下面去了,周絮的手又挪到上面去了,你两个这是在过家家吗?
《山河令》第十个穿帮镜头:群演大哥,认真点,好不好这段镜头,也不知道拍了多少次,群演大哥一个个累的,你看那手上打沙包,哎呦,哎呦,跟个女人似的,这是打沙包,还是摸沙包啊。
大哥,咱们稍微认真点好不?
黄马褂到底有多少特权?
在清代,皇帝出门有许多“内大臣”和“御前侍卫”随从,这些人全要穿“行褂”,帽后戴孔雀翎,还要佩刀(最挨近皇帝的严令不许佩刀)。根据史料记载,这些内大臣和御前侍卫所穿的行褂全部用明黄色的绸缎或纱(一般冬天穿绸缎,夏天穿纱)制成,没有花纹和彩袖。 他们所穿的这种“行褂”就被称作“黄马褂”,清代典制里有时也称“黄褶”。例如《清会典》、蒋良骐的《东华录》和高士奇的《扈从东巡日录》里就都曾记做“黄褶”。
在《清会典事例.侍卫处.仪制》中记载:后扈前引大臣一二等侍卫升级新补者,岁于十二月行文内务府,支领缘貂朝衣端罩,豹尾班侍卫支领蟒袍;恭遇巡幸,支领黄马褂。
这里要说明的是,“明黄”就是“淡黄”,是当时帝王专用的颜色,一般贵族或宫妃只能用“金黄色”(即“深黄色”),平民最多只能用“杏黄色”(也即“红黄色”)。“明黄”在这里是最名贵的,除皇帝外,只有为皇帝服务的人才特许服饰明黄色。因此一般说来,这种马褂是天子近侍的服装。
“赏穿黄马褂”与前面所讲的内大臣和御前侍卫所穿的黄马褂不同,前者是由于职务关系而穿的,如果职任解除,不做御前侍卫或内大臣,黄马褂就不能再穿。所以这种黄马褂也叫做“职任马褂”,满洲话为“秃山褂子”。而“赏穿黄马褂”则没有这方面的限制,它可以在一切庄重或典重的场合穿著;必要时,甚至可以见官大三级,方便行事。
“赏穿黄马褂”又有两种。其中一种时打猎校射时所赐,在清代咸丰以前,即公元1861年之前,皇帝每年秋天都要到木兰(今河北省承德市北400里处,现名“围场县”)打猎20天,进行“行围”。这时在打猎时射得鹿的,或打猎完毕遇到献禽的蒙古人,皇帝一般都要赏给黄马褂。此外打猎期间往往还要校射(射箭比赛)扈从的汉满官吏必须全部参加,射中五箭的(汉官规定射中三箭)且官阶较高的,一般都可得到御赐黄马褂。
另外据《清史列传》记载,得赏赐次数已多的人,这时也可得到御赐黄马褂。
打猎校射所奖得的黄马褂均属于行围褂子,它们和比武时所得的黄马褂一样,一般只允许在行围或比武时穿,平时不能穿,违者一律以觊觎皇权罪论处。
还有一种才是真正的“赏穿黄马褂”。这种御赐黄马褂主要用以奖赏有功的高级武将,有时也赐给统兵的文官。凡是得到的,任何认为庄重的时刻都可以穿。但一般说来,这种武功褂子在道光以前较少看到,慈禧执掌政权后则为数甚夥。依蒋良骐《东华录》里记载,嘉庆十年二月丙辰,引乾隆四十一年四月谕时,所列赏功的方式还没有提到黄马褂。因此,这种黄马褂应该是咸丰以后才开始盛行的。
在这种御赐黄马褂上市以前,清朝统治者笼络武人的工具,不外“加‘巴图鲁’勇号”、“赏戴花翎”、“封爵”、“赏赐‘世职’”等。这些做法虽使授受者倍感荣耀,但相比御赐黄马褂,终少一份“亲近顿成心腹”感。因此这种黄马褂一出台,顿被认为是无上的光荣、圣洁之物。
受奖的功臣们只有当国家举行大典时才能穿一次,平时则要高高供奉在祖宗堂上,以示荣耀。不过,他们可以复制一件较原物简单的黄马褂,以备公务需要时穿用。功勋大臣们违背皇规或犯错误时,皇帝还要将黄马褂收回,以示惩罚。
依《清史列传》记载,镇压太平军起义的将领,几乎很少有没得过黄马褂的。但这其中很少有较低官阶的人得到。因为即使到这时,“黄马褂”终究要与“御前侍卫”的其他条件,类如品级、花翎等结合,从来不是孤立的奖品,不可能在不具备其他条件时单独率先获得。
朝廷特使,宣慰中外的官员可以被特赐,赏赐时必骑马绕紫禁城一圈,这种仪式在咸丰年间尤为盛行。
由于黄马褂的功用不尽相同,所以它们在形式上也略有区别。一般而言,侍卫及打猎与比武赏穿的黄马褂的纽绊为黑色,而武将和文官穿用的黄马褂的纽绊则为黄色(和所赐马褂同样颜色),以此表明后者要比前者显得更为尊贵一些。
根据清官规定,有四类人可以穿著淡黄色的黄马褂:
行职褂子
第一类是皇帝出行时,各内大臣、御前大臣、御前侍卫等随从,必须穿著黄色的马褂以壮行色。这种黄马褂称之为“行职褂子”,没有花纹及图案。因为是因职而穿著,离开工作岗位,或者非与皇帝同行时便不能穿。
行围褂子
第二类黄马褂是皇帝狩猎校射时所赏赐的。清代的各皇帝至咸丰为止俱有每年狩猎的习惯。在皇帝围猎、校射时表现出息,或者向皇帝献猎物者,都可能得到皇帝赏赐黄马褂。这种黄马褂称之为“行围褂子”,按规定只有在跟随皇帝狩猎时才可以穿著。平时无故穿上属于犯禁,是可以被治罪的。
武功褂子
第三类黄马褂是因特殊功勋而得到奖赏。这种赏赐又称“武功褂子”,得赏者可以在任何隆重的场合穿著;意义上才属于一般人平时所说的“赐穿黄马褂”。据考据,这种赏赐方式在清初并不盛行,一路至嘉庆年间都未见于史书;相信是在道光或咸丰以后才开始出现。到了太平天国起后更多见赏赐于对太平军作战有功者。而获得赏赐者不单是有军功的战将,有时为皇帝(或太后)办事得其欢心亦可能获得赏赐。清末时慈禧太后便曾赏赐为其开火车的司机黄马褂一件。
特使特赐
第四类是特使、宣慰中外的官员。通常情况下,皇上特赐某官员黄马褂的诏曰宣读后,被特赐黄马褂的官员须骑马绕紫禁城一周,这种威武而又庄严的仪式,在咸丰年间最为盛行。
一、 和珅二十多件黄马褂
黄马褂在刚被推行出来的时候,谁要是能被皇帝赏赐一件那绝对是莫大的荣耀。不仅能代表自己是皇上身边的红人,只要穿上黄马褂就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作为清朝第一大贪官和珅,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自己巧舌如簧深受皇上喜欢,所以对他的罪行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皇帝不仅放纵他的罪行,竟然还赐他黄马褂。
在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就可以看出来,和珅自己就有二十多件黄马褂。当时刘罗锅被陷害下大狱的时候,和珅就穿着黄马褂来传达皇上的口谕。
其实和珅穿上黄马褂不是皇帝要求的,是他自己的穿的。他想让刘罗锅知道,作为一个忠臣如果不迎合时事,皇上是不会待见他的。看看自己已经黄马褂加身,这是何等的荣耀。
在那时得到黄马褂确实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不仅是因为代表权力的象征,更是因为这件衣服含金量非常高。赏赐黄马褂的方式又和金牌令箭以及尚方宝剑的方式相同,所以导致人们误以为黄马褂加身就不会被皇帝砍头。
再加上清朝只有皇帝才能穿黄色,就让人们更加坚定了黄马褂的性质。但是这种想法完全是错误的,因为黄马褂的用途绝不仅仅在于此。
二、 黄马褂的用途
看电视的观众都会觉得,只有被皇帝重视的大臣才能穿上黄马褂,而黄马褂在紧急时刻能保住性命。但是细心的观众会发现,皇上身边的侍卫在出任务的时候也会穿黄马褂,这些人皇上也喜欢?
当然不是,这些人不仅没有受到皇上喜欢,有的皇上连名字都叫不出来。皇上贴身侍卫穿着黄马褂就像我们现在的警察穿警服一样,在出任务的时候一定要统一着装。
当侍卫穿着黄马褂出任务的时候,黄马褂的意义就不是荣耀和权力的象征,他只是简单的工作服。出完任务回到宫中,还要把黄马褂原原本本归还到指定部门。如果没有按时上交,遭到严厉的处罚。
对于黄马褂的管理,清朝十分严格,害怕这些贴身侍卫穿着黄马褂随处招摇。还有一种情况也可以穿黄马褂,比如代表皇帝接待外国使臣或者是出国谈判。
皇帝也会给这位大臣一件黄马褂,目的就是显示清朝的实力以及国威。这就像唐朝时期打仗,在打仗之前双方将军会穿着绣袍来对战。唐朝的绣袍造艺精良,对方一看就能知道唐朝的实力。
当年李鸿章远渡日本进行谈判,皇帝亲自赏赐一件黄马褂。目的就是为了彰显清朝的实力,而李鸿章穿着黄马褂来到日本,日本的天皇以及谈判人员并没有因此高看他一眼。
一个人穿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实力自己的着装是否相匹配。以上所说就可以知道,黄马褂有两种人可以穿。一种是有责任在身的人,另外一种就是深受皇帝喜欢、为国家作出贡献的人。这么一看黄马褂好像含金量很高,但是在后来就十分泛滥。
三、 黄马褂的含金量
黄马褂在清朝盛行,清朝又有十二位皇帝,所以黄马褂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不同的作用。清朝建立初期黄色确实是代表皇帝,在当时只有八旗子弟能穿,别人想穿需要征得皇帝的同意。
黄马褂的设计非常时尚,拿到现代来穿也毫不逊色。黄马褂的下摆长一些,这样是为了显得人更精神,在狩猎的时候骑马也方便。无论是从美观性还是实用性,黄马褂的设计都很好。
这是初期的黄马褂,到了康熙,乾隆和雍正年间,黄马褂的含金量就高了一些。康熙因为经常微服私访,所以在他身边的侍卫人人都穿着黄马褂。
在电视剧中看到的黄马褂都是在雍正,乾隆和康熙年间,从侧面可以看出黄马褂的出现就是特权和身份的象征。在这三位皇帝统治期间,黄马褂发挥了真正的作用,含有的黄金量非常高。
在乾隆年间和珅能有二十多件黄马褂,由此可见皇帝对他的喜爱。但是随着清朝的没落,黄马褂的含金量也越来越不值钱。到了咸丰年间,清朝已经破败不堪。
对于有功的臣子,皇帝随手就是黄马褂的奖励,导致黄马褂在朝中十分常见。人们常说物以稀为贵,黄马褂随便奖赏给大臣就像是打口头支票一样。
随着送黄马褂的次数越来越多,皇帝开始命令生产大量黄马褂,渐渐黄马褂的含金量越来越低。所以到了这个时候,黄马褂便不再是彰显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是一种收买人心的手段。
越到后来越是如此,在清朝还可以看见穿着黄马褂下狱的大臣。一开始黄马褂是“零售行业”中的,到了后期就改成“批发”了。
四、 总结
黄马褂的含金量越来越低,也昭示清朝的走向。从一开始实力雄厚,只有皇帝和八旗子弟能穿,到后来黄马褂随处可见权力逐渐分散,清政府的统治也是摇摇欲坠。
一件衣服就能显示出国家的走向,在别的朝代也是没有的事情。果不其然清政府就像黄马褂泛滥一样,在世界的地位越来越低。到最后英国发起的第一次鸦片战争, 彻底粉碎天朝上国的思想。
慢慢辛亥革命相继爆发,清政府的统治彻底土崩瓦解。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彻底结束,中国也迎来了崭新的面貌。